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特性及调节控制研究综述

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特性及调节控制研究综述

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特性及调节控制研究综述
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特性及调节控制研究综述

第21卷第6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12月

基金项目:江苏省水利动力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课题(K99082)

王林锁(1959 ),男,江苏丹阳人,扬州大学水利与工程学院教授,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研究.

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特性及调节控制研究综述

王林锁,索丽生,刘德有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简要介绍水力机组过渡过程特性及阀调节理论研究概况和进展,针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和机组导叶运行规律的优化问题,对各种优化导叶运行规律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并就抽水蓄能电站工况调节过渡过程问题提出了研究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工况调节;综述

中图分类号:TV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647(2001)06 0005 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力系统的日负荷峰谷差越来越大,且电网越大,调峰填谷、提高电站利用率和减少系统能耗问题以及提高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等问题都愈趋重要.大容量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填谷作用,能提高火(核)电站设备利用率和担负调频调相、旋转备用,可以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和电网的灵活性及可靠性,它已被证明是各种调峰机组中最经济的一种.目前世界抽水蓄能电站平均年增长超过10%,已建、在建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亿kW,其中装机100万kW 以上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有40多座,抽水蓄能机组向高水头、大容量发展[1].

和常规水电站相比,抽水蓄能电站具有水头高、工况转换频繁及输水系统中存在双向水流等特性,其过渡过程除具有一般常规电站特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工况变换复杂,并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以满足负荷跟踪事故应急的需要,抽水蓄能机组具有5种基本工况,即静止、发电、发电方向调相、抽水、抽水方向调相,各种工况间的变换排列组合多达24种,实际常见的工况切换有20种; 工况转换频繁,机组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常改变工况以适应电网的不同需要,一般情况下工况变换为1d 数次,有些抽水蓄能电站的工况变化达1h 数次[2].因此,研究抽水蓄能机组各种过渡过程特性,找出合理可靠的调节控制方法,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稳定、可靠和高效运行有着极重要的意义.1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水力机构过渡过程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单一工况下的水力过渡过程,如抽水工况的启动和停泵,发电工况的甩负荷等过渡过程,而对抽水蓄能电站可逆机组工况转换过渡过程,如抽水工况转向发电或发电工况转向抽水等工况调节过渡过程的研究则不够,同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根据机组和管路等参数及其它边界条件、初始条件进行过渡过程计算,对设计方案进行校核,而对运行工况转换过渡过程的控制问题研究不够.1.1 阀调节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工况调节过渡过程控制问题实质是在一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实现对系统的控制达到预定目标的工程反问题,该反问题的研究起源于阀调节问题,也即在规定了瞬变的持续时间或瞬变中的最大(最小)压力限的情况下计算为完成此任务而需的 S 曲线.关于控制瞬变流的阀门关闭方案的研究工作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开始.Knapp [3,4]等建立了阀调节方法: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系统中的一根管上,并十分仔细地建立它的瞬时变化,然后使系统的其余部分适应这个所选瞬变,同时计算系统的端部边界条件.Ruus [5]和Streeter [6]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也建立了类似的方法.到1963年,一种无摩擦调节的完整处理方法开始建立,它能在阀运动停止后消除最终瞬变.Streeter [7]和W ylie 适当考虑了摩擦,Propson [8]对阀调节方法作了

5

详尽的解释,并且给出了方法的证明,此外他还研究了一种给定时间内的调节,并且研究了迅速关阀,将时间降到2L/a.此后,Drisls等[9]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Wylie,Streeter[10]对阀调节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研究,并给出了单管无摩擦阀调节、单管有摩擦阀调节及复杂系统的阀调节计算方法和相关程序.

1.2 水力机组过渡过程研究概况

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综合了水轮机和水泵过渡过程特性,就单个工况及单一过渡过程而言,它和水轮机或水泵各过渡过程并无本质区别,其一般过渡过程分析计算主要内容是:确定作用在各处压力管道内的最大水锤值、甩负荷时的最大转速上升、作用在机组转轮上可能的最大轴向力、事故停机水锤等,关于这类过渡过程的分析计算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11,12].对水电站或泵站过渡过程研究已较为成熟,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刚性水击理论和弹性水击理论,分析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图解法和数值计算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是利用特征线法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计算各种水锤问题.但是,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问题除了具有水轮机和水泵的特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一是抽水蓄能机组多为高扬程可逆式机组,其全特性曲线和一般水轮机或水泵全特性曲线差异较大,故对过渡过程计算有较大的影响;二是除具有一般过渡过程特征之外,抽水蓄能机组工况变换过渡过程对水轮机组能否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抽水蓄能机组工况转换过渡过程特性,实现对系统的控制,达到预定的目标是抽水蓄能电站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水力机械过渡过程问题研究的新任务和目标.

2 可逆机组全特性曲线处理方法

在过渡过程分析计算中,需要频繁利用可逆式机组的全特性曲线以求机组的瞬时参数,通常给定的全特性曲线在水轮机飞逸工况和制动工况区域出现 S 型,在水泵工况区有交叉和重叠现象,如直接利用该曲线进行插值计算会带来较大的误差,且由于多值性,可能使插值无法进行.因此,可逆机组全特性曲线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分析计算.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2.1 Suter转换曲线及其改进方法

Suter[13]利用无因次参数引入W H(x)和WB(x)函数将原全特性曲线转换为Suter曲线,使原曲线两边被相对拉平,并有效地消除了多值性给插值带来的困难.但Suter曲线仍存在缺陷: 等开度线的分布不均匀,大开度时曲线过密,小开度过稀,从而使插值计算产生较大的误差; 在曲线的两头仍出现交叉和重叠现象,对工况确定和插值极为不利; 在反水泵区有一段曲线几乎与x轴垂直,使插值出现多值现象.为此,国内外学者在Suter曲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B oldy[14]把相对导叶开度y引入转换式:

WH(x,y)=

h PT

2+q2/y2

WB(x,y)=

n

2+q2/y2

x=arctan(q/ )

x= +arctan(q/ )

>0

<0

(1) 该修正方法改善了等开度线的分布不均匀性,提高了插值效果,但此方法仅仅改善了Suter法中的第一个缺陷.

文献[15]根据相似理论推导出下列关系:

W H(x,y)=

h PT

2+q2/y2

y

| |

WB(x,y)=

m

2+q2/y2

y

| |

x=arctan(q/ )

x= +arctan(q/ )

>0

<0

(2)和Suter转换式比较,式(2)多了

y

| |

项,此项的效果是改善了Suter法中的前两项缺陷,但第三项缺陷依然存在,而且引入的

y

| |

项还带来了新问题:当 较小时W H(x,y)和WB(x,y)曲线坡度很陡,而当 =0时,W H(x,y)和WB(x,y)不存在.

文献[16]提出的转换关系式为

WH(x,y)=

h PT

2+(q+c h PT)2

WB(x,y)=m

h PT

x=arctan[(q+c h PT)/ ]

x= +arctan[(q+c h PT)/ ]

>0

<0

(3)此方法完全消除了上述Suter法中的第三项缺陷,且对前两项曲线也有较明显的改善,但由其转换曲线可以看到其等开度线分布仍不均匀,且多次出现交叉和重叠现象,故其插值效果仍不理想.

为了充分弥补Suter法的缺陷,文献[17]提出了下列转换关系:

W H(x,y)=

h PT

2+q2

y2

WB(x,y)=

m

h PT

+

k1

m1r

y

x=arctan[(q+k2h p t)/ ]

x= +arctan[(q+k2h p t)/ ]

>0

<0

(4)

6

式中k1和k2为常数,一般取k1=1.0~1.8,k2= 0.5~1.2.式(4)所得曲线消除了Suter曲线分布不均匀、交叉和重叠及插值多值性等缺陷,能获得良好的插值效果,但该法W H(x,y)曲线起伏较大且不够光滑,当 =0时,W H(x,y)和WB(x,y)不存在,这是其不足之处.

2.2 全特性曲线的其它处理方法

文献[18]将单位参数都作为流量特性图、力矩特性图上的等开度线长度L q和L m的函数,先用数学方程描述零开度线和与其相邻的两条小开度特性曲线,然后用样条函数法求取等开度线长度,其它小开度区特性可以从这三条开度线之间的插值得到,由此小开度特性可以得到很好地描述,并使零开度特性和有限开度特性得到较好地衔接.另外, Boldy[19]提出了利用法线网格插值的方法,此法计算精度较高,但编制程序复杂,计算工作量较大.文献[20]对该法作了修正,提出了分区插值的拆线网格法,从而减少了计算工作量,但此法在划分网格和输入数据时,工作量较大,误差也大,且不能直接使用实验所得到的离散数据.

2.3 全特性曲线处理新方法

无论是原始全特性曲线,还是Suter曲线,它们出现交叉和重叠的根本原因,是这些曲线都是以二维的形式表示的,导叶开度仅作为参变量,由于等开度曲线的相似性及某些区域(曲线两边)性能参数随导叶开度变化不大,势必导致局部交叉和重叠,因此要根本消除交叉和重叠,只有改变曲线的表现形式,文献[21,22]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文献[23]提出了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的新处理方法,即以Suter曲线为基础,将以y为参变量的二维曲线转换为以相对流动角x和导叶开度y为自变量的三维曲面形式,这样既保留了Suter曲线的优点,又弥补了其不足之处.实用中,对比转数一定的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在Suter全特性曲线的基础上,以流动角x和导叶开度y为平面坐标,将W H(x,y)和WB(x,y)表示为曲面函数,根据矩形域正交多项式最小二乘法曲面拟合数学模型求得相应的曲面方程.计算中只要已知x和y值,就能求得任一瞬间的W H(x,y)和WB(x, y),无需进行插值,其计算精度取决于曲面拟合精度,需要时可分区域进行拟合以提高精度.应用中还可以根据计算进程的需要利用已知的全特性曲线参数WH(x i,y i)和WB(x i,y i)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等x 剖面拟合曲线方程W Hx(y),从而直接计算出任意x 和y时的参数W H(x,y)和WB(x,y),这样既保证了精度,也使计算过程简便.3 水力机组导叶运行规律的优化

在水力机械装置基本技术参数已确定的条件下,水力机组甩负荷或停泵过渡过程特性主要取决于导叶运行规律,所以,水力机组导叶运行规律的优化是水力机组过渡过程特性研究和计算的重要内容.对抽水蓄能电站而言,因需频繁进行工况转换,在其它基本技术参数确定的条件下,导叶的运行规律对机组的工况调节过渡过程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改善水力机组过渡过程中的品质,人们提出了寻求最佳导叶关闭(或开启)规律的问题,此问题属过渡过程计算中的反命题,亦即在已知水力机械装置各参数的情况下,给定某些工况参数欲达到的理想瞬变过程,通过计算确定相应的控制规律,亦就是导叶的运行规律.

3.1 甩负荷过渡过程的安全控制

到目前为止,对水力机组导叶运行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水力机组甩负荷时导叶关闭规律的优化问题.甩负荷过渡过程中,机组转速上升和系统水压上升过高可能引起事故,虽然机组是按飞逸转速校核计算的,但由于机组在长时间运行中某些部件老化,由变应力引起材料疲劳及其它意外因素,均能使转动部件的强度降低造成破坏性事故,压力上升过高导致钢管破裂的事件在国内时有发生,严重的事故对整个电站会成为一场灾难.另外,在甩负荷过程中,当转轮上作用的轴向力大于转动部件重量时,转动部分被抬起,造成诸如集电环、导轴承与推力镜板等部件的事故.更应注意的是,由于导叶的快速关闭,导叶与转轮进口前的水流压力急剧下降而造成高度真空,因水汽化造成断流,由转轮区域流出的水将向转轮区反向流回,引起了强烈的反水锤.为确保机组和电站的安全,必须正确选择甩负荷过渡过程调节元件的运动规律和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合理调节元件运动规律或称控制方式,有可能保证转速上升与压力上升值均不是很高,向上的轴向水推力不致过大.同时,为充分保证过渡过程中机组与压力引水系统的安全,还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机组全甩负荷转速上升最大值应不大于40%,当设计水头超过100m时,最大压力上升值一般不应超过30%[11].

3.2 预定导叶关闭规律形式的优化方法

导叶关闭规律的优化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先假定某种导叶关闭规律形式,根据工程需要对其中的某些控制参数进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整个关闭规律的目的;另一类是不事先假定关闭规律形式,直接根据过渡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如最大压

7

头升高值或最大转速升高值,作为控制条件,利用阀调节原理求取理想的导叶关闭规律.

在事先假定导叶关闭规律形式的方法中,最简单的是一段直线关闭规律,即当导叶开始关闭时,认为活塞运动速度不变,不考虑某些情况下关闭终了时活塞运动的减慢.在此规律下,主要是确定在调速器某一整定情况下,接力器关闭所需的最小时间 导叶关闭时间T S.T S越小,在引水系统中引起的水压力上升愈大,而转速上升愈小,合理的选择T S可以调整水压上升与转速上升不超过规定要求.文献[24]提出了导叶直线关闭规律下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转数瞬变规律的解析计算方法.一段直线法虽然简单,且关闭规律易实现,但对改善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的品质作用很有限,有些情况下不能满足系统要求,所以该法在水电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少,应用较多的是二段折线关闭规律和三段折线关闭规律.对于二段折线关闭规律,当水力机组甩负荷时,导叶首先以较快的速度等速关闭到某一开度,然后再以较慢的速度等速关闭到零,由于第一段关闭速度较快,转速上升值将降低,导叶第二段速度较慢,从而限制引水系统水压上升,所以该关闭规律下主要是选择最佳折点位置和两段关闭速度.和一段直线关闭规律相比,二段折线关闭规律无论对于限制机组转速上升,还是限制压力上升均有较大的优越性.三段折线关闭规律有两个折点,求取最佳关闭规律就是求取最优的各折点位置和各段关闭速度.

导叶关闭规律的形式确定后,需根据具体的要求优化过渡过程的控制参数,如导叶关闭时间,转折点的开度等.优化控制参数最简单的方法是试算法:设定一定的评判标准和目标函数,如最大转速升高值 ,最大压力升高值 ,压力脉动幅值 p等,通过选择不同参数值进行计算比较,找出最佳的参数,从而确定导叶关闭规律.此方法虽然简单,但计算工作量大,且不适用多目标、多因数的优化过程,故一般用于初步设计计算或校核计算.文献[25]提出用正交设计法在水轮机模型试验台上直接优化方法寻求最佳控制规律,并根据相似律换算至原型,此方法因直接从试验中求取最佳关闭规律,对特定的工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因受试验条件限制和测试的复杂性,只能对有限因素作有限组合的试验,故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该方法还存在换算方面的问题,因而其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文献[2]提出了应用图解法求取导水机构最优关闭规律的方法,但需手工操作,工作量大,精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文献[26]介绍了一种图解解析法,精度有所提高,且可根据不同设计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文献[27]提出了导叶二段和三段折线关闭规律下相应在转速瞬变规律的解析计算方法.

3.3 不预定关闭规律形式的优化方法

事先假定某种关闭规律,然后对其中的某些参数进行优化,其优化结果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在按此法确定的关闭规律下,导叶的主要关闭过程中仍然存在明显的压力波动.完善的关闭规律应使水击压力过程线呈梯形状,即导叶关闭的主要过程中,在保持水击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快速关闭导叶,从而有效地降低转速升值.由于水力机组流量特性和力矩特性的复杂性,完全用解析方法求解此种条件下的最优关闭规律困难较大.文献[28]提出了水轮机组导叶完善关闭规律的数值计算方法,即利用数值计算将整个关闭过程的优化转换成过渡过程计算中每一计算时步内的单变量寻优问题,并用改进后的外推内插法寻找每一时步内最优导叶关闭速度,以减少计算工作量.此方法可以方便地计算出完善关闭规律曲线,比优化后的分段关闭规律优化效果明显,但该法计算工作量大,且得出的导叶关闭规律曲线实际较难实现,另在小开度下优选出的导叶关闭速度过大.文献[29]提出了将每一步水轮机的瞬变计算转化为对某特定的目标函数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寻求极小值的优化方法.文献[13]介绍了应用阀调节理论控制和改善水压力变化过程,该理论使水压力在第一相末达到最大值H max,然后一直保持到第末相初,在最末相内压力由H max降至稳态值.文献[30]给出了基于阀调节理论的导叶关闭规律的优化计算方法,按此理论算得的关闭规律可称为理想关闭规律,但因该法要求在第一相末达到水压力升高最大值,这对压力引水管路很长或很短的情况较难实现.为此,文献[31]提出求取理想关闭规律的直接法和在此基础上求出最佳多段关闭规律.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导叶关闭过程,水击压力变化过程线与时间坐标所包围的面积大致与甩负荷前稳态流量成正比,如果能使压力在整个导叶关闭过程中保持在某一常数值,则对相同全关闭时间来说,其压力上升值将最小,并假设水压力H ju在t0时刻达到H max,并在以后保持H m ax至导叶全闭,由此求得导叶关闭规律.根据此假设求得的理想关闭规律是一条不规则曲线,实际运行中无法实现,故需在此基础上求出最佳多段关闭规律.此法中t0不受相长限制,原则上可以任意给定,所以比较方便,但t0也是一个新的不确定因素,其数值的选取直接影响最终的关闭规律.

4 可逆机组工况调节过渡过程研究展望

就一般水力机组而言,其过渡过程特性的研究

8

已较成熟,对其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然而,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综合了水泵、水轮机的特性,其过渡过程不仅具有两种水力机械单独运行时的特性,更有其单独运行时所不具备的特性工况调节过渡过程.所以,对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鉴以往对一般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在优化导叶关闭规律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据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的特性和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特点研究不同工况及工况变换的过渡过程特性,尤其是不同工况转换引起的过渡过程特性,找出合理、可靠的调节规律,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

4.1 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

对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的研究主要应从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两方面着手.基础理论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有:简单与复杂水力系统的不稳定流动理论,不稳定流动的相似理论与水力机械不稳定工况诸动态工况参数的解析理论等.计算方法的研究应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探讨和发展一些新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发挥阀调节理论在工况调节过渡过程计算中的优势,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阀调节理论.在计算方法上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工程进行探讨性研究,如可以应用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的方法求取最佳导叶关闭规律;或对灰色局势决策作点滴引伸,结合正交设计对水轮机导叶分段关闭作寻优分析[32],利用行波方法把流体管路瞬态特性结果扩展到用来研究整个流体网络系统的瞬态特性问题[33],该方法的实质是把一个复杂的流体网络瞬态特性问题分解为只是单独研究网络中各个连接点的瞬态特性问题,然后再将它们叠加起来.

4.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

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以往对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水力机械在单一运行工况下系统水锤压力与机组转数变化的分析方面,如停泵过渡过程和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等.而对可逆式水泵 水轮机机组的研究则不够,特别是对抽水蓄能机组工况调节过程中的过渡过程特性,如由抽水工况直接转到发电工况或由发电工况到抽水工况的过渡过程特性研究不够.在研究方式方面,过渡过程的正命题研究得较多,而大多反命题的研究仅限于某单一工况下的调节规律的优化,如水轮机甩负荷导叶关闭规律的优化.要想获得较完美的各种工况及工况转换时的导叶关闭规律,应以反命题为主,正反命题交替应用,从而达到对抽水蓄能机组工况调节进行目标控制的目的.

4.3 边界条件和调节机构

水力机构过渡过程的计算结果与边界条件密切相关,在计算过程中,常以水力机械的全特性曲线,即外特性作为过渡过程的边界条件,故各类型的水轮机、水泵均需在模型试验上进行全特性试验以获得全特性曲线.但并非所有的水力机械都具有这类全特性曲线,这给过渡过程计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近年来出现了以内特性解析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理论基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该方法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在于:无需已知叶片或水力机械的全特性曲线就可完成过渡过程问题[11].

当按某种理论和计算方法获得最佳调节机构运动规律后,其实施条件取决于调速器的类型.直线关闭规律容易实现,并且关闭时间在其调节范围内能任意调整;分段折线关闭规律需要在调速器中装分段关闭装置,如求出的关闭规律为复杂的曲线,尽管理论上为最优,但其实施较困难,所以调节机构的性能有时会限制调节规律的优化.如导叶关闭规律随着工作水头的变化以及转速升高极限值来改变导叶关闭规律可较大地改善调节保证条件[34].文献[35]介绍了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器的设计方法,文献[36]提出了调速器的多调节模式,文献[37]介绍了国外采用导叶关闭规律非固定模式试验曲线,表明采用微机调速器可以实现一定的调节目标.

4.4 模型试验和原型实测

试验是研究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可对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验证和补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测试手段越来越先进,通过模型试验和原型实测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不仅可为改善水力机械的动态品质提供依据,而且也可推动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明华.世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特点与发展趋向[J].水

力发电学报,1996(3):87~98.

[2]克里夫琴科F H.水电站动力装置过渡过程[M].常兆

堂,周文通译.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3]Knapp.Operation of energency shutoff valves in pipe lines[J].

Trans ASEE,1937(59):679~682.

[4]Kerr S L.Water hammer control[J].J Am Water Works As-

soc,1951,43(12):985~999.

[5]Ruus E.Bestimming vor schliess functionen welche den klein-

sten vert des maxi males druckstosses ergeben[D].Karlsruhe: Univ of Karlsruhe,Germany,1957.

[6]Streeter V L.Fluid mechanics[M].New York:McGaw Hill

9

Book Co,1958.372~374.

[7]Streeter V L.Valve stroking for complex piping system[J].J

Had Div,ASCE,1967,93(3):81~98.

[8]Propson T P.Valve stroking to control transient flows in liquid

piping systems[D].Ann Arbor:The Univ of Michigan,1970. [9]Driels M R.Valve stroking in separated pipe flow[J].J Hyd

Dir,Proc ASCE,1974,100(11):1549~1563.

[10]Wylie E B,Steeter V L,Sue L.Fluid transients in systems

[M].Prentice Hall New Jersey:Inc Engleood,1993.

[11]常近时.水力机械过渡过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1991.

[12]丁浩.水电站有压引水系统非恒定流[M].北京:水利电

力出版社,1984.

[13]Suter P.Representation of pump characteristics for calculation

of water hammer sulzer technical review[J].Research Num-ber,1966(11):9~100.

[14]Boldy A P.Waterhammer analysis in hydroelectric pumped

storage installations[A].2nd Intern Conf on Pressure Surges B1[C].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 Inc.1976.60~80.

[15]容伟洪.高水头可逆式水泵水轮机过渡过程的研究

[D].北京:清华大学,1986.

[16]杨开林.水泵水轮机突甩负荷的优化计算方法[J].水

利学报,1987(11):29~36.

[17]刘启钊,刘德有.抽水蓄能电站过渡过程计算中的几个

问题[A] 抽水蓄能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 30~50

[18]陈乃祥,张扬军.水泵水轮机全特性的新表达方式及复

合工况计算[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7): 62~66.

[19]Boldy A P.Represen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 tics of reverible

pump turbines for use in waterhammer simulations[A].4th Intern Conf on Pressare Sarges,Papor G1[C].New York:

M cGraw-Hill Book Co Inc.1983.56~65.

[20]叶跃平,吴荣樵.水锤计算中水泵水轮机的全特性[J].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7(2):202~210.[21]江卫.水轮机特性曲线的多项式拟合[J].水力机械技

术,1987(4):30~33.

[22]赵林明.水轮机全特性曲线的一种计算机存贮方法[J].

水力机械技术,1987(5):31~34.

[23]王林锁,索丽生,刘德有.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

线处理新方法[J].水力发电学报,2000(3):68~74.

[24]常近时.水轮机运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25]沈祖诒,严亚芳,王煦时.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最佳

控制的研究[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0(3):14~24. [26]张师华.导叶二段关闭时机组转速升高的计算[J].武汉

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1(4):138~147.

[27]常近时.导叶分析关闭对水轮机甩负荷过渡过程解析

计算[J].水力机械技术,1987(6):27~43.

[28]陈乃祥,梅祖彦.导水叶完善关闭规律的数值计算方法

[J].水力发电学报,1985(3):59~70.

[29]杨开林.水轮机瞬变过程的特征线微增量计算方法[J].

水利学报,1987(1):25~31.

[30]谢庆涛.混流式水轮机甩负荷过程导叶关闭规律的优

化计算[J].水利学报,1987(8):15~21.

[31]沈祖诒,廖秋波,沈宝飞.机组甩负荷后导叶最佳关闭

规律的确定[J].河海大学学报,1989,17(6):16~20. [32]李植鑫,张森.水轮机导叶分段关闭的灰色决策[J].水

电能源科学,1994(3):9~12.

[33]罗志冒.流体网络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34]杨建东.导叶关闭规律的优化及对水力过渡过程的影

响[J].水力发电学报,1999(2):75~83.

[35]马劲松.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器的设计[J].东方电机,

1998(12):24~29.

[36]刘昌玉.水轮机调速器的多调节模式及相互切换[J].水

电能源科学,1994,12(4):245~249.

[37]常兆堂,姜之琦,陈仲华.水轮机调节系统原理等故障

处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00 05 23 编辑:张志琴)

欢迎订阅 人民黄河

人民黄河 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中文核心期刊,水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水利水电工程等多门学科,旨在及时报道治黄的最新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是全面反映黄河治理与开发成果的权威性技术刊物;可供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工作者及广大关心治黄的人士阅读参考.

人民黄河 创刊于1949年,月刊,国际标准开本(A4),公开发行,每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4.50元,全年共54.00元;国内统一刊号CN41 1128/TV,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 1379.

人民黄河 为自办发行.国内订购处: 人民黄河 杂志社(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450003;电话:0371 *******,6022409;传真:0371 *******;电子信箱:rmhh99@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2878103.html,;开户行:河南省郑州市交行紫支政二分;开户:黄河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帐号:6020149028852).国外订购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100044,国外代号M738).

10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Vol.21No.6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Dec.20th2001

Advances in High Arch Dam Research/CHAI Jun-rui, et al(College o 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Sichuan Univ.,Sichuan610065,China)

Abstract:The significance of high arch dam research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de velopment of hydroelectric power in west China.A summary is made on the advances in shape optimal design of high arch dams,in analysis of field simula tion and criterion of stress control,in analysis of failure mechanism and safety degree,and in aseismatic engineering measures.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search of high arch dam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follo wing aspects:to develop the shape optimal design of high arch dams to the practical stage;to develop a suitable criterion for stress control based on stress simulation analysis;to perform safety degree analysis of high arch dams based on engineering practice;an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aseismatic engineering measures.

Key words:high arch dam;optimal design;stress simulation;safety degree;ant-i earthquake

Study on Hydraulic Transients and Regulation Control for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s/W ANG Lin-suo,et al(College o 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 wer Engineering,Hohai Univ.,Nan 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nd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hydraulic transients and sluice regulation principle are introduced.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s,methods for processing of the full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reversible turbines,and optimization of wicket gate operation are discussed. Different optimal operation methods of wicket gates are compared and appraised.Finally,the orientation and target are proposed for the research of hydraulic transients concerning mode regulation of turbines in 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s.

Key words:pumped-storage power station;transient; mode regulation;summary

Advances in Study of Materials for Overflowing Parts of Hydraulic Turbines Used in Sedimen-t Laden W aters/BAO Chong-gao,et al(College o f Mechanical Engineering,Xi an Jiaotong Univ.,Xi an710049, China)

Abstract: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for the overflowing parts of hydraulic turbines and their failure modes are introduced,and the future studies on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selection are prospect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ustenitic material in quas-i stable state with low stacking fault energy,high elasticity and strength,dense and fine grain structure,high corrosion resistance,and high duc tility is an ideal material for hydraulic turbine parts.The experiment for measurement of cavitation is a basic experiment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brasion and corro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rasion,corrosion and cavit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mechanics and chemistry.

Key words:hydraulic turbine;material selection; overflowing parts;cavitatio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Water Consumption Reduction for Concrete Mixing in Second Stag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FU Wen-yong,et al(Test Center o f China Yangtze Three Gorges Project Development Corp., Yichang443133,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water reduc tion by means of high-efficiency inhibiting water-reducing agent,air-entraining agent,1#fly ash,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additives on concrete mixing i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and mechanism of water reduction is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all the above additives have certain effects on water reduction,that the high-efficiency water-reducing agent is the main ingredient for water reduction, that1#fly ash is the primary auxiliary ingredient(mixing ratio:30%),tha t the air-entraining agent is the second auxiliary ingredient(air content in concrete: 5.5 0.5%),an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a gents may reduce water consumption of unit concrete mixing to a large extent.Practice shows that the reduc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yields c 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concre te;high-efficiency inhibiting water-reducing agent;air-entraining agent;fly ash;skeletal material;Three Gorges Project

Freeze-Erosion of C oncrete in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Tibet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C HE N Qing-sheng, et al(College o 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 power Engineering,Hohai U niv.,Nanjing210098,China) Abstract:Freeze-erosion of concrete in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Tibet is introduced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freeze-erosion of concrete in hydraulic structures is widespread in the areas above3700m in elevation,and is serious in the North

69

道路交通信号灯

道路交通信号灯 摘要: 道路交通信号灯是交通安全产品中的一个类别 是为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改善交通状况的一种重要工具。适用于十字、丁字等交叉路口 由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控制 指导车辆和行人安全有序地通行。 关键字: 信号灯 起源 基本常识 分类维修 前言: 随着交通的发展 在交叉口上 各个方向的车与车冲突、车与人冲突越来越复杂 对车流、人流需要更为严密的时间分离。为适应这种发展的要求 信号配时技术的研究不断进步 相继出现了各种时间分离的方法 相应地就产生了符合多种时间分离方法的多样化的现代信号灯。 正文: 一、信号灯的起源与发展 19世纪初 在英国中部的约克城 红、绿装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其中 着红装的女人表示我已结婚 而着绿装的女人则是未婚者。后来 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的事故 于是人们受到红绿装启发 1868年12月10日 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就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 由当时英国机械师德·哈特设计、制造的灯柱高7米 身上挂着一盏红、绿两色的提灯--煤气交通信号灯 这是城市街道的第一盏信号灯。在灯的脚下 一名手持长杆

的警察随心所欲地牵动皮带转换提灯的颜色。后来在信号灯的中心装上煤气灯罩 它的前面有两块红、绿玻璃交替遮挡。不幸的是只面世23天的煤气灯突然爆炸自灭 使一位正在值勤的警察也因此断送了性命。 从此 ,城市的交通信号灯被取缔了。直到1914年 在美国的克利夫兰市才率先恢复了红绿灯。城市电气化的发展导致了1914年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出现了第一台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稍后又在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 相继重新出现了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交通指挥的需要 第一盏名副其实的三色灯(红、黄、绿三种标志)于1918年诞生。它是三色圆形四面投影器 被安装在纽约市五号街的一座高塔上 由于它的诞生 使城市交通大为改善。 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是我国的胡汝鼎 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到美国深造 在大发明家爱迪生为董事长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任职员。一天 他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 当他看到红灯而正要过去时 一辆转弯的汽车呼地一声擦身而过,吓了他一身冷汗。回到宿舍 他反复琢磨 终于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 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他的建议立即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于是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即以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家族 遍及全世界陆、海、空交通领域了。 从1920年到1970年近50年的时间里,电机驱动的信号灯占据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主要市场。周期长度是通过安装合适的齿轮来进行保证的,通过在一个计时转盘上插入销子来把周期分成不同的时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2878103.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论文

自动控制 摘要:综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指出自动控制理论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最后指出,各种控制理论的复合能够取长补短,是控制理论的发展方向。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创立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的经典反馈控制理论;第二代为50、6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本质上是频域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方法)都是建立在控制对象精确模型上的控制理论,而实际上的工业生产系统中的控制对象和过程大多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变结构、不确定性、多层次、多因素等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自动控制专家和学者希望能从要解决问题领域的知识出发,利用熟练操作者的丰富经验、思维和判断能力,来实现对上述复杂系统的控制,这就是基于知识的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智能控制。本文将对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及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1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述 自动控制是指使用自动化仪器仪表或自动控制装置代替人 自动地对仪器设备或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性能指标。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一些恶劣环境下的控制操作,自动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自动控制理论是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从19世纪M ax we l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机系统进行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及稳定性分析以来,经过20世纪初Ny qu i s t,B od e,Ha rr is,Ev ans,W ie nn er,Ni cho l s等人的杰出贡献,终于形成了经典反馈控制理论基础,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但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

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综述

综合设计I 设计题目: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综述 学院名称: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交运151 姓名:杨宝安学号15410010136 指导教师:周继彪职称教授 定稿日期:2016年12月11日

宁波工程学院 综合设计I成绩评定表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部)交通运输专业151班学生姓名杨宝安学号15410010136 综合设计I题目: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2016年 12 月 16 日

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综述 1.引言 交通是经济生活的命脉,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量迅速增长,交通出现了日趋紧张的局面,拥堵经常发生,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已迫在眉睫。对于城市道路而言,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的关键。而长期以来,我国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信号交叉口内的反复分流、合流是造成平面交叉口交通秩序混乱、车行速度下降、交通安全性降低的一个主要因素。作为城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叉口是道路通行能力的瓶颈和交通阻塞及事故的多发地。对交叉口实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既是保障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和充分发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态与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状态密切相关,解决了交叉口的问题就解决了城市交通的关键。所以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交通信号控制 交叉口的概念:道路与道路的交叉点就是交叉口,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相交道路上运行的不同交通流选择和变换运行方向,是交通流的集散点。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2.1历史背景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对于有效地引导、控制交通流,提高城市的交通安全与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起始于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燃汽信号灯。之后,人们对城市路口信号控制的研究经历了从固定周期到可变周期、从定时到实时、从点控到线控再到面控的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流理论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组织与优化理论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管制中心的功能得到增强,控制手段越来越先进,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有实效的道路交通控制系统。【1】

课程综述定稿资料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1(秋)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科毕业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综述》《 姓名:张恒 学号: 1112001453824 分校:西青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邵忠望 时间: 2013.09

目录 (3内容摘要……………………………………………………………)) (3关键字………………………………………………………………4)…………………………………………………………………引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综述正文4-6)一、《人力资源 管理》的主要内容....................................(二、激励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6) (一)激励原理的基本概述.................................................(6-7)(二)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7-8)(三)案例分析....................................................................(9-11)三、学习后的心得与体会 (11) 参考文献 (12)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接受,并开始向外延伸。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越物质资源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环境和人员是一直在变化的,如何进行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概括人力资源的核心知识点,就激励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和分析,最后写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关键字:企业管理、激励理论、激励的方法、作用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 200,1002)(211 212==-=-=-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 ② 惯性环节11)(1+= s s G 和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s s G =)(1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摘要:公交信号优先是提高公交系统运行速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回顾公交信号优先控制40多年的研究成果,以总结该领域的总体研究脉络。对被动优先、主动优先、实时优先以及与不同设施相结合的信号优先控制策略进行了综述分析。研究表明,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策略的发展历程是:控制的实时性逐步提高,优化要素的考虑逐渐全面,控制对象日益扩大,控制策略逐步系统化、适用性逐步增强。最后指出,公交信号优先控制多目标平衡、控制策略的协调与网络优先控制,以及控制与调度策略的协调优化是后续研究的重点,而公交车辆行程时间预测以及如何应对预测偏差带来的影响仍然是信号优先控制中的关键问题。 Abstract :Prioritizing signal timing for public transit vehicles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and travel speed of bus services.Through review-ing the research in the past 40year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study trend on the prioritizing signals for bus services.Particularly,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types of prioritizing signal strategies:passive,active and adaptive,and combination with other facilities.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ioritizing signal for bus service has ad-vanced into a practical control system that is real-time,comprehensive with control multiple objects.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on signal priority for buses should focus on multi-objective,coordi-nation,and network priority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ignal control and bus dispatching.The key issue is still bus travel time predic-tion and how to cope with the adverse effect of forecasting error.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交信号优先控制;信号协调控制;发车频率;车头 时距波动 Keywords :public transportation;prioritizing signals for bus services;sig-nal coordination;frequency of bus service;headway deviation 中图分类号:U491.5+ 4 文献标识码:A 最早的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是1967年文献[1]在洛杉矶所做的公交信号优先控制实验。在现实巨大需求和美好预期的驱动下,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理论逐渐吸引了交通控制领域、公共交通领域乃至交通设计和交通安全领域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早期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研究倾向于将公交信号优先(bus signal priority)与强制信号优先(priority and preemption)归结为同一类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二者的区别逐渐被指出[2-3]。NTCIP(National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s for ITS Protocol)1202第二版给出了公交信号优先的定义:“在信号控制交叉口给予公交车辆相对于其他车辆的优先权,这种优先不应导致相应的信号机脱离正常运行状态”。而强制信号优先的定义为“交通信号从正常状态切换到特殊状态,以满足紧急救援车辆、轨道交通等的通行,即需要中止正常的信号运行来提供特殊信号服务”[2]。这两个定义从本质上体现了优先级思想:一般公交车辆的优先级大于普通社会车辆,紧急车辆(紧急救 收稿日期:2009-10-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专用道优先控制与公交调度协调优化方法研究”(50808142) 作者简介:马万经(1980—),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系统控制。E-mail:mawanj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2878103.html, 马万经,杨晓光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 MA Wan-jing,YANG Xiao-guang (Key Laboratory of Road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A Review of Prioritizing Signal Strategies for Bus Services 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基础

第六章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基础 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将城市道路相互连接起来构成道路交通网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造成车流中断、事故增多、延误严重的问题所在,是城市交通运输的瓶颈。一般而言,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要低于路段的通行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交通信号控制保障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和充分发挥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交通信号控制是指利用交通信号灯,对道路上运行的车辆和行人进行指挥。交通信号控制也可以描述为:以交通信号控制模型为基础,通过合理控制路口信号灯的灯色变化,以达到减少交通拥挤与堵塞、保证城市道路通畅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等目的。其中,交通信号控制模型是描述交通性能指标(延误时间、停车次数等)随交通信号控制参数(信号周期、绿信比和信号相位差),交通环境(车道饱和流量等),交通流状况(交通流量、车队离散性等)等因素变化的数学关系式,它是交通信号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也是交通工程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主要针对建立交通信号控制模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对交通信号控制的理论基础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 6.1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概念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的集结点、交通流的疏散点,是实施交通信号控制的主要场所。根据交叉口的分岔数平面交叉口可以分为三岔交叉口、四岔交叉口与多岔交叉口;根据交叉口的形状平面交叉口可以分为T型交叉口、Y型交叉口、十字型交叉口、X型交叉口、错位交叉口、以及环形交叉口等。 6.1.1交通信号与交通信号灯 交通信号是指在道路上向车辆和行人发出通行或停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灯色信息,主要分为指挥灯信号、车道灯信号和人行横道灯信号。交通信号灯则是指由红色、黄色、绿色的灯色按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显示交通信号的装置。世界各国对交通信号灯各种灯色的含义都有明确规定,其规定基本相同。我国对交通信号灯的具体规定简述如下:对于指挥灯信号: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准妨碍直行的车辆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2、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先进过程控制及其应用期末课程总结论文

先进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日趋复杂化和大型化,以及对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全性等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常规的PID控制已经很难解决这些具有多变量、强非线性、高耦合性、时变和大时滞等特性的复杂生产过程的控制问题[]。 自上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先进控制技术解决了常规PID控制效果不佳或无法控制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控制问题。它的设计思想是以多变量预估为核心,采用过程模型预测未来时刻的输出,用实际对象输出与模型预测输出的差值来修正过程模型,从而把若干个控制变量控制在期望的工控点上,使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目前先进控制技术不但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际生产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就软测量技术、内模控制和预测控制做简要阐述。 1.软测量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生产装置安全、高效的运行,需要对与系统的稳定及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重要过程变量进行实时控制。然而在许多生产过程中,出于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存在着很多无法通过传感器测量的变量,如石油产品中的组分、聚合反应中分子量和熔融指数、化学反应器反应物浓度以及结晶过程中晶体粒直径等。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对这类变了进行实施监控,通常运用两种方法: 1).质量指标控制方法:对与质量变量相关的其他可测的变量进行控制,以达到间接控制质量的目的,但是控制精度很难保证。 2).直接测量法:利用在线分析仪表直接测量所需要的参数并对其进行控制。缺点是在线仪表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测量延迟大,从而使得调节品质不理想。 软测量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 软测量技术的理论根源是20世纪70年代Brosilow提出的推断控制,其基本思想是采集过程中比较容易测量的辅助变量(也称二次变量),通过构造推断器来估计并克服扰动和测量噪声对主导过程主导变量的影响。因此,推断估计器的设计是设计整个控制系统的关键。 软测量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理分析和辅助变量的选择。 首先是明确软测量的任务,确定主导变量。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和熟悉软测量对象及有关装置的工艺流程,通过分析确定辅助变量。 2)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采集被估计变量和原始辅助变量的历史数据包含了工业对象的大量相关信息,因此数据采集越多越好。但是为了保证软测量精度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采集的数据必须进行处理,包括显著误差检测和数据协调,及时剔除无效的数据。 3)软测量建模 软测量模型是建立是软测量技术的核心。软测量建模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机理建模、回归分析、状态估计、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数学和现代非线性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等。 此外还有混合模型,如图1所示的软测量模型就是结合了BP网络、RBF网络和部分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混合模型[5]。 4)软测量模型的在线校正 图1 软测量模型

自控力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关于青少年自控力研究的调查报告 姓名:刘晓霞、黎亚文、张容榕、 杜雅玲、钟彩凤、何林兰 二、文献综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青少年自控力相关概念的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青少年自控力表现的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青少年自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青少年自控力影响的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提高青少年自控力对策的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调查结果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青少年自控力表现...............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青少年自控力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提高青少年自控力对策........... 错误!未指定书签。 意志 自控力,对于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在媒体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走自杀、青少年变成混混、青少年吸毒等等不良现象,在学校,也可以经常听到“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某某同学逃课上网吧”等话语,这说明当代青少年的自控力较弱,没有控制自己、青少年自控力低下现象已经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学生(包括初中、高中生)自控力偏弱的相关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当代青少年(主要是中学生)自控力的现状,并为提升青少年自控力提出可借鉴的策略。 通过对中学生自控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警醒父母提升对孩子的关注度和责任感,提高家庭

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姓名:孔森 学号:2009082362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电子信息工程09级(1)班 指导教师:裘祖旗 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二○一三年一月八日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交通是当今世界上一大热门课题,也是世界上多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便捷服务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是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问题也成了重要话题。因此,如何防止交通事故,保护人们的出行安全,减少伤亡,已成了当今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十字路口是交通事故最多发生的地点。十字路口车辆穿梭,行人熙攘,车行车道,人行人道,有条不紊。那么靠什么来实现这井然秩序呢?靠的就是交通信号灯的自动指挥系统。因此本课题设计基于stc-89c52的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器,以使城市交通安全畅通。 正文 1. 国内外对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850年,城市交叉口处不断增长的交通就引发了人们对安全和拥堵的关注。世界上第一台交通自动信号灯的诞生,拉开了城市交通控制的序幕,1868年12月10日,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就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由当时英国机械师德·哈设计、制造的灯柱高7米,身上挂着一盏红、绿两色的提灯--煤气交通信号灯,这是城市街道的第一盏信号灯。在灯的脚下,一名手持长杆的警察随心所欲地牵动皮带转换提灯的颜色。后来在信号灯的中心装上煤气灯罩,它的前面有两块红、绿玻璃交替遮挡。不幸的是只面世23天的煤气灯突然爆炸自灭,使一位正在值勤的警察也因此断送了性命,这一次的煤气爆炸事故致使这种交通信号灯几乎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1914年及稍晚一些时候,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才重新出现了交通信号灯,它们采用电力驱动,与现在意义上的信号灯已经相差无几。1926年英国人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这是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1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解决方案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解决方案 1概述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服务是借助专业团队对交通信号控制方面进行挖掘,以更加有效地缓解目前由于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而造成路网交通运行压力增大,道路硬件资源增长严重失衡这一问题。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对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进行总结,规范信号优化工作流程,落实责任,建立统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交通信号管理模式,保证交通信号合理运行,满足各种条件下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通行需要。 ?通过对相关路口进行周期性调查,及时发现存在不足并予以改善、跟踪,从而不断提高其运行水平。 ?通过路口排查和调研,对有条件进行协调控制的路口设计协调控制方案,降低协调控制路口的行车延误,提高交叉口服务能力。 ?以周报、月报和专项分析报告总结归纳工作开展情况及完成效果,有计划性的回检评价历史优化路口,提炼可取之处及考虑不周的地方,对未来将有可能发生变化的交叉口或路段有一定预测性。 2服务内容 2.1交通信号管理基础工作 (1)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总结 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的总结包括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和对现今主流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的总结2部分内容。 ?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 包括对信号控制涉及的相关参数的总结、对通过能力的总结及对信号路口对车流停滞作用的总结3部分内容。 ?对现今主流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的总结 包括对单点信号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交通信号子区划分的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主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同类型交通信号路口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对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以及

对区域协调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总结六大类涵盖点、线、面三个层次的信号控制与协调方法的相关技术理论的总结。 在对交通信号控制相关理论的总结基础上,根据各地市信号路口特点,重点对适用该地信号控制特点的信号控制模式及方法进行总结。 ?单点信号控制 主要包括单点定时信号控制、单点感应信号控制和单点自适应信号控制三种方式。针对信号控制路口常用的单点信号控制方法有Webster等方法。 ?交通信号子区划分 主要基于距离原则、车流特征原则、周期原则的子区划分原则及其相关的关联度判断方法、合理周期范围判断方法的划分方法总结。 ?主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 主要包括单向绿波协调控制、对称双向绿波协调控制、非对称双向绿波协调控制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市信号控制路口不同的流量特征可选用相对应的主干道信号协调控制方法。 ?同类型交通信号路口协调控制 主要针对信号路口饱和度同类型及其基础上的潮汐特征同类型进行交通信号路口同类型的判定分析,归纳与其相对应的信号控制适用方法。 ?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 主要对相邻路口间距离较长的信号路口及交通信号路口数较多的整体距离较长的协调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针对长距离交通信号协调的分类归纳相对应的协调模式及方法。 ?区域协调控制 交通区域协调控制是二维上的控制,它通过将绿波协调控制的路口利用组合叠加的方式,对各信号控制路口的信号周期、绿信比以及路口间的相位差进行优化,以减小延误、提高路网通行效率的信号控制方法。当前交通信号区域协调控制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结合调控的协调方法、基于延误的协调方法和基于绿波带优化的协调方法。 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信号控制的基础理论及信号控制主流模式及技术方法,掌握前沿技术,归纳出适用性强的主流核心技术规范,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提供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 509-2004)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 509-2004)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专用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基本术语和定义 2,1 交通信号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在道路上向车辆和行人发出通行或停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灯色信息。 2.2 交通信号灯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l i g h t;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l a n t e r n 信号灯 由红色、黄色、绿色的灯色按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显示交通信号(2.1)的装置。 2.3 交通信号控制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c o n t r ol 信号控制 利用交通信号灯((2.2),对道路上运行的车辆和行人进行指挥. 2.4 道路交通伯号控制机 r o a d 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c o n t r ol l e r;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c o n t r o l l e r;l o c a l c o n t r o l l e r 交通信号机

信号机 能够改变道路交通信号(2.1)顺序、调节配时并能控制道路交通信号灯((2.2)运行的装置。 [G A 4 7-2 0 0 2,术语和定义3,1 1 2.5 车辆检侧器v e h i c l e d e t e c t o r 检测车辆的存在及通过状态的装置。 2.6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u r b a n 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c o n t r ol s y s t e m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t r a f f i c s i g n a l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UTCS 由路口信号设备、检测设备、通信设备、控制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所组成的用于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的系统。 交通控制原理相关术语和定义 交通流特性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r a f f i c f l o w 交通流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G A/T 5 0 9-2 0 0 4 3.2 交通流模型t r a f f i c f l o w m o d e l 表示交通流特性((3.1)的数学模型。 3.3 交通流仿真t r a f f i c f l o w s i mu l a t i o n 运用交通流模型(3.2)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交通流运行状况的分析处理过程。

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是一个管理者有效达到组织目标的知道工具书籍。通过两年的学习,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或边缘科学,它一般有5个主要特点,是一般研究各种管理活动中的普遍规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掌握管理学,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组织各种资源,以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还主要讲述了对管理活动过程进行科学具体的总结。本书主要有十四章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主要讲述的是管理的概念、性质、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及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特征乃至组织与外部环境有哪些关系。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首先,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管理的二重性,它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其职能主要源于管理的性质,如何合理的组织生

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是其职能所在。它是通过管理活动来体现的。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和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告诉我们应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适应环境的变化,计划是基本职能,决策则在管理职能中占主导地位,组织是联系各职能的纽带。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讲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实践得来的,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率,是泰罗创建此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法约尔著有《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以及霍桑试验,行为科学理论的三个层次:个体、团体和组织行为,管理过程学派是把管理学说与职能人联系起来。当今,现代管理学的应用使管理学有了新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企业精神,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组织管理。而在众多管理理论的学派中,综合理解,具体利用则是关键。 第三章计划 计划工作有4个基本计划,目的性及有效的达到某种目标;主导性即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普遍性即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效率性即扣除制定费用和执行费用及其他因素后所余的总额。 无论是哪种计划,在这一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组织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管理,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黄国盛 班级:工化144 学号:201421714406 指导老师:刘芹 设计时间:2016.11.28-2016.12.2

目录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2.设计方法及步骤 (1)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1) 2.2校正前的系统 (1)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1) 2.2.2MATLAB程序 (2) 3.3校正方案选择和设计 (3) 3.3.1校正方案选择及结构图 (3) 3.3.2校正装置参数计算 (3) 3.3.3MATLAB程序 (4) 3.4校正后的系统 (4) 3.4.1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4) 3.4.2MATLAB程序 (6) 3.5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1未校正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2校正后系统模拟电路图 (7) 3.5.3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8) 4.课程设计小结和心得 (9) 5.参考文献 (10)

1.设计任务与要求 题目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 00.51K G s s s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 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ss e rad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45γ> 。 (3)截止频率6/c rad s ω>。 2.设计方法及步骤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由稳态误差要求得:20≥K ,取20=K ;得s G 1s 5.0201)s(0.5s 20)s (20+=+=2.2校正前的系统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图2.2.1-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综述 一、AT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列车自动控制(ATC Automatic Train Control)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列车自动防(ATP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列车自动运行(ATO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列车自动监控(ATS 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ATC系统包括五个原理功能:ATS功能、联锁功能、列车检测功能、ATC功能和PTI(列车识别)功能。 (1)ATS功能:可自动或由人工控制进路,进行行车调度指挥,并向行车调度员和外部系统提供信息。ATS功能主要由位于OCC(控制中心)内的设备实现。 (2)联锁功能:响应来自ATS功能的命令,在随时满足安全准则的前提下,管理进路、道岔和信号的控制,将进路、轨道电路、道岔和信号的状态信息提供给ATS和ATC功能。联锁功能由分布在轨旁的设备来实现。 (3)列车检测功能:一般由轨道电路完成。 (4) ATC功能:在联锁功能的约束下,根据ATS的要求实现

列车运行的控制。ATC功能有三个子功能:ATP/ATO轨旁功能、ATP/ATO传输功能和ATP/ATO车载功能。ATP/ATO轨旁功能负责列车间隔和报文生成;ATP/ATO传输功能负责发送感应信号,它包括报文和ATC车载设备所需的其他数据;ATP/ATO车载功能负责列车的安全运营、列车自动驾驶,且给信号系统和司机提供接口。 (5)PTI功能:是通过多种渠道传输和接收各种数据,在特定的位置传给ATS,向ATS报告列车的识别信息、目的号码和乘务组号和列车位置数据,以优化列车运行。 二、ATC系统的水平等级 为确保行车安全和线路最大通过能力,根据国内外的运营经验,一般最大通过能力小于30对h的线路宜采用ATS和ATP 系统,实现行车指挥自动化及列车的超速防护。在最大通过能力较低的线路,行车指挥可采用以调度员人工控制为主的CTC(调度集中)系统。最大通过能力大于30 Xf /h的线路,应采用完整的ATC系统,实现行车指挥和列车运行自动化。 ATO系统对节能、规范运行秩序、实现运行调整、提高运

交通信号控制

交通信号控制(Traffic Signal Control,TSC)是依据路网交通流数据,对交通信号进行初始化配时和控制,同时根据实时交通流状况,实时调整配时方案,实现交通控制的优化。交通控制从被控区域的最小延误时间出发,获得最佳的配时方案,是系统化最优的思想。为获得整个路口交通效益的最大,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数学模型对交叉口各个方向的车辆到达作准确的预测,根据运筹学和最优化理论确定各个方向的绿灯时间;二是采用智能控制的方法对交叉口进行控制。由于城市交通系统具有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很难对其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促成了人工智能研究热潮的掀起,针对传统交通控制系统的固有缺陷和局限性,许多学者把人工智能的实用技术相继推出并应用到交通控制领域。 1 交通控制领域中人工智能研究方法 1.1 基础研究方法 交通控制领域中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法有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另外还有蚁群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 模糊系统模糊逻辑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非线性等问题的有力工具,特别适用于表示模糊及定性知识,与人类思维的某些特征相一致,故嵌入到推理技术中具有良好效果。模糊控制能有效处理模糊信息,但是产生的规则比较粗糙,没有自学习能力。 遗传算法遗传学通过运用仿生原理实现了在解空间的快速搜索,广泛用于解决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在解决实时交通控制系统中的模型及计算问题时,可以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全局搜索和确定公共周期,也可以利用遗传算法来解决面控系统中各交叉路口信号控制方案的最优协作问题,有效避免可能由此引起的交通方案组合爆炸后果。 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擅长于解决非线性数学模型问题,并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学习功能,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面,其显著特点是具有学习功能。 1.2 城市交通网路区域协调 区域协调是指在交通中心的宏观调控作用下,根据不同的交通流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路口之间互补的优势,均衡每个路口的交通流量,从而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他要求路口之间(即包括城市道路与快速路、城市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良好协作,然而路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为实现区域协调必然会引起路口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路网协调控制可以采用上述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方法,近年来Agent技术开始应用于交通控制领域。 基于Multi-Agent的城市交通网络智能决策系统研究通过应用Agent技术,实现了交通网络系统理论方法,专家的知识经验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结合。系统的知识存储于各个Agent中,以便于知识的利用与获联,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基于Agent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建模的首要任务是将交通控制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转化成有独立功能的Agent,并根据各个Agent所完成的功能不同,分别建立各个Agent的功能结构,然后让这些Agent之间进行交互和协调,共同完成系统任务。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递阶控制结构各层的功能如下: 组织层控制系统的最高层,由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决策Agent构成,具有最高的决策权力,对整个系统的交通运行状况进行评估,根据各方面的汇总信息,进行推理、规划和决策,实现所有区域控制系统间的协作,以追求总体控制效果最优,完成交通控制系统的管理。 协调层控制系统的中间层,由区域协调Agent构成,负责本区域内各路口的监测维护工作,对所控制区域的某几个路口进行强行模式设置,以及负责对区域内紧急事件的处理工作,各区域协调Agent之间还可根据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及合作。 控制层控制系统的最底层,主要由路口Agent、路段Agent构成,此外,还包括交通灯Agent、车辆Agent等,是实现交通控制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