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

冯友兰

教学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二步

第二课时:完成第三、四、五步

一、读:默读课文,初识文意,勾划自认为重要的内容。(此一步,旨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

二、点拨

1、教师板书四项学习要点:

一个主题:

二个板块:

三个词语:

四种境界:

板书技巧上,先板书一、二、三、四,然后再逐一补充后面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集中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力。

2、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一完成上面的内容。

一个主题: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注意“精神”二字,教师可换成“思想”二字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个板块:(1~6自然段可看作第一板块,是对四种境界的简要诠释;7~12自然段可看作第二板块,深入阐释引领人达到天地境界是哲学的最高成就。可对第7自然段的过渡作用略作提示)

三个词语:觉解(了解和自觉)、入世(投身到社会里)、出世(超脱人世)

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教师可用一句错误的表述“作者认为人生的境界可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四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理解,明确它们不单是四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四个层次。由低到高,由自然的产物到精神的创造。顺便让学生理解到作者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是如何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课堂举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我们坐在教室里读书,我们当属于哪种境界?(既为激趣,又为引导理解四种境界的层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再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交代下堂课的主要任务:探讨“天地境界”,理解作者观点。(注:第二板块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

三、重点探讨:

1、复习巩固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引出“天地境界”,并让学生明确:“天地境界”又是作者所说的“哲学境界”。

2、让学生关书回答:作者认为,人怎样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明确: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打开书找答案,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程度。)教师在此要及时强调“哲学”“宇宙”两个基本概念,把它跟文章的主题“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一观点联系起来。

提示:“道德境界”是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觉解,“天地境界”是对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的觉解。作者认为“天地境界”是高于“道德境界”的,是体现为超道德价值的。

3、天地境界的精髓:人与宇宙同一

●毛泽东妙语论生死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非常旷达,对于死亡也表现得较为幽默。闲暇时他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毛泽东曾这样嘱咐工作人员:“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毛泽东喜爱吃鱼,一次在杭州观鱼时,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我在世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儿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

●庄子:齐物我,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

○庄周梦蝶:庄子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山川、林间、花草中无拘无束、欢天喜地地飞翔;他感觉自己更适宜变为蝴蝶的生活,这上站花蕊汲花粉,下歇草尖采露珠,扑翅于树林绿叶间的日子,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叫庄周的人。

突然醒过来,看到的是庄周的身子处于世间。

他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了庄周?但蝴蝶不是庄周,庄周也不是蝴蝶,二者在不经意间进行了物化。

(可在此前引入李商隐诗《锦瑟》,让学生课内复习回味)

○鼓盆而歌: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庄子不仕: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我希望将国内的政事委托先生!”

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遂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受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

庄子说:“那么,请便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庄子·秋水》)

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派了两位使者,带着贵重的礼物,聘请他做楚国的宰相。庄子哂笑地对楚国使者说:“千两黄金确是很重的聘礼,宰相也确是尊贵的职位。可是你们没有看见过祭祀天地时供神用的肥牛吗?养了好几年,养肥之后宰了,给它披上文彩的锦绣,抬到大庙里去,在这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单的小猪仔,办得到吗?你们赶快走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泥巴里游戏,终身不做官,只图个逍遥自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陶潜: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扪虱而谈:前秦苻坚的丞相王猛,尚未发达时,东晋雄才大略、权倾人主的大司马桓温率军入关,王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魏晋人物大约因为想得太多,洗澡很少而导致身体上虱子很多的缘故,很多人喜欢用虱子比喻当时的人、情、事。阮籍和嵇康均是“喜怒不形于颜色”的狂傲人士,实在看不惯当世的人情世故,常常泄愤于翰墨,乃至终于因此而殒命,却也淡然处之。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就侃侃而论,说什么所谓的君子们,其实不过是裤缝败絮中的虱子,身处方寸之间,栖伏阴影之下,却自认为懂得了真理与原则,岂不好笑?)

●天地为屋:刘伶这个酒鬼更有绝活。光着身子在屋里摇头晃脑,纵酒佯狂时,有好名好事者进来责怪他,他却满脸不高兴地大叫:“天地是我房子,房屋为我裤子,你们干嘛钻进我裤子里来呢?”

四、大家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境界?

五、深入理解与准确表述: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教师更换成肯定语气的词语,引导学生对修饰词语的关注,因为这是高考试题的常考形式。)

赵鑫珊

教学安排: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读”的第一、二步

第二课时:完成“读”的第三步和“点拨”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完成“解惑”和“品味”两部分内容

第四课时:完成“记诵”“链接”“练习”三部分内容

一、读:

1、默读课文,勾划文中的生难字词,读完后查字词典注音、理解意义。(此一步,旨在扫除文字障碍,保证学生能通顺地读课文,同时扩大识字量,养成动手习惯)

2、小声读课文,勾划文中的疑难句和精彩句段。(此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通顺地读文,并在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维活动,初步理解文意,找出理解难点,同时让学生自觉地关注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文句,扩大语言积累。)

3、朗读课文,品味精彩语句。(此一步旨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语言的审美活动中去,从语言及表达的层面上学习语文,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二、点拨

1、如何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题目的含义?

(参考讲法:面对这个题目,你会怎么思考,怎么回答?有人说,人是两脚直立、没有羽毛的动物。这个概括科学吗?又有人这样给人下定义:人是能够制造和利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等动物。你赞成这个说法吗?本篇课文能不能在题目下直接用这一句简洁的表述替换原文冗长的内容?)

结论:本文旨在谈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人的基本内涵的注解和诠释。

2、作者认为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地生活,即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

3、文中引用哪些人物的言与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注意:雨果不在此列,因为他是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4、结合作者的观点,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中有没有不合理的或消极的成分?

三、解惑

学生将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老师引导答疑。

四、品味

学生把在自读过程中勾划出来的富有哲理性的或精彩的文句文段拿到班上来诵读,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品味。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课后积累。

五、记诵

1、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并引导学生当堂背诵。

2、曹操《龟虽寿》。可在背诵前先复习背诵曹操的《观沧海》,然后引出《龟虽寿》。学生不知道或不熟悉时,教师可给学生抄写,并作简要分析。引导学生诵读。如果时间不够,可留给学生课后背诵,教师另找时间检查背诵情况。

六、链接:

1、范仲淹《咏蚊》: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保尔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

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4、爱因斯坦名言: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在一崇高目标的支持下,不停的工作,即使慢,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

A.伫立贮藏机杼江渚

B.旗帜秩序卷帙浩繁炽热

C.缔造谛听不啻根深蒂固

D.憧憬舂米艨艟忧心忡忡

2、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

A.磕打瞌睡窠臼溘然长逝

B.慰藉枕藉解差解送

C.勾起勾结勾当勾心斗角

D.追溯宿怨塑造朔方

3、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

A.湿度风雨不蚀狼奔豕突拾级而上

B.方框诓骗竹筐热泪盈眶

C.伉俪不亢不卑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D.烟霭和蔼谒见遏制

人是什么》教案

赵鑫珊

教学安排:共四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读”的第一、二步

第二课时:完成“读”的第三步和“点拨”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完成“解惑”和“品味”两部分内容

第四课时:完成“记诵”“链接”“练习”三部分内容

一、读:

1、默读课文,勾划文中的生难字词,读完后查字词典注音、理解意义。(此一步,旨在扫除文字障碍,保证学生能通顺地读课文,同时扩大识字量,养成动手习惯)

2、小声读课文,勾划文中的疑难句和精彩句段。(此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通顺地读文,并在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维活动,初步理解文意,找出理解难点,同时让学生自觉地关注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文句,扩大语言积累。)

3、朗读课文,品味精彩语句。(此一步旨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语言的审美活动中去,从语言及表达的层面上学习语文,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二、点拨

1、如何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题目的含义?

(参考讲法:面对这个题目,你会怎么思考,怎么回答?有人说,人是两脚直立、没有羽毛的动物。这个概括科学吗?又有人这样给人下定义:人是能够制造和利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等动物。你赞成这个说法吗?本篇课文能不能在题目下直接用这一句简洁的表述替换原文冗长的内容?)

结论:本文旨在谈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人的基本内涵的注解和诠释。

2、作者认为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地生活,即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

3、文中引用哪些人物的言与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注意:雨果不在此列,因为他是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观。)

4、结合作者的观点,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中有没有不合理的或消极的成分?

三、解惑

学生将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老师引导答疑。

四、品味

学生把在自读过程中勾划出来的富有哲理性的或精彩的文句文段拿到班上来诵读,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品味。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课后积累。

五、记诵

1、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并引导学生当堂背诵。

2、曹操《龟虽寿》。可在背诵前先复习背诵曹操的《观沧海》,然后引出《龟虽寿》。学生不知道或不熟悉时,教师可给学生抄写,并作简要分析。引导学生诵读。如果时间不够,可留给学生课后背诵,教师另找时间检查背诵情况。

六、链接:

1、范仲淹《咏蚊》: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问前程。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保尔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4、爱因斯坦名言: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在一崇高目标的支持下,不停的工作,即使慢,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

A.伫立贮藏机杼江渚

B.旗帜秩序卷帙浩繁炽热

C.缔造谛听不啻根深蒂固

D.憧憬舂米艨艟忧心忡忡

2、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

A.磕打瞌睡窠臼溘然长逝

B.慰藉枕藉解差解送

C.勾起勾结勾当勾心斗角

D.追溯宿怨塑造朔方

3、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

A.湿度风雨不蚀狼奔豕突拾级而上

B.方框诓骗竹筐热泪盈眶

C.伉俪不亢不卑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D.烟霭和蔼谒见遏制

孔孟》教案

教学安排:共一课时

一、课前字音练习:

1、选出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A.逾矩瑕瑜互见坚贞不渝谕旨

B.喻义寓义深刻愈挫愈奋熨帖

C.饿殍各自为阵安分守纪羸弱

D.谲诈哀声叹气按部就班谙熟

(注:教师在指导完成时要兼顾某些字的读音)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不济不计其数不和不和时宜

B.不堪不刊之论不详不祥之兆

C.不肖不屑一顾不宜不遗余力

D.不意不翼而飞不只血流不止

(注:教师在指导完成时要兼顾一些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指导自读

1、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谈孔子与孟子的主要相似点(均为儒家,均为圣人,有基本相同或相通的观点与主张)

2、文章在简短地介绍了二者的相似之处后,第二段开始有个明显的过渡句,这个过渡句是哪句?句中统领下部

分内容的核心词组是什么?

明确:第一句。核心词组是“不相同”。

本文在简述孔孟相同之处后,重点探讨二者在许多方面的不同。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二人的主要不同点,并作

简要的归纳。

三、课堂点拨

1、比较孔孟之主要不同(略)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孔孟差别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7~13自然段)

四、解读·摘录·记诵

1、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 ),风乎舞雩,咏而归。

3、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

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6、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

《<孟子>简介》教案教学安排:共一课时一、学生自读课文,勾划标记自认为重要的内容,亦可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所掌握的材料对某些内容作必要的归纳、补充。二、教师引导强调以下内容(抽学生配合完成,完成时学生须先关上书本):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县人。 2、《孟子》一书并非全由孟子所作;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3、曾经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但均告失败。晚年回家和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4、是孔子的正宗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5、战国时期最合时宜的是兵家(孙膑)、法家(韩非子)和纵横家(苏秦、张仪),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却又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6、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主张。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 7、和同时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可延伸解读“独树一帜”) 8、《孟子》一书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有形象。(可稍作解释)三、孟子言论解读、摘录、记诵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域民不以填表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尽信书不

如无书。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题: 《人生的境界》 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整个单元学习哲学论文或随笔。阅读这类文章要善于质疑思辨。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作一些思考。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 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我所讲的《人生的境界》这篇哲学论文语言朴实无华,逻辑 清晰,教学中主要通过讲解四种境界及其差别,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联系生活理解这四种境界,力图从 情感价值观上引导。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知识储备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学习和讲解理清文中的思路应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且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 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能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目的对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来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设计理念: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 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逻辑严密的哲学随笔,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陶冶情操。设想通过教师讲解,点拨的方式,在理清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个别字词和句子的的含义,对本文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在理性和 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梳理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理解重点语句,联系实际思考 3 拓展阅读,追求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语句,联系实际,提高精神境界(并非一时之功,这些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哲学性术语的理解和哲理性语言的理解 教学方法: 质疑思辨法。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主要运用实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讲解重难点。教师引 导法和学生举例体验感悟为主。 教学用具: 粉笔黑板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两位哲 学家的话呢?(进一步引导,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占住了重要地位?)(3分钟)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导入:(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自学: 1、走近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2、自己动手 3、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三、讨论: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说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位: 作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设计理念: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由于他们

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

(完整word版)《人生的境界》练习题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 一、阅读理解 1.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需要高度觉解自己做的平常小事即可。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4.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依据是是么?(4个字) 5.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种?写出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每种人生境界限20字以内) 6.第六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哪两种人是现在就是的人?哪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阐述的哲学任务是什么? 8.第八自然段中,你可以推断出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逍遥游》复习学案及答案

《逍遥游》复习学案 一.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内容:《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和艺术上讲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二.文学常识填空、字音练习。 1.庄子,名周、_战国_中期_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_老子的思想,为_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_内篇_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们多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3.《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和艺术上讲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鲲鹏、小至蜩鴳,都是“有所待”的,只有消灭了物我限界,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 4.给31个加点字注音。 北冥.鲲鹏 ..抟.扶摇而上坳.堂迁徙.夭阏.蜩. 学鸠.決.起而飞抢榆枋 ..粮恶.乎待哉小知. ...宿舂 蟪蛄 ..大椿.棘.斥鴳.蓬蒿.沮.丧泠.然未数数.然晦朔.翱.翔穷发.之北知.效一官奚.三.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练习, (一)解释下列10个实词的意思。 1.怒而飞怒: 2.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3.我決起而飞決起: 4.抢榆枋抢:。 5.控于地而已矣控:。 6.适千里者适:。 7.朝菌不知晦朔晦:朔: 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更: 9.未数数然也数数然: (二)写出“垂、邪、知”等10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1.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 , 。 2.其正色邪邪通,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5.而御六气之辩辩通,。 6.知效一官知通,。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 , ;反通,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导读:本文是关于人生的境界..,希望能帮助到您! 邓浩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

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教案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课前3分钟做什么呢? 生:介绍古诗。 师:怎么个介绍方法呢? 生:按照学号进行。 师:那今天该谁了? 生:**** (对不起,由于当时笔者没集中精力,没听清楚该学生的名字) 师:谁是****? (该学生起立) 师:平时你们下面介绍呢还是在讲台上介绍? 生:在讲台上。 被叫起的学生:老师,由于今天是在这儿上课,所以我没准备 师:(微笑)那怎么办呢? 师:(征求全班学生意见)让他非干不可?找人代替?还是不干了? (本人深深被魏老师上课的民主折服) 被叫起的学生:找人代替 (其它学生也小声回答:找人代替) 师:那找谁?

生:语文科代表! 师:谁是语文科代表? (语文科代表起立) 师:好吧,开始。 (语文科代表上台开始介绍古诗《春晓》,包括:作者、朝代、逐句抽学生回答含义、结束时全班诵读全诗)师:说得很好,上课! (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没有坐下) 师:我在我们班上课时,一般要要求他们进行口头作文,我们今天可不可做? (学生没有回答) 师:举手表决吧!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了,说明可以通过。那我们 今天说什么呢?(停顿一下)说“我的一天”吧!既然是我的一天,那么一定要说整天所做的事情,我的一天是 哪天呢?2020年3月28日!今年你们多大了? (有学生回答13岁、有学生会大14岁!) 师:算算看,中学还有2年,高中3年,大学4年吧,特殊专业可能更长一点,有的同学可能还会继续深造, 读完硕士研究生还需几年,到了2020年的今天大家参加工作了吧?

生:是。 师:好吧!到了那时,我们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你们愿做什么就说什么,随便说说,别管别人,七嘴八舌地说。预备,开始! (学生开始口头作文,师到几个学生旁边询问他们说的什么。大略3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结束)师:看来同学们一天的工作干得够快的! (全场爆出一阵笑声)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有的当医生了,有的做警察了。好吧,我们开始上课!(生坐下) 师:教材发了没有? 生:发了。 师:(埋怨)我曾告诉你们老师课前不发教材,今天才发教材给你们,没想到他已经发了。那么你们预习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 齐答:不知道上哪一课。 师:能猜到老师今天上哪一课吗?为什么能猜到? 生:《阿Q正传》,因为此文篇幅较长,占全书的比例大。 生:《蜀道难》,因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教师用)讲解学习

《人生的境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导入:(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自学: 1、走近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2、自己动手 3、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三、讨论: 1、.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人生的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正在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种?试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5《滕王阁序》导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滕王阁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知识。 2、理解典故的内涵,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一词多义 (1)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③聊乘化以归尽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2)胜: ①胜友如云②躬逢胜饯 ③胜地不常④驴不胜怒,蹄之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3)穷: ①响穷彭蠡之滨②穷睇眄于中天 ③穷且益坚④岂效穷途之哭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⑥穷岛屿之萦回 ⑦日暮途穷 (4)故: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④既克,公问其故 (5)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6)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7)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恭疏短引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④引次江北 (8)数: 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 (9)序: ①序属三秋②滕王阁序③序八州而朝同列 (10)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特殊句式 (1)()句①都督阎公之雅望②宇文新州之懿范 (2)()句童子何知 (3)()句①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②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⑤窜梁鸿于海曲⑥屈贾谊于长沙 (4)()句①纤歌凝而白云遏②怀帝阍而不见 (5)省略句 ①物()华天()宝②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后三段,找出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觉解。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 (一)自然境界 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生七嘴八舌)。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蒙昧。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三人生的境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 A.觉解.(jiě) 境界.(jiè) 干坼.(chè) 敦.(dūn)厚 B.差.异(chà) 奇迹.(jì) 沮.丧(jǔ) 污垢.(gòu) C.禅.宗(shàn) 解释.(shì) 干涸.(hé) 触.犯(chù) D.洞穴.(xuè) 风俗.(sú) 詈.(lì)骂蹉.跎(cuō) 解析: A(B项“差”应读为“chā”;C项“禅”应读为"chán" ;D项“穴"应读为“xué";詈(lì)骂:用恶语侮辱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画分为四个等级来进行解释。 B.道德行为并不单是遵寻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C.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祟高任务。 D.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解析: D(A项“画分”应为“划分”;B项“遵寻”应为“遵循”;C项"祟高”应为“崇高)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 )。 A.临出发了,张小芳还在七手八脚 ....地收拾行李。 B.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身居闹市,一成不变 ....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C.在严酷无情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座座海市蜃楼 ....,顷刻间全都倒塌。 D.谁叫你平日贪玩,到考试才临阵磨枪 ....,没考好还累倒了。这是自作自受! 解析:D(“临阵磨枪”,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A句,“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指多人一起动手;B句,“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是固定不变的意思。C句,“海市蜃楼",蜃:哈唎,传说中的蜃能吐气成楼台形状。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精品教案设计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文,了解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 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了解本文短小精悍, 深入浅出。要求学习质疑,练习随处发问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 ,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 门,1919 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b5E2RGbCAP
二、题解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有所谓“六 境”的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由此可知, 在佛学中,所谓“境界” ,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 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 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 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p1EanqFDPw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 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DXDiTa9E3d 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 之理,求觉解是人之性,能觉解者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 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 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RTCrpUDGiT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并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主观的,全在于他对人之理的理解,这种理解 有程度深浅之别。5PCzVD7HxA 冯友兰指出,人的了解可有最低程度的了解、一般的了解、深的了解(胜解)和最深的了解(殊胜解) 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了解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深浅,标志着人 格完善的程度。jLBHrnAILg 自然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 质属性――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 然要求而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 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xHAQX74J0X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 ,生活纯 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 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 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 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 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 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

16散文两篇导学案-河北省固安县第六中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校训:自主、创新、爱众、报国 固安县第六中学初中部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备课时间:年级:八年级设计教师:王雪审核教师:周瑞霞课题《散文二篇》[来源学科网ZXXK]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来源:学# 科#网]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来源学科网][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3.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导学流程 一、创境启思 (视频导入)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 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 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 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 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 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 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 《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补充修改 二、自探静思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 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三、合作辨思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 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 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豁达生命神奇乐观赞美生命积极

1、人生的境

1、人生的境界-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