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商城县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

河南省商城县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

河南省商城县2019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红楼梦》的异名下列哪个不是?()

A . 《石头记》

B . 《风月宝鉴》

C . 《太虚幻境》

D . 《金陵十二钗》

2. (2分) (2017高一下·蚌埠期中) 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

B . 群贤毕至寿毕,请以剑舞

C . 隐隐何甸甸青泥何盘盘

D . 未尝不临文嗟悼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3. (2分) (2017高一下·庄河开学考) 对下列各句划线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 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 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4. (2分)(2017·阜新模拟)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两个都恰当的一项是()

①面对捧场的观众,导演很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口耳相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去电影院支持他的电影。

②有些地方不是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更多的是拿来圈地设卡,建高档宾馆,设度假基地,这种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令人痛心。

③著名教授曹文轩来我校作报告,报告中掌声不断,瓦釜雷鸣,好不热闹。

④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又强,亚洲鲤鱼在美国河流湖泊中恒河沙数,造成巨大危害。

⑤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④⑤

5.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B .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驾驶人酒驾、超速、超载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所导致的。

C . 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

D . “低碳”这个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开始走进公众生活,“我为全球减斤碳”的号召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

6. (2分) (2018高三上·湖北模拟)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见,非常荣幸,以后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可能就直接叨扰您了。

B . 这是一所百年名校,他作为一名学生,在里面不努力读书,只能算忝列门墙而已。

C . 她不是一个贤内助,甚至可以说是贱内,因为正是她的贪婪导致其丈夫走上犯罪道路。

D . 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如果谁不讲卫生,他就不是一个好学生,不能考取大学。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

7. (6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为16%(仅次于美国的24%),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特朗普政府更是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企图再现美国绝对主导的历史。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

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

(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才可以全面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B . 当今世界,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并从西方国家移向了非西方国家。

C . 美国政府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导致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

D . 大变局中的中国,核心任务就是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意义重大的原因分析为前提,进而提出观点。

B .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冷静剖析了世界秩序为何会进入“无人区”。

C . 文章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如何定位自己,思路特别清晰。

D . 文章擅长运用理论讲道理但读起来又不枯燥,得益于语言的精炼和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携带的一些天然因素,能有效快速让目前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化危为机”。

B . 哲学家伯克曾说:“不要依据过去策划未来”,这与文中提到的“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理念是相通的。

C . 2019年美中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与不愿意坐等“被塑造”之间的矛盾。

D . 虽然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得以维持。

8. (18分) (2015高一上·河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的灵魂我的书

梁文道

气质,就是品质散发出来的味道。

有一年,一个美国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学工程。哈佛大学第一年有个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就是新生进校不是上专业课,而是上全体学生都必须上的公共课。这些课程的内容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学校认为这些是任何一个哈佛学生都应涉猎的知识领域。于是,这个学生就选了一门课,但选完后他非常后悔,因为他选的是“中古英文文学”。想想看,一个想学工程的学生,跑去念“中古英文文学”,肯定非常痛苦。

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所以他经常逃课。好不容易熬完了一学期的课,放暑假了,他很高兴。他要打工挣钱,于是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旧书店里找了份工作。

干什么呢?这种书店常常接到电话,被叫到别人家里收一些旧书回来,然后出售——他就干这个。

有一天,老板派他去哈佛大学旁边的一户人家里收书。他去了,一个老太太开的门,老太太看上去一脸忧伤。自我介绍后,他发现老太太竟是那位教他“中古英文文学”课教授的夫人。原来那位教授上完这学期的课后没多久就死了,死后留下了一屋子的书。老太太觉得这些书让她睹物思人,所以决定把它们卖掉,于是就给这家旧书店打了电话,恰好是这个小伙子被派来收书。这时,小伙子意识到,原来他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他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虽然他不喜欢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当他去看这些书该怎么搬时,他发现教授书房的一整面墙的书柜里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这个学生笑了,他想,这个老家伙平时上课很严肃,原来最爱看的是侦探小说。他竟有这种兴趣!小伙子越想越觉得好笑。书房后面是一扇大玻璃门,出去后是一个小花园,非常漂亮。老太太说:“我丈夫生前最大的嗜好就是种花剪草。”

玻璃门旁边还有两个书柜,里面放的全是园艺书。看了半天,这个学生做出决定:不搬这些书了!

于是他回去对老板说:“老板,我想把那位教授的书都买下来。”老板惊讶地问:“你全要?价钱你付得起吗?”学生说:“那薪水我就不要了。”老板说:“那也不够。”学生说:“那这样吧,我接下来的几个暑假都来你这里打工,薪水全给你,行吗?”

老板问:“你为什么要买这些书?”这个学生说,以前上课时,他只觉得那位教授很沉闷、很学术,原来那只反映了教授的一面。当他去了教授的家,看了他的书房和藏书后,他才发现了教授完整的人格。那位教授喜欢廉价版本的侦探小说,还在小说里面画线做笔记,笔记里还有粗话。他还喜欢种花草。这些都是教授生前最爱的东西。

爱好、兴趣,甚至癖好,都彻底浮现在教授的书房里。当时这个学生有种很强烈的感觉:如果把这些书搬回旧书店,就得把它们分开,分门别类地放在旧书店的书架上,然后再去卖。这样一来,教授的藏书就崩溃了、解体了。而现在,当这些书在它们主人的书房里安身时,它们是完整的。完整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些书完整地表达了它们主人的人格、灵魂。所以这个学生觉得,只要教授的藏书还在,只要这些书仍然完整地在一起,那位教授就还没死,他的灵魂就还在这些书里面。

他觉得他应该让那位教授的灵魂完整地保留下来,所以决定把它们买下来,不拆散它们!老板听了他的话后说:“算了,这些书我6折卖给你。你在我这里打3年工就够了。”于是,他在那里打了3年工。

这个故事是真的。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这篇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平中见巧,写出了故事的起伏,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B . 文章题目“我的灵魂我的书”将灵魂与书联系起来,“我”不是指教授,也不是指“小伙子”,而是指作者。

C . 当小伙子意识到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时,当他意识到自己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时,他为自己的逃课行为懊悔不已。

D . 虽然他不喜欢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可当他发现教授书房的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时,小伙子笑了。这一发现让他明白这位教授的阅读品味并不高。

E . 作者在记述故事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教授的兴趣、爱好,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教授形象。

(2)

文章第三段中说:“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有人认为这句话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

(3)

什么原因让小伙子宁愿不拿打工的薪水也要买下这些书?

(4)

故事的结尾说:“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9. (18分) (2016高二上·西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笛声化作民族魂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止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开路先锋》《码头工人之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

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了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华夏神州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不幸的是,1935 年7月中下旬,《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聂耳巳溺亡于日本,年仅23岁。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耳朵大,从小就被人叫做“耳朵先生”,进入歌剧社后,大伙见他才华横溢,直接称他为“聂耳”。

B . 聂耳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学费都要东拼西凑才成,然而,聂耳人穷志大,渴盼国富民强,自小立志做音

乐家,为国出力。

C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毅然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为抗日救亡呐喊,并因此结识了田汉,一起为国歌唱。

D . 《义勇军进行曲》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歌曲,宣扬抗日救亡,激昂的歌词,激越的旋律,唱出了国人抗战的决心。

E . 文章两处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2)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岁的聂耳在音乐上已学有所成,是哪些条件使得他年纪轻轻就获得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

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丁最危险的时”的提法,早巳不合时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9分)

10. (9分) (2017高二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

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选项对以下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则刘病日笃;③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④谨拜表以闻

A . ①和②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③和④四句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也相同。

B . ①和②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③和④四句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也不相同。

C . ①和②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③和④四句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

D . ①和②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③和④四句所含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

(2)下列选项中的句子的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 . 告诉不许

B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 今臣亡国贱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11. (8分) (2017高二上·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郊屠苏暮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是住在山的旁边;同时点题,重点突出自己因离群索居而“惊”

B . 颔联写诗人听到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看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描绘了一幅“野”趣横生的画面。

C . 颈联直抒胸臆,点出悠然的心境随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表明诗人之前心境一直悠然。

D . 诗人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时光的隐士形象。

E . 时间飞逝,已是岁暮,本应有千言万语落笔端,可诗人却只发出“徒成今与昨”的感叹。

(2)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12. (6分) (2019高一下·吉安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一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多个意象写出夔州的特殊秋景,而“________”则点明自己备尝国难家愁之苦,白发日多。

(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然他是个旷达的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词格调也是豪壮的,但政治上的失意,复杂的心情,还是在文末“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体现出来。

(3)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________”开门见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

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________”的糊涂做法。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13. (3分) (2017高一下·包头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①________。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眼睛不会受到伤害。父母的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②________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昏暗光线有关,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③________,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4. (5分) (2016高三上·磐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偶尔我们会想:如果人生真如一场电子游戏,玩坏了可以选择重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因为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每天都不可能追回,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孝敬父母、疼爱孩子、体贴亲人、善待朋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

7-1、

7-2、

7-3、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9分)

10-1、

10-2、

10-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11-1、

11-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12-1、

12-2、

12-3、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13-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4-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