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知识点纲要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知识点纲要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知识点纲要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知识点纲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与身的关系

一、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主张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发的,创立了体液说。

波斯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同时相信人体内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其中最重要是的是心脏,认为心脏是主管感情、灵魂,提供内热及生活的元气。

印度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认为人体由各种自然元素合成,包含空气、水、火、圭,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而发生人体的躯体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 建立在阴阳二元与五行学说基础上。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位。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一)机体内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

1)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

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

★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一)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二)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三)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历史

1、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2、谢灵顿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

3、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学习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他指出,人类的精神病发生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障碍。

4、华生指出大鼠自身的运动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暗号。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2、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这种方法是神经科学中目前使用的最久的方法。(2)电解法:对皮层下区域插入金属电极,通以电流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的死亡随后观察脑损毁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等。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人脑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一)脑电活动记录技术(EEG)

1) 脑电图(EEG)——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叫脑电图。脑电图又叫自发脑电图。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2) “事件相关电位”用ERP表示。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

这时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作诱发电位,有人将各种刺激统称为事件,于是刺激诱发电位就变成了“事件相关电位”

3) 脑电记录的主要优点是无损伤且较易获得,具有足够高的时间分辨率。

(二)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 CAT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三)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PET)

PET的主要原理是: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PET仪器可以测量脑代谢是消耗的葡萄糖数量,从而获得放射性物质在脑内的分布图。

(四)核磁共振显影技术(MRI)MRI和PET一样,也是依靠测量能量的消耗来显示脑区的活动情况。不需要注射a\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如电解法

b\正电子放射层描术PET与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等其他造影术不同,它得到的是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占主导地位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外周神经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神经系统的调节主要靠中枢神经系统来完成。

第一节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是指除脑和脊髓以外的全部神经,包括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按解剖学上划分,躯体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脑神经是指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是指与脊椎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将感觉信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有的专司头面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有的专司感觉传入运动指令付出功能,有的是感觉和运动混合的功能

★按功能划分,组成躯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运动神经元与效应器相连。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不受意志支配而自主工作,主要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的基本组成及功能:相对独立地维护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平衡,不由大脑随心所欲地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是运动和感觉,下丘脑是调节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1) 交感神经系统控制机体的能量资源,有“促活动性”功能,如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加大吸气、放大瞳孔等。

2) 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有保持体能和能量的“促营养性”功能,如降低心率、血液转如消化道、增加喂肠蠕动等。

3) 二者功能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使神经系统可以更精细、准确地调节内脏和腺体的活动,大多数躯体器官接受

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支配.如交感神经兴奋使机体处于一种紧张、恐惧、愤怒的状态,以及紧张性的身心活动,而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安静、日常状态、降低心率、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起自枕骨大孔并与延髓相连

脊髓的主要功能:1) 传导功能;2)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两类。

脑的基本结构: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颅腔内,向下与脊髓想连接。脑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前脑(由大脑、丘脑、下丘脑--主要控制脑垂体、基底神经节--运动调节功能、边缘叶和边缘系统组成)、中脑(上丘-视觉/下丘—听觉)和后脑(由延髓、脑桥、小脑组成)

1) 前脑:

a) 前脑位于脑的前部,是脑最重要的部分。

b) 大脑是脑最新、最大的部分,占脑全部质量的85%。大脑由两个布满皱褶的半球(左右大脑半球)组成,两个半

球之间由横跨的神经纤维相连接。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脑岛。大脑皮层主要与人的行为和认知功能有关。

c) 德国神经科医生布罗德曼将每个大脑半球皮层分为52个功能区。人类大脑结构和认知功能的一个主要特征为两侧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这种现象也称为半球优势、功能侧化或半球专门化。言功能主要决定于左半球,左半球管制右半身,右半球管制左半身。

d) 躯体运动中枢(4、6区),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是管制身体运动的中枢。

e) 躯体感觉中枢(3、1、2区),位于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是身体上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损伤表现为对侧肢体相应区的感觉障碍。

f) 视区(17区),位于枕叶后部,负责视觉信息的接受。

g) 听区(41、42区),位于颞横回,接受双侧听觉传入。

h) 语言区:

运动性言语中枢(44、45区)位于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

听觉性言语中枢(22区)位于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中枢(30区)位于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书写中枢(8区)位于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左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主;右侧半球

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i) 联合区——除了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神经中枢。在

每一半球上,均有两个联合区:前联合区和后联合区。前联合区与解决问题时的记忆思考有关。后联合区与视区有关。

j) 间脑位于大脑和中脑之间,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

k) 丘脑由两个卵圆形的大灰质块组成,是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是仅次于大脑皮层的皮下感觉中枢,它对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

l) 下丘脑是由一些核团组成,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包括:

a控制内分泌活动;下丘脑通过脑垂体调节内分泌活动。

b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c调节体温;

d. 调节摄食活动;

e. 调节情绪反应;

m) 基低神经节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

n) 边缘系统的机能与躯体、内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许多初级中枢活动的调节者。边缘系统还参与情绪反应调节。

2)中脑:中脑与视觉和听觉有关。

3)后脑:由延髓、脑桥和小脑组成。

a) 延髓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关,被称为生命中枢。

b) 脑桥的作用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侧半球传至另一侧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作用。

c) 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脑干,是脑进化最早、最原始的部分。

d) 脑干网状结构按功能可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控制着机体的觉

醒或意识状态,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果上行网状结构受到破坏,动物将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下行网状结构也叫下行激活系统,它能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网状结构的作用具有非特异性特点。

e) 小脑为脑的第二大部分,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借以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小脑损伤会出现

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

脑是通过纤维的相互联系来完成其重要功能的。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放射纤维三种:

1) 联络纤维:联络纤维又称大脑内纤维,可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联接起来,包括短程纤维和长程纤维。

2) 连合纤维:连合纤维又称大脑间纤维,它联接两半球内相应的或同等的区域或结构,包括胼胝体(神经系统中最

大的连合纤维,将半球内相应的新皮层区连接起来,负责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前连合(一

圆形的致密的纤维束)和海马连合(琴连合).

3) 放射纤维:放射纤维分为传入和传出两种类型。

第三节脑功能的学说

★脑功能的学说:

1) 定位说:(脑功能定位学说)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下丘脑与摄食和饮水有关。

2) 整体说:(不存在脑结构的功能定位,脑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部位无关)、

3) 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简要评述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a) 鲁利亚是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

b) 通过对大脑的长期实验研究,鲁利亚提出三个机能系统的学说,把人脑区分为

三个基本的机能联合区:第一联合区主要指网状结构,其基本机能是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并使选择性活动能持续进行;第二联合区主要指大脑半球后半部的各个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体觉区),其基本机能是形成接收、加工和储存信息。第三联合区主要是指大脑半球前半部的运动区,其基本机能是形成运动的计划,对进行中的活动编制程序,并加以调节和控制,然后将准备好的运动冲动发往外周组织和器官。

4) 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复习题

1、浅与深方位术语是最接近的反义词

2、胼胝体是最重要的连合纤维。

3、根据皮层厚度、神经元的开关和纤维的结构,临床上多采用德国神经科医生布罗德曼的数字标记分区繁育,他将每个大脑半球皮层分为52个功能区

4、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外周神经系统指与脑与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于全身,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6、在每一大脑半球上,存在掌管一些复杂功能的中枢,包括中央沟前后的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枕叶的视区、位于颞叶的听区以及语言区。

7、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核、豆状核、屏状核。有运动调节功能。

8、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脑干,是脑最早最原始的地方。

9、小脑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共同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10、白质包括:联合纤维、连合纤维和放射纤维。

11、联合区:除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神经中枢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细胞基础

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是通信,即不断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接收、综合和传递。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第一节脑内的细胞类型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元可分为

a胞体

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末梢,轴突只有一条

b神经元突起

树突----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一个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

★按突起形态和数目,神经元可以分为: 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和单极神经元。

根据功能, 神经元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两个最主要的特性:兴奋性和传导性。

胶质细胞终生保持着分裂能力,外形比较圆,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

1)支持作用;2)修复作用;3)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4)绝缘和屏障作用;

第二节神经冲动及其在细胞间的传导

神经冲动——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的和化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称为神经冲动。是神经元信息发放的形式,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实质上是动作电位,是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加尔瓦尼最先证明自脊髓伸出的神经能产生电。法拉第得出结论:“无论其来源是哪里,自然界中的电都是相同的。

静息膜电位——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70-90毫伏的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是静息膜电位,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负性降低的过程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的过程

复极化:动作电位下降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负性提高以超过静息电位的过程

静息电位在细胞不发送信号时总是存在的。

★神经元突触后电位遵循级量反应的规律;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

★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即动作电位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额定强度的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它将沿轴突一直传导到轴突末梢。动作电位的强度沿轴突全长传播时并不减弱。

★神经系统的功能依靠突触传递兴奋而完成。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突触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类。

★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

电突触的特点是:

1) 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速度快;

2) 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通过电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递质——进行突触间化学传递的物质主要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轴突终扣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完成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化学突触的信息传导过程是怎样的?

化学性突触实现神经传导的过程: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终扣时,突触前膜通透性发生变化。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与之相接触的各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效应的总代数和。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变化不断交替的过程。

★神经递质是行为的基础,对于从肌肉运动到身心健康的一切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例说明神经递质与行为的关系?

1) R—氨基丁酸(GABA):抑制使肌肉活动变得协调。可能参与睡眠—觉醒的调节,也可能参与焦虑的调节。

2) 乙酰胆碱(Ach):能产生骨骼肌收缩的神经递质。与注意调节、唤起和记忆有关。

3) 去甲肾上腺素(NE):能兴奋心肌。去甲肾上腺素过高与高度焦虑和躁狂状态有关。

4) 多巴胺(DA):是一种与躯体运动、学习和精神健康有关的神经递质。脑内含量降低与帕金森病有关,含量过高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5) 5—羟色胺(5—TH):在情绪调节、饮食、睡眠—觉醒的控制以及痛觉调节中都发挥作用。

6)内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作用。有助于镇痛,参与控制一些情绪性行为,如焦虑、

恐惧、紧张和愉快。

第三节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反射弧的中枢部分通常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核团。

★反射——是指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负责信息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负责信息输出)。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发生反应的器官和细胞)五个部分组成。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反射的基本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经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元)将刺激信号传递给神经中枢,由中枢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再经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元),将指令传到效应器,产生效应。

★试论述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其功能意义的关系。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异。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单线式联系:这种联系方式可使视锥系统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2) 辐射和聚合式联系:其功能意义是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3) 链锁式和环式联系:链锁式联系在空间上可扩大空间范围;环式联系是反馈活动的结果基础。

第四章激素与行为

神经系统的功能类似于电话系统,其功能是通过特定的线路传递的,作用速度快;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类似于广播系统,激素通过血液传递到达靶器官发挥作用,其活动速度不如神经系统快。

第一节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激素本身既不是营养物质,也不产生能量,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

生理活动。

★内分泌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包括睾丸和卵巢)、胸腺、松果体。

★简述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1. 脑垂体:

a) 脑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b) 脑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也被称为垂体前叶,由腺细胞组成;神经垂体也被称作垂体后叶,

由一些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c) 腺垂体被称为“内分泌之首”;腺垂体的作用有:首先: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在内分泌生理活动中发挥着枢

纽作用(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包括:促甲状腺素、促肾上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其次:腺垂体分泌直接作用于体细胞的蛋白质激素,包括生长素和催乳素。生长素可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及蛋白质的合成。催乳素对于动物分娩后泌乳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乳腺的发育也起作用。

d) 神经垂体:释放激素合成的部位在下丘脑。神经垂体有两种激素:即抗利尿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虽然存在于

神经垂体的提取液中但却是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分泌物,而垂体后叶只是储存这些激素的场所。抗利尿素又称加压素;催产素又名子宫收缩素,具有使子宫收缩的作用,可以加速分娩过程。

2. 甲状腺:

a)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它主要分泌甲状腺素。

b) 甲状腺素的作用:对生长发育有深刻的影响;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可增加胃肠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3. 甲状旁腺:

a) 哺乳动物一般都有两对甲状旁腺。b)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其作用是: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

4. 肾上腺:

a) 肾上腺左侧为半月形,右侧为三角行。肾上腺由两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它们各分泌不同的激素,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b) 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也分泌少量的性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c) 糖皮质激素(主要是氢化可的松)的作用是:(一)促使血糖增高;(二)增进机体的抵抗能力;

d) 人体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其重要作用是:调节水盐代谢和尿的排出,它能促进肾小管对

钠和水的重吸收。

e) 肾上腺髓质分泌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f)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都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加快心跳频率,但肾上腺素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

强心针就是肾上腺素,它可使骤然停止的心脏重新跳动,,故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g) 肾上腺髓质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h) 去甲肾上腺素最显著的特点是使全身小动脉明显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双重功能,被分泌到内分泌系统时作为

激素,到神经系统时作为神经递质发挥调节作用。

5. 胰腺:

a) 胰腺分泌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b) 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也参与脂肪与蛋白质代谢。

c) 葡萄糖,一方面进入全身组织细胞供生命活动需要;另一方面以糖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需用。

d) 胰高血糖素在饥饿是起着维持血糖浓度的作用。

6. 性腺:

a) 性腺具有双重的生理功能,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生殖细胞,又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男性激素或

女性激素。

b) 男女两性的差异主要在于性腺的差别,即男性有睾丸,女性有卵巢。性腺所分泌的激素除了促进和维持性器官的

发育以及生殖功能外,还有促进副性征的作用。

c) 雄激素具有促进副性器官和副性征发育的作用,睾丸酮是最重要的一种。d) 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卵巢最

显著的特点是周期性,它直接支配着女性的性周期。

e) 雌激素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女性性器官及与生殖有关的其他器官的形态发育与功能成熟。

f) 黄体是成年女性分明孕激素的额主要来源。

g) 孕激素的作用是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用于生殖道和乳腺,使之适合受精卵的种植,有利于维持妊娠,

并准备哺乳。

第二节激素

★简述激素的一般作用?

1) 控制代谢过程;2) 维持内环境的恒定;3) 促进生长发育和保证生殖;4) 适应环境;

★简述激素作用的特点?

1) 激素是生理调节物质,只影响靶细胞的功能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和速度,不产生新的功能或反应。

2) 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是很低的,但对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影响却很大。

3) 激素的分泌是有节律的,任何激素都没有绝对不变的分泌律。

4) 激素在体内不断地发生代谢性失活或被排除体外。

5) 激素作用有一定的特异性。

★举例说明激素对行为是怎样进行调节的?(激素对行为的调节方式?)

1)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发挥作用比较缓慢、持久,作用时间也比较长。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准确,时间短暂,

影响范围比较局限。

2)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

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器的活动。

3)反馈调节: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下丘脑与激素又产生反馈作用,以维持该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产物浓度的

相对恒定。这种反馈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因此也被称为负反馈。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器的活动。

★反馈——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下丘脑与激素又产生反馈作用,以维持该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产物浓度的相对恒定。

★简述激素分泌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1. 脑垂体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 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过多可导致巨人症;分泌不足成为侏儒症,侏儒症智力并不低下;

b) 成年期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肢端肥大症;

c) 抗利尿素不足导致尿崩症;抗利尿素分泌过多会使水分潴留,可能产生水中毒;

2. 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主要表现为:(一)食欲亢进;(二)神经系统兴奋;(三)心跳过速、血压升高等

症状;

b) 甲状腺功能低下始于胎儿期或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期,患者被称为呆小症;

c) 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智力大体正常,但心理活动迟钝、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思维能力低下、反射活动减

弱。

d) 甲状旁腺素功能亢进,会引起血钙浓度过高,尿钙流失,可能引起骨骼病变;

e) 甲状旁腺素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搦,低血钙等症状。

3. 肾上腺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库欣综合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可引起艾迪生病。

b) 肾上腺髓质病变,分泌多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见高血压症候群和代谢紊乱现象;

c) 醛固酮分泌过多,会引起水和钠的大量潴留,出现水肿;

4. 胰岛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 胰岛的机能低下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诱发糖尿病;

b) 胰岛功能过高,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会导致低血糖症;

5. 性腺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 睾丸功能低下会影响个体制造精子的功能和制造雄激素的功能;

b) 幼儿或少年发生睾丸功能过早发动,可出现性早熟现象;

c) 女性卵巢功能低下,表现为性发育障碍、月经失调、闭经。

第五章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感觉的生理基础

★感觉的产生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三部分的整体活动来完成的。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是一种换能装置。

★感受器的适应——是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最初产生清晰的感觉,然而随着刺激持续作用,感觉逐渐变弱,有时甚至消失,这个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活动,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经典的五种感觉模式包括视、听、触、嗅、味觉。

★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有眼(视觉)、耳(听觉)、前庭(平衡觉)、嗅上皮(嗅觉)、味蕾(味觉)等。 ★简述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2) 对刺激的感受阈值;3) 感受器的适应;4)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三个环节:

1)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2) 第二步是感受器的换能;

3) 第三步是感觉信息的传递与加工;

★对于皮层感觉信息的加工,一般认为特定刺激传入到初级感觉皮层,然后将信息送到临近的“二级感觉区”,联合皮层完成最高水平的知觉过程。

★视觉是指主观感觉。人类视觉系统对视觉刺激怎样加工和编码而产生主观感觉,是视感觉生理学的核心问题。

巩膜是不透明的,不允许光线通过。

角膜是透明的和允许光线通过的。光线进入多少受瞳孔大小的调节。

晶状体形状的改变,使近处和远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

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按起形状分别得名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统称为光感受器。视杆细胞对光线敏感,是形成明暗视觉的基础;视锥细胞与颜色视觉有关。

★视网膜主要有五类神经细胞:光感受器(外)、水平细胞(中)、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内)。 ★视觉信息的产生:

眼球的运动由肌肉控制,以保证外界刺激能够投射到视网膜上。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将光能变成电信号,并在视网膜这个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接受复杂的加工、处理,然后沿着传入神经,在视觉系统内上传至皮层而形成视细胞。

★简述视觉信息的传导通路?

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开始,沿着视神经,经过视交叉,形成视束,继续上传到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纤维进行交叉后上传至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

★视感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过程要经过三个层次不同的视觉中枢,按一定规律和机制逐级完成的。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构成低级中枢,外侧膝状体构成皮层下中枢,视皮层是视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

★视觉信息的皮层加工:大部分初级视皮层接受的信息分成两条通路,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腹侧通路又称枕—颞通路;背侧通路又称枕—顶通路。

★两条视觉通路,腹侧通路负责对物体及其细节产生完整而精细的视知觉(物体知觉),即识别物体是什么;背侧通路负责对视觉刺激的空间知觉,即识别物体位于哪里。

★言语感知觉是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和社会关系赖以形成的基础。

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起聚音作用,中耳起传音作用,内耳起感音作用。

声感受器为柯蒂氏器,由基底膜、毛细胞和盖膜组成。听觉感受细胞称为毛细胞。

★听觉信息的产生:

声音可引起内耳液体产生波动,从而使基底膜的一部分产生运动,并且像膜的结构所显示的那样,不同音调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产生最大振动。按物理学原理推测,高频声波使蜗窗附近的基底膜产生振动,而低频的声音使蜗顶附近的基底膜产生振动。这些振动通过与盖膜相接触的毛细胞而准确地传导,并使蜗神经产生冲动。这些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颞叶听觉区,从而使我们感觉到声音。

★听觉信息的传递:

听觉通路始于内耳的毛细胞,随后听觉神经将信息上传至双极细胞,沿着听神经向脑内传递,首先通达延髓的蜗神经核,交换神经元后大部分纤维沿外侧丘系止于下丘,另一部分纤维从耳蜗经过延髓再达于下丘。从下丘向左、右两个内侧膝状体传递信息,最后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22、42区)。

★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凯希提出了行波学说。

★听觉信息的加工:听觉皮层两条信息加工通路: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前者参与位置的知觉,后者参与形状的知觉。

★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时逐渐减弱,在距离声源近和距离声源远的耳朵之间,声波强度显著不同。

★低频率的声音判定方向主要靠声波同一位相到达耳朵的时间差不同;高频声波刺激在听觉系统中还有双耳强度差效应。

★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位于舌表面和舌缘。味道主要是由四种基本味觉组合而成的,它们是甜、酸、苦、咸。舌头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对特定的味觉是比较敏感的,如舌根对苦味比较敏感,舌尖比较容易觉察到甜味。

★味觉的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味觉感受越强烈。机体自身的唾液腺也会影响到对味觉的感受。

★味蕾是味觉的基本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表面和舌缘处。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它是一种化学感受器,适宜刺激是一些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蕾感受到刺激,味觉信息经三对脑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人脑中。

★面神经传送舌前部2/3的味觉感受器的信息;舌咽神经传送舌后部1/3的味觉感受器信息;迷走神经传送软腭和咽部的味觉感受信息。

★众多的气味有可能是由七种基本的气味组合而成,这七种基本气味是:樟脑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

味、辛辣味和腥腐味。

★嗅觉感受器是嗅细胞,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有气味的化学物质。★痛觉的出现常伴有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从生理机制上来看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

从痛源的角度看,痛感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快痛,又被称为刺痛;二是慢痛,又被称为灼痛;三是钝痛;

★痛反应可以分为三类——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和行为反应。

★痛感受器是一种裸露的自由神经末梢,遍布于皮肤各层、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

★简述感觉和知觉的不同之处及相互关系?

1)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

2) 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过程带有意志成分,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等因素均

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

3) 客观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正确、越完整。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事物的反映。

★简述知觉产生的生理基础?

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层许多功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首先,皮层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次级感觉皮层对初级感觉皮层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大脑联合皮层及相关脑结构结合,共同完成知觉过程。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而产生的认知障碍。患者的次级感觉皮层或联合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伤。

★视觉失认症——是一种不能用视感觉认知物体的病症。常见的视觉失认症有统觉性失认症、联想性失认症、颜色失认症和面孔失认症。

★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有关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面孔失认症分熟人面孔失认症和生人面孔失认症两种。

★听觉失认症——是一种不能用听知觉识别声音的病症,患者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但次级听皮层受损伤。常见有词聋、乐音失认症和嗓音失认症。词聋损伤部位是左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区、42区);乐音失认症损伤部位是右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嗓音失认症损伤部位是两侧半球颞叶次级皮层。

第六章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

★正常人觉醒状态时的脑电图呈现两种基本的活动模式:α波和β波。

★人类的睡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慢波睡眠;

2) 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有眼球的快速运动,也被称作快速眼动睡眠;

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的快波时相,称为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

★慢波睡眠的特点:是从入睡开始,随着睡眠加深而出现脑电波频率逐渐减慢,电压(波幅)逐渐增高,脑电图波的四个阶段共维持30—45分钟以上。然后,脑电图又按相反的顺序经过同样长的时间由第四阶段返回到第一阶段,行为上由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眠状态。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慢波睡眠可以分为1、2、3、4期,分别对应于入睡期、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

1) 慢波睡眠1期(入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头脑中还有片段的思维活动,醒后仍可回忆,脑电图上α

波消失,有各种频率的低幅脑波而无纺锤波。

2) 慢波睡眠2期(浅睡期):个体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亦无可回忆的精神活动。这一阶段脑电图的最大特点就是

慢波当中时常会出现一种所谓纺锤形波,其频率为12—14Hz,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呈纺锤形。

3) 慢波睡眠3期(中睡期):偶有纺锤波的余迹,脑电图比第2期明显慢些,波幅也较高。

4) 慢波睡眠4期(深睡期):睡眠最深阶段是第四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睡眠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异相睡眠的特点:在异相睡眠中,脑电变化与行为变化相分离,脑电活动类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张力为代表的行为变化却比深睡期还深,肌张力几乎完全松弛,还伴有快速眼动现象和脑桥—膝状体—枕叶(PGO)波周期

性高幅放电等特殊变化。这种类型的睡眠与做梦的关系比慢波睡眠更为密切。

★慢波4期和异相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决定睡眠质量。

睡眠周期:

1) 第一阶段最易唤醒,第四阶段(δ波)睡眠最难唤醒;

2) 异相睡眠期,睡眠深度似乎比慢波四期更深,是睡眠的最深沉阶段;

3) 在异相睡眠中,最有特征的行为变化是眼球快速运动,每分钟约60次;

4) 成人入睡后,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1—4期和4—2期的顺序变化后,才能进入第一次异相睡眠;

5) 在典型的夜间睡眠期间,正常人的异相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地出现,每晚睡眠中异相睡眠阶段有规律地间隔出现

5—7次。入睡后第一次出现的异相睡眠持续时间通常比较短(5—10分钟),但在后续各个周期中逐渐延长(可达30分钟)。

★人一生当中睡眠时间的变化规律:

1) 从儿童期到老年期异相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异相睡眠时间长短与脑力活动呈平行关系;

2) 慢波睡眠3、4期也从童年期到老年期逐渐减少,60岁以后基本上没有慢波睡眠4期睡眠,但慢波睡眠1、2期

却逐渐增多,这说明即使是健康人,年纪大了,睡眠的质量也会下降;

第二节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根据睡眠障碍发生的机制和行为表现,将睡眠障碍区分为异相睡眠障碍和慢波睡眠蟑碍。

★慢波睡眠与异相睡眠障碍的区别:

1) 异相睡眠障碍是患者忽然从觉醒状态陷入异相睡眠,发作时不伴有动作表现,且事后对梦境体验能够回忆和叙述。

包括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麻痹和入睡幻觉;

2) 慢波睡眠中肌肉尚保持一定张力,可以进行某些动作,但事后完全不能回忆。梦呓、睡行症、夜惊等均出现在

慢波睡眠3、4期,儿童多见,睡行症可能与遗传有关;

第三节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亚里士多德提出“睡眠是为了冷却头脑中的蒸汽”;我国阴阳五行学说主张睡眠与心有关;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戈尔兹证明切除大脑两半球的动物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与觉醒周期。

★觉醒的生理基础

觉醒与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与睡眠、觉醒的发生和交替有关。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在动物的行为上有激活作用,使之清醒,同时对脑电有去同步化作用。

★简述睡眠的生理基础?

1) 对于慢波睡眠来说,关键性脑结构是中缝核、孤束核和视前区等;对于异相睡眠,关键性脑结构是脑桥大细胞

区、蓝斑、外侧膝状体等。

2) 慢波睡眠是由中缝核产生的5—羟色胺引起的,这些神经元抑制觉醒系统,5—TH经元可以引起慢波睡眠;孤束

核可引起脑电同步化而导致睡眠行为;视前区对慢波睡眠至关重要,损坏视前区使动物失眠。

3) 做梦是异相睡眠期间的特征之一;脑桥大细胞区为异相睡眠的“开细胞”;蓝斑为异相睡眠的“闭细胞”;脑桥大

细胞区和蓝斑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人的觉醒与睡眠,调节人的觉醒与睡眠周期。

★控制睡眠周期的相互作用模型:

觉醒期间,蓝斑异常活跃,同时抑制脑桥大细胞区的活动。进入慢波睡眠时,蓝斑电发放率放慢,削弱了对脑桥大细胞区的抑制,后者的功能逐渐启动,经过慢波睡眠,其发放率逐渐增加直到逐渐摆脱蓝斑的抑制作用。进入异相睡眠早期时,蓝斑几乎不活动了。异相睡眠后期,蓝斑开始逐渐重新启动,对脑桥大细胞的抑制功能逐渐加强,直至再次抑制脑桥大细胞区的活动,结束异相睡眠而进入觉醒阶段。

第七章注意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注意概述

★注意有两个显著特点: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的分类:1) 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无目的性、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二节注意的生理基础

★朝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朝向反射是注意产生的方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朝向反射具有不固定性,也带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

朝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下列变化:★(为什么说朝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1) 自主神经功能变化;

2)脑功能变化;

3)运动功能变化;

★简述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

1) 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2) 正诱导是指皮层的某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或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兴奋过程。

3) 负诱导是指皮层的某一区域的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或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抑制过程。

4)大脑皮层上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服从于优势原则。

特异投射系统的丘脑诸核和大脑皮层各区的投射有“点对点”联系,即投射局限于皮层的特定区域。无论特异投射系统还是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都接受丘脑的控制。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对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是如何解释的?

1) 1977年,斯金纳和英令提出了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丘脑抑制性

网状核接受双重控制,即额叶—丘脑系统的兴奋作用和中脑网状结构的泛化性抑制影响,使其成为一个闸门,它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核实施控制从而对感觉信息进行筛选。只有通过闸门的感觉冲动才可到达大脑皮层受到注意。

2)额叶—丘脑系统和中脑网状结构对丘脑网状核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前者引起它的兴奋性增强,后者引起它的

兴奋性降低(抑制性作用)。因此,丘脑网状核就像闸门一样,对感觉接替核进行调控,从而调节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过程。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可能病因是什么?

1) 遗传;

2)大脑发育迟缓;

3)生理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

5)家庭外因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巴克雷的界定)是一种发展性障碍,主要特征是发展性的、不恰当的不专注、多动冲动。

巴克雷将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的外显行为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不专注;

2)行为抑制困难或冲动;

3)多动;

4)适应行为习得缺陷;

5)成就表现不稳定;

第八章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

学习是人和动物获得关于外界知识的神经过程;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储存和提取所获得的知识的神经过程。

★学习的基本类型

学习可以分为:联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知觉学习、运动性学习和关系型学习等类型。

非联合型学习——又称简单学习,是指机体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分为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类型。

习惯化——是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敏感化——是指反射反应加强的过程。

联合型学习——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的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形式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通常联合型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概念最初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式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类型和记忆过程

★信息储存过程包含着对信息的选择和遗忘两个因素。

★记忆的基本类型:

1) 从时间上说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 根据信息储存和回忆的方式记忆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又可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对刚意识到的刺激的瞬间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指那些能够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回想起来的脑内储存的信息而言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没有限度。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有关自我生活史的记忆,它帮助人们确认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语义记忆——是指对于与任何具体事件无关的事实和资料的知识。

非陈述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运动技能记忆和情绪记忆。

★非陈述性记忆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步形成,这种类型的学习和记忆主要表现为对操作某些作业的完善。

★简述记忆过程?

1)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巩固和提取的过程,只有

在人脑中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才叫记忆

2) 编码是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的阶段,是感觉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3)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知

识的存储有时也被称作知识的表征。

4) 提取是将储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再现于意识中的过程,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

的最后一个阶段。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5) 编码、巩固和提取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造成遗忘,遗忘的原因在于“保存不良”,可能是编码

错误,也可是提取失败,记忆问题不都是存储问题造成的。

第三节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

结合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的知识分析自己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

1) 巴甫洛夫提出“暂时性联系接通”的概念,提出脑的不同部位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2) 突触的可塑性变化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以海兔为模型的学习的生理机制:(对非联合型学习的解释,海兔的缩腮反射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

1) 刺激覆盖在腮外面的外套膜或水管,引起腮收缩的防御反射;

2) 缩腮反射可因连续多次轻触外套膜或水管皮肤而渐渐减弱呈现习惯化;

3) 海兔缩腮反射敏感化是在海兔的头部或尾部给予伤害性刺激(如电击)时,再重复轻触刺激水管,将会引起缩腮

反射明显增强;

★比较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的生理机制?

在细胞水平上,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具有共同的机制——活动依存性突触易化,两者之间仅有量上的差别。

联合型学习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反应最强,敏感化引起的反应次之,却强于习惯化反应。

大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可以为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塑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分为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

颅相学由施普茨海姆首创。

记忆的痕迹理论认为,短时记忆就是外在刺激通过视觉神经元或听觉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的电活动引起的。

大白鼠跳台实验支持了反响回路说。

★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1) 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为了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记忆,在学习后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巩固。这说明相同性质和内容的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之间存在着一种链锁式的联系。实验结果说明电休克已破坏了大白鼠回避反应的回路,使回路内的振荡无法继续传导,致使短时记忆无法形成和巩固,因而引起遗忘。所以,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长时记忆的突触学说:

长时记忆是神经突触所产生的持久性改变,这种突触结构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巩固,使脑细胞发生生理变化,产生新的树突或轴突。这种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深刻脑海,信息得以长期储存。不过,脑细胞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也只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不是永久不变。因为生理上的代谢或衰退的过程,可以使突触间的联系松弛,以致长时记忆也有衰退的现象。在巩固的过程中若受到干扰,将破坏长时记忆的建立。上述观点被称作长时记忆的突触学说。

★举例说明环境对大脑发育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是由遗传和发育过程中诸多条件共同决定的,既受基因等内在因素的调控,又可受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所谓的敏感期。环境刺激对动物大脑发育有着不可小窥的力量。

第四节记忆障碍

遗忘——是记忆障碍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脑疾患的常见症状。

★遗忘的基本类型:

1) 顺行性遗忘;

2)逆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患者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易忘近事,而远在记忆仍然存在。这种障碍与海马的功能损伤有关。

逆行性遗忘——是指患者不能回忆起紧接着本症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遗忘的生理基础:

1) 间脑与记忆障碍有关:临床上常见的科尔萨科夫综合症也说明间脑在记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海马与陈述性记忆有关:H。M。的病例说明海马与陈述性记忆有关;

第九章语言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大脑皮层的言语功能及其发现

1、布洛卡发现皮层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我们用大脑左半球说话》,揭示了脑言语中枢的位置和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的分工。大家公认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是言语运动中枢,并将其命名为“布洛卡区”。

2、维尔尼克发现皮层言语理解中枢。维尔尼克发现大脑左半球的颞上回是言语感受中枢,被命名为“维尔尼克区”。

3、鲁利亚认为,脑功能的局部损伤是和特定的言语功能障碍有关的。

★大脑皮层的言语中枢:(参与言语活动的大脑皮层部位主要包括)

1) 左额叶的布洛卡区—运动言语中枢:此区的言语功能主要是口语表达,此区损伤后会发生典型的口语表达性障碍;

2) 颞上回的维尔尼克区—听觉言语中枢:维尔尼克区的言语功能主要是感觉言语,它的损伤会造成言语感觉和理解

障碍。维尔尼克失语症主要表现为言语理解困难;

3) 颞顶枕交界处的角回—视觉言语中枢:角回区能把语音转化为视觉信息,书面语的视像和口语音像在这个区域建

立了联系。角回损伤,形成书面语的理解障碍,角回区被称为言语阅读中枢;

4) 布洛卡区是言语表达中枢,维尔尼克区是言语理解中枢,角回区是阅读中枢。

第二节大脑两半球的言语功能)

★优势半球——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的言语是左半球的功能,左半球被称为言语优势半球,它承担言语的接收、分析、理解、加工、储存、生成、表达等功能。

★简述查德尔的两半球言语功能发展的假设?

对两半球的言语功能不对称问题,查德尔提出一个假设:人在四五岁前,两半球都发展言语的能力。后来,随着言

语机能的发展,要求更精细的运动控制,以产生尽可能完善的语言,于是转化为一侧半球专司言语功能,左半球因其结构特点而常取得优势。与此同时,另一侧半球(通常为右半球)的言语表达能力受到抑制而逐渐退化,但理解能力仍然有所保留。

大脑两半球的言语功能:(大脑两半球的主要功能,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1) 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研究: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裂脑人研究,提出“大脑两半球分工差异”学说;

2) 大脑左半球的言语功能:优势半球,两半球的言语功能不对称;

3) 大脑右半球的言语功能;右半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分管语调,给话语提供韵律。艾克尔斯认为右半球与言语韵律

和情感表达有关;

4) 两半球语言功能的协同:儿童两侧半球都具有言语功能;

5) 我们既充分肯定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又承认两半球的紧密合作。在言语活动时,左右半球相互作用,使言语活动

达到完满境界;

第三节脑损伤和失语症

前语言区主要与言语表达有关,后语言区则主要与言语理解有关。

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导致的言语理解和表达障碍。

★简述失语症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哪些主要症状?

1) 运动性失语症:这种失语症主要因布洛卡区受损导致。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他们说话极少或言语缓慢,不

自然也不流利,发音不清晰。依据失语症的程度可以把它分为完全的运动失语症和不完全的运动失语症两类;

2) 感觉性失语症:维尔尼克区和听觉联合区受到损伤可能引起感觉性失语症,也叫维尔尼克失语症。患者听觉正常,

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因此患者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别人无法真正了解他讲话的内容。感觉性失语症患者对别人说话时不仅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但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缺陷,他们依旧参加社交活动;

3) 传导性失语症:把维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连接起来的功能联系纤维—弓状束损伤导致传导性失语症。患者能听懂

别人的话,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称,但他们不能复述别人的话,也不能按照别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

4) 命名性失语症:左侧颞叶和顶叶的维尔尼克区损伤导致命名性失语症。患者能叙述、说明物品,言语流畅,合乎

语法规则,他们虽然理解力良好,但找不出适当的词语表达。患者会以描述物品的形状、颜色或用途,用累赘的话语来阐述他们想要说的意思;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反应包括:行为、自主神经和激素三个层次的变化。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独特的心理过程,也有其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

第一节情绪概述

★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 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是比较低级的主观体验,

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则是比较高级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

2) 情绪往往带有明显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则具有

很强的稳定性,一般不受具体情景的制约和影响。

3) 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外显行为方面也远比情感要表现得强烈,通常具有较大的冲动性

和表现性。而情感则更多地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很少具有冲动性。

★简述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1)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在情绪理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居于重要的地位,但在解决情绪的实质

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2) 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人的情绪变化时会引起以下生理反应:

(一)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

(二)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

(三)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

(四)皮电反应;

(五)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 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

★多道生理仪测定项目主要有:心率、血压、血容量、肌电、脑电和皮肤电反应。

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简述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1) 丘脑;

2)下丘脑;

3)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4)大脑皮层;

★简要评述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1)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理论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坎农—

巴德情绪理论。

2) 坎农的丘脑理论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却忽略了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

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假怒反应——动物在切除大脑皮层后发生的情绪反应并不明确地指向刺激源,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反应。 如果将下丘脑也破坏,假怒反应消失,因此认为下丘脑是愤怒的表达所必须的神经结构。人的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

盖尔霍恩提出下丘脑存在着两种自动调节的趋势,称为工作向性系统和营养向性系统的活动。工作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活动,营养向性系统使机体和神经系统指向休息;下丘脑中部、后部调节交感神经活动,使人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下丘脑咀侧部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机体保持和恢复能量。

★帕帕兹环路——1937年,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帕帕兹系统地阐述了影响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结构,即帕帕兹环路。这个环路的主要结构就是边缘系统。

★杏仁核与恐惧反应有关。大脑皮层是情绪的最高调节和控制机构。皮层兴奋是情绪的主要原因。

对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对正常人的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右半球为负性情绪优势。

★比较阿诺德的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和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阿诺德与詹姆斯—兰格理论一样,她认为对外周神经系统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估→情绪”,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个体对刺激的评估。刺激情景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第四节应激与心身疾病

★应激——是指机体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原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可以是情境性的,也可以是个人原因的;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个别的情况。

★论述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应激的主要意义是抗损伤,它有助于机体抵抗各种突发的有害事件,有利于机体在紧急状态下的格斗或逃避。如果应激原过于强烈,机体将出现衰竭、甚至死亡。应激反应也给机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可诱发或加重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

★塞耶关于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塞耶认为: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为主的全身性适应反应,被称作全身适应性综合征,它包括三个阶段:

1) 警觉期;

2)抵抗期;

3)衰竭期;

★应激的神经—体液调节: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外部刺激作用于人体时,机体感受到外界刺激,下丘脑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制引起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提高机体对各种刺激的警觉性和感受力,以便及时应对。

★心身疾病——由于情绪状态伴随着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因此,持久、剧烈的情绪活动必然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导致各种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起因、发展和治疗均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十一章人格的生理基础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其中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技能和社会价值观与处事原则等许多人格特征。

人格的生物学研究从纵向上包括进化—遗传—生理三个层面。

第一节气质与脑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人的气质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以及可塑性的特点。气质具有天赋性。青少年学生在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气质具有相对较强的可塑性。

★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感受性;

2)耐受性;

3)反应的敏捷性;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另一类为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的速度;

4)行为的可塑性;

5)情绪的兴奋性;

6)外倾性和内倾性;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心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典型结合。

★气质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 胆汁质: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

2) 多血质: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

3) 粘液质:那些要求持久、有条理、冷静的工作对于粘液质的人最为合适;

4) 抑郁质:具有较强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坚韧精神;

★简述气质的生理基础?

1. 气质的体液说:

a) 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

b) 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2.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a) 巴甫洛夫在探讨人格的神经机制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b)巴甫洛夫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兴奋与抑制过程

的平衡性、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

c) 根据神经过程的这些特征,巴甫洛夫确定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第二节人格理论及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遗传因素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他提出了构成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外向性神经质、神经质、精神质,并且认为这一差异是以遗传学差异为基础的。外向性的生理基础是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对皮质的唤醒水平,神经质的生理基础是边缘系统的唤醒水平。

皮层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力和驱力等三个概念是艾森克从生理心理学中借用的。

★简述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1) 皮层兴奋水平与内—外向人格: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内—外向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皮层兴奋性水平低

者表现为外向型人格特质;

2) 条件反射力与人格:艾森克认为条件反射能力是个性差异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能力强者多为内向型人格,条件

反射能力弱者多为外向型人格;

3) 驱力与人格:情绪性或驱力不仅与神经质人格维度有关,也与内—外向人格维度有关;

移情—系统化理论——2005年,英国学者巴伦—科恩等提出了关于个体的心理学差异的移情—系统化理论。移情是个体通过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以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和反应的能力。系统化是个体通过分析刺激—操作—反应关系来推测系统运行规则,从而对某一确定系统进行预测和反应的能力。女性在移情方面具有优势,男性在系统化方面占优势。

第三节人格障碍的生理基础

对人格障碍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有两种:

1) 纯粹描述性的;

2)描述与病因结合;

变态人格与额叶皮层损伤有关。人格发育不完善,制约于脑的唤醒水平低下、边缘系统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不足。

★反社会人格障碍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孩在7岁时就可表现出行为紊乱;女孩则一般在13岁以后才表现出行为紊乱,而且不如男孩那样严重。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遗传及其机制 ? 1.遗传 ?生物通过繁殖其物种生命世代连续现象。 ?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 2.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第二节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的结构和机能 1. 大脑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大脑、小脑组成。其中最发达的部分是大脑。 2.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皮层表面凹凸不平。约有150亿个细胞分六层组成。每个脑细胞都具有巨大的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它们和皮层下的神经纤维间有着复杂的联系,相互传递信息,构成了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 3.大脑皮层的凹陷部分是“沟”和“裂”,隆起的部分为“回”分为四个部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它是高级神经中枢。 4.脑的重量增加 儿童出生以后,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的结构和机能都在不断的生长和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与生理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关系密切。 脑量:390(出生)【相当于成人的25%】——660(9个月)——990(一岁)【相当于成人的50%】——1000(三岁)【相当于成人的75%】-——1300(7岁)接近成人——1400(12岁)【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二、人脑的机能 ?1、大脑的机能 大脑能接收、分析、 综合、储存和提取 各种的信息。 感受器->传入N-? 大脑-〉传出N? 效应器 ?大脑两半球分别对身体对侧的感觉和运动负责。 ?大脑皮层上的几个叶在机能上也各有分工。 1.颞叶控制着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2.额叶和人的智力和个性有关。 3.大脑中枢有关躯体运动、语言、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等的相应的区域。一旦大脑的这些部位受损,必然使相应的机能受到影响,但经过治疗、训练可以得到恢复和其他机能的补偿。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发布时间: 2007-10-30 10:16:51 被阅览数: 1282 次来源:苏州自学考试网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2006-12-05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4)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考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现象发生与变化的生理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课程》等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使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加深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心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相邻学科 4、研究历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概念 (2) 研究对象与性质 (3) 刺激法、电记录法和PET技术 (4) 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5) 近代的主要研究 2、领会: (1) 研究的意义 (2) 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3) 冯特的贡献和现代进展 3、应用: 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警觉网络中NA, DA, 5-TH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2) 顶叶、中脑上丘和丘脑枕核在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 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2、领会: (1)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 (2)形状识别的选择性神经模型 第三章感觉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颜色视觉的现代观点 3、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4、视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5、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二)考核要求 l 、识记: (1) 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2) 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3) 视皮层神经元的简单细胞,复杂细胞、方位柱、颜色柱、优势眼柱和超柱 2、领会: (1) 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心理生物学基础第八章 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

第八章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 学习,人和动物获得关于外界知识的神经过程,他是对经验做出反应而改变行动的能力 记忆,存储和提取所获得的知识的神经过程 第一节学习的基本类型 分为联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知觉学习,运动性学习,关系型学习 一,非联合型学习 又叫简单学习,是指集体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分为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 1,习惯化 是指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2,敏感化 是指反应加强的过程,一个弱的伤害性刺激不仅引起弱的反应,但在强的伤害性刺激作用后,弱刺激引起的反应就明显加强 强烈的感觉刺激(一片漆黑)产生了敏感化,即学会所有刺激的反应均加强 二,联合型学习 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实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1,条件反射 时间上把某一无关刺激(如铃声)与无关条件刺激(食物)结合多次,这个过程成为强化 任何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应用,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2,操作式条件反射 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动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化,所以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形成了某种联系,那么操作式条件反射则是操作和强化刺激间形成了联系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类型和记忆过程 1,记忆的基本类型 1>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短时记忆,是一种对刚意识到的刺激和瞬间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直复述到它最后存储到长时记忆里,保持时间在15秒左右,其容量为7+-2个项目,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2>>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 大脑中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记忆系统,即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前者相对比较容易受损伤,很多事实支持这种观点,因为不同脑区的损伤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影响是不同的 2>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记忆 1>>陈述性记忆,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求意识的参与,依赖于评价,比较和推理等认识过程 陈述性又可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有关自我生活史的记忆,语义记忆是指对于任何具体无关的事实和资料的知识 2>>非陈述性记忆

全国2008年10月自学考试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历年真题

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由于垂体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极端肥大症的年龄是在( C )4-47 A、儿童期 B、青春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2、大脑视皮层中与颜色知觉有关的脑区是( D )5-54 A、V1 B、V2 C、V3 D、V4 3、受到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复作用,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这是一种( C ) 8-85 A、敏感化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习惯化学习 D、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4、根据功能,可以将神经元分为三大类,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C )3-29 A、感觉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中间神经元 5、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以下选项不属于其主要作用的是( D )1-4 A、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B、接受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 C、为细胞活动提供条件 D、促进细胞繁殖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的是( C )4-41 A、促使血糖增高 B、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C、调节水盐代谢 D、影响脂肪代谢 7、巴普洛夫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属于这三个基本特 征的是( D )11-126 A、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 B、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性 C、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 D、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稳定性 8、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刺激具有( B )7-78 A、隐蔽性 B、新异性 C、预期性 D、连续性 9、异相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额一种激活状态,此时测量其脑电波会呈现出( D )6-68 A、同步化慢波 B、去同步化慢波 C、同步化快波 D、去同步化快波 10、人体感受器官中向大脑传递信息量最多的是( A )5-53 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嗅觉器官 D、味觉器官 11、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使( D )2-13 A、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B、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C、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D、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12、发现动物脑中存在所谓“快乐中枢”的实验是( D )10-114 A、水迷津 B、跳台-电击回避 C、睡眠剥夺 D、自我刺激 13、随意注意发生时,大脑中兴奋水平选择性下降的神经部位是( A )7-81 A、初级感觉皮层 B、丘脑网状核 C、中脑网状结构 D、额叶-丘脑系统 14、“狼来了”的故事反映的是( D )8-85 A、敏感化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D、习惯化学习 15、驾驶等技能性动作自动化的过程是( C )8-88 A、陈述性记忆过程 B、非陈述性记忆过程 C、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非陈述性记忆过程 D、非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陈述性记忆过程 16、导致命名性失语症的脑区损伤位于大脑( A )9-106 A、左半球颞顶叶 B、右半球颞顶叶 C、左半球额叶 D、右半球额叶 17、一位失语症病人能正常说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但是不能复述别人的话,这位病人所患的是( C )9-106 A、感觉性失语症 B、运动性失语症 C、传导性失语症 D、命名性失语症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4)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考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现象发生与变化的生理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课程》等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使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加深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心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相邻学科 4、研究历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概念 (2)研究对象与性质 (3)刺激法、电记录法和PET技术 (4)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5)近代的主要研究 2、领会: (1)研究的意义

(2)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3)冯特的贡献和现代进展 3、应用: 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警觉网络中NA,DA,5-TH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2)顶叶、中脑上丘和丘脑枕核在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2、领会: (1)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 (2)形状识别的选择性神经模型 第三章感觉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颜色视觉的现代观点 3、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4、视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5、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二)考核要求 l、识记: (1)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2)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生物心理学复习

生物心理学复习 Part1: 1. 什么是生物心理学? 研究行为生物基础的一门科学,它试图从生物学和演化学的角度对感知觉、认知和行为进行解释,关注行为及心理现象背后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2.技术与手段(论述) Part2: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树突,细胞体,轴突,髓鞘,突触(填空) 神经元是神经结构的基本单位 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填空) 3.大脑五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填空) 4.丘脑 下丘脑(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 控制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的交感系 调节体温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该区域 摄食调节进食中枢和饱食中枢 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 调节睡眠觉醒周期与脑干中缝系统、丘脑和边缘系统共同构成睡眠 带 记忆的形成、控制行为、控制情绪反应 生殖调节)(论述题) Part3: 1.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名词解释)

2.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能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与感受功能密切相关的非神经附属结构(名词解释) 3. 感受器的适应 当同样的刺激连续作用时,感受器会减少对刺激的反应。连续或重复的刺激导致感受器反应性降低的现象称为适应。(名词解释) Part4 1.初级运动皮层对运动控制的特点(补充)(论述) 特点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不成比例”。 1. 交叉控制对侧躯体运动:右侧皮层控制左侧躯体运,左侧皮层控制右侧躯 体运动。 2.支配躯体运动的区域自上而下呈倒立关系。顶部皮层支配下肢的运动,中 间皮层支配上肢运动,底部支配头面肌肉运动(头面部是正立的) 3.肌肉活动越复杂或运动的精细程度越高,其支配皮层的代表区就越大。如 手的代表区比较大。 Part5 睡眠的分类:快速眼动睡眠(REM)(浅睡、快波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非REM)(深睡、慢波睡眠)(填空) Part6 1.原发性与次发行饮水,渗透性与容积性渴(名词解释) Part7 情绪学说(James-lange学说 Cannon-Bard学说)和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选择题)1. James-Lange情绪学说 情绪体验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反应。 “因为我们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 ——William James 情绪是一种内脏的反应 ——Carl George Lange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单选题 1.大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突触 C.神经回路 D.神经系统 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 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C.轴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 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 3.通过对大脑两半球一侧优势的研究,( )功能的定位不在右半球。 A.艺术欣赏 B.知觉空间关系 C.逻辑推理 D.幻想 4.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 A.神经元 B.胶质细胞 C.突触 D.反射弧 5.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 )。 A.轴突内外无电位变化 B.神经元随时处于自发放电状态,产生的电位为动作电位 C.细胞膜对所有离子具有相同的通透性 D.细胞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静息电位 6.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A.静息电位 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 C.动作电位 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 7.早期颅相说为脑功能( )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定位说 B.整体说 C.机能系统说 D.模块说 8.大脑皮层是指( )。 A.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 B.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 C.灰质与白质的总和 D.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 9.正是通过对(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 B.失语症病人 C.割裂脑 D.脑成像 10.机能系统学说是由( )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总结提出的。 A.布鲁德曼 B.加尔 C.弗洛伦斯 D.鲁利亚 11.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1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13.“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4.一个神经元的()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腺体细胞

生物心理学论述题

精心整理 论述题总结 一、论述生物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 生物心理学主要从生理的,个体发生学的,进化的,以及机能的角度对行为或经验的生物学基础进行阐述。 其一,生理的阐述涉及某一行为产生的大脑和身体其他器官的工作机制 其二,个体发生学的阐述从个体发育的角度,描述身体结构与机能以及行为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探 讨遗传,早期教育,成长经验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影响。 其三,进化的阐述从进化的历史中追溯分析机体结构,机能以及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进程 其四,机能的阐述解释为什么某一机能结构或行为能够在进化中得以保存,某种机能表现或行为表 神经环路 其次,最后最重而行为的进行。 19位,20世纪大脑在于研究者应该认识到许多复杂的机能,诸如知觉、记忆、推理和运动等,都是由基本过程整合而成的,而每一基本过程仅实现其机能的某一侧面,事实上,一种能力可以由许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涉及诸多基本过程的不同组合,一种机能复杂的能力和心理过程不太可能由大脑单一机能来实现,就此而论,脑整体主义是正确的,然而,实现复杂机能所需要的简单过程则非常可能是机能定位的,在这一点上,脑机能定位主义是正确的,所以两种学说都有其重要性和准确性。 三、论述三种以上生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家要详细了解可以网上进一步查些资料) 1、脑立体定位技术 生物心理学研究通常在选定或建立某种行为模型之后,还要进一步采取干预脑功能的方法来考察由此引起的行为变化,或者采用某些技术以记录伴随行为改变而发生的某些大脑部位的机能活动变化,由此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动物的颅骨外部确定脑内特定神经结构的位置,于是研究者必须运用脑立体定位技术。脑立体定位技术通常采用的工具包括脑立体定位仪和脑立体定位图谱。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 第一节:神经系统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是脑的建构材料,人脑由15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 2.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虽然在形态大小和类型上有所不同,但是在结构上大致相同,都是由细胞体和突触构成,细胞体是由细胞核和细胞浆和细胞膜组成,突触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个部分 3.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赖以传递神经冲动,进行通讯联系的特殊连结装置,突出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4.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的在神经系统中传导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即由突触前膜传向后膜而不能逆转,正是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性才能保证信息有效的传向中枢和大脑,从而产生心理活动 6.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神经系统进一步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7.脑位于脊髓的上方,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四个部分 8.脑干:延髓,脑桥,中脑合称为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分 9.延脑的机能比脊髓复杂,它不仅仅是食物的反射和某些防御机制的反射的中枢,而且是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反射性自动调节也是延脑实现的因此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10.中脑:中脑包括了一对大脑脚和一个四叠体,中脑除了参与传导上行下行的神经冲动,还参与完成瞳孔的反射,眼肌,睫状肌运动的调节和控制姿势反射,也是探究反射的中枢11.脑干网状结构:位于脑干中央的狭长区域,是由散在的神经细胞群,与纵横纤维交织而成。网状结构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调节系统,即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和抑制系统,控制着觉醒状态 12.脑干一方面使大脑出于觉醒状态和警戒状态,另一方面使大脑对于特异的刺激在感觉中枢中引起的感觉有清楚的意识,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网状结构激活系统,不仅对控制着觉醒,保持主义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着主要作用,而且在知觉,学习动机,情绪的唤醒与活跃的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可引起大脑皮层活动的水平降低。两种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 13.间脑:位于脑干的上方,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丘脑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中枢,下丘脑还调节着体温,摄食和饮水,性行为等生理过程。在情绪活动中下丘脑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4.小脑:小脑位于延脑与脑桥的后方,包括两个小脑半球,小脑的主要技能是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协调的姿势,保证随意以及不随意动作的实现,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使运动协调15.几条主要的沟裂把大脑分为四个叶,额叶,枕叶,顶叶,颞叶。顶叶控制感觉,额叶控制运动,枕叶控制控制视觉,颞叶控制听觉 16.周围神经系统,是连结中枢神经和全身感受器,效应器的神经组织的总称,包括各种神经丛和神经节 17.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和脊髓神经组成的,脑神经一共有12对 18.植物神经系统:植物植物性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与情绪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

考研心理学: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2)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心理学: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 胎儿发育(2) 考研暑期复习已经开始了,专业课的复习也应该开始着手进行。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分不开的,任何心理状态都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反应,学习心理学也必须对相应的生物学基础有很好的了解,太奇考研老师总结相关的知识和例题希望对16考研人有所帮助。 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 (1)胚种阶段(0~2周):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然后开始慢慢地把自己移植到子宫壁上,这一过程叫着床(移植)。移植后(合子形成后)13天左右,胚种中的胚胎原胚开始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①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②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③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 (2)胚胎阶段(3~8周):①这是一个关键阶段,如果有害物质进入胎盘,会产生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②胚胎阶段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内及外的发展原则;③第4周末,胚胎的心脏开始泵血,心跳开始;④第8周末,胚胎开始变得有点"人样";⑤骨化意味着胚胎发展即将进入胎儿阶段,即骨细胞的出现是胚胎发展到胎儿的重要标志。 (3)胎儿阶段(9~38周):①胎儿阶段止于到出生之前。所有器官和机能变得更像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②第8周末至第9周初,生殖系统开始发展,到第12周,胎儿完全成了人形;③9到12周,胎儿活动开始出现个体差异;④到16周末,母亲能感受到腹中胎儿的活动;⑤17到20周,开始分睡眠、清醒,开始新陈代谢;⑥25到28周,胎儿大脑皮层有特殊功能;⑦发展到28周(7个月)是胎儿出生后能否存活的一个分界期;⑧29到32周,开始对外界声音敏感。 2.新生儿反射 条件反射是新生儿最早、最明显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是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对新生儿而言,反射可以分为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两类。 (1)生存反射:具有明显的生存适应价值,包括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定向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 (2)原始反射:几乎没有什么用处,是进化的痕迹,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莫罗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性格是天生的",还有一句话是"三岁看老",不管这一观点是对还是错,都说明先天生理因素和婴儿时期受到的影响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我们希望你能用"心"去感受考研心理学,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其中的内容,这无论是对考试结果还是我们学习考研心理学的用处,都是大有裨益的。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带答案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分) 1.注意的特征之一是集中性,它的另一特征是(B)7.1P77 A忽略性B选择性C主观性D随意性 2.短时记忆的特点是(A)8.2P87 A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短B容量无限,保持时间较短 C容量无限,保持时间较长D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长 3.一类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并且通过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被统称为(A)4.3 P44 A激素B神经递质C动作电位D神经调质 4.通过测量大脑不同区域活动的耗氧情况,不需要注射,无创伤,但能够在几秒钟内精确定位活动脑区的技术是(C)1.3 P9 A诱发电位记录B计算机轴断层扫描C核磁共振显影D正电子放射层扫描 5.在人们清醒时闭上眼,什么事也不想时的脑电波与睁眼时相比波幅稍高也稍慢,每秒8-13次,这种脑电波叫(A)6.1 P67 Aα波Bβ波Cγ波Dδ波 6.负责将半球内不同脑部连接起来的是(B)2.2P22 A连合纤维B联络纤维C胼胝体D放射纤维 7.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损伤了(B)5.2P64 A左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B右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 C两侧半球颞叶初级听皮层D两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 8.大脑左半球弓状束损伤导致(C)9.3P106 A运动性失语症B感觉性失语症C传导性失语症D命名性失语症 9.与情绪相比,情感明显具有(D)10.1P109 A情境性B激动性C暂时性D稳定性 10.与效应器相连,执行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送到肌肉的功能,使机体产生行动的神经元是(C)3.1P29 A外周神经元B感觉神经元C运动神经元D中间神经元 11.学会游泳是一种(B)8.2P88 A情绪记忆B程序性记忆C情景记忆D语义记忆 12.在静息状态下,通过两根分别插入神经细胞内外的连接放大器的记录电极可发现膜电位是(C)3.2P31 A内外相等B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D不能测量 13.如果胰岛功能亢进,一般会引起(B)4.3P48 A糖尿病B低血糖症C尿崩症D高血糖症 14.在个性心理各种特性中,受到个体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一部分是( D )11.1 P123 A人格B情绪C身体D气质 15.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内液中浓度大于其在细胞外液中浓度的离子是(D) 3.2P31?? A、Na+钠 B、Ca2+钙 C、Cl-氯 D、K+ 钾 16.有机体内的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表现为(D)4.2P45 A激素水平控制和调节着神经系统的活动 B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和控制着激素分泌 C激素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无关 D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 17.非陈述性记忆的特点是(D)8.2P88

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政治学

1.Introduction: What We Eat.... 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关注食物 2.Food Then, Food Now: Modern.... 过去到现在,饮食条件的演化 3.Biology, Nutrition and Health I.... 为了营养和健康,我们该吃什么? 4.Biology, Nutrition and Health II.... 什么帮助我们,会伤害我们 5.Biology, Nutrition and Health III.... 关于食物的心理学 6.Culture and the Remarkable.... 饮食的文化和可塑性 7.Hunger in the World of Plenty…. 世界各处的饥饿 8.Nutrition Transition and Global.... 营养转化和全球性食物问题 9.From Ancient to Modern Farming.... 绿色革命的前景 10.Sustainability I: The Impact.... 现代化农业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 11.Sustainability II: The Impact.... 现代农业对生物基因和动物的影响 12.Public Health vs. Medical Models....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 13.Eating Disorders and Obesity饮食紊乱和肥胖 14.Perspectives of the Food.... 食品工业的前景 15.Economics, Nutrition and Health.... 经济、营养和健康:援助和食品沙漠 16.Everyone but Me: The Pervasive.... 影响大众选择食品的强大力量 17.The Politics of Food I.... 食物政治:政治如何影响国家食品政策 18.The Politics of Food II.... 食物政治:谁在控制问题和斗争 19.The Law and Opportunities to.... 通过法规和机遇来改进国民健康 20.Schools and Nutrition.... 校园健康:健康和政策的碰撞 21.The Morphing of the Modern... 现代饮食的转变 22.Sustainability and Health.... 有利健康的食物获取 23.Success Stories, Innovation.... 创新和改变从基层开始 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政治学

第二章节 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 第三章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根据神经系统在人体中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灰质和白质,前者由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呈浅灰色;后者由成束的轴突组成,呈白色。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位于脊管内,上端与脑相连,全长约40~50厘米脑: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在结构上分为脑干,小脑,和前脑三部分 脑干又称为后脑,向下,连接脊髓,向上承接大脑半球。他包含延脑,脑桥和中脑 前脑,主要包括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 丘脑位于中脑和大脑之间,由白质纤维组成,呈卵形,在脑的两边各一个。 下丘脑在丘脑之下,他直接与大脑中各区相连,还与脑垂体相连。 边缘系统由杏仁核,海马,下丘脑等几个结构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其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负责感觉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交流。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器官的肌肉和腺体活动的传出神经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心跳,呼吸,消化,瞳孔的收缩和调节腺体的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具有拮抗性质 第四章动机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引起,维持全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功能:1。始动功能,即引起某种活动2。导引功能,即促使活动朝向特定的方向进行3。维持和调节功能,即维持某种活动直到目的,并在此过程中调节有机体活动的强度和具体途径。 需要:其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需求是客观上的缺乏,需要是主观上的缺乏。 需要是主体对维持其身心存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条件反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需要是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则是活动的直接动力。 动机的概念:并非所有的动机都是因缺乏而生的紧张所引起的,有时个体即使并无因缺乏而生的紧张,仅由外部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活动。 动机的分类:1。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继发性动机3。根据动机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动机和内源性动机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 动机过强,效率越低 最佳的动机强度与工作难度有关有关动机强度,工作难度,作业成绩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被称为叶克撕-多德森定律 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性质提出了相对心理向度的解释,。即在成就动机的过程中,有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作用:1。是希望成功;2。是害怕失败 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受三种变量的影响:追求成功的动机,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值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复习资料.doc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非重点) 识记: 一、传统医学的主耍观点 1、希腊传统医学:以希波克拉底为代农,主张粘神疾病和其他烈体疾病一样是由于fl然因素而引发的,创立了体液说C 2、波斯传统页学:也是体液说同时相信人体内各种内脏与粘神活动有关,其屮蝕重要是的是心脏,认为心脏是主管感悄、灵魂,捉供内热及牛活的元气。 3、印度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认为人体由笛种自然元素合成,包含空气、水、火、圭,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而发生人体的笊体功能c 4、中国传统医学:建立在阴阳二元与五行学说基础上。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位。 二、心理的牛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三、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通过対动物的脑部分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这种方法叫做实验性切除。作为神经科学屮使用的报久的方法。 电解法:对皮层卞区域插入金属电极,通以电流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的死广随后观察脑损毁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等。 领会: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牛理学屮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备个细胞、益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它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人体具备维持内坏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L耍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门身调节。 二、人脑研究的主耍方法与技术: 1、脑电活动记录技术:是用电极从头皮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0. 5-2Hz=人睡眠及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4-7IIz=人闲倦时出现、8-1:血=人放松或闭眼时会出现、147011沪当人警醒时会出现的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脑电波 脑电图I-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条件下记录到的脑电活动n发脑电图,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这时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作诱发电位,有人将各种刺激统称为事件,于是刺激诱发电位就变成了“事件相关电位” 2、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3、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神经活动要消耗-定的簡萄糖,并使局部血流增加。PET的主要原理是: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 通过PET您品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匍萄糖的数最,从而获得脑内的分布图。 4、核磁共振显影技术的基本原理:MRIc脑成像领域中绘令人兴奋的摄影术,也许是核磁共振显彩技术。不过不需耍注射。 1、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如电解法 2、正电了放射层描术PET与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等其他造彫术不同,它得到的是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3、许多纽织、细胞口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牛一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反应是纽织、细胞木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稳态:内环境的备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识记: 一、躯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1、脑神经: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和脊神经:与脊髄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将感觉信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有的专司头而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有的专司感觉传入运动指令付出功能,有的是感觉和运动混合的功能■: 2、感觉神经:与感受器相连,肌将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送至中枢;和运动神经:与效应器相连,将中枢向外传导的神经冲动传送至肌肉,从而表现出来。 二、脊诡:脊髄的组成结构及主耍功能 组成:灰质(大多数神经细胞的胞体常聚集成各或成层即神经核〉、口质(由具有一定功能的匕行和下行神经纤维束组成) 功能:传导功能(來白加干、四肢及大部分内脏的各种刺激需要经过伽才能传导到脑,反之,脳的活动也需耍通过脊储的传导才能传递给上述各部位)、反射功能(包括做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脊協内部完成反射的结构,包括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渤后,脊箭中的中间神经元不将之传人大脑,直接就冋传给运幼神经元,而至反应器,完成反射活幼〉 三、脑的三个切而及关于方向的术语 脑的三个切而:冠状切而(中间自上而下)、矢状切而(顺着自上而下)、水平切而(与地而平行) 术涪:神经轴线的前端-前部(腹侧),后端-后部(背侧),神经轴以上称为上,以下我为下。从前部看神经轴左边为左侧,右边为右侧,靠近中间部分为中部C 领会: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知识点纲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与身的关系 一、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主张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发的,创立了体液说。 波斯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同时相信人体内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其中最重要是的是心脏,认为心脏是主管感情、灵魂,提供内热及生活的元气。 印度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认为人体由各种自然元素合成,包含空气、水、火、圭,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而发生人体的躯体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 建立在阴阳二元与五行学说基础上。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位。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一)机体内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 1)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 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 ★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一)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二)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三)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历史 1、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2、谢灵顿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 3、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学习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他指出,人类的精神病发生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障碍。 4、华生指出大鼠自身的运动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暗号。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2、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这种方法是神经科学中目前使用的最久的方法。(2)电解法:对皮层下区域插入金属电极,通以电流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的死亡随后观察脑损毁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等。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人脑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一)脑电活动记录技术(EEG) 1) 脑电图(EEG)——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叫脑电图。脑电图又叫自发脑电图。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2) “事件相关电位”用ERP表示。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与身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波斯传统医学;印度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 (一)机体内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 稳态。 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 1)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 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 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 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相对于 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 ?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一)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 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二)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三)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 ?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谢灵顿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 ?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学习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他指出,人类的精神病发生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障碍。 ?华生指出大鼠自身的运动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暗号。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2)电解法: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人脑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一)脑电活动记录技术(EEG) 1)脑电图(EEG)——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 录叫脑电图。脑电图又叫自发脑电图。 2)“事件相关电位”用ERP表示。

第2节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2节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对的稳定性,从而表现出与年龄阶段的大体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机械的, 而是相对的。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心理是在时间维度上发展,主要由遗传决定的生理成熟程度,即用年龄来表示。个体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与年龄只是大致对应关系,在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心理 发展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或推后,表现出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不平衡性。这说明心 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它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的是 一种预定倾向。心理要发展起来,还必须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传授人类的文化知识, 同时引导和促进心理的发展。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能够很好地说明教育

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 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个差异就是 教育所带来的发展,被称为“人为的发展”。诚然,处理得不好的教育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 心理发展起着促退的作用。教育差别对发展的影响大于遗传差别的影响。 2.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研究表明,在某些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引导和启发的效果也不 一致。在发展的快速期即将出现前的一段时间效果最好,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引导和启发 的最佳有效期,被认为是儿童最易接受有关教育影响的时期(李文馥,1989)。· 3.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和教法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使之对儿童的 发展具有适度挑战性,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教 育具有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而选择最适宜的时机、采取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