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品)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精品)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精品)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精品)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概念阐述】

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①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②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③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目的: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几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②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的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③企图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因此,力求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国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3)结果:①由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占中国的地位,而且英国实力下降。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损害其他列强的利益,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②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③“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二、中国近代民众自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和地位

(1)特点: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旋起旋灭,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

(2)地位:这些自发的反抗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迫使帝国主义放弃瓜分中国的计划。但也要看到,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些反抗斗争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因此,评价中国近代的民众自发斗争,在肯定其正义性和历史作用的同时还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

三、抗日战争的特点

(1)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根据地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主要原因有:

(1)由于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2)在中共倡导、推动并坚持和发展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3)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

(4)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得道多助。

【难点辨析】

一、国门洞开的原因、过程与危害

(一)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二)经过

1.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

2.1894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4.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三)危害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从原因上看: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军队,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天津和北京,破坏程度进一步扩大。

(3)从结果上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使中国众多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4)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侵略性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战争。

三、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列强的入侵是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列强侵略前,中国正值封建社会

末期,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但已处在发生巨大震动的前夜。然而列强的入侵,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历史发展进程。从1840年开始,列强为了开辟中国这个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优势,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地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于灭亡的危机之中。

四、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朝鲜及远东格局产生的影响

1.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从19世纪60年代起,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然而,中日甲午战争惨败,用事实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2)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4)甲午战败,使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渐下降,尤其中日甲午战争中,大清帝国竟被一个小小的日本打败,因此,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5)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有些爱国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

2.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取胜,使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迅速膨胀起来,它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加了资本的积累,发展军需工业和与此相关的工业,很快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走上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军国主义道路。

3.中日甲午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从那时起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人民一直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苦难。

4.中日甲午战争对远东格局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特别是俄国在远东的利益。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虽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并不甘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俄国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日俄在远东的矛盾激化,1904年终于在中国大地爆发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战争。

五、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大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民的每一次反侵略斗争不论其结局如何,都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使其灭亡中国的企图难以实现。这些意义,从三元里抗英斗争、黄海海战、反割台斗

争、义和团运动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下面仅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妄想。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冒死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这种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及敢于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就连时任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六、近代前期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1.反侵略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方面的原因:清政府当政,统治腐败;战前未做认真的准备;战争中妥协退让,避战自保;打击、压制抗战派;一些将领贪生怕死。这些都证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担当起领导反侵略的重任。

2.经济、军事方面的原因:中国近代以来,一直落后于世界潮流。同侵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军事装备处于劣势。

3.发动民众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与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不可能也认识不到人民的反侵略力量,因而不可能发动人民全面参与反侵略战争。

4.资本主义国家方面的原因: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关系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共同侵略;20世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可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抗日战争中就利用了美日之间的矛盾。

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1.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

2.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3.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4.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5.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6.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也是抗日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八、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2.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日、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3.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4.中国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九、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

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从领导因素来看: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一味地妥协求和;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打击,逐步粉碎了日军的侵略计划。

2.从民众动员来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斗争,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3.从战略战术来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从国际环境来看:甲午战争时,日本侵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列强的愿望,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2015高考真题分章分节汇编之必修一之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二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表2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优化试题:专题二_第3讲_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含解析

一、选择题 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精修版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一、选择题 1.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解析:根据材料“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可知,早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中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相应的防范心理,故D 项正确。 答案:D 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政府消极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3.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伊里布并非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项错误;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是闭关锁国,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牵涉的协定关税,并非最惠国待遇,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而题目中清政府的官员却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故D项正确。 答案:D 4.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解析: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美两国平等外交往来不会实现,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材料只是说清政府按照近代外交规则和美国进行交往,按照国际惯例和外国交往,不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 答案:D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央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大陆政府要发展并壮大,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亚洲地区美国最有力的挑战者,美国要实行其在亚洲的统治地位,首先必须搞定中国。也只要把中国问题解决了,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才得以建立。中国现在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这更增加了美国从经济上遏制中国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成为了美国最后的一张底牌。反观中国大陆,由于要高速的发展经济,那么必然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建立经贸往来。并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而在这个时候很多国家,特别是亲美国家,就会首先提出台湾问题,并以此要挟中国,中国政府往往为了这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陈诺,而不得不牺牲很多利益,这也就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巨大软肋。所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 由于,前些年,国名党在大选中以微弱的票数输给了明显台独的民进党。这从侧面说明了,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庞大,由于美国几十年的影响,以及明显的西化,导致很多台湾民众支持台独。而民进党以微弱的票数当选为执政党,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那么他们就必须加大台独的进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台独的阵营。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这几年台湾政府的座位可以看到。民进党多次抛出台独论调,公开挑衅大陆政府,最近又有废统的举动,这一切都是民进党为了巩固其地位而为之的行为。 军事威慑对于台湾的效果减弱,也是导致台湾加速台独进程的很重要因素,由于台湾年年军费开支增加,以及美国不断对台军售,使台湾的军备总体上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台湾政府认为可以和大陆抗衡一段时间了,并且有美国在后面撑腰,使台湾政府腰杆更加硬,所以对于大陆的数次威慑性的军事演习,均视而不见。在岛内也作弱化宣传,使岛内台独分子相信可以与大陆抗衡,使他们的底气更足。这也是导致台湾问题的久久不能解决的原因之一。 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政治角度都必须把台湾统一。 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由于近年,台湾加速了台独的进程,国内要求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论调也越来越高,近期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大陆居民认为该武力收复台湾,几乎所有的民众认为应该尽早收复台湾。政府不可能忽视民众的呼声。大陆政府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国内安定也就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由于大陆政府要发胀经济,而由于台湾问题使中国政府与很多国家之间的谈判中处于劣势,这不利于经济的发胀,中国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劣势也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不然这将用于是中国政府心中的一块心病。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政府,要加强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强硬的态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威信。 从目前台湾问题的走势来看,由于中国大陆的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台湾经济的萎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必须要与大陆合作才有出路,另外,美国在东亚影响力由于中国的崛起大大减弱,美国也认识到必须和大陆政府搞好关系。大陆也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市场,美国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个世界的市场,美国就相对放松了台湾问题。这样有利于大陆对于台湾的控制,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砝码加中。国民党和亲民党这些台湾岛内的在野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支持大陆的统一,在去年和今年,国民党和亲名党先后

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质量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A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符,故A项正确。 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选C 材料体现的是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C项。 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受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影响而发生,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D项错误。 4.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机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 ) A.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C.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 D.清政府组织人民奋勇抗英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4.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情景创设: 1.内战的爆发 【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探究】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提示: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探究3】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探究1】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提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正式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内容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4.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5.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6.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7.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整体感知] 从1840年开始,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掠夺中国资源、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与欺凌。但同时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追求民族的独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但同时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本专题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从1840年到1900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进行英勇斗争。3、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清单] 一、1840年至1900年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1、背景、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优势,在世界各地强占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中国封建落后,内部危机严重,清朝妥协腐败。 2、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归纳为:赔二亿、割三岛、开四商、设工厂)

【教育资料】人民版必修一2.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测试题学习精品

2019年11月10日高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认识是()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 ②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不足 ③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④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带有爱国性质,故①④正确;“扶清”容易让农民放松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故②正确;“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性,故③正确。所以答案选A。 2.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义和团运动使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于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而导致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错误,因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不是由义和团运动而兴起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符合事实的,但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 应视之为反帝国主义的群众式民族主义运动;另一方面,站在中国国家即清朝的角度看,又应将其理解为针对列强的国家主义式的抵抗。”空缺处应填入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5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解析:选B。由于英国在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2.(2019·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江苏巡抚程矞采奏)省城民情静谧。现于吴江、震泽一带,择要防守。得旨,小心防堵,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是以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懔之,勉之!逆夷全恃汉奸为引导,不除汉奸,无以克敌”。据此可知,清政府() A.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高层妥协导致战争失败 C.对敌情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 D.缺乏对即来战争的防范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的意思是以抓汉奸为第一要务,显然对于英国的情况不甚了解,缺乏对敌情的理性分析,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解析:选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指的是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 (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 (1)全面进攻 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

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经济崩溃 (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 (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过程

维护国家主权,确保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主权,确保海洋权益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数据,都是在"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这个前提下而言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处于相对和平态势,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国之间力量的角逐日趋激烈。 中国大陆周边海洋形势相对平稳,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在南海,目前南沙群岛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是资源之争。在东南亚地区,南沙群岛争端解决没有实质性进展,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 在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确保安全环境等方面,中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谨慎面对、妥善处理,积极参与,进而谋求最大的海洋安全局面和利益,从而为创建和谐的周边海洋环境,为综合国力的强盛提供保障我国是传统的陆权国家,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问题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海上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其中尤以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的权益争端为甚。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政府声明不奏效、外交谈判谈不拢、军事打击打不得的尴尬局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明确我国海洋权益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目前面临什么形式的威胁,这样才能有方向和针对性得看待这一问题,为更好地保护海洋权益打下基础。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局势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岛屿被侵占。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有。日本拒不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在南海的南沙群岛,有40个岛屿被他国侵占,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8个。 就此次钓鱼岛问题,需要全面综合的分析认识。钓鱼岛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它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主权标志,而且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与军事等价值。其重大的战略价值使得中日双方都是十分重视,钓鱼岛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无数事实和资料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日本的理论是缺乏依据的,行为是有悖于事实的,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防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坚决保卫钓鱼岛的主权所有。钓鱼岛作为我国应有的主权,由于国家海军力量薄弱,邓小平执政时期就曾讲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的“弱者生存”的思想,加之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造成了目前中国政府的一味忍让。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之间的斗争不是过家家,一旦哪个国家出手就无法挽回。所以作为国民,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带来的考

高一历史抗日战争练习题

考点14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说明全解知识清单 ——明确考什么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 沈阳;东北三省沦陷;中国进入艰难的局部抗战时期 二.西安事变 1.概况: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中国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2.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10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日军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 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 2.南京大屠杀:1937、12 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3.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徐州会战组成部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5.百团大战:彭德怀、朱德指挥八路军取得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6.抗日战争胜利意义:1945、8、15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 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四.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了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 主主义的中国。(2)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备考建议 本考点注意对西安事变的概况以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高频考点标准解题 ——知道怎么考 15,(2005重庆)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本就占领了中国() A西南三省B西北五省 C华东五省D东北三省 考点:九.一八事变。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思路;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经分析可知只有D项符合提干。 答岸:D 评注:对于此类问题应注意抓住提干的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再对选项进行分析排除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 争》知识点总结 一.1840至1900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原因:英国的侵略,请政府卑躬屈膝. 2、意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二)、黄海海战 、性质: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概况:1894年9月;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3、结果:因李鸿章“避战自保”而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三)、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2、概况:①1895年5月台湾军民同爱国志士邱蓬甲、徐骧、徐永福并肩作战,抗击日军;②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 3、意义: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

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在此后50年时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 祖国的斗争,一直没停止过。 (四)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列强侵略,义和团运动爆发。 2、概况:①1899年底,清政府派袁世凯至山东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向津京地区转移;②在北京城里,义和团战士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动猛攻,义和团运动达 到高峰。③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向帝国主义乞降,从背后攻击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二、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 (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背景:外因----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 2、经过:(略)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

维护国家主权的方式有很多种

维护国家主权的方式有很多种 郑浩:韩国军控独岛给中日两国的启示 2010年09月18日10:05凤凰卫视核心提示:郑浩认为,钓鱼岛事件目前还正在发酵,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他个人判断到九一八,在国内的有些城市,可能会有一些民间反日示威具体行动,表达维护中国主权的诉求。因为钓鱼岛这个事件,可以看到中日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个正面的碰撞。而20世纪50年代,韩国对与日本有争议的独岛实施了夺取和军事控制,这一做法对于应该如何维护国家主权非常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凤凰卫视9月17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声扬:欢迎加入今天的《时事开讲》,就在中日就钓鱼岛事件吵的沸沸扬扬之际,香港的《亚洲周刊》刊登了一篇名为“韩国民间夺回独岛风云”的专题报道,讲述韩国是如何以实际的行动夺回独岛,也是日本称的竹岛,并且以多种的方式向韩国的国民宣传独岛主权。这个专题报道对于中日钓鱼岛主权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请时事评论员郑浩先生为我们做说明。郑先生首先可不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韩国是如何夺回独岛,也就是日本称的竹岛,以及他们这样的做法对中国有哪些具体的启示? 韩国军控独岛给中日两国的启示

郑浩:这个岛屿在中国来讲是叫独岛,在日本的方面叫做竹岛,韩国方面已经多次的向全世界公开的宣称,就是在世界上,在世界的版图上从来没有竹岛,只有独岛。那么也显示出韩国方面他们对捍卫国家主权的这样一种宣誓,这样一种立场。那么你刚才提到《亚洲周刊》在最新的一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实际上《亚洲周刊》它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钓鱼岛这个事件做了一个专题,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谈到了韩国在独岛问题上所采取强硬的一些立场,看了这片文章之后我觉得韩国的有关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中国有一定的启示,当然对日本来讲它也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关于日本这一部分我们稍候再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简单的这样一个背景,就是在1953年的时候,当时有一名退伍的韩国军人,他是一个上士,退休的时候他是受过伤的,这个年轻人当年23岁,就是1953年的时候是23岁,叫做洪淳七。他在退役之后有一天他看到了有一个报道,就是日本的军人在独岛上有一个碑子,宣示这是日本的领土,因此他非常的气愤。他就和40多名叫独岛义勇军守碑队购买了武器,然后在4月20号的时候,分两路登上了独岛,并且把日本的守军全部都赶走了。从那以后,就是从1953年4月份开始成功的夺回了独岛之后,他用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独自的来守护这样一个岛屿,这上面也有义勇的守备军,并且在1953年到1957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习要求】 1.知道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 1、甲午海战。 2、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回顾 一)黄海海战(1894年9月) 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 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 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圭 3、结果:战争以日军率先逃离战场而告结束,北洋水师损失虽大,但主力尚存。 4、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使清军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日 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二)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10月)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台湾保卫战:徐镶、丘逢甲领导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意义:①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②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三)义和团反帝运动(1900年—1901年) 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义和团运动 (1)概况:山东—直隶—天津 (2)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 3、历史意义: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②义和团战 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五、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 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 1、这是光绪帝写的一首挽联,挽联中的公指的是谁? 邓世昌 2、结合所学知识,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1.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C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1894年光绪帝写下此对联是为了祭奠哪一位海军将领 A邓世昌 B刘永福 C左宗棠 D邱逢甲 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日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法马尾海战 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5.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段民谣应该出自 A辛亥革命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北伐战争期间 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6.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C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7.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 A笼络地方大员 B欺骗人民群众 C维护清朝统治 D讨好外国势力 8.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角度,左宗棠最大的贡献是 A编练新式军队 B主张向西方学习 C率兵收复新疆 D兴办洋务企业 9.下列关于邱逢甲和刘永福的事迹,表述正确的是:①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两位民族英雄②邱逢甲率领的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在台湾各地痛击日军③他们的抗日爱国行为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支援④他们的行为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复习提纲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复习提纲(含练习、答案)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填空: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 (1)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辟更大的和。 (2)国内背景: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理想目标;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中日甲午战争——年中日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 (1)时间及地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2)爱国将领:海军提督、“定远”舰管带、“致远”舰管带、“经远”舰管带 , “靖远”舰管带。其中邓世昌和林永升为国捐躯。 (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注意: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在

不久后的战役)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主要力量:一支是丘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另一支是领导的黑旗军。 (3)斗争地点: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其中台中附近的战役很是壮烈)。 (4)意义: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割台斗争也充分说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3.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来自阿古柏政权、俄国、英国的侵略。 (2)过程 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1877年,消灭阿古柏主力 1878年,收复新疆(除伊犁外); 1880年,成立抗俄军事基地 1881年,中俄签订《》等条约,收复伊犁; 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 (3)收复原因 ①策略准确(史实:根据新疆地形,确定“”的策略)。 ②人民支持(南进过程中得到各族人民支持)。 ③外交灵活(以抗俄军事基地为后盾进行外交谈判)。 (4)意义:粉碎了英俄阴谋,维护了领土完整;巩固了祖国边疆,开发了西北边疆。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原因 ①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 ②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 ③国共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2)概况: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口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铁路被炸,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城。 (3)结果:不到半年, 全境沦陷,日本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4)影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卢沟桥事变 (1)时间和地点:1937年7月7日。城 (2)标志: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1)南京大屠杀:1937年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 ,30万人遇害。 (2)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①1931年事变,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 ④1936年12月, 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