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F-VIP+Ver4.0原理图

SF-VIP+Ver4.0原理图

D D

C

C

B B

A

A

BANK1/3.3V/9PIN

BANK2/3.3V/14PIN

BANK3/1.8V/23PIN BANK4/1.8V/18PIN

B A N K 5/1.8V /16P I N

B A N K 6/3.3V /11P I N

BANK7/3.3V/22PIN

BANK8/3.3V/22PIN OUPLLN CONNECTOR 32PIN /VIDEO INPUT

O U P L L N C O N N E C T O R 32P I N /D I S P L A Y

OUPLLN CONNECTOR 32PIN/DATA TX

NAND FLASH

DDR2 SDRAM

EP4CE22F17C7

D D

C

C

B

B

A A

B A N K 1

IO, (DQS2L/CQ3L,CDPCLK0)/(DQS2L/CQ3L,CDPCLK0)B1IO, DIFFIO_L3p C2IO, DIFFIO_L3n, (DATA1,ASDO)C1IO, VREFB1N0F3IO, DIFFIO_L4p, (FLASH_nCE,nCSO)D2IO, DIFFIO_L4n D1IO G5IO, DIFFIO_L5p F2IO, DIFFIO_L5n F1IO, DIFFIO_L6p, (DQS0L/CQ1L,DPCLK0)/(DQS0L/CQ1L,DPCLK0)G2IO, DIFFIO_L6n G1IO, (DATA0)H2U1A

EP4CE22F17C7

B A N K 2

IO, DIFFIO_L7p, (DQ1L)/(_)J2IO, DIFFIO_L7n, (DQ1L)/(_)J1IO, DIFFIO_L10p K2IO, DIFFIO_L10n, (DQ1L)/(_)K1IO, DIFFIO_L11p, (DQS1L/CQ1L#,DPCLK1)/(DQS1L/CQ1L#,DPCLK1)L2IO, DIFFIO_L11n, (DQ1L)/(_)L1IO, VREFB2N0L3IO, DIFFIO_L13p, (DQ1L)/(_)N2IO, DIFFIO_L13n, (DQ1L)/(_)N1IO, RUP1, (DQ1L)/(_)K5IO, RDN1, (DQ1L)/(_)L4IO, (DQS3L/CQ3L#,CDPCLK1)/(DQS3L/CQ3L#,CDPCLK1)R1IO, DIFFIO_L15p, (DQ1L)/(_)P2IO, DIFFIO_L15n, (DM1L/BWS#1L)/(_)P1U1B

EP4CE22F17C7

B A N K 3

IO, DIFFIO_B1p

N3IO, DIFFIO_B1n, (DM3B/BWS#3B)/(DM5B/BWS#5B)

P3IO, DIFFIO_B2p, (DQ3B)/(DQ5B)

R3IO, DIFFIO_B2n

T3IO, (DQS1B/CQ1B#,CDPCLK2)/(DQS1B/CQ1B#,CDPCLK2)

T2IO, PLL1_CLKOUTp R4IO, PLL1_CLKOUTn

T4IO, DIFFIO_B4p, (DQ3B)/(DQ5B)N5IO, DIFFIO_B4n, (DQ3B)/(DQ5B)

N6IO, (DQ3B)/(DQ5B)

M6IO, VREFB3N0

P6IO, DIFFIO_B5p, (DQS3B/CQ3B#,DPCLK2)/(DQS3B/CQ3B#,DPCLK2)

M7IO, DIFFIO_B6p, (DQ3B)/(DQ5B)

R5IO, DIFFIO_B6n

T5IO, DIFFIO_B7p, (DQ3B)/(DQ5B)

R6IO, DIFFIO_B7n T6IO, (DQ3B)/(DQ5B)

L7IO, DIFFIO_B8p, (DQ3B)/(DQ5B)

R7IO, DIFFIO_B8n, (DQS5B/CQ5B#,DPCLK3)/(DQS5B/CQ5B#,DPCLK3)

T7IO, DIFFIO_B9n, (DQ3B)/(DQ5B)

L8IO, DIFFIO_B10n, (DM5B/BWS#5B)/(DM5B/BWS#5B)

M8IO, DIFFIO_B11p, (DQ5B)/(DQ5B)N8IO, DIFFIO_B12n, (DQ5B)/(DQ5B)

P8U1C

EP4CE22F17C7

B A N K 4

IO, DIFFIO_B14n, (DQ5B)/(DQ5B)

N9

IO, DIFFIO_B16p, (DQ5B)/(DQ5B)

R10IO, DIFFIO_B16n, (DQS4B/CQ5B,DPCLK4)/(DQS4B/CQ5B,DPCLK4)

T10IO, DIFFIO_B17p, (DQ5B)/(DQ5B)

R11IO, DIFFIO_B17n

T11IO, DIFFIO_B18p, (DQ5B)/(DQ5B)R12IO, DIFFIO_B18n, (DQ5B)/(DQ5B)

T12IO, (DQS2B/CQ3B,DPCLK5)/(DQS2B/CQ3B,DPCLK5)

P9IO, VREFB4N0P11IO, DIFFIO_B20p

R13IO, DIFFIO_B20n, (DQ5B)/(DQ5B)

T13IO, RUP2M10IO, RDN2

N11IO, DIFFIO_B23p, (DQ5B)/(DQ5B)

T14IO, DIFFIO_B23n, (DQS0B/CQ1B,CDPCLK3)/(DQS0B/CQ1B,CDPCLK3)

T15IO, DIFFIO_B24p N12IO, PLL4_CLKOUTp P14IO, PLL4_CLKOUTn

R14U1D

EP4CE22F17C7

CFG_DATA

CFG_NCS

CFG_ASD

DDR2_A0DDR2_A1

DDR2_A2

DDR2_A3

DDR2_A4DDR2_A6

DDR2_A7

DDR2_A8DDR2_LDM

DDR2_ODT DDR2_DQ0DDR2_DQ1DDR2_DQ2DDR2_DQ3DDR2_DQ4DDR2_DQ5DDR2_DQ6DDR2_DQ7DDR2_LDQS DDR2_CKE DDR2_CLK_P DDR2_CLK_N DDR2_A10DDR2_A11

DDR2_A12DDR2_BA0

DDR2_BA1DDR2_RAS_N DDR2_CAS_N DDR2_WE_N DDR2_CS_N

NAF_D0

NAF_D1

NAF_D2

NAF_D3

NAF_D4

NAF_D5

NAF_D6

NAF_D7

NAF_RB

NAF_RE

NAF_CE

NAF_CLE

NAF_ALE

NAF_WE

NAF_WP VCC_VREF

VCC_VREF

0.1uF/50V

C1

DGND

0.1uF/50V

C2

DGND

TDI H4

TDO J4

TCK H3

TMS J5

MSEL0H13

MSEL1H12

MSEL2G12

nCE

J3

DCLK H1CONF_DONE H14

nCONFIG H5

nSTATUS F4

U1J

EP4CE22F17C7

TCK TDO TMS TDI

DGND

VCC3.3

10K/5%

R3

CFG_DCLK

10K/5%

R2

10K/5%

R1

nCS

7

DATA 8

VCC 2GND

10ASDI

15DCLK

16VCC

1VCC 9NC 3

NC 4NC 5

NC 6

NC 13NC

14NC 11NC 12U2M25P16

DGND

VCC3.3

DGND

CFG_DATA

CFG_DCLK

CFG_NCS CFG_ASD 1

2

3456789

10

P1

JTAG

TCK

TDO

TMS TDI

VCC2.5

DGND

DGND

VCC2.5

33R/5%

R433R/5%R70.1uF/50V

C31K/5%

R5

1K/5%R61K/5%

R8DIN_0

DIN_1

DIN_2

DIN_3

DIN_4

DIN_5

DIN_6

DIN_7

VCC3.3

S1

33R/5%

R60

DGND

D

D

C

C

B

B

A A

B A N K 8

IO, DIFFIO_T11p, (PADD17), (DQS5T/CQ5T#,DPCLK10)/(DQS5T/CQ5T#,DPCLK10)

C8

IO, (DQ3T)/(DQ5T)

D8IO, DIFFIO_T10n, (DATA2), (DQ3T)/(DQ5T)

E8IO, DIFFIO_T10p, (DATA3)

F8

IO, DIFFIO_T9n, (PADD18), (DQ3T)/(DQ5T)A7IO, DIFFIO_T9p, (DATA4), (DQ3T)/(DQ5T)

B7IO, VREFB8N0

C6IO, DIFFIO_T7n, (DATA14), (DQS3T/CQ3T#,DPCLK11)/(DQS3T/CQ3T#,DPCLK11)

A6IO, DIFFIO_T7p, (DATA13), (DQ3T)/(DQ5T)

B6IO, (DATA5), (DQ3T)/(DQ5T)

E7IO, DIFFIO_T6p, (DATA6), (DQ3T)/(DQ5T)E6IO, DIFFIO_T5n, (DATA7), (DQ3T)/(DQ5T)A5IO, DIFFIO_T5p, (DATA8), (DQ3T)/(DQ5T)

B5IO, DIFFIO_T4n, (DATA9)

D6IO, DIFFIO_T3n, (DATA10), (DM3T/BWS#3T)/(DM5T/BWS#5T)

A4IO, DIFFIO_T3p, (DATA11)

B4IO, DIFFIO_T2n A2IO, DIFFIO_T2p

A3IO

D5IO, (DATA12), (DQS1T/CQ1T#,CDPCLK7)/(DQS1T/CQ1T#,CDPCLK7)

B3IO, PLL3_CLKOUTn C3IO, PLL3_CLKOUTp

D3U1H

EP4CE22F17C7

B A N K 5

IO, RUP3, (DM1R/BWS#1R)/(_)

N14IO, RDN3, (DQ1R)/(_)

P15IO, DIFFIO_R15n, (DQS3R/CQ3R#,CDPCLK4)/(DQS3R/CQ3R#,CDPCLK4)

P16IO, DIFFIO_R15p, (DQ1R)/(_)R16IO, DIFFIO_R13n, (DQ1R)/(_)N16IO, DIFFIO_R13p, (DQ1R)/(_)

N15IO, VREFB5N0

L14IO, DIFFIO_R12p, (DQ1R)/(_)L13IO, DIFFIO_R11n, (DQ1R)/(_)

L16IO, DIFFIO_R11p

L15IO, DIFFIO_R10n, (DQ1R)/(_)

K16IO, DIFFIO_R10p, (DQS1R/CQ1R#,DPCLK6)/(DQS1R/CQ1R#,DPCLK6)

K15IO, DIFFIO_R9n, (DEV_OE)J16IO, DIFFIO_R9p, (DEV_CLRn)J15IO, DIFFIO_R8n, (DQ1R)/(_)J14IO, DIFFIO_R7n, (DQ1R)/(_)

J13U1E

EP4CE22F17C7

B A N K 6

IO, DIFFIO_R5n, (INIT_DONE)

G16IO, DIFFIO_R5p, (CRC_ERROR)

G15IO

F13IO, DIFFIO_R4n, (nCEO)F16IO, DIFFIO_R4p, (CLKUSR)

F15IO, (DQS0R/CQ1R,DPCLK7)/(DQS0R/CQ1R,DPCLK7)

B16IO, VREFB6N0

F14IO

D16IO, (PADD23)

D15IO, DIFFIO_R1n, (PADD20), (DQS2R/CQ3R,CDPCLK5)/(DQS2R/CQ3R,CDPCLK5)

C16IO, DIFFIO_R1p

C15U1F

EP4CE22F17C7

B A N K 7

IO, DIFFIO_T24n

C14IO, DIFFIO_T24p, (DQ5T)/(DQ5T)

D14IO, DIFFIO_T23n

D11IO, DIFFIO_T23p, (DQS0T/CQ1T,CDPCLK6)/(DQS0T/CQ1T,CDPCLK6)

D12IO, DIFFIO_T22n

A13IO, DIFFIO_T22p, (DQ5T)/(DQ5T)

B13IO, PLL2_CLKOUTn A14IO, PLL2_CLKOUTp

B14IO, RUP4E11IO, RDN4

E10IO, DIFFIO_T21n, (DQ5T)/(DQ5T)A12IO, DIFFIO_T21p, (DQ5T)/(DQ5T)B12IO, DIFFIO_T20n, (DQ5T)/(DQ5T)

A11IO, DIFFIO_T20p, (PADD0), (DQ5T)/(DQ5T)

B11IO, VREFB7N0

C11IO, DIFFIO_T19n, (PADD1)

A15IO, DIFFIO_T17p, (PADD4), (DQS2T/CQ3T,DPCLK8)/(DQS2T/CQ3T,DPCLK8)

F9IO, DIFFIO_T16n, (PADD5), (DQ5T)/(DQ5T)A10IO, DIFFIO_T16p, (PADD6), (DQ5T)/(DQ5T)B10IO, DIFFIO_T15n, (PADD7), (DQ5T)/(DQ5T)

C9IO, DIFFIO_T15p, (PADD8), (DM5T/BWS#5T)/(DM5T/BWS#5T)

D9IO, DIFFIO_T13p, (PADD12), (DQS4T/CQ5T,DPCLK9)/(DQS4T/CQ5T,DPCLK9)

E9U1G

EP4CE22F17C7

DDR2_UDM DDR2_DQ8DDR2_DQ9DDR2_DQ10DDR2_DQ11DDR2_DQ12DDR2_DQ13DDR2_DQ14DDR2_DQ15DDR2_UDQS VIN_4

VIN_5

VIN_6

VIN_7

VIN_8VIN_9VIN_10

VIN_11VIN_12VIN_13

VIN_14VIN_15VIN_16

VIN_17

VIN_18

VIN_19DOUT_0DOUT_1DOUT_2

DOUT_3DOUT_4DOUT_5

DOUT_6DOUT_7

DOUT_8DOUT_9

DOUT_10

DOUT_11

DOUT_12DOUT_13DOUT_14

DOUT_15DOUT_16

DOUT_17

DOUT_18

DOUT_19DOUT_20DOUT_21

DOUT_22

DIN_8DIN_9

DIN_10

DIN_11DIN_12DIN_13DIN_14VIN_20

VCC_VREF 0.1uF/50V C4DGND CLK1, DIFFCLK_0n E1CLK2, DIFFCLK_1p M2CLK3, DIFFCLK_1n M1CLK4, DIFFCLK_2p E15CLK5, DIFFCLK_2n E16CLK6, DIFFCLK_3p M15

CLK7, DIFFCLK_3n M16

CLK8, DIFFCLK_5n A9CLK9, DIFFCLK_5p B9CLK10, DIFFCLK_4n A8CLK11, DIFFCLK_4p B8CLK12, DIFFCLK_7n T9

CLK13, DIFFCLK_7p R9

CLK14, DIFFCLK_6n T8

CLK15, DIFFCLK_6p R8

U1I

EP4CE22F17C7

SYSRST_N

CLK_25M

DIN_CLK

VIN_0

VIN_1

VIN_2

VIN_3

VIN_22

VIN_21EN 1GND

2

OUT 3VCC

4

X1

25MHz

VCC3.3

DGND

VCC3.3

47K/5%

R10

DGND

SYSRST_N 0.1uF/50V

C6

10uF/6.3V

C5

33R/5%

R11CLK_25M

D1

LED

1K/5%

R9DDR2_A5DDR2_A9DIN_16DIN_17DIN_18DIN_19DIN_20DIN_21DIN_22DIN_15S2

33R/5%

R61

DGND

Q1

9013

VCC3.3

100R/5%

R70

D

D

C

C

B

B

A

A

VCCINT

F7VCCINT F11VCCINT G6VCCINT G7VCCINT G8VCCINT G9VCCINT G10VCCINT H6VCCINT H11VCCINT J6VCCINT K7VCCINT K11VCCINT L6VCCINT K9VCCINT K10VCCINT M9VCCINT M11VCCINT J12VCCIO1

E3

VCCIO1G3VCCIO2K3

VCCIO2M3

VCCIO3P4

VCCIO3P7

VCCIO3T1

VCCIO4P10

VCCIO4P13

VCCIO4T16

VCCIO5K14

VCCIO5M14

VCCIO6

E14VCCIO6G14VCCIO7A16

VCCIO7C10

VCCIO7C13

VCCIO8

A1VCCIO8C4

VCCIO8C7U1K

EP4CE22F17C7

GND

H7GND H8GND H9GND H10GND J7GND J8GND J9GND J10GND F6GND F10GND J11GND K8GND K6GND L9GND L10GND L11

GND K12GND G11GND B2GND B15GND C5GND

C12GND D7GND D10GND E4GND E13GND G4GND G13GND K4GND K13GND M4GND M13GND N7GND N10GND P5GND P12GND R2GND R15GND E2GND H16GND

H15U1L

EP4CE22F17C7

DGND

DGND

VCC1.2

VCC1.8

0.1uF/50V

C13

0.1uF/50V

C14

VCC1.8

DGND

0.1uF/50V

C15

0.1uF/50V

C16

0.1uF/50V

C18

0.1uF/50V

C19

0.1uF/50V

C20

0.1uF/50V

C21

0.1uF/50V

C22

DGND

VCC1.2

0.1uF/50V

C17

VCC3.3

VCC3.3

0.1uF/50V

C46

0.1uF/50V

C47

0.1uF/50V

C48

0.1uF/50V

C49

0.1uF/50V

C50

DGND

VCC3.3

10uF/6.3V

C12

10uF/6.3V

C11

10uF/6.3V

C44

0.1uF/50V

C59

0.1uF/50V

C60

0.1uF/50V

C61

0.1uF/50V

C62

0.1uF/50V

C63

DGND

VCC3.3

10uF/6.3V

C58

0.1uF/50V C67

0.1uF/50V

C68

DGND

VCC3.3

10uF/6.3V

C66

0.1uF/50V C29

0.1uF/50V C300.1uF/50V C310.1uF/50V C320.1uF/50V

C33

DGND

VCC1.2

10uF/6.3V

C26

0.1uF/50V C37

0.1uF/50V C380.1uF/50V C390.1uF/50V C400.1uF/50V

C41

DGND

VCC1.2

10uF/6.3V

C36

0.1uF/50V

C51

0.1uF/50V

C52

0.1uF/50V

C53

0.1uF/50V

C54

0.1uF/50V

C55

DGND

VCC1.2

10uF/6.3V

C45

0.1uF/50V C270.1uF/50V

C28

VCC1.8

10uF/6.3V

C25

DGND

GNDA1

M5GNDA2

E12GNDA3E5

GNDA4

M12VCCA1L5VCCA2

F12VCCA3F5VCCA4

L12VCCD_PLL1N4VCCD_PLL2

D13VCCD_PLL3D4VCCD_PLL4N13U1M

EP4CE22F17C7

VCC2.5

DGND

DGND

VCCA1

VCCA2

0.1uF/50V C7

FB1

0.001uF/50V

C8

FB2

0.1uF/50V C9

0.001uF/50V

C10

VCCA2

VCCA1

VCCA3

VCCA4

DGND

DGND

VCCA3

VCCA4

0.1uF/50V C23

FB3

0.001uF/50V

C24

FB4

0.1uF/50V

C34

0.001uF/50V

C35

DGND

VCC1.2

DGND

DGND

VCCD1

VCCD2

0.1uF/50V C42

FB5

0.001uF/50V

C43

FB6

0.1uF/50V C56

0.001uF/50V

C57

DGND

DGND VCCD3

VCCD40.1uF/50V C64FB7

0.001uF/50V

C65

FB8

0.1uF/50V

C690.001uF/50V

C70VCCD1

VCCD2VCCD3

VCCD4

0.1uF/50V

C99

0.1uF/50V

C100

0.1uF/50V

C101

0.1uF/50V

C102

DGND

VCC1.2

D D

C

C

B

B

A

A

VCC5

D2LED

SW1

1

23J1

PWR2.5

DGND 22uF/6.3V

C82

0.1uF/50V

C81

1K/5%

R12

DGND

1

2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32

P2

OUPLLN9001-35321COOA

DGND

DGND

VCC5VCC5VCC3.3

VCC3.3DGND

DGND

DIN_01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32

P4

OUPLLN9001-35321COOA

DGND

DGND

VCC5

VCC5

VCC3.3

VCC3.3

DGND

DGND

DOUT_0

1

2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32

P3

OUPLLN9001-37321COOA

VIN_0

DGND

DGND

VCC3.3

VCC3.3

VCC5VCC5DGND

DGND

DIN_1DIN_2

DIN_3DIN_4DIN_5DIN_6DIN_7DIN_8

DIN_9

DIN_10

DIN_11DIN_12DIN_13DIN_14DIN_15DIN_16DIN_17

DIN_18

DIN_19DIN_20DIN_21DIN_22

DIN_CLK

VIN_1VIN_2VIN_3VIN_4VIN_5VIN_6VIN_7VIN_8VIN_9VIN_10VIN_11VIN_12VIN_13VIN_14VIN_15VIN_16VIN_17VIN_18VIN_19VIN_20VIN_21VIN_22

DOUT_1

DOUT_2

DOUT_3DOUT_4

DOUT_5DOUT_6DOUT_7DOUT_8

DOUT_9DOUT_10DOUT_11DOUT_12DOUT_13DOUT_14DOUT_15DOUT_16DOUT_17DOUT_18DOUT_19DOUT_20DOUT_21DOUT_22

10uF/6.3V

C71

10uF/6.3V

C74

VCC3.3

DGND DGND

VCC510uF/6.3V

C72

10uF/6.3V

C75

VCC3.3

DGND DGND

VCC5

10uF/6.3V

C73

10uF/6.3V

C76

VCC3.3

DGND

DGND

VCC5

VCC5

VCC3.3

BOOT

1

VIN

2EN 3SS

4

VSENSE

5

COMP 6GND 7

PH

8

U3

TPS54331DR

4.7uF/6.3V

C80

4.7uF/6.3V

C103

0.01uF/50V

C104

0.01uF/50V

C105

DGND

10K/5%

R62

0.1uF/50V

C77

D3B340A

6.8uH

L1

47uF/6.3V

C78

DGND

1000pF/50V

C106

29.4K/5%

R64

47pF/50V

C107

DGND

47uF/6.3V

C79

3.24K/1%

R65

10.2K/1%

R63

DGND

FB10

VCC5

VCC1.2

BOOT 1VIN

2EN 3SS

4

VSENSE

5

COMP 6GND 7

PH

8

U6

TPS54331DR

4.7uF/6.3V

C113

4.7uF/6.3V

C114

0.01uF/50V

C1150.01uF/50V

C116

DGND

10K/5%

R66

0.1uF/50V

C110

D4B340A

6.8uH

L2

47uF/6.3V

C111

DGND

1000pF/50V C11729.4K/5%

R6847pF/50V

C119

DGND 47uF/6.3V

C112

DGND

FB11

5.1K/1%

R67

10.2K/1%

R6910uF/6.3V C108

VCC3.3

DGND

VIN 1GND 2

EN

3ADJ 4

VOUT

5

U4

NCP600SN250T1G

VCC2.5

VCC3.3

DGND

DGND

VCC3.3

10uF/6.3V

C109

VCC1.8

DGND

G N D

1

Vout

2

Vin

3

U5

AMS1117-1.8

VCC3.3

10uF/6.3V

C118

D D

C

C

B

B

A A

NC

1

NC

2NC

3NC 4NC 5NC 6R/B

7RE 8

CE 9

NC

10NC 11

VCC 12VSS 13NC 14NC

15CLE

16

ALE 17WE 18WP

19NC 20NC 21NC 22NC 23NC

24NC

25NC 26NC 27NC 28D029D130D231D332NC 33NC 34NC 35VSS 36VCC 37NC 38NC 39NC 40D441D542D643D744NC 45

NC 46NC 47NC

48

U8H27U1G8F2B

DGND DGND VCC3.3VCC3.3VCC3.3

DGND

NAF_D0NAF_D1NAF_D2NAF_D3NAF_D4NAF_D5NAF_D6NAF_D7NAF_RB NAF_RE NAF_CE NAF_CLE NAF_ALE NAF_WE NAF_WP VCC3.30.1uF/50V

C83

0.1uF/50V

C84

10K/5%R49A0

M8

A1M3A2M7A3N2A4N8A5N3A6N7A7P2A8P8A9P3A10M2A11P7A12R2RFU/A13R8RFU/A14R3RFU/A15

R7BA0L2

BA1

L3

RFU/BA2L1

LDM

F3UDM

B3

RAS_N K7CAS_N

L7WE_N

K3

CS_N L8ODT

K9

DQ0

G8DQ1G2DQ2H7DQ3H3DQ4H1DQ5H9DQ6F1DQ7F9DQ8C8DQ9C2DQ10D7DQ11D3DQ12D1DQ13D9DQ14B1DQ15B9UDQS_P B7UDQS_N

A8

LDQS_P F7

LDQS_N E8

CKE K2CK_P J8CK_N K8VREF

J2VDD

A1

VDD E1VDD J9VDD M9VDD R1VDDL J1VDDQ A9VDDQ C1VDDQ C3VDDQ C7VDDQ C9VDDQ E9VDDQ G1VDDQ G3VDDQ G7VDDQ

G9VSSQ H8

VSSQ H2

VSSQ F8

VSSQ F2

VSSQ E7

VSSQ D8

VSSQ D2

VSSQ B8

VSSQ B2

VSSQ A7

VSSDL J7

VSS P9

VSS N1

VSS J3

VSS E3

VSS A3

U7

MT47H32M16CC-3

DGND

DDR2_A0DDR2_A1DDR2_A2DDR2_A3DDR2_A4DDR2_A5DDR2_A6DDR2_A7DDR2_A8DDR2_A9DDR2_A10DDR2_A11DDR2_A12

DDR2_BA0DDR2_BA1DDR2_LDM DDR2_UDM

DDR2_RAS_N

DDR2_CAS_N DDR2_WE_N DDR2_CS_N DDR2_ODT

DDR2_DQ0

DDR2_DQ1DDR2_DQ2DDR2_DQ3DDR2_DQ4DDR2_DQ5DDR2_DQ6DDR2_DQ7DDR2_DQ8DDR2_DQ9DDR2_DQ10DDR2_DQ11DDR2_DQ12DDR2_DQ13DDR2_DQ14DDR2_DQ15DDR2_UDQS

DDR2_LDQS DDR2_CKE

DDR2_CLK_P

DDR2_CLK_N

DGND

VCC_DDR

VCC_VREF

0.1uF/50V

C85

DGND

33R/5%

R13DGND

33R/5%R1533R/5%R1733R/5%R1933R/5%R2133R/5%R2333R/5%R2533R/5%R2733R/5%R2933R/5%R3133R/5%R3333R/5%R3533R/5%R3733R/5%R4233R/5%

R4433R/5%R4633R/5%

R4733R/5%R5033R/5%

R5233R/5%R5433R/5%R5533R/5%R56

33R/5%

R1433R/5%R1633R/5%R1833R/5%R2033R/5%R2233R/5%R2433R/5%R2633R/5%R2833R/5%R3033R/5%R3233R/5%R3433R/5%R3633R/5%R3833R/5%R3933R/5%R4033R/5%R4133R/5%R4333R/5%R4533R/5%

R48FB9

10uF/6.3V

C87

0.1uF/50V C88

0.1uF/50V C890.1uF/50V C900.1uF/50V C91VCC1.80.1uF/50V

C86

DGND

VCC_DDR

VCC_DDR

0.1uF/50V C920.1uF/50V C930.1uF/50V C940.1uF/50V C9533R/5%R5133R/5%

R53

1K/5%

R571K/5%

R58

0.1uF/50V C960.1uF/50V C970.1uF/50V

C98

DDR2_DQ0_R DDR2_DQ1_R DDR2_DQ2_R DDR2_DQ3_R DDR2_DQ4_R DDR2_DQ5_R DDR2_DQ6_R DDR2_DQ7_R DDR2_DQ8_R DDR2_DQ9_R DDR2_DQ10_R DDR2_DQ11_R DDR2_DQ12_R DDR2_DQ13_R DDR2_DQ14_R DDR2_DQ15_R 100R/5%

R59

DDR2_CLKR_P DDR2_CLKR_N

DDR2_A0_R

DDR2_A1_R DDR2_A2_R DDR2_A3_R DDR2_A4_R DDR2_A5_R DDR2_A6_R DDR2_A7_R DDR2_A8_R

DDR2_A9_R

DDR2_A10_R DDR2_A11_R DDR2_A12_R

DDR2_BA0_R DDR2_BA1_R DDR2_RAS_N_R DDR2_CAS_N_R DDR2_WE_N_R DDR2_CS_N_R DDR2_ODT_R

DDR2_CKE_R

接触网隔离开关

接触网隔离开关及电动操动机构检修与维护手册 供电公司触网检修部 2011年 10月

概述 隔离开关是一种没有熄弧装置的开关电器,供接触网在无载情况下进行倒闸,电气隔离。隔离开关在分闸状态有明显可见断口,在合闸状态下能可靠地通过正常工作电流和短路故障电流。 轨道交通接触网现有的国产隔离开关分宝鑫和长城两种,一般与分段绝缘器合用。 宝鑫的隔离开关: 重型隔离开关:主要应用于牵引变电站出线端的触网馈电开关,馈电开关间的联络开关。 轻型隔离开关:主要应用于车辆段的库线、专用线和库线间的联络开关。 长城隔离开关: 宝鑫隔离开关及

电动机构控制箱 宝鑫隔离开关 一、结构 隔离开关为单柱各柱式结构。三根支柱绝缘子呈品字形排列,两根上端固定静触头,底部固定于底座;一根上端固定动触头,底部固定于手柄底座,手

柄底座可相对于底座做垂直面上的转动,分、合闸过程即靠此转动完成。 二、工作原理 隔离开关主要由底座、手柄底座、支柱绝缘子和导电回路组成。导电回路固定在支柱绝缘子的上端,两根支柱绝缘子固定在底座上,另一根固定在手柄底座上。通过传动机构操作手柄底座,使之相对于底座做垂直面上的转动,带动导电回路的触头作分、合闸运动。触头合闸时,使电气回路接通,以承受正常负荷电流。触头分闸时,电气回路断开,承受系统正常标准规定电压,起隔离作用。 三、检修与维护 1、到牵引站确认牵引小车位置后(冷备用状态)将隔离开关合闸并在分段两段挂设地线(注:将电动操作机构转换开关调至“当地”位置或关闭进线电源,防止电调或变电站误操作); 2、检查开关瓷瓶是否有烧伤、拉弧痕迹;是否有碰伤及裂纹,如发现应予更换。 3、检查开关动静触头是否有烧伤、拉弧痕迹;清理动静触头接触面,合分开关,看看动静触头接触是否完好,用0.05mm*10mm的塞尺检查刀片,其塞入深度在接触表面10%以下;并在动静触头上加涂导电油脂(中性凡士林)。 4、检查静触头上的可调弹簧螺栓,使静触头保持一定的间隙。

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图解析

风力发电,是能源业又一突破,其中风力发电机功不可没。通过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图,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各种奥妙。其实,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图并不是那么难懂。下面,我们一起来对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图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解读吧! 风力发电机为一由转动盘、固定盘、风轮叶片、固定轮、立竿、集电环盘、舵杆、尾舵和逆变器组成的系统。转动盘和固定盘构成该系统的发电机,逆变器包括50赫正弦波振荡器、整形电路、低压输出电路和倒相推挽电路。 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叶轮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转距(风轮转动惯量),通过主轴传动链,经过齿轮箱增速到异步发电机的转速后,通过励磁变流器励磁而将发电机的定子电能并入电网。如果超过发电机同步转速,转子也处于发电状态,通过变流器向电网馈电。 最简单的风力发电机可由叶轮和发电机两部分构成,立在一定高度的塔干上,这是小型离网风机。最初的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能随风变化时有时无,电压和频率不稳定,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风机增加了齿轮箱、偏航系统、液压系统、刹车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齿轮箱可以将很低的风轮转速(1500千瓦的风机通常为12-22转/分)变为很高的发电机转速(发电机同步转速通常为1500转/分)。同时也使得发电机易于控制,实现稳定的频率和电压输出。偏航系统可以使风轮扫掠面积总是垂直于主风向。要知道,1500千瓦的风机机舱总重50多吨,叶轮30吨,使这样一个系统随时对准主风向也有相当的技术难度。 风机是有许多转动部件的,机舱在水平面旋转,随时偏航对准风向;风轮沿水平轴旋转,以便产生动力扭距。对变桨矩风机,组成风轮的叶片要围绕根部的中心轴旋转,以便适应不同的风况而变桨距。在停机时,叶片要顺桨,以便形成阻尼刹车。 早期采用液压系统用于调节叶片桨矩(同时作为阻尼、停机、刹车等状态下使用),现在电变距系统逐步取代液压变距。 就1500千瓦风机而言,一般在4米/秒左右的风速自动启动,在13米/秒左右发出额定功率。然后,随着风速的增加,一直控制在额定功率附近发电,直到风速达到25米/秒时自动停机。 现代风机的设计极限风速为60-70米/秒,也就是说在这么大的风速下风机也不会立即破坏。理论上的12级飓风,其风速范围也仅为32。7-36。9米/秒。 风机的控制系统要根据风速、风向对系统加以控制,在稳定的电压和频率下运行,自动地并网和脱网;同时*齿轮箱、发电机的运行温度,液压系统的油压,对出现的任何异常进行报警,必要时自动停机,属于无人值守独立发电系统单元。

隔离开关的基础结构及用途 (图文) 民熔

隔离开关 隔离开关的结构组 成 (1)支持基地。这一部分的功能是将导电部件、绝缘体、传动机构、操作机构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支撑和固定,并将它们固定在基础上。 (2)导电部分。包括触头、闸刀开关和接线座。这部分的作用是在电路中传导电流。 (3)绝缘体。包括支撑绝缘子和操作绝缘子。其功能是将带电部件与接地部件隔离。 (4)传动机构。其作用是接收操作机构的扭矩,通过曲柄臂、连杆、轴齿或操作绝缘体将运动传递给触头,完成隔离开关的分、合动作。 (5)操作机构。与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一样,通过手动、电动、气动和液压为隔离开关的动作提供能量。 几种常用隔离开关简介及应用 1、 Gn19-10系列户内高压隔离开关 用途:gn19-10系列户内高压隔离开关是一种三相交流50Hz 高压电器,适用于10KV电压等级作为网络,在有电压和空载情况下分、合电路。 GN19系列隔离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

GN19-10型户内隔离开关外形 GN19-10C型户内隔离开关外形 二、GW4系列隔离开关: GW4型隔离开关可配用手动或电动操动机构,三相联动操作,电动操作可实现远方控制。根据需要还可配装接地开关。该型隔离开关结构简单紧凑,尺寸小,质量轻,广泛用于10~110kV配

电装置中。由于闸刀在水平面内转动,因而对相间距离的要求大是其不足之处。 GW4系列隔离开关 三、GW5系列隔离开关 1-底座;2-支座;3-棒型支柱绝缘子;4-垫;5-接线座;6-右触头;7-罩;8-左触头;9-接线座;10-接地静触头;11-接地动触头(单接地在右侧);12 闭锁板

底座装配 接线座装配 1-静触头;2-上节绝缘子;3-下节绝缘子;4-主闸刀;5-底座;6-铭牌;7-接地静触头;8-接地开关;9-转动底座;10-电动机构;11-垂直竖拉杆;12-手动机构

风力发电机结构图分析风力发电机原理

风力发电机结构图分析风力发电机原理 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研究报告显示: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为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下面先看风力发电机结构图。 风力发电在芬兰、丹麦等国家很流行;我国也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个发电机头组成的,而是一个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统:风力发电机+充电器+数字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由机头、转体、尾翼、叶片组成。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为:叶片用来接受风力并通过机头转为电能;尾翼使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从而获得最大的风能;转体能使机头灵活地转动以实现尾翼调整方向的功能;机头的转子是永磁体,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电能。

风力发电机结构图指出:风力发电机因风量不稳定,故其输出的是13~25v变化的交流电,须经充电器整流,再对蓄电瓶充电,使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变成化学能。然后用有保护电路的逆变电源,把电瓶里的化学能转变成交流220v市电,才能保证稳定使用。 通常人们认为,风力发电的功率完全由风力发电机的功率决定,总想选购大一点的风力发电机,而这是不正确的。风力发电机结构图显示:目前的风力发电机只是给电瓶充电,而由电瓶把电能贮存起来,人们最终使用电功率的大小与电瓶大小有更密切的关系。功率的大小更主要取决于风量的大小,而不仅是机头功率的大小。在内地,小的风力发电机会比大的更合适。因为它更容易被小风量带动而发电,持续不断的小风,会比一时狂风更能供给较大的能量。当无风时人们还可以正常使用风力带来的电能,也就是说一台200w风力发电机也可以通过大电瓶与逆变器的配合使用,获得500w甚至1000w乃至更大的功率出。 现代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叶轮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转距(风轮转动惯量),通过主轴传动链,经过齿轮箱增速到异步发电机的转速后,通过励磁变流器励磁而将发电机的定子电能并入电网。如果超过发电机同步转速,转子也处于发电状态,通过变流器向电网馈电。 最简单的风力发电机可由叶轮和发电机两部分构成,立在一定高度的塔干上,这是小型离网风机。最初的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能随风变化时有时无,电压和频率不稳定,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风机增加了齿轮箱、偏航系统、液压系统、刹车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齿轮箱可以将很低的风轮转速(1500千瓦的风机通常为12-22转/分)变为很高的发电机转速(发电机同步转速通常为1500转/分)。同时也使得发电机易于控制,实现稳定的频率和电压输出。偏航系统可以使风轮扫掠面积总是垂直于主风向。要知道,1500千瓦的风机机舱总重50多吨,叶轮30吨,使这样一个系统随时对准主风向也有相当的技术难度。 风机是有许多转动部件的,机舱在水平面旋转,随时偏航对准风向;风轮沿水平轴旋转,以便产生动力扭距。对变桨矩风机,组成风轮的叶片要围绕根部的中心轴旋转,以便适应不同的风况而变桨距。在停机时,叶片要顺桨,以便形成阻尼刹车。 早期采用液压系统用于调节叶片桨矩(同时作为阻尼、停机、刹车等状态下使用),现在电变距系统逐步取代液压变距。 就1500千瓦风机而言,一般在4米/秒左右的风速自动启动,在13米/秒左右发出额定功率。然后,随着风速的增加,一直控制在额定功率附近发电,直到风速达到25米/秒时自动停机。 现代风机的设计极限风速为60-70米/秒,也就是说在这么大的风速下风机也不会立即破坏。理论上的12级飓风,其风速范围也仅为32.7-36.9米/秒。 风力发电机结构图显示:风机的控制系统要根据风速、风向对系统加以控制,在稳定的电压和频率下运行,自动地并网和脱网;同时监视齿轮箱、发电机的运行温度,液压系统的油压,对出现的任何异常进行报警,必要时自动停机,属于无人值守独立发电系统单元

风力发电机的组成部件其功用

风力发电机的组成部件及其功用 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成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机电设备。风力发电机通常由风轮、对风装置、调速装置、传动装置、发电机、塔架、停车机构等组成。下面将以水平轴升力型风力发电机为主介绍它的各主要组成部件及其工作情况。图3-3-4和3-3-5是小型和中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3-4 小型风力发电机示意图 1—风轮2—发电机3—回转体4—调速机构5—调向机构6—手刹车机构7—塔架8—蓄电池9—控制/逆变器 图3-3-5 中大型风力发电机示意图 1—风轮;2—变速箱;3—发电机;4—机舱;5—塔架。 1 风轮 风轮是风力机最重要的部件,它是风力机区别于其它动力机的主要标志。其作用是捕捉和吸收风能,并将风能转变成机械能,由风轮轴将能量送给传动装置。

风轮一般由叶片(也称桨叶)、叶柄、轮毂及风轮轴等组成(见图3-3-6)。叶片横截面形状基本类型有3种(见图第二节的图3-2-3):平板型、弧板型和流线型。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横截面的形状,接近于流线型;而风力提水机的叶片多采用弧板型,也有采用平板型的。图3-3-7所示为风力发电机叶片(横截面)的几种结构。 图3-3-6 风轮 1.叶片 2.叶柄 3.轮毂 4.风轮轴 图3-3-7 叶片结构 (a)、(b)—木制叶版剖面; (c)、(d)—钢纵梁玻璃纤维蒙片剖面; (e) —铝合金等弦长挤压成型叶片;(f)—玻璃钢叶片。 木制叶片(图中的a与b)常用于微、小型风力发电机上;而中、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常从图中的(c)→(f)选用。用铝合金挤压成型的叶片(图中之e),基于容易制造角度考虑,从叶根到叶尖一般是制成等弦长的。叶片的材质在不

隔离开关的工作原理

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电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器,顾名思义,是在电路中起隔离作用。它本身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对变电所、电厂的设计、建立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均较大。刀闸的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 隔离开关(disconnector),即在分位置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位置时,能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例如短路)下的电流的开关设备。 隔离开关(俗称“刀闸”),一般指的是高压隔离开关,即额定电压在1kV 及其以上的隔离开关,通常简称为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电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器,它本身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对变电所、电厂的设计、建立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均较大。隔离开关的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隔离开关用于各级电压,用作改变电路连接或使线路或设备与电源隔离,它没有断流能力,只能先用其它设备将线路断开后再操作。一般带有防止开关带负荷时误操作的联锁装置,有时需要销子来防止在大的故障的磁力作用下断开开关。 艾驰商城是国内最专业的MRO工业品网购平台,正品现货、优势价格、迅捷配送,是一站式采购的工业品商城!具有10年工业用品电子商务领域研究,以强大的信息通道建设的优势,以及依托线下贸易交易市场在工业用品行业上游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传感器、图尔克传感器、变频器、断路器、继电器、PLC、工控机、仪器仪表、气缸、五金工具、伺服电机、劳保用品等一系列自动化的工控产品。 如需进一步了解隔离开关的选型,报价,采购,参数,图片,批发等信息,请关注艾驰商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2447218.html,/

2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1、计算机系统由(C)组成 A、主机和系统软件 B、硬件系统和应用软件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微处理器和软件系统 2、在微型计算机中,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D) A 、算术运算B、逻辑运算C、算术逻辑运算D、算术逻辑运算及全机的 控制 3、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B) A、显示器 B、CPU C、内存储器 D、I/O 设备 4、微型计算机中,合称为中央处理单元的是指(A) A、运算器和控制器 B、累加器和算术逻辑运算部件 C、累加器和控制器 D、通用寄存器和控制器 5、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 A ) A、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B、保存各种指令信息供系统其他部件使用 C、分析指令并进行译码 D、按主频指标规定发出时钟脉冲 6、微型计算机中,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是(D) A、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B、存储各种控制信息 C、保持各种控制状态 D、控制机器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 7、计算机系统的“主机”由(B)构成 A、CPU,内存储器及辅助存储器 B、CPU 和内存储器 C、存放在主机箱内部的全部器件 D、计算机的主板上的全部器件 8、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设计的指令序列称为(C) A、文档 B、语言 C、程序 D、系统 9、计算机最主要的工作特点是( A ) A、程序存储于自动控制 B、高速度与高精度 C、可靠性与可用性 D、有记忆能力 10、冯.诺依曼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设计思想是(B) A、程序设计 B、程序存储 C、程序编制D 、算法设计 11、世界上最先实现的程序存储的计算机是( B ) A、ENIAC B、EDSAC C、EDVAC D、NIV AC 12、通常,在微机中表明的P4 或奔腾 4 是指(D) A、产品型号 B、主频 C、微机名称 D、微处理器型号 13、以平均无故障时间,用于描述计算机的(A) A、可靠性 B、可维护性 C、性能价格比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4、以平均修复时间达到,用于描述计算机的(B) A、可靠性 B、可维护性 C、性能价格比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5、性能价格比也是一种用来衡量计算机产品优劣的概括性指标。 性能代表系统 的使用价值,它一般不包括(D)

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教案)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 第四课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要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常见硬件与常见软件,能给自己配置计算机,能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容量单位及换算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其它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通过自己的学习,列出计算机配置清单所带来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各硬件的重要作用 2、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赏识教育法、实习实作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硬件系统的实物(CPU、内存条、硬盘及其他硬件实物) 五、教学课时2课时(1+1) (1节理论课+1节实习实作课)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题:第4课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问题导入“对于大家经常使用的计算机,从外观上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回答(略)师(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在计算机中都称硬件)(有了硬件计算机就能工作了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 (三)知识讲解(系统讲解):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 A:硬件部分知识简介: 1、中央处理器(芯片)-CPU计算机的大脑(核心部件)组成、功能,观察实物,分类,生产发展及国内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的目的。 2、存储器(存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内存和外存实物展示、作用地位、容量单位及换算。概括:内存容量较小,运行速度快,价格高,外存容量更大,存取速度比内存较慢,价格较便宜。 3、其他硬件简介:主板、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等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3.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这一节将分别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系统各功能部件的集合。是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组成的各种计算机部件和设备的总称,是计算机完成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计算机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存在的物理实体。 计算机软件是指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各种程序以及任何与之相关的文档和数据的集合。其中程序是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语句指令序列。 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通常称为“裸机”,裸机是无法工作的。如果计算机硬件脱离了计算机软件,那么它就成为了一台无用的机器。如果计算机软件脱离了计算机的硬件就失去了它运行的物质基础;所以说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1-6 所示。

1.3.2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现代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装置,它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是由于采 用了“存储程序”工作原理。这一原理是1946年由冯 · 诺依曼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篇题为《关 于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的初步讨论》的论文中提出并论证的。这一原理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 基本组成和工作方式。 ⑴ 计算机硬件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⑵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程序和数据。 ⑶ 采用“存储程序”的方式,将程序和数据放入同一个存储器中(内存储器),计算机 能够自动高速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 可以说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中每一个部件都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别完成各自不同 的工作。如图1-7所示,五大部件实际上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协调统一地工作。首先,把表 示计算步骤的程序和计算中需要的原始数据,在控制器输入命令的控制下,通过输入设备送 入计算机的存储器存储。其次当计算开始时,在取指令作用下把程序指令逐条送入控制器。 控制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根据指令的操作要求向存储器和运算器发出存储、取数命令和运 算命令,经过运算器计算并把结果存放在存储器内。在控制器的取数和输出命令作用下,通 过输出设备输出计算结果。 1.运算器(ALU ) 运算器也称为算术逻辑单元ALU (Arithmetic Logic Unit )。它的功能是完成算术运算和 逻辑运算。算术运算是指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复合运算。而逻辑运算是指“与”、“或”、 “非”等逻辑比较和逻辑判断等操作。在计算机中,任何复杂运算都转化为基本的算术与逻 辑运算,然后在运算器中完成。 2.控制器(CU ) 控制器CU (Controller Unit )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控制器一般由指令寄存器、指令译 码器、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从内存取指令和执行指令。指令是指示计 算机如何工作的一步操作,由操作码(操作方法)及操作数(操作对象)两部分组成。控制 器通过地址访问存储器、逐条取出选中单元指令,分析指令,并根据指令产生的控制信号作 用于其它各部件来完成指令要求的工作。上述工作周而复始,保证了计算机能自动连续地工 作。 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统称为中央处理器,即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它是 整个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计算机的“大脑”。它控制了计算机的运算、处理、输入和输出 等工作。 集成电路技术是制造微型机、小型机、大型机和巨型机的CPU 的基本技术。它的发展 使计算机的速度和能力有了极大的改进。在1965年,芯片巨人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 登 · 摩尔,给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24个月就会翻一番。让 所有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个定律非常精确的预测了芯片的30年发展。1958年第一代集成电 路仅仅包含两个晶体管,而1997年,奔腾II 处理器则包含了750万个晶体管,2000年的 程序 数据 控制流 数据流 图 1-7 计算机基本硬件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

发电厂隔离开关构造原理及运行技术

发电厂隔离开关构造原理及运行技术 作者:佚名转贴自:点击数: 253 更新时间:2009-2-23 发电厂隔离开关构造原理及运行技术 隔离开关是一种高压电器,又名隔离刀闸。因为它没有专门的灭弧结构,所以不能切断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使用时应与有灭弧装置的断路器配合,只能在断路器断开时才能进行隔离开关的操作。 1、隔离开关的用途 1)将电气设备与带电部分隔离,保证有明显的断开点,以保证检修安全。 2)改变运行方式,进行等电位操作。 3)接通和断开小电流电路。 2、对隔离开关的要求 1)隔离开关应有明显的断开点。 2)隔离开关断开点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 3)隔离开关在运行中经受短路电流,应有足够的热稳定性和电动稳定性。尤其不能因为电动力的作用而自行断开,以避免引起严重事故。 4)隔离开关的结构应简单,动作可靠。 5)带有接地刀闸的隔离开关,必须有联锁机构,以保证先断开接地刀闸,才能操作隔离开关。 3、隔离开关的分类 1)按绝缘支柱的数目分为:单柱式、双柱式、三柱式。 2)按刀闸的运行方式分为:水平旋转式、垂直旋转式、插入式、摆动式。 3)按设置地点分为:户外式、户内式。 4)按相数分为:单相、三相。 二、户内隔离开关 电厂用户内隔离开关有下列类型

三、户外隔离开关 G W 7 — 3 3 0 电压等级 设计序号 户外式 隔离开关 特点:导电部分结构简单,导电杆只作水平旋转,占用空间、高度较小。由于两端瓷柱是固定的,便于向组合电器发展。 GW7-330型隔离开关为三柱水平开启式结构,两端瓷柱固定不动,顶端装设静触头;中间瓷柱顶部安装动触头及导电杆,可水平旋转一定角度。其构件主要包括:底座、瓷柱、导电系统、接地刀装置及均压环。 GW7-330型隔离开还配备了交流380、CJ6型电动机操作机构。即可手动操作该隔离开关,也可电动操作。其参数如下: 1、刀闸规范 型式:GWF-330PN 最高工作电压:363KV 额定频率:50Hz 额定电流:1600A 额定电压:330KV 工频电压:510KV 雷电冲击:1175KV 操作冲击:950KV 4秒热稳定电流:40KA 2、电动机操作机构规范 型式:CJ6 电动机功率:0.6KW 操作电源:AC 控制电压:220VAC 操作电压:380VAC 额定转速:1400RPM 额定电流:1.7A GW7-330型隔离刀闸即可手动操作,也可电动操作。电动操作即可在就地箱,也可在集中操作箱操作,但都只能进行单相操作。

风力发电机结构和原理

风力发电机结构原理 杜容熠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能中有约2%被转变成风能,全球大气中总的风能量约为1014MW(10亿亿千瓦)。其中可被开发利用的风能理论值约有3.5×109MW(3.5万亿千瓦),比世界上可利用的水能大10倍。 把风能转变为电能是风能利用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风力发电机一般有叶轮、发电机(包括装置)、调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装置等构件组成。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叶轮在风力的作用下旋转,它把风的动能转变为叶轮轴的机械能,发电机在叶轮轴的带动下旋转发电。 1.风力发电原理: 1.1 风能的概念: 风能:空气因为太阳能辐射,造成压力差,而发生运动的动能称为“风能”,风能的计算公式为: E=0.5ρsV3 式中: E-风能(W) ρ-空气密度(kg/m3) S-气流截面积(m2) V-风速(m/s) 风能密度(W):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风能,W=0.5ρV3。 有效风能密度:指风机可利用的风速范围内的风能密度(对应的风速范围大约是3~25m/s)。 1.2 风能发电的动力学原理 风力发电采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并非风推动叶轮叶片,而是风吹过叶片形成叶片正反面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会产升力,令叶轮旋转并不断横切风流。该原理类似于飞机上升时的原理,空气通过机翼,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阻力。

如果将一块薄板放在气流中,则在沿气流方向将产生一正面阻力F D和一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升力F L其值分别由下式确定L: F D=0.5CdρSV2 F L=0.5C LρSV2 式中:CD-阻力系数 C-升力系数 L S-薄板的面积 ρ-空气的密度阻力型叶轮 V -气流速度 如果把薄片当作叶片,将其装在轮毂上组成叶轮,那么风的作用力旋转中心线就会使叶轮转动。由作用于叶片上的阻力FD而使其转动的叶轮,称为阻力型叶轮;而由升力FL而使其转动的叶轮,称为升力型叶轮。目前为止现代风力机绝大多数采用升力型叶轮。 2.风力发电机的组成部分及特点:

双馈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

双馈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 我们通常所讲的双馈异步发电机实质上是一种绕线式转子电机,由于其定、转子都能向电网馈电,故简称双馈电机。双馈电机虽然属于异步机的范畴,但是由于其有独立的励磁绕组,可以像同步电机一样施加励磁,调节功率因数,所以又称为交流励磁电机,也有称为异步化同步电机。 同步电机由于是直流励磁,其可调量只有一个电流的幅值,所以同步电机一般只能对无功功率进行调节。交流励磁电机的可调量有三个:一是可调节励磁电流幅值;二是可改变励磁频率;三是可改变相位。这说明交流励磁电机比同步电机多了两个可调量,通过改变励磁频率,可改变电机的转速,达到调速的目的。这样,在负荷突变时,可通过快速控制励磁频率来改变电机转速,充分利用转子的动能,释放或者吸收负荷,对电网扰动远比常规电机小。改变转子励磁的相位时,由转子电流产生的转子磁场在气隙空间的位置上有一个位移,这就改变了发电机电势与电网电压相量的相对位置,也就改变了电机的功率角。这说明电机的功率角也可以进行调节。所以交流励磁不仅可以调节无功功率,也可以调节有功功率。 双馈电机的定转子绕组均为对称绕组,电机的极对数为 p,根据旋转磁场理论,当定子对称三相绕组施以对称三相电压,有对称三相电流流过时,会在电机的气隙中形成一个旋转的磁场,这个旋转磁场的转速 n1称为同步转速,它与电网频率 f1 及电机的极对数 p的关系如下:

P f n 1 160= 同样在转子三相对称绕组上通入频率为f 2 的三相对称电流,所产生的旋转磁场相对于转子本身的旋转速度为: P f n 2260= 由上式可知,改变频率 f 2,即可改变 n 2,而且若改变通入转子三相电流的相序,还可以改变此转子旋转磁场的转向。因此,若设n 1 为对应于电网频率为50Hz 时双馈发电机的同步转速,而n 为电机转子本身的旋转速度,则只要维持n ±n2=n1=常数,则双馈电机定子绕组的感应电势,如同在同步发电机时一样,其频率将始终维持为f 1 不变。 n ±n2=n1=常数 双馈电机的转差率 11n n n S -= ,则双馈电机转子三相绕组内通入的电流频率应为: 11 11122606060sf n n n Pn n n P Pn f =-=-==)( 根据上式表明:在异步电机转子以变化的转速转动时,只要在转子的三相对称绕组中通入转差频率(即f 1S )的电流,则在双馈电机的定子绕组中就能产生50Hz 的恒频电势。所以根据上述原理,只要控制好转子电流的频率就可以实现变速恒频发电了。 根据双馈电机转子转速的变化,双馈发电机可有以下三种运行状态:

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

第四课《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初步了解各硬件的作用 3、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重点难点: 1、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2、认识各硬件及了解其作用;认识软件系统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同学间的互助交流能力教学准备:一台完整计算机硬件(再准备一个已安装操作系统的硬盘) 课时:第1课时 处理方法: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这种处理方式有些空洞,让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而现在计算机已经很普及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家庭购买了计算机,这就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这一节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我采用了让家里有计算机、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来讲解和实物展示,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讨论,来达到教学目的。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第2课时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的分类,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互评讨论配置一台适合自己使用的计算机,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算机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拥有了计算机,可我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请家里有计算机的同学举手。(据初步了解每个班级中至少有30%以上的同学家中有计算机) 二、新授 1、硬件系统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好吗? 学生回答:请2-3位同学讲解,老师记录与本课有关的计算机系统所涉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教师讲解: 计算机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各种设备或器件的总称,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每一台计算机都有CPU、内存、硬盘、键盘、鼠标、显示器等(结合刚才所记载的内容,分别讲解并展示实物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计算机硬件包括: 1、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构成,它是一种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具有运算、处理和控制的功能,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它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常以此型号来称呼计算机。如PⅢ、PⅣ计算机 2、存储器:是存储各种信息和处理结果的装置。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存储器的容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常见的容量单位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GB (吉字节) 1GB = 1024MB,1MB= 1024KB,1KB = 1024B

双馈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参考资料)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 我们通常所讲的双馈异步发电机实质上是一种绕线式转子电机,由于其定、转子都能向电网馈电,故简称双馈电机。双馈电机虽然属于异步机的范畴,但是由于其有独立的励磁绕组,可以像同步电机一样施加励磁,调节功率因数,所以又称为交流励磁电机,也有称为异步化同步电机。 同步电机由于是直流励磁,其可调量只有一个电流的幅值,所以同步电机一般只能对无功功率进行调节。交流励磁电机的可调量有三个:一是可调节励磁电流幅值;二是可改变励磁频率;三是可改变相位。这说明交流励磁电机比同步电机多了两个可调量,通过改变励磁频率,可改变电机的转速,达到调速的目的。这样,在负荷突变时,可通过快速控制励磁频率来改变电机转速,充分利用转子的动能,释放或者吸收负荷,对电网扰动远比常规电机小。改变转子励磁的相位时,由转子电流产生的转子磁场在气隙空间的位置上有一个位移,这就改变了发电机电势与电网电压相量的相对位置,也就改变了电机的功率角。这说明电机的功率角也可以进行调节。所以交流励磁不仅可以调节无功功率,也可以调节有功功率。 双馈电机的定转子绕组均为对称绕组,电机的极对数为 p,根据旋转磁场理论,当定子对称三相绕组施以对称三相电压,有对称三相电流流过时,会在电机的气隙中形成一个旋转的磁场,这个旋转磁场的转速 n1称为同步转速,它与电网频率 f1 及电机的极对数 p的关系

如下: P f n 1 160= 同样在转子三相对称绕组上通入频率为f 2 的三相对称电流,所 产生的旋转磁场相对于转子本身的旋转速度为: P f n 2260= 由上式可知,改变频率 f 2,即可改变 n 2,而且若改变通入转子三 相电流的相序,还可以改变此转子旋转磁场的转向。因此,若设n 1 为 对应于电网频率为50Hz 时双馈发电机的同步转速,而n 为电机转子本身的旋转速度,则只要维持n ±n2=n1=常数,则双馈电机定子绕组的感应电势,如同在同步发电机时一样,其频率将始终维持为f 1 不变。 n ±n2=n1=常数 双馈电机的转差率 11n n n S -= ,则双馈电机转子三相绕组内通入的电流频率应为: 11 11122606060sf n n n Pn n n P Pn f =-=-==)( 根据上式表明:在异步电机转子以变化的转速转动时,只要在转子的三相对称绕组中通入转差频率(即f 1S )的电流,则在双馈电机 的定子绕组中就能产生50Hz 的恒频电势。所以根据上述原理,只要控制好转子电流的频率就可以实现变速恒频发电了。

CJ6B隔离开关操作机构说明书

. . CJ6B电动机操动机构安装使用说明书 西安整高电器开关制造有限公司 X i’an ZhengGao electric switch manufacturing Co.,LTD

一、概述 CJ6B电动机操动机构是我公司继CJ6A电动机操动机构之后又一系列隔离开关用电动机操动机构。本产品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可靠、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等优点。 本产品符合GB1985-89《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产品可10年免维修。 本产品适合126Kv高压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动操作使用。 二、技术参数 1.适用于高压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的参数详见表1 表1 2.电动机操动机构的额定参数见表2 表2 3.适用环境: 3.1 海拔高度:一般≤1000m;特殊情况≤2500m; 3.2 环境温度:上限+400C 下限-250C,极限最低温度-400C; 3.3 相对湿度:95%RH; 3.4 地震烈度:能满足8度的要求; 3.5 覆冰厚度:不大于20mm;

3.6 污秽等级:III级; 3.7 不适用于有易燃物质、爆炸危险、化学腐蚀及剧烈振动场所。 三、操动机构特点 1.实用性强 1.1 机构接通电源就能在‘就地’或‘远方’进行操作,一台电机通过两级蜗轮减速器输出转矩,就可驱动隔离开关或接地开关准确、可靠地实现合闸、分闸动作。 1.2 利用行程(微动)开关控制操动机构输出转角或它运行的最终位置。利用蜗杆蜗轮传动保证需要的输出转矩和速度,本机构操作平稳、冲击力小,噪音低,并具有可靠的自锁性。 1.3 本机构可分别实现电动和手动操作,电动和手动能互锁。 1.4 箱体为冷轧钢板喷塑处理(或根据用户要求采用不锈钢板)铆接结构。其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具有可靠的防水、防尘、防腐及防锈蚀性。对各种地域均能适应,与传统的焊接和螺栓连接结构相比,更为轻巧和美观。 2.经济性 2.1 只需电源电压就能操作,不需其它附属设备; 2.2 机构零部件标准化程度高,便于加工制造; 2.3 产品价格合理。 3.维护、检查简单 3.1 本操动机构结构简单,维护简单方便易行,零部件具有互换性; 3.2 机构内的轴承及两级蜗轮减速器都是密封式结构,采用油脂润滑,可不加油,免维护; 3.3 打开正门或侧门,可方便实施维护和检查。 4.结构概述及动作说明 4.1 电动操作部分 这部分由一台交流电动机、两级蜗轮减速器和电器控制元件组成。电动机的动力通过第一级蜗轮减速器、第二级蜗轮减速器,由输出轴传递给隔离开关或接地开关,实现分闸、合闸动作。输出轴的旋转角度靠两个行程开关控制电动机实现,动作时间误差±1秒。 4.2 手动操作部分 手动操作时,把正面箱门打开,逆时针转动与电气旋钮开关固定在一起的闭锁板,至露出手柄插入孔,把手柄插入,通过手摇可操动机构分、合闸。当松开闭锁板及旋钮开关时,闭锁板及旋钮开关自动复位,手柄插入孔被挡住,手动操作无法进行,从而实现了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的电气互锁。

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 你好,你的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广。我大概给你阐述下,对于现在国内国外大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有双馈机和永磁直驱发电机。 永磁直驱发电机顾名思义是在传动链中不含有增速齿轮箱。?总所周知,一般发电机要并网必须满足相位、幅频、周期同步。而我国电网频率为50hz这就表示发电机要发出50hz 的交流电。学过电机的都知道。转速、磁极对数、与频率是有关系的n=60f/p。?所以当极对数恒定时,发电机的转速是一定的。所以一般双馈风机的发电机额定转速为1800r/mi n。而叶轮转速一般在十几转每分。这就需要在叶轮与发电机之间加入增速箱。 而永磁直驱发电机是增加磁极对数从而使得电机的额定转速下降,这样就不需要增速齿轮箱,故名直驱。而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最容易出故障的部件。所以,永磁直驱的可靠性要高于双馈。?对于永磁直驱发电机的磁极部分是用钕铁硼的永磁磁极,原料为稀土。?风轮吸收风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主轴传递给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通过全功率变流器之后过升压变压器上网。?不知道有木有解释清楚。 还有什么不清楚可以继续追问,知无不言。 风力发电机也在逐步的永磁化。采用永磁风力发电机,不仅可以提高发电机的效率,而且能在增大电机容量的同时,减少体积,并且因为发电机采用了永磁结构,省去了电刷和集电环等易耗机械部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这也是风电发电机的发展趋势之一。?风力机的直驱化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趋势。目前大多风电系统发电机与风轮并不是直接相连,而是通过变速齿轮相连,这种机械装置不仅降低了系统的效率,增加了系统的成本,而且容易出现故障,是风力发电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直驱式风力发电机可以直接与风轮相连,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增大了电机的体积和设计制造以及控制的难度。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是采用风轮直接驱动多极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发电,通过功率变换电路将电能转换后并入电网,相对于双馈型发电系统,直驱式发电机采用较多的极对数,使得在转速较低时,发电机定子电压输出频率仍然比较高,完全可以在电机的额定等级下工作,并且其定子输出电压通过变流器后再和电网相接,定子频率变化并不会影响电网频率。在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中风机与发电机直接耦合,省去了传统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国内难以自主生产且故障率较高的齿轮箱这一部件,减少了发电机的维护工作,并且降低了噪音。另外其不需要电励磁装置,具有重量轻、效率高、可靠性好的优点。 直驱永磁发电机与双馈异步发电机技术相比,由于不需要转子励磁,没有增速齿轮箱,效率要比双馈发电机高出20%以上,年发电量要比同容量的双馈机型高; 增速齿轮箱故障较高,维护保养成本高,直驱永磁发电机不需要齿轮箱,易于维修 保养;直驱永磁发电机采用全功率的交-直-交变频技术,与电网隔离,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对电网友好;?直驱永磁发电机的缺点是稀土永磁材料成本高,导致整机成本相对较高,永磁材料在高温、震动和过电流情况下,有可能永久退磁,致使发电机整体报废,这是直驱永磁发电机的重大缺陷。 --

09-第九章 隔离开关

第十一章隔离开关 第一节基本原理及结构 【本节描述】本模块介绍了隔离开关的基本原理,用途,主要技术参数特点。 一、隔离开关基本原理 隔离开关是在电力系统中比较常用的电气设备,它需要与断路器配合使用,隔离开关没有灭弧装置,不能开断负荷电流。用于将电力回路与电源隔开。 根据GB/T2900.20-94 《电工术语高压开关设备》的规定,隔离开关定义为:在分位置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位置时,能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例如短路)下的电流的开关设备。 注:当回路电流“很小”时,或者当隔离开关每极的两接线端间的电压在关合和开断前后无显著变化时,隔离开关具有关合和开断回路的能力。 隔离开关又称隔离刀闸,因为它没有专门的灭弧装置,所以不能用来切断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使用时应与断路器配合。 (一)、隔离开关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 以GW17型隔离开关为例。 1. 导电回路

图9-1导电回路设备结构图 导电回路结构如图9-1所示,动作原理如下:动触头的分合闸运动由折叠运动和加紧运动组成,下导电管内有平衡弹簧系统平衡导电部分自重,合闸时平衡弹簧压缩储能降低合闸速度;分闸时平衡弹簧释放能量,减少分闸操作力。 折叠运动:锥齿轮带动操作拐臂运动——转动座转动——下导电管系统转动(操作拉杆及齿条直线移动)——齿轮齿条传动及上导电臂运动。 加紧运动:滚轮受斜面顶压推动——上操作杆纵向移动(压缩复位弹簧)——杆端连片推动触片收拢——压缩加紧弹簧并提供柔性夹紧力。 2.传动部分 图9-2主刀传动原理图 主刀闸动作原理如下: 机构轴——垂直连杆——轴承座(垂直连杆一并带动水平连杆——两边相)——操作瓷瓶——锥齿轮——双侧拐臂。

风力发电机结构及原理

风力发电机结构及原理 机舱:机舱包容着风电机的关键设备,包括齿轮箱、发电机。维护人员可以通过风电机塔进入机舱。机舱左端是风电机转子,即转子叶片及轴。 转子叶片:捉获风,并将风力传送到转子轴心。现代600 千瓦风电机上,每个转子叶片的测量长度大约为20 米,而且被设计得很象飞机的机翼。 轴心:转子轴心附着在风电机的低速轴上。 低速轴:风电机的低速轴将转子轴心与齿轮箱连接在一起。在现代600 千瓦风电机上,转子转速相当慢,大约为19 至30 转每分钟。 轴中有用于液压系统的导管,来激发空气动力闸的运行。 齿轮箱:齿轮箱左边是低速轴,它可以将高速轴的转速提高至低速轴的50 倍。 高速轴及其机械闸:高速轴以1500 转每分钟运转,并驱动发电机。它装备有紧急机械闸,用于空气动力闸失效时,或风电机被维修时。 发电机:通常被称为感应电机或异步发电机。在现代风电机上,最大电力输出通常为500 至1500 千瓦。 偏航装置:借助电动机转动机舱,以使转子正对着风。偏航装置由电子控制器操作,电子控制器可以通过风向标来感觉风向。图中显示了风电机偏航。通常,在风改变其方向时,风电机一次只会偏转几度。 电子控制器:包含一台不断监控风电机状态的计算机,并控制偏航装置。为防止任何故障(即齿轮箱或发电机的过热),该控制器可以自动停止风电机的转动,并通过电话调制解调器来呼叫风电机操作员。 液压系统:用于重置风电机的空气动力闸。 冷却元件:包含一个风扇,用于冷却发电机。此外,它包含一个油冷却元件,用于冷却齿轮箱内的油。一些风电机具有水冷发电机。 塔:风电机塔载有机舱及转子。通常高的塔具有优势,因为离地面越高,风速越大。现代600 千瓦风汽轮机的塔高为40 至60 米。它可以为管状的塔,也可以是格子状的塔。管状的塔对于维修人员更为安全,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内部的梯子到达塔顶。格状的塔的优点在于它比较便宜。 风速计及风向标:用于测量风速及风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