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范文——论杯酒释兵权

范文——论杯酒释兵权

范文——论杯酒释兵权
范文——论杯酒释兵权

论杯酒释兵权

作者王育济

“杯酒释兵权”是宋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熟知的一则历史典故。三十年代,著名史学家聂崇岐先生的长文《论宋太祖收兵权》,正确区分了“杯酒释兵权”与“收藩镇之权”的不同,并着重阐述了“收藩镇之权”的问题。四十年代,丁则良先生撰《杯酒释兵权考》,认为“所谓杯酒释兵权一事,全来自传闻,不可置信”。八十年代以后,徐规、方建新、顾吉辰等知名学者,亦各有讨论“杯酒”一事的专文①。但由于他们对此事的真实性仍多有怀疑,甚至断为伪造,这又不能不限制其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杯酒释兵权”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着重从“杯酒”一事的政局背景,它的真实性、成效及其意义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政局背景

聂崇岐先生说:“宋太祖之杯酒释兵权,即罢宿将典禁兵,与罢藩镇乃截然二事。”此说极是。禁兵,是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军队;而藩镇作为地方军阀,所控制的则是各自统辖的地方部队。自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强,尾大不掉,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动乱局面。但自唐末五代以来,随着强藩大镇不断地带兵入主中央,改朝换代,中央禁军的兵力逐渐强大,原来军事上“内轻外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得以改观。大约自后唐李存勖灭梁以后,各地方镇的兵力,不再具有与中央军抗衡的实力,左右中原政局的,已主要是中央禁军了。但由于禁军大都是由藩镇军队蜕变而来的,故中唐以来形成的“兵骄逐帅,帅骄叛上”的恶习不但没有多少改变、反而进一步发展为“废置天子,变易朝廷”。“故各朝之兴亡,多视禁兵相背……至陈桥兵变,宋太祖黄袍加身,则更属禁兵之卖主求荣矣”(聂崇岐语)。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尽管已黄袍加身,但“废置天子,变易朝廷”之类

①聂文原载《燕京学报》第三四期。后收入作者的《宋史丛考》(中华书局一九八○年三月)。丁文载《人文科学学报》一卷三期,一九四五年九月。徐规、方建新:《“杯酒释兵权”献疑》,载《文史》第一四集;顾吉辰:《关于宋初“杯酒释兵权”的几个问题》,载《中州学刊》一九九三年第六期;武君:《试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载《甘肃社会科学》一九七九年第二期。本文凡引上述诸篇,不再另标出处。

的军事政变,却仍有可能重演。当时禁军的九名高级统帅,或是太祖称帝前的结拜兄弟,或是赵宋集团的中坚人物,他们在赵宋集团的崛起和“陈桥兵变”中均有极大贡献,是赵宋集团的开国元勋,集兵权、功勋于一身。这种功高权重的情形,对宋太祖的皇位正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功高则震主,权大则不测。

但是,也不能把问题估计得过于严重。就宋太祖而言,他是从禁军小校一步步被提升为禁军统帅的,十余年间,一直在禁军中服役,根基颇深,是禁军中的实权派人物,对禁军的向背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就石守信、王审琦等大部分禁军将帅而言,他们虽然与称帝前的宋太祖称兄道弟,但同时又有上下级之分,大都是太祖的部下。由上下级转而为君臣,尊卑高下大致依然,不会因赵匡胤“黄袍加身”而突生不平之心。另外,太祖继位后任命的禁军最高统帅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和韩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当时分别驻兵河北,名位虽高而兵力有限。在京统领禁军主力的将帅如石守信、王审琦等,却又并非总帅,只是各掌本司兵马。这样,无论是在京还是在外的禁军将帅,均无统帅全部或大部禁军的权势。“无其势者无其心”,“彼可取而代之”之类的犯上作乱,实际上很难发生。

总之,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禁军将帅的反仄不轨之心虽不可不防,却又不必估计得过于严重。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恐怕还是禁军将帅的居功自傲,偃蹇弄权。王定国《闻见近录》载,太祖即位后,禁军将帅自恃与太祖有“十兄弟”之谊,又有翊戴之功,故“多偃蹇”,太祖因而训饬道:“尔辈既欲我为天下主,尔辈当尽臣节,毋或偃蹇。”《铁围山丛谈》卷一载:

枢密院故事,枢密使在院延见宾客,领武臣词讼,必以亲事官四人侍立,仍置大铁方尺一寸于领事案上。盖国初武臣,皆百战猛士,至密院多有所是非干请,故为防微。

《宋史》卷四三九《梁周翰传》:

一日,太祖语[石]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寖其命。

凡此之类的居功自傲、骄蹇弄权,历朝开国之初都曾发生过。处理此事的方式也有不同。《旧唐书》卷六八《尉迟敬德传》:

尉迟敬德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

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太宗不怿而罢,谓敬德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忧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高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汉高祖是以“夷戮诛杀”为手段,唐太宗则以劝诫警示为策略。不同的选择,固然与各自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有关,同时,更与皇帝本人对政局的估计有关。“五代时期,君主猜疑拥立有功的将帅,常加诛杀”[1]。结果人人自危,人心不宁,反而导致了政局的更大混乱。宋太祖对宋初政局的估计则极为谨慎和理智。他既看到开国功臣居功偃蹇的一面,同时又认为这与谋反作乱毕竟不同,他曾屡屡向赵普指出,“彼等(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帅)必不叛吾”,“必不负朕”。赵普则以“吾亦不忧其(指石守信等)叛”作答。可以看出,君臣二人对当时政局的估计是全面和清醒的。禁军将帅的居功自傲、骄蹇弄权,当然也会危及统治秩序,但与谋反作乱毕竟不同。所以,要解决这类问题,也就不必采取“夷戮”功臣的极端措施。“杯酒释兵权”的发生,与上述情况无疑有关。

从各种记载看,赵普在“杯酒释兵权”的过程中,要比宋太祖更为积极。这一方面反映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的处境有关。“陈桥兵变”后,石守信、王审琦等随即擢升为禁军统帅,“委以兵权”,“官爵阶勋并从超等,酬其翊戴之勋也”[2]。而作为兵变主要谋划者的赵普,却身份依旧,十几天后,也只是被授以四品的枢密直学士。《宋史赵普传》称:“事定之后,普以一枢密直学士立于新朝数年(数年不确),范、王、魏(即范质、王溥、魏仁浦,皆为后周宰相)三人罢相后,始继其位,太祖不亟于酬功”。这种安排有策略方面的考虑(安抚后周旧臣),但也反映出太祖此时对文臣不甚重视,以为当不得轻重有无,故不急于调整。有学者认为,“唐末五代,枢密权重,实际上取代了中书门下的地位,行使着中央的权力。正因为如此,五代时的主要辅臣……都任枢密使,即使任宰相,也兼枢密使。宋初……让赵普进枢密院,则是避虚就实,去掌握实权的”[3]。此说固是。但问题是,赵普此时仅为四品枢密直学士而非枢密使,不在其位,难谋其政,他的实际权力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从五代以来的政局看,担任枢密使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文臣充任或兼任①,另一种则是“手

①《长编》卷四三一,元祐四年八月。

握禁旅”的禁军将帅兼任①。后周末,枢密使由宰相魏仁浦兼任,入宋后未作变更。其实,让魏独留相职,将枢密使一职改任赵普,才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宋太祖不做此安排,不但是对赵普的不公,而且可能会导致禁军将帅兼领枢密使的复杂局面。这种局面一旦形成,赵宋开国集团中文武两派权力不均的情况就会更为严重。赵普作为开国集团中的文臣之首,自然不能对这种情形漠然视之。正是在他的反覆论说下,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值得注意的是,“杯酒释兵权”后不久,赵普即出任枢密使,名正言顺地掌握了朝廷实权。后来又“独相十年”,总揽军国大权,确立了一代文臣政治。古人往往把“杯酒释兵权”看作是“文盛武衰”的转机,是文武两势变易的枢纽,不是没有道理的。

关于“杯酒释兵权”,现存最早的记载,是王曾(公元978─1038年)的《王文正公笔录》:

太祖创业,在位历年,石守信、王审琦等犹分典禁兵如故。相国赵普(按赵普此时尚未任相。王曾追记此事,以赵普后来的主要官职呼普,亦不为误)屡以为言,上力保庇之。普又密启请授以他任。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因谕之曰:“朕与公等昔常比肩,义同骨肉,岂有他哉?而言事者进说不已。今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赋租之入,足以自奉,优游卒岁,不亦乐乎?朕后宫中有诸女,当约婚以示无间,庶几异日无累公等。”守信等咸顿首称谢。由是高、石、王、魏之族俱蒙选尚。寻各归镇,几二十年,贵盛赫奕,始终如一。前称光武能保全功臣,不是过也。

此后,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等北宋史籍对“杯酒”一事亦有记载。这些记载,除文辞、情节详略不同外,在有关“杯酒”一事的时间、诸将释兵权后的职务安排等方面亦有分歧。至南宋李焘修《长编》,折衷群籍,修订异同,对“杯酒释兵权”一事始有厘定:在时间上取《王文正公笔录》和《涑水纪闻》,以太祖平定二李之后的七月(即位一年左右)为是;在释兵权的情节上则详细抄撮《涑水纪闻》;而释兵权后对诸将的安排,则又以《王文正公笔录》和《渑水燕谈录》为是。李焘的这一考订是极为严谨的。因为根据宋代的官方档案──《国史》和《实录》记载,石守信等人在建隆二年七月庚午即罢兵权而出守大藩,故“杯酒释兵权”只能发生在此前,决不可能发生在“太

①《范太史集》卷二六。

祖登位数年”后。另,石守信等既为藩镇,则知《谈录》、《笔录》有关“各守外藩”、“出就藩镇”云云,所言有据。而《涑水纪闻》谓“以散官就第”实误①。自李焘考订之后,“杯酒释兵权”一事就有了一个确实可信的底本,成为信史,为后人广泛称引。

真伪问题

自本世纪四十年代,“杯酒”一事的真实性开始为个别学者所怀疑。近年来,又有若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杯酒”一事发出质疑,认为此事“疑点甚多,不足征信”。其实,“杯酒”一事虽然在某些细节的记载上不无渲染,但却并非后人编造。作为一桩历史事件来说,基本是可信的。主要理由有三点。

一、正如前引《长编》所言,建隆二年七月后,的确罢免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北宋的官方档案,如《国史》、《实录》等对此均有确载,无可置疑。这就是说,“释兵权”一事是完全真实的,余下的则仅仅是一个通过什么方式释去兵权的问题了。

二、从方式上看,“杯酒释兵权”或许如后人所言,不无“戏剧性”,但若放在宋初的政治环境中考察,却又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因为注意政治运作的技巧和方法,尽力营造一种便于解决问题的气氛,正是宋初政治的一大特色,与“杯酒释兵权”类似的事件,当时实不少见。如王定国《闻见近录》所载“郊宴抑偃蹇”,几乎就是“杯酒释兵权”的一次预演②;《长编》卷一○正月条和十月条所载“置酒移强藩”和“设宴罢藩镇”,则又可以说是“杯酒释兵权”的再版──“以从容杯酒之间,解石守信等兵权,复以后苑之宴,罢王彦超等节镇,于是宿卫、藩镇之痼疾,一朝而解矣” ;另有《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二所载“一醉收夺百万缗”,虽然在事体上与“杯酒释兵权”稍异,但其基本精神却极为吻合:太祖仁爱,能保全节度使,极有术。天下既定,皆召归京师。节度使竭土地而还,所畜不赀,多财,亦可患也。太祖……赐宴,酒酣,乃宣各人子弟一人扶归。太祖送至殿门,谓其子弟曰:“汝父各许朝廷十万缗矣。”诸节度使醒,问所以归,不失礼于上前否?子弟各以缗事对。翌日:各以表进如数。此皆英雄御臣之术。

①《长编》卷二,建隆二年秋七月庚午。

②王定国《闻见近录》载:“太祖即位,方镇多偃蹇,所谓‘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方镇……上曰:‘尔辈真欲我为主耶?’方镇皆再拜,称万岁。上曰:‘尔辈既欲我为天下主,尔辈当尽臣节,毋或偃蹇。’方镇复再拜,呼万岁,与饮酒,尽醉而归。”

所谓“极有术”、“英雄御臣之术”,无非是讲究策略方式,注重政治技巧。这与“杯酒释兵权”(“杯酒论心,大将解印,此何术哉” )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所举诸事,就性质而言,涉及到了控制、撤罢藩镇、确立君臣体统、收夺节度使之财等一系列军国大事。这些大事的措置,当然要有许多严肃、正规、细致的操作程序,不会是杯酒一席间的事情。但无可置疑的是,它们又都通过杯酒一席间,营造出一种和缓、机智、温厚的政治氛围。所谓“杯酒释兵权”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发生的一幕喜剧,它的真实性是有其时代依据的。

三、从论者对“杯酒”一事所发生的诸多质疑看,更是大有商榷的余地。

论者怀疑“杯酒”一事的主要理由有二点。第一个“最为过硬”的理由是:“建隆二年六月甲午(初二),太祖母杜太后病逝,六月初到七月初,乃国丧期间,朝廷上不作乐,不宴饮,而李焘所考‘杯酒释兵权’之事恰恰发生于此时,恐难令人置信。”

按古代的丧期,依据死者的身份和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分别有三年丧(即两周年)、期年丧(一周年)、九月丧和三月丧。这是理论上的规定。实际执行时,则依据对上述丧期的有规律的减缩(如“以日易月”,即一天等于一月,三年丧可为24天)来安排丧期。就此而言,论者所谓的“六月初到七月初,乃国丧期间”的说法,显然既不符合一般理论上的丧期,又不符合一般成俗上的丧期。

那么,当时是否另有特殊的要求或规定,将杜太后的丧期定作“六月初到七月初”呢?也没有。《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一载杜太后遗嘱表明,当时要求皇帝服丧的日期为“以日易月,一依旧制”,即将大丧三年(二周年,即二十四个月)压缩为二十四天;在京文武百官十三天可释丧服。地方官吏三天即可释丧服。释丧服即标帜着丧期已过,故“释服之后,勿禁作乐”。当然,这是太后的遗嘱。实际执行的情况如何呢?《宋史》卷一二三《礼志》:

建隆二年六月二日,皇太后杜氏崩……太常礼院言:……准故事(成俗),合随皇帝以日易月之制,二十五日释服。二十七日禫除毕,服吉,心丧终制。从之。七月,太常礼院言:准诏议定皇太后谥……谥曰明宪皇后。九月六日群臣奉册宝告于太庙。……十月十六日葬安陵,十一月四日神主祔太庙宣祖(宋太祖之父)室。

杜太后六月二日去世,按“以日易月”的“故事(成俗)”,“服衰三年”实

际只需二十四天。从六月二日到六月二十五日,正好为二十四天。故曰:“二十五日释服”,即脱去丧服。这标帜着朝廷规定的或曰法定的丧期已过。可见,论者所谓的“从六月初至七月初乃国丧期间”的论断,并无史实依据,不过是人为的延长而已(因为只有将其延长至“七月初”,才能对发生在七月初的“杯酒释兵权”提出质疑)。

当然,二十四天的丧期之后,还有七月的“上尊谥”,十月的“葬安陵”和十一月的“神主祔太庙”。至此,整个国丧才告完结。所以,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六月初二至十一月初四,也可视为国丧期。就这一角度而言,论者将国丧期定为“六月初至七月初”,同样是没有根据的,不过是人为地截短而已(因为在《长编》中,该年八月、十一月均有太祖宴饮群臣的明显记载,故只有将国丧期人为地截止到“七月初”,才不致于与这些明显的记载相冲突)。

总之,无论从哪一角度看,把杜太后的丧期说成是“六月初至七月初”,都是没有依据的。严格意义上的丧期,至脱下丧服之日,即六月二十五日已完结;宽泛意义上的丧期,则至太后入土为安和灵牌入太庙即十一月间完结。换言之,我们可以说,杜太后的丧期是从六月二日至六月二十五日,这是严格意义上的丧期;也可以说是从六月二日至十一月四日,这是宽泛意义上的丧期。但独独不可以说,杜太后的丧期是“从六月初至七月初”,因为当时并不存在这样的“丧期概念”。

在严格意义上的丧期内(六月二日至六月二十五日),禁止作乐、宴饮。六月二十五日释丧服后,至十一月四日太后下葬安灵,虽仍在丧事中,但除特别隆重的国家“大宴”外①,已不禁止一般的宴饮、娱乐,前引“释服(丧服)之后,勿禁作乐”即是此意。《宋会要辑稿》礼四五之一中的一些重要记载,更可为明证:

(建隆)二年正月二十日宴群臣于广政殿,……七月十九日,十月十二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并宴群臣于广政殿。

可见,自六月二十五日释丧服后,七月、十月均有宴群臣于广政殿的活动。广政殿宴饮是场面较大的国宴,仅次于“大宴”。此等国宴倘频频举行,那么,像七月“杯酒释兵权”时的那种带有君臣叙旧性质的私宴,又有何不可呢?

①宋代的国宴包括大宴、次宴、小宴、特旨(曲宴)。其中大宴最为隆重喜庆。

论者否定“杯酒”一事的第二个理由是:“有关太祖‘杯酒释兵权’之记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详的过程……丁谓的《谈录》(《丁晋公谈录》)可谓最早记载太祖、赵普商量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书册,但在这册书中,没有涉及‘杯酒释兵权’的事。至王曾《笔录》(《王文正公笔录》),始有“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且较详细。至神、哲宗时,司马光在他的《涑水纪闻》中,则在王曾《笔录》的基础上,又作了新的详细的撰述……至南宋一代,人们又互相抄袭了《记闻》中的内容,有的还擅自增加情节……经过这一系列的转摘补充,‘杯酒释兵权’,俨然成了一种历史事实了。”

应当承认,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某些细节的夸张和渲染肯定是存在的。如在王曾的《笔录》中,“杯酒释兵权”的过程和双方的言谈都较为简单,而到后来的《涑水纪闻》中,则“大事铺张设宴道旧的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距离当事人的时代愈远,记载却愈详,此中显有缘饰。”(徐规先生语)所以,说“杯酒释兵权”的记载“经历了一个从简到详的过程”,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显然不应该成为否定此事真实性的一个理由。因为《笔录》再简,毕竟已经道出了“杯酒释兵权”的基本情节。

至于说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还“经历了一个从无(丁谓《谈录》中无)到有(王曾《笔录》中有)的过程”,认为王曾《笔录》中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是“擅增情节”,“无中生有”,则颇值得商讨。

其一,丁谓《谈录》中的确只记载了“释兵权”,而没有王曾《笔录》中的“杯酒释兵权”的情节。但是,王曾(公元978─1038年)只比丁谓(公元966─1037年)晚生十一年,二人基本是同代人,故丁、王之书孰后实难遽断(其实恰恰是王氏成书在先,详后)。论者以丁氏《谈录》“早出”为由,指责王氏《笔录》所载为“擅增情节”,似非稳妥之论。

其二,王曾一生两拜参知政事,两次出任宰相,又提任过枢密使,出帅入相,遍历二府,故其对宋代高层军政史必知之甚详;王曾为人忠直刚正,抨击真宗制造天书,裁抑太后姻亲而遭黜,素有直臣贤相之誉。书以人重,王曾的经历和为人决定了其《笔录》所叙必多实录而少缘饰。而丁谓虽也曾历官内外,但从未拜帅封相、入主二府,对宋代高层军政史所知不多;其为人又“憸狡”无德,真宗时的天书闹剧,即多发自他与王钦若,后因交通宦官,结党欺罔,被流放海南,

朝野目之为奸佞。故丁氏之《谈录》,虽然不必因人而废,但其史料价值决不会在王氏《笔录》之上。这一点,前人其实早有定评,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王曾《笔录》时,即誉之为信史,谓“(王)曾练习掌故,所言多确凿可信” 。而论丁谓《谈录》时,则语尽贬斥,俱为劣评(详下)。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笔录》乃王曾亲笔所撰,成书实早,而《谈录》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三云:

《丁晋公谈录》一卷,不着撰人姓名,皆述丁谓所谈当代故事。晁公武《读书志》以其出于洪州潘延之家,疑即延之所作。延之,谓甥也。今观所记谓事,皆溢美,而叙澶渊之盟事,归之于天象,一字不及寇准。又载准挟嫌私改冯拯转官文字事,皆颠倒是非,有乖公论。即未必延之所作,其出于谓之余党,更无疑义也。

可见,所谓丁谓的《谈录》,其实并非丁氏亲撰,而是其后辈或余党对丁氏谈话的追述,至丁氏外甥潘延之时方才成书面世。如此说来,王曾《笔录》的成书面世必早于《谈录》无疑。按一般学术通则而言,不应以晚出的《谈录》来否定《笔录》中的相关内容,更没有理由认为,“杯酒释兵权”的记载,“经历了一个从无(《谈录》中无)到有(《笔录》中有)的编造过程”。

成效和意义

宋太祖即位后,曾对禁军的兵权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调整。“陈桥兵变”后一周进行过一次;建隆元年秋又进行过一次。通过这两次调整,禁军殿前、侍卫两司的九个最高军职全部为赵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所拥有。建隆二年三月,又进行了第三次调整。这次调整,撤罢了侍卫司的最高统帅韩令坤,而代之以石守信;撤罢了殿前司的最高统帅慕容延钊,并随之裁撤了殿前都点检这一最高军职。故此次调整,实为“杯酒释兵权”的先声。至七月“杯酒释兵权”,又解除了六名禁军将帅的兵权。《长编》卷二“建隆二年秋七月庚午条”,记载了其中的四名,即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殿前副点检高怀德、侍卫都虞使张令铎。另据《宋史罗彦环传》和《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壬午条”记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罗彦环、殿前都虞侯赵光义亦在此期间被解除了军职。

禁军殿前、侍卫两司,共九个高级职务,在“杯酒释兵权”以前,已有一个空缺(石守信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升任都指挥使,所遗副都指挥使一职空

缺),一个裁撤(殿前都点检一职被裁撤)。而七月“杯酒释兵权”后,不到半个月,又解除了六位禁军将帅的兵权。至此,原来禁军中的九位高级将帅已有八人被解除了兵权(只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韩重继续留在禁军当中,改任殿前都指挥使),“杯酒释兵权”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

“杯酒释兵权”后,为了兑现当时酒席上的承诺,也是为了安抚失去军权的禁军将帅,宋太祖寡居在家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则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王审琦之子。太祖当时只有一妹三女,她们中竟有三人嫁往释去兵权的将帅之家,说明这种婚姻是有着强烈政治色彩的。这种安排,不但使石守信等人在一失(失去兵权)一得(与皇室联姻)中获得了某种心理平衡,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消除了“弓藏狗烹”之类的疑惧,进而以愉快而又积极的态度,主动地调整各自的社会角色,与时进退,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如王审琦为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陈桥兵变”中因“翊戴之功”而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建隆元年。又两度统领大军,平息二李之乱,可谓功勋显赫。但其有功不居,“杯酒释兵权”后心态平和愉快,在地方节度使的岗位上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政绩 。其余被解除兵权的将帅,虽然不是皆有政绩,但大致都能淡化权欲,安然处世。如石守信“积财巨万,尤信奉释氏”,高怀德“自为新声,度曲极精妙,好射猎,尝三五日露宿野次”①,都在新的政治环境中确定了适当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将帅虽然在“杯酒释兵权”中被解除了军权,调往各地为节度使,但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他们当中又有不少人根据需要被临时调回军队。如开宝二年,王审琦任御营四面巡检使,统领禁军,随宋太祖出征太原。慕容延钊建隆二年闰三月罢去殿前都点检,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乾德元年又调任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兵统一了湖南、荆南。韩令坤被解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出为成德军节度使,仍可统领沿边部分军队,“镇常山凡七年,北边以宁”。罗彦环“杯酒释兵权”时解除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出为彰德军节度使。乾德二年,又与李继勋统领军队,“大破契丹”,乾德四年春,“又与阁门使田钦祚杀太原(北汉)军千余人于静阳,擒其将鹿英,获马三百匹”②。这说明,“杯酒释兵权”这种宽缓的方式,既比较理性的解决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同时又使君臣之间保持了一种较为亲密的关系,留下了较为宽泛的合作余地。前

①见《宋史》各本传。

②见《宋史》各本传。

人对此颇多赞叹:

石守信而下(指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韩重、张令铎、罗彦环等)皆显德旧臣,太祖开怀信任,获其忠力。一日以黄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贵,以遗其子孙……石守信之积货巨万,怀德之驰逐饮度,岂非因以自晦者也。至于审琦之政成蔡下,重之功宣广陵,卓乎可称[8]。

太祖善御,诸臣知机……与时进退,其名将之贤者欤!令坤、延钊素与太祖亲善,平荆湖则南服,镇常山则北边载宁,未尝恃旧与功以启嫌隙。创业君臣,有过人者类是夫[9]。

“杯酒释兵权”,就其直接意义而言,一是预防了禁军将帅用兵权发动政变,重演“黄袍加身”的故事;二是解决了开国将帅居功自傲、偃蹇弄权的问题,“销跋扈之谋于杯觞流行之际”。所以,它的成功,极大地促成了宋初政局的稳定,使北宋避免了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辙。正如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所言:“使诸将不早解兵柄,则宋之天下,未必五代若也。”

从较深的层次看,“杯酒释兵权”则意味着武人干政的结束,开启了偃武兴文之机。五代时期,是军阀的天下,“长枪大剑”指挥政治,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尚,正如王安石所言:“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代,而武夫用事,贤者(文臣)伏匿消沮而不见,在位者无复有知君臣之义、上下之礼者也”[10]。北宋立国之初,重武轻文的风气依然如旧:开国诸将“官爵勋阶并从超等”,位重势大,“意多骄蹇”;而同为开国功臣的赵普,却屈居四品,“以枢密直学士立朝”。“杯酒释兵权”后,第一代开国将帅调出京城,“各守外藩”,武人干预中央政治的局面为之改变。此后,新提拔的第二代将帅,资浅功薄,自然无法与赵普等开国文臣相抗衡了。故“杯酒释兵权”后不久,赵普即出任枢密使,开始执掌军国实权,后又“独相十年”,总揽朝政,文盛武消之势已是明若观火。《宋史》卷四三九《赞论》曰:“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元代史学名家袁桷亦云:“杯酒释兵权,此启运立基之机也。然文盛武衰,亦自此始。”[11]二者立论的角度虽各有不同,但均道出了“杯酒”一事的深意所在。

从更深的意义上看,“杯酒释兵权”所解决的,又是中国封建政治中的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即诛杀功臣,是一些开国之君惯用的手法。这虽然也可以部分地解决功臣

对皇权的威胁,但伴随而来的腥风血雨,却会造成沉重的阴影,扭曲和戕害几代人的心智,从而对政治的昌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宋初的“杯酒释兵权”,却选择了一种较为理性和文明的方式。“杯酒论心,大将解印”,谈笑之间,解决了一个历代深感棘手的问题。当然,实际过程不会如此简单。但自建隆二年七月后,绝大部分功高资深的禁军将帅,既被解除了兵权,又保持了同皇帝的亲密关系,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这表明,宋初皇帝与功臣宿将的矛盾已经化解在一种较为宽缓、平和的气氛之中了。

这种宽缓、平和的气氛,使得宋王朝在其诞生之际就蕴含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开国气象。远在四川的后蜀政治家,就曾以旁观者的清醒,觉察出几丝信息。宰相李昊曰:“臣观宋氏启运,不类汉周”[12]。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宋王朝的这种“不类汉周”的开国气象有了更明晰的体认。如邵雍、程颐、范仲淹等就将“祖宗以来,未尝轻杀大臣”作为“本朝超越古今五事者”之一;蔡确、吕大防、曾布等,则更把“不杀大臣”“不杀士人”,“不杀谏官”,“不以文字罪人”等等,统统指称为“祖宗家法”,以为“三代之后,惟本朝祖宗所立家法最善”①。南宋名臣留正则云:

本朝自古所无者三。艺祖皇帝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一也;祖宗以来,世传二厚,虽甚威怒,未尝妄杀,故论者谓不嗜杀人,惟本朝有之,二也;徽庙光尧两行内禅,皆出自睿断,三也[13]。

“自古所无”云云,虽然不无夸耀,但也确实道出了宋代政治运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变化──“受命之日,市不易肆”,较之于喋血宫门,兵连祸结,无疑多了一些文明和理性;威怒有度,不诛大臣,不嗜杀人,较之于“天子之怒,伏尸百里”,无疑又少了一些蒙昧和野蛮;至于“内禅皆出自睿断”(即皇帝本人自愿退位),较之于惯常的皇位争夺,也多少显示出理性与蒙昧的分野……总之,在宋代的政治生活中,野蛮蒙昧的色彩在消褪,文明理性的色彩在增多,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理性化的程度大大提高。

这种变化,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动因,但另一方面,“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规模可豫知矣”。从这一角度看,宋初的“杯酒释

①分见《邵氏闻见录》卷一八;《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五;《范文正公文集》附录《年谱》;侯延庆:《退斋笔录》(高文虎《蓼花州闲谈》引);《宋史》卷三四○《吕大防传》;《长编》卷四九五,哲宗元符元年三月辛亥。参见徐规:《宋太祖誓约辨析》(载《历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兵权”,其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营造了一种较为文明和理性的开国氛围,从而影响和带动着宋代的政治生活向着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未尝轻杀臣下”,“不以文字罪人”,“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值得肯定的政治传统。而政治上的这种变化,又必然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勃勃生机”①。

①关于宋代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问题,笔者曾聆听过刘祚昌先生的若干精闢论述,启益良多。漆侠先生最近在《宋学的发展和演变》(载《文史哲》一九九五年第一期)中,亦论述了宋代“经济领域”和“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种宽松和自由”,认为这种宽松和自由“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其凡.《五代禁军初探》[M].暨南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第一○三页.

[2]《长编》[M].卷一,建隆元年正月辛亥条.

[3]张其凡.《赵普评传》[M].北京出版社.第五十页.

[4]《长编》[M].卷一○,开宝二年正;开宝二年十月.∥《宋史纪事本末》[M].卷二《收

兵权》引胡一桂语.

[5]《宋史论》[M].卷一.

[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G].卷一四○.

[7]《宋史》[M].卷二五○《五审琦传》∥《长编》[M].卷一一开宝三年三月条.

[8]《宋史》[M].卷二五○《赞曰》.

[9]《宋史》[M].卷二五一《赞曰》.

[10]《上仁宗皇帝言事书》[M].

[11]《清容居士集》[M].卷四七《书艺祖皇帝十节度风云图》.

[12]《长编》[M].卷四,乾德元年五月条.

[1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卷二○○.

——08历史3班

杯酒释兵权2个典故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强干弱枝 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

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独裁体制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强。这些措施结束了唐朝中叶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贫积弱的种子。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管理思想作为管理活动的升华,其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有: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后周第二任皇帝世宗柴荣在商量攻打幽州时突发疾病,后不久便病逝,其儿子接任帝位,此时他的儿子年仅七岁。 赵匡胤时为殿前都点检一职,是禁军的统帅。在柴荣去世后的第二年的新年这一天,赵匡胤等人假奏敌情,说:北汉联合契丹出兵大举南下,已经快到黄河了。朝廷便命赵匡胤帅大军北上抵抗,在行至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谋士赵普便在三军中散步柴荣还在世的传言“点检为天子”,并且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暗示着要改朝换代了,而此时的赵匡胤以喝醉为名还在自己房间里装睡,后来,他在听到外面三军出现骚乱声后便出门,此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便被赵普等人披到了赵匡胤的身上,于是在陈桥驿这个地方的兵变,促成了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带着三军进入汴京(今开封),此时城内里应的人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大开城门迎赵匡胤,城内的官员见大势已去,便纷纷跪拜在地,高呼万岁,赵匡胤成功称帝,由于赵匡胤担任节度使的封地为宋州,于是国号便为“宋”,宋朝自此成立。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怎么得来的,如果那天下面的将领也带着大军叛乱,他就危险了,于是便邀请将当时掌握着兵权的将领们喝酒,这些将领大多都是陈桥兵变的将领。酒喝到酣处,赵匡胤突然放下酒杯说:我这个皇帝也不好当呀,试问谁不想当呀。众将一听皇帝说这句话,酒已经被吓醒了一半了,纷纷放下手中的酒杯。于是赵匡胤又说到:如果哪天你们手下的将士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让你谋反当皇帝,你说从也不从?众将士听到这句话,酒完全被吓醒了,他们明白皇帝的意思,便纷纷跪倒在地。赵匡胤继续说:何不舍弃手中的兵权,到藩镇去购买良田房屋,歌儿美女,整日喝酒观舞来颐养天年呢。并且皇室也将与你们联姻,这样一来也是亲家了。众将士纷纷磕头谢恩,这便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前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对我们后人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 1.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先秦至汉代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① 如表1-1所示: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② (二)中国各种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主流学派 ①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②于丹《孔子心得》 2007年第一版。

古代当权者违反“劳动法”的二大经典案例评析(杯酒释兵权与两桃杀三士)

据传,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赵匡 胤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赵匡胤心里总不大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 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 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赵匡胤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后来,赵普又对赵匡胤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赵匡胤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 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赵匡胤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赵匡胤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此时是公元961年)。 酒过几巡,赵匡胤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 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 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皇 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赵匡胤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 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 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赵匡胤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 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赵匡胤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 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而我认为,赵匡胤为了一己私利,明显违 反了“劳动法”,因为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年富力强,并非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按“劳动法”章程,他们应该继续掌有兵权。宋太祖为了坐稳江山,而嫉贤妒能,巧

学习管理思想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思想史心得体会 ——11c7班张勇 二零一一年,进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学习MBA课程,非常有幸认识了《管理思想史》任课老师——赵守飞教授,在赵教授的带领下,学习了兵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等、赵教授完全没有生搬硬套地照做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尽量多举例,多提问,以来丰富课本的空洞和繁琐。每每讲课,他总是繁简得当、浅显易懂、深奥抽象、让我受益匪浅!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19世纪末,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管理理论才真正出现。管理理论是对管理思想的提炼与概括,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有先进的、完善的管理思想,才能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管理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管理思想史正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辩正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管理思想史不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学习管理思想史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 在学习过程中,我很欣赏赵老师所谈到的“无为而治”,我是从事政府机关行政管理工作的,“无为而治”的观点给了我很深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一样的;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思想,提倡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舜就是无为而治的典范:“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德行天下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些启示让我在工作中有了新的突破和认识,使我更合理的安排工作的管理和人员的应用,完善我自身修养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工作的合理安排。 在赵老师谈到的儒家管理目标观也给了我很深的认识,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

帝王故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帝王故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的历史真相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个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故事, 它是这样演绎的:话说有一天(据说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赵匡 胤召集大将们喝酒。喝到高兴时,赵匡胤突然说道:“别看我现在这 么高兴,实际上我天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一听这话,这些大将们就很奇怪,他们问道:“陛下富有四海, 何出此言?” 赵匡胤回答道:“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我身上,让我 当了皇帝,你们好做开国元勋。万一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了,也逼着你们当皇上,你们怎么办呢?” 真是一语中的: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大将们一听这话,立刻吓得全体跪倒,皇上这不挑明了对自己不 放心吗?于是,他们集体玩儿命磕头道:“那您说咋办?” 赵匡胤说道:“干脆这样吧,咱们打仗不就是为了享福吗?你们 现在回家,你要房子我给你房子,你要地我给你地,你要钱我给你钱。你再多娶几个小妾,晚上活动充实点儿。咱们君臣之间再结成儿女亲家,我的公主嫁给你儿子,我的儿子娶你闺女,这样一来的话,君臣 结成秦晋之好,互不猜疑,你们看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这帮大将回家后,第二天就纷纷上辞职信了:“我崴脚了,骨折了,不能再骑马了。”“我感冒了,不能再上班了。”没过几天,这些大臣们都知趣地回家了。 最后,赵匡胤很是高兴,他和平地解决了问题,顺利地收回了权力,君臣之间还相安无事,也留下了这段千古美谈的历史——杯酒释 兵权。

不过,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跟您说,就 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它甚至跟“喝酒、赵匡胤”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您会相信吗? 事实正是如此。 作为宋朝初年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杯酒释兵权,几乎所 有的文献、史书都会重复地讲述这件事情,仿佛这就是一件毋庸置疑 的事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件事情,并质疑此事的真伪了。 因为,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现在所有“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源,都是宋人的笔记,而非官方的文献。 要知道,如果“杯酒释兵权”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那这绝对是 赵匡胤的一项伟大的壮举,理应被永载史册,大书特书才是。不过, 不管是当时的官方文献《国史》《实录》,还是元朝人编写的前朝 《太祖实录》《三朝国史》《宋史.太祖本纪》等,都对此无只言片语。 对于宋初来说,如此重要的一件军国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上惜 墨如金,甚至一字不提,这岂不是咄咄怪事?还是说,这里面另有隐情,或者是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 而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各种民间文献,则将此事人为渲染、大书特书,最后将此事演绎成为一个“声情并茂”的电影! 这个“杯酒释兵权”电影的原型,最早见于丁谓的《丁晋公谈录》。 这个丁谓不过一个猛人。此人不但是宋真宗的宰相,而且还坑死 了一代名臣寇准。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丁谓坑死了寇准,可谓损人不利己, 他未来的下场,比寇准要惨烈得多。

杯酒释兵权剧本

《杯酒释兵权》剧本 第一幕 时间: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地点:皇宫内书房 人物:宋太祖、赵普、小太监 旁白: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他就是宋太祖。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造反,争着做皇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劲,才平定了叛乱。为了这事,宋太祖心里总是不大踏实。 宋太祖:(出场,作沉思状,来回踱步) 小太监:(出场,跟在宋太祖后面) 宋太祖:传赵普 小太监:传赵普晋见 赵普:(匆匆忙忙赶来)臣赵普晋见陛下,愿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宋太祖:(叹气)嗨!自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八姓皇帝,没完没了的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赵普:我看原因主要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兵权旁落,君弱臣强。 宋太祖:(边听边点头)有道理!那依爱卿之见,该如何处置? 赵普:(胸有成竹地)削夺朝中大将和藩镇的权利,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兵权,天下自然太平。 宋太祖:(连连点头)赵爱卿说得有理。 赵普: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这些人都是朕的好兄弟,他们不会背叛朕的。 赵普:我并不担心他们背叛。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一旦下面的将士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亏得爱卿提醒一下。 第二幕 时间:第二天晚上 地点:皇宫后院一个御花园 人物:宋太祖、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老将、太监数人、宫女数人 旁白:第二天晚上,宋太祖在宫内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三巡,宋太祖令太监、宫女们退下。 宋太祖:(拿起一杯酒,请大家干了杯)要不是有兄弟们拥戴,朕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是,你们那里知道,这一年多来,朕没吃过一顿舒心饭,没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王、高等人:(十分惊奇)陛下这是为何? 宋太祖: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王、高等人:(听出话音来了,着了慌,连忙跪在地上,边磕首)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呀? 宋太祖:(摇摇头)对你们几位,朕还是信得过的。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中,有人贪图富贵,有一天也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行吗?

儒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意义

试论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扬弃,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企业文化的母本。我们现在更多的,不是去考虑如何去修剪它的细枝末节,去顺应所谓的“新潮”,而是要从“源头”的角度去更多地吸收和继承它的精华。一方面肯定其主体作用,看到它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看到它存在的传统缺陷,这些缺陷显然不是主要因素,但也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价值:《论语》加算盘 按照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管理模式大致有所谓X、Y、Z三种。X理论将人性假设为恶的,人被视为“经济人”,固而实行“标准化”模式,管理方法是命令式,简单粗暴的。Y理论将人性假设为善的,人被视为“社会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实行“参与管理”。Z理论提出人是因时、因地、因各种复杂因素而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因而在管理方法上要因人、因工作性质不断变化,运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被称为“权变理论”。Y、Z理论都属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范畴。在20世纪初以前,X模式占主导地位,在20世纪中期以后,Y模式风行一时。目前,Z模式正逐渐被广泛采用。那么,儒家经济管理思想到底属于哪种模式,它的现代价值何在呢?笔者认为,总的来看,儒家文化,儒商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尊重人、发挥人的自身内在积极性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和方法,用形象的话说,是“《论语》加算盘”的管理模式。其具体表现在: 1、儒家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性多元论,这种人性思想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说。儒家的人性准绳以孟子“性善”论为主,又有荀子“性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说,辅之以宋儒的天命、气质之性说和习气可塑的理论,说明在人性本体的哲学问题上,儒家与西方管理学Y、Z理论的人性假说相一致。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以尊重人,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如本世纪初宋则久经营的国货售品所就规定的包括企业组织设施、财会管理、进货管理、人事管理等完整的规章制度,确保了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在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应该实行礼法兼用,以礼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纪律,特别是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由于我国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而且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也比较落后,因而 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包含而不应取代科学管理,逐步走向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财务公开化,行为合理化。 2、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强调经济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有些论者评述:“要说‘用人不疑’和‘知人善任’,晋商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

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

(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 三、动物成语大全 〖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窃狗盗投鼠忌器獐头鼠目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试牛鼎烹鸡汗牛充栋对牛弹琴九牛一毛 〖虎〗虎视眈眈虎口余生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头蛇尾虎落平阳虎穴龙潭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与虎谋皮藏龙卧虎狐假虎威羊入虎口狼吞虎咽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降龙伏虎 〖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鸟飞兔走守株待兔 〖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来龙去脉攀龙附凤群龙无首降龙伏虎一龙一猪老态龙钟笔走龙蛇龙潭虎穴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车水马龙人中之龙

工程监理资料管理

试论工程监理资料管理 1 建设工程监理内业资料管理的阶段工作进程 建设工程监理内业资料管理,按照所监理建筑工程的进度可以分阶段进行管理,各个不同阶段所要进行的资料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分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工程质量保障期、工程存档期五个阶段。 1.1 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进程 内业资料管理内容: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总监名单;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监理规划及实施细则等;施工单位报送的审查意见、施工单位工程开(复)工审查报告、各种台账(如施工单位工程进度、验工计价、安全监理、设计变更、施工单位及主要人员资质审核、监理人员培训考核、质量验收台账等)、监理公司文件等。 具体的工作进程:出具相关监理名单的报告、建立标准化资料管理,各种管理相关的图表、制度要张贴办公室墙上明示。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审查意见、施工单位递交的工程开(复)工审查报告出具审查意见,建立完善的监理台账,以便及时查阅。对内业文件进行登记,及时收回转阅的文件。 1.2 施工阶段的工作进程 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报表、台账等资料比较多,资料管理工作相对要复杂、繁琐,这个阶段的管理效率决定着资料管理对工程验收的影响度。

内业资料管理内容:验工计价表资料、监理报表;施工单位递交的计划审查报告;工程项目造价、风险防范等资料;监理日志、施工单位的各种工序检查及质量验收资料;有关工程质量、迸度、投资、安全等问题的监理专题报告纪要、工程例会纪要;由于严重质量问题而责成工程停工、复工的报告、各类监理指令资料、质量事故资料等;施工单位索赔的详细资料、申请工程延期的报告等。 具体的工作进程:签报施工单位月、季、年度的验工计价表,编制监理公司的月报、季报、年报;为施工单位递交的计划审查报告出具意见,提出有关工程项目造价、风险防范的具体规划方案;认真填写监理日志,做好对施工单位的质量验收登记;记录、整理相关的例会纪要;调查研究,提交施工单位索赔、工程延期报告的相关资料或报告等。 1.3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工作进程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管理效率较低,会由于验收不及时而导致工程不能如期竣工,影响各方的收益。 内业资料管理内容:初验报审表、竣工报验单、验收记录;工程质量评估意见;工程及监理竣工文件、工程及监理档案资料;竣工结算审批表、工程验交证书;工程竣工工作总结;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等。 具体的工作进程:工程初验报审表的签署,整理验收资料;提供所监理标段的工程质量评价;促使施工单位及时上报资料,并及时将监理资料上报;呈报竣工结算审批表,签发相关工程验交证书;做

管理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职场经验)

管理思想中得到的启示(职场经验) 新时代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学会驾驭市场经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多谋善断抓住机遇的决策能力、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快速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驾驭众下的统帅能力、应时的联络和协调能力、优胜劣败的市场竞争能力、互惠互利善于谈判的进退合作能力以及控制和 排除危机的能力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谋略源远而流长,它深层的智慧谋略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从中总结出的管理谋略可以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诸葛亮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良好的个人品质 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远大的政治抱负,宽广的胸怀,巨大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敏锐的观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社会的形势,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可行性方案;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培养人才,且大公无私;言必行,行必果,赏罚分明,善于纳谏,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具有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等素质。而诸葛亮正具备这些条件。这也正是其受到历代崇敬的原因所在。 善选合作者:诸葛亮自制性很强,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多次换师,不耻下问,从而使自己博学多才不同流俗。在选择合作者时,非常慎重,精谋深算,等待时机,因为好的合作者是事业的起点和先决条件。诸葛亮使刘备三顾茅庐,一是考察刘备的能力和品德、及合作的可行性;二是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坚定刘备的信心。刘备三顾茅庐为诸葛亮选准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合作者。 厉行法治:为了实现“内修政理”的战略目标,使蜀汉政权长治久安,诸葛亮审时定法,以法来管理国家,并采取“教令为先,诛罚为后”的方针和“先理强,后理弱”的策略。针对法治,诸葛亮还和法正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闭关息民,务农植谷:为管理好国家,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从蜀汉实际出发,对全国百姓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管理政策。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死,整整十年,基本上战争不断。西蜀由于刘焉父子的腐败统治,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现实使诸葛亮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特别是失荆州、伐吴兵败给新兴蜀汉政权带来的灾难尤为深重。 他深知,只有让农民休养生息,“安其居,乐其业”才能使生产恢复和发展,也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

五年级读写大赛试卷--资料

《 … … … … 海州区小学语文五年级读写大赛试卷 (满分为 100 分,比赛时间为 90 分钟) … … … … … 项 目 得 分 填空题 选择题 简答题 读后感 合 计 名 姓 学 小 ) 区 ( 县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一、填空题。(共计 30 分,每空 1 分) 1.写西湖的诗句很多,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___ , 。” 2.古诗中有许多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如描写儿童捕蝉前的专注的诗句是: , 。而诗句: , 。则写 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 3.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的是________,卢纶的诗歌《______》赞扬了他高 超的箭法。 4.李白在《 》一诗中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字面上没有提到“情”字,但是通过景物描写却透出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5.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请写出你最为熟悉 的两个故事的名称:如: 、 等(任写两个即可)。 6.《上下五千年》中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抗金英雄 ;《西 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 7.阅读了《上下五千年》,你知道的神话故事有:盘古—— 、女 娲——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 ,“炎黄子孙”的 称呼来源于古代 、 两位部落首领的名称。 8.《水浒传》中号称“黑旋风”的是 ,他所使用的武器是 ,该 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 所害。 9.《水浒传》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_______,善射的是小李 广________,善行的是神行太保______________。 10.冰心原名 ,我们学过的课文《 》就是她写的,你还读 过她写的通讯《 》,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政治智慧.doc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政治智慧- 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军权等于皇权这个道理,赵匡胤本人是有亲身体验的。知道只有不让他人染指禁脔,由自己完全掌握军队和军权,才能真正巩固皇权。 为此他向宰相赵普讨教具体对策。赵普一眼看到了事情的症结所在:“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经过赵普直截了当的点拨和提醒,赵匡胤就将剥夺功臣的兵权提上了议事日程。 961年农历七月初的一天,赵匡胤召来执掌重兵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功臣宿将饮酒叙欢。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端起酒杯说道:“我如果没有你们各位的竭力翊拥,也就不会有今天九五之尊的地位,对于你们的功德和情谊,我不会忘怀!”然后他口气一转,很巧妙地切入了正题:“可是你们不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的难处呀,不如做一个节度使快乐自在。且不瞒诸位说,自从做皇帝以来,我还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呢!” 石守信等人纷纷停杯询问:“陛下遇到什么难事睡不好觉呢?为臣是否可以分担一二?”赵匡胤平静地回答说:“其实个中缘由不难知晓,在座诸位想想看,天子这个宝座,又有谁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顿时大惊失色,赶紧跪下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有谁还敢再怀贰心!” 赵匡胤接着说道:“对诸位我是完全放心的,怕就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利令智昏。一旦他们把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届时形格势禁,你们想不干,行吗?”石守信等人

听到这里,浑身颤抖,叩头不止:“我们都是些粗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一个层面上来,还请求陛下可怜我们,看在当年我们为陛下鞍前马后奔波效劳的份上,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吧!” 赵匡胤见状,便道出自己的想法:“要想安稳太平,诸位不如把兵权移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当个大官,选择好的田地和宅第购买下来,为子孙后代立下永远不可动摇的基业,同时多多置弄一些歌伶舞女,天天饮酒作乐。到时候,我再和诸位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 石守信、王审琦等拜谢:“陛下为我们考虑得如此周全,真可谓生死之情,骨肉之亲啊!” 第二天一早,石守信等功臣宿将都纷纷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引退。赵匡胤十分高兴,立即颁布诏令恩准他们的“请求”,收回他们统率指挥禁军的权力,同时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财宝,安排他们做一些闲职散官。 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从根本上结束了唐后期以来的方镇悍将“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的混乱局面。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用历史上一些君主惯用的屠戮功臣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没有在解决君将矛盾时搅起政治上的大动荡,也没有使自己在历史上留下残暴不仁、刻薄寡恩等不光彩的声誉。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政治策略的运用成功,乃是以牺牲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为重大代价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对功臣宿将的经济赎买政策。 在这一政策的导向之下,从赵匡胤在位时开始,武将掠取土地,经营牟利,聚敛财货的风气就已经形成,并且逐渐盛行。(例如,石守信“专务聚敛,积财巨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课程名称管理学专题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日 专业年级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2011级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层出不穷,管理工具不断进化,管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管理理论最终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管理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国家,然而发展却非常缓慢。西方的管理发展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管理

学的发展。从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西方的管理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传统管理理论又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管理组织理论。其代表人物分别有泰勒、法约尔和韦伯。古典管理理论是“冷冰冰”的时代。将人视同机器,将管理者视为安排这些人员与机器的工程师。古典管理理论主张对人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通过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的管理过程和理想的管理组织,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机器坏了可以进行维修,工人无法达到必需的产出时,就重新设计员工工作或是提供一种更具激励性的奖金计划,没有所谓的群体和团队的存在。 20世纪4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片面强调对个人行为进行组织控制和规范,而忽视了生产中人的因素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已经无法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弗鲁姆、麦格雷戈、利克特等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从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及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强调必须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的因素。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早期理论,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尽管它有各种理论和学派,但是它们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学说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的X理论和Y理论。这两种理论主要是是研究如何通过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团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如何协调团体的行为,不断增强团体合力的理论。在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西方学者重点对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领导者的品质、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处理好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关心的关系问题。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将人的本身的因素正式引入了管理学理论,从“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基点出发,开始重视对人的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的研究,承认人的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主张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活充实化”等方式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合。 管理定量方法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解决军事问题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定量理论的核心是把数学、运筹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用于管理决策,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其目的是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精确化和高效化。但是它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饭局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饭局故事 导读: 1.最不辱使命的饭局——渑池之会 出席人物: 秦襄王、赵文王、蔺相如 饭局始末: 赵国得到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襄王得此消息,派人送信给赵文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并“完璧归赵”。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2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2.杀机四伏的饭局——鸿门宴 出席人物: 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饭局始末: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酒力,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 3.最霸气的饭局——煮酒论英雄 出席人物: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 饭局始末: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什么意思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什么意思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什么意思?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将兵权。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

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公元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

白圭的经营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白圭的经营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摘要】白圭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商业企业家,被后世尊奉为“治生祖”,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营之道。他不仅研究生产经营规律、经营谋略,同时也提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必须具备“仁”、“勇”、“智”、“强”的能力以及优良的行为素质。他的这些思想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一般特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营管理现代企业思想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人商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治生”有术之人。战国时期的白圭则被称为“天下言治生祖白圭”他不仅研究生产经营规律、经营谋略,而且十分重视经营者素质的培养。他的这些思想不论在过去,而且在当代,都有借鉴意义。 一、白圭经营管理思想的概述 白圭,东周洛阳人,与魏文侯时的魏相李悝同时,他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擅长商业经营管理的思想家,他十分重视研究生产经营规律,注重经验积累,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商致富之道,并对后世的商业经营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后世商人尊奉为“治生鼻祖”,正如司马迁所言“白圭,周人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1](《史记·货殖列传》)。那么他提出了那些经营管理思想呢? (一)“乐观时变”的原则 “乐观时变”即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注重市场信息的研究,及时预测和掌握市场行情,以决定经营时机,而市场行情的预测,又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对生产经营规律的认识上,而不是凭主观想象。白圭主要经营农产品,因此他从生产决定市场商品供应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农作物收成状况与气候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决定自己经营活动的取向和时机。他认为农作物收成的丰歉是每3年一个小循环,每12年一个大循环,因此农产品的供应量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他的经营活动也要周期性地调整,有时须“人弃我取”,有时须“人取我与”。尽管白圭关于农业经济循环的理论缺乏科学依据,但是我们从其言行中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必须善于积累经验,善于研究经济信息,这样才能准确地去预测市场行情,为正确决策奠定科学基础。 (二)“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原则 这与范蠢的“待乏”原则是一致的,即“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就是说,在粮食收获季节,农民急于出售粮食(人弃),一时供过于求,粮价下跌,白圭就适时收购之(我取),以免价格猛跌,并根据当时农村极度匾乏手工业品的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