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

(6)衰落期(1796年——1911年)

(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西礼仪的异同

1、在表达方式方面:

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

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

2、在礼品馈赠方面:

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3、在礼仪活动方面:

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4、在“老”的称呼方面:

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

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

5、在宴请方面:

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

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且请客时如果食物被客人吃光,主人一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看见盘里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节礼仪的内涵

一、礼仪的概念

概括地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

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

二、礼仪的特征

1、共同性

2、继承性

3、发展性

三、礼仪的原则

1、尊重原则

2、遵守原则

3、适度原则

4、自律原则

四、礼仪的功能

1、教育功能

2、美化功能

3、协调功能

4、沟通功能

5、维护功能

第一节仪容礼仪

一、身体部位的修饰技巧

(一)头发修饰:1、勤于护理 2、长短适中3、适度协调

正确洗发:先把少许洗发水挤在手上,两手揉搓后均匀涂抹在头发上,用手指指腹轻柔地揉搓头皮及头发。重复两次后冲洗干净,取适量护发素由发梢处慢慢向内揉搓数分钟。

正确吹发:每周用热吹风机吹发不要超过三次。

尽量少使用发蜡和发油,更要避免使用香味过于浓郁的头发定型产品。(二)发型:

1、发型要与职业相协调

2、发型要与年龄身份相协调

3、发型要与脸型相协调

4、发型要与体型相协调

5、发型要与服饰相协调

(三)面部修饰:1、面部保养 2、得体的化妆

化妆的选择:生活妆宜淡;社交妆宜雅;盛会妆宜浓。

基本的淡妆技巧:(1)清洁面部(2)基础底(3)定妆(4)画眼线(5)

画眼影(6)眉毛的修饰(7)画腮红(8)涂口红(9)

卷睫毛

忌讳:色彩是提高亮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宴会妆着色较平日更浓重一点,不过切忌走极端。过于浓艳的女人,容易被看成是粗俗与不受欢迎的人。

(四)颈部修饰:保持颈部皮肤清洁,并加强颈部运动与营养按摩。

(五)手部修饰: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防止手部干裂粗糙;指甲要勤修剪,若留长指甲,则必须注意清洁而富有光泽。

(六)脚部修饰:勤洗脚、勤换鞋袜,勤修剪趾甲。

香水的使用:

出席宴会、舞会时可使用浓香型香水,一般性交际使用清香型香水,工作时间使用淡香型香水,健身运动时使用运动型香水。

二、仪容修饰的礼规

(1)修饰避人(2)勿以残妆示人(3)勿评论他人的妆容(4)勿离奇古怪

一、站姿礼仪

男士站姿礼仪:两脚并拢,两膝并严,两手自然下垂,呈正步站姿。通常还可采用双脚稍叉开,与肩部同宽为限,双手相握(右手放在左手的掌心上)、叠放于腹前的腹式站姿,也称为分腿站姿;或双手背于身后,然后相握的背式站姿(如图1);也可采用两手自然下垂,两脚靠拢,脚尖呈45度—60度,身体重心在两脚上的扇形站姿(如图2)。

如果站立时间过久,双脚可交替后撤一步,其身体重心分别落在另一只脚上,但上身仍须保持挺立,伸出的脚不可伸得太远,双脚不可叉开得过大。

二、坐姿礼仪

(一)坐姿的基本礼仪

(二)坐姿的种类:

1、正襟危坐式: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均成直角,且小腿与地面垂直,双膝双脚并拢。此式男女皆宜。(在尊者面前不宜坐满椅面,以占2/3左右为宜。)

2、垂腿开膝式:主要要求与上相同,只是双膝稍许分开,宽度不超过肩宽,此式适合男士。

3、双腿后点式:两小腿后屈,脚尖着地,双膝并拢。此式适合女士。

4、双脚交叉式:双膝并拢,双脚在踝部交叉,然后稍微内收,不宜远伸。此式适合女士。

5、双腿叠放式:双腿一上一下交叠在一起,叠放在上面的那只脚的脚尖应垂向地面。双脚可以垂放,也可以与地面呈45°角斜放。切勿双手抱膝。此式适于穿短裙的女士。

6、双腿斜放式:双腿并拢后,双脚同时向左侧或右侧斜放,并与地面形成45°角。适用于穿短裙的女士在较低的座椅就座。如右图

7、前伸后曲式:先将大腿并拢,然后向前伸出一条腿,同时把另一条腿后曲。两脚脚掌着地,前后成丁字位。此式适合女士。

三、蹲姿礼仪

(一)蹲姿的基本礼仪

(二)常见的蹲姿:

1、高低式:基本特点是双膝一高一低。主要要求在下蹲时左脚在前,完全着地,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右脚稍后,脚掌着地,脚跟提起;右膝低于左膝,右腿左侧可靠于左小腿内侧,形成左膝高、右膝低的姿势。臀部向下,上身微前倾,

基本上用左腿支撑身体。男女均适用,但女士应注意靠紧双腿,男士两腿之间可有适当距离。

2、交叉式: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小腿垂直于地面,全脚着地。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两者交叉重叠,右膝从后下方伸向左前侧,右脚跟抬起,脚掌着地,两脚前后靠近,合力支撑身体。上身略向前倾,而臀部朝下。

3、半蹲式:主要要求是在蹲下之时,上身稍许下弯,但不宜与下肢构成直角;臀部必须向下,而不能撅起;双膝可微微弯曲,其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变化,但一般应构成钝角;身体的重心应放在一条腿上,而双腿之间不宜过分分开。

4、半跪式:主要要求是在下蹲后,改为以腿单膝点式,臀部坐在脚跟上,以脚尖着地。另外一条腿则是全脚着地,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应同时向外,双腿应尽力靠拢。适用于男士。

(三)不可取的蹲姿:

1、切勿突然下降

2、不要离人太近

3、不可弯腰撅臀

4、不要平行下蹲

5、方位不能失当

四、走姿礼仪

(一)走姿的基本礼仪:

(二)应避免的不雅走姿:

(三)不同服务场合走姿规范:

1、引路时——“以右为尊”,居于客人左前方两步左右位置。

2、告别时——先后退三步,再转身离去。

3、上下楼梯时——“右上左下”原则,上在后,下在前。

4、进出电梯时——“先出后进”原则

五、手势礼仪

(一)规范的手势:

手掌自然伸直,掌心向内向上,手指并拢,拇指自然稍稍分开,手腕伸直,使手与小臂成一直线,肘关节自然弯曲,大小臂的弯曲以140度为宜。

(二)国际交往中的手势:

如:“到这儿来”——中国人习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动手指;而在欧美,这一动作却是招呼动物的表示。欧美人招呼人时,是将手掌向上伸开,伸曲手指数次。“好,行了”——多数国家用竖起大拇指来表示;而在澳大利亚竖起大拇指是粗野的表示。

第三节服饰礼仪

一、服饰礼仪的原则

(一)整洁原则(二)个性原则(三)文雅原则

(四)TPO原则:“TPO”分别是英语中的Time(时间)、

Place(地点)、Occasion(场合)或Object(目的、对象)三个单词的缩写。

服饰要顺应季节变化和时代特点。

服饰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条件、风俗人情而显示出不同的格调与特色。

服饰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场合可分为公务、

社交和休闲场合三大类。

(五)整体协调原则

1、服装要与身材、脸形、肤色、年龄、发型相协调

2、服装要与色彩搭配相协调

色彩搭配原则:“三色原则”、“安全色原则”

服装色彩搭配方法:统一法、对比法、呼应法、点缀法

3、服装要与饰品相协调

(1)饰品应与服装款式、色调、风格相协调

(2)饰品应与脸形、体形相协调

(3)饰品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4)饰品佩戴要精巧

(5)饰品佩戴要符合习俗寓意

二、服饰礼仪的要求

1、男士西服着装规范:

(1)讲究规格(2)巧配色彩(3)选好衬衫(4)系好领带(5)扣好衣扣(6)穿好皮鞋(7)用好衣袋

西服穿着必须注意的14个问题:1、尺寸必须合身、合体2、一定要烫得笔挺3、袖子长短要适中,一般应在手掌虎口上方3厘米左右4、领子要贴背5、背部长要盖过臀部,略长过3-6厘米6、要选用有腰线的西服,不宜选用直筒式7、西裤的长度一般到脚背为宜8、款式应偏向能表现出稳重大方为上9、正式场合首选色彩应是藏青色10、应选用柔软透气,散热性好的档次高面料11、穿着西服务必要将上衣左袖口处的商标等剪掉12、要扣好上衣、背心的纽扣13、切忌将衣袖卷起,将裤筒挽起14、上衣、衬衣和裤子口袋里少装或不装东西

2、女士西服套裙着装规范:

(1)合理搭配--------衬衫、衬裙、鞋袜、饰品的搭配

(2)科学选择--------布料、色彩、图案、款式的选择

(3)得体穿着--------雅合身合体、穿着到位、举止文

第四节谈吐礼仪

一、交谈的基本原则

1、表情认真

2、动作配合

3、语言合作

4、用词要委婉

5、礼让对方

注意:语言中的礼仪细节:发音准确、口气谦和、内容简明、少用方言、慎用外语。绝不能出现的语言: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气话。不要让你的声音生锈,要选择愉悦的交谈话题。

二、交谈的基本技巧

1、善于聆听

2、真诚赞美

3、感情交流

4、虚心请教

5、幽默诙谐

6、适时结束谈话

交谈中的危险雷区----------不要一个人长篇大论;不要插嘴;不要抬杠;不要否定;避免低声耳语;不要用手指点别人;不要过分谦虚;不要挑剔别人的毛病。

第一节见面礼仪

一、称呼礼节

1、称呼的种类:

(1)职务称呼——只称职务,如“主任”;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张局长”;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关系比较亲近的,被称呼者名有两个字以上的,有时也只称呼名加上职务),如“林伟书记”、“青松部长”。

(2)职称或学位称呼——仅称职称或学位,如:“教授”;在职称或学位前加上姓氏,如“张律师”;在职称或学位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正式场合),如“李梅博士”。

(3)行业称呼——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医生”、“警官”等。

(4)性别称呼——按性别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

(5)姓名称呼——直呼其名;只呼其姓,不称其名;只呼其名,不称其姓。

(6)拟亲称呼——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参照亲属关系来称呼。

(7)零称呼——用礼貌的问候语、致歉语来代替称呼。

2、称呼应遵循的基本礼规:

(1)称呼要适应不同场合(2)称呼要尊重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3)称呼要遵循国际礼仪规范(4)称呼要入乡随俗(5)称呼要根据与交往对象的关系灵活选择(6)称呼要把握次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7)称呼要注意细节

二、致意礼节

1、无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

(1)点头致意(2)起立致意(3)举手致意(4)欠身致意(5)脱帽致意(6)拱手致意(7)鞠躬致意(8)注目致意

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

(1)握手礼

①正确的握手的方式:握手双方相距约一步,上体略前倾,伸出右手,双方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时间约2-3秒,力度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同时面带微笑,注视对方,问候示意。

②遵循握手的顺序:伸手先后的基本规则——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客人来时主人在先、客人走时客人在先,平辈朋友以先伸手为敬。

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

(1)握手礼

③握手的要求:一定要用右手,禁止用左手;要紧握对方的手;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切忌戴手套握手;不可戴墨镜与人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应按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

什么时候不该与人握手----------- 对方手部有伤;对方手上提着重物;对方正忙于他事,如打电话、用餐、喝饮料、主持会议、与他人交谈等;对方与自己距离较远;对方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自己手上有水或不干净的东西时,应谢绝握手,同时解释并致歉。

2、有身体接触的致意礼节:

(2)拥抱礼

①具体规则——行礼双方相对而立,各自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在上抚对方左后肩,左手在下抚对方右后腰。

②具体区域——一般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在中东欧、阿拉伯各国、大洋洲各国、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颇为常见。

③具体场合——在庆典、仪式、迎送、政务活动中多见,在谈判、检阅、授勋等特殊场合,大都不使用。

④具体人员——在欧洲、美洲、澳洲诸国,男女老幼之间均可采用,在亚洲、非洲,尤其是阿拉伯绝大多数国家,拥抱仅适用于同性,与异性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是绝对禁止的。

(3)亲吻礼

①吻额礼——长辈对晚辈的行礼。

②吻颊礼——平辈之间的行礼。在公众场合,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适用,男女之间则贴面即止。

③吻唇礼——夫妻、恋人、母婴之间的“专利”。

④吻颌礼——晚辈对长辈的行礼。

⑤吻手礼——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仅限于室内,男士向已婚女士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士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

⑥吻足礼——在非洲一些部族里或可见。

三、介绍礼节

1、自我介绍:

(1)应酬式(2)公务式(3)社交式(4)仪式式(5)问答式要选择好时机——初次见面且对方有结交兴趣时,或对方有空闲、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采用主动的方式。

掌握基本要领——介绍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内容不可太繁琐,最好是三言两语能结束。

态度诚恳而自信——介绍时要自然有善、亲切随和、彬彬有礼、真实可信、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自吹自擂。

2、他人介绍:

(1)标准式(2)简介式(3)强调式(4)引见式(5)推荐式(6)礼仪式

介绍的原则:一般遵循“尊者居后”的原则。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将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四、交换名片礼节

1、呈递名片的礼节:应注意起立或欠身,把名片的正面朝向对方,用双手或右手递上。目光正视对方,同时附以寒暄语。

2、接受名片礼节:目视对方,起身或欠身双手接受,万不得已才用右手接受;接到名片后不可马上收藏,最好读一遍,以示尊重对方;认真收好对方的名片。

特别提示-----------名片不可在用餐时发送;切忌折皱、玩弄对方的名片;在别人的名片上做标记也是不礼貌的。

3、索要名片的礼节:

如自己忘带名片或名片刚好用完时,就不能通过交换的途径获得对方名片。此时最忌讳就是直接开口索要。应采用委婉的方式索取。

4、拒绝递送名片的礼节:

如果对方递上名片以后,你不想回赠的话,不可以对对方置之不理,应有恰当的理由回应对方。常用语有:“不好意思,名片刚好用完了。”或“对不起,出门匆忙,名片忘带了。”

第二节拜访接待礼仪

一、拜访礼仪

1、事先预约

拜访前应通过电话等方式预约,把访问的目的告诉对方。预约时,不但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还要约定地方和人数,以便对方做好接待的准备。

2、赴约准备

讲究仪容仪表;准备相关材料;规划交通路线;备好名片、礼品。

3、拜访细节

遵时守约;礼貌登门;做客有礼;交谈技巧;适时告辞;礼貌辞行。

二、接待礼仪

1、精心准备

记住对方姓名;搞好环境卫生;准备好接待物品;安排好饭菜,预订好客房。

2、热情迎客

提前到大门口迎接;引领入室,一一介绍。

3、周到待客

送茶点、烟、水果的注意事项:①招待客人茶点时,最好把茶点装在托盘里送上,茶水饮料放在客人的右前方,点心、糖果放在客人的左前方。②上茶时,先倒入适量开水,烫片刻后将水倒掉,再放入适量茶叶,倒上约三分之一杯开水,盖好杯子,从客人的左边上茶,估计茶叶泡开时再为客人倒上开水。注意,上茶时杯盖口要朝上放,水不应倒得太满,一般约为杯子的五分之四即可。③递烟时,应轻轻将盒盖打开,将烟盒上部朝着客人,用手指轻轻弹出几支让客人自己取,最好不要用手指取烟递给客人。为客人点火,最好是打着一次只为一位客人点烟,如果连续点火,打一次火最多也只能为两人点火,绝不要打一次火后为客人“点转转火”。④请客人吃水果前,应请客人先洗手。将洗净消毒的水果和水果刀交给客人削皮。如果代为客人削皮,一般只应削到你的手指即将碰到已削过的果肉为止,剩下部分最好向客人致歉后请客人自己消掉,以保持水果的清洁卫生。

4、礼貌送客

亲切相送;注意客人物品;告知路线;目送远离。接待3S----------3S是指Stand up,Smile,See,即起立、微笑、目视对方。Stand up:用身体语言表示

欢迎之意,起立是最基本的礼貌;Smile,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会把欢迎和欢喜无言地传递给对方;See:起身目视对方,眼神可以把你的诚意准确表达。

第三节馈赠礼仪

一、注重情谊,因人而异二、注重效果,贵贱适宜三、尊重文化,随俗避忌

禁忌:“五不送”1、忌触犯对方习俗的礼品;2、忌过分昂贵和过分廉价的物品; 3、忌印有广告的物品 4、忌药品和补品;5、忌使异性产生误会的物品。

四、注重品位,悉心包装

五、鲜花礼品,读懂花语

几种常用花的花语:

1、玫瑰——红玫瑰代表热情、真爱;黄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恋;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白玫瑰代表纯洁、天真;黑玫瑰代表温柔、真心;橘红色玫瑰代表友情和青春美丽;蓝玫瑰代表敦厚、善良;粉玫瑰代表永远的爱。

2、康乃馨——红色康乃馨代表爱情;桃红色康乃馨表示祝你健康;黄色康乃馨表示热爱着你、失恋;杂色康乃馨表示侮蔑;白色康乃馨表示拒绝你的爱。

3、郁金香——红色郁金香表示爱的告白、喜悦;白色郁金香表示怀念、纯洁、失恋;黄色郁金香表示渴望无尽的爱,忠贞的爱;杂色郁金香表示永恒的爱恋。

我国花语

西方花语

各国关于花的禁忌:

1、在印度和欧洲国家,白玫瑰和白百合花是送给死者的虔诚悼念品。

2、在巴西,绛紫色的花主要用于葬礼。

3、在法国,黄色的花是不忠诚的表示。

4、在拉丁美洲,菊花被看作是一种“妖花”,只有人死了才会送菊花。

在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菊花象征悲哀和痛苦,不能作为礼物相送。

5、在日本,不要送莲花,莲花被认为是人死后的那个世界用的花。给病人送花不能有带根的,因为“根”发音近于“困”,使人联想为一睡不起。送菊花给日本人也只能送品种只有15片花瓣的。

6、在俄罗斯,送女主人花一定要送单数,送给男子的花必须是高茎、颜色鲜艳的大花。俄罗斯人忌讳“13”,认为这个数字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而“7”在他们看来却意味着幸运和成功。

7、在德国,一般不能将白色玫瑰花送给朋友的太太,也避免送郁金香。

8、在欧美,参加朋友的葬礼,绝对不能赠送有香味的鲜花。

第四节餐饮礼仪

一、中餐礼仪

1、中餐餐桌摆设及席位安排礼仪

(1)桌次安排基本原则:“面门定位”、“居中为尊”、“以远为上”、“右高左低”。同时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2)席位安排以主为先。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

①主人应面对正门在主桌就座;

②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面向主桌主人;

③各桌位次尊卑,应以与主人的距离远近来定,离主人近的位置比较尊贵;

④与本桌主人的距离相同的位次,则以本桌主人面向为准,主人座位右边的位置比较尊贵;

⑤主人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则坐在主

宾的位子上。

⑥如主人夫妇就座于同桌,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夫妇分别坐在男女主人右侧。

排列少于5人的便餐席位时,位次排列的四个原则1、右高左低原则:两人一同并排就座,以右为上座。(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靠右坐的人因此要比靠左坐的人优先受到照顾。)

2、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座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3、面门为上原则:用餐的时候,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4、特殊原则:高档餐厅,若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则观赏角度最好的位置是上座;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

2、中餐上菜礼仪

(1)上菜的位置:上菜时应遵循左上右撤的原则,应从陪同之间上菜,不要从主人和主宾身边进行。

(2)上菜的程序:先冷后热,先炒后烧,先咸后甜,先味浓后味淡。如给每个人上菜,要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按顺时针顺序依次进行。

3、摆菜礼仪

基本程序冷盘?第一道热菜(主题菜)?第二道热菜?热炒?大菜?汤?饭?菜?点心?甜菜?水果。

4、中餐就餐席间礼仪

(1)筷子礼仪1、忌敲筷 2、忌掷筷

3、忌插筷

4、忌叉筷

5、忌挥筷

6、忌舞筷

7、忌迷筷 8、忌粘筷

9、忌剔筷

(2)餐桌礼仪1、主人动筷再拿筷;2、湿毛巾只能用来擦手;3、菜到面前再取菜;

4、照顾他人用公筷;

5、喝汤不能出声音;

6、满含食物不交谈;

7、不用餐巾擦脸;8、咬过的菜应吃完;9、征求意见后吸烟;

10、用餐时不高声喧哗;11、不反复向外宾劝菜、劝酒;

12、剔牙、咳嗽、打喷嚏要遮住嘴;13、客人没吃完不先离席;

14、餐后控制打饱嗝。

二、西餐礼仪

1、西餐餐具的使用

(1)选用餐具原则:叉置于餐盘左侧,刀和匙置于右侧,依上菜的顺利从外往内使用。

(2)使用刀叉的基本方法:右手持刀或匙,左手拿叉。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食物锯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若有两把以上的刀叉,应由最外面的一把向内依次取用。

(3)刀叉传递的用餐信息: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一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表示已经吃完,服务员可以将盘子或菜肴撤走。

1、西餐餐具的使用

(4)餐匙的使用方法:餐匙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汤匙,个头比较大,摆放在右侧最外端,与刀并列;一种是小匙,个头比较小,横着摆放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餐匙的握法与握笔的方法相同。要注意餐匙绝对不能直接用来舀任何主食或菜肴,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不能放回原处,用汤匙喝完汤后,应将其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小匙若用来调饮料、茶后,用毕应将其从杯中取出,放入托盘。

全餐的餐桌上有多少刀叉托盘。

右边:从里往外是主菜用刀、一把鱼刀、一把汤匙或一把头盘菜用刀。

左边:从里往外是一把进主菜的叉、一把鱼叉、一把头盘菜用叉。

垫盘上方:一把甜食叉、一把甜品匙或刀。

左边外侧:一个面包盘和一把黄油刀。面包盘要放在最外端叉子的左边,黄油刀放在盘中,刀锋向着自己。

杯子的摆放:一只白酒杯、一只红酒杯、一只水杯、排成三角形或一行。

2、西餐席次的礼仪

西餐一般采用长条桌,桌次和座次排列总的原则是:女士优先,以右为尊,面门为上,近高远低,交叉排列。

3、西餐上菜方式

一是主菜和沙拉在厨房装入盘内,放在垫盘里端出送上;二是由服务员将大盘菜送到桌中央,由宾客自行取用,即混合式;三是厨师将菜装在一只专用的分菜盘内,由服务员分给客人。分菜时,站在客人的左边,用左手托盘,右手分菜。

上菜次序是:女主宾、男主宾、主人、一般客人。

4、西餐的上菜顺序

开胃菜(头盘)-->汤-->副菜(小菜)-->主菜(大菜)

-->蔬菜-->甜品-->水果-->热饮

5、西餐分菜礼仪

分菜时,要分派均匀,特别是主菜必须做到每位主宾的分量相同;分派时切不可将同一勺、同一叉的菜肴分派给两个人,更不可从已派分得多的主宾盘中取出一些再分给其他人;分菜时不可将盘菜一下子全部分光,应剩下10%左右,以表示菜的充足和以备主宾的添加;分菜时要注意将菜肴的美味部位分给主宾。

6、西餐用餐礼仪

(1)席位安排:非官方接待时,以女主人的座位为主位(女主人为第一主人,男主人为第二主人),男女主人相对而坐。主宾坐在女主人右首,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右首。

入席时,男宾应替身边的女宾移开椅子,让她入席后,自己才好坐下。进餐时,男宾也要注意随时照顾女宾,女宾接受服务后,也不要忘记向男宾道谢。

(2)用餐时特别要注意的礼仪:

①喝汤时:将汤匙由内向外舀起,饮用不发出声音。

②吃面包时:不可用刀切面包,应用手撕下一口大小的量后再吃。

③吃水果时:取水果放入盘中来切,再用叉叉着吃。

④喝咖啡时:用小匙搅拌方糖,而不是用来舀饮。

⑤吃鱼时:不可将鱼翻身,先吃一侧肉后用刀叉将鱼骨头剔掉。

⑥吃肉时:从左往右将肉切成一口大小的块蘸酱料吃。

⑦吃意大利面时:右手拿叉,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可用勺子配合叉子来用。

7、西餐用餐禁忌

(1)在餐桌上不可擤鼻涕(2)进食时要挺直身体

(3)不要把餐巾挂在胸前(4)菜盘不可放到桌子中间去

(5)不可用手将碗或盘里的食物端起来吃

(6)不可用刀送食物入口(7)嘴里满含食物时不要说话

(8)不要把吃剩的大块食物再放回盘子里

(9)饮食时不可发出声响(10)在餐桌上不可使用牙签

(11)喝茶或咖啡时不可将匙放在杯中

(12)男士进食时决不可戴帽子

(13)进食鱼类食物时不要将鱼翻身

第一节求职面试礼仪

一、个人准备

1、恰当的自我定位

考虑要点:学业专长、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资料准备

求职信、个人简历、各种证件资料

3、应答准备

用人单位通常会提出的一些问题

二、信息准备

1、收集信息

运用校方、网络、报刊、亲友介绍、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广泛收集信息

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

2、确定应聘目标

胜任工作,待遇有基本保障就业第一,切忌眼高手低

三、求职见面礼仪

1、遵时守信

2、礼貌通报

3、主动问候

4、见面握手

5、相逢微笑

6、遵从安排

7、保持距离

8、举止大方

9、注意外在形象

四、自我介绍礼仪

1、主题明确

2、简洁生动

3、真实可靠

4、诚实坦率

5、自我介绍的禁忌

(1)忌“我”字连篇(2)忌夸夸其谈(3)忌得意忘形(4)忌故意卖弄

(5)忌语言空泛

五、应答礼仪

1、诚实坦

2、朴实文雅

3、谨慎多思

4、适度提

5、认真聆听

6、应答的禁忌(1)忌贬损他人(2)忌滔滔不绝(3)忌狂妄自大(4)忌妄加评论(5)忌出言不逊(6)忌任意插话(7)忌口头禅

7、面试中的其他因素:注意细节、学会拒绝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及意义 教学重点:正确的礼仪观形成 教学难点:礼仪的发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无礼是无知的私生 子。 ——巴特勒!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二、新 授: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中。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便形成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丘陵、凶禽猛兽的崇拜。在崇拜中人们创造了神话,如中国的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等。有了神话,便创造了祭神仪式,于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的礼仪产生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形成人类礼会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量的历史学材料证明,原始礼会时期.同一氏族成员间在共同的聚集、狩猎、饮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语言、表情、动作,是构成礼仪的萌芽。而不同氏族、部落间为沟通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看成是礼仪的最初形态。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一些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应该

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观念,一些反映等级权威的礼制和协调礼会关系的礼俗逐渐产生、这些礼制和礼俗虽然是粗糙而且极不完善的,但是这种小成文的礼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人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礼仪的相对完整的形态逐渐成熟,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结晶.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萌芽阶段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以前。这一时期我目的原始民旗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衅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 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均有雏形,尤以敬神礼仪更为突出。《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奠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丁祭。”可见,礼是原始人类祈福的宗教典仪。 2、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周家礼仪与制度。最早记载中国古代礼制的名典有==部:《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三礼”的主要内容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 3、礼仪的变革阶段 礼仪的变革阶段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奉质和功能。作为我国历史t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把 “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围以礼”“克已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 “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苟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把礼看做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从这些思

礼仪的历史起源

礼仪的历史起源 礼仪的历史起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 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 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 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 更重视“礼”,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 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 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 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 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 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

文明礼仪起源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20092312310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而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礼仪起源发展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 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 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 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 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 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 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 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 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 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 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 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 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 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 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 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 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仪的起源

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为礼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 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 一是天神生礼仪; 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 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 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礼是礼貌、礼节,是一种要求;仪是仪表、仪态,是一;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礼是礼貌、礼节,是一种要求;仪是仪表、仪态,是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秩序。合二为一,礼仪是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但当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礼仪惯例。个性与共性并存,特色与惯例同在,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礼仪的亮丽风景。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 (6)衰落期(1796年——1911年) (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西礼仪的异同 1、在表达方式方面: 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 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 2、在礼品馈赠方面: 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3、在礼仪活动方面: 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4、在“老”的称呼方面: 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 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 5、在宴请方面: 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 西方人请客时很少上许多菜,但却会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特地精心为你做的。”表现出西方人的热情与直爽。且请客时如果食物被客人吃光,主人一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看见盘里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剩菜说明其烹调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节礼仪的内涵 一、礼仪的概念 概括地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

浅谈礼仪的起源及学习礼仪的现实意义

郑州大学 现代远程教育《商务礼仪》课程论文 姓名:苗建梁 年级:2010级 专业:工企管理 学号:10087173005

浅谈礼仪的起源及学习礼仪的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而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礼仪起源发展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

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八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八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前5万年-公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前1万年-公前22世纪) 公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

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前21世纪-公前771年) 约公前21世纪至公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前21世纪至公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以殷墟为中心活动的殷人在公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 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礼 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这些祭祀活动在 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整个原始社 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内容包括:制定了明确血缘关系的婚嫁礼仪;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礼制;为祭天敬神而确定的一些祭典仪式;制定一些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礼节和表示恭敬的动作。 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 治需要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从史料上看,夏代已开始制礼,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在这一时期,礼仪的特征巳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中,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王礼”部分。所谓“王礼”,就是分别用于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的“吉礼”、“嘉札”、“宾礼”、“军礼”和“凶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儒学的产生,到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报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礼仪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礼教”。在这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是这个时期“礼”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礼仪的历史起源_文明礼仪

礼仪的历史起源_文明礼仪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礼仪的历史起源 古人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古籍中,枟周礼枠、枟仪礼枠、枟礼记枠等就是最

重要的古典礼仪专著。我国古代“礼”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指治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作为行为规范和交往仪式的礼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包括自身修养) 。纵观我国礼仪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礼”和“德”不但是统治者权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广泛社会性与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及生活准则,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有利于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对于礼仪的起源,研究者们有各种的观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

关于礼仪的起源

关于礼仪的起源 礼仪是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关于礼仪的起源,欢迎阅读。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礼仪春秋是孔子的主张。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荀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他著有枟礼论枠,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因而他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仲则把礼看作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从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到现代的”五讲四美”;从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之邦) 1.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 (3)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4)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啦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 2. 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本。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由于礼仪起源于无声的手势动作语言,频繁行礼的实践培养了中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哑剧取得了中国礼仪的地位,而手势语同时又帮助演说家获得了成功。《庄子·天下》论百家短长优劣,深不以惠施善辩为能,说他“日以其知与人之辩,……不辞而应,不虑而对,篇(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是以与众不适”。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

社交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社交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 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讲课讲稿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 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

“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 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