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小学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学设计

(一)何为教学设计

在现代教育科学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加涅、布里格斯等)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中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就被称为“教学”。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作的安排。根据教学的这一特性,布里格斯(LeslieJ.Briggs)曾为教学设计下了一个定义: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瑞达·瑞奇(RitaRichey)提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境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在他们的定义中,都包括了生成教学资源和活动,以及试验和修改教学评估活动。加涅(Robent M.Gagne)在他的《教学设计原理》(1998)中把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赖格卢特(Reigeluth)则特别强调,“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科学,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他们对教学设计的表述,涉及到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以及教学成效的评估等方面。

我们不妨说,就其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通常,教学设计的流程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设计者要对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学习者进行分析和把握。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决策和生成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设计者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传媒以及设计的方式方法做出选择和决定,并且创造性地设计出产晶,同时考察其可行性。第三阶段是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即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这三个阶段贯穿管理过程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反馈调节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内涵:

(1)根据信息论原理,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信息传播过程进行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设计是一项现代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教学问题和学习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选择合适的反馈评价方式等三个方面内容。

(3)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都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4)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由教学设计要求系统功能最优化原理决定的。

事实上,把教学设计和备课、写教案对立起来是不合适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检测、反馈、修正方案后再实施。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过程工艺化、模式化,并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提出操作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供教学设计者和教师选用。因此,开展教学设计及实施活动,旨在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这不但可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还可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无疑具有战略的意义。

(二)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的控制结构系统,有助于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和顺利实施。

由于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特征,教学设计需要解决教与学的最优结合,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做系统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明确教学过程的控制结构系统可以的指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关系与控制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的控制系统结构图如下[8]:

掌握教学过程的控制结构,将为教学设计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三)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也就自然要以此为依据。

(四)、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②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决定阶段性教学目标;③围绕目标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的核心是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的状况以便编制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首先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然后在某些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安排课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这些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三部分,“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如果说,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得怎么样”。它要求回答: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测量、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一定阶段的总结性评价组成。

(五)教学设计具体环节的操作要求

1.分析教学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学情分析,会使教学“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对象分析是教学设计前期一项重要的分析工作。分析的要点包括:

(1)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为确定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困难和选取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对学习兴趣、情感、动机和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分析和学习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的估计,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社会背景。分析学生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

2.分析教学内容

这里要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点包括:

(1)内容选取恰当,适应多层次的需求。即内容的范围、深度既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又适合学生的“潜在水平”,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新知识。教学要求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活动,

够基本掌握。

(2)揭示学习内容中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关系,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3)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出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3.编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达。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编制教学目标的有力的理论武器。在编制学科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依据教学大纲,特别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即包括教育、教养和发展三方面的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和适切性等特征。

教学目标具体的编写方法,包括:

对象和行为的表述;标准和约束条件的表述;目标要逐级分解到单元和课时,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逐级分解的层次目标应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认知的飞跃。在编写时,还要注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区别。

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

(1)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

(2)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

(3)由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

(4)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内容)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意味着“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已初步完成。

4.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从宏观上来说,首先是设计者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育价值观,各种教育、教学流派所提出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从具体操作来说,包括了如下三个主要方面:①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③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教学策略可以因着眼点的差异而作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按要达成的不同的教学目标(认知方面的、动作技能方面的、情意方面的等)来分类,也可以按达成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论来分类,还可以按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来分类等等。

教育实践一再证明,不存在对达成任何教学目标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微观角度,选择传统的“接受式”、布鲁纳的“发现法”的教学策略、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或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以解决某种局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策略、创设情景的策略、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策略、加强即时反馈和矫正的策略等等。

5.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6.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由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活动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集体授课(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小组教学(包括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不同形式)、个别化教学(包括程序化自学课本、录音自学练习册、计算机自学课件、多媒体学习包和各种个别教学系统等个别化学习技术和方法)是教学设计时可供选择的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

(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显然,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方法去完成;

(2)依据教材的特点。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条件;

(5)依据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实际情况;

(6)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7)依据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时间、效率、设备和环境的要求。

在教学设计中,既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这是教学设计实施中一个重要问题。

7.优化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教学离不开教学信息的传输,而教学信息传输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要优化设计教学媒体,使之产生最佳效果,就必须恰当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教学的媒体,如教材、教具(如挂图、模型、标本等)、学具、黑板、实验等;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及CAI课件等。狭义的教学媒体专指录音、投影、电影、录像、电脑等现代电教工具与书本、语言、黑板、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广义的教学媒体还包括参观、实验、讲座等在内。媒体组合教学最能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合理地选择和组织运用媒体,使学生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1)媒体选择思路[9]

要使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做到客观、准确,最好用系统方法来选择媒体。其基本思路是:

l分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并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是认知型、动作技能型还是情感态度型)。

l列出实现目标所需的教学活动。

l选择刺激种类。应依据对学生的年龄、阅读能力及其他基本特征的分析,决定选择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刺激种类。此外,目标所要求的最终行为结果也是考虑的因素。

l列出备选媒体。根据刺激种类,列出备选媒体,它们能传递所选择的刺激。但这一步并不是为教学活动选择媒体,而是做出一个备选媒体范围,供以后选择。其目的是保证某一媒体更能适合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而不至于将其遗漏。如传递印刷文字的媒体,可列出教科书、板书、幻灯、投影及计算机CA I课件等。

l选择理论上的最佳媒体,此时所选媒体不受实际因素的限制。教师可根据媒体的一般选择原理来判断某一媒体对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而言是不是理论上最好的媒体。

l选择最终的媒体。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活动等因素,还要考虑某些实际因素。如物质条件是否具备,教师是否能熟练使用和操作等。经过理论与实际因素的综合分析,就可以选出适宜的最终媒体。

(2).媒体选择的原则。

基本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进行选择。其他原则包括:

l没有一种媒体对所有教学目标都是最佳的,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最佳媒体,并力求媒体组合优化。

l每一种媒体都有一定的特点和功能,这些特点和功能便决定了这种媒体适用于某一教学情境。应根据教学情境,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媒体,使媒体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

l根据学习的类型、学习等级和学习者的能力与心理特征选择媒体。

l许多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刺激,要根据教学环境选择。

l在允许的条件下,应变化所使用媒体的种类,使媒体选择体现多样性。

l对所选择的媒体,教师应熟悉其特点和功能,并能熟练使用和操作。

l选择和运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应当防止为选择而选择,为运用而运用的形式主义的做法,要敢于取舍。

(3).组合运用教学媒体的操作要求

l正确选择媒体。教学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要求,以满足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

l媒体组合恰当。媒体组合要适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深化效果的需要。

l正确演示媒体。媒体演示要有①针对性。即要切合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②启发性。要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切忌以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⑧必要性。媒体不是越多越好,切忌过泛、过滥;④连续性。多媒体演示要注意呈现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⑤适时性。媒体演示或用于“验证”,或是用于“发现”,教师要心中有数,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也要心中有数,切忌讲解与演示脱节。

8.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评价是以学习目标的形成评价为主。学习目标的到达度,应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其目的在于形成

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反馈及时矫正使教师明确下一步应如何教,学生明确下一步该如何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既定的目标。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到达度。总结性评价通常还给予成绩或等第,以资激励。在一个阶段(例如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教学活动后,应进行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设计,除了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查明事实,并作出价值判断外,还要特别重视评价信息的反馈,并以此来调整,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或对学习未达到顶期目标的学生给予帮助。

《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表》填写规范与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