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4.9-2009.7)

我校于2003申办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第一批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新生。为搞好专业建设工作,培养优秀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规划。

总体目标:通过5-10年建设,每年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2项,为地方服务的科研项目5项左右,建设一支具有3-5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10-15名副教授为教学科研骨干,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现有的传感器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电气测控实验室、智能仪器开发实验室,使专业实验室配套完整。逐步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为邵阳地区及湘西南地区测控行业的教学、科研中心。2008年获得本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办学思想

为落实学校提出的“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办学指导方针,本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

围绕这一思路,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改革教学模式,转

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本科意识;②明确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重基础、强能力、有创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创新应用人才,学生在业务上除应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劲要足以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善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来重构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应用三个层次模块化,每个模块的教学均由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以达到对学生工程基础、专业技能、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从而探索出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育为根本目标,知识与能力并重,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培育模式;③突出特色教育,以应用性、创新性教育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④以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基础,实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宽口径培养目标。

二、专业定位

邵阳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学校,定位为“教学型”,作为地方性高校开办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市场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专业建设要求和我系自身的特色及优势,通过反复论证与思索,将专业定位在:以电气测量与控制为主,拓展到非电量检测与控制,服务于电力行业以及中小型厂矿企业,立足基层,服务

地方经济;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电力行业、工矿企业中具有仪器仪表、过程控制、电力系统测量与控制、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知识,能从事仪器仪表的设计和应用、测控系统的研发和生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通过5--8年的建设,力争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成具有明显特色的省级重点专业。

三、专业建设目标

顺利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由专科向本科的完全过渡,到2008年确保使本专业建设按湖南省专业办学评估体系要求达到合格以上等级,力争良好。

1、构建“知识-能力”并行教育新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培养目标上,突出技术应用与技术开发这一工程特征,将人才培养定位在直接为地方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2、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室只有一名教授,7名副教授(高工),获硕士学位4人。要求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在职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提高师资水平,到2008年,全室人员80%要获得硕士学位,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上更加合理。面对本科专业的开办,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一方面请求学校引进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要一专多能,能开出相近专业课2-3门,以缓解人员不足的矛盾。

3、加强学科建设,积极申报并承担教研和科研项目。按目前具备的条件,着重在应用型领域进行建设。以电气测量与控制为主,拓展到非电量检测与控制,仪器仪表的设计和应用、测控系统的研发。

4、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学校经费投入200万元,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仿真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电气测控实验室、智能仪器开发实验室各1个,以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仿真实验室主要是利用LabVIEW解决《虚拟仪器》课程中的数字电压表实验、虚拟示波器实验、IC卡的读写实验、《过程控制与仪表》的温度测量实验、开关量信号的控制和检测实验、《运动控制系统》中的转速控制和测量、《PLC》的交通灯系统控制实验、步进电机控制实验。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主要满足《热工测量参数与仪表》、《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自动化仪表》、《现代控制工程》、《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课程的差压变送器的工作原理和校验实验、电动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实验、热电偶的工作原理认识和校验实验、管道流量定值控制实验、加温水箱温度定值控制实验、管道压力定值控制实验、加温水箱温度定值控制实验、水箱液位与管道流量串级控制实验、水箱液位定值控制实验。电气测控实验分室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的“三性”实验平台;整个电气工程系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平台;教师的科研平台;电气工程系承担省、部级甚至国家级课题的委托单位平台。主要开出电流测量系统设

计实验、电压测量系统设计实验、基于虚拟仪器的电气量检测系统设计、配电系统电气量综合检测系统设计、信号检测系统及频谱分析实验、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检测与分析实验、配电系统电气量监视系统设计、功率因数测量系统设计实验等。智能仪器实验分室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验教学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兼单片机总线设计,涉及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DSP技术、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技术、CPLD/FPGA 在线编程技术、人机界面技术、数据通讯等,能满足本科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的要求,也可用于教学研究。锻炼学生的仪表设计和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智能仪器仪表类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该实验室建设好后,还可以为在校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和挑战杯大赛提供实验场地。主要开出数字电子称设计实验、基于智能仪器的测控系统设计实验、温度测量系统设计实验、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实验、位移测量系统设计实验

5、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编写电子教案,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研究。

6、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成具有明显特色的省级重点专业,力争在201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四、专业建设规划与措施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将在2004年9月-20012年7月期间,就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实验条件建设、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分三期进行实施,争取学校投资150万元,用于实验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期(2004.9-2005.7)

这一年是专业建设的基本起步阶段,重点放在师资队伍、基础实验设施和学科建设方面,完成从专科向本科教学的顺利过渡。

1、师资队伍建设

①积极物色和引进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学历(硕士以上)、高职称(副教授以上)的优秀人才3-5人,壮大队伍,优化结构。

②选派1-2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重点大学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达到重点培养,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学、进修等途径,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和业务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任教师总人数达到19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中硕士生比例达30%。

2、实验室建设

本着优先考虑实验开出率的原则,积极争取学校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

建设。

①初步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与要求。

②确保电工电子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使基础课实验达到本科教学要求,顺利通过“双基”实验室合格评估。

③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仿真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电气测控实验室”、“智能仪器开发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使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跃上新台阶。

④开辟3-5个现代化大中型企业或研究所作为校外实习基地。

3、教研教改

①初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工作,围绕改革目标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逐步实现以试卷库为主的教考分离。

③以教研室为教学改革工作主体,制定教改计划,确定教改课题,拟订教改方案,申报校级以上教改课题1-2项,并具体组织实施。

4、学科建设

①根据我系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②配合测控技术与仪器建好一个有较高水准的专业资料室。

③发扬团队精神,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并使参与科研的教

师比例达50%。

④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5、教材建设

所有必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全部采用本科统编教材,选修的专业方向课采用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授课,制订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材的编写计划。

6、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严格执行教研室会议、集体听课、集体命题、集体阅卷、专业教师下班辅导、考勤评比、年终总结等七项教学管理制度。并要求教师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教案、试卷分析、课程教学总结等教学文件整理规范、齐全;对教研室,要求工作有计划、听课有安排、会议活动有记录、工作有总结。

第二期(2005.9-2006.7)

这一时期将加大建设力度,重点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并确保教学质量。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进一步引进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研究方向的高学历(硕士以上)、高职称(副教授以上)的优秀人才2-3人。

②继续选派1-2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大学进行相关领

域的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

③继续鼓励在职人员报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习,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2人左右,其中硕士生比例达50%以上,并争取有博士生(含在读)。

2、实验室建设

①进一步完善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②建立并落实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校内3个实践场地,为本科学生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③着手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仿真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电气测控实验室”、“智能仪器开发实验室”的建设。

④制定专业使用的多媒体专用教室计划。

通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力争使实验开出率达80%以上,其中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30%以上,争取申报1-2个院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3、教改教研

①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结合开出的实验项目,按照计划编写实验课程教材。

②鼓励教师申报校级“优秀课堂教学”、“优秀讲稿”和申报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③申报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2门。

4、学科建设

①完成现有各项科研课题的工作。

②继续申报校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使专业教师参与科研的比例达到70%。

③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第三期(2006.9-2008.7)

这一期进行加强完善,继续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环节和教学条件建设,提高科研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师资队伍建设

①继续引进或培养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学历(博士)、高职称(教授)的优秀人才1-2人,使教授达到1-2人,为申报硕士点打下基础。

②继续选派1-2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大学进行相关领域的访问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

③继续鼓励在职人员报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习,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师人数达到30人左右,其中硕士生比例达到70%以上,博士生比例争取达到6%,教授达2-3人。

2、实验室建设

①进一步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设备配套工作。

②完成专业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使本专业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都能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③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联系,使东江水电厂、邵阳水电设备制造厂、湘潭电机厂、中国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湖南电器研究所成为我系新的5个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这一阶段的建设,使实验开出率达到95%,其中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50%以上,争取申报1-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3、教改教研

①申报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

②申报省级教改课题1-2项。

③力争有1-2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并尝试在专业课程中采用一门原版教材。

4、学科建设

①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

②抓好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的全面建设工作,并以此促进和带动学科与专业建设。

③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2004年9月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XX职教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3年,于2003年被评定为市级骨干专业。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共2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占33%,硕士研究生6名,占25%,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58%,另有兼职教师5人,大多是行业工程师,形成了具有较强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及职称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学生732人,近三年学生就业率97.8%,专业对口率72%。专业实习实训场地面积720余平米,拥有仪器设备448台(套),其中大型设备5台(套),总价值241.36。专业实训室需加强建设。 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电脑家电化,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工具,由此产生了对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管理、操作应用等庞大的职业岗位需求,尤其是滨海新区建设,全国动漫基地落户滨海新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行业教育特色,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积极应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力争成为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文化,努力造就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技能高手、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将依托学校多年办学优势和人才市场对此类专业的信任,遵照“老专业做大做强、新专业特色鲜明”的要求,努力形成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按照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力争将专业在校生人数稳定在700人左右,发展成为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总目标:近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做好专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建设现代化。 二、专业建设实施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培养教师,送教师不定期出去培训,到工厂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引进人才,优点是教学稳定,较快达到办学要求。 3)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学生能了解生产一线新鲜知识,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是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高,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生源建设 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中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整合教材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

本科专业及教学发展规划

本科专业及教学发展规划 南方冶金学院是一所有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本科高校,曾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自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教学为主旋律,坚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把对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有色金属行业服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大力向培养研究生方向发展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及提升办学水平,学院从实际出发,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稳定办学规模,适当扩大专业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确保教学质量,为在近期内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经、理、法、文、管、教等多学科相结合,江西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特制定南方冶金学院2004~2008年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近期内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做强工科,发展理科;兼顾经管,控制规模;加强建设,突出特色。 一、总体目标 2004年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材料化学 071302 通信工程 080604 交通工程 081202 2005年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安全 071205W 资源环境科学 071403W 网络经济学 020112W 2006年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系统科学与工程 071702W 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020115W 2007年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科学技术 071206W 媒体创意 050306W 2008年拟建设增列的专业: 信息资源管理 110503W 生物信息技术 070404W 二、总体目标规划的依据 1、增列上述专业是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及有色冶金行业的需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来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对国内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数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法》的深入贯彻实施,以及《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启动,都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1998年我院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管理体制,这也为学院带来了新的机遇。我院可以在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增列上述专业将对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经济、金融、管理、社会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从而推动和加快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促进有色冶金科技的发展。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目录 一、指导思想 (3) 二、专业概况 (3) (一)专业现状 (3) (二)专业优势与发展前景分析 (7) 三、建设目标及内容 (8) (一)建设目标 (8) (二)建设内容 (10) 四、保障措施 (15) 结束语 (16)

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一、指导思想 根据《珠海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建设与发展规划(2006~2010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知识和综合基本技能,能运用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专业设计公司、出版社、教育培训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专业教学等艺术设计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专业团队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以优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以评价体系建设为保障,集高职教育、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辐射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发展,至2010年,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广东艺术设计行业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 二、专业概况 (一)专业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由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整合而成。2004年按艺术设计专业招收全日制大专学生。本专业是学院首

批重点建设专业。主要面向艺术设计生产、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2006年在校生人数211人。 1.师资结构与水平 拥有一支由21名专兼职教师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其中校内专任专业教师17名,校外兼职教师2名,校外兼课教师2名(见表一、表二、表三)。 表一校内专业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 号姓名年 龄 学历 (学位) 所学 专业 毕业 学校 技术 职称 是否双 师(或素 质) 1 苏志东47 硕士研 究生美术西安美术 学院教授是 2 陈锋36 本科工业美术湖北工业 大学中学初级/平面 设计师是 3 朱学颖27 本科环境艺术设 计吉林大学教师是 4 毕伟23 在读研 究生环境艺术设 计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 AUTOCAD 国际资格认 证(二级) 否 5 林跃明50 本科视觉传达江西师范 大学教授是 6 王蕊2 7 本科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黑龙江大 学助教是 7 杨柳27 本科环境艺术设 计 哈尔滨师 范大学 助教/商业美术 设计师是 8 向文元30 本科平面设计湖北工业 大学教师/预算员是 9 谢冰丹27 本科艺术设计南昌航空 工业学院教师否 10 杨希27 本科动画设计武汉理工 大学教师/Discreet 动画工程师是 11 文洁26 本科动画设计江西师范 大学教师/平面设计 师否 12 闫永涛24 本科环境艺术设 计井冈山大 学教师否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为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根据“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要求,特制定信息安全学科2010-2014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至2014年,我校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建成我省乃至中南地区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整体实力争取达到国内公安高校领先水平.同时,不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二、人才培养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警务技能的养成,坚持走“教学、科研、办案”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办学层次及规模 1、2010-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2012-2014年,每年招收本科生80人. 2、在办好信息安全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公安系统在职民警,开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以提高在职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办案能力.

(二)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 1、在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等课程建设,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争取在2014年之前,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进一步深化学科内容体系改革,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公安工作发展相适用的,具有警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在现有客座教授队伍的基础上,再聘请2-3名国内著名专家充实客座教授队伍,并且每年聘请1-2名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提高信息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公共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14年前信息安全学科各门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案例为驱动进行教学. 三、科研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瞄准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紧迫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术论文.2010-2014年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4篇以上.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2020年(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

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壹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壹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壹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 1.现有本科专业简介 学校合且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且,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从专业总体结构来见,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和应用且重,形成专业结构

和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专业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于读博士硕士34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88人。校园建筑面积515余万㎡,生均占地面积118.45㎡。图书馆面积约66433㎡,拥有藏书408万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7亿元,体育场馆、校园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完备。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专业建设存于的不足 专业结构有待进壹步优化;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仍有待深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专业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仍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壹步提高等等。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 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 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 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 1 项、省部级15 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12 项。发表研究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 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 “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长期性中心工作。为了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适应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要求,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广西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成绩 1. 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1)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设置有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46个本科专业,涵盖22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以工、管、理三大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012人。“十一五”期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自动化、财务管理、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等8个专业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称号。大部分专业服务面向广西尤其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现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都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增加到17个,其中属

于工学学科门类16个,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1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30人,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25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 2.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拥有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11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涵盖工、管、理、经、法等5大学科门类。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以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标志,学校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积极参与企业共建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22项,其中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进入SCI、EI、ISTP三大检索400多篇;获得成果鉴定、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40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70多项;年均到校经费达3000余万元。 3. 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优势资源共享,专业办学水平出现了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目前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占总专业数的6.5%,区级优质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7.4%。拥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2006年以来,学校毕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