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灾难片中的自然现象与反思

灾难片中的自然现象与反思

灾难片中的自然现象与反思
灾难片中的自然现象与反思

灾难片中的自然现象与反思

袁元106020276 灾难片泛指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破坏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恐惧感观。近年来,尤其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灾难片大受欢迎,出现了以《2012》、《唐山大地震》等为代表的诸多优秀影片。这些影片都获得了极好的票房与不错的反响,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当今各种自然灾害的忧虑与反思。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火山爆发、地震、龙卷风、超强台风等自然现象,对现代人类的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于人类来说,天灾最现实也最难以抗拒的。

一、《后天》与温室效应

《后天》描绘了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冰架开始融化,冰川融解开始加速,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终止,高纬度地区气温急剧下降,积聚了大量冰雪,洁白的冰雪对阳光反射率较高,造成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进一步降低,而更低的气温又导致冰雪覆盖的面积进一步扩张,如此反复,使得地球在短时间内变得极其寒冷,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世纪造成巨大灾难的故事。丹尼斯·奎德扮演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霍尔教授,他根据观察和研究史前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候的假设。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超强冷空气将北半球迅速变为冰雪世界,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

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让恐龙全面灭绝;如果新冰河世纪来临,人类会在哪里?电影《后天》为唤起全世界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及理论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纪威胁的高度关注,针对全球著名地标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冰冻图像,显示气候对人类的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

最近这几年,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觉到地球气候异变。大陆冰雹,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一天16次龙卷风,去年八月九日也创下百年最高气温38.7°C。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温室效应就是地球气候异变的元凶。气候暖化使得两极融冰、海水增温、洋流改变,世

界卫生组织表示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万人远离家园,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饥荒、干旱和农作物歉收大举移民,欧洲老年人将死于热浪。

二、《超强台风》与台风现象

《超强台风》以2006年8月10日17级超级台风“桑美”在浙江温州登陆的真实事件为素材。片中由于地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一场18级超强台风“蓝鲸”在海面形成,行进路径诡异多变,海上徘徊后转向大陆袭来,百万人口的城市面临巨大的危险。它终于来了,以史无前例的超强风力正面登陆!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入城镇,横扫一切,击碎一切。嚎叫的龙卷风中,汽车被贴在墙上、一艘艘巨轮在空中飞舞,砸向房屋……这一切将人们带到了生死关头。

超强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即16级或以上。广义上的台风又称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TD)、热带风暴(TS)、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强台风(STY)、超强台风(Super TY)。台风登陆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响,风力大大减弱,中心气压迅速升高。可是在高空,大风仍然绕着低气压中心吹刮着,来自海洋上高温高湿的空气仍然在上升和凝结,不断制造出雨滴来。如果潮湿空气遇到大山,在迎风坡潮湿空气还会加速上升和凝结,暴雨就更凶猛了。有时候台风登陆后,不但风力减小,连低气压中心也移动缓慢,甚至在一个地方停滞徘徊。这样,暴雨一连几天几夜地倾泻在同一地区,灾情就愈发严重了。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全球每年死于热带风暴的人数约为2000—3000人。据有关资料,西太平洋沿岸国家平均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0亿美元。而且我国也是一个台风灾害严重的国家。

三、《海云台》与海啸

《云海台》讲述了在韩国,国际海洋研究所地质专家金辉发现围绕大马岛和海云台的东海地质情况与2004年印尼发生海啸的情况非常吻合,不安的金博士多次提出海啸有可能在韩国发生,但灾难防御厅不顾他的劝告和判断,强调韩国不可能发生类似海啸事件,金博士只能把隐忧自己承受。

没想到东海的形状开始呈现无法预知的变化状态,金博士的预言成为了事实,但这一刻的防御已经来得太迟。数百万夏天来到海云台度假的人们和过着宁静日子的民众,都不知道一场摧毁整个海云台的恐怖灾难即将降临……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四、《唐山大地震》与地震灾害

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于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伤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地震又称地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有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五、《2012》与磁场逆转和厄尔尼诺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玛雅人预测的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事实上2012年的地球不会面临末日,但仍可能会出现许多反常的自然现象,如地球磁场逆转和严重的厄尔尼诺。

科学预测,在2012年时,地球和太阳的磁极将会同时发生逆转,造成地球危机。当地球和太阳的磁场在转换时,会造成电力失效及候鸟失去辨别方向,人类和所有动物的免疫系统将会明显削弱,也因为地壳变动带来更频繁剧烈的火山、地质构造运动与地震。除了对地面之外,小行星可能也会更容易接近地球,地球的重力亦会发生变化。据称上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是在数千万年前恐龙灭亡的年代。

在2011年,将会发生4次日食。其中1月4日、6月1日和11月25日的日食发生在极区,7月1日的日食发生在高纬地区,有利于诱发厄尔尼诺。2012年发生2次日食,5月20日发生在高纬地区,11月13日发生在中纬地区。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计算出2011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0.5,2012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3。可以对比的是,1997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但在那一年,却发生了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由此可见2012年发生严重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从而极大影响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人类拍摄灾难片,不仅在于描述当下的已然的灾难,更多的是指向永恒;不仅仅是通过灾难题材达到审美满足,还在于用它揭示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表现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的远期的直至终极的关怀;不仅是个体的心灵情感的表述,还是人类众生一体的永恒思考和感悟。灾难片本质上就是灾难的警示,灾难的预演,以及应对灾难的教育。

自98年以来,中国以及世界进入了一个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地震、干旱、水灾,极端性灾害的频度和强度都在加重。本来正常的自然变化都有周期性可循,比如十年一个周期、五十年一个周期或一百年一个周期。但近十多年的情况似乎年年都在"破纪录",极端性的天气导致极端性灾害,强度之大在各媒体报道历次灾害中常用"几十年之最"甚至"百年之最"的形容词便可一窥端倪。

长期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长期忽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危机已经呈现,我们只能面对今后进一步出现的更大挑战。社会发展的过度膨胀,自然环境和公共系统脆弱性显示得更强烈,甚至对正常的气候年景反映都过于敏感,人口密集,城镇化发展,资源开发向生态敏感区延伸等等,这一切原因使正常的自然变化过程受到干扰,给人带来的影响变得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谨慎科学的对待自然生态系统,改善科学研究跟不上变化和发展的尴尬。

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与认识,随着人们对环境关注度的提高,保护环境意识的加强,环境问题会得以改善。就如大多的灾难片结局一样,在灾难前人性的光辉总会得以最大的发挥,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发挥我们所有人的力量,地球总会是我们美好的家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当下我国电影活动生态问题的反思

摘要:票房意义上现象级国产影片的出现确实令人欣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由电影大国进入电影强国了,票房业绩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许多制约电影艺术常态发展的因素。从电影活动生态链来看,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生态中存在唯利是图、原创不足等现象;监管生态中存在宽严失据(或把关不严)现象;消费生态中因主体价值观处于转型嬗变时期而出现回避主流现实、解构崇高乃至娱乐至死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侵蚀着当下我国电影活动链条上的正常生态,也影响我国电影生产由“高原”迈向“高峰”的步伐。 关键词:现象级电影;电影生态链;电影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165-04 2015年暑期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早已落下帷幕,这个暑期档对于内地院线和电影人来说,确实是梦幻般的,这主要表现在,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和《煎饼侠》等组成的国产电影成为引爆我国电影票房市场的现象级影片。7月份国产电影《道士下山》以及《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2015》两部“粉丝电影”先后放映,并取得不俗的票房业绩。之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接盘,更是从《功夫熊猫2》手中夺下稳坐4年的内地动画票房冠军,成为国内第一部票房超过9亿元的动画影片。而《捉妖记》《煎饼侠》的上映可谓彻底引爆了2015年暑期档的电影票房。截止到8月30日,《捉妖记》的总票房已经达到23.81亿元,《大圣归来》已经有9.48亿元的票房,《煎饼侠》则收获了11.58亿元的票房,彻底刷新了全世界影迷对中国国产电影票房的想象力。国产电影能取得如此票房固然令我们(尤其是电影人)喜悦,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从此就成为电影强国了呢?我们的电影活动生态就不存在任何偏差和隐忧而步入健康的新常态了呢?在为收获高票房而欢呼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由创作生产、监管许可到观影消费等环节组成的电影活动生态链出发,冷静地思考这一生态链条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电影活动链上的创作生产生态 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创意是剧作的基石,而剧作是电影生产的基础。 电影活动从剧本的创作(创意)开始,原创剧本就是电影的母体。美国电影编剧大罢工曾使好莱坞电影工业全面瘫痪,这也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剧作家首先掌握着电影作品(产品)的出生,没有编剧笔下的创意,再大腕的导演,再超级的明星,再先进的高科技也都无用武之地。因此,尊重编剧(创意者)的原创精神应该是一个电影大国(强国)所有从业者所秉持的基本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尊重文化产品原创精神的标志。无论在电影活动现实中,还是在电影理论上,电影产品自身价值属性系统中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纠葛一直存在,为了防止电影活动中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而出现“弑母”的风险,世界上一些电影强国就特别规定了原创者拥有“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可是,在我们当下的电影生产活动中,影视作品的署名还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正如有的评论者所 指出的,剧本作者被有意排挤到难以找到的位置,各种海报、宣传画报、dvd封面不标明编剧的现象比比皆是。电影文化产业中这种乱象严重地削弱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中原创的地位和价值。当下我们的电影圈存在随意篡改原创剧本、不尊重原作、歪曲作者本意的现象,这种现象似乎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恶习,严重影响了剧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于是,当前的剧作坚持原创的人少了,抄袭模仿的多了;深入生活、尊重生活的少了,胡编乱造的“戏说”多了;有现实生活质感的少了,改编翻拍、解构英雄、回避崇高、娱乐炫富、崇尚高颜值(“小鲜肉”)的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当下的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①。中国内地导演在冲击奥斯卡奖项时不及日本的《入殓师》和伊朗的《一次离别》,输的显然不是资本,也不是营销和摄制技术,而主要是没有原创的好故事,在打造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公.......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充分朗读,注重感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利用课件,解决难点。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四、整合资料,仿写诗歌。 如何让小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使他们不仅有东西写,还要有办法写,有文字写。这就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作文练习的过程。“仿写是学习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但仿写并非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因此,对于中年

美丽的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 在一碧如洗的蓝天上,不时飘来几朵洁白的云彩。它们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一会儿躲到东,一会儿躲到西。快看,几只可爱的小鸟,正在玩捉迷藏呢!它们一会躲到这朵白云里,一会躲在那朵云里。有时一架飞机从湛蓝的天空飞过,把蓝天画上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远处,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一条条长龙盘绕在远处。山上、山下全长满了郁郁葱葱、挺拔高大的参天大树。一棵棵大树都枝繁叶茂,就像是一朵朵绿色的云在远方升起。 近处有一片草地,小草碧绿碧绿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花丛里,鲜花盛开了,有黄的,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星星点点,美丽极了。娇嫩的花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引来了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中跳舞、采蜜。 小河清澈见底,清得都能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和水草。小鱼和小虾正在水草里玩捉迷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这里,一会儿游到那里,生怕被别人捉住。 啊!大自然真美丽啊! 专家点评

美丽的大自然 在一碧如洗的蓝天上,不时飘来几朵洁白的云彩。它们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一会儿躲到东,一会儿躲到西。快看,几只可爱的小鸟,正在玩捉迷藏呢!它们一会躲到这朵白云里,一会躲在那朵云里。有时一架飞机从湛蓝的天空飞过,把蓝天画上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远处,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一条条长龙盘绕在远处。山上、山下全长满了郁郁葱葱、挺拔高大的参天大树。一棵棵大树都枝繁叶茂,就像是一朵朵绿色的云在远方升起。近处有一片草地,小草碧绿碧绿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花丛里,鲜花盛开了,有黄的,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星星点点,美丽极了。娇嫩的花儿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引来了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中跳舞、采蜜。 小河清澈见底,清得都能看见河里的小鱼、小虾和水草。小鱼和小虾正在水草里玩捉迷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这里,一会儿游到那里,生怕被别人捉住。 啊!大自然真美丽啊! 专家点评: 文章视角自上而下,由天空,远山,近景层层展开,使结构清晰明确,给人以图画式的感觉。同时,将云,草等静态景物与小鸟,小兔等动态景物结合写作,使文章更为灵活,更具美感。最为突出的是,全文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朴素自然,幽默风趣。其中"你瞧,它们玩得多开心呀";"啊!大自然真美丽啊!"等句又直接抒情,情感真挚,强烈。 我爱大自然 大自然,一张千变万化的脸。时而高兴,时而忧愁;时而欢喜,时而愤怒。 春天,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植物被春天唤醒了,树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芽,小草伸了伸懒腰,从土里钻出来,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一路上欣赏着春天迷人的景色。和煦的阳光下,我们自由自在地放着风筝,真是“草上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啊! 夏天,大自然渐渐变得急躁,不断地向大地吐着热气。房子、树木、人们,都沉没在这个世界里,花儿不再微笑,鸟儿不再唱歌,只有知了在不厌倦地叫着……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_3D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2014年第2 期(1月下)总第485期 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3D 电影的任务、范式及反思 □文/袁海涛,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影视学硕士生黄琳,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 硕导 电影《地心引力》海报 一、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 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表现媒介,考察历史上出 现的最为人们认可的七大艺术。它们的表现媒介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音乐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 动的乐音,绘画艺术的表现媒介是 色彩和线条,戏剧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文学的表现媒介是语言和文字,舞蹈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外部形体动作,雕塑的表现媒介是空间和体积,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 在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工厂大门》的时候,电影诞生,但此时的电影只是作为一种街边杂耍被人们消费,以至于上层社会的人以去电影放映室为耻辱。但是电影的艺术表现媒介却在1905年就已经具备了 它独有的特征— ——运动的影像。虽然声音还没有进入电影,可是电影复制现实的能力还是得到体现。当 我们重新看《工厂大门》 、《水浇园丁》这类影片时,仍然能从这些运动的影像中看到当时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环境造型。这是任何绘画都无法如此逼真和生动地展示的。 电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格里菲斯开始,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充分运用了蒙太奇技巧,真正地区分了蒙太奇段落和蒙太奇句子,并且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在格里菲斯手里,电影和叙事有机地结合,他把电影与简单的活动照片区别开来,使电影朝着一门语言的方向在发展。他靠《一个国 家的诞生》这部影片赚取了百万美元,使得电影的商业地位与审美得到了绝对的提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电影这门艺术,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电影行业。 随着资本的进入,市场的开拓,电影艺术的表 DOI:10.165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2467245.html,ki.52-1014/j.2014.02.033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多媒体播放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视频。 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2.认识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3.检查预习效果。 (1)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 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2)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 1.视频欣赏朗读: 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朗读: 思考如下问题,快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2.学生齐读6~10段 3.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4.课堂反馈联系:排序。 四、课文延伸: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I大自然的语言 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 标》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物候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比较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3.学情分析:有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的基础,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十分陌生,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积累。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特征等知识点已有所储备,便于开展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体会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

2.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评价任务1. 能理清本文行文结构。 2. 能知晓如何用精当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事理。 四、学习过程导入:今年1月份,我国台湾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驾鹤西去,他有一篇文章叫《秋天的心》,那篇文章开篇写到:“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 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其实,不止秋天,其他季节应该都有判断依据,你能仿照这个例子,再写出几句吗? 山僧不解数甲子,知天下春(夏、冬)。 其实,同学们填入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向人们宣告所属季节的到来,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环节一角色代入提炼信息1.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想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2段,圈画有用信息,然后为大自然代言: 当时,是我想告诉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了有关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智慧地表达,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使枯燥的说明文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2.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 3. 为何题目

美丽的大自然(5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美丽的大自然(500字)作文大自然的景色美丽极了!湛蓝湛蓝的天空中不时飞来几只快乐无比的小鸟,它们千姿百态,有的在倒着飞行,有的在上下俯冲,还有的躲在了白去里,好像在和同伴开玩笑呢!一阵微风吹过,大树上落下来了几片树叶,在空中飘荡着,犹如几只绿色的蝴蝶。大树底下的鲜花正在竞相开放着,好像在比赛谁开得花更漂亮呢!小河清澈见底,宛如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一阵风吹过,水面上荡漾起了一道道波纹,阳光照在水面上,银花朵朵,可真漂亮啊!远处那连绵起伏的高山映入了我的眼帘,它们可是真雄伟啊!瞧!那儿有一只顽皮的小猴正在爬树,原来它正要捉小鸟。小猴一举手,正要捉到小鸟的时候被它啄了一下,小猴痛得叫了起来,这一叫,它的手就松开了树干,这一松,它就从高高的树上掉了下来。只听啪的一声,不用说,小猴的红屁股更红了。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鸡妈妈正在教一群小鸡们捉虫子吃。一只小公鸡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捉到了好几条虫子,鸡妈妈用翅膀拍了拍它的头,在表扬它,小公鸡也高傲地扬着头,在向同伴们炫耀呢!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几条小鱼正在快活地游着。它们游到东游到西,好像在捉迷藏。忽然,小鱼们好像发现了什么危险的敌人一样,一眨眼的功夫就游向远处不见了踪影。这就是景色美丽,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三年级:吴傲君 篇一:小学四年级作文《美丽的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 丰南区银丰小学四七班---胡馨月 大自然是美丽的,许多景色都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处我们家乡的美景---惠丰湖。 春天惠丰湖万物复苏,小花小草为惠丰湖增添了许多的生机,小鸟给寂静的惠丰湖增添了欢声笑语,仿佛在说:“这真好呀!”看!柳树长出了绿绿的头发,正在风姐姐的帮助下跳舞呢~,小鱼正在湖中游泳,他们穿上了好漂亮的泳衣呀,有黑白相间的、半黑半白的、半红半白的、半紫半红的...... 夏天惠丰湖的树越长越大,越长越粗,像一个保卫着惠丰湖的战士。知了在树上也不安宁,热的直叫知了、知了……。花儿正在争奇斗艳的生长着自己的身体,小草也越长越大、越长越多,长成一片草地让人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秋天惠丰湖变成了金色的天地,金色的树叶、黄色的小草还有金色的果实,很多的树叶在空中飞舞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冬天惠丰湖的树木虽然都掉光了叶子,但松柏还在寒风中亭亭玉立。啊下雪了,你看那下雪中的松树多么像一颗颗圣诞树呀!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美景惠丰湖,一颗闪亮的明珠! 篇二:美丽的大自然作文200字 美丽的大自然作文200字 美丽的大自然美得佷,天空一碧如洗,还飘着几朵棉花一样的白云,天空中有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叽叽喳,喔,原来它们在唱歌。 远处,山旁有几棵松树,山上有一只老虎,老虎在寻食,可惜,没找到。 地上,有许多的小花,它们竞相开放,把蝴蝶都招来了,蝴蝶边,有一条蛇它要吃老鼠,可惜没有。

《2、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反思

《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和《追寻文明的足迹》一个系列的欣赏评述课类型,在本科中,我抓住课题的两个字眼“奇”、“美”请学生对人类世界的自然文化遗产进行了探索、了解,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后半部分的设计中以自然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和怎么做去学习。整堂课上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不仅归功于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也要得力于课堂中学生所欣赏到的自然美景。 其实,对于欣赏课而言,我一直有一个感触,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津津有味,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忘记所学过的这些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加入欣赏方面的知识或者以前学过的欣赏内容,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审美欣赏水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相信都会有所提高。 《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反思: 15 推荐本课是以世界自然遗产为专题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壮美,体会自然界的崇高之美,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带给学生大量直观生动的视频短片和图片,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尽量满足学生的探究欲的同时,留给学生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保护自然遗产等问题的时间太短,学生在画自然遗产后写的感想多不够深入,值得我深思,今后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安排好教学时间。。。。。。。。。。。。。。。。

本节课中,对绘画、文学、的欣赏和音、视频等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始终贯穿全堂课;各种深入浅出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健康常识构成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学生相应地从视觉、听觉与精神、意义上全方位、立体地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对春天进行感受认识,对春意进行理解和内化。“人为本”的教学观点,使课堂更具兼容性与开放性,更关注人格的健全发展。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艺术课程中的重要体现,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体验、探索并积极实践,认识自我、展现自我。 以人为本,使这堂艺术课不仅愉悦了每个学生,与发展了每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最大的益处,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艺术课的最终目的。 。。。。。。。。。。。。。。。。。。。。。。 课堂中首先媒体出示欣赏世界十大奇观照片及资料,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以图片展示情境,唤起儿童的注意,色彩纷呈的大自然奇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地情感体验,对大自然景观的欣赏、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说说自然奇观美在哪里?尽情地表现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利用小报的形式去宣传、展示自然景色,倡导人们去保护自然环境,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愉悦。

大自然的语言-田清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语言,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通过草木昆虫呈现出不同的情景,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季节的交换更替,能够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节时。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二、课堂检测,温故知新: 1、课堂检测:古代谚语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屯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2、温故知新:说明顺序 (1----3)由自然现象引起物候。现象 (4----5)对农业的重要性。↓逻辑顺序 (6---10)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本质 (11--12)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三、品味优美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分析:“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侯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研究它们的重要性。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 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拟人;这两个动词对比使用,将“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萌发”“次第”“翩然”,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分析:“萌发”准确的写出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贴切的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的春天的气息;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 形象。 4、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分析:“许多”一词说明数量和范围,并非一概而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 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到相应句子加以分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 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分析: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这段文字举例详实,数据确凿,既说明了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2、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地处流。这种现象在山 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分析: 做诠释。说明了逆温层的本质特征。又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其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并在全文中找到其他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五、亲近自然,探索奥秘: 用心观测,用情体会。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但它向我们展示的并不始终是温顺与秀美,有时也会有无情与暴虐。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三、正课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

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7)到处呈现一

美丽的大自然初中作文500字

美丽的大自然初中作文500字 篇一: 如果问大家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珍贵,可能有的人会说当然是黄金和钻石最珍贵,当然黄金和钻石当然很珍贵,但是我觉得美丽的大自然会更加珍贵,应为大自然有一年四季,在一年四季中花草树木会变化,所有景物都随之而变。不信就看着吧! 春天,万物复苏,小河正敲打着鼓呢!它们叮叮咚咚的流着,因为河流哥哥正向远方奔腾呢;小草弟弟从大地里探出小脑袋来呢,他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看着那虽然干枯的大树又长高张粗,心里还十分不服呢;大树哥哥并没有干枯死掉,他现在又长出了新的叶子,大树哥哥又开始了他一个新的开始;几株野花也开了;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美丽极了!

在炎热的夏天,大树哥哥的枝叶也越来越茂盛成为一个茂盛的大树,小草弟弟看见大树哥哥长得那么大也不甘示弱,努力的长大,小朋友在草地里玩累的就到树荫下去乘凉。处处在炎热里欢笑。 秋天处处金灿灿的一片:稻子金灿灿的,果实金灿灿的挂在树梢,农民伯伯脸上也是金灿灿的笑容。菊花在路边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在林子里,一片片树叶像蝴蝶一样飞来飞去,美丽极了! 冬天,到处白茫茫的一片,可是也不寂寞,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可快乐了。 大自然很美,我爱美丽的大自然! 篇二:

大自然是一个万物赖以生存的美丽世界,只有当你放下手中的工作,亲自去细细品位大自然,你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静听,使你听到大自然中种种美妙的声音。微风轻轻吹过,花间树木“沙沙”作响,这是大自然的呼唤声。偶尔你会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如同歌声般的清纯悦耳。其实,只要你仔细聆听,你会听见大自然的心声,那是最美妙、最动听的声音。 细看,无疑能让你进一步发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溪水在山涧中涓涓流淌,鸟儿在枝头嬉戏。仰望天空,碧蓝的天空中浮着几多白云,随风飘荡,变幻无穷。登上山顶,眺望远方那一片绿色的海洋,景色尽收眼底。林间漫步,你会发现五彩缤纷的野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辛勤劳动……大自然可谓是一个既烂漫有美丽多彩的世界。 轻闻,各种气息扑鼻而来。走进花丛,芳香扑鼻而来,闻一下草叶,还带着土壤的气息。呼吸富含各种气息的清新空气,让人顿时舒畅了许多。可见,大自然是一个富含各种气息的芬芳世界。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3-精

本文与教材篇目《大自然的声音》不一致。《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 思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一.教学效果: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二.成功之处: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三.不足之处:1、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到位。这是一首知识性诗歌,内容又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多读、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课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讲解显得有点多余,还应该在朗读上下工夫。2、备课不够充分。该课如果能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并茂结合起来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能在多媒体下进行教学,对于诗中提到的“三叶虫”“漂砾”学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过我的直观描述一番,可还不能达到形象具体。 四.改进措施: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从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三、教学重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a)、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c、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d、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转变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 2 学期) 题目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跨院——叶问系列电影分析 科目媒介文化研究 姓名顾家诚 专业戏剧与影视学 入学年月2012年9月

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跨越 ——叶问系列电影分析 摘要:“叶问”系列电影历来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典范,在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问世后,叶问系列电影迈向了奇观电影的新台阶。从文化研究及影视美学的角度,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究,以“叶问”系列电影为文本,研究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新跨越。 关键词:叙事电影;奇观电影;国家叙事;后现代主义;空间塑造 “叶问”系列电影从2008年首次登陆院线至今,已经陆陆续续的拍摄了4部电影分别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登陆中国及海外院线。这五部陆续上映的叶问题材电影分别是2008年叶伟信导演的《叶问》,2010年叶伟信导演的《叶问II·宗师传奇》和邱礼涛导演的《叶问前传》,2012年邱礼涛导演的《叶问·终极一战》,以及2013年导演王家卫历经8年筹备、3年拍摄磨砺的《一代宗师》。在这五部电影相继问世之后,有观众和业界人士反映说是不是叶问的题材已经被我们的导演拍烂了。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相比于已经被拍成一百多部电影电视作品的黄飞鸿,叶问系列的电影的数量真的可算是小巫见大巫。而关于叶问①这个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的后续创作,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推陈出新。 纵观这五部“叶问”系列电影,我们大体先将其划分为两派,以叶伟信和邱礼涛为代表的叙事电影派,和以王家卫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派。叶伟信和邱礼涛在讲述叶问这个人物上所用的叙事手法、画面表现、场面布景等方面颇为相似,而王家卫则将叶问这个人物放置在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光影 ①叶问(1893—1972),本名叶继问,7岁拜“永春拳王”梁赞的高足陈华顺为师,为陈华顺的封门弟子。陈华顺过世后随梁赞之子梁壁习武,1950年赴香港。其弟子中最出名的便是让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筛选有用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物候学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生活中,我们就用语言来交流。你们知道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们能告诉我们人类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它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齐读 三、检查预习:1、字音 2、解词 四、解题:《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研究这种现象的科学就是物候学。(板书)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为什么标题不用物候和物候学,而要用大自然的语言呢?(出示投影)学生交流 师:本来难懂的专业知识,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让我们带着兴趣,细读课文,了解本文所介绍的物候知识。

五、默读全文,筛选有用信息,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交流 师:这么多内容,你是怎样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答案的?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 总结方法:(见投影) 小结: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现象写起,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紧接着说了物候与农业的关系,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之后又说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清楚地介绍了物候知识,这种说明顺序就叫逻辑顺序。(划线板书) 过渡:透过这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研究物候是多么重要。现在让我们看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六、合作探究:读6——10段 思考:(1)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是怎样影响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四个因素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讨论交流)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公开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江秋莲 教材分析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字典,自主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并分成四人小组从说明文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自学课文,并把内容用A4纸整理成讲课板书或做成手抄报,到时上讲台展示自学成果时投影出来。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物候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语言》,视频展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四、提问学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划分文章结构,列出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自学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每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六、评价每小组的自学情况以及展示情况,并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