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1从译者主体性看_红楼梦_中_秋窗风雨夕_的两种英语译文_孙李丽

111从译者主体性看_红楼梦_中_秋窗风雨夕_的两种英语译文_孙李丽

111从译者主体性看_红楼梦_中_秋窗风雨夕_的两种英语译文_孙李丽
111从译者主体性看_红楼梦_中_秋窗风雨夕_的两种英语译文_孙李丽

#外语专题#

从译者主体性看5红楼梦6中

5秋窗风雨夕6的两种英语译文

孙李丽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5红楼梦6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其诗歌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秋窗风雨夕6是5红楼梦6中林黛玉所作长诗之一,它浸透着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并且体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运用我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在其诗歌翻译中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戴维#霍克思关于5秋窗风雨夕6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关键词:5红楼梦6;5秋窗风雨夕6;诗歌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297(2009)06-0114-05

一、引言

5红楼梦6中林黛玉的诗很多。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1](P208)认为林黛玉的好诗首推3篇七言歌行:5葬花吟6、5秋窗风雨夕6、5桃花行6。其中,/后两篇风流潇洒、哀艳瑰奇,远胜5葬花6名句0。5秋窗风雨夕6既没有5葬花吟6的傲视之态,也缺乏5葬花吟6的抑塞之情,而显得更加忧愁,苦闷、颓伤[2]。如果说5葬花吟6和5桃花行6表现了她生命的春天,那5秋窗风雨夕6则表现了她生命的秋天,是其生命之挽歌,所以笔者认为5秋窗风雨夕6更可为三者之最。此诗拟唐人张若虚5春江花月夜6的初唐诗体而成。/初唐体是初唐时期通俗流行的歌体,用词比较浅显,句子流畅,其主题有共同性,一般是别离相思、伤春悲秋这种易理解的题材0[3](P103)。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是客观存在的,主体即/活动的发出者、策划者等0,主体性即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0[4](P237)。查明建、田雨为译者主体性做出了界定: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0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与再现两个方面[5]。

诗歌翻译是难度最高的翻译,是翻译文学的极致,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更是不可缺少的。著名爱尔兰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曾提出/诗人译诗0的主张,认为只有译者本身具有诗人的气质,才能体会到原诗的妙处,才能译好诗。闻一多曾提出/以诗译诗0,也强调了译者应有一定的自由;胡怀琛曾经强调译诗不能够/按文而译0,而应该有较大的再创造自由[6]。笔者认为,只有发挥译者主体性才能自由再创造。郭沫若曾提出:/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0[6](P268)他所强调的/风韵0与矛盾所强调的/神韵0是一致的。他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参与和融入,这是难免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6]。

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认为如果诗歌翻译的好,译诗能好过原诗。他对译者主体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他的三美论、三化论和三之论[5]。本文运用许渊冲提出的这/三论0为标准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戴维#霍克思关于5秋窗风雨夕6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二、三美论

/三美0是由鲁迅在5汉文学史纲要6第一篇5自文字至文章6中首次提出来的:/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0诗歌之美在其语言精练,音律优美,内容丰富,因而是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结合体。1978年,许渊冲在5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6序言中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上来,提

第9卷第6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12月Vo.l9No.6J OURNAL OF C HONGQ I NG JI A OTONG

*收稿日期:2009-06-29

作者简介:孙李丽(1985-),女,山东临沂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出了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三美0的基础是/三似0:意似、音似、形似。后来他又补充说:/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0但在诗歌翻译中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0[7](P60)。

(一)形美

在/三美0原则中,形美指译诗要具有形式之美,主要包括句子长短、行数多少、诗行错落、排列重复颠倒、对仗工整等方面,虽是位居第三,但仍是译者追求的一个原则。闻一多曾提出/在译诗时,这译出的还要是-诗.的文字0,好诗/是禁不起翻译的0,/原诗的种种美的地方不可能同时保存在译诗之中。但是,既要译诗,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0[6](P288)。因此,他指出译诗应该考虑用与原诗相近的形式。他还提出,对于非常紧凑的中国古诗,在英译时应该尽量不增减原诗的字数[6]。许渊冲处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形美的做法是4个诗行来翻译绝句,8个诗行来翻译律诗,一般用12个音节来翻译七言律诗。在对5秋窗风雨夕6的翻译中,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思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形美的特征。

1.句子长短

(1)相似之处。汉古典诗词曲并未分行,其押韵规律起了断句的作用,后来排版时才作分行,诗行数目在意义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5秋窗风雨夕6也不例外,它是拟唐人张若虚5春江花月夜6而作,一共20行140字。在某种意义上,英译文未必能达到原诗的形美,但杨宪益用了160词,霍克思用了155词译出原诗,并都把它译成英语诗节的形式)))5个诗节,每节4行,一共也是20行,同时译诗达到了比原诗更明显的视觉效果,并且基本符合许渊冲为达到形美所提出的原则。

(2)不同之处。诗行的长度影响到译作是否与原诗同样工整和匀称,但是汉字在表意上的精练程度是英语词汇无法比拟的。原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为了向英语读者传达这种整洁感和形式美感,霍克思将大部分诗行译为10个英语音节,杨宪益则将大部分诗行译为10或11个英语音节。具体的不同之处如表1、表2所示。

表1译诗诗行音节分布情况

诗节12345

诗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音节

霍111010101099991010101110111010101010杨111114111011129111210101010101010101011表2译诗诗行相同音节分布情况对比

音节数

910111214译诗相同

音节数的行数霍克思413300杨宪益19621

2.对仗工整

原诗中第1、2行,第11、12行,第13、14行和第17、18行是对仗基本工整的,霍克思的译诗中仅第17、18行没有对仗,而杨宪益的译诗中仅第11、12行和第17、18行采用了双行对仗,第1行内部对仗工整,所以,从这方面而言,霍克思的译诗接近形美的要求。

3.排列重复颠倒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它是通过客观物景与情感的交融组合而成的。5秋窗风雨夕6也有此形式,譬如原诗中反复出现的/秋窗0、/风雨0等。与杨宪益比较,霍克思在译诗中注意到重复/rustling ra i n0、/t he candle w eeps0等,更好地达到了形美。

(二)音美

诗词讲究韵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注重音韵美和节奏美,因为它不光影响到断句,而且还影响到意义与感情的表达。美学大师朱光潜在5诗论6中说:/诗是一种有韵律的纯文学0[8](P80),/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0[8](P148)。音美指译诗要尽量表现原诗的音乐性,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就不可能产生和原诗相似的效果。许渊冲认为押韵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0,并不一定要求和原诗/音似0。/音似0有两种含义:一是原诗1、2、4句押韵,译诗也是1、2、4句押韵,这没必要;二是译诗用词的声音和原诗用字的声音相近。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偶尔也有巧合。

1.音韵美

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呈统一化,而英语诗歌呈多元化。例如,在一首汉语近体律诗中,第2、4、6、8句均押相同的尾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相比之下,英诗在押韵方面则较自由,它可押韵也可不押;可押尾韵、内韵、辅韵或头韵,甚至押韵方式也多种多样[9]。考虑诸多因素之后,许渊冲提出,应采用英语读者喜闻乐见的押韵方式来翻译中国诗歌。

(1)尾韵。原诗中前四个诗节押的是aaba韵,最后一诗节却变成了隔行押韵,即abcb韵。杨宪益的译诗中第1、2节并没有押尾韵,第3、4节是隔行押韵,即abcb韵,最后一节为abab押韵,其中11和15行尾韵相同。与杨宪益相比,霍克思的译诗中尾韵虽没有完全和原诗相同,但他通过灵活的重塑方式,全诗5节都交叉押韵,即abab。与杨宪益相比,霍克思的译作充满了音乐美感,押韵方面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原作。同时还应注意到,霍克思出于整体押韵的目的,在不影响原诗意义传达的前提下,他灵活地加了一些词,如第2句中的/aga i n0。

(2)头韵、元韵、辅韵。霍克思和杨宪益都运用了头韵、元韵和辅韵。同时,杨宪益个别地方还注意了/音似0,如第一行中/惨淡0译为/sad0。

从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杨宪益和霍克思都很注重句内的韵律,使之读起来不单调。从数量上看,杨更注重这一点,从而也达到了较好的音韵效果。

115

孙李丽:从译者主体性看5红楼梦6中5秋窗风雨夕6的两种英语译文

表3音韵数目对比

霍克思杨宪益头韵1714

元韵1221

辅韵1424

总计4359

2.节奏美

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节奏。5礼记#乐记6云:/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0,诗歌的节奏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诗的美感[10](P104)。原诗属于初唐体歌行,四句一节,节自为韵,且平仄韵交替,节奏鲜明回环往复,仿佛由若干首绝句连缀而成,旋律柔美,抒情细腻入微。在两译作中,霍克思几乎每一诗行均是英语诗歌中常见的五步抑扬格,杨宪益大部分(除第3、7、10行外)采用了10音节5音步的方式。所以霍的译诗更接近原诗的形式音貌,显得特别有规律,形成鲜明的节奏,并容易使读者产生预期的效果。

3.重复美

许渊冲认为,唐诗的/音美0除了押韵和节奏外,还有个重复的问题,其中包括叠字的问题。他认为可以用重复译重复的方法翻译连在一起的叠字;如果重复的字不连在一起,可译成内韵;如果重复更加复杂,可用重复和/深化0来翻译[7]。原诗中为表达意境美重复使用了/秋0(15个)等字眼,还有如/耿耿0、/摇摇0、/脉脉0、/飕飕0等叠字,使人意会出一种动态的凄美。译诗中杨宪益用了14个/autu m n0来翻译/秋0,而霍克思仅用了3个;翻译/耿耿0、/摇摇0、/脉脉0、/飕飕0时,杨分别用了/flickers0、/gutte-ri ng0、/pe lting rai n and soughi ng w i nd0,而霍分别用/co m es0、/weeps0、/i n wh i sper i ng,m ono t one re frain0。当然,霍有时是为了达到押韵的目的而放弃了选词,所以从叠字翻译这方面来说,杨的译诗要优于霍的。

(三)意美

许渊冲在/意似0的基础上提出了/意美0。他认为, /意似0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有时,/意似0不一定能传达原文的/意美0,/意美0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联想的原因造成的,有时还是/音美0或/形美0造成的。他建议在译诗的时候充分利用外国诗人的名句和词汇,还可借用/音美0或/形美0来表达原文的/意美0[7]。

冯庆华认为,意象是一个运用词语进行比喻和象征化的过程。丰富多采的意象组合与交互作用会形成诗歌的意境,一种在诗人情感与客观物境交融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如果诗中经常出现某种意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风格。用来表现意象的语言是带有诗人个性的,一个诗人如果反复使用某些词语来营造自己的独特意象,就会构成属于他个人的意象群。诗歌翻译时还应注意意象组合的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与其不太确定的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11]。

5秋窗风雨夕6出现在5红楼梦6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秋分后又咳嗽起来,这日日落时天变了,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窗外雨打竹梢,她在灯下读了5乐府杂稿6,在如此秋情秋景中,心中有感,遂作此悲秋之诗。诗中包含大量意象及意象群,表达了伤感凄凉的感情:/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0,描写了深秋花草凋谢、长夜萧瑟的意境;/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0更是表达了凄冷忧郁的心境。因为要达到/意美0,还需要借助/三化0论,下面先主要从原诗中的意象群和意象组合的翻译来对比赏析两种译文,其他的意象翻译在本文第三部分再作详细论述。

1.意象群

原诗中共出现了15个/秋0,从而有了/秋花0、/秋草0、/秋灯0、/秋夜0等意象群,借以形成秋风萧瑟、秋雨淅沥的诗性语境。杨宪益用了14个/autu mn0来翻译/秋0,而霍克思仅用了3个。杨更注重忠实原文意象,但因汉语音节qi u少于英语/au t u m n0,所以译文读起来有冗长之感,不似原诗那般简洁;霍却灵活地进行删减,达到了/音美0和/形美0,从而有助于达到/意美0。相对而言,杨却只能说是达到了/意似0。

原诗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群是/泪烛0、/离人泣0、/泪洒0。黛玉短暂的一生,只通过两样东西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一是流泪,二是吟诗。黛玉的泪珠是无字的诗,每一颗都辉映着诗的韵律,黛玉的诗篇是有声的泪,每一行都闪烁着泪的晶莹[12]。杨宪益译文中出现了3个/tear0,而霍克思用了4个/w eep0和一个/tears0。/weep0更加传神地表现出女子孤灯夜下抑郁而泣的情形。并且霍用/tears0来和前面的/ears0押韵,达到了音美。

2.意象组合

原诗中意象的巧妙组合,如/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0,诗人通过四个意象的形态、时间表达了敏感忧郁、悲秋失落之感,这四个意象犹如蒙太奇一般变换与交错,其间意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两种译文在这一句的处理上都采用了并列对仗的结构,杨用/sad0翻译/惨淡0是将景中情感翻译出来了,而不是像原诗那样描写了意象美,并且从音美角度而言,霍也更加注重音的韵律,所以霍的译文更接近原诗。

三、三化论

根据钱钟书的/化境0说,许渊冲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化0论)))深化、等化、浅化,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0。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采用深化法表现出了原文表层没有但深层存在的内容;采用浅化法以减少原文表层虽有,但原文深层可无的内容;采用等化法以求表达出表层和深层皆有的含义[7]。为达到/三化0,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总体而言,在处理意象时,

116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9卷

两种译文都通过不同的方法取得了相对比较满意的效果。

从表4、表5、表6可以看出,杨宪益尽量忠实原作意象,很

少使用浅化,与杨相比,霍克思的处理方法则更加自由。

表4深化

原诗杨宪益霍克思

秋花惨淡秋草黄Sad the autu mn fl owe rs The aut umn flo w ers are dead

抱得秋情不忍眠A nd the g irl w i th autu mn i n he r heart can not

sleep

Now,in a m use,unab le to sleep m ore

灯前似伴离人泣A ccompany her tears for one now gone Compan i on to my o w n s w ift-coursi ng tea rs

表5等化

原诗杨宪益霍克思

已觉秋窗秋不尽In t he w ind and rai n autu mn see m s i n fi nite Outsi de m y w indow aut umn.s si gns appear

那堪风雨助凄凉U nendurab l y deso late by t he autu mn w ind M ore d is m a l i n the w i nd and rustling ra i n

惊破秋窗秋梦续By t he w i ndow shatte ri ng her autu mn drea m It startled m e fro m autu mn-drea m-filled sleep 牵愁照恨动离情Evok i ng t he gr i e f of separati on,its pa i n,And m y heart w eeps and deso lati on fee l s

已教泪洒窗纱湿But a lready tears have soaked her w i ndow.s

g auze

That w it h its w eepi ng soaks my w i ndow.s gauze

表6浅化

原诗杨宪益霍克思

已觉秋窗秋不尽In t he w ind and rai n autu mn see m s i n fi nite Outsi de m y w indow aut umn.s si gns appear 自向秋屏挑泪烛But tri m s the cand le by he r autu mn screen I wa tch the candle at m y bedsi de w eep

泪烛摇摇箬短檠Guttering on its stick,the cand l e sheds tears of

w ax

The candle w eeps down to its socket lo w

罗衾不奈秋风力The autu mn w i nd,t hrough sil ken qu ilts str i kes

ch ill

The w ind.s ch ill stri kes through quilt and coun-

terpane

疏竹虚窗时滴沥Ba m boo s dri p by the latti ce w ithout pause The w ind.s ch ill stri kes through quilt and coun-terpane

不知风雨几时休N one can tellw hen the w i nd and ra i n w ill cease W hen w ill t he w ind cease and the rai n be still

四、三之论

根据5论语6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0,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目的,即使读者/知之0、/好之0、/乐之0。所谓/知之0,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0,就是喜欢译文怎么说的;所谓/乐之0,就是对/说什么0和/怎么说0都感到乐趣。忠实的译文只能使读者/知之0,忠实而通顺的译文才能使读者/好之0,只有忠实通顺而又用深化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才能使读者/乐之0。/乐之0是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读者对译者的最高评价。/三之论0的提出,首次将读者因素明确纳入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13]。

读者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的决策。霍克思在他译序中谈到过他的翻译目的:/我自始至终遵守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把所有一切,,甚至双关语,,都译出来,,我不能自命在这一方面完全成功,可是如果我可以将这部中国小说所给以我的满足之感传达读者于万一,那我就不虚此生了0[14](P146)。杨宪益的译本是中国人自己翻译的仅有的一个英文全译本,他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所以非常忠实原文。由此看出,霍更有达到使读者/乐之0的欲望。

霍克思的译文同杨宪益的相比,是属于充分发挥译语优势的深化译本。2002年,哈佛大学博士R ona l d Eg an教授作了题为/霍克思5红楼梦6英译本0的发言,高度评价了霍克思的翻译艺术,称霍氏译本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译作0[13](P117)。中国著名学者姜其煌先生也曾高度评价霍氏译本。总体而言,这两个译者对原作的理解相距不远,但在文字处理上和表达上却有很大差别。杨忠实原作的意思,但在用词和格式方面都没能很好地表达原作的风格,这一点霍克思做到了,也做到了使读者/乐之0。

五、结语

通过对5秋窗风雨夕6的两种译文进行对比赏析可以看出,尽管采用的翻译策略不同,杨宪益与霍克思均再现了原作大部分的美感。若从形美和音美上看,二译者均充分应用了尾韵、头韵、元韵和辅韵,霍还采用了严格的押韵方式,在视觉效果与韵律感上,似乎比杨译更美,但有时霍译有些因韵害义。从意美和三化方面看,二者均很好地再

117

孙李丽:从译者主体性看5红楼梦6中5秋窗风雨夕6的两种英语译文

现了原作的主要意象群和意象组合,至于在处理其他意象方面,杨忠实原文多采用等化的方法,而霍采用了变通的手法,如浅化、深化和等化。正因为杨忠实原文,达到了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目的,霍也凭借形美、音美而更好地达到了意美,从而成功地将小说给他的满足感传达给了读者。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2]王士超,李永田.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4.

[3]蔡义江.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吕俊.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1.

[5]陈红梅,廖志勤.论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古体诗歌英

译中的体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3):77~81.

[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1984.

[8]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8.

[9]刘肖杉.5红楼梦6中5葬花吟6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

[J].外语教学,2007,(5):91~94.

[10]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1]冯庆华.红译艺坛)))5红楼梦6翻译艺术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2]王跃飞.试论林黛玉形象的诗情美.名家图说林黛

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3]马红军.从文字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

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4]姜其煌.欧美红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

2004.

[16]YANG X iany,i YANG G l ady.A D rea m of R ed M ansi ons

(V ols.1-6)[M].B eiji ng:Fore i gn Languag e P ress,

1999.

[17]T he S tory of t he S tone(Vols1-3)[M].H a w kes D a-

v i d,trans.L ondon:Penguin,1977.

Appreciation of Tw o English Versi ons of/Autu mnW i ndo w:A N ight ofW ind and Ra i n0i n the Perspecti ve of Transl ator.s Subjectivity Theory

SUN L i-li

(Schoo l of Fo re i gn L anguages,South w est U n i versity,Chongq i ng400715,Ch i na)

Abstrac t:The S tory of the Stone i s a great Ch i nese c l assica l nove,l and poetry is an essenti a l part o f it./A utu mn W i ndow:A N i ght o fW i nd and R a i n0is one o f L I N D a i-yu.s long poe m s.It e m bod i es t he spec i a l beauty and i ndicates L I N.s character and destiny.The translator.s subjecti v ity t heory,which is demonstra ted i n the poem translation of XU Y uan-chong,is appli ed to co m pa re t w o Eng lish ve rs i ons of translati on by YANG X i an-yi and D avid H a w kes.

K ey word s:T he Story of the S tone;/A utu m nW i ndow:A N i ght ofW i nd and Ra i n0;poem translati on;translator.s sub j ectiv it y theory

(责任编辑:张璠吴莉) 118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9卷

王国维_红楼梦评论_与古典文学理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古典文学理论 张 哲 俊 中国的学术从古典时期转向近代,是不能和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分开的。从古典到近代的转折之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便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评论》应当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国维第一次以西方的美学理论研究《红楼梦》,以悲剧的美学概念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红楼梦》,使得《红楼梦》研究走向了近代。然而现今学界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评价似有不妥之处。一些学者认为王国维以西方的悲剧理论研究《红楼梦》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因为悲剧理论是西方的文学理论,可能适合于西方的文学,但对于中国的文学作品则不一定合适。中国文学似应以中国文学理论加以研究。另外尚有一些学者认为《红楼梦评论》在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方面,也显得较为生硬,似有生搬硬套的痕迹。即尚未把西方的悲剧理论完全融化,并加以运用和研究,因而并不一定是成熟的学术著作。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奠基性的著作,对此一著作的评价似应谨慎。《红楼梦评论》的近代性贡献是多方面的:一,在研究方法上,王国维有意识地批判了考据之学对作品研究的弊病。他认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中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①王国维对考证之学的批评,正是出自于理论研究《红楼梦》的角度。但不能由此认为王国维对考据之学完全是

持以批判的态度,他本人在《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之中,进行戏曲史研究的时候,就是通过文献的考证研究方法,尽力去复原戏曲发展的历史事实,具有了很强的客观性。二,《红楼梦评论》在批判考据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同时,又建立了理论研究的近代性方法。《红楼梦评论》以理论作为研究作品的基础,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成为了研究的基本思维。因而《红楼梦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由此理论研究也成为了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国近代学术的建立是和《红楼梦》研究分不开的。三、《红楼梦评论》有诸多分析,这些分析表面看来和传统的小说评点有近似之处。但所有的这些分析却不像传统的小说评点一样比较零碎,而是建立在完整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因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学术研究的品格。 然而也恰恰是由于这一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也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红楼梦评论》中的西方理论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还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就是它与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由于十分明显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因而某些学者就忽视了《红楼梦评论》中存在的中国古代理论的因素。表面看起来《红楼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悲剧理论,其实西方的悲剧理论又恰恰是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基础加以吸收形成的,或者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红楼梦评论》理论基础的基础。这也就是说《红楼梦评论》中所用的西方理论是把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理论作为基本的接受视野的,中国古典文学思想和理论或者直接凸现于文中,或者作为背景存在于文中。 《红楼梦评论》主要是从悲剧理论的角度来认识《红楼梦》的价值的。悲剧理论是舶来品,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的角度和内容,的确是来源于叔本华的悲剧美学思想,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屡见不鲜,本文不赘。但这样描述是不完整的,还应当看到王国维悲剧思想中的中国古典思想和戏曲理论的要素。王国维并不是在完全空 — 5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古典文学理论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 四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 译者主体性与古典诗歌修辞翻译——以《红楼梦·金陵判词》四种英译为例马风华 摘要: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古典诗歌《金陵判词》修辞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修辞格是组成诗歌的重要部分。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使语言鲜活或曲折达意,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如何在古诗英译中形神兼备地将这些修辞传达出来,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作为小说的谶语,《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通过多种修辞格的运用,隐晦地对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做了总结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同寻常。本文将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下简称“杨译”)[1]、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翁婿(以下简称“霍译”)[2]、邦索尔神父(B. Seaton Bonsall)(以下简称“邦译”)[3]和英国驻澳门领事馆副领事乔利(H. Bencraft Joly)(以下简称“乔译”)[4]的判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就各位译者在修辞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展开探讨。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译者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论。译者到底是“隐形人”还是

“有形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70到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成为译学研究的一大重要命题。屠国元和朱献珑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5](P9)我们也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身兼双重身份:原作的读者和译作的创造者。首先,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受到本人价值评判标准、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对原作主观的、历史性的理解;其次,译者在按照此种理解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受到自身翻译观和翻译目标的左右。 [6] 三、《金陵判词》的修辞特征 《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在景幻仙姑陪同下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共十四首附有插画的判词,但不懂它们究竟意为何指。而根据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这些判词是对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十五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结局的暗示性预叙。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含蓄地向读者表述了关于小说情节发展走向的总体构思。据笔者粗略统计,十四首诗中约有修辞手法10余种、40余处,包括反问、比喻、婉词、夸张、双关、析字、藏字、回文、借代、用典等。 四、译者主体性在《金陵判词》四种英译里的体现 《金陵判词》的谶语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修辞手段的运用而实现的,而这些修辞手段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它们在给译者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为“审美信息、文化内涵

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 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三种境界出处注释: 《蝶恋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词,这首词,经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把其中的句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列为"古今成大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 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 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与通顺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选词上能够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在“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the flo wers had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her own sad and orphaned lot,…”一句中,通过运用“orphaned”,译者形象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黛玉的身世及其当时的心境。又如:在“ ‘Pshaw!’She said crossly to herself.‘I thought it was another girl,but all the time it was that cruel,hate——hateful…’”,在本句“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中的“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为”short-lived”或者在别的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 hateful”一词,在展示林黛玉对贾宝玉怨恨的同时又很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顺,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在一些人称代词的处理上,霍克斯直接的把他们翻译为被指代的名字。如:文中的“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中的“二姐姐”直接被翻译为“Feng”;“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中的“太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0305020130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 72 学分:4(2+2) 开课学期:第6、7学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一、考试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输入与输出的实用性课程,其考试目的在于: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掌握的程度,包括翻译的本质和定义,翻译的原则与标准,翻译的过程,英汉异同,词、句、段、篇章各层次及各种文体的翻译策略与技巧,译者的素养及翻译史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检验学生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于译文优劣判断,特别是英汉互译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二)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三)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1.翻译的标准 2.翻译的过程 3.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四)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1.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2.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五)第四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上) 1.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2.词类转译法 3.增词法 4.重复法 5.省略法 6.正反、反正表达法 (六)第五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 1.分句、合句法 2.被动语态的译法 3.名词从句的译法 4.定语从句的译法 5.状语从句的译法 6.长句的译法 (七)第六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下) 1.习语的译法

2.拟声词的译法 3.外来词的译法 依据课程大纲之要求,学生应在学习本课程后具备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并将其应用于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能够借助于词典忠实通顺地完整翻译中级英文读物。本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其中翻译理论部分占30%,翻译实践部分占70%。教材所学内容占60%,教材外内容(即翻译实践部分)占40%。根据课程特点,考试主要题型可以是关于翻译理论的填空题,是非题,简述题,和翻译实践的英汉互译题等。翻译实践题可根据教学进程,按一定比例出句子翻译,段落翻译,和篇章翻译。 三、考试方法、考试时间及试题类型 1.考试方法:笔试(闭卷)。 2. 计分方式:满分100分。 3. 考试时间:考试用时按学院统一要求。 4. 试题类型:由教研室根据实际要求制定。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资料: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范仲英.《实用英语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连淑能.《英译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陈宏薇,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五、样题 I.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0%) 1.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 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 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 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 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 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 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5人10人喜欢喜欢2012-01-15 06:22:23 马蹄达达(内敛)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三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钟明奇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研究古典小说的论文——《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跨文化研究个案。王国维之写作《红楼梦评论》诚有多方面因素,但与他究心佛学,留恋佛境,由此探索人生真义有密切之关系。至今对《红楼梦评论》尚未有专文从佛教的角度加以阐释,本文对此聊陈管见,敬祈方家教正。 一、王国维早年的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 王国维并没有专门研究佛教的论文,但这并不说明他对佛教与宗教没有研究。真正的学术大师多不喜自炫博学,率尔操觚。王国维亦然。钱钟书尝赞王国维“博极群书”,“深藏若虚”。 ①这可以说是对王国维学术风格的经典概括。王国维之佛教与宗教修养,也宜作如是观。 王国维对佛教与宗教的论述散见于他的有关论著中,如1905年发表的《论近年之学术界》中云:“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同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而稍带出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②如此高屋建瓴纵论佛教与中国古代思想嬗变轨迹,既简要,又甚为精当,信是大家风采。特别是他把西洋思想看成“第二之佛教”,更是别具会心,非全局在胸,目光巨大,会通佛教与中西思想,决不能下此断语。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将西洋思想看成“第二之佛

教”,实说明他对东来之佛教的特别青睐。王国维同主张学无中西,然于佛教则实不无偏嗜。 王国维在总体上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1906年,王国维作《去毒篇》,论述“宗教之所以不可废”,这主要是因为宗教能够“偿现世之失望以来世之希望,慰此岸之苦痛以彼岸之快乐”,而此实即佛教之精义。王国维并非不知“今日之佛教已达腐败之极点”,基督教亦然,但它们能带给国民“希望”与“慰藉”,故宗教不宜废。在该文中他还阐述宗教与美术的关系。他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宗教之慰藉,理想的,而美术之慰藉,现实的也。而美术之慰籍中,尤以文学为大”。王围维早年对宗教的认识,是与人生、与美术如文学等联系在一起来认识的。王国维并不信宗教,他之看重宗教与美术如文学,是因为它们有“慰藉”的功用。在王国维那里,美术如文学,就有宗教化或者说佛教化的倾向。 ①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6页。 ②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第3卷,姚金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6—37页。本文所引王国维诗、文均出自该版本,下不簧注。早年王国维是个多思多虑、深于忧患的人。这除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之外,与他的天性及身体的健康状况颇有关系。他在《静庵文集》之《自序(一)》中,回顾辛丑(1901年)后从日本回来以后的治学经历时说:“自是以后,遂为独学之时代矣。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而其《欲觅》诗则云:“欲觅吾心已自难,更从何处把心安。诗缘病辍弥无赖,忧与生来讵有端?”王国维有一段时间醉心于西方哲学,其根本的目的乃在于解决“人生之问题”。他在《静庵文集自序》中就说自己“自癸卯之夏,以

林妹妹说英语:《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翻译文化.doc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请先欣赏霍克斯在《红楼梦》英译本自序中的最后一段感人的话: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 an 'unfinished' novel, it was written (and written) 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 blood.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 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 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given me , 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 中国曹雪芹英国霍克思 撰写《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的曹雪芹,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奇才,数十年来无数作家学者都把这部经典名作奉为圭臬,推崇备至。 70年代著名学者胡菊人先生在其专栏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在技巧上我们可以说自清末至'五.四'直至今天,在中国而言,无人能与曹雪芹并肩。他的技巧,尤其在肌理上,细心研究,令人惊骇,以为是神鬼写下的文墨。”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

2019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2019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本文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128条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在写作英语论文过程中的一些参考,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 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他从古人描写儿女私情的诗句中提炼出“悬思——苦索——顿悟”,用以表现治学三境界,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意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词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王国维却用它表达对事业、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此一境界,乃在奋斗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也要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词是表明作者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王国维却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和多年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红楼梦评论》人教版含答案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红楼梦评论(节选) 王国维是红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楼梦〉评论》对后世红学研究影响甚大。王国维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在《〈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里,他运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诠释了《红楼梦》人物的悲剧命运,隐含了自己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王国维从分析生活的本质着手对《红楼梦》的精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种族都是为了延续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盛赞《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在他看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红楼梦》的精神就在于它授人以解脱之道,真正揭示了人生痛苦的真相。有人这样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说它是王国维真正将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全面系统阐发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作品。 课文节选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主要阐释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作为“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王国维借鉴了叔本华的哲学及悲剧学说,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具有现代文学批评的眼光。

一、注音 餍.________ 缧绁..________ 悚. 然________ 战慄.________ 福祉.________ 婉慝. 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著?????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 其最著.之一例也 仆诚以著. 此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目?????目.击之而身历之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决定目.之为经矣 范增数目. 项王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4讲

第十四讲关于翻译批评(一):翻译批评基础知识 一、翻译批评的概念界定 翻译批评(translation criticism)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做的具体探讨、解析和评价。 翻译批评不应该是专挑毛病,为纠错而纠错,对译作的评价应做到“客观、公正”。要做到“客观”必须用科学的测量评价方法对译文作分析;要做到“公正”必须从语言的多个层次出发,运用一定的法则从语篇入手,自下而上地去研究原作和译文。因此,翻译批评需要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翻译批评的目的和功能 1、目的 桂乾元在《译事繁荣需评论》一文中提出翻译批评的六个目的: (1)帮助—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水平,甚至可以帮助具体译者提高某些基本功,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理论修养。 (2)限制—限制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译作泛滥,限制其出版问世。 (3)扩大—扩大优秀译作的影响,促进译事的繁荣。 (4)鼓励—鼓励译者不断努力,译出优秀的作品。 (5)监督—监督译者的工作,促进他们认真负责地工作。 (6)促进—促进翻译事业健康迅速发展。 2、功能 (1)判断功能 判断是批评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从批评的词源学出发,确定批评的意思就是“做出判断”。在翻译批评中,就是通过翻译批评发掘译作的优点和缺点,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揭示出一部译作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对译作的质量做出判断。这就要求批评者要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分析,而不是从个人的好恶出发。 (2)构建协调功能 纽马克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一书中指出:“翻译批评是联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 理论是通过批评制约实践的,实践也是通过批评来校正翻译理论的内容。理论的价值和实践的价值都是通过批评来实现的。 翻译批评在翻译活动中, 一方面起着协调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起着矫正、推动实践和丰富、完善乃至修正理论的作用。在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的关系中, 丰富多彩的翻译实践活动是翻译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而作为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的翻译理论, 其建构和发展又需要翻译批评这一中介。翻译批评依据翻译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对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在分析、判断和评价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翻译理论本身也受到翻译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及时的调整和匡正。同时, 动态变化着的翻译实践为翻译批评不断提供新的对象和内容, 使翻译批评不断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 这无疑又会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理论,

人间词话(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 王国维 第一部分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 文学批评史意义 生活在世之交的我着名学者王圈维,以一篇《红楼梦评论》蜚声于小说批评界的,这篇作品启了我现代文学批的一扇新的大门。 《红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的6月到8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育世界》杂志的7677、78、8l号上,它是《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专论。这篇沦着的最特点就是在于打破我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从探讨人生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现代的批评文怵进行论征。因,在我圈的小说批评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以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 在王维之前的小说评,大多主张“文以载道”“文明道”。其中的“道”既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发展规律,也不重在表人的自觉独立意识,而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建伦常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向“善”。这种功利性的文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沦向更的思维层次和更广的审美空展开,史大的缺陷是视了文学作品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红楼梦评论》打破了这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领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融汇西方哲学思想 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论》摒弃了中传统的道本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西的学者,由于曾有过留学的经,使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并日.能够成功地将其融他

的作品当中。王维研究哲学主要目的,是为了答人生的问题,而在诸多的哲学思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学,这与当时中的丰十会状况是紧相关的。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旧面着的是内忧外患的机局面,列强纷争,政府****,百姓生活于水深热之中。面对这种状况知识分子中掀起了救亡冈的热潮。王维认为,要想挽救民族亡,首先应该改变民众的麻木状,要唤醒民众正确认识人生,识生命的本质。而叔本华的生哲学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民众正确认人生的思想。 叔本华哲学是一种对生命满悲观主义的哲学。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生哲学家,他从唯意志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剧性、诞、虚伪和不幸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把“意志”看作世界的一切。他中的意志是事物内在本能的生冲动,是整个宇宙主宰。欲望意志的表现形态,它体现为能的冲动、追求、索取、有、贪婪、争斗、爱、嫉妒、钦羡等;“痛苦”是意志的果形态。“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痛苦。此,在叔本华看来,类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意志”欲望和痛苦钟摆中晃动,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王维吸了叔本华的这种哲学思,将其融人到作品中。如第一章的标题即是人生及美术之概观》,题目即可看出作者写作的目的以《红楼梦》为批评象,来探讨人生问题。第一章整篇文章的总述。在这一章,王吲维向人们介绍了叔本华哲学观点。他说:“生活之本质?‘欲’而已。欲之为性无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态,苦痛是也。”在王维看来,生的本质是“欲”,人来就有欲望,而欲又往往不能满足,囚为不断会

红楼梦译文对比

红楼梦译文对比 译文比较:《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 “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

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注:指血缘关系疏远的亲戚。)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译文一:杨宪益、戴乃迭,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ao Xueqin An Excerpt from Chapter 28 Jiang Yuhan Gives a New Friend a Scarlet Perfumed Sash Baochai Bashfully Shows Her Red Bracelet Scented with Musk

转态译法

转态译法 一、定义 所谓转态译法是指在翻译中把原文中的被动语态转换成译文中的主动语态,或把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转换成译文中的被动语态。这里说的语态是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这两种语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是很不相同的: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很少使用,即便使用, 也不像英语那样有固定或比较统-的构成形式。比如说,汉语的被动不是只用一“被”字表示。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要经常变换语态,以使译文符合习惯用法。显得地道而自然。 二、翻译方法 (一)、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句 (1)Th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foreign languages.小说红楼梦已译成许多外国文字. (2) During the world cup the streets were filled with football fans. 世界杯期间,接上挤满了球迷. (二). 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判断句。 1.The poetry was chanted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the lyre. 诗歌吟唱是用七弦琴伴奏的。 2.The credit system in America was first adop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in 1872.美国的学分制是1872年在哈佛大学首先实行的。 (三)、被动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1.In many countries, authority is seldom, if ever, questioned. 在很多国家,很少向权威提出质疑。 2.Wrong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发现了错误一定要纠正。 (四)、被动句译成被动句。 1.用“被、受、得”等字 (1). I hope that the resolut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will at last be respected by member states and by Israel in particular. 我希望大会的各项决议终将得到各会员国,尤其是以色列的尊重。 (2). I was possessed by the very novelty of what I did. 我被 自己所干的事的新鲜劲迷住了。 (3)The Wright brothers were highly praised for having made the first flight in the worl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