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恶意炒作的社会影响和防范机制

网络恶意炒作的社会影响和防范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申报材料

项目名称:网络恶意炒作的实证分析及其防范机制研究

主持人:李芮

参与人:周雪静,夏乐意

指导老师:孙夫雄(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申请表

说明:1、项目类别和是否同意资助的内容填写,请在“Ο”。

2

目录

(采用了超链接跟踪)

一、选题依据 (6)

(一)社会背景 (6)

(二)名词解释 (6)

(三)相关研究成果 (9)

(四)前人研究的空白 (13)

(五)选题意义 (13)

(六)、选题可行性分析 (14)

二、学术交叉与创新 (15)

(一)学科交叉 (15)

(二)创新之处 (17)

三、研究思路简介 (18)

(一)、计算机软件初步筛选 (18)

(二)、论坛管理员的职责 (18)

(三)、现实管理,立法的监督 (19)

(四)、利弊分析 (19)

四、调研安排概要 (19)

(一)调研时间、地点 (19)

(二)、调研经费预算 (20)

(三)调研方式 (21)

(四)调研内容 (22)

五、成果形式 (22)

(一)研究报告 (22)

(二)学术论文 (23)

(三)有效调查问卷的回收 (23)

(四)发布相关的新闻报道,保存图片、影像资料 (23)

六、参考文献 (23)

(一)网络资料 (23)

(二)书籍文献 (24)

(三)杂志 (24)

七、附录 (24)

(一)团队管理制度 (24)

(二)、调查问卷 (25)

(三)相关法律条文 (27)

一、选题依据

(一)社会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早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平常时的娱乐消遣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或是学习查资料,都离不开互联网,看新闻看电视剧也主要靠互联网,所以互联网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半部分,有些人甚至夸张的说,没有互联网就无法生存下去。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上有很多的好处,很多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使用它,但是也有人看中了它传播信息速度快、浏览量多、影响力大等特点,故意进行一些恶意炒作,以期一夜成名,成为千家万户知晓的网络红人,如娱乐圈中的诸如走光、打人、潜规则之类的新闻炒作。现在,这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恶意炒作的趋势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早期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流氓燕等,到现在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奥巴马女郎,以及凤姐、兽兽、犀利哥之类的人物的层出不穷,网络炒作事件成为某些人赚钱的手段。现在这种恶意炒作的方法还被一些企业所积极效仿,对于这些恶意炒作的事情,是确有其事还是想以这种吸引眼球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知名度?估计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答案。而众多的网民就很可怜,不明真相,被人利用,成为恶意炒作的帮凶,炒得沸沸扬扬的,最后居然是一场骗局,这不得不让人进一步怀疑网络是否真的没有一点真实性,网上的一切是否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网络恶炒,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负面后果是难以估计的,不仅侵害了广大网民的权益,更让网络越发让人觉得虚假,越发黑暗。对于这些恶意炒作事件,造成后果的应该要严厉打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那些网络黑手,那些网络黑幕,也要来一次扫黑行动,整顿秩序,规范行为,还网络一个干净的天空。

(二)名词解释

网络炒作的定义

网络事件营销就是网络炒作,网络策划性传播推广简称网络炒作。

网络炒作总的说来就是利用网络媒体,通过推手或者幕后人,发动网络写手对某个人物或者公司、或者机构进行两个方面的评论,一个方面是正面效应另一方面是负面效应。从而引起网友的关注增加人气,当人气一定的时候,这个人或者公司或者机构就会被网络关注,从而把这个人或者公司机构进行炒红。这就是网络炒作。著名的例子有二月丫头、小青姑娘、芙蓉姐姐、贾君鹏、凤姐、兽兽等。

事件营销已经是国内外企业在品牌行销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

营销推广的手段了。互联网时代的事件营销则自然过渡到网络事件营销阶段,然而国内专业对于“网络事件营销”这个行业和职业进行研究的,在国内并不多,首先提出“网络事件营销”这个概念的是资深的互联网运营实战专家黄相如,实战经验丰富的网络炒作机构是八匹马传媒网、中国事件营销网、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网、中国炒作网。其实企业只要适时地抓住那些广受社会关注的时事新闻事件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结合企业和产品在传播上的最终目的就可以策划出创造性的活动和事件。

网络炒作人造红人是对社会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网络炒作的技巧

一、策划是网络炒作的灵魂

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通过借势和造势进行有效和创新的策划,达到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终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事件营销需要符合企业品牌整体策略,不能为了炒作而炒作,更不能夸大事件事实或造假。

事件营销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中国事件营销网调查发现:有的事件虽然能让企业或个人品牌知名度提高了,但是面临着是严厉的社会舆论和司法的监督和制裁,所以策划者应该用正确合法的观点来看待事件营销,它终究是品牌整合传播中的一个手段而已,传播需要大创意,策划之所以是事件营销的灵魂,是因为策划时要找到事件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传播的价值,策划就是创造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这些事要么是对社会大众有趣的,是社会大众所关心的或者是有帮助的,能引起社会大众广泛争议的,然后让事件成为新闻,这样就能达到甚至超过广告的效果,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新闻是网络炒作的手段

之前马成先生曾经写书对事件营销进行了定义:进行事件营销时,企业必须整合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创意性的活动或事件春播出去,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议题,因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消费者的参与互动,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媒体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广泛传播,从而达到广告效应。媒体是衡量公众对事件关注程度的最有效的衡量工具,事件营销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利用媒体的力量,首先通过媒体的检验,然后再利用媒体传递信息的渠道传播出去。新闻的传播是非常有规律的,只要这个事件真正具备新闻价值,自然就有成为新闻的潜在能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都是完整地诠释了到底什么是事件营销的过程。

1、事件营销的特性是利用新闻传播力来达到事件传播的目的;

2、事件营销策划的第一要素是要明确自己的目的,然后明确通过怎样的新闻渠道传播出去。

三、网络是网络炒作的翅膀

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给事件营销带来无限的商机和契机,于是国内有了第一家专业从事网络事件营销传播的白热化事件营销第一站,互联网这种新兴的传播载体比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工具来说,在操作时更加快捷得多,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实战专家、网络事件营销策划专家黄相如指出,通过网络,一个事件可以更轻松便捷地进行传播,并且更容易引起关注,因为其他传统的媒体的工作流程虽然规范但是相对复杂,有着诸多不便之处,而白热化事件营销传播是通过传统媒体报道后,又在互联网上大做文章,引起更大的反响,因为互联网的互动性更强,这样的事件营销效果将会提升好几倍。

网络传递新闻如同给事件营销插上一双翅膀,事件营销发展到现在的网络事件营销,才真正发挥了事件营销的威力,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当然给事件营销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传统媒体的新闻再通过网上的传播,大大拓展了读者受众的外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开创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互动传播在同一载体同时并存的全新的传播形态:

1、传播速度更快。互联网传播比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省去了许多新闻评审环节,大大提高了时效性,事件营销能及时地、迅速地、不受空间限制地传播出去;

2、传播渠道更广。互联网能让事件营销传播更容易被转载,只要该事件营销的新闻价值够大,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并且能吸引更多的网站编辑来转发,那么新闻很快就会传遍整个世界,而传统媒体一般的转载率是很少的。

3、事件传播互动性更强。只有互联网才能提供给读者广泛参与发表意见和互动评论,传统媒体只能一味地让读者看和听,读者有意见则无法当场参与互动,例如:白热化事件营销策划是一定要让事件本身带有诸多争议性的,这种争议只有在网上才能引起网民充分的互动评议,并且把事件再传播出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些年来,网络事件营销更是被广泛运用在“网络造星”和“明星炒作”方面,“芙蓉姐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倪震张茆激吻事件” 曝光后,周慧敏与倪震从分手到闪电结婚落幕的大逆转结局,短短半个月内,周慧敏倪震张茆三人赚足了新闻版面,整个事件的策划可谓是天衣无缝;章子怡和未婚夫ViviNevo 在海滩度假的一组照片曝光章子怡大胆半裸晒“章子怡沙滩艳照门”在网络上疯狂流传,这个网络事件营销虽然有点黄,但是策划的非常完美,这些经过精心策划的网络事件营销的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的争议。有价值的事件营销方案是最省钱的广告推广方案,能让所有的读者和记者免费为我们这个事件打工。

网络炒作是一种营销方式

营销的探讨总是没有止境,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受到营销人的青睐,但事件不常有,企业营销却常在。若要保持营销的长期“鲜活”就需要事件的长期刺激,于是就有了炒作与自我炒作。八匹马传媒网CEO、网络事件营销专家黄相如认为营销模式是随着时代变化的,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营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会炒作的营销人不是一个好的营销人,其实炒作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美其名曰

为策划。不懂策划的营销是愚蠢的,不懂营销的策划也是有皮没肉。所以,长期以来营销与策划总是骨肉相连,休戚相关。炒作不是一个贬义词。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往往因某一事件的炒作而会错了炒作的本意,炒作是一门艺术,要学会炒作不得不考虑以下的事项:

1、目的:在越来越多的“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老板严苛要求下,营销人或策划人员都应该第一时间明确,你是为什么炒作,通过该次炒作能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效果。设定目标是第一步的,在以结果论英雄的社会,这是必须的。

2、热点:执行炒作的人员应该是明了市场热点的人,最起码知道在哪些事情发生后会引来公众关注,比如日前上海发生的住宅楼倒塌事件,比如日前李连杰移民事件,比如日前高考冒名事件。执行炒作人员应有这样的市场敏感度,能够预测的出事件的未来被放大的可能性,这是考验操盘手的第一课。

3、关联:炒作不能无的放矢。一个好的事件应该有果有因,适当的把炒作的元素揉进事件中引起公众的关注是整合营销的高招。比如,上海住宅楼坍塌事件,除了房地产行业可以看图说话外,还可以关联到对玻璃行业的关注,也可以关联到钢铁行业。关联度不能太勉强,比如上海住宅楼的倒塌不能关联到服装行业,但一定可以找到话题的交叉点。

4、引导:能够发现有可炒事件的新闻只说明执行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把公众的关注引导到你所希望实现的炒作目标上才能证明执行人有一颗智慧的脑子。整个炒作过程最难的是引导: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让你的想法钻进别人的脑袋!引导就是要解决这个难题。

5、平台:把想法落实成事件引起公众关注是引导,把事件传播出去就要看平台了。平台是公众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媒体就是平台,而媒体也分很多种,具体是要采用平面、网络、视频还是广播,就要看最终的受众所指。一般来说,能够引起足够的互动性交流的平台才是最佳的炒作平台。从近两年的炒作案分析来看,便捷性较高,影响力较广,互动交流比较频繁的最佳平台是网络。

6、互动:炒作决不是把事件摆在平台上就完结了。炒作的高潮在于互动,这是炒的最核心所在。就像一个歌手唱歌,如果干巴巴的站在舞台中央歌唱,掌声肯定寥寥;如果这名歌手走下舞台和观众互动,效果肯定不一样。炒作只是表达一个观点,公众不可能只接受一个观点,所以需要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来对立,这就是自我炒作!观点越对立,用词越尖锐,炒的火苗就越旺,引起的公众话题就越多,公众的参与兴致就越高昂,最终实现的炒作目的就越完美。

7、心态:炒作要适可而止,绝对不能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的又长又臭,好的炒作既能实现炒作的目的,又能给观众无限的想像空间,不显山不漏水,暗渡陈仓才是最高境界。所以,炒作也要求有一颗平和的心态。

(三)相关研究成果

自从互联网上的恶意炒作事件开始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对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

响进行过研究和讨论,也有人在网上进行过民意调查,如在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就实施了专题调查(2359人参与),并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网络炒作‘钱’途无限,九成网友担心引发信任危机》的报道。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详细内容:

74.6%网友最反感用丑闻吸引眼球,七成网友表示对于网络炒作“网民应冷静对待不轻信”

雷人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犀利哥”、“凤姐”,还是“奥巴马女郎”、“索吻女生”,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幕后都有网络推手高调为其炒作。人们发现,网络推广和炒作,俨然成为一种“钱”途无限的网络营销手段。

但在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实施的专题调查中(2359人参与),90.3%的网友担心,越来越多的网络炒作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

“很多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都是事先安排的”

“网络推手”在行内又被称为“网络水军”。“论坛发帖回帖叫…灌水?,专门发帖回帖的人就叫…水军?。”1984年出生的公关公司员工小庄这样解释,“…水军?一般都是学生兼职,或者是工作有点闲的。至于到底有多少人,根本没法统计。”

小庄现在手里头就有几百个“水军”。他们都组成了专门的兼职团队,每个团队几十个人。小庄只需把任务分给各队的头儿。“这些人很好召集。”小庄说,网上有专门用来召集“网络水军”的网站、QQ群、豆瓣小组等。

她透露,网络炒作公司会根据每个人保存的发帖链接或截图,每天或每周结算一次工资。熟练的“网络水军”一天能发2000多个帖子,一个帖子三毛五毛,一天下来能赚好几百块钱。

本次调查发现,“网络水军”的规模已很庞大。44.1%的人表示身边就有人参与有报酬的网络炒作;明确说“没有”的只占28.5%;还有27.4%的人表示“不清楚”。

“如果马路上有两个人在聊天,没人会关注。但当有几十个人围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会有很多人关注了。…网络水军?的作用也在于此:在论坛上集中讨论某一事件,你一言我一语,把事件扩大,吸引网友注意。”职业网络推手阿任说。

前几年,阿任开办了自己的网络营销公司,主营网络宣传推广和炒作。他告诉记者,很多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都是事先安排的。“我们会策划每一句话,比如…正方?怎么说,…反方?怎么说,中立的人怎么说。每做一个项目,至少要投入300人到1000人。”

调查中,40.6%的人表示,网络炒作是一种追逐名气或金钱的商业行为;37%的人认为,这是有待通过法律予以规范的灰色行为。

网络炒作方式千奇百怪,哪些最让网民反感?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用丑闻来吸引眼球”,74.6%的人选择。第二名的是“恶搞”(62.1%)。

其他还有:“找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以博其名”(59%);“枪稿:抬举、谩骂、托儿无处不在”(55.8%);“双簧:几个人一唱一和或故意对抗”(52.2%);“叛逆: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做出夸张的事”(48.4%);“马甲:一人分饰两角,自问自答”(42.1%)。

网络“推手”随时可能变成网络“打手”

据了解,如今很多知名企业都成为网络推手的客户,并为此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费用。一个网络推手团队如果操作得当,每年可获利数百万元。

阿任坦言,这个行业仍存在大量灰色地带,网络“推手”随时可能变成网络“打手”。“有些网络推手公司不遵守职业道德,只要给钱,什么样的单子都接。比如公司A要打击公司B,就让网络…打手?在网上对公司B进行大量负面宣传,用诋毁、诽谤等手段打击对方。这样做甚至会控制舆论,严重者还可能左右法院判决。”

当网络炒作造成不良影响时,谁该为此负责?本次调查显示,69.7%的网友认为这个责任应由“网络推手”来承担;61.9%的人认为“网络媒体”难辞其咎;34.5%的人认为“政府相关部门”也有责任。此外,还有16.9%的人认为,“网民”本身也存在责任。

近七成网友将矛头指向网络推手,阿任感觉有些“冤”。“网络推手本身是一个中性的词。如果网络推手是把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信息传递出来,那就会成…黑手?。但如果是宣传积极的信息、文化,不就成了正面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了吗?”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项目部主任邵德海则指出,在众多当事主体中,互联网媒体的责任应该是第一位的。“炒作最后火了谁?除了火了当事人,更火的应该是把这个新闻源首次炒出来的媒体。”他认为,随着网络媒体商业化,只要一些网站的板块与相应的行业有关,有广告投放,就可能被企业所左右。比起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更易受制于某些公司。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现代社会,网络应该是一个更大、更自由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交流,表达观点。但有了网络推手或炒作公司之类的个人或机构,网络自由就会变味。这些推手或公司会破坏网络世界的既有秩序,人为地将网络的和谐世界打乱。

仅2.1%的网民相信网络热炒的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

调查中,七成网友表示,对于网络炒作,“网民应冷静对待,不随便轻信”。54%的人认为,“每个公民都应有质疑精神,在舆论热潮中保持独立理性”。65.1%的人呼吁“媒体应该负起责任,还原真实准确的信息”。

根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但30岁以上年龄段的网民只占38.5%,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只占12.1%,绝大部分网民是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

范玉吉表示,这样的网民结构,对于中国的网络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会使他们在面对炒作时更盲目,不理性。

但本次调查发现,对于时下走红网络的事件或人物,网友已不再盲目相信。调查中,只有2.1%的网民认为网络热炒的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28.1%的人觉得“大部分真实”。

42.4%的人认为只有“小部分真实”,9.1%的人干脆说“几乎没有一件是真实的”。另有17.6%的人认为“说不清”。

“现在看到什么事件、红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可能又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有着七年网龄的胡易楠说,感觉这些年自己被忽悠了无数次。“一开始会愤怒,会留言控诉。看得多了,心态也渐渐平稳。面对网上信息,我开始用一种娱乐的眼光看待,有时还能冷静客观地分析。这也许才是网友对待网络炒作应有的态度吧。”

调查显示,90.3%的网友认为,网络炒作越来越多,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只有3.1%的人表示不会。

对于这一结果,网络推手阿任表示认同。“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这也许是目前网络文化发展的危机。”

他认为,解决网络虚假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网络实名制。“网络犯罪,或者在网络上恶意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成本是非常低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言,我们很难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前人研究的空白

尽管已经有很多人对网络炒作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分析,但是有很多方面都不够深入,他们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

1、研究手段太少,只是在网络上发布一些问卷,看看大家的想法。

2、研究主要是浅显式的讨论,他们讨论网络炒作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触及法

律。

3、研究的范围太小,仅仅在网上,仅仅局限于网民。

4、研究的时间不够长,仅仅是在网络炒作在网上大肆爆发的时候才开始着手的。

可是网络炒作是一个涉及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之多的话题,而且在以互联网主要通信方式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将这个问题漠视,而应该深刻研究,找出它可能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及早抵制,及早防范。研究的角度有很多,例如疯狂的网络炒作对当代的青年是否会产生误导?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有没有因为这样的网络炒作受到影响?如果有,有多大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理论指导,很多调查方法,对我们的调查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不能做好这个课题,就只会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重复建设”。所以我们在选这个课题的时候,就觉得应该从贴近百姓生活的方面着手,将炒作的社会影响仔细分析调查,更加的贴近百姓的生活,更加地为我们的精神道德文明建设做好指导。

(五)选题意义

1、揭露网络炒作的真实面目,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

网络炒作是对某个人或某个机构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论来吸引网友注意,赢得高点击率和高人气,以此来把把炒作对象炒红,从而取得高收益。于是很多公司为了发财,或者某个人为了成名,就在网络上发布一些错误的、虚假的消息,还有一些是暴露的色情的照片和视频。现在网络上到处都可见这些垃圾。这些垃圾不仅泛滥的厉害,而且形式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它们不仅会对我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计划的影响,也会使网络的可信度下降,信息搜索极不方便。

故网络管理部门应当认清这一现象的恶劣影响,尽快完善管理制度。

2、能够帮助网民看清网络炒作的真实面目,减少盲目跟风的现象。

很多的网络炒作都是在不明情况的网民的参与下,才得以迅速在其他网页传播。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可以向广大网民介绍一些辨识网络炒作的手法,让大家自觉抵制网络炒作,这样以后,网络炒作因为没有网民的参与,就只能沉默在角落里,网络也就有了一篇洁净的天空。

(六)、选题可行性分析

1.选题切合中国实际

现在中国互联网频频冒出因恶意炒作而爆出的事件,如康师傅水门事件,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360事件等,社会影响极其不好,网络论坛管理,减少恶性炒作迫在眉睫,具有现实需求必要性。

2.选题切合专业背景

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网络安全技术的调查,寻找并通过自身研究结合探索出一种进行网络防范的算法。我们的组员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专业基础,且指导老师主攻网络信息安全,可以给我们很多指导。

根据初步的调查,以及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有了初步借鉴的方向,找到了一些具有潜力适合我们的算法。

我们整合的问题主要如下:

备注:同时有我们的初步解决方案,更详细的说明在研究思路中已经涉及:

1.对恶意炒作的帖进行计算机可识别的定义,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咨询专家和导师,采

访网络管理员,以及问卷调查广大网民可以较好较快的完成。

2.在把握其特征后,将其特征抽象化,处理为更接近于计算机可识别量化的数据。

通过小组讨论和导师意见可以很快完成。

3.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取这些信息,并处理后对管理员等进行反馈。

(1)、获取数据:主要涉及到网络监控和数据库管理这方面。

我们参考《网管员世界》(2010—5)中《内容安全不简单》,其中涉及到的Websense Web软件提供的安全网关具有实时网页内容分析功能,这与我们的论坛

帖的分析有相近之处。

此外该杂志中《漫谈数据库安全审计》一文中提到的网络监听审计技术(NSM 将网络流直接作为审计数据来源)。对于我们对数据的记录存储分类有很大的参

考价值。

我们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5)中《基于Jerry的网页防篡改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也看到了进行数据的获取得途径。文中提到通过

核心内嵌,将篡改检测模块内嵌在web中,算法效率高,其思路图如下:

短短时间内我们就发现了多条途径,在暑期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对各个方

法进行评估,选择最优的方式,同时继续寻找更好的方式,潜力空间比较大。(2)、对数据处理后,向管理员反馈

我们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5)中《改进BP神经网络在粮情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中找到适用于我们后期进行数据分析,模拟仿真的算法,其效果如下:

我们将特征值进行调换(如对同一用户单位时间内在相近专区内发布的的相近贴数(设定范围)替换温度,同一IP登录不同用户数量替换适度,然后修改函数算法,模拟安全状况)就可实现我们的预警。函数模拟的算法通过调查可以近似模拟。

二、学术交叉与创新

(一)学科交叉

1.网络技术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解决其防范是我们的核心和目的。这个过程要充分结合专业知识,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通过这个过程加深我们对专业的了解和应用,深刻意识网络技术的强大,培养专业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层出不穷,我们这次涉及到的只是一小部分(网络监管,过滤等)。在老师指导下我们可以进行这方面探索,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2.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它考察人们如何处理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间的关系.

首先,现在网络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预计未来其地位将更加上升(在《网络社会学》中有对其的论断)。网络炒作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经济利益驱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网络炒作对社会的影响。水军和网络推手的出现都基于这一原因。

3.法学

在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防范的过程中,需要法律赋予其合法性,同时需要法律为其设定一定的标准进行执行。对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已进入筹划,我们可以参照初步方案,设定我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防范的一些标准。

4.数理统计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在初步归纳出一些社会影响后,我们需要对广大群体进行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的看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征集他们对防范的一些建议,并对我们的初步方案进行评定。

5.心理学

炒作的背后是网民的心理现象,要想更根本的杜绝网络恶意炒作,需要在传播源和看客上下手。

6.社会学

网络社区作为虚拟社区与真实世界有许多相似之处,恶意炒作现象的解决可以从真实社区中寻找帮助的解答。

学科交叉体系图

(二)创新之处

(1)选题创新

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网络安全的问题,即如何使网络信息更安全有效。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用网络牟利的方式出现,其中不乏像恶意炒作这种左右舆论,或仅仅吸引眼球,追求利益的的手段。今日这种现象不断加剧,由于是新兴热点,详尽调查的人还很少,体现我们的创新,同时这也给我们调查预留的巨大空间。

(2)思路创新

结合近期网络炒作的热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这个课题,并明确以网络技术为核心。在调查问卷和网络搜索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其对社会的影响,多角度多方位辩证的看待其影响。

最后在小组讨论,听取老师意见的前提下提出我们最终的基于网络技术的防范方案(3)学科知识体系的创新

对于该课题,我们以网络技术为中心,引申应用了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法学围绕该课题网络安全的学科体系。该体系跟以往的联系不一样,它不仅加强了学科的联系,而且将在实践中能融为一体,指导我们调研。

三、研究思路简介

(一)、计算机软件初步筛选

1.从垃圾邮件的盛行到垃圾过滤软件的产生,我们获取灵感,借鉴其思路,解决恶意炒作的防范问题。

2.首先我们要对恶意炒作的帖进行计算机可识别的定义,了解其具备的主要特征。其与垃圾邮件具有很多共性,如相近内容(以关键字定义)在多个大型贴吧同时大量发布,不同用户名,相同IP近似内容大量灌水等。

3.使用论坛信息扒取工具,在个大型论坛上捕捉用户信息,分析可用于计算机分析的特征,了解管理方式与漏洞。

4.在把握其特征后,将其特征抽象化,处理为更接近于计算机可识别量化的数据。

初步设想:

①对同一用户进行信息记录,单位时间内在想尽专区内发布的的相近贴数(设定范

围)。

②记录同一IP登录不同用户数量。

③记录使用同一IP在相近时间登录不同大型论坛并大量发帖的用户

④软件系统对上述或更多情况进行预判(定为潜在恶意炒作者)和预处理(降低其

信用度),并反馈给管理员。借鉴调查成熟和新兴的垃圾邮件过滤软件的思路,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形成我们的解决概念。

5.初步探讨算法的实现的机制,进行可行性,执行效率的分析。

(二)、论坛管理员的职责

1.根据软件反馈来的信息,判断信息的炒作性。

2.在确定其为恶性炒作后,进行删帖和详细说明

3.之前定为潜在恶意炒作者将其的用户级别降低,降低其信用度,备案,严重者禁封,将IP和用户名放入黑名单,且为多个大型论坛共享。

4.管理员自身要受到一定权衡制约,避免与网络黑社会联手。

(三)、现实管理,立法的监督

1.相关的网络言论的法规已经提出,但监督执行力度不够,我们要完善这一过程。

2.除了管理员,其他用户可以对帖进行评定,结果作为软件筛选的一个指标以及管理员判断的参考。

(四)、利弊分析

1.上述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大范围肆意的恶意炒作现状。

2.明显加强的监管可能会引来极大的反对,降低论坛的言论自由,娱乐性,丧失其活力。

3.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查等多调查方式,了解网民的乐意接受程度对实名制的态度,实行后对论坛的关注度等,提出行之有效的权衡方案。

四、调研安排概要

(一)调研时间、地点

详细进度计划和事项安排

地点:采用网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学校以及商场进行纸质调查和面对面的交流,网络上进行网络调查和与网友交流看法。

(二)、调研经费预算

项目用途细则单价(×数目)总计备注

1、交通费用学校——调研地点 30*3人=90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