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代移动通信报告

第三代移动通信报告

第三代移动通信报告
第三代移动通信报告

第三代移动通信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2、扩频通信

3、HSPA

4、远近效应

5、切换

6、N 频点技术

7、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

8、分集技术

9、操作维护系统(OMS,Operation and Maintennce System)

10、直射波

11、硬切换

12、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13、软件无线电(SDR,Software Defined Radio)

14、CDMA2000

15、扩频通信

16、分集技术

17、路径传播损耗

18、慢衰落损耗

19、快衰落损耗

20、系统间切换

21、多径干扰

22、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

23、空间选择性衰落

24、频率选择性衰落

25、代做电大对外经贸,奥鹏教育作业:467270267 反射波

26、绕射波

27、散射波

28、阴影效应

29、多径效应

二、选择题

1、在移动通信中,无线电波主要以直射、反射和绕射传播,而()随着频率升高衰减增大、传播距离有限。

(A)直射波(B)反射波(C)绕射波(D)散射波

2、WCDMA支持()工作方式。

(A)空分双工(SDD) (B)时分双工(TDD) (C)码分双工(CDD) (D)时频分双工(TFDD)

3、WCDMA中的声码器采用自适应多速率(AMR,Adaptive Multi-Rate)技术。多速率声码器是一个带有( )种信源速率的集成声码器。

(A)2 (B)4 (C)8 (D)16

4、WCDMA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编码类型为()和Turbo编码。

(A)卷积编码(B)波形编码(C)参量编码(D)混合编码

5、WCDMA系统支持同频小区间的软切换、同频小区内扇区间的更软切换、( )和不同无线接入系统间的切换。

(A)软切换(B)更软切换(C)硬切换(D)无线接入系统间切换

6、WCDMA不同基站间可选择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方式可以不采用GPS精确定时,室内小区和微小区基站的布站就变得简单了,使组网实现方便、灵活。

(A)同步(B)准同步(C)异步(D)准异步

7、在WCDMA系统中,信道化码为( ),在上行链路区分同一终端(UE)的物理数据(DPDCH)和控制信道(DPCCH);在下行链路区分同一小(扇)区中不同用户的下行连接。

(A)Wlash码(B)Turbo码(C)OVSF码(D)Gold码

8、在WCDMA系统中,扰码为( ),在上行链路区分UE,在下行链路区分小(扇)区。(A)Wlash码(B)Gold码(C)Turbo码(D)M码

9、对于FDMA系统来说,系统容量的计算比较简单。FDMA方式是把通信系统的总频段W划分为若干个等间隔、互不交叠的频道B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使用,在相邻频道间无明显的串扰,因此FDMA系统容量m的计算公式为(),N为区群小区数。

(A)m=W/B (B)m=W/(BN) (C)m=W/BN (D)m=B/W

10、所谓干扰容限是指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接收机能够承受的干扰信号()有用信号的dB数。

(A)小于(B)大于(C)高出(D)等于

11、有线信道包括( )等。

(A)明线(B)对称电缆(C)同轴电缆波(D)光缆

12、UMTS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逻辑结构上基本相同。如果按功能划分,UMTS系统由( )等组成。

(A)核心网(CN) (B)无线接入网(UTRAN) (C)用户设备(UE) (D)操作维护中心(OMC)

13、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控制Node B的操作与维护、接入控制等功能,并与Node B 直接存在物理连接的RNC称为Node B的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CRNC的功能为()。

(A)负责管理整个小区的资源(B)命令Node B配置

(C)重配置或删除对小区资源的使用(D)刷新小区资源

14、根据切换发生时移动台与源基站和目标基站连接方式的不同,WCDMA系统采用切换方式有( )。

(A)软切换(B)接力切换(C)更软切换(D)硬切换

15、WCDMA系统中硬切换包括( )切换。

(A)同频(B异频(C)同频系统之间(D)异系统之间

三、简答题

1、简述3G标准R6版本的主要特征

2、简述扩频通信系统主要优缺点

3、简述信道化码和扰码在CDMA2000系统中的应用

4、简述信道化码和扰码在WCDMA系统中的应用

5、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征

6、以表格形式回答UTRAN接口与协议

7、WCDMA系统的接入安全

8、简答合并时采用的准则与方式

9、简答相比IS-95系统,CDMA2000 1X 系统在空中接口部分的新技术

10、简答OFDM缺点

11、简答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的主要功能

12、简答切换的原因

13、简答WCDMA鉴权过程的功能

14、简答3G标准R5版本的主要特征

15、简答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类型

代做电大对外经贸,奥鹏教育作业:467270267

16、简答3G标准R7版本的主要特征

17、简答3G标准R8版本的主要特征

18、简答3G标准R9版本的主要特征

19、简答3G业务按照应用层QoS的业务分类

20、简答3G业务根据用户的体验来分类

21、简答时分多址和频分多址比较,时分多址具有的特点

22、简答由于CDMA系统采用扩频技术,与FDMA和TDMA相比,CDMA具有的优点

23、简答扩频通信系统分类

24、简答信源编码的目的

25、简答LTE系统物理层的上行传输信道

26、简答目前常用的、较为理想的扩频码和地址码

27、简答伪随机(PN)码具有的性质

28、简答在3G系统中,扩频码和地址码的主要类型

29、简答对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用哪些指标度量每个小区的可用信道数

30、简答图像的一般分类

33、智能天线技术的优点

一、名词解释

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又被国际电联(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称为IMT-2000,意指在2000年左右开始商用并工作在2000MHz频段上的国际移动通信系统。

2、扩频通信

扩频通信,顾名思义是在发送端用某个特定的扩频函数(如伪随机编码序列)将待传输的信号频谱扩展至很宽的频带,变为宽带信号,送入信道中传输,在接收端再利用相应的技术或手段将扩展了的频谱进行压缩,恢复到基带信号的频谱,从而达到传输信息、抑制传输过程中噪声和干扰的目的。

3、HSPA

WCDMA和TD-SCDMA系统增强数据速率技术为HSDPA/HSUPA,HSDPA/HSUPA统称HSPA。

4、远近效应

远近效应是由于移动台在蜂窝小区内随机移动,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不同,若各

移动台发射信号的功率相同,那么到达基站时各接收信号的强弱将有所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这种由于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远近不同导致的在基站接收端,信号以强压弱,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移动台产生通信中断的现象称为远近效应。

5、切换

切换通常指越区切换,移动台从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进入到另一个基站覆盖的小区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将移动台与当前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转移到移动台与新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的过程称为切换。根据切换方式不同,通常分为硬切换和软切换两种情况。

6、N 频点技术

通常多载频系统将相同地理覆盖区域的多个小区(假设每个载频为一个小区)合并到一起,共享同一套公共信道资源,从而构成一个多载频小区,称这种技术为N 频点技术。7、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

加性是指噪声与传送的信号遵从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白噪声是指噪声的频谱是平坦的,高斯噪声是指噪声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仅含有这类噪声的信道称为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Additional White Gauss Noise,AWGN)信道。

8、分集技术

分集技术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传输中的多径信号能量,以改善传输的可靠性,它也是研究利用信号的基本参量在时间、频率与空间中,如何分散如何收集的技术。

9、操作维护系统(OMS,Operation and Maintennce System)

操作维护系统(OMS,Operation and Maintennce System),提供在远端操作、管理和维护CDMA网络的能力,包括有网络管理中心(NMC,Network Management Centre)和操作维护中心(OMC,Operation and Maintaenance Centre)两部分。

10、直射波

直射波是指在视距覆盖区内无遮拦的传播,它是超短波、微波的主要传播方式。经直射波传播的信号最强,主要用于卫星和外空间通信,以及视距通信。

11、硬切换

硬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先中断与旧基站的连接,然后再进行与新基站的连接,通信链路有短暂的中断时间。硬切换在空中接口过程中是先断后通,当切换时间较长时,将影响用户通话。

12、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

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是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原理,利用天线阵的波束赋形产生多个独立的波束,并自适应地调整波束方向来跟踪每一个用户,减小甚至抵消干扰信号,达到提高信号干扰噪声比(信干比),增加系统容量、频谱利用率和降低发射信号功率的目的。13、软件无线电(SDR,Software Defined Radio)

软件无线电(SDR,Software Defined Radio),就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可编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台上,利用软件来定义实现无线终端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接收、中频处理以及信号的基带处理等。即整个无线终端从高频、中频、基带直到控制协议部分全部由软件编程来完成。

14、CDMA2000

CDMA2000是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标准组织提出的第三代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建议,是IMT2000系统的三大主流技术标准之一,也是IS-95标准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技术体制方案。

15、扩频通信代做电大对外经贸,奥鹏教育作业:467270267

扩频通信,顾名思义是在发送端用某个特定的扩频函数(如伪随机编码序列)将待传输

的信号频谱扩展至很宽的频带,变为宽带信号,送入信道中传输,在接收端再利用相应的技术或手段将扩展了的频谱进行压缩,恢复到基带信号的频谱,从而达到传输信息、抑制传输过程中噪声和干扰的目的。

16、分集技术

分集技术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传输中的多径信号能量,以改善传输的可靠性,它也是研究利用信号的基本参量在时间、频率与空间中,如何分散如何收集的技术。

17、路径传播损耗

路径传播损耗是指电波在空中传播所产生的损耗。它主要反映接收信号的平均电平随空间距离变化的趋势。

18、慢衰落损耗

慢衰落损耗主要是指由于阴影效应而产生的损耗,它反映了接收信号电平的平均值随机起伏变化的趋势。这类损耗一般为无线通信所特有的,从统计规律看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因其变化速率比传送信息速率慢又称为慢衰落或大尺度衰落。

19、快衰落损耗

快衰落损耗它也反映接收信号电平的平均值随机起伏变化的趋势,与慢衰落损耗不同在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快衰落损耗是由于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所引起,因其变化速率比慢衰落快,又称快衰落或小尺度衰落。

20、系统间切换

系统间切换是指将UE与UTRAN的连接转到另一种无线接入技术(如WCDMA系统和CDMA2000、TD-SCDMA、GSM等系统之间的切换),或者将UE与其他无线技术之间的连接转到UTRAN上。

21、多径干扰

多径干扰是指由于多径传播造成的干扰,它实质是一类自干扰。主要表现为码间干扰和符号间干扰,在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中尤为严重。22、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

加性是指噪声与传送的信号遵从简单的线性叠加关系,白噪声是指噪声的频谱是平坦的,高斯噪声是指噪声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仅含有这类噪声的信道称为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Additional White Gauss Noise,AWGN)信道。

23、空间选择性衰落

空间选择性衰落是指不同的地点与空间位置衰落特性不同。

24、频率选择性衰落

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在不同的频段上衰落特性不一样。

25、反射波

反射波是指从不同建筑物或其他反射体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其信号强度次之。中波和短波等靠围绕地球的电离层与地面的反射而传播。

26、绕射波

绕射波是指从较大的建筑物或山丘绕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其强度与反射波相当。当波长与障碍物的高度可比时,电磁波具有绕射的能力。实际中,只有长波、中波以及短波的部分波段能绕过地球表面大部分的障碍,到达300Km内较远的地方。

27、散射波

散射波是指由空气中离子受激后二次发射所引起的漫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其信号强度最弱。

28、阴影效应

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在运动的情况下,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电波的传

输路径的阻挡而在传播接收区域内形成半盲区,称为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点场强平均值的起伏变化叫做阴影效应。阴影效应是产生慢衰落的主要原因。

29、多径效应

无线电波有三种主要传播类型:直射、反射和绕射。由于移动台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端的信号不仅含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时间及载波相位都不同。在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而各路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

二、选择题

1、在移动通信中,无线电波主要以直射、反射和绕射传播,而(C )随着频率升高衰减增大、传播距离有限。

2、WCDMA支持(B )工作方式。

3、WCDMA中的声码器采用自适应多速率(AMR,Adaptive Multi-Rate)技术。多速率声码器是一个带有( C )种信源速率的集成声码器。

4、WCDMA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编码类型为( A )和Turbo编码。

5、WCDMA系统支持同频小区间的软切换、同频小区内扇区间的更软切换、( C )和不同无线接入系统间的切换。

6、WCDMA不同基站间可选择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 C )方式可以不采用GPS精确定时,室内小区和微小区基站的布站就变得简单了,使组网实现方便、灵活。

7、在WCDMA系统中,信道化码为( C ),在上行链路区分同一终端(UE)的物理数据(DPDCH)和控制信道(DPCCH);在下行链路区分同一小(扇)区中不同用户的下行连接。

8、在WCDMA系统中,扰码为( B ),在上行链路区分UE,在下行链路区分小(扇)区。

9、对于FDMA系统来说,系统容量的计算比较简单。FDMA方式是把通信系统的总频段W划分为若干个等间隔、互不交叠的频道B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使用,在相邻频道间无明显的串扰,因此FDMA系统容量m的计算公式为( B ),N为区群小区数。

10、所谓干扰容限是指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接收机能够承受的干扰信号( C )有用信号的dB数。

11、有线信道包括( ABCD )等。

12、UMTS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逻辑结构上基本相同。如果按功能划分,UMTS系统由( ABCD )等组成。

13、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控制Node B的操作与维护、接入控制等功能,并与Node B 直接存在物理连接的RNC称为Node B的控制无线网络控制器(CRNC)。CRNC的功能为(ABC )。

14、根据切换发生时移动台与源基站和目标基站连接方式的不同,WCDMA系统采用切换方式有( ACD )。

15、WCDMA系统中硬切换包括( ABD )切换。

三、简答题

1、简述3G标准R6版本的主要特征

R6版本功能于2004年12月确定。与R5版本相比,网络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动,主要是对已有功能的增强,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特性。R6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PS域与承载无关的网络框架,研究是否在分组域也实行控制和承载的分离,将SGSN 和GGSN分为GSN Server和媒体网关的形式。

②在网络互操作方面,研究IMS与PLMN/PSTN/ISDN等网络的互操作,以实现IMS与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研究WLAN-UMTS网络互通,保证用户使用不同的接入方式时切换不中断业务。

③在业务方面,研究包括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MBMS)、Push业务、Presence、PoC (Push-To-Talk over Cellular)业务、网上聊天业务及数字权限管理等。

④无线接入方面采用的新技术有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技术、多天线技术(MIMO)、高阶调制技术和新的信道编码方案等等,OFDM和MIMO也是后3G的重点技术。

①入用于提高上行分组域的数据速率的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技术。

2、简述扩频通信系统主要优缺点

扩频通信系统是采用扩频技术的系统,它的主要优点是:

⑴抗干扰能力强;

⑵多址能力强;

⑶保密性强,抗截获、抗检测能力强;

⑷抗衰落能力强;

⑸抗多径能力强;

⑹高分辨率测距。

扩频通信系统的最大缺点在于设备复杂,实现困难。

3、简述信道化码和扰码在CDMA2000系统中的应用

在CDMA2000系统中,信道化码为Wlash码,在下行链路区别同一小(扇)区的不同下行信道,在上行链路区分同一终端下的不同上行信道。

对于CDMA前向链路,采用64个码长为64位的Walsh序列进行扩频,每个W序列用于一种前向物理信道,实现码分多址功能。信道数记为W0-W63,码片速率:1.2288Mc/S。Walsh 序列可以消除或抑制多址干扰(MAI)。理论上,如果在多址信道中信号是相互正交的,那么多址干扰可以减少至零。然而实际上,由于多径信号和来自其他小区的信号与接收的信号不完全同步,共信道干扰不会为零。

在CDMA2000中,扰码采用PN序列,可以分为长PN码(长码)和短PN码(短码),长PN码在上行链路可用于区分不同的用户,短PN码在下行链路用于区分不同的基站。

4、简述信道化码和扰码在WCDMA系统中的应用

在WCDMA系统中,信道化码为OVSF码,在上行链路区分同一终端(UE)的物理数据(DPDCH)和控制信道(DPCCH);在下行链路区分同一小(扇)区中不同用户的下行连接。在WCDMA 系统中,扰码为Gold码,在上行链路区分UE,在下行链路区分小(扇)区。

5、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征

(1)3G系统具有大容量语音、高速数据和图像传输的能力。

(2)3G系统可以基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平滑过渡和演进。

(3)3G系统采用了新的通信技术。

6、以表格形式回答UTRAN接口与协议

7、

WCDMA系统的接入安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临时身份标识(TMSI)的使用;

(2)系统中用户与网络的相互鉴权;

(3)空中接口信令数据的完整性保护;

(4)空中接口数据的加密。

8、简答合并时采用的准则与方式

(1)最大比值合并(Maximal Ratio Combining ,MRC);

(2)等增益合并(Equal Gain Combining,EGC);

(3)选择式合并(Selection Combining ,SC);

(4)切换合并(Switching Combining)。

9、简答相比IS-95系统,CDMA2000 1X 系统在空中接口部分的新技术

(1)前向链路采用快速功率控制

(2)增加了反向导频信道

(3)前向链路采用发射分集技术

(4)前向链路引入快速寻呼信道

(5)编码采用Turbo码

(6)灵活的帧长

(7)定义了新的接入方式

10、简答OFDM缺点代做电大对外经贸,奥鹏教育作业:467270267

①峰均比较高。随着子载波数量的增加,峰均比也较高(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峰均比越高导致功率放大器成本、体积和功耗增加,尤其是在终端更不现实。

②另一个缺点就是子载波的间隔引起的问题,如为了减少循环前缀带来的开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符号的周期,即更小的子载波间隔,除了需要增加FFT的处理能力外,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也会由于频率偏移导致正交性的丢失,同时峰均比还会增加。

11、简答无线链路控制层(RLC)的主要功能

①数据分段和重组

②级联和填充

③用户数据传输和纠错

④高层PDU顺序传输和复制检测

⑤流量控制:接收RLC实体可以控制对端信息发送的速率。

⑥序列检查

⑦协议错误检测与恢复

⑧加密

12、简答切换的原因

切换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上下行链路质量的变化、用户位置或应用业务的变化、出现更好的基站覆盖小区、系统操作、运营商管理以及业务流量出现突变等等。

13、简答WCDMA鉴权过程的功能

WCDMA的鉴权过程具有如下功能:

⑴网络方检查移动台发送的身份标识是否合法;

⑵提供鉴权参数五元组中的随机数数组;

⑶向移动台提供新的加密键(CK);

⑷向移动台提供新的完整性保护键(IK);

⑸允许移动台验证网络方的合法性。

14、简答3G标准R5版本的主要特征

R5版本功能于2002年6月份确定。R5版本在无线接入网方面做了如下改进。

①提出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使下行数据理论峰值速率可达14.4Mbit/s。

②Iu、Iur、Iub接口增加了基于IP的可选择传输方式,保证无线接入网能实现全IP 化。

③R5版本在核心网(CN,Core Network)方面,在R4基础上增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完成了IMS子系统基本功能的描述。

15、简答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类型

多用户检测技术可分为线性检测和干扰消除两大类。

16、简答3G标准R7版本的主要特征

①无线接入方面新技术的研究

②与IMS应用相关的研究`。

③业务的增强。

④LTE的可行性研究。

⑤FDD HSPA演进工作范围研究。

⑥引入了先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AGNSS ,Advanced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概念。

17、简答3G标准R8版本的主要特征

①3G长期演进(LTE)和3G系统架构演进(SAE)。

②3G家庭节点B(Home Node B)与家庭演进型节点B(Home eNode B)。

③网络互通方面。

④业务方面包括基于SMS的增值业务;地震与海啸报警系统;IMS多媒体电话与补充业务等。

18、简答3G标准R9版本的主要特征

R9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网络互通方面

②业务方面

③Home Node B和Home eNode B安全性的研究。

④LTE-advanced的研究等。

19、简答3G业务按照应用层QoS的业务分类

3G业务按照应用层QoS的业务分类,3GPP定义了会话类业务、流媒体业务、交互类业务和背景类业务四种基本业务类型,各种业务类型的区别主要是对时延灵敏度有不同要求。

20、简答3G业务根据用户的体验来分类

(1)通信类业务

(2)娱乐类业务

(3)资讯类业务

(4)互联网业务

(5)金融业务

(6)位置服务

(7)监控服务

21、简答时分多址和频分多址比较,时分多址具有的特点

(1)抗干扰能力强,频带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

(2)基站复杂度降低,互调干扰小;

(3)越区切换简单;

(4)系统需要精确地定时和同步;

(5)TDMA系统提供业务的能力有所提高,可以承载语音业务和低速的数据业务。22、简答由于CDMA系统采用扩频技术,与FDMA和TDMA相比,CDMA具有的优点

CDMA具有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系统容量大且有软容量的特性

(2)可采用语音激活技术

(3)抗干扰、抗多径能力强

(4)软切换

(5)可采用多种分集技术

(6)低信号功率谱

(7)频率规划简单,可同频组网

(8)保密性好

23、简答扩频通信系统分类

根据通信系统产生扩频信号的方式,扩频通信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通常记为DS(Direct Sequence)

(2)跳频系统,通常记为FH(Frequency Hopping)

(3)跳时系统,通常记为TH(Time Hopping)

(4)线性脉冲调频系统

(5)混合扩频通信系统

24、简答信源编码的目的

信源编码的目的是压缩数据率,去除信号中的冗余度,提高传输的有效性。其评价标准是在一定失真条件下要求数据速率越低越好。

25、简答LTE系统物理层的上行传输信道

LTE系统物理层的上行传输信道包括以下信道:

①上行共享信道(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能够使用波束赋形;台粥动态地改变调制模式、编码、发送功率来实现链路自适应;支持HARQ操作;支持动态或半静态资源分配。

②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承载少量的控制信息;可能发生冲穷徘墙。代做电大对外经贸,奥鹏教育作业:467270267

26、简答目前常用的、较为理想的扩频码和地址码

(1)伪随机(PN)码

(2)沃尔什(Walsh)码

(3)正交可变速率扩频增益(OVSF)码

27、简答伪随机(PN)码具有的性质

具有的性质归纳起来有下列三点:

(1) 平衡特性:在每一个周期内,随机序列中0和1的个数接近相等;

(2) 游程特性:把随机序列中连续出现0或1 的子序列称为游程。连续的0或1 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在每一个周期内,随机序列中长度为1 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长度为2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2,长度为3的游程约占游程总数的1/23,…

(3) 相关特性:随机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具有类似于白噪声自相关函数的性质。

28、简答在3G系统中,扩频码和地址码的主要类型

(1)用户地址码:用于区分不同的移动用户;

(2)信道地址码:用于区分每个小区(或扇区)的不同的信道;它分为单业务、单速率信道地址码和多业务、多速率信道地址码;

(3)小区地址码:用于区分不同的基站或扇区;

29、简答对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用哪些指标度量每个小区的可用信道数

(1)每个小区可用信道数(ch/cell):它表征每个小区允许同时工作的用户数;

(2)每个小区每兆赫可用信道数(ch/cell/MHz):它表征每个小区单位带宽允许同时工作的用户数;

(3)每小区爱尔兰数(Erl/cell):它表征每小区允许的话务量;

30、简答图像的一般分类

图像一般可分为三类:

(1)静止图片:如照片、医用图片、遥感图片等,这些图像是完全静止的。

(2)准活动图像:如可视电话、各类会议电视等,这类图像是准活动的或准静止的,其特点是背景是基本静止的,活动人物是有限度的。

(3)活动图像:广播电视、高清晰度的电视等,这类图像中的人物和背景均为活动的。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运营商第三代移动通讯网管解决方案

运营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网管解决方案 【3GNMS V1.0】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基于TMN 框架,通过标准接口(包括通信协议和信息模型)与通信网进行传送/接收管理信息,从而达到对通信网控制和操作的目的。 客户需求 z 对庞杂的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对资源数据的查询和统计; z 通过性能数据分析,满足网络配置评估、服务质量、资源使用情况和可用情况监视等需求; z 通过远程监控实时查询和分析网元的告警,快速发现、定位和处理网络故障,降低运维成本; z 实现集中操作维护,满足各类应用对网元访问操作的要求。 解决方案 亿阳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网管系统平台分为两个功能区:集中操作功能区和网络分析功能区。 z 集中操作功能区:为生产性工作服务,重点放在监控和维护上,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直观性,目的在于快速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包括:告警监控、网元集中操作、性能任务管理。 z 网络分析功能区:为管理性工作服务,重点在于网络的容量和质量分析,建立统一的网络分 析数据源,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关联性分析,目的在于发现隐性问题,为中长远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包括资源管理、网络性能数据分析。 系统软件架构 原始数据 核心数据 与其他 系统接口 核心系统中包括5个层面: z 数据采集层:接入协议 转换、接入服务和数据采集,网络的配置、性能、告警数据采集和网元操作维护的接口管理。 z 数据处理层:性能数据

的归一化,在时间、地域、网元等各种维度上的数据汇总并为上层应用提供不同维度和粒 度的预处理数据。 z核心服务层:对象的标准化建模工作,提供如数据访问服务、消息分发、目录服务、日志服务等系统关键服务,提高模块重用程度,便于统一管理和集中控制。 z应用服务层:系统核心业务功能,为上层程序提供基于业务的操作管理功能,包括对告警监控服务、告警后处理服务、集中操作维护服务和资源和拓扑管理服务等功能。 z应用展现层:为网管系统用户直接提供基于C/S、B/S架构的GUI和网管功能,为系统使用者提供灵活的网管功能和友好的操作界面。 系统功能描述 —OMC北向标准接口数据采集模块 基于CORBA的架构进行设计,包括:数据采 集总控管理对象、公共管理对象、配置管理、 大数据量管理、通知接收处理、MQ消息处理 等六个对象来实现。 —资源信息管理 网络资源信息是对被管网络中具体资源的抽 象,是被管网络资源在网管系统中的规范化 组织,通过对被管网络中的资源进行建模, 为网络管理系统提供可监可控的对象。 —性能数据分析 提供对性能数据采集情况的查询、对未取得的性能数据提供补取功能,性能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对网络重点的运行质量指标,业务量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3.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设备和技术介绍 .1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 .2 TD-SCDMA系统概述 .2.1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性能 概括地讲,TD-S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有: 1. 工作频率: 2010~2025MHz 2. 载波带宽: 1.6MHz 3. 占用带宽: 5MHz (容纳三个载波,即1.6MHz×3) 4. 每载波码片速率: 1.28Mcps 5. 扩频方式: DS , SF=1/2/4/8/16 6. 调制方式: QPSK 7. 帧结构:超帧720ms, 无线帧10ms 8. 子帧: 5ms 9. 时隙数: 7 10. 支持的业务种类: * 高质量的话音通信 * 电路交换数据 (与当前GSM网络9.6Kbps兼容) * 分组交换数据(9.6~384Kbps,以后达到2Mbps) * 多媒体业务 * 短消息 11. 每载波支持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话音信道数:16 (8Kbps话音,双向信道,同时工作;也可以用 两个信道支持13Kbps话音) 每载波话音信道数:16×3=48 (对称业务) 频谱利用率: 25Erl./MHz 12. 每载波支持非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总传输速率:281.6Kbps (数据业务) 每载波总传输速率:1.971Mbps 频谱利用率: 1.232Mbps/MHz 13. 基站覆盖范围: 在人口密集市区: 3~5Km (根据电波传播环境条件决定) 在城市郊区;适当调整时隙结构可达到10~20Km (与FDD制式相同) 14. 通信终端移动速度: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 技术,经 过仿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50km/h。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有哪几种体制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有哪几种网络制式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3rd-generation),特指能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种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它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提供高速数据业务。3G诞生于2000年5月,它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统一制定的结果,其中包含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 和WiMAX四种不同的制式标准,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要是国内应用的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制式。 下面分别简要介绍这三种制式标准的含义和应用。 WCDMA是一种由3GPP具体制定的、基于GSM MAP核心网,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为无线接口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而来,从官方看被认为是IMT-2000的直接扩展,与现在市场上通常提供的技术相比,它能够为移动和手提无线设备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bps。W-CDMA 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输入信号先被数字化,然后在一个较宽的频谱范围内以编码的扩频模式进行传输。窄带CDMA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则是一个5MHz宽度的载频。目前,WCDMA

牌照被划分给中国联通。 CDMA2000,即为CDMA2000 1×EV,是一种3G移动通信标准。分两个阶段:CDMA2000 1×EV-DO(Data Only),采用话音分离的信道传输数据,和CDMA2000 1×EV-DV(Date and Voice),即数据信道于话音信道合一。CDMA2000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後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 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 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 TD-SCDMA是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的简称,是ITU批准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两个主要3G标准(CDMA2000)或(WCDMA)它的起步较晚。TD-SCDMA 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SDR)等技术融于其中。采用时分双工,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基本一致。此外,TD-SCDMA使用智能天线技术有先天的优势,而智能天线技术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的优点,可以减少用户间干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TD-SCDMA还具有TDMA 的优点,可以灵活设置上行和下行时隙的比例而调整上行和下行的数据速率的比例,特别适合因特网业务中上行数据少而下行数据多的场合。但是这种上行下行转换点的可变性给同频组网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WCDMA(宽带码分多址)是一个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来的,从官方看被认为是IMT-2000的直接扩展,与现在市场上通常提供的技术相比,它能够为移动和手提无线设备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基于Release 99/ Release 4版本,可在5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WCDMA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速率可达2Mb/s (对于局域网而言)或者384Kb/s(对于宽带网而言)。输入信号先被数字化,然后在一个较宽的频谱范围内以编码的扩频模式进行传输。窄带CDMA 使用的是200KHz宽度的载频,而WCDMA使用的则是一个5MHz宽度的载频。 WCDMA由ETSI NTT DoCoMo作为无线介面为他们的3G网路FOMA开发。后来NTTDocomo提交给ITU一个详细规范作为一个象IMT-2000一样作为一个候选的国际3G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 最终接受W-CDMA作为IMT-2000家族3G标准的一部分。后来WCDMA被选作UMTS的无线介面,作为继承GSM 的3G技术或者方案。误解尽管名字跟CDMA很相近,但是WCDMA跟CDMA关系不大。多大多小要看不同人的立足点。在行动电话领域,术语CDMA 可以代指码分多址扩频复用技术,也可以指美国高通(Qualcomm)开发的包括 IS-95/CDMA1X和CDMA2000(IS-2000)的CDMA标准族。 WCDMA已成为当前世界上采用的国家及地区最广泛的,终端种类最丰富

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随着移动用户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的追求已从单纯的语音业务扩展到多媒体业务,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这使得人们努力改进和发展一些新的技术。现在移动通信技术的热点是 3G、4G和5G技术,然而,人们可能产生 疑问,3G还没有完全实现,为什么又急于研究4G甚至5G。4G不仅是对3G的困难和局限的突破和演进,而且增强了服务质量、增加了带宽和降低了成本,而5G是一种完美的无线通信系统。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和 4G的工作原理。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概述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 90年代初,如NMT和AMPS,其中,NMT 于1981年投入运营。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安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 传输速率约 2.4kbit/s,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工作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 末,1992年第一个GSM网络开始商用。 2G是基于数字传输的,并且有多种不同 的标准( 如GSM,CT2,CT3,DECT, DCS1800),其传输速率可达64kbit/s。GSM(全球移动系统)通信是目前使用的 最普遍的一种标准,GSM使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带。GSM通信系统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并利用用户识别模块(SIM)技术鉴别用户,通过对数据加密来防止偷听。GSM传输使用时分多址(TD- MA)和码分多址(CDMA1)技术来增加 网络中信息的传输量。GSM不能实现全球无缝漫游。其他的2G系统是 IS-95CDMA,PDC和IS-136TDMA等。 第2.5代移动通信系统(2.5G)是2G向3G发展过程中的中间过渡,它是2G的扩展和加强,2.5G是2G的增强版。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可以看作在2G和3G之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过渡时期,它是GSM的扩展,GPRS于2000年开始运行。GPRS是一种数据业务,它能够使移动设备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及图片信息。GPRS的常用速度为115kbit/s,通过使用增强数据率的GSM(EDGE)最大速率可达384kbit/s,而典型的GSM数据传输速率为9.6kbit/s。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开始于20 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彭小平 Technology/Application 技术/应用

第四代移动通信

第 四 代 通 讯 技 术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130408 学号:130408110 姓名:齐明博 第四代移动通信(4G)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目前全球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每个分支都在抢占市场。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各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以迅速抢占行业标准的主导地位。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积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订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并已达成共识:把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例如无限局域网,W-LAN,等)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2010年之前使数据传输数率达到100Mbps,以提供更有效的多种业务。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4G)正在业界萌动。第四代移动通信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相比,将在技术和应用上有质的飞跃。4G将适合所有的移动通信用户,最终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无缝衔接并相互兼容。 .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

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温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温游等。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主要业务是语音,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得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但由于第二代采用不同的制式,移动通信标准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因而无法进行全球漫游,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与从前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和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3G将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不仅能传输话音,还能传输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如无线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个主要特点。第

第五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 摘要:在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中,我国依次经历了“2G跟踪,3G突破,4G同步”的各个阶段。在5G时代,我国立志于占据技术制高点,全面发力5G相关工作。组织成立IMT-2020(5G)推进组,推动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向5G转变,启动“5G系统前期研究开发”等,从5G业务、频率、无线传输与组网技术、评估测试验证技术、标准化及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探究5G的发展愿景。在5G研发刚起步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套全面的5G关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实现客观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服务技术与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样是当前5G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5G;服务技术;资源管理 一、概述 2013年12月,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发放,4G技术正式走向商用。与此同时,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需求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研发也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国内,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大唐、英特尔等公司均参与了2016年的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为尽早实现5G商用,在2017年,运营商、设备商,及相关产业链应结合5G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结果,对5G关键技术进行突破。 2017年12月21日,在国际电信标准组织3GPP RAN第78次全体会议上,5G NR首发版本正式发布。此举意味着各方已经对5G 网络标准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距离5G 商用网络的设立和运行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为它给各个公司划下了一个硬性的标准。 作为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正积极参与到5G相关的组织与研究项目中。目前,监测中心频谱工程实验室正在大力建设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开放式电磁兼容分析测试平台,实现大规模软件、硬件及高性能测试仪器仪表的集成与应用,将为无线电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及业界相关单位等提供良好的无线电系统研究、开发与验证实验环境。面向5G关键技术评估工作,监测中心计划利用该平台搭建5G系统测试与验证环境,从而实现对5G各项关键技术客观高效的评估。为充分把握5G技术命脉,确保与时俱进,监测中心积极投入到5G关键技术的跟踪梳理与研究工作当中,为5G频率规划、监测以及关键技术评估测试验证等工作提前进行技术储备。下面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剖析和解读。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3G存在四种标准: 定义 “3G”(英语 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 (2G),第三代手机(3G)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 3G[1]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2]是第三代通信网络,目前国内支持国际电联确定三个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中国电信的CDMA2000,中国联通的WCDMA,中国移动的TD-SCDMA,GSM设备采用的是时分多址,而CDMA使用码分扩频技术,先进功率和话音激活至少可提供大于3倍GSM网络容量,业界将CDMA技术作为3G的主流技术,国际电联确定三个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CDMA2000,WCDMA,TD-SCDMA。原中国联通的CDMA现在卖给中国电信,中国电信已经将CDMA升级到3G网络,3G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只能进行语音通话; 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如接收电子邮件或网页; 其实,3G并不是2009年诞生的,早在2007年国外就已经产生3G了,而中国也于2008年成功开发出中国3G,下行速度峰值理论可达3.6Mbit/s(一说2.8Mbit/s),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不可能像网上说的每秒2G,当然,下一部电影也不可能瞬间完成。 注:G3不是代表3G,而是“Guide3”的缩写,Guide有两层意思,动词代表引领、影响、支配等意思,名词代表引领者、向导的意思。综合起来的大意是引领另外两家友商进入3G时代。“3”代表着3G时代下的移动+宽带+固网+手机电视+……融合,更大胆的猜想是暗喻中国移动将超越现有3G概念,在TD-LTE 时代提供适合上述融合业务应用的网络支撑、终端、服务等等,引领人们进入真正的3G生活。因此G3是个很庞杂的概念,除非中国移动出尔反尔要推“G3”自有品牌的手机,否则结果就只有一个——战略性品牌,将涵盖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等品牌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标主要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其主流制式有三种: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FDD/TDD、以美国高通为代表提出的cdma2000和以中国大唐为代表提出的TD-SCDMA。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3GIMT-2000WCDMA-FDD/TDDcdma2000TD-SCDMA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建设已经指日可待,3G也已经从专家口中的一个术语,变为社会大众口中的一个常用词。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AMPS和TACS等}是采用FDMA制式的模拟蜂窝系统,其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业务种类有限,不能满足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采用TDMA制式的欧洲GSM/DCS1800,北美IS-54和采用CDMA制式的美国IS-95等)则是数字蜂窝系统。虽然其容量和功能与第一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主要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9.6kb/s),远不能满足新业务和高传输速率的需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它最早是国际电联(ITU-R)于1985年提出的,当时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当时预期该系统在2000年使用,并工作在2000MHZ 频段,故于1996年正式改名为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致目标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陆空三维的无缝隙覆盖,支持全球漫游业务;综合化就是提供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个人化就是有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一、IMT-2000的技术要求和提供的业务 1、IMT-2000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其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1)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 ①室内环境至少2Mbit/s; ②室外步行环境至少384kbit/s; ③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144kbit/s。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3)上下行连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移动通信从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必须有足够的频率,不仅能提供话音、低速率数据等业务,而且具有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能力。 2、IMT-2000提供的业务 根据ITU的建议,IMT-2000提供的业务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话音业务:上下行链路的信息速率都是16kbit/s,属电路交换,对称型业务。 (2)简单消息:是对应于短信息SMS的业务,它的数据速率为14kbit/s,属于分组交换。 (3)交换数据:属于电路交换业务,上下行数据速率都是64kbit/s。 (4)非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中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384kbit/s、上行为64kbit/s。 (5)高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2000kbit/s,上行为128kbit/s。 (6)交互式多媒体业务:该业务为电路交换,是一种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应用于高保真音响,可视会议,双向图像传输等。 3G的目标是支持尽可能广泛的业务,理论上,3G可为移动的终端提供384kbit/s或更高的速率,为静止的终端提供2.048Mbit/s的速率。这种宽带容量能够提供现在2G网络不能实现的新型业务。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现在无法想像的业务。 二、IMT-2000系统的组成 IMT-2000系统构成如图所示,它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分别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

(完整word版)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5G 是面向未来的通信发展需求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兴起的主要驱动力为互联网和物联网,将来人机交互和数据共享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交互下,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高效舒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通信容量大,速率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比第四代移动通信有了更好的改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Massive MIMO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是指基站端采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天线数超过十根甚至上百根,并且在同一时频资源内服务多个用户的多天线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将传统的时域、频域、码域三维扩展为了时域、频域、码域、空域四维,新增维度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提供了更强的定向能力和赋形能力如图1,大规模MIMO的空间分辨率与现有MIMO相比显著增强,能深度挖掘空间维度资源,使得网络中的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频资源上利用大规模MIMO提供的空间自由度与基站同时进行通信,从而在不需要增加基站密度和带宽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频谱效率。大规模MIMO可将波束集中在很窄的范围内,从而大幅度降低干扰,大幅降低发射功率,从而提高功率效率,减少用户间干扰,显著提高频谱效率。 当基站侧天线数远大于用户天线数时,各个用户的信道将趋于正交,小区内同道干扰及加性噪声趋于消失,系统性能仅受限于邻区导频的复用,这使得系统的很多性能都只与大尺度相关,与小尺度无关。大规模MIMO的无线传输技术将有可能使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在4G 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量级。 图1. 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方向图

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 5G的无线接入技术目前还有的观点关注多载波调制,如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_ lter _bank based multicarrier),其天然的非正交性和不需要先前的分布式发射机同步。一种新的调制方式,被称为通用滤波后的多载波(UMFC)被提出。开始是OFDM信号,通过滤相邻子载波组,以减少时间/频率同步造成的旁瓣水平和载波间干扰。要解决OFDMA正交的时间窗口的缺点,即需要较大的保护带CP,使用多载波滤波器组就可以允许大的传输时延和任意高的频率补偿。日益发展的软件无线电,FFT块的大小,子载波间隔和CP长度可根据信道条件改变。因此,OFDMA允许一些参数可调,可以很好地适应5G的要求。 3. 射束分割多址技术(BDMA) 有限的频谱资源对于移动和无线技术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把有限的频率和时间分配给不同用户。由于这个情况,要实现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质量,目前使用的多址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然而,现在使用的所有多址技术中,通信系统容量依赖于时间和频率。如何发展多址接入系统,提高有限频率的系统容量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发明的BDMA技术,根据MS的位置分配天线波束,实现多址接入,从而显著增加系统的容量。按此观点,MS和基站在视距(LOS)的状态,因此他们明确知道彼此的位置。在此条件下,他们能够将波束直接传送到彼此的位置以通信,而不受移动台在小区边缘的干扰。 为了在5G中适应BDMA,就要发展相位阵列天线,智能天线要能够调整波束。调整波束天线通过收集从基站和MS到达角(AOA)信息设置无线配置。自适应天线阵列的使用,是提高能力的一个可能性。 4. 全频段技术 5G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以智能化、宽带化和多元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未来网络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主要在热点密集地区和室内,而当前网络数据的流量如果在少数人使用状态下不存在延迟、低网速等问题,但一旦放开使用用户数量,网络延迟和网络速度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所依赖的移动通信网络将会处于堵塞状态,很难发挥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优势。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所研究的超密集组网,可以针对高度使用移动数据的地区提升流量容量1000倍,很好的解决了网络数据使用密集地区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容量问题。该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数据流量方面提升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其拓扑结构也更加复杂,各网络之间的信号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一旦同一个区域的无线网络过多,就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扰,影响网络的传输。因此,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适用

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ofdm调制技术.doc

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OFDM调制技术 OFDM的发展状况 OFDM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R.w.Chang发表了关于带限信号多信道传输合成的论文。他描述了发送信息可同时经过一个线性带限信道而不受信道问干扰(ICI)和符号间干扰(。ISI)的原理。此后不久,Saltzberg完成了性能分析。他提出"设计一个有效并行系统的策略应该是集中在减少相邻信道的交叉干扰(crosstalk)而不是完成单个信道,因为前者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1970年,OFDM的专利发表,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采用允许子信道频谱重叠,但又相互间不影响的频分复用(FDM)的方法来并行传送数据,不仅无需高速均衡器,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而且有较强的抗脉冲噪声及多径衰落的能力。OFDM 早期的应用有ANIGSC-1O(KATH-RYN)高频可变速率数传调制解调器(Modem)。该Mo-dem利用34路子信道并行传送34路低速数据,每个子信道采用相移键控(PSK)调制,且各子信道载波相互正交,间隔为84 Hz。但是在早期的OFDM系统中,发信机和相关接收机所需的副载波阵列是由正弦信号发生器产生的,且在相关接收时各副载波需要准确地同步,因此当子信道数很大时,系统就显得非常复杂和昂贵。 对OFDM做主要贡献的是Weinstein和Ebert在1971年的论文,Weinstein 和Ebert提出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实现OFDM系统中的全部调制和解调功能的建议。因而简化了振荡器阵列以及相关接收机中本地载波之间的严格同步的问题,为实现OFDM的全数字化方案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完成基带调制和解调,这项工作不是集中在单个信道,而是旨在引入消除子载波间干扰的处理方法。为了抗ISI和ICI,他们在时域的符号和升余弦窗之间用了保护时间,但在一个时间弥散信道上的子载波间不能保证良好的正交性。 另一个主要贡献是Peled和Ruiz在1980年的论文,他引入了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概念,解决了正交性的问题。他们不用空保护间隔,而是用OFDM符号的循环扩展来填充,这可有效地模拟一个信道完成循环卷积,这意味着当CP大于信道的脉冲响应时就能保证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但有一个问题就是能量损失。

第三代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并能同时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系统亦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代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弊端的最选进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个人终端用户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之间的移动通信与传输。可见,第三代移动通信十分重视个人在通信系统中的自主因素,突出了个人在通信系统中的主要地位,所以又叫未来个人通信系统。众所周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通信标准的无序性所产生的百花齐放局面,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移动通信前期局部性的高速发展,但也较强地制约了移动通信后期全球性的进一步开拓,即包括不同频带利用在内的多种通信标准并存局面,使得“全球通”漫游业务很难真正实现,同时现有带宽也无法满足信息内容和数据类型日益增长的需要。第二代移动通信所投入的巨额软硬件资源和已经占有的宠大市场份额决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只能与第二代移动通信在系统方面兼容地平滑过渡,同时也就使得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显得复杂多变,难以确定。伴随芬兰赫尔辛基国际电联(ITU)大会帷幕的徐徐落下,在由中国所制订的TD-SCDMA、美国所制订的CDMA2000和欧洲所制订的WCDMA所组成的最后三个提案中,几经周折后,最终将确定一个提案或几个提案兼容来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正式国际标准(IMT-2000)。其中,中国的TD-SCDMA方案完全满足国际电联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要求,在所有提交的标准提案中,是唯一采用智能天线技术,也是频谱利用率最高的提案,可以缩短运营商从第二代移动通信过渡到第三代系统的时间,在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标准一旦被采用,将会改变我国以往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经济方面可减少、甚至取消昂贵的国外专利提成费,为祖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市场方面则会彻底改变过去只有运营市场没有产品市场的畸形布局,从而使我国获得与国际同步发展移动通信的平等地位。TD-SCDMA技术方案是我国首次向国际电联提出的中国建议,是一种基于CDMA,结合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高质量语音压缩编码等先进技术的优秀方案。TD-SCDMA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SMAP同步接入信令,在运用CDMA技术后可减少许多干扰,并使用了智能天线技术。另一大特点就是在蜂窝系统应用时的越区切换采用了指定切换的方法,每个基站都具有对移动台的定位功能,从而得知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准确位置,做到随时认定同步基站。TD-SCDMA技术的提出,对于中国能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制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起到了关键作用。显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会以宽带CDMA系统为主,所谓CDMA,即码分多址技术。移动通信的特点要求采用多址技术,多址技术实际上就是指基站周围的移动台以何种方式抢占信道进入基站和从基站接收信号的技术,移动台只有占领了某一信道,才有可能完成移动通信。目前已经实用的多址技术有应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中的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窄带码分多址(CDMA)三种。FDMA是不同的移动台占用不同的频率。TDMA是不同的移动台占用同一频率,但占用的时间不同。CDMA是不同的移动台占用同一频率,但各带有不同的随机码序,以示区分布进行扩频,因此同一频率所能服务的移动台数量是由随机码的数量来决定的。多址技术的性能比较见表1所示。宽带CDMA不仅具有CDMA所拥有的一切优点,而且运行带宽要宽得多,抗干扰能力也很强,传递信号功能更趋完善,能实现无线系统大容量和高密度地覆盖漫游,也更容易管理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宽带CDMA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现代用户的多种需要,满足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传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最后敲定,其终端设备也已初见端倪,浮出水面。爱立信公司最近推出的R320双频手机具有内置Modem、红外接口、可进行图形Internet浏览、游戏、语音拨号及短信息服务。诺基亚公司推出的7100系列手机则可支持GSM网上的9.6kb/s 数字通信和CDMA网上的14.4kb/s的数字通信,也具备了游戏、语音拨号和短信息功能(图1);另一款由诺基亚最新推出的媒体移动电话MP(Media Phone),则可以提供简单的Web浏览。而Alcatel公司不仅为无线IP提供了WAP网点,还推出了“口袋大小”的Internet移动电话One Touch Pocket。该话机尺寸仅有116mm×59mm×15mm,可提供全屏幕显示,采用锂电池,通话时间可达3小时,待机时间为80小时,用户使用该手机,可从中心局存储、管理和恢复E-mail、语音邮件和传真信息,用户还可利用“文本-语音”新技术从该手机中收听E-mail话音邮件,完成转送传真到任何一部传真机上的工作。最近,摩托罗拉公司又推出了具有未来移动通信意义上的手机芯片,该芯片可以安装在任何手机上,可使安装了该芯片的手机在全球任何地方通信。总之,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不管是从功能方面、还是从外观方面都将为用户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练习题答案

《第三代移动通信》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张玉艳 一、填空题 1.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即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3G ()的重要制定者。目前负责WCDMA 和TD-SCDMA 标准的制定和维护。 2.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传输和交换。 3. 在3GPP,E3G的正式名称为()。在3GPP2,E3G的正式名称为()。 4. 当3G开发和商用正在进行时,移动通信业界有关后IMT-2000(Beyond IMT-2000)的研究已经开始了。后IMT-2000曾被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现在被称为()。 5. 1999年11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上最终确定了三类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 )。 6. 3GPP和3GPP2都是IMT-2000()组织。也就是制定()的组织。 7. CWTS是指()。 8. 第三代移动通信最早是由ITU在1985年提出的,考虑到该系统于2000年左右进入商用,并且其工作频段在()MHz附近,因此1996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式更名为()。 9. 同一小区中,多个移动用户可以同时发送不同的多媒体业务,为了防止多个用户不同业务之间的干扰,需要一种可满足不同速率业务和不同扩频比的( ),OVSF码是其中一种。 10. Gold码序列的互相关特性()m序列,但是Gold码序列的自相关性()m序列。(从优于、不如中选择) 11. ()具有两个功能:1)目标接收端能识别并易于同步产生此序列;2)对于非目标接收端而言该序列是不可识别的。 12. m序列在一个周期为“1”码和“0”码元的的个数(),这个特性保证了在扩频时有较高的()抑制度。 13. 沃尔什码相关性为()和()。 14. 扰码SC本身的功能是完成“多址”的功能,在上行方向(反向)区分不同用户,在下行方向(前向)区分不同()。 15. 信道化码CC本身的功能是区分信道,在上行方向(反向)区分属于同一用户的不同信道,在下行方向(前向)区分同一小区中对用户连接的各种不同()。 16. 理想的地址码或扩频码有(),PN伪噪声码,OVSF正交可变扩频增益。 17. 小区地址用来区分不同();数量上有一定要求,但没有用户地址数量要求大,在质量上要求各小区之间正交(准正交),以减少小区间的干扰。 18. 信道地址用来区分每个小区/扇区下或每个用户下的不同信道;质量是主要矛盾,它是多用户干扰的主要来源,它要求各信道之间()、互不干扰。 19. WCDMA使用了卷积码,码率1/2或l/3,约束长度K=9;高速用()。 20. 信道编码的方法有许多种,在3G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和Turbo码。 21. ()是以提高通信有效性为目的的编码。()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为目的的编码。 22. 在决定何时需要越区切换时,通常是根据移动台处接收的( ),也可以根据移动台处的信噪比(或信干比)、误比特率等参数来确定。 23. 越区切换是指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或扇区之间的()从当前基站或扇区转移到另一个基站或扇区的过程。 24. CDMA是干扰受限系统,在指定的干扰电平下,即使用户数已达到限定数目,也允许增加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中国移动采用了4G LTE标准中的TD-LTE。TD-LTE演示网理论峰值传输速率可以达到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 支持中国移动TD-LTE的4G终端有:iPhone5s、iPhone5c、ipadWLAN+Cellular 、天语大黄蜂4G、天语Touch 3、三星Note2 N7108D、三星Note3 N9008V、三星galaxy S4 9508C、索尼M35t、索尼Xperia Z1(l39t)、HTC One MAX、LG985。 中国移动给自己的4G品牌取名为“和”,中国移动“和”品牌标识由两部分组成,左边为英文小写“and”,右边为中文“和”字,整体色调为绿色。[5] 电信行业的特点 (1)有益效用 电信产品不具实物形态,只是提供一种服务,称之为有益效用,这是最基本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电信企业不仅有生产的职能,而且有服务的职能; (2)生产消费不可分割。 电信的生产过程也是消费过程。生产与消费不可分割的特性,决定了电信产品的质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3)不均衡性 电信业务量的不均衡性造成电信生产的不均衡性。 (4)全程全网联合作业 电信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要求必须组织全国性的完整的通信网,以保证国内每一个地点都能与其他任何一个地点进行通信;完整的信息传递还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企业共同完成。 2. 电信产品的特点 (1)无形性(2)时间的等一性(3)不可储存性(4)复杂性(5)相互替代性 3. 电信竞争的新特征 (1)从网络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2)竞争与合作向更多领域渗透(3)强调差异化竞争优势 差异化表现在业务组合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以及渠道的差异化等方面。 (4)非完全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5)大客户竞争成为焦点 4.电信监管 电信监管是国家对电信行业依法进行的监督和管理。电信监管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家、电信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代表国家对电信活动和市场行为依法进行的管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实行了各种类型的电信监管,如:电信价格监管、电信资源监管、互联互通监管、普遍服务监管等。 5.电信监管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明确指出,我国电信监管遵循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6.电信监管的领域 在中国,电信监管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市场准人、互联互通、价格控制、普遍服务、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甚至通信建设、从业人员准人等诸多方面,对电信企业和电信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