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即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概论
公共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的学科。
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体系概要
政府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律与企业和居民一起参与和影响国民经济的。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
那么什么是政府呢?
政府的含义
第一层次:狭义政府,即核心政府。指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物。
第二层次:广义政府,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第三层次: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性公共企业。
第四层次: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官方金融机构。
在公共经济学中,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范围包括: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后果及影响;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评估;政治程序的经济效应;政府体制和政策取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公共经济学理论框架
一个研究对象:
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住:
公共产品理论—政府经济行为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理论基础,说明政府应该干什么?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经济行为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理论基础,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干?
三大专业内容:
公共收入理论与实践
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
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
二、公共经济学基本问题——资源配置
公共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政府如何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资源最优配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以有限的资源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即只注重效率问题。
广义:包括效率、公平、稳定。它们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
效率
经济学家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视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并把“效率”作为衡量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首要标准。
对资源配置含义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Pareto,1848——1923)作出的。
因此,衡量效率的标准是帕累托原则。
帕累托最优:如果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变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条件,当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
帕累托改进:如果某项变化能够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而其他人的处境不会变坏,这种变化就是帕累托改进。
公平
公平的衡量标准是:
1、洛伦茨曲线:一个用于显示收入或财富不平等的程度的几何图形;

2、基尼系数:经济学家常常将不公平的程度进行量化,常用的指

标是基尼系数,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阴影部分的面积来得出基尼系数。
任何一条曲线同45°线之间的面积占整个OEF面积的比例。
基尼系数在0—1之间。0代表财富分配的绝对平等,1代表财富分配的绝对不平等。
联合国组织规定:
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稳定
指宏观经济运行有秩序,经济处于可持续的发展之中。
衡量稳定的标准: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矛盾性。所以在进行宏观调控实践时,要注意一定时期的侧重。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物价上涨—收益增加—工资稳定—就业增加)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需求增加—供不应求—物价上涨)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本币升值压力增加—为维持汇率稳定—本币供给增加—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生产扩大—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时间差—逆差)
资源配置的方式
习惯
命令(政府)
市场
这三种方式各有优劣,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纯粹实行其中一种,大多数国家都是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混合经济。
因此,市场和政府成为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模式。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产生
分工—交换—市场……整合资源
个体—集体—集团—国家—政府……强制力所占有的资源,分配,创造社会公共财富
结论:政府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
(一)政府与市场的区别
1、运行目的
政府运行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如法律、规则、制度、福利、安全等)。市场运行的基础是交换,市场中的交换与其他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
2、 运行方式及特点
政府的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技术贸易政策等来调控市场运行,通过各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规范、约束各个市场主体及其行为。政府行为一般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和非盈利性等特征。
市场的运行方式及特点为:市场行为包括市场主体者(独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行为和市场机制,市场行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市场信息传输效率高、适应性强、行为简便、组织容易革新,遵循平等基础上充分竞争的行为准则。
3、运行的结果
政府运行的结果可能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或者是资源的浪费;市场运行的结果也有两种情况:资源得以有效配置

;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并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可见,政府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都可能为社会造福,又都可能损害社会利益。如此,键就在于使用的时候注意扬长避短。所以,就应分别认识一下他们各自的长和短。
(二)、政府与市场所担负的职能
政府的最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在
市场方面的职能主要包括:
1)为市场交换界定产权,并为其确定交易规
则,为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条
件。“物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2)政府应该具有监督约束经济主体的功能。
3)政府应该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功能。
4)政府应该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

公共空间的产权,博客的产权
市场行为是指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的变动和供求的变化,自发配置资源的过程,市场担负的职能有:
1)分配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的收入高低和盈亏状况首先取决于市场价格,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
2)传递信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传递经济信息,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反之则供过于求,生产者可根据价格信息自主调节生产。
3)刺激生产。市场在分配收入和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
4)调节供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生产增加;供求平衡,各个部门的生产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

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它产生有效率的经济结果。
总结
政府—公权的作用—监督、约束活动主体—体现公平正义
市场—私利的激励—自发地调整供求,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

但二者都有不可回避的局限性
(三)市场局限与政府局限
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高效率经济不等于没有局限的经济,其局限性表现在:
1、垄断(产品价高量少质次,社会效益损失,技术发展动力消失)
2、收入分配不公,极易形成两极分化(马太效应)
3、外部性(成本外溢和收益外溢)
4、市场不完全性(某些产品市场无法提供或无法充分提供)
5、公共产品供给不力(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使边际成本为零)
6、信息不对称(经济主体行为短期化,导致市场劣品驱逐良品,产生道德风险)
7、失业与通货膨胀
8、不能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宏观经济结构的总量失衡,周期性经济波动
结论: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宏观调控

显得重要且必要。
政府的局限性表现在:
A、公共决策失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信息不足,选民的理性而无知)
B、人浮于事形成决策成本过高,工作效率低(缺乏竞争压力,内部性,典型的大锅饭)
C、政府寻租(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每个选民都面临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他所投下的一票对于选举的结果影响微乎其微,然而若要更充分了解选举的候选人和议题便需要花费更多他自己的时间及资源。也因此,选民会理性的选择在政治上保持无知,甚至不参与投票。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者们主张这能解释为何在现代民主政治下大多数的公民都对政治议题保持无知状态,也能解释为何投票率会如此低下。
结果:实行混合经济,即政府与市场配合使用,互补优缺
鉴于前述之政府有益于调节社会公平,市场有益于增进经济效率,所以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其实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此外,借助第三部门。指非政府组织中的一种形态,一般指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建立的,大多有公共资金参与的,执行某种政府职能或提供某种准公共产品,以民间方式开展经营活动的非盈利机构 。
对于第三部门的存在及其作用,目前尚未有一致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第二章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一节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萨缪尔森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指的是
这样的物品或劳动,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
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
少。他还用数学公式对纯粹的私人产品和纯粹
的公共物品加以严格的区别:
(1)私人产品

即某一商品的总量(X)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量的总和,这也就是说私人产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2)公共物品

即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个人
消费所支配的公共物品数量实际上是该公
共物品的总量(X),这也就是说公共物品
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
(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
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
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二)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
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
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
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公共产品的情

况下,消费者增加和产量增加并不需追加任何生产成本。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增加一个消费者时,在这类产品还未达到充分消费时,则不用增加生产的可变成本,亦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
海上的灯塔
不拥挤的桥梁,非满载的火车,未饱和运行的计算机
非竞争性包含上述两层意思,不可忽略边际拥挤成本。事实上,消费者增加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足以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拥挤的出现就是边际社会成本增加的表现。
(三)受益的非排他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强调在技术上排他不可能或者排他成本高昂。
公共产品不仅具有非排他性,还具有非拒绝性。
三、公共产品的判定
公共物品的类型
根据以上步骤的识别,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
(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纯公共物品;
(2)同时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纯私人物品;
(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公共资源;(草场)
(4)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自来水,有线电视)还包括拥挤性公共物品(高速公路)

图10-2 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
四、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率
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产品的帕累托最优产量
公共的悲剧: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共产品或劳务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成变免费搭车者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能享受到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好处。“和尚吃水”
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则价格为零,这些产品必须免费提供,这也是私人必然难以接受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才导致了政府的产生
第二节 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一、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出结论,公共物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那么政府如何有效率地来提供公共物品呢?下面我们将集中地讨论这一问题。

如前所述,任一种物品的市场均衡产量、价格由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需求曲线应与该物品消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物品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这样,社会边际收益对于社会边际成本,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在我们循此思路来推导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实现条件之前,有必要首先回顾一下私人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量的决定。

1.私人物品的有效供给

2.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可见,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依据每个消费者对其的评价

来决定的。即每个消费者对这个物品的效用评价——愿意支付的价格(税收)——加总——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这样的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就可以实现即没有不足,也没有盈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但关键是每个消费者都要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效用评价,并为此负担相应的税收。
可问题的关键就是,人们往往会隐瞒自己的效用评价,以此来少承担税收,甚至有人不承认对自己有用,希望成为免费搭车者。即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它人捐赠而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效益
这就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往往低于它的最优水平。
既然我们无法让每一个人如实地评价并如实的承担税收,那解决的方法就只能用暴力,武力,“苛税猛于虎”。现代法治社会暴力越来越少,只能进行政府与国民之间的税收博弈,即双方讨价还价。
二、公共产品有效供应的机制
1、Bowen(1848年)提出:人们自觉按照自己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成本。
2、Lindahl 提出:公民之间对税收成本的分担也是这样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林达尔均衡)

图10-6 林达尔均衡
根据林达尔均衡的条件,在一个较小的地区或一个社区内,社会成员相互之间较难隐瞒各自对所需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或者说,每个人都很容易地了解公共产品能给其他人带来的真实边际效益,那么,采用合作式的成本分担或自愿捐献的方式是能够有效提供出公共产品的。
但是,在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人构成的大社会中,我们确实无法排除人们隐瞒从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的真实效益的可能性,即免费搭车的欲望不可避免,那么就必须设计出一种保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机制和融资方式。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机制必须借助政府力量才能建立起来,提供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制性融资(征税)。
讨论:公厕收费
泰源农贸商城北大门处的公共厕所,该厕所在一楼房的2楼,入口有一位老人看着。老人的前面摆着一张桌子,桌上放着卫生纸和一个放零钱的小桶。
“每次3毛钱。白天收费,晚上七点左右开始,就不收费了。”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伯说。
该厕所收费合不合理?德清英溪市场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个厕所现属于私有,2008年左右被人买下,是一间向公共开放的私人厕所,因此进行了收费。
“贴在墙上的收费标准完全是摆设,合肥的公厕收费完全没谱,3毛5毛随便收。”最近一网友在论坛发帖时如是说。
一些公共厕所的管理员觉得很冤枉,“这个标准执行了14年,这么多年,物价涨了好多,可收费标准一直没

变。所以有人就自作主张多收了一两毛。”一些市民认为,这个老规矩确实要改,不过与其提高收费标准,不如完全免费,这不仅关系着城市的面子,也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
收费标准应当与时俱进
“一类厕所一次收三毛,二类厕所一次收两毛。”虽然墙上明明白白张贴着物价部门制定的公共厕所收费标准,城隍庙一座二类公共厕所的管理员胡师傅却按照一类厕所的标准向每位如厕者收了0.3元。
“这个标准从96年执行到现在,一直没有变动,你想想,14年了,水费不知涨了多少。”胡师傅说,当时的物价水平与现在完全不同,收费标准也应与时俱进有所上调。
在步行街一座公共厕所,管理员姚师傅将收费标准提高到0.5元。姚师傅解释说,由于收费标准14年未动,导致公厕入不敷出,只能通过提高收费标准来弥补成本。与胡师傅一样,姚师傅认为,过低的收费标准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急需提高。
上调标准不如取消收费
对于公共厕所收费标准14年“未变”的现实,市民也觉得不太合适。
“说实在的,这年头谁也不在乎几毛钱”,市民陈松说,就是收费一元钱也付得起,但是公共厕所是一种公共设施,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与其不尴不尬收个几毛钱,不如完全免费。免费公厕不仅方便了市民“方便”,也能让一些没带零钱的市民能随时如厕,还能减少“就地解决”的不文明行为。
几角钱的“方便钱”不仅挡住了人们的方便之门,还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省外很多旅游城市的公共厕所不仅漂亮、干净,而且都是免费的,合肥也应当取消公共厕所的收费。”在庐阳区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刘玉说,如今合肥承办的全国性盛会越来越多,来的都是客,“从这个角度来说,合肥的公共厕所应当取消收费。虽然这只是一个城市很小的一个细节,但小细节也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水平和高度。”
公厕免费是大势所趋
执行了14年的公共厕所收费标准究竟是适当上调还是完全取消,合肥的公共厕所能否完全免费?
对此,合肥市市容局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人赵先生表示,目前合肥有不少区都在进行免费试点,公厕免费是大势所趋。合肥市目前由市容部门直管的公共厕所有206座,其中免费厕所只占15%。赵先生透露,包括人员工资、水电等费用,一座公共厕所一年的成本大约2.5万元,市级财政一年平均给每座公厕拨款8000元,同时各个区政府也补贴一些,余下的支出则需要收取如厕费来弥补一些。
“收费确实给市民带来麻烦,我们也不主张收这个钱。”赵先生表示,如果这206座公共厕所全部免费,政府财政补贴需要增加至

500万,而现在大约三四百万。
“公厕免费是大趋势”,赵先生说,他们也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希望公厕免费早日成为现实。(李利)
公共的产品属性
公共性:共同消费,在公共环境中营建,有非排他性
混和型:1、公厕有一定资金收入
2、公厕可以“搭售”
3、公厕可以间接促进销售收入
公共厕所是“混和型”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但可以有排他性
公厕作为混和物品比作为纯粹公共物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私人投资效益
节省公共财政资金
增加公厕的供给
方便公众需要,促进社会进步
可谓政府,公众,私人部门三方受益
“厕所革命”的思路转变在两方面:
供给与生产主体多元化
公厕营建融资渠道多样化
沿街的厕所,拍卖
商场的厕所,补贴
非沿街的厕所,财政营建
而“厕所收费”问题俨然应是一个过渡
在这个期间,政府要做好的是管理收费标准,同时又促进生产者利益得以保障。
即改进生产者的经营条件,加大财政补贴等……
第三节 混合产品
一、混合产品的含义及分类
1、具有排他性和一定范围内的非竞争性的产品,即俱乐部物品。在对产品的消费尚未达到饱和状态时,具有非竞争性;当对产品的消费达到饱和状态以后,不再具有非竞争性。
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即公共资源。两个特征:资源是稀缺的;对资源的使用是不受限制的。
3、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产品,即狭义的准公共产品。存在较大的外部效益的私人产品为狭义的准公共产品。如教育。
二、混合产品的供给方式
1、俱乐部物品的供给方式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见右图,如果该物品由政府免费提供,资金由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筹措,则社会净效益为(AOQ1)
如果该物品由市场来提供,而通过收费的方式来弥补建桥成本,则社会净效益损失为(E0Q0Q1)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见右图,通过收费以保证不过度拥挤。
2、公共资源的供给方式
共同使用公共资源而产生的拥挤问题被称之为公共资源问题。公共资源问题不仅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降低生产效率,同时也会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的枯竭。所以,政府可对公共资源限制使用。

3、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三章 外部效应
第一节 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分类
1、外部效应的含义(布坎南)
外部效应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如果用效用函数来说明

外部性,则为:
UA=UA(x1,x2,x3,…,xn,y1)
即一个人A的效用,不仅受其控制的活动x1,x2,x3,…,xn的影响,而且受到其他活动Y1的影响。
2、外部效应的分类
按外部影响的“好与坏”,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有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按影响的范围分,外部性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
消费外部性指一个消费者直接影响了另一个经济行为人生产或消费的可能性。
生产外部性指厂商的生产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
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负的外部性的存在引起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异。
有:MSC=MEC+MPC
MEC(Marginal External Cost)
正的外部性的存在引起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异
有:MSB=MPB+MEB
4.外部性的特征
(1)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一方的活动影响到另一方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而没有定价。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
(2)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具有伴随性.(外部效应的产生是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料想不到的结果或影响,是随着生产或消费的进行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
(3)与受损(益)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
(4)具有某种强制性.(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
(5)不可能完全消除.

第二节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外部性与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MSB=MSC。
当存在负的外部性时,有MPC当存在正的外部性时,有MPB二、负的外部效应的低效率问题
由于私人边际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造成物品生产和销售呈现过多状态,缺乏效率。见右图。
三、正的外部效应的低效率问题。
由于私人边际成本高于边际社会成本,造成物品生产和销售呈现不足状态,同样缺乏效率。见右图。






四、外部边际效益递减情况下正的外部性






说明供给扩张到一定水平,价格足够低,则一样可以用市场机制实现正外部性的行为。
当S=MSC时,存在着外部效应,市场机制无效率.
当S`=MSC`时,则已经不存在外部效应了.市场机制有效.

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量水平并非总是缺乏效率的。只有在处于较低的产量水平—一在这一水平下,外部边际效益大于零——的条件下,市场机制才会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

方面发生失灵。

五、外部性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外部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原因:要求任何一个经济制度到处都能偿付边际社会成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外部性的严重性。这种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使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即在没有垄断的完全市场下也使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对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政府的作用无疑至关重要。合理科学的政府行为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所以为了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高,政府便采取了一些措施,调整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程也就是外部效应得以矫正,资源配置由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过程。
一、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
私人纠正的机制有:
1、一体化:私人市场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成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的效率损失。
2、社会制裁 :道德的作用,“黄金律”
第三节、外部效应的纠正
3、科斯定理:只要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交易的哪一方拥有产权,都能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讨论:科斯定理的局限。


首先,它的假设条件太苛刻。只有当交易成本为零,才能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结果。而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等于零。
其次,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现实中也存在西方学者所说的策略性行为。由于存在策略性行为,就不会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那种帕累托理想状态。这种策略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中国也有。比如在城市里拆迁,经常碰到“钉子户”,你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他就是不搬迁。这种行为就是策略性行为。
最后,科斯定理忽视了收入分配的效应。这是最重要的理由。科斯定理企图论证的是:不同产权的分配方式不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即:任何产权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可以导致生产下降、社会动乱、甚至社会制度的改变。谈论产权的改变而忽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抽象掉了这一问题的最主要的内容。
私人纠正机制的缺陷
(1)公共产品的产权问题
(2)交易成本(搜索成本,交易范围的扩大和交易环节的增加,从而相应的谈判、签约和履约监督等交易费用增加 )
(3)建立财产权的低效率
(4)道德的软约束


二、政府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罚款或征税:对负的外部性的矫正
对带有负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
矫正性税

收的作用
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
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纸张的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
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足转移给遭受纸张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个人和企业
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2、补贴:对正的外部性的矫正
对带有正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
矫正性补贴的作用
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
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其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
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3、公共管制
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的行动,目的是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效益的私人决策。如规定的排污标准、对生产程序进行规定等。
4、法律措施
政府完善法律。
限制:诉讼的交易成本较大而损失较小、厂商对外部性的损失进行控制、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
政府纠正的局限性
1、政府的组成人员其实是具有自利性的。
2、政府干预的结果有时候是不确定的。
3、政府干预是有成本和副作用的。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所研究的是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研究消费者作为投票者如何对公共品的决定表达意愿。
作为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产生的,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与非市场决策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的诞生
由维克塞尔首创,布坎南发展。
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缪勒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研究, 或简单地定义为将经济学运用到政治科学。
二、公共选择的概念
1、公共选择的起因
在无政府状态下,人们的活动表现为纯粹的私人选择,可以通过掠夺和交换两种途径来增进个人利益.
公共选择意味着集体活动,要求政府的存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其目的是通过人们的互助合作,消除"

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与狼一样"的自然状态,增进共同利益.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
2、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区别
1)市场过程——政治过程;
2)自愿交换——强制性;
3)个人选择的确定性——不确定性;
4)损益的私人性——公共性.
“经济人理性” 前提 个人偏好 市场交易 私人选择(市场选择) 目的 实现某一市场价格下某种产量的均衡。
“经济人理性” 前提 公共偏好 投票 公共选择(市场选择)目的 实现某一税收水平下某种公共物品供给水平的均衡(提供什么公共物品,提供多少,如何提供的问题)

3、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联系
可见无论是私人选择还是公共选择,都以“经济人理性”作为前提,这使得经济学的方法得以运用到政治行为的分析中。
市场均衡中的经济人理性表现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二者对市场选择形成影响。
政治均衡中的经济人理性表现为: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这样的理性运用到政治分析中,就和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区别。
传统的政治学理论总是假定和宣传政府官员是社会的公仆,是大公无私的,具有崇高的为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更独具一格,有益于我们开拓理论视野,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政府的行为,以及政府失败。
内容 媒体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市场
私人选择 物物交换
(商品) 钞票 价格
(等价交换、平等自愿) 个人之间可进行的简单交易
(个人、厂商) 个人利益最大化
政治市场
公共选择 参与者公共承认的公共产品的成本
(政策、法律制度) 选票 规则
(不平等性和强制性服从与统治) 个人或集体之间进行的复杂交易
(政客、组织)

三、非市场决策
针对市场决策而言。
市场是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的手段,其借助于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市场环境中,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获取的是最大效用。
在非市场环境的民主社会中,民众对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意愿是通过投票方式来表达的。公众通过投票选举产生自己满意的政府,由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决策。
政府将面临两个问题:(1)他必须弄清选民的意愿;(2)在不同的观点间进行权衡以做出最后的决定。

第二节、 多数投票制的均衡一、简单多数投票制
多数投票规则又称作表决制,是

根据待表决的各备选方案的重要程度和对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分析,来确定决策所需要的决策者总数或其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简单多数投票制:每人一票,对提案进行赞成或反对的投票,若有一半以上的人投赞成票,则提案获得通过。
二、多数投票制下的政治均衡
1、多数投票制下政治均衡的定义及决定因素
政治均衡: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几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的协议。
税收份额:是指为了使政府能够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公民所应承担的税收数额。为公民享受公共产品的成本。
2、政治均衡的条件
投票者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恰好与该种物品或服务带给他的边际收益相等。即MBi=ti





3、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
(1)公共选择规则。即采取的是全体一致规则还是多数投票制度。
(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对比关系。
(3)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的信息的难易程度。
(4)投票者个人所承担的税收份额的大小。
(5)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均衡状态:选民从公共产品得到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三、多数规则下政治均衡的实证分析
假定某小区就雇佣保安的数量进行投票。每一个保安的雇佣费用为350元,即AC=MC=350。该小区共有7人,每人的边际收益线分别为MBA、MBB 、 MBC 、 MBD 、 MBE 、 MBF 、 MBG。每个投票者为每一个保安的雇佣所承担的费用份额为t=50元。






四、中间投票人
中间投票人: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中间状态。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第三节 投票悖论
一、投票悖论
假定有甲、乙、丙三人,对A、B、C三个方案进行投票,各人的偏好程度如下:
甲: C乙: A < C < B
丙: B < A < C
如果进行两两投票,采用简单多数投票制规则,则不可能得出最终结果。
这种情况随着投票数目和备选方案数量的增加,投票悖论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
二、 投票悖论的成因

指投票人效用曲线上的一个点,该点所有相邻点的效用都低于它。
单峰偏好
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其效用总会下降,则称其具有~。
双峰(或多峰)偏好
如果投票人偏离自己最偏好的结果之后,效用先降后升,则称其具有~。
三、用单峰取代多锋
将丙的偏好顺序改为A < B < C ,则可以解决投票悖论。
而这样的修正是通过

规定偏好的表达来实现的,如此是否与民主的本质发生冲突。关于这样的思考引出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解决投票悖论示意图
四、进一步揭示投票不一定民主的理论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五原则
肯尼斯?阿罗认为,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必须要首先满足下面五个前提.一般称之为"阿罗五原则".
1)、理性原则。即所有备选项之间均具有可比性和可逆性. 即如果X优于Y,Y优于Z,那么X肯定优于Z.
2)、帕累托改善原则。即选择的结果必须有利于对现有状态的改善.
3)、独立原则。在针对不同的备选项进行选择的时候,只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选项的偏好排序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执迷不悔)
4)、非限制原则。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选择,即不应对个人偏好的选择排列顺序作限制.(个人自主排序)
5)、非独裁原则。即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全社会的可能性.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既符合所有人偏好又能实现民主的公共选择是不存在的。
——民主的不民主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打破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观点,也让我们对公共选择和民主制度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们所推崇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选择方式不能满足前述的"阿罗五条件",正如市场存在着失灵一样,大家最看好的这种公共选择原则也会导致民主的失效。
28
萨缪尔森曾指出,如果说世界上真正懂得相对论的人只有12个是句夸张的话,那么,说世界上真正懂得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人不到12个,这倒是实在的事实。
第四节 投票交易
一、互投赞成票
如果投票者对不同方案的偏好程度不同,则他们会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提案进行投票交易,这种投票交易的过程被称为“互投赞成票”。
二、投票交易与社会福利
投票交易可能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也可能使社会福利受损。经常是多数人结成一个联盟,对那些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项目投赞成票,其成本主要由少数派承担。






第五节 政治行为的分析
一、投票者的行为:投票与不投票
取决于其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其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讨论:投票者的成本和收益有哪些?
当MB-MC>=0时,投票者才会乐于参加投票
理性选民假说有助于解释各地在选举过程时普遍存在的“选民冷漠”现象,即实际参与投票的选民人数不多的情形。
二、政治家(政党)的行为:选票最大化
政治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当权执政;
政治家的目标函数是使自身获得最大的政治势力或政治收益。
政党在投票过程中的作用,颇像促成投票交易的经纪人,通过将迎合少数人投票利益

的项目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将成本分散到多数人身上,政党就可以赢得选票了。
政党要赢得选举,必须选票最大化。才能实现自我利益。
要想选票最大化,则要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三、政府部门(官僚)行为:公共权力最大化
官员们并不以公共产品的产出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

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





四、利益集团的行为
利益集团:指一个力图对政府的公共选择活动施加压力的、由少数有共同利益的投票人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政治游说,力争使政府通过有利于该集团的立法或政策。
迈克尔?罗斯金等人编著的《政治科学》一书对此做了非常明确的界定。“对所有的利益集团来说,一个共性是:它们是非公共性组织,不用对公众负责,然而它们试图通过影响与它们自身有关的公共政策来提高或促进集团内共同的利益。”
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本特利和杜鲁门指出,利益集团是政治过程的基石。因为它是位于公民个人和国家这个庞然大物之间的缓冲器。它不图谋组建政府,只是致力于影响国家政策的走向。这就给利益集团定位非常明确,它只是一种社团,既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与后两者没有勾结。
利益集团最有可能在民主社会中繁荣发展,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职业或其他方面的联系赋予了个人更大的接触范围,能与更多的人发生联系,同时政治参与很受重视。
一般来说,利益集团主要活动有:在选举公职时,一致投票,募集经费,协助竞选,组织或雇用人员进行院外活动,建立共同基金,从事科学,文化,宗教,慈善活动,扶持舆论机器或智囊集团制定和宣传政治经济主张。
五、政治经济周期
政治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往往围绕大选周期发生波动。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普遍被认为是宏观经济业绩的基本指标。在一届政府当选前夕,政府会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以适度的通货膨胀为代价以便降低失业率;在当选之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实行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来降低实际通货膨胀率,以降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在此过程中失业率也会上升,从而引发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政治经济周期示意图

政府交替运用紧缩性和扩张性政策调节经济生活,带来经济周期性的变化。政府企图维持经济的稳定实际上却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和金融政策,结果会带来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这样,政府在政治上要受到人们的责问和反对。
于是政府不得不转而实行紧缩性政策,人为制造经济衰退与停滞,这样又会引起人民的不满,政府又会重新实行扩张性政策,从而又导致通货膨胀。
这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所造成的政治的经济周期,其根源在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很难协调。
正如萨缪尔森所言“总之,混合经济制度本身会产生出由于政府主动制止和推进经济而造成的新类型的周期—这并不是由于政府官员和他们的经济顾问愚蠢,而是由于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矛盾。”
六、地方性公共选择
及公共产品理论
蒂伯特 “用脚投票”理论:认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地方分权理论的代表:
1、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认为地方政府更了解选民偏好—地方自行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有效率—中央和地方应分工合作
2、奥茨的分权定理:通过定量分析,认为相当一部分地方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要优于由中央政府提供。
3、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认为地方政府拥有强大的信息获取优势,更为了解酵居民的需求,因此地方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这一理论是西方实行地方自治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六章 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的概述
一、概念: 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或:政府行为的成本。
理解:
从静态上看,公共支出反映的是由财政提供的一定量的资金。代表的是执行政府决策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从动态上看,公共支出体现的是政府运用各种具体形式再分配财政资金的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二环节。
从内容上看,我国公共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和必要的经济建设支出。
二、公共支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可以把公共支出作以下分类:
1、按支出的经济性质(是否有直接的补偿)可分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执行各项国家职能而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具体包括经常性费用支出和建设性费用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经财政之手将一部分纳税人的钱无偿地转移给另外一部分人使用。具体包括各种补贴、补助 、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等。
2、按支出的目的可分为
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国防、警察、法庭、监狱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

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财政支出。具体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3、按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分
一般利益支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的支出。如国防支出、公检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
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可享受的支出。如教育支出、医药支出、企业补助支出、债务支出等。
4、按政府对支出的控制能力可分为
规定性支出——是指根据现行法律和契约所必须实施的准时如数的支出。
主动性支出——是指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开支。
此外,支出还可按政府层次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按其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按支出用途分为行政、国防、基建支出等。
5、按政府职能或机构分类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社会科教文卫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外交支出 债务和其他支出
6、按复式预算编制要求分
一、经常性支出
商品和服务支出
利息支付
补贴和其他经常性转让
二、资本性支出
购置固定资产等
资本转让
三、净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
(标准市场经济国家职能分类)
一般公共服务
社会治安事务
住房与社区设施的事务与服务
燃料和能源事务与服务
非燃料采矿和矿产资源的事务和服务
建设性事务和服务
其他经济事务和服务
国防与服务
教育事务与服务
娱乐、文化和宗教的事务和服务
农业、林业、渔业和狩猎的事务和服务
制造业事务和服务
运输和通讯事务和服务
不按大类划分的公共支出
三、公共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1)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表现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市场上。
购买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通过购买支出的增减产生作用。
购买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可以从其购买的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来看 。
(2)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同样表现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市场上。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的影响,要看转移性支出的对象而定。
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发挥作用的。
公共支出的原则
一、效益原则
宏观效益(总量与结构)
微观效益(项目本身)
二、公平原则
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三、稳定与发展原则

四、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的规律
公共支出的绝对规模急剧膨胀
公共支出的

相对规模大幅度上升
公共支出的增长是伴随着公共支出的内容和范围的扩张
公共支出的增长是呈螺旋式上升
五、公共支出增长的四种理论解释
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梯度渐进增长论—内外因素论
经济发展阶段论—早期、中期、成熟期
劳动生产率论
另外还有:官僚行为增长论
公共支出扩张法则
(瓦格纳法则)
提出: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Wagner)
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也日益攀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公共支出扩张的原因
公共支出扩张的原因之一
社会的发展使得用于完善国内外法制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支出增加;经济的 发展导致了管理集中化和劳动力专门化(社会分工专业化),经济结构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需要政府更多的介入,以纠正市场失灵和外部性。
公共支出扩张的原因之二
政府活动规模(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
伯德(Bird)的补充
⒈公共经济对私人经济的替代性增强;
⒉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大,带动了对教育、娱乐、
文化、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支出增长;
⒊私人垄断力量的上升需要政府去抵制和消除。

增长引致论
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

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原因: 内在原因:经济发展 外在原因:战争与灾难
内在原因
经济发展 国民收入增加 政府不愿改变税率 税收增加 公共支出增长
政府与国民的博奕:
关键是国民对税收的容忍度,政府追求政治权力的最大化,因而存在支出增加的内在动力;国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愿多交税。
外在原因
战争和饥馑等自然灾害发生 政府支出急剧增加 提高税率或新设税种 灾难过后政府不一定恢复原有税率,有的新税会继续存在 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公共支出的增长趋势与过程
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经济发展阶段与公共支出内涵转变的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 起飞期 成熟期 大量消费期

公共支出重点 社会基础设施 教育、保健、 福利和
投资为主体 福利服务为主 再分配为主
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美国经济学家,公共经济学的创始人。
罗斯托(W.W.Rostoo):美国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
劳动生产率论
鲍莫尔(Baumol)的公共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⒈国民经济存在二类部门:
a. 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技术进步、

劳动生产率上升,主要有制造业等,大多为私人部门。
b. 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缺乏或没有技术进 步,劳动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主要是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
上述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根据生产率上升的幅度而增长;
低生产率部门的成本持续上升,高生产率部门成本下降;
对低生产率部门的需求下降,其产出越来越少乃至停产;
5 . 为了维持低生产率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一定比例,政府必须多投入,以鼓励劳动力的流入。
资料:战后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结构变化
战后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四大变化:

⒈公共支出规模稳步上升
⒉政府公务员规模扩大
⒊转移性支出增长快于消耗性支出
⒋纯公共产品支出比重不大
影响发达国家公共支出的诸因素
中位选民的偏好:国防、外交、环境保护
人口结构变化:福利开支
公共产品的成本: 鲍莫尔理论
服务环境的变化: 服务水平
服务环境:影响服务水平的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变量。
第七章 购买性支出
与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概述
一、购买性支出的定义及内涵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商品和服务包括劳动力、消费品及资本品如道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部门投资等的支出。
所以,实质上,购买性支出是指公共部门用于要素的购买。
购买性支出也是为了获得经济资源的所有权而安排的支出。一旦公共部门使用了资源,就排除了其他部门对这些资源的使用。
公共部门对这些资源的吸纳,就意味着这些公共支出是以放弃其他部门的产出为机会成本的。
二、购买性支出的分类
* 几组概念区别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区分标准:能否直接得到商品和劳务补偿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互利、有偿的等价交换关系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时所形成的财政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无偿的、单方面的
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
区分标准:是否形成资产,进而带来收益
消费性支出指维护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公产品及服务所需的经费总称。
投资支出指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行业上的支出
三、购买性支出的经济效应
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
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一般而言,发展中

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国民经济面临工业化的繁重任务,政府公共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
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影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市场
市场销售需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维持
社会总需求=C+I+G,所以政府购买性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在C中包括了公务员及其家庭的消费需求;I是资本品的投资,政府大量订货的购买行为成为私人部门生产投资的诱因。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各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政府购买性支出能够影响流通领域,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
当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长,市场价格水平上升,企业利润率提高,生产扩大,投资增加,生产扩大……另一方面,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企业生产增长……社会生产增长
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减,将直接影响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企业或部门的收益额增减,进而影响利润和工资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对收入分配形成间接影响。
如果政府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而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种类发生变动的话,那就会使为政府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或部门的收益额发生变动,进而影响这些企业对生产要素的报酬,从而影响整个社的收入分配状况。
四、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实现途径
——政府采购
1、政府采购的定义
政府采购,英文为Government Procurement,也称为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满足提供公共产品之需要,主要运用财政性资金,以法定方式并依法定程序从国内、国际市场上采购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活动。这里的“采购”一词包括购买、租用和租赁等形式。
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未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特点就是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法制化的管理。如美国早在1761年就颁布了《联邦采购法》。英国政府在1782年设立了文具公用局,专门负责政府部门所需办公用品的采购工作,同时开始对政府采购的管理进行立法。政府机构开始就政府采购问题进行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初步形成。
2、政府采购的特点
主体的特定性
目的的公共性
资金来源的财政性
采购过程的公开性
采购对象的广泛性
具有政策性
3、政府采购与控购
政府采购要解决的是利用财政资金安排的采购应该怎样买的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