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辩真题

自辩真题

自辩真题
自辩真题

2011年自然辩证法考题:

名词

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科学事实: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可持续发展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范式: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

简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

怎么看待科研中的机遇

论述

怎么样进行科学选题

结合实际案例

材料

创新

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寂静的春天的材料自己发挥

2009年自然辩证法考题:

1、必做题

一、自然界物质系统有何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书45页-47页

二、谈谈你对如何正确地选择科研课题的认识和体会。(书137-143

2、选做题(任选2题)

三、根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科学与非科学是如何区分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是怎样的?谈谈你对波普尔这一理论的看法?(书125)

四、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人们已做出了哪些探索和解释?你对这一难题的看法如何?

五、如何进行正确的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并谈谈你对科学观察实验中的意外性的看法。(书146-154)

六、根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正确态度。(书13,14章)

2008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必做题(每题25分)

1、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你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某一方法的理解和认识,并举例说明。

(二)选做题(以下任选两题,每题25分)

3、为什么大陆上的中国人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怎样看待科学的?你是怎样看待科学的?

5、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意义。

6、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科学划界理论,并对其科学划界理论进行比较。

7、什么是工程?技术与工程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工程有哪些显著特点?

8、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或科学)的社会规范?你认为应如何遵循这些规范?

2005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简答题

1、如何正确的进行科学观察?(书146)

2、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书101)

3、举例说明理想实验及其作用。(书162-163)

4、简述社会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3章)

5、类比方法有何特点及其作用?(书165)

(二)判断分析题

6、在下文“我们”代表着哪种自然观?当时“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主要有哪些?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中。只有这样一个本质的差别: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是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

7、根据下文,惠更斯创立“光的波动说”运用了何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有何特点及其作用?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对比,证明它们都具

有直线传播以及反射、折射等共同属性;而声的本质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种波动。由此惠更斯认为光的本性也是一种波动,从而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三)论述题

8、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试述自然科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9、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关理论和观点,阐述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10、根据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阐述你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和认识。

2005年自然辩证法真题

第一题:论述科技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二请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对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认识

2004年自然辩证法真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

1、开放系统: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2、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3、范式:指对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的理论框架或模式。

4、类比:是根据两类现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叫类比推理。

5、直觉: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具有如下特征: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2、试述要素、结构和环境对系统功能的影响。

3、试比较观察和实验方法的异同。

4、简述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三、论述题(20分)

试论科学假说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003年自然辨证法的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

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3.科学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

..研究对象的过程。

4.技术创新

5.人类中心主义

二.简答

1.简述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因素对系统功能的影响

2.在科研中,正确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科技创新的动力

4.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历史形态

三、论述

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请用系统方法分析自我知识结构

2002年自然辩证法真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

1、直觉: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2、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3、涨落: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随机因素的影响下,系统的总量很难维持稳定,呈起伏状态。

4、开放系统:与环境既交换物质,又交换能量的系统

5、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理论前提。

2、简述科研选题遵循的原则

3、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自然物作统一理解的观念?

4、简述P1-TT-EE-P2的基本思想

三、论述题(20分)

试论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

一、注意事项:

1、围绕每章的复习思考题进行全面复习。

2、要求以教材为蓝本,在参考授课及其它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答题。

3、在教师重点复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习与教师答疑相结合。

4、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6、注意题量、题型和要求,把握好答题时间。

二、题型

一、概念题

例题1:自然观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例题2:科学假说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三、问答题:

例题1:试述20世纪中叶以来,在自然观方面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答: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是现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系统科学)的基础上辩证自然观的一种形式。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例题2: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四、论述题:

例题1:请结合工作作实际,分析论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例题2:试述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一、概念题

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

人工自然体内进化体外进化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观察方法

实验方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

范式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

技术R&D 技术伦理

技术预测技术评估狭义的技术创新

广义的技术创新高技术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化无形学院创新者网络

开放系统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人工自然:指的是人的能动活动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及人利用自然界的质料创造出的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人工自然物。

体内进化:人的体内进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进化。

体外进化:表现为人以各种各样的工具延长肢体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或弥补综合生理机能的不足。例如,人的体力是极其有限的.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某种自然现象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观察方法: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自然发生的一种方法。实验方法:人们为了探究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间接获得客观事物的信息的具体途径。

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和日常观察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是通过看、触、尝、嗅等消极接受外界对感官的刺激。而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含义还包括理解或从理性上领会的意思,它有着明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是为了揭示自然现象中的规律而积极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二者互相联系。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使自然过程或生产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暴露它们在天然条件下无法暴露的特性,以便进行观察、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R&D:研究与发展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划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如技术人员的一般道德行为规范、工程伦理等),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技术预测:预测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来计算或预报未来的某些事件或情况。把预测科学应用于技术领域对技术的未来特性、趋势或对有用的机器、过程的推测就是技术预测。

技术评估: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技术实践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

狭义的技术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

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是指在高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它是把高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商品,投放市场,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过程。很显然,这个过程就是高技术创新过程。

创新者网络: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无形学院:科研人员组成了许多松散的民间及私人组织的柔性弹性研究网络。这些名为“科学沙龙”、“假日聚餐会”、“周末茶话会”、“学术车间”、“业余闲聊”等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团体,人们统称它为“无形学院”。

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

三、问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3、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即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研究的问题、内容与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

11、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理论以及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12、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P44)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

16、联系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理论,谈谈你的《宇宙与人》观后感

(以下为解说词,请自己总结)

17、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18、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方式有哪些?

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类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水土改良、开垦梯田、砍伐树木、建立城镇、修筑水库等活动,有力地改造自然界本来的地表面貌。如新的地貌结构。

19、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 人口激增,人口问题是引发其他问题的基本因素。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2.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在资源方面,人类目前消耗的能源和其他物质资源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如土地荒漠化、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失、垃圾泛滥、矿物等资源问题尤为突出。

3. 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臭氧洞)、和温室效应。

20、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哪三个“实现”?

1.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3.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2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4)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23、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1.基本概念2.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3.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它们依一定关系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系统。

24、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哪两条途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一般有两条途

(1)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经济验定律。例如,开普勒行星三定律。(2)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理论定律。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它们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25、你是如何理解观察实验中的机遇的?(P119)

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地遇到未曾见过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新突破。

这种意外的或偶然的发现,通常称为机遇。

例如:伦琴偶然发现X射线,从此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维勒合成人工尿素,第一次证明了无机物也能生成有机物。

人们常说:“守株待兔”是愚蠢的,但见了“兔子”不拣,甚至根本认不出是一只兔子,同样是愚蠢的。错失良机,后悔莫及。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就这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因此,在观察、实验中,我们还要培养自己的捕捉机遇的能力。

26、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

33、试述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P175)

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的发展: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范式是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库恩所说的范式,一般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等同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它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因而,库恩的范式论科学发展模式:一方面强调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不断交替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科学革命所实现的新旧范式的更替,主要不是依靠经验检验和逻辑论证,而主要是依靠非科学因素,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信仰。

34、试述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

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35、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这种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一般指的是:①某学科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②有了自己的学会或研究机构;③有自己的出版物;

④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⑤有相应的学位、学衔等

39、简述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1)经验形态,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2)实体形态,主要是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3)知识形态,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的技术要素。

各种技术活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独立性与相关性、互补性与主导性、自稳性与变异性等特点。(P190)

40、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43、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向双向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和实体型技术结构)和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三种技术结构并存将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46、高技术一般分为哪6大技术领域?它们在高技术中的地位如何

高技术一般分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6大技术领域。

信息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先导;

生物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

新材料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基础;

新能源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支柱;

海洋技术——这是21世纪技术的向内拓展;

空间技术——这是21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

47、为什么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

创新一经出现,必将在社会上引起模仿,因为未能获得潜在利润的企业,也想得到它。模仿活动引起创新浪潮,于是经济走向高涨、繁荣。当较多的企业实现模仿之后,创新浪潮消逝,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衰退。这时经济再要发展,就必须有新的创新。只有接连不断出现创新,才能保证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处于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的循环交替之中。

50、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标志?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主要标志是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的产生与形成,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以协调科学技术业和其他事业同步发展。

51、科学技术界是怎样进行社会分层和互动的?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按照职称、学术职务、学术声望的维度进行社会分层,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分层。科学分层的金字塔结构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通过学习、交流、合作、竞争与冲突等形式进行互动。互动的正功能可以提高效率,使研究传统得以延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离科学精神的越轨行为属于互动的负功能,它会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54、试述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公有主义( communism)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也译怯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独创性( originality)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skepticism)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技术的社会规范则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1)与科学的公有主义规范完全相反,技术服从非公有规范,或称独占性规范,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保密和专利制度。(2)技术具有以应用、合用为原则的精神气质,用以评价技术的标准,不仅是技术的合理性,而且是社会的合意性,后者显然不具有普遍性。(3)无私利性规范对技术也完全不适用,按照技术的体制目标,追求私利正是技术体制的激励机制,技术发明的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是归发明者或其所在集团单独所有的。(4)技术的独创性要求比科学可以低得多,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创造,虽然有技术原理的构思,但往往是局部性的,不必追求理论的普适性。(5)在技术体制中,对旧有技术的挑剔和寻找替代技术虽然经常发生,但对怀疑和批判精神的要求不如科学体制那样强烈,因为批判和怀疑并非是实现获利目标的唯一途径。

四、论述题

1、试论述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答: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自然观方面

第一,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现代系统科学

第二,生态自然观。首先,生态学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最后,生态学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两大传统: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注意的立场出发,对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概括与总结,其主要思想是:科学精神——批判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方法——理性方法整理感性材料

科学分界——科学是实验的科学

.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新的劳动工具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新科技革命时代。苏联和东欧国家集中研究一个新的问题:科技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在科学组织、管理和实施方式上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不可逆转性的、遍及世界的变革,这就是出现了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

3、阐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重大意义。(P47)

答: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存在到演化

(2、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3、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并论述生态自然观。

答: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其三: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和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5、试论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举例说明之。(P110)

答: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例如:人们发现许多金属如铁、铜、金等均能导电,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莫非所有的金属都导电?”这类问题被称为“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牛顿理论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矛盾。例如:这种理论内部的矛盾在数学中称为“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6、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答: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用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的内容,又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判断和推理。而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用意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的内容,也可以意象为基础进行形象的判断和推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各自有所侧重的关键环节使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它们使实现这个飞跃的基本思维形式。

8、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之。

理论的实验检验,使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在检验过程中,而要注意推论与实验对照的三种情况:第一,推论和已知的经验相符合,这种证实使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从假言命题P→Q的逻辑性质看,结论Q真,前提P可能真,也可能假。如燃素说,能解释许多燃烧现象,但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第二,推论和未知的现象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未知的理论预见。如哥白尼的太阳系说。第三,推论和未知现象不向符合,这就是假说被否证。在这种情形下,有两种可能:修改或补充原来的假说;二是推翻原来的假说,出现科学革命。以上从理论层面作出分析,下面将从操作层方面进行分析:一、对应规则与检验蕴涵。对应规则有两个任务:给理论术语下定义;规定把理论应用于现象的实验程序。检验蕴涵的前提是全称陈述。二、确证。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那个检验蕴涵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用公式表示

p为真t为真或者为假。例如爱丁顿考察队的日食观测就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确证。三、否证。讨论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不一致的情况。公式:p为假。例如 t亦为假

“凡天鹅皆白”这个理论,我们只要看到一只黑天鹅就可否证它。(四)判决性检验。对于相同的对象,会有两个不同的理论,而这两个理论各自都能解释一部份现象。通过设计判决性检验,来决定两个互相竞争的理论的取舍。如“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和“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盐”两个陈述。这两个陈述不可能全为真,但却可能全为假。即使这样,我们还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推出两个互相排斥的检验蕴涵,来作判决性检验。如果是糖,强热时会变黑;如果是盐,则强热时颜色不变。这个判决性检验的结果虽然不能断定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是盐或者既不是糖也不是盐而是其他某种东西,但是它还是会支持其中一个陈述而不支持另外一个陈述。比如,强热后变黑的结果就会支持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的陈述。9、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

(1)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就是说,观察渗透着理论、动机和经验,而这一切均是可谬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摒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2)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有时候,一个科学理论的某个命题被经验所否证,但整个科学理论却并没有被科学共同体所拒斥。理论在遇到反例时可以通过修改原有理论进行辩护。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3)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如关于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两个判决性检验,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这与这两个检验的历史背景有关。此外,科学家的教育背景、个人心理因素和个性气质等等,也会影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4)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术巧和修辞学手段。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真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

13、结合自己专业或科研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

(结合20题答案自由发挥)

16、如何理解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同20题

17、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

(请自己查找)

20.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对此题无考试要求)

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所谓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J.Shumpeter,1883-1950)的说法,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相当于熊彼特所说的第一、二种形式的创新,即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它们构成了整个创新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实施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1)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它是发明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它包括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市场创新或销售创新等;它还包括组织和管理的创新。

(2)技术创新及其特点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由企业以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主体(如决策主体、研究与开发主体、生产主体、市场营销主体、管理创新主体等)相互协同组成的一个系统。

技术创新大体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经济过程的创新以及组织与管理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创造性、效益性、风险性、过程性、周期性、群集性等特点。

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都与技术创新有关。在实施与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机制以及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等问题。

技术创新是实施与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途径,其中创新项目的制定、样品的研制、中间实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环节,都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实际效益。

(3)技术创新的本质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

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主要包括:

创新决策的制定;

样品的研究与开发;

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商品的营销等阶段。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

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

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通常存在“滞后期”

当发明者与创新者合二为一时,可以大大缩短“滞后期”。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的技术经济活动。包括渐进技术创新和基本技术创新。

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进人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其中,科技成果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过程,首先完成科学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然后,再通过设计——试制——中间试验——工业试验等过程,完成技术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最后,通过技术成果的进一步扩散,完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可见,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它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关键部分。

基础科学创新与技术科学创新

知识创新包括:

(1)基础科学创新与技术科学创新,其中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2)明言知识(如书本上的知识)和潜知识(如观念、思想、经验

因而,知识创新不仅指科学研究中的知识的生产或创造新的知识,它还指技术开发中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将新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转化引人到经济过程中,

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4)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定并确定创新决策,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

(5)技术创新模型

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型1

熊彼特企业家创新模型2

施莫克乐技术创新模型

企业技术创新模型

21、试论述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对此题无考试要求)

为保证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根据高技术产业化所需的下列条件,建立良好的机制。主要是:

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技术的推动作用、市场的拉动作用;国家的产业政策与高技术发展规划;在高技术企业中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提高高技术企业的整体素质;注重高技术人才培养;国际贸易发展体系等。

根据上述条件,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市场创新机制,

研究与开发机制,

风险投资机制,宫、产、学合作机制,

法律制度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1)市场创新机制

市场创新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首创型市场创新是指率先推出新产品、采用新的广告宣传形式和促销方式、推出新的销售服务方式等。

例如,20世纪60年代,当美国市场上的286计算机微处理器行销正旺的时候,英特尔半导体公司就率先开发出了386微处理器,并率先将其投放到市场,从而抢占了市场销售份额,获得了巨大效益

改创型市场创新是指对自己原来的市场创新模式进行改革,并吸收其他同类的市场创新模式,将它们加以综合,形成新型的市场创新模式。

例如,当第一台电视机被投放到市场以后,市场上就先后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电视机。这时,美国哈里斯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在对自己原有的市场创新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吸收其他公司的创新产品,开发出了更加物美价廉的电视机新产品,从而获得了效益。

仿创型市场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如中小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状况,模仿前两种类型的市场创新模式,形成自己的市场创新模式(如合资或合作经营、技术或商标转让等)。

在上述三种市场创新类型中,它们的风险程度依次降低,其成功的概率反而依次增大。

因此,不同企业在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将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基础和条件,来选择不同的市场创新模式。

(2)风险投资机制

由于高技术具有高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及自然风险)的特点,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为此,首先,要考虑风险投资金的来源。

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捐赠资金和基金、公共和私人养老金、金融保险部门、企业、国外和家庭个人资金的投资等形式,筹集投资基金;我国则主要依靠政府技资和银行信贷等部门筹集投资基金。

其次,要对风险投资金实施科学管理。

为此,美国建立了健全的管理体系,主要是:在投资前,技资者要对企业的技术基础条件和应用前景、管理者的素质、企业信誉和管理机构进行评估;在投资后,投资者还要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并对其进行跟踪监控,以便既保证投资效益,又可以避免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美国的风险技资机制还积极为中小企业创新者的初创提供风险基金保障,以推动他们实施与实现高技术产业化。

我国受到国家财力不足和金融体制不够完善等方面的影响,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还有待建立,目前已经建立的部分投资机制,其运行还不够通畅,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研究与开发机制

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例如,日本的佳能公司除了增加R&D经费投入量,还建立了三个研究与开发机构,即中央研究所、生产技术研究所和合成开发研究中心,它们分别研究电子材料、复合材料和光电子技术和应用技术以及半导体技术,从而为企业实施高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一方面有国有大型企业的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大部分研发机构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中,这两方面需要紧密相结合。为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提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例如,建立专门的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管理机构,统一协调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掌握政府资助经费,并对其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设立信息网络中心,

提供国内外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为其创新决策与技术设计创造条件;建立研究与开发及技术引进中心,依靠国家科研单位的力量,增强企业创新的能力;建立市场化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的申请和确立体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监控机制和以市场需要为价值标准的成果鉴定机制。

(4)官、产、学合作机制

由于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属于国家层次的高技术产业和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高技术产业,都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实施教育培训、提供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及其实施进行管理和监控等方面。

例如,美国政府授权其所属的各个实验室设立专门的研究与开发办公室,并与地方政府、各个企业以及大学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

大学主要为实施高技术产业化提供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试图要建立与高技术产业化相适应的官、产、学合作机制,促进高技术产业化的实施与实现。

(5)法律制度机制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因此,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这些法律和法规能够通过监督和规范高技术产业化的行为,保证其有效、持续地得到实施与实现。

例如,美国先后制定了《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等法律法规。

我国也相继制定了《专利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税收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6)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可以实行技术入股机制,使得掌握物质资源的“企业主”和掌握知识资源的"研发成员"能够共享企业的产权;可以实行股票期权机制,将公司的资产增值部分中的一部分股份,奖励给在创新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成员;

还可辅以实行税收机制,允许分期分批地扣除高技术企业购进的用于研发方面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允许对高技术企业使用的先进设备加速折旧,鼓励其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等。

此外,政府要对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还要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和信息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以便保障高技术产业化的有效实施与实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辩证法高考题集锦

08年高考政治题集锦 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全国卷一)30.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0.D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全国卷一)39.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 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10分) (6 )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 部分,在国家整体发挥着积极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这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3.(宁夏卷)21. “100—1= 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 导致100 %的失败。“ 100 —1= 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1. C (2)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天津卷)32?“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2. C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5.(全国卷一)31.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问题调研。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2.课题选择。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3.课题论证。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决策。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 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辩证法部分试题2014.12 1.(安徽)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安徽)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之间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福建)图12 漫画《闻过则改》告诉我们应 A创新思维,突破陈规与陋习B抓住时机,促使问题的解决 C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 D 统筹兼顾,抓住事物的关键 4、(广东)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5、(广东)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 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6. (江苏)“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 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材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④文化创新是“取其情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江苏)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 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 这些老工艺的新淦释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最新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科学衰落原因 欧几里德写成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共同原始科学结构学科群并对后世科学家进行示范。然而公元415年女数学家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由此可得,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1.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作用是指科学家利用已在某领域中明确的模式去搞新的研究,但这种末班的应用取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是否允许人们去利用示范。科学不仅常常和直观相矛盾,还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相抵触。在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念中,这种示范作用很难社会化,罗马的一个皇帝曾拒绝用机器搬运神殿大柱,因为那会使奴隶失去工作。几何学建立的原始科学结构在奴隶社会中几乎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古希腊科学发展渐渐陷于停滞状态,而且古代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比对技术的需求小的多。并且由于科学体系本身的专门性和复杂性,很多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和人们直观认识不相同,所以科学理论传播特别是方法论上的示范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2.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思想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出版和印刷,跨地域的科学交流需要发达的通讯技术。古希腊的文字是写在纸草和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购求和安放均极为困难,科学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只能是奴隶主这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科学社会化程度太小,一旦社会结构面临变化,战争的风云就会摧毁原始科学结构。 3.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古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古代宗教及相应的理性主义精神消失,对上帝的虔诚取代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科学土壤随着古代社会的解体而流失,而原始科学结构在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化程度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科学的衰落成为必然。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 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4、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二)实践性(三)科学性(四)创新性(五)自主性(六)人本性 一、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是指灵感、顿悟等思维,它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思维的过程。 1.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特点: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2.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 3.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形式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 两者关系: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建构。在非逻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为非逻辑思维做铺垫。 二、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技术伦理思想,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取向。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河南科技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第一篇自然观 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 P206-211 一、名词解释: 1、系统P39 2、人化自然P93 3、人工自然P95 4、可持续发展P115 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 二、重要问题 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 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 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 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 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 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 第二篇科学技术观 一、名词解释 1、科学P126-127 2、技术P128 3、科学共同体P132 4、无形学院P135 5、范式P148 6、技术创新P166 二、重要问题 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 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 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 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 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 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 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 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 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 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 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 、 名词解释 1 、 科学方法P 220 2 、 科学问题P 227 3 、 科学事实P240 4 、 实验方法P246 5 、 科学抽象P 251 6 、 直觉思维P259 7 、 创造性思维P260 8、科学假说P263 二、重要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 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 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 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 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 则P263-266 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 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 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 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 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辩证法P1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 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 论体系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摈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B卷(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答案) 一、辨析题:(先判断是非,再简述理由。30分) 1、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可以相互替代。 答:错。 虽然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自然规律,但前者研究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后者研究的却是特殊的某一领域的自然规律,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答:错。 虽然它们都是自然,但是天然自然是指未被人类活动所影响的那部分自然,而人工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在天然自然的基础上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 当然不可否认,二者的客观实在性是本质相同的。 3、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答:错。 科学事实是构建科学体系的原材料,但单纯的事实并不等于科学体系,必须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理论。这样才能构建起科学体系。 4、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 答:错。 (1)自组织理论是自然界演化的主要形式;(2)自组织理论不是谁超越谁、谁否定谁,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善自组织理论的体系结构。如:耗散结构理论建立了体系框架,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确立了建立理论体系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从空间和时间分析了自组织的演化过程。 5、E.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都致力于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答:正确。 这一观点正确反映了科研选题应遵循“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善于调整、转向进攻、变副为主”的技巧和要求。 二、简述题:(回答问题要点,并对要点稍加阐述。30分) 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案要点: 从科学研究的程序来看,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因为(1)只有在发现和找出问题后,才能解决问题,才产生科学。正如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伟大。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出现以大漂移实验的零结果、黑体辐射两朵乌云(两大问题)导致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产生。(2)科学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科学解决新现象、规律的探索问题,应用科学解决如何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的问题,工程科学是为了解决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3)观察渗透理论与问题,没有问题无法观察。(4)问题就是矛盾(新观察与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P1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 二、重要问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 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 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 第一篇自然观 一、名词解释: 1、系统P39 2、人化自然P93 3、人工自然P95 4、可持续发展P115 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 二、重要问题 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 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 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 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 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 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 第二篇科学技术观 一、名词解释 1、科学P126-127 2、技术P128 3、科学共同体P132 4、无形学院P135 5、范式P148 6、技术创新P166 二、重要问题 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 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 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 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 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 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 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 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 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 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 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 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方法P220 2、科学问题P227 3、科学事实P240 4、实验方法P246 5、科学抽象P251 6、直觉思维P259 7、创造性思维P260 8、科学假说P263 二、重要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 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 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 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 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 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 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 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 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 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 绪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