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人格定义: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

基本特征:(1)整体性

(2)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3)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4)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

二、相关辨析

1.人格与性格:性格是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它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主要指个体的品行道德和风格。而人格是个体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格包含了性格。

2.人格与个性:个性强调的是个人特点,个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就是个人的独特方面。而人格不仅包含个人的独特性,还包含个人与他人以至所有他人共同的特征。

3.人格与气质: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是个人生来就具有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人格的最终形成是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质类型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表现。

三、人格研究的理论学派

㈠特质论

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卡特尔

主要观点: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的概念来假定行为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认为存在着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在这些特质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构型。

㈡精神动力论(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霍妮沙利文埃里克森弗洛姆

主要内容:该理论学说是有关人性本质、人格发展的重要学说

㈢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学说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主要观点: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关注个人对

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动机特质、进

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该理论主张个体在解

释创造自己命运中自我作用;认为人性是善

的,个体是积极向上的,即努力达到成长和

自我实现的。

㈣行为主义和学习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约瑟夫森

主要观点:⑴该理论假定大多数行为是后天

获得的,认为个体人格的差异主要来自其在

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学习经验的不同,强调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忽视内部个体因素

的作用。⑵人格的本质是行为,你做什么你

就是什么。

㈤认知观点

代表人物:乔治·凯利赫尔曼·威特金

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人格的不同是由人

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要了解一个

人的人格,就应该去了解他头脑中的信息加

工规律。

㈥生物学观点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要观点:该理论着眼于探讨人格的遗传生

物基础和生理机制。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人格结构,

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描述(大学生

设计调查问卷研究现状),解释,预测,控

人格研究取向:临床取向(自然,个体研

究),相关取向(统计问卷),实验取向(操

纵变量)

人格评鉴技术:自我报告资料,观察报告

资料,实验资料

(主要探讨人格结构的一种理论)

特质含义: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

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

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

行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人格特质理论创

始人,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标志学科

成立)

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

(1)首要特质: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的

占优势的特性(少数人有)

(2)中心特质:在各种情境下控制个体行

为的特征。(构成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3)次要特质:个体在某些情境中表现出

的暂时的性格特征,接近于习惯态度

研究人格策略的类型:一般规律研究法和特

殊规律研究法,词汇假设方法

二.卡特尔的特质分类及16种人格因素(最

早将因素分析方法应用于因素研究)

表面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通过观

察就可以发现的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特点

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

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

基础

因素分析法的数据资料:生活史资料,观察

报告资料,实验资料

三.因素分析与人格结构

艾森克的:层次性人格理论:包括类型,特

质,习惯反应,特殊反应四级水平(顺序从

高到低)

“大三”因素: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首

次提出,与雄性激素分泌有关)。

麦克雷和科斯特大五因素模型:外向性,随

和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p58

腾根和沃勒大七因素模型:正情绪性,负情

绪性,正价,负价,可靠性,随和性,因袭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精神分析

学派创始者)

一.人格动力:来自于人自身的本能和焦虑

㈠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

⑴生的本能:指向个体追求生存和种族延续

的活动目标,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⑵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

质状态,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

㈡焦虑及自我防御机制

⒈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

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当本能

需求无法在现实世界获得即时满足时便产

生焦虑体验。

⒉自我防御机制:一些为保护自我免受冲

突、内疚或焦虑之累的潜意识反应(区分)⑴压抑:个体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或引起焦虑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

⑵拒绝:不是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

⑶替代: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相对安全的对象或目标物,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⑷理智化:通过使思想与情感之间产生分离来达到保护自己免受痛苦的过程

⑸升华:将个体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以社会所认可的建设性的方式表达。社会所许可的目标、对象或活动中去

⑹投射:个体将自己内心不被认可的冲动、欲望、态度及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具有同样的动机、态度和行为

⑺合理化作用:是一种为自己不成功行为或不合理行为寻找正当理由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

⑻反向生成:个体采取与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冲动、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这些可怕的、令自己不安的欲念

⑼抵消:当个体有时产生不合道德冲动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会通过完成其他行为以使原先的冲动或不道德行为失效。

⑽倒退: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会放弃已学到并掌握的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行为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较幼稚的方式去应对困难和挫折,或满足自己的愿望

二、人格结构

㈠心理结构(脑解剖模型、地形观)

人格结构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1915《潜意识》)

意识: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处于人的心理结构表层。

前意识: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扮演“检察官”角色,包括两方面内容:在意识中转瞬即逝的感知内容,经过伪装的潜意识内容。

潜意识(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

支配着人的行动。真正其作用,影响极大

㈡结构模型:1923年《自我与伊底》中提

出新的人格结构模型,即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

结构部分,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主要由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等组成,遵从快乐

原则行事。(心理动机的源泉)

2.自我: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即行

为主宰者的“我”,在本我与外部世界间起

中介作用,遵循现实原则行事。协调本我与

外部社会的关系

3.超我: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部分,从自我

结构中分化、发展而来,是幼儿发展期中父

母的管教和社会化的结果,扮演着本我和自

我的监控者角色,遵循完美原则行事。(反

应理性)

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

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完美,三者

协调平衡,保证人格正常发展。

三、人格适应

体现两个方面:

1.人格结构观

2.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

创立者,提出集体潜意识和人格类别)

一、人格动力

荣格认为力比多是一种心理能量,一般生命

的生命能量,这种能量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心理能量遵循等值原理和熵原理

二、人格结构

㈠意识

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被人直接知晓的部分

在个性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要素,即自

我。

自我是个体意识的核心,其内容由感觉、思

维、情感、直觉组成。

自我扮演着监督者或检查者的角色,各种心

理活动如果不被自我选择或认可,他就无法

进入意识状态。

㈡个人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与个人经验紧密相关,是潜意识

的表层部分。

来源:1.曾经被意识但后来又被压抑或遗忘

掉的个体知觉、记忆及经验;

2.一开始就没有被允许进入意识状态的印象

等内容。

个人潜意识最主要的内容是情结。

㈢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处于个体人格的最深层,它既不

为个人所知,也不为个人所独有。集体共有,

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懂得区分)

1.人格面具:一个人扮演某种角色时性格公

开展示给别人的印象,以便取得社会承认,

但这种性格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的。

2.阿尼玛: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原型或原始形

象,他使男性具有女性的特质。

3.阿姆尼斯: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原型,使女

性具有男性的特质。

4.阴影:人格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比

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的纳入最基本的动物

性,是人身上所有最好和最坏的的东西的发

源地。

5.自身: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

是最晚出现的原型。自我仅仅是意识领域的

核心,而自身则是整个身心的主体,包括了

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三、人格类型

㈠一般态度类型观

1.外倾:重视外在世界,喜欢参与社会活动,

容易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2.内倾:重视主观世界,较少注意外在的事

物,不喜欢参与社会活动,不容易适应外在

环境的变化。

㈡机能类型观

感觉告诉我们事物是否存在,存在于什么地

方。

思维告诉我们感觉到的存在的事物是什么,

并给它命名。

情感告诉我们该事物对自己有何价值和意

义,自己是否接受它或喜欢它。

直觉体现了我们在没有相关实际资料可利

用时,对于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事情的预感。

第三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

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

理学之父)

一、人格动力

㈠自卑感

1.自卑感概念:面对困难情境时,由无力感和无助感所交织成的一种无法达到目标而对自己感到“我不如人”的失望心态

2.产生原因:身体/生理/心理/社会/真实/想象的障碍

3.补偿:促使个体去寻求平衡以消除自卑给自己带来的这种痛苦的心理作用

补偿不当导致的问题:自卑情结过度补偿㈡追求优越

1.概念:个体通过努力奋斗去实现完美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从而获得完美的生活

2.意义:标志着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的社会文化取向定位,也随之成为其个体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核心理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同

二、人格表现

生活风格:个体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反应模式。健康:社会型;

不健康: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

社会兴趣:个人克服自卑的一种最有效也最具根本性的方法三、创造性自我

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个体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第四节新精神分析学派——霍妮(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是现代心理学早期最杰出的女性心理学家之一)

主要特征:强调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自我等在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未来持积极乐观态度

一、人格动力:安全需要是发展的主要动力㈠基本罪恶与基本敌意

基本罪恶:父母损坏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既包括父母对儿童的苛责,也包括父母对儿童的过分放纵、过度保护,这两种极端方式都可能致使儿童无法在一个充满爱意与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基本敌意:因缺乏真正的父母的温暖和爱,被伤害的子女对父母产生的敌意感

原因:压抑。对父母的敌意需要发展,被无能压制,被恐惧压制

㈡基本焦虑

概念:因为安全感受到了干扰或破坏,儿童感到处于充满敌意的孤独、恐惧与无助的痛苦状态

降低方式:父母让儿童享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关怀和爱护,消除儿童的不安全感

二、人格结构

观点:自我是构成人格结构的核心要素,霍妮将自我理解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自我意象

人格结构四个组成:

㈠被轻视的真实自我:个体关于自己价值、能力的错误概念和知觉,是个体在他人尤其父母对自己的冷落和消极评价的基础上形

成的

㈡真实的自我:是个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解释

㈢现实自我: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是一个人身心特征的总和,它独立于自我概念与知觉之外

㈣理想自我:是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

三、神经症人格类型p105 ㈠依从型特点:依从他人

通过接近众人来解决冲突、降低焦虑的一种交往方式

㈡反抗型特点:反抗他人

通过反对众人或控制他人来解决冲突、降低焦虑的一种交往方式

㈢退避型特点:回避他人

通过远离或脱离人群来解决冲突、降低焦虑的一种交往方式

人本主义学派把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价值、尊严、自我实现等作为自己重要研究内容(第三势力)

第一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一、人格动力

㈠人类的两种需要类型

1.基本需要: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异性的需要

2.成长需要:与机体成长有关的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㈡人类需要的具体层次(倒金三角,最低生理依次。后3 成长需要)p121

1.生理需要: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需优先满足的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2.安全需要:个体力图寻求保护、避免遭受威胁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具体包括个体对安全、稳定、秩序、保障、远离恐惧和混乱等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分为自我尊重的需要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5.认知需要:个体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追求认识和理解的需求

6.审美需要: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希望周围事物有秩序、结构化、顺其自然、遵循真理等符合完美倾向的心理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个体追求自我潜能、理想目标得以全部实现、个人境界不断提高、精神臻于完善的动机或愿望

二、自我实现者

㈠自我实现的内涵

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情境

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

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达到充分发挥的境界,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生追求和发展的最高境界。

自我实现的两层主要含义:完满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的实现

㈡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1.特征

⑴能准确而充分地知觉现实

⑵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

⑶能自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⑷超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

⑸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

⑹对于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具有自主性

⑺对平凡的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⑻常有高峰体验

⑼爱人类并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

⑽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

⑾具有民主风范,能尊重他人的人格

⑿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伦理观念

⒀具有哲理气质和高度幽默感

⒁具有旺盛的创造力,不墨守陈规

⒂对现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2.缺陷

⑴他们往往具有挥霍、憨直或粗心的习惯

⑵他们往往刚愎自用、易烦恼和令人厌烦

⑶他们可能还会有一些虚荣、自夸和偏袒亲人的毛病,有时也会发脾气

⑷他们有时会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酷无情和铁石心肠

⑸他们也无法完全摆脱内疚、烦恼、焦虑和冲突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㈢自我实现的途径

⑴忘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奉献于自己的事业

⑵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

⑶承认自我存在,让自我显露出来

⑷要诚实,无须隐瞒

⑸能从小处做起,能倾听自己的志趣和爱好,有勇气作出选择

⑹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努力准备阶段

⑺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⑻要能发现自己的先天本性,并使之不断成长三、高峰体验

㈠内涵: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

状态时感觉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状态

㈡类型:普通型高峰体验、自我实现型高峰

体验

㈢流畅体验:一种很自然、轻松的愉快体验,

它不出现在休息娱乐中,而是出现在工作过

程中

第二节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美国人本

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人格自我理论

的最重要代表,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关注焦点是帮助人自我实现)

一、自我理论

㈠自我或自我概念的内涵:个人经验中关于

自己的所有知觉、认识和感受

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

1.理想自我:是个体意念中有关自己的理想

化形象,是个体最希望成为的人

2.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

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

意识,是真实存在的自我

㈢相关自我概念间的关系

1.罗杰斯的自我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

的差异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有时也被称为对象自我,

即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弗洛伊德的自我也称为作为过程的自我,其

自我内涵强调的是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是从

行为的动力视角来界定的

2.罗杰斯自我概念、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三

者间的关系

联系:三者都属于对象自我,强调的都是对

自我的认知,三者的协调有利于人格健康

区别:自我概念是个体认识到的自我,而现

实自我是真实存在的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

向往的自我

㈣自我概念的测量方法

Q分类法

二、人格理论

㈠人格的本质及结构:自我

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人格的本质和基础,

因为自我是最了解自己的

㈡人格动力:自我实现的倾向

1.自我实现倾向:指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天

生趋向自我实现的动机

㈢人格发展:关怀需求、有条件关怀和无条

件关怀

1.正向关怀需求:个体在生活中希望被他人

接受,获得尊敬、同情、爱的需要

2.有条件的正向关怀及其结果

有条件的正向关怀:是指个体体验到他人的

关怀是有条件的

结果:⑴能够对儿童的社会化、自我发展起

到积极作用⑵可能使儿童学会抛弃他们自

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

3.无条件的正向关怀及结果

无条件的正向关怀:是指父母要让儿童感觉

到,来自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他们做

什么都会被父母接受,都会获得来自父母的

爱,父母始终会以他为荣

结果:能够让孩子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

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自己的自我概

念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的生活,从而促进孩

子的自我全面健康发展

4.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指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

糊性威胁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防御机制:扭曲否定

㈣人格适应:机能健全者的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

2.自我与经验和谐

3.信任机体评估过程

4.更富自由感

5.高度创造力

6.与人和睦相处

三、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以人为中心疗法:由罗杰斯提出,是一种促

进和协助来访者依靠自己的能力自己解决

问题的疗法

㈠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和

现象学

㈡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假设:“人性善”,

深信人具有完善的心理机能或自我实现倾

㈢治疗目标

促进来访者人格成长,最终效果体现为来访

者人性的实现和人格的改变

罗杰斯人格自我理论的总体评价

成就:构建了人本主义的人格自我理论

发展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缺陷与不足:人格动力中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人格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未得到验证;以人为中心疗法也具有不妥之处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约瑟夫森创立过程:1913年,华生发表了影响力巨大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立者

主要观点:该理论假定大多数行为是后天获得的,认为个体人格的差异主要来自其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学习经验的不同,强调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忽视内部个体因素的作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格的本质是行为,你做什么,你就是什么。人类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经验中习得的。

第一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强化有机体行为

⑴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由某种特殊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它的发生和先于它可观察到的刺激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联系(S-R)

⑵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

个体操作周围环境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能够观察到的刺激情境下发生的反应(R-S-R)

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区别

㈡强化原理

强化:是指在一种刺激情境中,人或动物的

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的

概率增加的过程

强化物(强化刺激):指能够使人或动物的某

一操作性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结果性刺激

1.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指在行为之后跟随以正强化物,由

此行为发生的概率将增加

负强化:指在一个反应之后撤除厌恶性刺激

(负强化物,或消极强化物),从而增加这

一反应的发生概率

斯金纳我们应当避免使用惩罚去控制行为,

应转而使用正强化

2.强化的程式:给动物或人建立操作性条件

作用时,对其反应进行强化的不同方式

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强化,

有利于行为的获得

间歇强化:每一次正确反应后并不能保证都

得到强化,有利于行为的保持(变化)

二、行为主义的人格观

斯金纳的主要兴趣只在于单个的行为反应

如何获得、如何改变和如何控制,在研究人

格时,更注重从学习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三、斯金纳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评价

主要贡献:1.发现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现象

2.斯金纳关于学习的实验研究是可以借鉴

的,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

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

规律客观可靠

主要局限:1.注重对行为的描述,缺乏对行

为的解释;注重外部行为探讨,不探讨内部

心理机制

2.晚年固守自己的观点

第二节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一、人类行为获得过程

驱力→线索→反应→强化理论

㈠驱力:推动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

刺激,人格的能量单位

㈡线索:是一种决定有机体产生何种行为反

应,何时、何地产生反应的刺激。驱力驱使

行为,为反应提供能量,而线索则指导行为

为学习提供方向

㈢反应:由驱力和即时的线索诱发出来的、

用于降低或消除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㈣强化:即奖赏,就是驱力降低

任何能够导致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强化物

二、四种早期社会情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喂食训练

大小便训练

早期性教育

愤怒——焦虑冲突

三、冲突与挫折——攻击理论

㈠冲突

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竞争的、不

相容的反应或目标时,冲突就会出现

人类的反应趋向有两类,接近取向和回避趋

向,据此,冲突分为四类:接近-接近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

-回避冲突

㈡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的基本思想:攻击以挫折为

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学习)

第三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朱利安·罗特:第一个提出了社会学习理

论,他提出了行为预测理论和控制理论)

一、行为预测与控制点理论

㈠行为预测理论

四个主要概念基础:行为潜能(主观非现

实),预期,强化价值和心理情境

㈡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也称内外控,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内控的人将

强化的本质解释为内在的,个人可控制的因

素,而外控的人则将强化的本质解释为外在

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理论

㈠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含义:也称模仿学习、替代学习、无尝试学

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

间接进行的学习

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

创造性观察学习

3.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㈡自我效能理论

1.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主观感受非能力)预期的作用:预期是动机和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类型:结果预期:导致某种结果,会

效能预期:能否实施,能

2.自我效能的功能

⑴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⑵决定着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

⑶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3.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⑴成败经验(最重要)

⑵替代经验

⑶言语劝说

⑷情绪唤醒

第一节凯利的个人构念理念

凯利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建立了重要的认知人格理论

一、基本假设

㈠人人都是科学家

我们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创立能使自己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理论,努力去理解、预测和控制生活当中的事件,力求减少不确定性,使生活明朗化。

㈡个人构念及其定理

个人构念:被个体习惯化地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构念

理论基本假设:个体的行为过程在心理上是由他预测事件的方式引导的。

11条定理:建构、个性,组织、二分法、选择性、范围、经验、调整、片段、共同性、社会性。

二分法定理:所有的个人构念都具有两极性经验定理:随着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反复构建,个体的构念系统也会连续不断发生变化二、人格发展与详察-预断-控制循环(CPC)凯利在人格动力问题上坚持公驴理论

第二节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

一、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性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

差异场依存-场独立性: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要依

靠外部参照还是依靠内在自我参照的两种

对立的认知倾向

主要观点:该理论着眼于探讨人格的遗传生

物基础和生理机制

一、艾森克的人格唤醒理论

㈠内·外向的生物基础

内向的人的大脑中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比

外向的人的活跃,内向的人其皮层的静止唤

醒水平较高

㈡神经质·稳定性的生物基础

神经质-稳定性维度与自主神经系统有关

神经质的人具有高度敏感的边缘系统

艾森克推测精神质的生理基础是雄性激素

二、格雷的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

㈠强化敏感人格理论的基本含义

强化敏感性就是个体在呈现强化刺激物时

的反应性,即所引发的行为、情绪以及动机

的改变趋势和改变程度

人类三种基本情绪系统

行为接近系统(BAS):对条件欲求性刺激敏

感。奖赏

逃跑-战斗系统:对无条件厌恶性刺激敏感

行为抑制系统(BIS):对条件的厌恶性刺激

敏感。惩罚

人格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是

指个体自出生经成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全

程中,人格特征形成和表现的过程

第一节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本我)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点称为心理性欲阶段:

口唇期(出生-1岁)

肛门期(1-3岁)

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提出自我发展理论和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

㈠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㈡埃里克森将其人格阶段划分理论称为“心

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㈣两种危机——发展危机和认同危机

发展危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成

长需求与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限制之间发

生冲突和矛盾所导致的适应上的困难。

认同危机:个体自我成长过程中,因无法在

环境中确定自己的方向而导致出现迷失感

和焦虑感的心理状态

第三节人格发展与情境

一、人-情境之争

特质论赞同“跨情境一致性”(情境改变)

米歇尔认为,人类的行为主要由情境决定而

非人格,情境主义的观点是:情境比人格特

质对行为的作用更大

人格与情境的六种交互作用:

吸引,选择,反应,唤起,操纵,消耗

情境具体性:即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以特定的

方式行为

强情境:代表所有人以相似方式行为的情境

(葬礼,宗教仪式,电梯)

弱情境:指能显示更多特质一致性的情境

(公园,自由环境表现人格一致性)

第四节人格发展的连续性与变化

经典的特质观点认为:成人期的人格特质是

具有生物基础的先天倾向,不易受到环境的

影响,因此也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

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是可以预测

毕生发展的观点认为:强调生活变化和角色

转变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人格

是开放的、趋于改变的,特别是以身体、认

知和社会性的迅速变化为特点的发展阶段,

人格变化尤为明显

一、人格发展的连续性:

同型连续性:随着时间的发展,相似的行为或

表现型特质保持不变

异型连续性:假定有一种推断的基因型特质

是各种表现型行为的基础

人格的变化有两个基本条件

首先:改变是发生在个人内部的、深层的

其次:改变是一种持续时间长久的变化

三、人格连续性或变化的机制

㈠遗传:遗传因素既可能促成人格的连续

性,也可能促成人格的变化

1.连续性:基因

2.个体的成熟促进变化

㈡环境:环境同样既可能促成人格连续性的保持,也可促成人格的变化

1.环境的稳定促进人格保持不变

2. 重大生活事件会诱发人格的变化

人格是发展的,表现在两个方面连续性和变化,两个因素都分别有影响。

第一节家庭与人格成长

家环:硬软,物质精神,客观主观,共享非㈠客观家庭环境与儿童人格发展:

1.家庭结构:几代同堂,核心,残缺(离异和留守)

2.家庭的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平

3.出生顺序

4.独生子女

㈡主观环境:亲子关系,家庭氛围

第二节社会与人格成长

网络积极影响

⑴网络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构建平等互利的社会支持系统

⑵为开放性人格形成发展创造条件,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起人格平等意识;有利于人格独立性发展

网络的消极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收到冲击,人际互动异化,自我角色失调,网络沉溺引发人格障碍

第三节文化与人格发展

1.霍夫斯坦德

文化最外层象征物,第二层英雄人物性格,第三层礼仪,最里层价值观

2.文化与人格关系学派的先驱:弗洛伊德,马林诺夫斯基、波亚士

3.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本尼迪克特、米德

4.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林顿、卡丁纳

第一节人格与创造力

一、影响创造力的人格特征

五因素人格模型:开放性、外向性、责任感二、人格对创造力发展的作用及其创造型人格的培养

㈠人格对创造力发展的调节作用(催化)高智力并不能保证高的创造力创造力与创造性人格有关,开放性催化剂

㈡人格培养促进创造力发展

第二节人格与日常问题解决

一、日常问题解决与生活任务

日常问题解决:个体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所遇

到的问题的过程。

分类:工具性问题解决和人际性问题解决

生活任务:由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

“问题”组成,是既有个人特征又有文化烙

印的生活目标

二、完成生活任务的策略

康托提出三种完成生活任务的策略

社会约束:在人际交往中采取被动反应,习

惯于让他人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的策略

防御性悲观:通过为将来的失败做好准备而

控制自己的焦虑的一种策略

社交性学术追求:通过社会交往来寻求学术

安慰的策略,又称结果聚焦策略

第一节人格与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

一环,被称为人生中最华丽、最丰富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会影响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父母的人格、儿童的气质也会影响亲子

关系的质量

一、亲子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㈠客体关系理论基本假设

假设之一,内部的意愿、需求和童年期的敦

促并不如在早期与重要他人发展出来的关

系重要,特别是和父母的关系。

假设之二,重要他人,特别是母亲,被婴儿

内化为心理对象的形式

㈡母婴依恋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婴儿的行为在本质上有三种:

安全型依恋:关系亲密,不担心被抛弃

回避型依恋:很难建立亲密,不关注

反抗型依恋:很想与他人亲近,但又害怕被

抛弃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种依恋类型

混乱型依恋:三种基本依恋类型以非同寻常

的方式组合,特别是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

恋的组合

二、关系双方的人格特点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㈠父母的依恋类型对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

四种成人依恋类型:安全自主型、冷漠型、

过度反应型和混乱型

㈡婴幼儿的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结论:儿童并非单向被动接受亲子关系的影

响,而是带着自己的特点,积极参与到与父

母的互动中并塑造他们与父母的关系

约翰鲍尔比最早研究依恋

第二节人格与亲密关系

一、大五人格特质与亲密关系

㈠大五人格特质与择偶

需要互补理论:人们会被那些与我们具有不

同人格特点的人所吸引,“相异而相吸”

相似吸引理论:人们会被那些与自身有着相

似人格特点的人所吸引

㈡大五人格特质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

神经质对婚姻满意度有负面影响。

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正相关

二、成人依恋风格与亲密关系

㈠婚恋依恋与伴侣选择

㈡婚恋依恋与归因和问题解决

㈢婚恋依恋与关系的建立

㈣婚恋依恋与婚姻质量

第一节人格障碍及类型

一、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人格

的畸形发展,是持久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行

为模式

人格障碍者的特点:

⑴意识清醒,认知能力完好

⑵人格障碍通常出现在童年期,在青少年定

型,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维持终生

⑶有人格障碍的个体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

作,也能正常地生活。

⑷人格障碍者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和创造

性等并不低于常人,有的还超过常人

⑸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有所不同。

㈠偏执型人格障碍

特点:警惕、多疑、防御,在人际关系中行

为具有挑衅性,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主性,

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自我评价过高等

男性多于女性

㈡分裂型人格障碍

特点: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

漠,人际关系存在明显缺陷

㈢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特点:患者时常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反社会行为常常引发变态行为和犯罪

㈣冲动型人格障碍

特点:反复发生冲动行为,包括病理性赌博、偷窃狂、纵火狂、间歇性爆炸障碍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㈤表演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

特征:行为富于戏剧性;情绪变化无常。

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㈥自恋型人格障碍:过分重视自己,注目

㈦强迫型人格障碍:要求严格和完善

㈧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

㈨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因生活小事而出现愤怒、遇事常冲动、缺乏理性思考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人格心理学考试总结(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地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地统一体.(郭永玉2007) 二、人格地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三、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领域 (一)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地假设性概念. (二) 人格动力:是个体特征性行为地内在原因. (三) 人格发展:指个体自出生至老年地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增加而逐渐改变地过程b5E2R。 (四) 人格适应:个体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地行为反应; (五)人格评鉴 四、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方法 个案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地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其人:特质流派地创始人,人格心理学地开山鼻祖 2、特质:人格地基本单位;是一种宽泛地、聚焦地神经生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地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p1Ean。 特质地种类: 特质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思考:为什么人地特质表现不一样,在不同地情景下? a、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某个人具有地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社区或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地特质. 注意: 虽然一个群体地每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地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地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些特质地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不同而各异.DXDiT。 b、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地表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地一个人地外部行为特点. RTCrp。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地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地最终根源.5PCzV。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地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地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地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地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地潜在基础和人格地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地砖石.jLBHr。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北京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大纲心理学基础综合

634心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人格与发展心理学、心理实验与统计、变态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心理学约80分 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约100分 心理实验与统计约60分 变态心理学约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Ⅲ考查范围 一、普通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心理观念。 (2)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感觉 1.感觉的一般概念 2.视觉的基本现象 3.听觉的基本现象 (三)知觉 1.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2.知觉的特性 3.错觉 (四)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一般问题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注意的基本概念 (五)记忆

1.记忆的概念 2.识记——信息编码 3.保持——信息存储 4.再现——信息提取与恢复 (六)思维 1.思维的概念 2.推理 3.问题解决 (七)语言 1.语言的一般概念 2.语言的理解 (八)动机 1.动机的概念与种类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九)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2.情绪、情感的种类 3.表情 4.情绪理论 (十)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3.能力的测量 4.能力发展与个别差异 (十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和测量 3.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十二)学习 1.学习的一般概念 2.学习理论 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人格与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理论 (2)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3)能够运用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对心理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定义 2.人格的六个流派 3.人格与文化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2019级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性善论性习论人格的分类理想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人格形成思想2. 人格分类思想 3. 人格鉴定思想 3 西方气质分类说 西方的气质分类说-康德气质分类体液说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开朗的。他们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并不深入持久。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开始都比较重视,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真诚许诺,但并不信守诺言。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沉静的特点。他们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他们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也都非常重视,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是热血的。他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行动迅猛,但不持久;易发怒,但不记仇;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冷血的。他们不易冲动,具有正常理性;情绪反应迟缓,但持久。行事比较保守与刻板。 4人格心理学的建立(来源) 来源: 一、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1883《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比纳: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二、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临床研究催眠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三、其他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建立:美奥尔波特193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人格理论的功能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课程代码:1516018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3 总学时:48(其中理论:42课时,实验:6课时)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手段。概括起来,本门学科要完成两大任务:其一是理论任务;其二是实践任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重要理论比较熟悉,具备运用心理学知识面向中小学校和社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市场开发和营销、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获得一些实用的人格测评技能,要求学生既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一些实际的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学以致用,解决自身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难点: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人格理论的评价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第四节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 重点: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和人格发展阶段论 难点:精神疾病的形成机制、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观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个体心理学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 第三节社会文化论 第四节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人格心理学提纲与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 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最新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的要求 现代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本必修课程。 人格心理学是从整体上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门心理学基础学科,其主要内容是人格研究的基本问题、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格特质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认知学派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以及人格评估等几个方面。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攻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自学者认识到人格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进展;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掌握人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人格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格的定义、特征和含义,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概况,以及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人格的总和式定义、整合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区别性定义以及当代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词典和主要教科书中的人格定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含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类型、理想人格、人格评估、中国古代的人格学说和现代中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和当前动态。 (三)前苏联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结构、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08《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1808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时数:54 学分数:3 执笔人: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人格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人格的定义、各种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及人格评估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力图建构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基本知识分析一些人格心理现象,通过自我教育完善自身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人格研究概论(8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格的多种定义,形成关于人格的自己的看法,明确人格研究的意义及途径,了解影响人格研究的背景因素。 (二)教学内容 重点:人格的定义,人格研究的意义及途径 难点:人格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人格的多种定义 第二节人格研究的应用和途径 第三节心理学历史因素与现代学术思想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第四节人格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二章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10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人的人格特质理论,传统及现代的人格类型论,理解因素分析与特质理论的关系及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重点: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人的人格特质理论,传统及现代的人格类型论 难点:因素分析与特质理论的关系,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关系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第二节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与因素分析 第三节人格的类型论 第四节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第三章不同学派的人格理论(1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重要的人格理论,并尝试运用理论分析人格现象及问题。(二)教学内容 重点: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难点:人格认知理论、人格自我理论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问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_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四)人格与文化 (五)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二、人格研究方法 (一)假设—检验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四)人格评价 三、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三)应用:精神分析 (四)评价:投射测验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 四、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析 (二)防御机制 (三)幽默 (四)催眠 五、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三)卡尔·荣格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五)卡伦·霍妮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七)评价:个人叙事 (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 六、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七、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特质学说 (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八、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三)社交焦虑 (四)情绪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九、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二)气质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二)外向—内向性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 十一、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最佳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七)评价:Q分类技术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 十二、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 十三、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行为主义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七)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四、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心理学姚本先版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包括:①心理状态:注意,意识,灵感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③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3、心理学基本观点:①心里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②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记过。 ③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表现在:a.心里是人脑的主观映像b.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c.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d.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4、心理学的理论取向:①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②行为主义理论取向③任职理论取向④人本主义理论取向⑤现象学理论取向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岗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实验心理学。标志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6、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7、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得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心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③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认知理论 1、意识是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个体的意识有三个特点:概括性,自觉性,能动性。 2、无意识也称为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觉察到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做梦,口误,笔误。 3、睡眠的5阶段:①睡眠开始,昏昏欲睡②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③④阶段为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⑤快速眼动阶段,睡眠者的眼球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 4、注意是指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人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刺激的强度,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刺激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个体的意志努力;对活动的精心组织)③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7、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②注意的稳定性,也成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③注意的分配指个体的额心理活动同事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一心二用。 ④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