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 开智慧的宝藏

文言文 开智慧的宝藏

文言文 开智慧的宝藏
文言文 开智慧的宝藏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七十一集)蔡禮旭老師2011/5/1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檔名:01-001-07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這幾個禮拜跟大家談的重點是恥篇,上一次剛好談到曾國藩寫的「原才」。而曾國藩先生寫給他弟弟的一封家書當中有提到,讀書人應該不是因為一次考試不順利就牢騷滿腹,這不是應該覺得羞恥的地方。羞恥的地方是德行不如堯舜,是心胸不能有民胞物與之量,不能有建立內聖外王功業的志向,這個才是恥。而時時能夠憂天下、憂百姓、憂民族的安危,然後想著一般匹夫匹婦,不能夠受到自己的愛護、恩澤,這是他所憂慮的,這個才叫知識分子。為官者能如此,這個才叫父母官。而這信上有提到「小人在位」,賢者不能夠為人民服務,這個也是一個讀書人應該憂慮的。所以我們選這篇「原才」,就是可以流露曾國藩先生憂國憂民的胸懷。

文章一開始就講到,整個社會的風俗是仁厚,還是輕浮、刻薄,決定於一、二個人的帶動。所以開篇,開宗明義就點出來,人才對於整個社會趨勢、社會發展以至社會安定的影響力。其實從古聖先賢的文章,以至於從先王聖賢的經典當中,他們講的話都是大實話、都是真理,那不是他們空想出來的。曾國藩先生從政三十多年,他社會的閱歷,那也

不是一般人達得到的。曾文正公這篇文章談到的,我們拉回來當前的社會來觀察,我們看教育界,當初我們馬來西亞全國校長職工會總會長彭忠良校長,為了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下一代對中華文化跟道德的一種提升,主動的在全國校長職工會宣揚落實《弟子規》德行教育的理念,今年已經是第五年了。整個馬來西亞,西馬,九百八十四所華小,都在推展《弟子規》德行教育。以至於東馬,很多校長都認同,甚至於都加入了這個行列。所以已經超過一千所華小,在推展中華文化和落實《弟子規》的教育。我們感覺彭校長的父親可能有先見之明,取這個名字太好了,忠良。所做的都是為國家民族的事業。包含我們職工會的總祕書李金樺校長,這個金是發光,樺是中華,讓中華文化發光。就是這幾位校長,他們的使命成就了這一件事情,以至於各地的校長、各地的老師起而響應這樣有意義的事業。我們相信這個事業,由一個國家的華人共同來復興中華文化,這樣的壯舉馬來西亞在華人界是第一個做到的。我們也相信這件事情,會記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教育界在馬來西亞有這樣的精神,包含我們四月份辦的校長的培訓營。我們請到北馬鐘靈獨中的吳校長,來給我們做他們學校落實《弟子規》的經驗分享。所有聽到的校長都非常受鼓舞,內心都覺得做得太少,人家吳校長盡心竭力在做,都期許自己也能夠更努力、更盡力,在自己的學校推

展德行教育。所以現在中學吳校長,還有很多學校的獨中也都在帶動。不只馬來西亞,我們祖國大陸,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中學呂傑校長。二00九年十二月份,我們還請到呂校長、王琦老師,他們在北方大學的分享,也感動了在場兩千多位教育界的同道。而到松花江中學參觀學習的學校,我之前聽的訊息好像有四十多所了。西到新疆,南到海南,都不遠千里而來,來就教於他們的經驗。

我們看都是一、二個人的使命跟願力,把一個領域的風氣帶動起來。所以曾國藩先生很有遠見,都能看到這些人才的力量。不只是小學、中學、高等學府,我們看鍾茂森博士,他是終身教授。我們看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他們都是學術界的很有成就的教授。包含中央黨校任登第老教授,他們夫妻賢伉儷七十多歲了。剛出來的時候七十多,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兩位老人家都八十幾歲了。不遺餘力在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以學術界的代表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看到八十幾歲的老人身先士卒,我們年輕人看了哪有不感動的道理!

包含醫學界,彭鑫博士、陳松鶴博士,很多地方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本身還要看診、還要教學,還在各地奔走,都是看到了一個中華兒女的赤子之心。包含企業界,胡小林董事長、劉芳總裁。劉總也是婦女代表,婦女界她們幾位落實女德,帶動得很好,很多婦女聽了都生慚愧心。包含東北陳靜瑜老師,她們是在企業界的,都在宣揚女德。還有政治

界,我們看到李寶庫部長,我們聽李部長講話都會流眼淚,那種憂國憂民之心,大力的把孝道弘揚到各個角落,包含他大力的弘揚敬老、愛老的精神。老部長年齡可以算我們的爺爺輩了,都能這樣為國家、為民族,我們這些年輕輩的,當然更要不落人後。

還有前海南省司法廳副廳長,張發廳長,他也是在整個海南省監獄系統推展《弟子規》、推展中華文化,讓很多浪子回頭,讓很多的家庭真正看到希望,他們的孩子回頭了,他們才能見到光明。現在張廳長,我看每個月坐飛機不知道坐幾次,令人感佩。包含銀行界,我父親一輩子也在銀行服務,所以銀行界也要強調一下。像銀行界我們趙樹棟行長,當時第一次聽趙行長講課,他提到假如他手下的人觸犯法律了,他覺得是他的過失。這個話有古聖先王的精神,叫「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他思考到這些同仁的父母,信任我們的企業銀行,把孩子交給我們,最後我們沒把他帶好,他還犯罪、還進牢獄,也是他們的責任。這個都是要有君親師的精神。包含在社會界,我們看到東北劉善人。包含大陸捐血女狀元,劉蘇老師。他們的演講都感動千千萬萬的人。他們都以身作則,快速帶動整個中華文化社會道德的復興。所以整個社會風氣「自乎一二人」,就是這些帶頭的人,確實精神可以把人的本善喚醒。

師長常提到,救這個世界兩種人,傳播媒體,還有國家

領導者。我們上次邀請台灣洪老師來給我們上媒體的課程。我們同仁上了課以後,都有一分期許,媒體救國、媒體救世界。所以在媒體界也是有真正為民族的英豪。包含大陸,呂明晰(呂導),他們所做的「天下父母」節目,確實是媒體界的一股清流。還有包含學科學,高知識分子,現在這個時代強調科學精神。我們周泳杉老師,他是碩士畢業,學的是有關化學、飲食方面的一些領域。所以以他的這些科學知識,在這七年左右的時間都在講「新世紀健康飲食」,是真正救世界、真正讓整個環境能得到緩解,不要繼續惡化下去。所以各個行業現在都有人在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當然,《弟子規》最後一句話強調,「聖與賢,可馴致」,我們不只受他們的鼓舞,更重要的見賢思齊、見善就能夠效法,這個很重要!見善不效法,那就是自己自暴自棄。所以整個傳統文化的復興,絕不能少我們自己。

而「原才」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人才的重要性,在經典當中是處處都有體現。比方在《資治通鑑》當中講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舉,慎舉在核真」。整個政治要辦理得好,根本最重要要有好的人才,要有好的人才,要謹慎的來推舉,而且還要考核,是真正有德有能的人才,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為國效力。《中庸》當中也有講到「為政在人」,要把政治辦好一定要有人才。「其人存,則其政舉」,也是《中庸》的教誨。有好人,他能推行好的政治,主張制

度。「其人亡,則其政息」,這人不在了,他沒有在的時候不能用德行來感召大家,縱使有最好的制度也沒有用,人亡政息。我們看《周禮》這麼好的憲法,也要有英明的人把它的教誨、精神去落實,才能夠再利益當下這個時代的人民。所以從這些經句當中,我們知道人才的重要。

孟子講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善,很有善心,能不能把政治辦好?只有善心,你還要用完整的制度,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把國家很多事情辦好;空有善心不行,還要有善的制度方法。但徒法,你只有善的方法制度,沒有這些好人去推展、去執行,甚至用好的方法去謀私利,那政治也不可能會清明。所以,這個人才的重要性,從經典當中看到,包含從整個史冊歷史當中,也彰顯得很清楚。像我們之前學的「出師表」,「出師表」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大家都背過「出師表」,不能一講起「出師表」腦中一片空白,最起碼孔明的心聲,那種至忠、至誠我們要體會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你們的嘴巴怎麼沒有動?怎麼都還給課本了!當中還有一句很重要的,就是整個洞察到人才是國家興衰的關鍵,是棟梁,這個梁是不能倒!「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你看,人才是一個朝代興衰的關鍵所在。

不只漢朝如此,我們看唐朝。唐玄宗開創了開元之治,

是盛世,這是他早期;後期卻造成了安史之亂。這個大家可能想,那是因為近女色的關係。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沒有真正大忠、大賢的臣子。當時候開元之治,有韓休、張九齡這樣的賢德之才,那個時候唐玄宗常常聽他們的勸。有一次唐玄宗又在玩樂了,心裡還有牽掛,我現在在做這事不知韓休知不知道,他怕這些忠臣。所以「果仁者,人多畏」,臣下有德行連皇帝都敬畏他。結果唐玄宗話才問完,突然底下的人說「報」,韓休的奏摺已經來了,把他嚇了一大跳,速度太快了。結果旁邊的人看了就不高興,你看韓休把皇帝都嚇成這個樣子,就開始進讒言。這個韓休太不像話了,皇帝您看您都因為他身體都瘦了,愈來愈瘦了。當時候唐玄宗怎麼回答?他說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他知道聽韓休的話可以肥了天下人。結果,後來這些賢大臣去世,當時候的人感嘆,「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疏來」,沒有這些勸諫的奏摺來了,沒有人提醒,人就容易玩物喪志。所以整個朝代的興衰,跟人才有決定的關係。

人才這麼重要,一個朝代、一個團體要如何感召賢才?那就很重要。《大學》告訴我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一個領導者必須要先有德行,才能感召志士仁人來共襄盛舉,來為國家、為民族,為有意義的事業一起努力。所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要感召好人才,還是要回到修身的根本上,有德才能感召志士仁

人。所以《大學》整篇最核心的一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根本鞏固了,它自然能茁壯、能開花結果。今天不固本,縱使再好看,比方鮮花很好看,它沒根、沒本,幾天就凋謝掉了。今天我們很有錢,我可以用錢找到人才。真正有德之人,絕不是因為你有錢來,看到你沒有真正利益社會的理念,遲早都會離開,錢留不住人才,錢只能招感貪財之人。所以感召來了,還要能夠恭敬對待他們,有德行來對待他們,他們才有可能留下來,道不同就不相為謀。

所以得人才最根本的,還是要從自己的修養、德行下手。尤其這個時代,是團隊的時代,你說一個人要做多大的事業,不可能,團隊合作。所以格言當中有提到,「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德行好,人家才願意來,才能招感來。人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招感來的,善招感善報,惡招感惡報,善心招感善人,惡念招感惡人,必然之理。所以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你的氣量要恢宏,度量要大,你斤斤計較,處處挑人家毛病,人家跟我們相處很難過、不安心,那人家很快就離開了。所以有度量,還有恭敬心、包容心對待他人,才能讓人家安心。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無求備於一人」,不要求全責備於一個人,哪有可能說人十全十美的,一個人有長處,很難沒有短處。你要留住人才,應該欣賞、善用他的長處來為事業付出,要包容他的短處,

進而協助他改正他的短處。君、親、師,這個也是親師的精神,也是一個領導者應該去做的,所以才叫領導。領導裡面還有教導、還有勸導、還有引導,這個才是領導做得比較全面。

感召人才來了,所謂「知人善任」。你要了解這個人的德行,了解他的才性,他的才能、專長在哪裡,你要用其長,這都要通過知人。當然,首先用人叫「德才兼備」,德擺在前面,所以用人要德在先。這個觀點我們之前有一起學習過,司馬光先生在《資治通鑑》裡面,寫的一篇非常精闢的文章「才德論」。「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你用了小人,你的家族,以至於你的國家都有可能會顛覆,所以用人不可不慎。當然這篇文章大家都背過,再複習一下。「聰察強毅之謂才」,聰明、觀察力很強,做什麼事情很果決、很勇猛,而且做了很有毅力。我們一般看到這樣的人,也會挺佩服他的。但是他很有毅力、他很剛強,問題是他是非善惡清不清楚?假如他是非善惡不清楚,他一衝衝到底,你拉都拉不回來。所以聰察強毅是屬於才華,正直中和這個才是德行。公正、直率,處世中庸,強調和為貴,處處不跟人對立、不跟人計較,以大局為重,這是有德之人。所以從德才來看人、來知人,這個很重要。

之前有聽說企業界,他們很重視才德的觀察。他們說「有德有才,破格錄用;無德有才,限制錄用」,這個不可以亂

用。為什麼無德有才,限制錄用?這個限制就是說,這個上位者的智慧、能力足以駕馭這個人,那沒問題。就像諸葛孔明當時用一個將軍,沒問題,他壓得住他。可是孔明死前就安排好,這個將軍會造反,怎麼處理。所以這個不可以隨便用,很危險。所以沒有孔明的德能,不能用這樣的人。「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德行基礎,好好培養他。尤其有德行,他立了志,學習他會認真。所以培養人得有耐心,下工夫,三、五年會是一個大才。「無德無才,堅持不用」,用了對整個事業幫助不大。這是企業界他們從才德當中,談到用才的一個標準。當然對我們老師來講,一個學生無德無才,那就慢慢培養。在教育界,我們要抱著一個精神,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自始至終要堅信「人之初,性本善」,教育是成就人,教育不是淘汰人。你看孔夫子至聖先師,教育學子不疲不厭。

古人知人從兩個標準,舉孝廉。這是太正確了,所以現在政治界也好、各行各業也好,舉人才都應該回到孝廉。一個人才舉錯了,影響到的地區人民太多、太大了,無法估量,那對國家、對團體的損失都是太嚴重了。我們現在看世界上捉到的貪官,那真是搜刮人民的財物到肆無忌憚的程度。你看還有多少人民在飢餓當中、在困苦當中。所以推薦人才,曾國藩先生在這篇文章當中說到,哪怕是最低的公務員,都有責任為國家選拔人才。在很多位聖哲人,我們看曾文正

公、范文正公、林則徐先生,從他們的傳記當中都看到,他們隨時有本子記錄他們所發現的好人才,一抓到機會趕緊推舉,趕緊讓國家用這些好人才。

所以俗話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句話用在家族,我們沒有好的下一代,對不起祖先,對不起父母。曾文正公在家書當中說到,父親把他一生的經驗、智慧都傳給他,假如他不能夠盡心盡力傳給他的這些弟弟們,他就沒有盡到孝道;他能真正把這個傳給弟弟,傳一分他的孝就多盡一分。我們看到這裡,很感佩,「以父母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友之兄弟」。從家庭、家族延伸到國家民族,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假如沒有好的下一代,我們這一代的人全部都是不肖子孫。「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所以我有一次看到一篇墨寶,「河川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這環境都不能住了,我們對不起後代子孫。「文化若失傳,我輩何以見祖先」,中華民族五千年承先啟後的文化資產、文化智慧斷在我們這一代,我們有何顏面見祖先,那也對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孫了。所以這個無後為大,意義非常深遠。

所以為國舉才,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每個行業都有人才,都出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帶動整個社會良善的風氣,那這樣的人才對社會的利益都相當相當的大。讓商業有商道,讓醫學界有醫道,讓教育界有師道,都要靠人才。為官者,上位者有君道,下位者有臣道,都要靠人振興,叫人能

弘道。當然,推舉人才,我們也要有智慧。學生問孔子,什麼是智?孔子講知人。老子也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當然自知我們才不隨順習氣,煩惱輕,自己智慧才能長,才能看清楚人事物;自己心有好樂,就不得其正。偏了就看不準,跟某個親朋好友關係好了,就看不到他的問題、他的缺點,叫「好而知其惡」。看不到了還袒護,「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他錯了你不勸他還袒護他,那害死他。「惡而知其美」,你討厭這個人,可是他真有能力可以為團體,你還排斥他、還嫉妒他,你造的孽大了。

「進賢受上賞」,我們之前講過;「蔽賢蒙顯戮」,你嫉妒團體裡面的同仁、人才,你子孫要遭殃,那造的孽大!你不盡忠,還障礙整個團體發展,所以嫉妒心造的孽相當大。所以自知者明,從自己先對治自己的這些貪瞋痴慢的習氣,看人才看得清楚。而從這些史冊當中,包含我們最近在學習《群書治要》,我們之後大家也要一起來學習《群書治要》,這是非常精闢的寶典。誰來學?我們先學,要求別人不如要求自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不能少我們一個就對了。「學問為濟世之本」,我們得有非常正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才能利益人、利益家、利益社會團體。我們思想觀念都錯誤,給人家誤導了。所以我們得自己先學好!

句句都很精闢,愈學愈歡喜,愈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其

中在知人方面就有一句提到,「居視其所親」,他平常處世待人看到他跟什麼樣的人親近,方以類聚,都是跟有德行的人在一起,那他德行也不會差到哪裡。你看到一個人都是找比他年長的、比他有學問的,這個人就是好道德、好學問,他主動去親近賢人。所以「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他很有錢,看他有沒有布施給貧窮的人,他有,他才有仁慈心。他很有錢,送的都是那些高官、有地位的人,那是錦上添花,甚至於是諂媚巴結,那就不是好的人。「達視其所舉」,這個達就是他通達,他有地位,甚至在政治界有一定的官位,這個時候觀察他,他所推舉的是怎麼樣的人。他是自己的偏心、好惡心,要鞏固自己的勢力,推薦的都是一些有關係的人,那這個人就不廉潔。他推薦的都是有德的人,很多都是他不認識的,就是私交不是很熟的,但是了解過,這個人確實有德行,這時候推舉,這樣才是公正。再來,「貧視其所不取,窮視其所不為」。他困窮,他遇到很大的阻礙,但是他有氣節,他不巴結逢迎,不該做的他絕對不做。他也不會去給人家講好聽的話,或者去走關係,這個他絕對不做。「貧視其所不取」,他很貧窮,但是絕不取不義的東西。這一段是在《史記》當中提到的,從這五個角度來知人,不至於偏差太大。

當我們有機會推薦人,推薦人是一種責任,不可以只看跟我關係不錯,這不對,這不是負責任,不是理智的態度,

還是要很慎重來做這個事情,這也是對別人信任的一個回報。在《論語》當中,對於知人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等於是從三個層次觀察人、判斷人。「視其所以」,這個「視」是看,這個「以」就是他平常日用之間,你馬上可以看清楚、了解的,這個屬於你就近觀察他的情況。而「觀其所由」,它就不只是看他現前這個。這個「由」是經由,他整個經過。我們比方要錄用一個人,首先要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工作經歷。你看這個人工作經歷,三年換了十個工作,那這個行為,可能要不他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要不他忠誠度不夠。這就從他整個人生、他的過去來判斷,那就更深一層,要「觀其所由」。當然,我們也要有人生的閱歷,就容易判斷,見多識廣。

再來,「察其所安」,這個「察」又更深一層,要洞察,要審查。「安」是他的心安在哪裡?比方說他行善非常高興,助人為樂,比被他幫助的人還要快樂,你就可以判斷這個人善根深厚。假如他作惡還很得意,作惡了都不覺得自己有錯,還很安心,那這樣的人就不能用,他的心就比較偏頗了。這個時代,很多人幹壞事,很安心,他覺得社會上都是這樣。他假如這樣就安心,那他是隨波逐流的情況。甚至做壞事覺得自己有本事,偷了公家的東西,他覺得我有小聰明;少報稅,他覺得自己有能耐;欺負別人的感情,他覺得是他的本

事。現在價值觀偏頗。我們也可以從這些,他處事、他做事之後的心態來判斷一個人,那就更準了。

這是講到知人,知了要選,還要用,用才,叫知人善任。這個「任」就是任用他。《群書治要》裡面也有一句提到,「選不可以不精」。你選人才一定要精準、精密,判斷正確,不然請神容易,送神難。沒德的人,你真的把他請進來,晏子說的「易進難退」。他很容易的進來,你要再把他請走,很難,他給你在那裡死纏爛打,很麻煩,所以「選不可以不精」。「任不可以不信」,你任用他,你要信任他,他才好做事情。就像古代這些大臣,皇帝信任,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信任,他時時心都懸在半空中,他怎麼好發揮才幹?所以,晏子對齊景公勸誡的時候,有提到一段話。那個時候是剛好齊景公上山遇到老虎,然後下到山下在沼澤一帶遇到蛇,回去心情很不好,給晏子講,今天寡人看到這些東西,是不是很不吉利,很不吉祥?你看晏子抓住這個機會說,君王這個不是不吉祥,你上山看到老虎,因為牠本來就住在那裡,你在沼澤那裡看到蛇,牠本來也住在那裡,這不是不吉祥。國家有三個不吉祥。一下子把景公的注意力完全拉過來了。什麼才是國家三個不吉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這個景公就記得很深刻了。

同樣在齊國,管仲也曾經對齊桓公談過這個。所以,您看古人特別重視歷史。這些歷史上的聖王,以及聖哲人留下

來的教誨,他們都很用心的去學習、領受。而當時管仲對齊桓公講是五不祥,有賢不知,一不祥;知而不能用,二不祥;用而不能任,用了他,沒有用在他最能勝任、最適合他的位置,那他可能就發揮的不是那麼好。了解他的才性好用,任而不能信,已經任用他很適合的位置,但是又不夠信任他,這四不祥。信而又使小人參之,信任他旁邊還派一些小人給他掣肘,讓他不好辦事,那就五不祥。這裡我們剛剛提到,「任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進用這位人才、臣子,對他要禮敬。孟子講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你要恭敬、禮敬他。孔子也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你恭敬、禮敬有賢德的臣子,甚至於肯定、感佩他對國家的貢獻,那他對君王、對國更加的效忠。所以「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你罷黜他的官職,「退之不可以權辱」,你免了他的官職,你不能夠羞辱他。尤其讀書人,他有一定的尊嚴,你假如罷黜他,脾氣控制不了,當眾羞辱他、甚至還打他,這樣會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

當時明朝,明太祖就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庭杖,當眾打臣子,很多有氣節的讀書人就不願意當官。所以明朝有很多皇帝都沒有學識,他感召不來有學問的人教他的後代,所以惡因最後呈現惡果。我們看宋朝最尊重讀書人。您看北宋、南宋多少讀書人為國效命,甚至於為國捐軀。我們看文天祥,看宋朝出了這麼多的名相、大臣,這是結果!都來自

於「君使臣以禮」,恭敬讀書人。所以這四句很精闢,我們一起念一遍,「選不可以不精」。我們現在在練,練什麼?練記憶力,我們邊學這個文章,你邊就隨文入觀把它背起來了。「選不可以不精,任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不可以權辱」。而「任不可以不信」,任用一個幹部、臣子,可能他為團體、為國家效命幾十年,所以這個信不是說任用他之後相信他而已,在幾十年的過程當中這個信任不能變,變了可能就讓這個臣子寒心。

所以我們剛剛講「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有度量,不能求全責備,不能因為一個小的缺點就不信任這個下屬。所謂不以小短掩蓋他很好的優點,「不以小短掩大美,不以小過黜大功」,小的過失你就把他大的功勞都忽略掉、忘記掉,這都不近人情了。「不以小怨」,小小的不愉快,就「棄大德」,那心眼太小了,和他一點小小的過節,你就捨棄他這麼好的德行,不用他,那這都是國家、社會很大的損失。所以很多那些佞臣、奸臣都是抓這些把柄,在那裡煽風點火,最後這個忠臣就受害。但是假如這個君王、領導者公正嚴明,度量又大,就不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知人,再來就能選、就能用。而《大學》裡面也講到,選人才當中有一段話,「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這一段教誨就告訴我們,這臣子裡面好善好德,尤其一點嫉妒心都沒有,成人之美,這好的人才。你找到一個人,很有才幹,嫉妒心重,完蛋了,他會

陷害很多忠良。所以選才當中有一點,一定要有成人之美,不能對人有嫉妒心。秦國用了李斯,對自己的師弟韓非子還嫉妒、還陷害,那這些好的人就進不來了。

這是跟大家交流到人才的重要性。進一步,用德行感召人才,還要了解、觀察人才,能知人。進一步善任,信任他、重用他,還有栽培他。君親師,這個親、師的精神,也是照顧、栽培。而我們這篇文章作者,曾國藩先生,他對家族,以至於對國家,都是竭盡全力的栽培人才。而且他留給世人的,有非常豐富的家書,可以從他的家書當中看到他整個修身、求學、齊家、治國的這些德行還有智慧,甚至方法都有在其中。從立志來講,我們所謂「學貴立志」。從我們上次一起學習的文章,曾國藩先生他內心裡面,時時都是憂國憂民、為國為民。而對家庭,他在家書當中有講到,「修之於身」,自己修身;「式之於家」,這個式就是當整個家族的好榜樣,行為世範,「必將有流風餘韻傳之子孫」。必將有流風餘韻傳給子孫,這個流風餘韻就是他德行的風範,垂範後世。有志氣!

諸位學長,你們身為爸爸媽媽,甚至有的是爺爺奶奶,有沒有曾國藩先生這樣的胸懷?接著還講到「化行鄉里」,不只影響整個家族,影響整個鄰里鄉黨一個地方的風氣,這個化才是讀書人的氣概,要能移風易俗。所謂,在我們《禮記.學記》裡面講到,「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今天

好像都是在複習前面的句子。「近者悅服,遠者懷之」,那這不都是移風易俗嗎?讀聖賢書都要把改善社會風俗當作自己的責任,正己化人,這是本分。當然,「好學近乎智」。他好學,他有智慧去利益家庭、利益國家。曾國藩先生很用功,手不釋卷。我們有時候看到古人的行持,真的是無地自容,覺得差太遠了。

我們之前拜讀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看到他經歷了十幾個省,光是雲南就建了幾百所學校。他這麼忙碌,居然可以蒐集整個廣大神州大地裡面好的教誨,編成這一套的寶典。我們心裡想,他的時間是從哪裡來的?真正有利民之心,如有神助。可是我們也想,他們可能一天睡不到二、三個小時我看。所以「仁者必有勇」,仁慈的力量太強了,能把人的潛力都激發出來。而曾國藩先生他處的那個時代,社會都比較亂,他還受朝廷派任,當整個湘軍的負責,還要練兵,還有作戰。在這樣的動盪當中,居然能夠這麼好學,還寫了這麼多家書,傳後世。看到他們,我們求學問不能有藉口,差太遠了。曾國藩先生臨終前一天,還在看《理學宗傳.張子篇》。還在看大儒張載這些流傳後世的文章,臨終前一天還這麼好學。所以古人的恆心,自始至終保持。

而曾國藩先生講到,讀書為學要有志、要有識、要有恆。要立定遠大的志向;要有見識,不能知少為足;最後還要有恆心,貫徹始終,有恆心、有耐心下功夫。而有志、有識、

有恆,其實這個精神跟《大學》裡面講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很相應。「苟日新」,有志,不願再隨波逐流,期許自己要成聖成賢,這是苟日新。立志裝身於千古聖賢的行列,不願再做隨波逐浪之人。再來「日日新」,每一天都不斷的積累進步,不可知少為足。這個就是要不斷積累,滴水穿石,他就有見識。有了見識,要引導別人、勸導別人,人家很佩服、很接受。因為可以旁徵博引,能近取譬,人家就可以接受。最後有恆,恆心,「又日新」,又就是不斷的突破,愈挫愈勇,百折不撓,又日新。這個就整個體現不半途而廢。哪有說求學、做人一帆風順的,不可能的。曾國藩先生還強調一個耐,忍耐的耐。這一句看不懂、不突破,不看下一句;今天沒搞懂,明天再看這一段。今年沒搞懂,明年再看,就不斷的深入,不會見異思遷,不會坐這山又望那山,功夫都下得很深。學問要突破,處世也要突破,不可以退縮。

所以,文正公又講到,「凡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打得通的,便是好漢」。這個話很鼓舞人,以後大家遇到不能突破的,要想到文正公這句話,「打得通的,便是好漢」。我們可不能做小人,或者退縮的人,要做好漢。當然,假如您對學問,在那裡很難突破,其實,一來可以看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很精闢。孔子講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一直想,「無益,不如學也」,那就是學古聖先賢的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