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丰富多彩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丰富多彩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丰富多彩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丰富多彩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丰富多彩生物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世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花吐艳,万木争荣。那么自然界中这些丰富多彩的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总体上来说,是进化产生了新物种,引起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自然界中的生物丰富多彩。

对于生物进化的概念,1998年北京大学张昀将其表述为: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互适应。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多数学者推测,原始生命诞生的时间可能在距今37亿-38亿年前生命的起源。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候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关于原核生物的存在,已经有了若干化石证据,例如,澳大利亚太古宙35亿年前的瓦拉五那群微生物和类似蓝藻的化石以及太古宙早期的叠层石、石墨炭等。

原核生物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的核物质与膜外的细胞质分开。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细胞核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真核生物。从此以后细胞在繁殖分裂时不再是简单的细胞质一分为二,而且里面的细胞核也要一分为二。真核生物(那时还没有动物,可以说实际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约出现在20亿年前。性别的出现是在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性别促进了生物的优生,加速生物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核的单细胞植物出现以后没有几亿年就出现了真核多细胞植物。真核多细胞的植物出现没有多久就出现了植物体的分工,植物体中有一群细胞主要是起着固定植物体的功能,成了固着的器官,也就是现代藻类植物固着器的由来。从此以后开始出现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内部细胞的形态也开始分化。由此可见,细胞核和性别出现以后,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态和功能的发展。自真核细胞产生后,生物界很快就发生了分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产生出许多不同的生物类群。这些发展都是通过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的变异,以及行为的进化来完成的。

对于形态结构的进化,谢韦尔错夫认为,生物的多功能性是器官系统发育变异的基础。迈尔从基因角度出发,认为基因的多效性是新构造、新器官形成的基础。

由于生物在形态结构上进化的结果,使得生物个体在结构上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太古宙和元古宙早期的原核生物,到元古宙中期出现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和元古宙晚期的多细胞藻类植物及软躯体的无脊椎动物,到古生代早期的有外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和稍后出现的有内骨骼的脊椎动物,以及有木质化维管系统的维管植物,从中生代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及裸子植物到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我们会发现具有复杂结构的生物类群在生命史上出现较晚,生物结构愈复杂,进化出现的时间愈晚;生命史早期生物圈的生物组成相对单调,晚期生物圈的生物形态结构上多样性随着生境的扩展而增大。

生物在适应进化中,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功能也随之出现。这使得生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

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动物通过行为调节自身和环境的关系。当然,植物也有行为,如植物的生长、分泌等,表现为向性,如根的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其实,无论是生物体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变异,还是行为的进化,这些都属于表型进化,是可以看的见,区分的了的性状,由生物的表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自然界生物的不同,它们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

生物表型的差异是建立在生物自身的基因型上的。正因为生物在基因上不同才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而基因以线性分布于染色体上。当遗传物质改变时,出现新的基因,形成新的基因型,产生新的表型,因此产生了新的物种。因此可以说遗传物质的改变是进化的内因。

遗传物质的改变,称为突变,可分为两大类: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突变所造成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而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突变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在生物群体内非随机的积累与储存,从而使群体发生分化,形成新物种。

中性学说在对生物大分子的量化分析后认为,基因随时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突变。对于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而言,当三联体密码中的 1 个核苷酸(尤其是第3 位)发生置换往往不会使氨基酸类型发生改变。蛋白质的保守性替换又指出,即使改变了个别氨基酸残基,但该残基是在可变区域内这种变化也并不影响生命体的生存价值。此外,结构基因只是整体DNA 序列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量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如调节基因、重复序列、内含子、假基因和退化基因等。由此,木村资生等人结论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起主导因素的是那些对生物生存即不有利,又无害的“中性”基因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它与基因突变一样在进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染色体畸变牵涉到DNA 分子上较大范围内的变化,影响基因间的连锁和交换,改变基因表达的方式,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加速物种分化的过程等。

而隔离对于新物种的产生必不可少。隔离阻碍不同物种间基因的交流,使得种群变小了,因而基因频率可以由于偶然的因素(基因漂变等)而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加上不同环境的选择,使各小种群向不同方向发展,这

样就可能形成新种。

引起生物表型差异的因素除了基因,还有就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存时时刻刻都在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面对已然改变了的环境,绝大部分生物均能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从而在适应中达到物种发展与进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也会因为生物的存在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环境变化与生物适应进化的交互发展中,生命得以延续。

自然界中的生物在内因基因和外因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进化,不断分化出新的表型,使得我们地球上如此绚丽多彩。

(中考真题)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生物试卷(有答案)-推荐

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血吸虫病严重威胁着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预防的根本措施是不接触疫水,因为血吸虫疫水中含 有() A. 血吸虫尾蚴 B. 血吸虫卵 C. 血吸虫成虫 D. 人畜粪便 2.植树造林可以营造“金山银山”,选好树种很关键。树种单一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 毛虫害:将马毛松和其他树种“搭配”种植形成混交林,能有效减少病虫害。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带来的。 A. 种间关系 B. 种内关系 C. 地理环境 D. 气候类型 3.天气转暖后,每到傍晚时分,本地的蝙蝠都会从巢里纷纷飞向空中,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到天 亮时才归巢。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从食性看,蝙蝠是一种肉食动物 B. 从功能上看,蝙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节律行为 C. 蝙蝠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 蝙蝠的身体结构与飞行的运动方式相适应 4.预防艾滋病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科技的进步。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毒,这种病毒营寄生生活 B. 一般的生活接触如共餐、共浴、握手以及蚊叮虫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C. 研制艾滋病疫苗旨在提高人体对艾滋病毒的特异性免疫能力 D. 对于疑似艾滋病患者应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大豆是孝感市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 大豆植株的根系为须根系,叶脉为网状叶脉 B. 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气,种植大豆可以少施氮肥 C. 日照的长短影响植物开花,大豆开花需要长日照条件 D. 用大豆磨豆浆时,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大豆种子的胚乳 6.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至关重要,人通过眼获取了总量80%以上的信息。 如图为眼的纵切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 我们看到的“黑眼珠“是眼球壁中②虹膜的颜色 B. 由看近到望远时需要由睫状体调节①晶状体的曲度 C. 看书写字时间过久需要停下来眺望远方以预防近视 D. 近视眼患者看物体时,外界物体的像落在④视网膜的后方 7.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发生分离或结合。这 些成对基因的分离发生在() 8.①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 9.②睾丸产生正常的精子时 10.③卵巢产生正常的卵细胞时 11.④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 12.⑤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时 A. ①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②③④⑤ 13.珍稀动植物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必须加以安全的保护。下面几种动物为我国特有:①中华鲟②大 鲵③扬子鳄④丹顶鹤⑤大熊猫。以下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 ①和②生殖发育方式都为卵生、变态发育 B. ③、④和⑤都表现出了适应陆地生活的一些特征 C. ④和⑤都有身体被毛、体温恒定、卵生的特征

生物中考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珍藏版):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专题07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单选题 1.(2018·江苏中考真题)“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关于鲫鱼能够在水中自由嬉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侧线感知水流方向B.尾鳍保持鱼体平衡 C.鳃进行气体交换D.身体纺锤形减小阻力 2.(2018·江苏中考模拟)下列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是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3.(2019·江苏中考模拟)“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与诗中动物不相符的描述是 A.前肢为翼B.骨骼轻便C.体表覆羽D.变温动物4.(2018·江苏中考模拟)下列关于动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体内,危害人体健康,损害农牧业生产 B.扁形动物中的蚯蚓既能提高土壤肥力,还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C.许多软体动物的贝壳都是重要的中药材 D.对人类而言没有绝对的有害动物和绝对的有益动物 5.(2018·江苏中考模拟)有关分类单位的特征解释中,正确的是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的种类越多 C.分类单位越小,植物的共同特征越多 D.同一分类单位中,植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6.(2018·江苏中考真题)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较,主要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A.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B.子房内没有胚珠 C.树冠高大和花朵鲜艳D.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7.(2018·江苏中考真题)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蚯蚓靠刚毛的收缩就能进行运动 B.鲫鱼向前的动力来自尾鳍 C.蚯蚓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D.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八年级生物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从学生熟知的话题入手,通过资料分析、表述交流,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能力目标 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辩证地认识动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两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杜甫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妙景象,现在我们已很少看到,究其原因之一,是近几百年来人们滥捕乱杀动物,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大自然也给了人类最严厉的惩罚:土地沙漠化、洪水、黑风暴、沙尘暴等等。(放映CAI课件)。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引起了全世界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醒了人们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4~45页,回答问题。 学生甲: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间接地保护了庄稼,因此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麻雀,如果把麻雀都消灭了,那么农业害虫就会大量增加,对人类更为不利,所以我认为专家提出的保护麻雀的呼吁是正确的。 学生乙:对狼也不可以滥捕乱杀,因为从草→野兔→狼这条食物链可以看出,如果狼被大量消灭,那么草食动物兔的数量就会剧增,结果是牧草被大量食用,加速了草场的退化,加速了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学生丙:我认为不管是蛇、麻雀,还是青蛙以及其他动物,都是不能随意灭杀的,每种动物在食物链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一旦被大量灭杀,就会使这条食物链发生断链现象,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就会失控,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教师:每种动物不管是被杀后数量减少,还是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其他生物反过来又会影响这种生物的数量,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使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了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放映CAI课件)有人还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场草,牧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天然草场中,虫子数量增多后,鸟的食物也就会增多,从而鸟的数量也会增多,鸟的数量增多了,就要吃掉更多的虫子,虫子数量也就减少了。牧草就长的好。 (学生活动) 讨论、争辩、分析、强化对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训练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纷纷发言发表观点。 教师:动物除了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外,它还有哪些作用呢?请大家回忆生态系统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我们想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来概括物质循环的概念。(放映CAI

自然现象

15、自然现象 一、导入 1、看这是什么?-----美丽的彩虹! 你看过彩虹吗?什么时候能看到彩虹? 这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 3、揭题:大自然中有很多自然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 二、新授 1、说说自然现象--------你知道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2、看自然现象图片-----老师收集了一些自然现象图片-----再看,这是----蓝天白云,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只不过你们天天看到,也就司空见惯了,熟视无睹了。 3、你对哪些自然现象印象深刻,为什么? 三、欣赏作品 1、欣赏有关自然现象的作品,有些是课本中的,也有些是其他小朋友画的。 看看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分析绘画工具及画法) 2、同桌讨论---------你画什么自然现象,准备怎样画? 四、学生作画要求:还等什么呢?赶紧画出你们熟悉或喜欢的自然现象吧。尽量画大画满,如果添上人物活动就更棒了! 五、作品展示及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六、总结拓展 1、对人类有益的 这么多自然现象,有些是人类需要的,离不开的,例如:下雨、下雪、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等,再如:人们根据自然现象辩别方向(看太阳的位置、树轮的疏密) 2、有些自然现象却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例如:地震、龙卷风、火山爆发、沙尘暴、泥石流等等。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些自然现象呢? (1)、利用自然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能利用的加以利用,为人类造福,例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火山灰的利用、…… (2)、防止或者减小灾害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力量实在是太微小了,对于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等不能阻止,但是对于沙尘暴、洪水、泥石流等等,却可以预防或者减小灾害……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使沙漠化进程慢一点,可以使沙尘暴影响范围不扩大,渐渐缩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可以减小洪水带来的灾害,防止泥石流…… 所以我们从小要有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多植树造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拯救我们人类! 3、课后收集利用自然现象造福于人类的事例。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们说说看。

2010---2015年生物联赛---生态学真题

2010-2015年生物联赛-生态学真题 2010 草履虫(Paramoecium caudaturn)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实验材料。现将100只草履虫移入l50ml稻草培养液中进行常规培养,并每天固定时间对其进行观察和计数。下图所示为此次实验记录的每日草履虫数量。 71.下述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2分) A.在实验开始后的第4~7天,观察到较多二裂生殖的情况 B.在实验开始后的第4~7天,观察到较多接合生殖的情况 C.在实验开始后的第9天以后,观察到较多二裂生殖的情况 D.在实验开始后的第9天以后,观察到较多接合生殖的情况 72.下面哪一种叙述是正确的 (2分) A.在实验最开始时计数草履虫密度,必然是O.67只/ml B.此次实验中草履虫的增长符合logistic增长 C.此次实验中该培养液中最多可容纳约800只草履虫 D.草履虫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增长是由于空间不足 7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地球化学循环,包括下面哪些基本类型(2分) A.气体型循环 8.海洋型循环 C.沉积型循环 D.大陆型循环 74.下面关于次级生产量的描述中错误的是(1分) A.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即为次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的食源都是初级生产量 C.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量都要比初级生产量少得多 D.次级生产量的制造者都是异养生物 75.一般来说,演替成为顶极群落时,它和演替中的群落之间的区别有哪些(2分)

A.项极群落物种多样性高,而演替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 B.无机物循环在顶极群落中较封闭,而在演替中的群落中较开放 C.顶极群落内部共生关系发达,而在演替中的群落内部共生关系不发达 D.顶极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强,而演替中的群落的抗干扰能力弱 76.哪种类型的群落具有这样的特征①降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②优势植物包括蒿属植物、藜属灌木和肉质旱生植物③动物通常会采取冬眠或夏眠的方式来渡过不利季节(1分) A.寒带针叶林 B.热带稀树草原 C.苔原 D.荒漠 77.下列哪些方法不适用于野外蝴蝶数量的调查(2分) A.标记重捕法 B.灯光诱捕法 C.样方调查法 D.红外触发相机照相法 78.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下列哪个特征是错误的(1分) A.这是一个下降型的种群 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 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 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 79.新热带界包括整个南美、中美和西印度群岛,本界拥有下列哪些动物(2分) A.食虫目 B.贫齿目 C.有袋目的新袋鼠亚目 D.灵长目的阔鼻亚目 80.为了验证车轴草和粉苞苣这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验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1)将两种植物种在同一一花盆内,但地上枝叶部分分隔开,粉苞苣的干重为单独生长时的65%; 2)将两种植物分别种在不同的花盆里,但地上枝叶部分挨在一起,粉苞苣的干重为单独生长时的47%; 3)将两种植物种在同一花盆内,地上枝叶部分也挨在~一起,粉苞苣的干重为单独生长时的31%。这些实验结果能 得到下面哪些结论(2分) A.这两种植物在一起生长时会竞争阳光、营养物质和水等重要资源 B.对阳光的竞争与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C.阳光的竞争对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大于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所产生的负作用 D.水分的竞争对植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大于营养物质的竞争所产生的负作用 8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中错误的有哪些(2分)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和不可逆的 B.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每个营养级都会储存下不少能量 C.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主要是太阳能 D.如果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立即消亡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案重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案难点: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案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 教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案过程: 课后记:通过事例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中动物的重要作用,这里可以复习一下有关食物链

的知识。明确生态平衡的概念。 检测: 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 A.生物平衡 B. 生物稳定 C.生态平衡 D. 生态稳定 2.在生态系统中,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在生活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植物通过那种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动物通过那种作用把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都不是 5.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的关系 A.绝对独立 B.相对独立 C.互不相干 D.相互适应,相互依存 6.下列那项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A.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B. 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 以上都是 7.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果树,能促进水果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收入。但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塑料大棚里的果树开花后必须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怎样让温室里的果树传粉呢? 8.资料分析: 北美驯鹿和狼 北美驯鹿是可爱的动物,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生活。可是,它们经常受到狼的威胁。于是,人们为保护驯鹿,捕杀草原上的狼,驯鹿的家族繁盛起来。 可是,过了一些年,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的很厉害,而且北美驯鹿有时成批死亡。是么原因呢? 科学家研究以后发现,北美驯鹿失去了天敌狼之后,种群扩大了。草场不足,草原被破坏,而且那些老弱病残的鹿不能被淘汰,加剧了草场不足的困难。而且,没有狼的追杀,驯鹿的运动少了,体质下降,病死的增加了。 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1)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什么启示? 资料分析 1.不能。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危害。 2.不能。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数量增多时,以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从而限制了这种动物的数量。此外,动物因生存

有趣的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北纬30度,解不开的千古之谜 在地球北纬30度四周,有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均在北纬30度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在北纬30度四周。 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迷团频频发生,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和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可以说,在北纬30度线四周或在这一纬度线上,奇事怪事,数不胜数。 ——长江断流。 公认6300公里,目前实为6211.3公里的中国长江,历史上记录了它两次忽然枯竭的史实,令人费解不已。 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现在泰兴市)内,千万年从未断流的长江水一夜之间忽然枯竭见底,次日沿岸居民纷纷下江拾取遗物。忽然江潮骤然而至,淹死了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这一希奇现象在泰兴县再度出现。当时,天色苍黄,江水忽然出现枯竭断流,江上的航轮搁浅,历经两个多小时,江水汹涌而下…… --鄱阳湖“魔鬼三角”。 1945年4月16日,2000多吨级的日本运输船“神户丸”行驶到江西鄱阳湖西北老爷庙水域忽然无声无息地失踪(沉入湖底),船上200余人无一逃生。其后,日本海军曾派人潜入湖中侦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员全部神秘失踪。山下堤昭脱下潜水服后,精神惧怕,接着就精神失常了。 抗战胜利后,美国闻名的潜水专家爱德华·波尔一行人来到鄱阳湖,历经数月的打捞仍一无所获,除爱德华·波尔外,几名美国潜水员再度在这里失踪。 过去了40年后,爱德华·波尔终于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阳湖底失魂落魄的经历。他说:“几天内,我和三个伙伴在水下几公里的水域内搜寻“神户丸”号,没有发现一点踪迹。这一庞然大物究竟在哪里?正当我们沿着湖底继续向西北方向寻去时,忽然不远处闪出一道刺眼的白光,飞快向我们射来。顿时平静的湖底出现了剧烈的震动,耳边呼啸如雷的巨响隆隆滚来,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将我们紧紧吸住,我头晕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滚动,我的三个潜水伙伴随着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挣扎出了水面……” ——三番五次骚扰的怪火。 在江西鄱阳湖畔的波阳县(原为鄱阳县)莲湖乡朱家村,村民朱满善、朱松善家里无缘无故地不断发生火灾,火星红色,线型走状,每次起火都很希奇,易燃的东西没烧着,难燃的物体偏偏着火,而且火势无论多大,每次浇上一点水即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含答案)

自然界中细菌真菌的分布 1.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这主要是因为( C ) A.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侵入 B.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 C.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没有细菌 D.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细菌无法生存 2.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 )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 3.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 B ) 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 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 4.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主要原因是( C ) A.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B.空气中没有飘浮着的细菌 C.盐分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D.大多细菌是对人类有益的,不会使肉腐烂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______适宜温度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一定水分____、_____适宜的酸碱度___。 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__培养基__; (2)__接种_: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3)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环境或温暖的地方进行___恒温培养___。 7.细菌和真菌是___生物圈__中广泛分布的生物,但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____不同_____,如好气性芽孢杆菌需要___有氧___的环境,而乳酸菌需要___无氧__的环境,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有________________。在经过严格的_灭菌___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细菌 1.细菌的发现者是( A ) A.荷兰人列文虎克B.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C.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C ) A.个体是单细胞的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芽孢是细菌的( B ) A.分泌物B.休眠体C.后代D.生殖细胞 4.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________为标准( D )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5.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6.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__球状___,大肠杆菌呈_______杆状____,小螺菌呈___螺旋状_____。 7.用罐头来保存食物是根据________的实验发明的( C )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 8.细菌的以下特点与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 (1)细菌的个体___为单细胞状态__,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2)进行___分裂__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能形成休眠体___芽孢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____细菌____。 真菌 第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

生物药剂学练习题与答案

习题一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在括号里,每空 2 分,共20 分)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d )。 A.通常水溶性大的药物较难溶性药物易吸收 B.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C.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 决定 D.通常酸性药物在pH 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 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减少,吸收也减少,反之都增加 2. 反映难溶性固体药物吸收的体外指标主要是( a )。 A.溶出度 B.崩解时限 C.片重差异 D.含量 3. 药物(和其代谢物)最主要的排泄途径为:( d )。 A、汗腺 B、呼吸系统 C、消化道 D、肾 4.在体内,药物的代谢反应均是在药物代谢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其代谢反应速度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即符合:(b)

A、Fick 扩散方程 B、Michaelis-menten 方程 C、Ha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 D、Noyes-whitney 方程 5. 在新生儿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都延长,是因为( d )。 A. 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 微粒体酶的诱发 C. 药物吸收完全 D. 酶系统发育不全 6.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 c )。 A、牙龈粘膜 B、腭粘膜 C、舌下粘膜 D、内衬粘膜 E、颊粘膜 7. 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a )。 A. 口服给药 B. 静脉注射 C. 肌肉注射 D. 舌下给药 8.下列叙述错误的( b ) A.植入剂一般植入皮下 B.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实验,注射量在1m l 左右 C.鞘内注射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 D.肌肉注射的容量一般为2--5ml.其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9.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以片剂改成注射剂,其剂量应( c ) 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附答案)

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生物 编辑:徐文韶(安徽) 一、单项选择: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附合题意。 1. 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2. 细胞膜的成分中含量最丰富的脂质是 A.脂肪B.磷脂C.胆固醇D.维生素D 3.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大肠杆菌没有 A.细胞壁B.细胞膜C.核糖体D.核膜 4. 生物膜系统在细菌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组成上包括 A.细胞膜、染色体、核膜B.细胞膜、核糖体、核膜 C.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D.细胞膜、中心体、核膜 5. 人体红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的物质是 A.H2O B.O2C.甘油D.K+ 6. 细胞中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是由A TP直接提供能量。在人体肌肉细胞中能够合成ATP的 细胞器是 A.叶绿体B.核糖体C.线粒体D.中心体 7. 若人体唾液淀粉酶反应体系的温度从15℃上升至25℃,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将 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8.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下列不属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 9. 酵母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的物质是 A.CO2B.丙酮酸 C.乳酸D.酒精 10. 与大棚种植蔬菜相关的措施及分析中,正确的是 A.是用农家肥,可提高大棚中CO2的浓度 B.加大蔬菜的种植密度,可不断提高蔬菜的产量 C.阴雨天适当提高大棚内温度,可明显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D.用红色塑料薄膜代替无色塑料薄膜,可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 11.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裂期的 A.前期和末期B.中期和后期C.后期和末期D.前期和中期12.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酶性升高是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B.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分化的主要原因 C.细胞凋亡是指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亡和死亡 D.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1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生物药剂学部分习题

1、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的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等等。儿童和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常常明显低于成年人,特别是胎儿及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活性低,甚至缺乏,多数情况下不仅药效高,而且容易产生毒性。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表现为速度减慢,半衰期延长,耐受性减弱。 性别对药物代谢亦有影响,大鼠体内的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有性别的差异;大鼠体内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水解反应等也发现有性别的差异。 已知人群中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学差异合肥遗传学差异。遗传学差异主要是由种族或家族遗传特性所引起的。而非遗传学差异主要由年龄、性别、肝功能、药物代谢的时间周期节律、体温、营养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等引起的。 2、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规律来指导药物及其制剂设计 答:(1)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制成前体药物,增加药物吸收过程的稳定性或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以将难以吸收的水溶性药物制成亲脂性的前体药物,增加药物的吸收,利用机体内靶部位特定酶的作用,将前体药物代谢成母体药物起靶向作用。如氨苄西林制成前体药物酞氨西林,增加其在胃液中稳定性,进入肠道后受肠道非特异性酯酶的水解,转化为氨苄西林而吸收。多巴胺制成前体药物左旋多巴,易被转运到脑后,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2)消化道重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可通过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制剂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代谢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 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到达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如左旋多巴配伍甲基多巴肼,甲基多巴肼有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作用,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 (3)对于许多在肝中有首过效应而失效的药物,为避免肝中药酶对药物的代谢,可考虑改变剂型,以增加这类药物的适用范围。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3、从药物代谢的观点阐述生物药剂学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 答:(1)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途径,如普萘洛尔,静脉注射疗效不及口服给药,普萘洛尔经口服在体内代谢成4-羟基普萘洛尔和萘氧乳酸,而前者才有药理作用。 (2)根据药物代谢制定给药剂量,代谢能力取决于药物代谢酶的活力和数量,会出现饱和现象和中毒反应,如阿司匹林和水杨酰甘氨酸;同时也可通过剂型而减缓代谢而提高吸收,如水杨酰胺颗粒剂有一个逐渐溶解、被吸收的过程,不易出现与硫酸结合反应饱和而使尿中排泄量增加, (3)利用酶抑制和诱导作用设计出新的剂型,如左旋多巴等。因此掌握药物的代谢规律,对于设计更合理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给药剂量,及对制剂处方的设计、工艺改革和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药物排泄:指吸收进入体内药物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生物药剂学名词解释大合集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2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6.降低治疗费用7.避免法律纠纷。 3.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4.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5.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6.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7.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8.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9.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10.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

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14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5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6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17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

2020年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5.14《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1 / 3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14《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扁形动物特征的是( ) A. 有刺细胞 B. 身体呈辐射对称 C. 背腹扁平 D. 体表有角质层 2. 蜥蜴是一种陆地生活的动物,下列对蜥蜴描述正确的是( ) A. 肺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 B. 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C. 蜥蜴是一种恒温动物 D. 蜥蜴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 3.蝗虫是比较常见的昆虫,它危害玉米高粱和水稻等多种农作物,是有名的农业害虫。蝗虫的呼吸是 靠( ) A. 气管 B. 肺 C. 体表 D. 头部 4. 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下列植物中按照进化顺序,最早出现根、茎、叶分化的是( ) A. B. C. D. 5.我们食用的“蜇皮”主要是海蜇的伞部,海蜇属于( ) A. 腔肠动物 B. 扁形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棘皮动物 6.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的分布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A. 昆虫体表有外骨骼 B. 昆虫身体分节 C. 昆虫有翅,能飞行 D. 昆虫适于陆地生活 7.蝗虫与蚯蚓的共同特征是:( ) A. 具有外骨骼 B. 身体分节 C. 具有贝壳 D. 足分节 8.软体动物都有( ) A. 贝壳 B. 鳃 C. 足 D. 外套膜 9.下列有关“水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常发生在淡水湖泊 B. 是由于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过剩 C. 藻类植物过度繁殖 D.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使水中含氧过高 10.下列属于鱼类的动物是( ) A. 章鱼 B. 金鱼 C. 鲸鱼 D. 鳄鱼 11.下列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A. 节肢动物 B. 两栖动物 C. 鱼类 D. 爬行动物 12.制作馒头时,馒头发大而松软的原因是 A. 酵母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 B. 酵母菌发酵产生了酒精 C. 馒头中的水分变成了水蒸气 D. 乳酸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 13.水螅的刺细胞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 A. 水螅的神经网上 B. 消化腔内 C. 口的周围 D. 外胚层及触手上 14.下列植物依次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排列的是( ) A. 海带、葫芦藓、蕨、苏铁、柑桔 B. 水藻、胎生狗脊、地钱、红松、银杏 C. 紫菜、葫芦藓、蕨、苹果、葡萄 D. 水绵、地钱、胎生狗脊、玉兰、红松 15.在根瘤菌与大豆的共生中,根瘤菌的作用是( ) A. 固氮 B. 提供二氧化碳 C. 提供水分 D. 提供有机物 16.小华将六种生物依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结果如方框内所示,他进行分类的根据是( ) A. 脊椎骨的有无 B. 体温是否稳定 C. 受精方式的不同 D. 生殖方式的不同 17.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鱼, 发现卖鱼的叔叔不断向鱼池中通入气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A. 使鱼多活动,增加鱼的活力 B. 增加水中的氧含量 C. 使鱼向四周扩散,充分利用水体 D. 提高水温,使鱼活得时间长一些 18.下列这些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哪一组都是无脊椎动物?( ) A. 海龟、鱿鱼 B. 蜘蛛蟹、章鱼 C. 海蜇、青蛙 D. 鲤鱼、河蚌 1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哺乳动物特征的是( ) A.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B. 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C. 心脏四腔,体温恒定 D. 大脑发达,牙齿有分化 20.下面是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都属于原核生物 B. 乙类生物细胞中不具有 DNA C. 乙、丙、丁生物都通过孢子繁殖 D. 甲生物必需生活在其它活细胞中 2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 物种多样性 B. 环境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遗传多样性 22.利用野生油菜与本地油菜杂交培育出的高产油菜品种,造福了一方百姓.这种培育高产油菜的方法,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 A. 物种的多样性 B. 遗传的多样性 C. 环境的多样性 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神奇的自然现象

(投10,生活花絮) 探索大自然 五(7)班杨浩 大自然真是如此神奇,它创造了万物,并给与了万物生命。同时,它还有无数神秘又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是伟大坚韧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是高尚纯洁的象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柏是坚毅挺拔的象征。可是,嫩草为什么不会被熊熊烈火烧死?荷花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松柏又为什么能在石缝中生长呢? 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在网上查找资料。原来野草的生命力顽强,是因为为它提供养分的是根部,所以即使大火烧掉了它的叶子,它的根部还是能重新长出嫩芽,除非是连同它的根部一起烧掉,否则还会一直生长;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们的外表层布满了蜡质,当它们的叶芽和花芽从淤泥中抽出来的时候,表层的蜡质让污泥浊水很难沾附上来,即使有一点污泥浊水沾附,也会被雨水冲洗干净;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这就避免了水分蒸发,让松树耐旱,同时,像针一样的叶子会让树干的阻力变得很小,这样让松树既不会被大风刮倒,也不怕风霜雨雪,自然能坚韧地生长在石缝中了,著名的迎客松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北极光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它出现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一般在北极圈上空绚丽多彩的光体就是北极光。从本质上来说,极光是原子与分子在地球大气层上运作所激发的光学现象,它的行成

一般有三大要素:太阳风、地球磁场和大气。当带电微粒流向地球磁场作用范围时,在磁场的影响下,沿着地球磁力线高速进入南北磁极附近的高层大气中,与氧原子、氮分子等物质碰撞而产生了电磁风暴和可见光,这就是北极光。 大自然的神奇现象远远不止这些,有太多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指导教师:李泽徐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自然十年答案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达20千米。 二、何为生态因子,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子主要有哪些?p386 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三、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p426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原因。如在植物-----兔子------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增加----兔子增加------狼增加-------兔子减少;植物增加------兔子增加----狼增加------兔子减少-------狼减少。这两种负反馈机制使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四、为什么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取食空间范围要比低一级上的生物取食范围大?p420 由于物质与能量在食物链中得传递遵循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高营养级的生物为获取足够的能量,就必须扩大取食范围。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p440 1、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 2、系统结构明显简化。 3、一个能量与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 4、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 5、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6、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六、为什么自然界食物链通产一般不超过五个环节? 通常一般最多有五个环节,由于物质与能量在沿食物链得传递中,不断地消耗减少,通常从一个环节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物质与能量中有前面的10%。经过五个环节的传递,物质与能量几乎完全消耗光了。因此,一般难以超过五个环节。 七、种群:生物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2010)p398 八、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p445(2002) 1、生物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2、系统结构明显简化。 3、一个物质和能量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 4、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 5、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6、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作用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1、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食物链简化。 3、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统。 4、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5、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九、试述生物种群和群落的主要特征?p398 (2008) 1、种群的数量和密度,一定空间内某种生物个体的总数称为种群的数目,而单位空间或面积内个体数目称为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和密度随物种的繁殖特性、年龄结构、性别比,种内以及种间竞争,环境条件而变化。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种群是异龄种群,可以将年龄结构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群体中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一般把群体个体的水平分布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均匀分布。 4、出生率和死亡率。 5、种群增长。若在一个空间和资源都非常充足的环境里,种群的增长接近J型,当然这是理论状态下的情况,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自然界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限制生物增长的生物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必然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最后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整体接近S型增长。 6、种内关系。生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