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陈秉正王茂琪1

摘要:近年来日益频繁的气候变化,导致了日益增多的极端天气事件(飓风,干旱,洪水),由此而带来的经济和保险损失增大,加上气候变化难以预测的特点,给保险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气候变化对于保险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际上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开始采取积极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开拓自身的业务。对中国保险业来说,创新水平还比较落后,需要认真研究气候变化给保险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通过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的手段。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碳排放巨灾保险衍生品

1 全球气候变化表现及日益频繁的巨灾

1.1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目前,地球正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气候变化,通过观测得到的全球平均气温、海温升高、大范围的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以及北极平均气温上升等证据都支持了这一观点。

根据气象学上的定义,气候一般是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和数百年等)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离差(气象学中称为距平值)来表示。而气候变化的一般定义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者更长)的变化。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科学事实有:

(1)根据全球地表温度器测资料,全球气候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最近12年中有11年位列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近50年的平均线性增暖速率(每10年为0.13℃)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相对于1850-1899年,2001-2005年间总的温度增加了0.76℃;

(2)观测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温度的增加已延伸到至少3000米深度,海洋已经并且正在吸收80%被增添到气候系统的热量。这一增暖引起海水膨胀,有助于海平面上升。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已退缩。冰川和冰帽减少有助于海平面上升(这里的冰帽不包括格陵兰和南极)。

总体来说,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退缩对1993—2003年间海平面的上升贡献了0.41(0.06至0.76)毫米/年。一些格陵兰和南极溢出冰川流速已经加快,消耗了冰盖内部的冰。在1961—200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1.8 毫米/年。在1993—2003年期间,该速率有所增加,约为3.1毫米/年。目前尚不清楚在1993至2003年期间出现的较高速率,反映的是年代际变率还是长期增加趋势。从19世纪到20世纪,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增加具有高可信度,整个20世纪海平面上升了估计为0.17米。2

图1是瑞士再保险公司2006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给出的主要发达地区(Main Development Region, MDR; 10-200N,15-850W)的海平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的变化情况(温度距平值,SST):

图2是根据中国有35 年以上连续记录的647 个气象台站的资料,计算出的中国大陆平均气温距平值以及气温变化趋势。

图1 主要发达地区的海表温度距平值,1870-2005

1 IPCC,Climate Change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ambridge,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及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事实和研究进展——IPCC第一工作组

图2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值,1951~2005

1.2 全球自然灾害频率及严重性增加

全球范围内由于极端天气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已在大陆、区域和洋盆尺度上观测到气候的多种长期变化,包括北极温度与冰的变化,降水量、海水盐度、风场以及包括干旱、强降水、热浪和热带气旋强度在内的极端天气方面的广泛变化。一些具体的事实如下:

从1960年代以来,两半球中纬度西风在加强;自1970年代以来,在更大范围地区,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观测到了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也有所上升,并与增暖和观测到的大气水汽含量增加相一致;近50年来已观测到了极端温度的大范围变化。冷昼、冷夜和霜冻已变得更为少见,而热昼、热夜和热浪变得更为频繁;卫星资料显示,大约从1970年以来,全球呈现出热带气旋强度增大的趋势,与观测到的热带海表温度升高相关。3

如图3中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3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数目呈现不断上升的水平。

图4是瑞士再保险公司所做的1970 - 2008年间与气候相关的巨灾造成的保险损失的统计。可以看出,与气候相关的巨灾不仅数量上增加了,而且其严重程度(造成的损失)也在不断增加。

3 IPCC,Climate Change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ambridge,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及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事实和研究进展——IPCC第一工作组

图3 1980 – 2008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情况,事件数4

图4 与气候相关的巨灾造成的保险损失,1970-20085

1.3 气候变化与巨灾频发之间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气温、海温升高,大范围的冰川融化等)和气候方面的巨灾频率、严重性增加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到底两者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自气象学界的观点普遍认为,极端天气及由此带来的巨灾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还有观点把极端天气本身就归入气候变化的一部分),一些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以及预测包括:(1)人为导致的气候系统的变化,可能造成了风场的改变,影响到热带以外的南北半球的风暴路径、风和温度分布型。多数最极端热夜、冷夜和冷昼的温度变化可能由于人为强42009 Münchener Rückversicherungs-Gesellschaft,Geo Risk Research, Nat Cat SERVICE

迫的作用已升高。

(2)热事件、热浪和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很可能将会持续上升;基于模型的模拟结果,年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的强度可能会更强,伴随着更高峰值的风速和更强的降水;对于热带气旋的个数会减少的预估可信度比较低;热带以外的风暴路径会向极地方向移动,引起热带外地区风、降水和温度场的变化,延续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观测到的总体分布型的变化趋势;高纬地区的降水量很可能增多,而多数亚热带大陆地区的降水量可能有所减少;1世纪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MOC)将很可能减缓,到2100年可能降低25%(范围从0到50%以上)。6

对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一点,人们的观点已经比较一致;但在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这一问题上,人们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2006年,受英国政府委托,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爵士在总结之前所有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领导编写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以下简称《斯特恩报告》)7。《斯特恩报告》是第一份从经济学角度做出的关于气候变化的重量级报告。

《斯特恩报告》所引用的数据表明,未来5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2℃的概率至少是75%,也许还会高达99%;气温上升超过5℃的概率至少是50%。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恶性后果包括:当全球变暖2℃时,可能有15%~40%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命运;海洋的酸化也将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当全球变暖3-4℃时,可能会有2亿人因为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永远离开家园……根据外推法计算,到21世纪中期,仅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成本就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0.5%-1%。在英国,一旦平均气温升高3-4℃,仅仅洪水损失占GDP的比重就将从现在的0.1%增加到0.2%-0.4%。

《斯特恩报告》发布以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一些国家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及环境非政府组织等对其持怀疑、否定态度。例如,经济学家托莱多(Tol)认为该报告针对最为悲观的影响得出不可信的结论,采用过低的贴现率,没有真正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值得信任8。法国国际环境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哈利盖特(Hallegatte)认为该报告采用的简化模型简单外推在方法上是危险的9。

但是不论如何,《斯特恩报告》所阐述的核心思想还是被人们广泛接受了,那就是气候变化会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产生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6 IPCC,Climate Change2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

7 及国家气候中心:“人类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和前景——IPCC第三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初步解读”,《环境保护》2007年第6期

7 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Tol R.,The Stern Review of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a Comment, 2006

9 Hallegate S.,Comments on the Stern Review and Its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Cost of Climate Change,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机构对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做出了预测。例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2007年发布的报告中,就对2100年全球温度上升的不同情境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情况做出了预测:表1 IPCC关于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200710

极端天气事件 受影响的重点方

温度变化的影响

到2100年的温度变化(以1990-2000为基准)

0℃1℃2℃3℃4℃5℃

热带风暴 级别,持续时间,

分布

4、5类风暴的频率上升,

同时海平面上升导致影响

加剧

热带风暴的频率进一步上升,同时严重程度加

重,导致经济损失加剧,很多物种受到威胁

洪水 持续时间,级别 由于降雨引起的暴洪增

加,尤其是在盆地及中高

纬度地区 由于冬季降雨的增多,同时冬季积雪的减少,更多地区的洪水增加,带来更多水坝被摧毁

热浪 持续时间,级别 热浪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增

加,尤其是在内陆地区 热浪频率迅速增加,使得死亡率,农作物受损以及森林火灾等频发

干旱 级别,持续时间 中纬度地区的干旱频率及

严重程度上升 极度干旱地区从1%增加到30%,中纬度地区受到极严重的干旱侵袭

瑞士再保险公司2006年的报告中指出,尽管有学者在研究除了海平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导致热带飓风的频率显著增加(Hoyos et al. 2006),但研究结论都不显著。换句话说,海平面温度升高仍可以认为是热带飓风加剧的最主要原因。

Knutsen和Tuleya在2004年利用模型预测了未来SST(温度距平值)的上升,会带来热带飓风最大风速6%的增加,以及降雨量18%的增加。然而,这一模型与实际观察的结果相比,明显低估了影响程度,现实观察到的结果大致上是这一模型结论的2-4倍。也就是说未来SST的上升会带来上述影响,飓风所带来的损失主要与最大风速相关,数量上大概是三次方的关系。也就是说,最大风速增加6%,会带来20%左右损失的增加。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气候变化不是巨灾频发的唯一因素,至少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灾损失正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 气候变化及其所引致的巨灾对保险业的影响

2.1 气候变化引致的巨灾带来保险损失剧增

气候变化引致的巨灾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图5是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统计102007: Assessing key vulnerabilities and the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的三十年来自然灾害导致的总经济损失和保险损失的情况。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总经济损失和保险损失都存在明显上升趋势,而且相关性很强。可以说,自然灾害在给受灾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保险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瑞士再保险公司对过去40年中发生的重大保险损失事件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极端天气事件所导致的。

图5 历年来全球自然灾害总损失及保险损失,1980-200811

表2 1970-2008年20大保险损失事件12

保险损失,百万美

元,2008年价值 遇难者人数

日期(开始日期)事件 国家/地区 71,300 1,836 2005年8月25日飓风“卡特里娜”

美国、墨西哥湾、巴哈马群岛、北大西洋 24,552 43 1992年8月23日飓风“安德鲁”

美国、巴哈马群岛 22,835 2,982 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五角大楼恐怖

袭击

美国 20,337 61 1994年1月7日

北岭地震(里氏6.6级)美国 20,000 136 2008年9月6日

飓风“艾克” 美国、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等 14,680 124 2004年9月2日

飓风“伊万” 美国、加勒比海、巴巴多斯岛等13,847 35 2005年10月19日

飓风“威尔玛” 美国、墨西哥、牙买加、海地 11,122 34 2005年9月20日

飓风“丽塔” 美国、墨西哥湾、古巴 9,176 24 2004年8月11日

飓风“查理” 美国、古巴、牙买加等 8,926 51 1991年9月27日

第十九号台风“密瑞儿” 日本 7,940 71 1989年9月15日

飓风“雨果” 美国、波多黎各等 7,695 95 1990年1月25日

冬季风暴“达利娅” 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等 7,497 110 1999年12月25日冬季风暴“洛塔” 瑞士、英国、法国等 11

2009 Münchener Rückversicherungs-Gesellschaft , Geo Risk Research , Nat Cat SERVICE

6,328 54

2007年1月18日冬季风暴“基利尔” 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5,875 22

1987年10月15日风暴和洪水侵袭欧洲法国、英国、荷兰等5,866 38

2004年8月26日飓风“弗朗西斯” 美国、巴哈马群岛5,258 64

1990年2月25日冬季风暴“维维安” 欧洲

5,222 26

1999年9月22日第十八号台风“巴特” 日本

4,663 600

1998年9月20日飓风“乔治” 美国、加勒比海4,382 41

2001年6月5日热带风暴“阿利森” 美国

2.2 气候变化的特点对保险业的影响

为什么气候变化及由此而引致的巨灾会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影响呢?我们知道,保险业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对未来事件的经济后果做出预测的准确程度13。而大多数保险公

司在对保险产品定价时,往往依据的是历史数据及其趋势,同时结合通胀等经济因素对未来

可能发生的赔付进行预测。在自然灾害方面,这一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比较可行

的。但是,当发生了安德鲁飓风后,整个保险行业开始意识到极端天气发生的波动性明显变

大了,历史数据已经不足以支持对未来的灾害情况做出预测了。

事实上,根据目前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气候变化的下面两个特点决定了对其造成的损失

难以预测:

1、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非线性”(极端天气事件并不是一个接一个发生)和

“非严格周期性”(类似的极端天气事件并不是在每个气候周期中都会发生)

2、就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它们还是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

(如CO2的排放)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气候变化不仅引致越来越严重的巨灾,而且保险公司没有办法

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因此给承保了巨灾保险的保险公司在造成了

严重的损失。

3 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及创新性方案

3.1 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目前观察到的国际上一些大保险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大致可分为被

动型策略和主动型策略两类,其中被动型策略是大部分保险公司刚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风

险之后所采取的典型策略。被动型应对策略包括:

1、提高相应地区和相应险种的保费费率

2、对多灾地区的相应险种加以限制(包括审核条件,免赔额等)

3、更为消极的策略,例如退出某些多灾地区的财产险市场

在被动型应对策略之后,保险公司也开始不断寻求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1、寻求政府在巨灾保险融资方面的参与。例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州都成立了州政府基金(State Funds),为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保险公司和稳定保险市场。

2、保险人积极关心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主动寻找准确预测气候变化的方法,参与开发巨灾预测模型,并将其运用到保险精算中去。

3、参与绿色、抗飓风建筑物的设计和推广使用,并将此归入相关保险条款中。例如在飓风频发区的房屋保险中提出建设抗飓风建筑物的要求。

4、开发相关的保险及金融衍生产品,来转移气候变化风险,并从中获取商业机会。例如京都多风险保单(Kyoto Multi Risk Policy,KMR),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s, Cat Bonds)等。

3.2 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性方案:碳交易保险保障

1997年12月,为使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签订之后,碳排放量成为了稀缺资源,发现碳排放量价格的“碳信用”应运而生。根据国际惯例,将排放到大气中的每吨CO2当量作为一个碳信用,而碳信用的交易方式主要有配额型交易市场的减排单位(ERU)和项目型交易市场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等。

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2007)指出,2006年全球碳信用交易成交量为16.39亿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U ETS)交易量占全部市场交易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6.88%增加到2006年的67.18%。碳信用交易市场的繁荣带来了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项目的增多(项目型交易市场的减排量往往以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为条件)。我们以慕尼黑保险公司的“京都多风险保单”(the Kyoto Multi Risk Policy,KMR)为例,来说明保险公司是如何参与碳信用交易的。

项目型交易市场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往往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项目实现的。这类项目要求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清洁能源技术,建设清洁能源发电项目,以此带来一定的碳减排量作为交易内容。

在实施CDM项目的时候,由于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很多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稳定问题,同时发达国家的技术提供者往往不能够很好地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这类项目的历史经验数据较少,也使得CDM项目经常会面临不能很好完成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慕尼黑保险公司推出了“京都多风险保单”(the Kyoto Multi Risk Policy,KMR)。

KMR保单的保险对象是碳信用,更为确切地说,这种保单可以为一个CDM项目不能

够带来足够的碳减排量的风险提供保障。KMR保单的目标客户有很多,例如那些被迫要实现一定的碳减排量,并计划实施CDM项目的公司,为获得一定的碳减排量的专业项目策划者,CO2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这些目标客户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利益关注点,那就是碳减排量是不是达到了计划的水平,这也正是KMR保单所保障的。

可以说KMR保单是保险公司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慕尼黑保险公司将气候变化作为自己未来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利用自己在相关领域丰富的研究实力,积极开发出适用于碳交易过程的保险产品,不仅很好地践行了解决气候变化的承诺,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创新型产品的推出,说明气候变化对于保险业来说不仅仅是挑战,也是很好的机遇。

3.3 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天气衍生品、巨灾债券

近年来,随着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逐渐重视,很多针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性金融产品也应运而生。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天气衍生品和巨灾债券,这两种金融产品对保险公司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3.3.1 天气衍生品

天气衍生品的基础产品是将天气变量(如气温、降雨量、降雪量和风力级别等)进行专门处理后,转化为可以为天气衍生品交易服务的基础指数(Underlying Index)。天气衍生品的定价机制非常复杂,交易方式从场外交易(Over The Counter,OTC)发展到场内交易,场内交易又以在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the 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CME)的交易为主。

根据美国天气风险管理协会(the Weather Risk Management Association, WRMA)连续6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天气衍生品的合约数从2000/1年14的2759份,激增到2005/6年的1043619份,合同的名义价值相应地从25.17亿美元激增到452.44亿美元,如图6所示。

2000/12001/22002/32003/42004/5

2005/6

图6 天气衍生品合同的名义价值,2000/1-2005/6,百万美元15

在天气衍生品的交易主体中,早期以能源业为主。此后,随着市场的发展,农业、零售业、建筑业、交通业等天气风险敏感行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天气衍生品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天气衍生品合同变得更加具有流动性,且其收益跟其他金融资产收益没有相关性,因此成为金融机构,诸如商业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重要投资产品。

而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尤其是承保一些诸如农业、建筑业等险种的财产保险公司,也需要通过天气衍生产品来对冲风险。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天气衍生产品也是很好的对冲工具。

3.3.2 巨灾债券

巨灾保险衍生品作为巨灾保险的有力补充,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巨灾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灾保险衍生品主要有巨灾期货、巨灾期权、巨灾互换、行业损失担保、巨灾风险信用融资、或有资本票据和巨灾债券等10多种。目前被(再)保险市场接受度最高、交易量最大的是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Cat Bond)。

1994年,汉诺威再保公司(Hannover Re)第一个正式发行了8500万美元的巨灾债券。1995年和1996年是巨灾债券发展的初期,大部分尝试是失败的,但给投资者、银行与保险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96年末至1997年初,市场上出现了第一个成功的例子,即汉诺威再保公司推出的包含日本地震、澳洲与加拿大的飓风与地震以及欧洲飓风等风险的巨灾债券。

巨灾债券市场发展的非常快,从图7中可以看出,2006-2007年是巨灾债券最为活跃的两年。2008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巨灾债券市场有些萎缩。

图7 巨灾债券市场的发行数量及募集的风险资本规模,1997-2009E16可以说,巨灾债券目前是保险公司对冲巨灾风险的最主要的工具。通常,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当巨灾保险损失占保险公司法定准备金5%以下时,由保险公司自己吸收;占

5%-10%时,通过再保险市场解决;超过10%时,通过发行巨灾债券对冲风险17。

4 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 4~0. 5 ℃。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 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活动产生的CO2过多。目前中国是CO2排放第二大国,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

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候灾害占到了70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统计,1990—2006 年的17 年间,中国大陆每年因为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1800 亿元人民币,平均占GDP 的2. 8 %。我国每年受台风、暴雨、干旱、高温热浪、沙尘暴、雷电等重大气候灾害影响的人次已经达到了4亿人。

自然灾害对保险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数据,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保险损失超过13亿美元。2006年12 月26 日,科技部、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首次联合发布了《气候变化与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未来自然灾害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中国保险业也已16数据来源:GC Securities, a division of MMC Securities (Europe) Ltd.;Guy Carpenter & Company, LLC.

17David J. Cummins, Richard D. Phillips, Application of Financial Pricing Models in Property Liability

经开始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2007 年4 月6 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的要求,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做好保险业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业妥善处置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认真做好防范应对工作。中国再保险、人保财险等公司为防御巨灾风险正在积极研究和准备,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也主动参与环保、节能减排等公众传播活动。

相比于发达国家的保险业,我们做的还很不够。为了能使我国保险业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把握其中的机遇,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气候变化规律及影响研究,开发更为准确的风险预测模型

前文已经提到,气候变化因其非线性和非周期性等特点而难以预测。这也给保险公司准确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损失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同时,这方面的历史数据也比较有限,传统上依靠历史数据进行预测的方式已经不完全适用了。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尽快改变传统的损失估计模型,研究制定出新的定价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从而合理制定费率、条款和承保条件,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主动性。

2、积极创新保险产品,把握气候变化带来的市场机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积极开发CDM项目,以带动国内清洁能源的发展。截止2009年9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通过的CDM项目已经超过2200个18。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已经针对CDM项目开发出了保险产品(KMR),这对我们的保险公司应该是一个启示。未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碳交易、碳减排市场规模一定会不断扩大,这其中给保险业带来的机遇也会不断增加。

在积极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要在准确把握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规律的前提下开展产品创新,真正把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3、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

目前国际上针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有很多了,对于自然灾害保险来说,仅仅依靠保险公司自身或者通过再保险往往很难充分分散风险,保险公司应该积极通过资本市场来寻求帮助。

保险证券化在我国还属未被涉足的领域。从客观上看,阻碍我国巨灾债券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相关法律法规欠缺、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巨灾风险数据尚不完备。目前,保险证券化的研究工作正在广泛开展,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未来中国一定也会有相应的巨灾保险衍生品出现。眼下,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不断完善保险证券化需要的市场环境,寻求国际合作,积累相关经验应该是首要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Richard S. J. Tol , Climate change and insurance: acritical appraisal, Energy Policy, 1998.

3.Franklin W. Nutt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y U.S. Insurers Care, Climate Change 42, 1999.

4.许小峰、任国玉、王守荣、张政,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的应对战略,中国软科学2004(1).

5.蒋林,从国际趋势看我国巨灾债券发展前景,当代经济,2008 年第11 期(上).

6.任国玉等,近54 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12月.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Insurance Industry

Abstract:The abnormal changes in climate have been causing more and more extreme climatological events these years, which also caused severe economic and insured losses. With the character of being hard to be predicated, it has definitely become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limate change could be opportunity as well as challenge to insurance industry. Some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companies have already taken the great challenge and tried to catch the opportunity to expand their business. As it for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we think that it could be a good chance to step further into the study of climate change and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properly.

Key Words:Climate Change, Extreme Climatological Event, Carbon Emissions, Catastrophe Insurance Derivatives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1 年2 月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农业(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海岸带和海洋系统(渔业),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1.5 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 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对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表现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常常造成破坏、困境和死亡。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对这些极端事件变化估计的不确定性,但与全球变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气候变化经济学 -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2017年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 课程简介 《全球变化导论》授课教师:宫鹏、杨军 本课程总括了全球变化的知识体系,既是全球变化辅修专业的入门基础,又可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提高对包括地球自然演化过程、生物起源及进化、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大气成分变化与全球变暖等全球变化中的基本过程和原理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对人类文明起源和文化发展、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状况与地理大发现、世界人口动态及地理分布、技术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人为活动对全球变化的推动作用,以及绿色革命与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变化背景下等环境管理指导思想的理解,能够奠定认识全球变化的科学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将来参与全球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气候变化》授课教师:罗勇、张建松 本课程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等内容于一体的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辅修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全校性选修课程。本课程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预估,气候变化对主要行业、领域及区域的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和技术选择,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际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伦理等内容。本课程将采用课上讲授、课下慕课(MOOC)自学和专题讨论(Panel Discussion)的教学方式,通过大班授课与小组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和同学间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每个主题均附有思考题,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拓展。本课程还将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模拟谈判、气象局实地参观和模拟碳交易等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气候变化经济学》授课教师:蔡闻佳、王灿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经济学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应用和主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 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

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明清两代均以减免赋役来鼓励垦荒,虽然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也迅速恶化,时人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而这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 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火车跑起来、轮船航起来!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1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论天气变暖对经济的影响 袁婧妍 税务学院

税务0977 010******* 摘要: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文章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切入,通过阐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政府和企业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的反应,从而提出中国应对这种“市场失灵”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环境 引言: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如今,气候变化已经对神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连续对中国天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神州家,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经济分析必须是覆盖全球、着眼长期的,把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摆在中心,并考虑发生重大的、非边际化的可能。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是必要且紧迫的。 1、气候变化——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 1.1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市场失灵现象 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气候变化之所以可以看作是市场失灵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气候变化问题是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的,而且负外部效应是大于正外部效应的。气候变化问题直接造成人类自然环境的改变,例如,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在过去50年中,北极夏季海面浮冰的面积缩小了10%甚至更多,冰的厚度则减少了40%。亚洲和非洲的干旱更加频繁剧烈。世界上许多珊瑚礁遭到与海水升温有关的破坏。动植物生存的地理范围和行为有所改变。极端天气情况可能增加等等。 其次,全球大气环境资源(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资源)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正是由于全球大气环境资源不具有排他性,没有产权的划定,各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大,使得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反过来对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低纬度地区的影响更为严峻,而对高纬度地区的影响则是初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继续严重,消极影响逐渐大于积极影响,这就造成了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 因此,将气候变化理解为市场失灵现象是有利于进行经济上的分析的。 2.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严峻影响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维系人们生命的农业中的粮食生产,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探析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探析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气候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研究多只涉及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而要准确的预测将来气候的变化,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综合概述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目的通过对以前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并且总结概括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主要有流体动力学模式,评价温室效应的LLNL一ZD化学模式以及UIUC一ZD化学模式及以前应用最多的是全球环流模式(GCM)和现在使用较多的NCAR/RegCMZ区域气候模式,构造抬升变化的“构造—输入”模型。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因素;影响机制 1 引言 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已导致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多年冻土区土地的不稳定状态增大,山区出现泥石流和雪崩;北极和南极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包括那些存在于海冰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以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食肉动物;在许多由冰川和积雪供水的河流中,径流量和早春最大溢流量增加;许多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变暖,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树木出新叶、鸟类迁徙和产蛋等春季特有现象出现时间提前;动植物物种的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地区春季植被提前“返青”,变暖造成了生长季延长;高纬海洋中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人为碳排放的增多导致海洋更加酸化,pH值平均下降了0.1个单位。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正在开始影响许多其他的自然和人类系统,山区的人居环境遭受冰川湖泊爆发洪水的风险加大;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更暖、更干的环境已经导致了生长期的缩短,并对农作物产生了有害影响;海平面升高和人类发展,都在造成海岸带湿地和红树林的损失,增加了许多地区海岸带洪水造成的损害。气候变化越剧烈,净影响就越趋向于负面,最脆弱的是那些位于海岸带和江河平原的地区、经济与气候敏感性资源联系密切的地区、极端天气事件易发的地区、特别是城市化发展快速的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通过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复杂联系,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的地区和部门。气候变化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影响【1】。 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众多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将来气候的的预测,尽早提出应对的措施,减少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迄今为止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表明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其中大气上界辐射变化的影响主要受地球轨道形状变化和太阳活动的控制,下垫面物理景观的变化主要涉及植被变化、冰雪覆盖变化、湿地和沙漠化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城市化热岛效应。 早期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式有热力学模式和流动力学模式。热力学模式不考虑或只以非常简化的方式考虑大气运动场对辐射收支的影响,它只能预报大气成分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能量平衡模式(EBM)和辐射—对流模式(RCM)都属于此类。流体动力学模式考虑了辐射场以及大气位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 —— IPC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概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二工作组于 2001 年 2 月 13~16 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六次会议, 就气候变化的影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等问题通过了该工作组提供给决策者参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概要。 1. 最新研究结果 1.1 近期的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 (1观测表明,区域气候变化对全球许多地区物理的和生物的系统产生了影响,包括:冰川的退缩、冻土的融化、河湖冰的迟冻和早融、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的减少以及开花期、昆虫出现和鸟儿产卵的提前等 (2降雨变化的影响也很重要,但目前因缺乏足够长的数据序列还无法分析其影响。 (3土地利用变化与污染等因素也对生物物理系统产生影响,但在特定个例中很难区分出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 1.2 初步研究表明, 一些人类社会系统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旱涝的影响有证据表明, 一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已经受到了近期频繁发生的洪涝和干旱的影响, 这些系统也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增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很难将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对影响定量区分。 1.3 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脆弱, 有些系统将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自然系统由于其有限的适应能力而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特别脆弱的特征, 其中一些系统可能遭受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在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北半球北部山区、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

草地。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 受影响系统的数目及遭受破坏的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1.4 许多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其中一些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人类社会系统主要有:水资源, 农业 (特别是粮食保障系统和林业, 海岸带和海洋系统 (渔业 , 人类居住、能源和工业, 保险与其它金融系统以及人类健康。这些系统的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不利影响包括: (1对于多数的温度升高预测结果,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2对于平均温度升高大于几度的情况,多数中纬度地区存在着普遍的作物减产可能; (3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 (4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5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对许多居住区的危险性普遍增加 (6由于夏季高温降温而导致能源需求增加。 有利影响包括: (1温度升高低于几度的情况,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 (2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 (3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如在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4中高纬度地区居民的冬季死亡率降低; (5由于冬季高温,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综述 王东风张荔 2012-08-14 14:49:35 来源:《经济学家》(成都)2011年11期 【内容提要】气候变化经济学目前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渊源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含义,温室气体减排手段的经济分析,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以及气候变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经济学碳排放温室气体减排 一、引言 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悲观的人口理论,而且,长期以来,人口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与人口问题相伴而生的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由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强烈刺激了人们对人口、资源及环境担忧的神经。而近20多年,随着全球升温速度的加快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出现,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推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学术研究。1988年成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展开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评估,分别于1990年、1996年、2001年和2007年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在国

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达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主要工业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出了量化减排标准;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尽管没能达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会议还是在国际社会及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是气候变化经济学发展的原动力,而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共物品特殊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艰难的国际谈判则为气候变化经济学注入了能量强大的推进剂。气候变化经济学目前尚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作为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而存在,研究领域集中在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气候变化治理的经济分析以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进展的综述: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含义,温室气体减排手段的经济分析,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以及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二、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在由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为“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和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温室气体的来源: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和甲烷)●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甲烷) ●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二氧化碳)

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 一、策略和目标的选择 温室效应具有很强的滞后特性。在科学家们研究的基础上,UNIPCC将各种假设条件组合成四种方案,然后对各方案下的GHG排放量及21世纪的地球温度变化作了预测:方案1:按目前GHG增长速度排放,不作任何控制。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3。方案2:停止砍伐森林、用天然气代替煤和采取能源保护措施。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2。方案3:逐步实施日益严格的削减GHG排放量措施,以及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矿物燃料。结果每1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0.1。方案4:与方案3内容相同,只是比它削减和取代的程度更高而已。结果气候变暖趋势将最终趋于稳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预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这些变化的地区分布方面。对于方案1而言,不同纬度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温度变化都有所不同,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和地中海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制定适当的控制策略,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国际上在制定这些政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各项因素:一是气候变暖在全国或地区间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会产生效益;二是各国对GHG的排放量负有不同的责任,如1988年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5.34t、2.20t、0.56t、0.20t;三是直接削减排放量与采取适应性的预防投资这两种策略,其相对费用和效益的国家间分布不尽相同,应对严重依赖矿物燃料的国家采取特殊的政策;四是由于行动和效果之间的时滞是长期的,变化与结果之间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策略的选择要考虑风险因素。 要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必须首先对减缓气候变暖的相对费用和效益作出估计。一般而言,防止气候变暖的费用随着GHG削减量的提高和削减速度的加快而增加。可接受的变暖水平可以通过比较费用与效益的方法,将现在做出的牺牲同未来获得的效益相权衡来确定。 对于是否采取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科学家们大致提出三种策略:第一种策略主张“等着瞧”,现在什么都不要做。因为全球气候变化有许多确定性的因素,如果不能提供更多的其他证据,那么现在采取行动可能是徒劳的。尽管现在什么也不做的策略似乎更应受到谴责,但它可能有助于将来找到更好的费用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必须做出的决策会因信息更完备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可是,什么也不做会增强损害性变暖效应,决策迟延可能会造成代价更高的损失。第二种策略主张执行稳妥的预防性策略,虽然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可降低将来采取措施的费用。第三种策略主张立即采取严厉措施,稳定或降低GHG总排放量,当然这比前两种办法费用都高。从对控制GHG排放的费用效益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每一种策略和第三种策略都不足取,只有第二种策略比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承受力较小但又可能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多年谈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终于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到2000年使发达国家的GHG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上。1997年第二次公约缔约国会议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候,明确了各发达国家削减GHG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发展中国家的GHG排放目前尚不受限制。 二、需要采取的行动(略) 为招待稳妥的预防性策略和目标方案,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科学研究,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并积极寻找替代能源。 三、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提到的及一些国家采用的控制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这些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但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关注。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的中国人除了天气变得暖和之外并未察觉气候变暖给他们实际带来了什么。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全球变暖将继续下去。这种趋势对全球和中国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总的系统,那么它其中包含着地圈与生物圈。地圈包括着固体地球系统和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圈包含着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和生命系统。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它与生物圈关系密切,在以前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使得地球气温变化保持平衡。而现在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

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那么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来看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从短期来看,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北移西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东北粮食总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1倍。但从长远看,我国的农业生产将面临不稳定性增加,局部高温干旱危害加重,产量波动增大等问题。据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至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会下降。与此同时,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种植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一、气候变化的特征 在过去的30年中,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平衡正在受到破坏,这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全面和长期的重大影响。很多研究者利用一些相互独立的数据观测到外力导致的气候变化,发现过量燃烧化石燃料①破坏了大气平衡,并且导致了全球变暖。这些研究证实了IPCC②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的结论,即“50年来的全球变暖很可能应该归因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然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会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否会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以至于必须采取控制和减排措施,曾经在很长时间都有争议,这种争论甚至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Schelling(1992)就认为,越是放眼长期,温室气体对气温的影响就越不确定。他还就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大的影响提出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科技无法对长期影响做出准确预测,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依赖气候的产业越来越少,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将有限。但是目前Schelling等提出的这类争议已经不复存在,气候变暖会对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破坏这一点被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在学界也已达成广泛共识。 据研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0.3-0.6℃。Hansen 和Lebedeff(1987-1988)每5年取一个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从1880年的-0.5℃上升到1980年的0.2℃。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4-5.8℃。就像Dickinson(1986)指出的那样,实际的均衡气温上升幅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1概述 一、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是变化的。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经历了46亿年,在这46亿年里,气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冷暖交替。干时变换,时地球气候演变的基本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有全球性的,也有局域性的。其变化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生物、海洋、地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受到这些过程的反馈。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了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史等学多学科,而研究气候变化又用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所以可见,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多么复杂。 二、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1、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也有几十万年、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世界上气候学家公认的气候变化时间有以下几种: (1)106-108年:大冰期气候、大间冰期气候 (2)105年: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 (3)104年:副冰期、副间冰期气候 (4)102-103年:寒冷期与温暖期气候 (5)100-101年:世纪及世纪内气候变化(包括年代际、年际尺 度的变化) 2、气候史分级 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其中了解较多的是6亿年以来)——1 万年的气候变化。 ②其气候特点: a、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b、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c、温度振幅为10-15oC。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①时间: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 ②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振幅一般为5-10oC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2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一、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 研究过去的气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地质上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同位素年龄,即绝对年龄,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 (1)同位素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表示的是矿物和岩石形成到现在的确切年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发现于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由此推算可知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相对地质年代 ①定义:是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自然阶段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丁一汇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下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被(森林、草原)和农业等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并不是作为一个一个单元整体迁移的,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会滞后于气候变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植被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时,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濒临灭绝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 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 我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