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第十章读书笔记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经验,经济上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但经过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中共决心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195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为探索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改变我国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正确地估计和使用了知识分子的力量和作用,并于同年10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①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主要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十大关系。

②报告的具体内容有:第一,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若干新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第二,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第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时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地点:北京

内容:①经济建设上坚持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②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意义: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在探索中又提出新思想。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背景:国内外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比较多,矛盾丛生。

时间: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

内容: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

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解决方法:团结—批评—团结

意义: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①整风运动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

②1958年“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有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2)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3)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5)国民经济的调整: 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

①调整开始的标志:·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②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6)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的恢复。

(7)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2.“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①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②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中共中央会议有: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2)全面内乱形成于上海造反派“一月革命”的发动。

(3)对“文化大革命”错误进行抵制。

①“二月抗争”;②“四五”运动;③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4)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5)挫败“四人帮”的“组阁”图谋。

(6)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照搬革命年代的经验,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党内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犯错误的时候,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抗争;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错误的同时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3)在“文化大革命”中取得的成就。

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①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医疗、科技等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③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进行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理论贡献。所有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历史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2.改革开放的起步

(1)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3)废除人民公社,设立经济特区。

(4)对外政策的调整,寻求和平环境实现现代化。

(5)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1)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

(2)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②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制定。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

(3)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

(4)“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5)全面整党和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及平息。

(2)向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3)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

(4)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1)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2)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①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③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祖国统一大业推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2年2月江泽民提出的,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遵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工作部署。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新胜利

(1)中共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4)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①要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②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1)根本原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主要经验: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不动摇;②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3、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