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_综述_黄建美

_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_综述_黄建美

_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_综述_黄建美
_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_综述_黄建美

2011年11月8-9日,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在南华大学召开。会议由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办,湖南省教育厅承办,南华大学协办,是第一次全国范围的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高等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总结资助育人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探讨推进资助工作与育人相结合,以及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新思路、

新途径和新举措。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光明,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中国银行总行个人金融总部高级经理付丹,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忠,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校长文格波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湖南省教育厅等单位,全国21个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38所高校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们围绕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主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

参会代表们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高校

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出现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

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内容单一、学习成效不佳;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导致的心理危机悄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凸显。

代表们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强调了做好资困助学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如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上海理工大学朱霞梅认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事关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事关人的发展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吴俊文结合高校资助工作的特点,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资助状况及发展需求现状,并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旗在对高校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建立以“身份判定、定量评级、定性评估”为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体系,着眼资格认定的动态性和资助育人目标,构建三级综合动态定性评估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动态监督和评价,可以有效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南京大学刘源以南京大学的“四维助困支持网络”为例,介绍了一种以

“学生学习”为中心内容,以“提升能力、意识、素养”为核心任务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二、科学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探讨如何科学构建学校资助育人体系是本次

研讨会的重点。与会代表结合高校奖、贷、助、补、

“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

理论研讨会”综述

南华大学学生资助中心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动态与信息

2011年12月第12期总第201期

104

减等各项具体工作,提议可以将育人理念贯穿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义利观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从而达到在资助中育人的目的。

南华大学黄建美提出了“资助育人、扶贫励志”的工作理念,以及如何构筑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议。她认为,构建科学的资助育人体系,一是要全面健全完善“奖、贷、助、补、免”等资助体系,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力度。二是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励志相统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公益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以及诚实守信、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操;寓教于助,做好经济困难学生成才引导,加强心理疏导和诚信教育,关爱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起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线。

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宋振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开展的“诚信校园行”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良好工作实效。北京大学杨爱民介绍了北京大学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推动高校学生资助机构组织文化建设的做法,通过建立学习型党小组、设置创先争优岗等途径,及时转化组织文化建设成果,在提供精致化服务中“创先争优”,以实现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陈发祥从高校管理的视角对国家助学贷款中的学生诚信教育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地研究。他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着的亟待解决的诚信教育问题,并提出了“精心设计教育内容、科学规划教育层级、切实保障教育效果、认真落实激励机制”等四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中国地质大学马彦周、绍兴文理学院杜坤林等立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实际,提出了“发展型资助”新理念,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应当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规律,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时间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方式,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实现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陕西师范大学王涛指出,要在深刻认识资助育人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在对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对学生实施精神资助,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陕西科技大学李学军提出构建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阳光助学新模式”,即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捐助制度建设、健全精神资助体系等方式,构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山大学钟一彪提出,促成受助学生发展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可以从人与环境互动视角倡导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势发展,并经由助人自助模式提升贫困生自我发展能力,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基础、以校内勤工助学为重点、以校外实习实践为补充,妥善处理好贫困生的压力、动力与潜力三方面的关系。

三、评述

与会代表经过两天的充分研讨,通过对资助育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达成以下共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资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已经从各个层面展开,并且形成了初步的成果,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但从整体上看,如何更好地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真正做到在资助中育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次会议交流论文的研究内容大都集中于结合本校或本地区的资助工作实际情况展开,多为实践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在资助育人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体制机制、功能功效等理论问题上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因此,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需要结合资助工作实际,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努力。

(执笔人黄建美)

[责任编辑任志坤]

2011年12月

第12期总第201期动态与信息

105

社区社会工作

1962年,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承认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社区社会工作和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一起,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中以及社会工作教育 中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 社区社会工作是较迟被确认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方法。 社区是社区社会工作的载体和对象 社区概念普通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以及哲学等学科,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使用,致使社区没有一个共同而清晰的定义。 地域是社区的首要因素。 “社区”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其著作Gemeinschaftund Gesellschaft 中首先提出。 社区中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某种自然意愿。 中文“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初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而首创。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强调的是地域和人群的汇 集以及人群之间的互动。 菲利普在《概念到应用》中指出: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目标的人所 构成的群体,在社区中,每个成员可以过着完整的社会生活。他强调的是特定地域、共同 实现的多元目标、群体三个要素。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社区要素包括: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社会心理要素、社会组织、公共设施要素 社区人口涉及要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 社会心理交织着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但以感性因素为主。 社区的特征包括:区域性、共生性、聚集性、多样性 社区分类:按照社区结构及特点,可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主要是从生产方式及生 活方式之差异做出的分类;按照社区功能,可分为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 社区、旅游社区等。 从社会工作去看社区的意义:社区是一个工作环境;社区是一个互相照顾的网络;社区是 影响社会政策的基地。 社区的基本功包括: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福 利功能 经济生活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社会化就是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当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 过程。 社会福利功能从广义说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 社区服务是指社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 以社区为单位,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的自我互助服务为基础,突出重点 对象,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 第三产业是指除了工业、农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包括商业、金融、旅游、饮食以及信息等等。 社会保障有两类:一是生活经济保障,二是生活服务保障 社区服务的特点:非营利性、地域性、专业性、综合性 社区服务的原则:理论指导原则、全面规划原则、突出重点原则、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原

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问题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力求在借鉴部分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载体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推动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做出一点贡献。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载体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参加暑期实践是很有必要的,并身体力行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实践次数随年级升高而相应增加。但是在关于“社会实践”的调查中,发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等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阐释;当今大学生的暑期实践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活动经费来源渠道较窄,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实践的灵活性和深度发展的可能;家长对社会实践的支持程度比较低以及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缺乏足够的指导等。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尽管多年来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可供学生

参与和选择的校园实践活动形式越来越多,但在其发展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民间性,结构的松散性,活动的自主性和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加上个别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品位不高,参与学生不广。具体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方面因素 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停留于口头或书面,流于形式,从政府层面看,未能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有的责任,没有从提高人才层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行业素质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角度积极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从企业层面看,不能将社会实践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只把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当成廉价或者免费劳动力;从家庭层面看,家长往往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一项不务正业的活动,或者对孩子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安全和吃苦受累心存疑虑。 2、学校方面因素 首先,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领导对学生社会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不够,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经费支出比例与教学支出比例相比明显过低。其次,校园实践活动场地等硬件条件不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更多考虑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对学

教书育人典型案例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习惯,才会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一种意识的竞争,一种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因此,情商的高低将愈来愈多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影响其个人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味教书而忽略育人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很快会被淘汰。因此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从而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从而使新课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进而使新课堂得到更加切实的推广。 教书与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要教书先要育人。学生有了好的思想品德,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学起知识来就会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有一男生特别捣乱,平时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霸气十足。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什么原因,他总是振振有辞,即便没理也要辩上三分。每当看到他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就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学生为什么不懂得认真学习,而只顾虚伪地伪装自己呢?……细想自己的做法,也许有些急于求成了。以前我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其品行的培养,结果导致他成绩一般,我也收效甚微。后来,经过一番深刻的思考之后,我注重引导其向好的、善的学习,注重其品行的培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变得懂事了,同学们也更加欢迎他了,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改善。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

以学生为中心 强化实践育人 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育人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首届实践教学工作会议发言 严国萍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文华学院首届实践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院从十年建校向十年发展迈进之际,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新的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要认真总结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评建工作以来我院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我们应用型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和应用型本科学校办学对实践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新动态,认真分析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明确下一步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的目标和思路,积极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我院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扎实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推进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强化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文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多科性、教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适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培养方案中必须要突出实践环节。我们这里指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我院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明确规定工科专业实践环节应该达到总学分的30%,文科专业实践环节应该达到总学分的20%,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实践环节已经达到要求。个别专业在会前对培养方案又作了调整也达到要求。虽然从量上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还必须深刻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找准加强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同时,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之外组织时间最长、活动集中、形式 多样、内容丰富、参与人数最多的实践活动。高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和培养育人目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暑期社会实践 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理解社会、了解国情、接受 教育、增长知识、做到知行合一,促动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增强服 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展历程 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 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展开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全国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以不同形式陆续展开暑 期实践活动,其目的组织大中学生志愿者充分利用暑假深人到企事业 单位和边远村镇,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升自 身素养,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做出积极贡献。各高校展开大学生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进展至今已有18年。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内容能够分为教育型、公益服务型、文 化科技型、社会调查型、职业规划型、就业创业型、劳动锻炼型、勤 工助学型等;按照组织形式分类能够分为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 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社会实 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红十字协会”团组织活动、参观红色基地、寻访红色足迹、创业就业活动及带薪实习、学农、学工、学军和 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1)暑期社会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思 想政治教育和第一课堂的思修课教育以书本学习和课堂传授为主,都 偏向于“灌输”和“说教”,是对已有理论和观点的实行阐述和解读,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 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财政厅、文化厅、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文化局、团委,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武警部队政治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二、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3.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

社区工作考试重点

社区工作实务简介:1实务模式:社区发展,如:“参与式扶贫”社区计划,如:“城中村改造”社区行动,如:业主与物业对抗社区教育,如:下岗再就业培训;社区照顾,如:居家养老服务2实务领域:城市社区工作;农村社区工作 一.社区A概念: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 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B类型:关于社区类型的划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多种方法,主要如下: 1.按地域划分: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等; 2.按功能划分:经济型社区、文化型社区、旅游型社区等; 3.按文化划分:民族性社区、富人区、贫民区、黑人区、白人区等; 4.按发展水平划分: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和现代社区等; 5.按社区发育成熟度划分:初型社区、成型社区等; 6.按社区形成方式划分:自然型社区、法定型社区(行政区域)等。 7.按综合划分:地域性社区、认同社区与个人网络化社区 C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人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 二社区工作A定义:广义而言,它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而言,它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C目标划分一)社区工作目标两种类型:罗夫曼分类法主要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两 大类别:(1)任务(事工)目标(2)过程目标。 托马斯提出了另一个社区工作的目标划分:(1)分配资源目标(2)发展居民目标D具体目标: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2调整 或改善关系,改变权力分配,减少社会冲突;3发挥人的潜能,发 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4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5 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6善用社会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E功能: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行动社会稳定 F特征:以社区为对象;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接入层面;居民的集体参与性; 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社会资源的可得性,政治性。 三、西方社区工作历史:1专业经验孕育时期(17-19世纪):各种慈善活动中民间救济与公共救济孕育了专业社区工作。2专业建立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专业社区工作形成。3专业多元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区工作专业逐渐成熟,日趋多元。 四、中国社区工作A思想行动1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行动 四:社区工作A价值观的构成(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来源:、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1、新教伦2、人道主义3、社会福利观念(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演变过程三)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1、助人自助2、人的价值与尊严。3、社会正义二、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一)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二)维护社会(三)民主和社会参与(四)助人自助(五)注重社会行动 B、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区工作实践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二)以社区发展为主要目标1、以解决社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目的2、以人的发展为目标。3、以社区能力建设为目标。4、以集体增权为目标。(三)根据实际条件制订工作计划四)强调居民参与(五)尊重社区自决(六)开展广泛合作 C社会分析理论1功能派主要观点:华伦认为,地理社区就是结构化地组织在一起为其成员提供一些功能;哈里森也认为结构和功能在一个社会系统里不可或缺地编织在一起,所以,社区分析和研究主要就应该是分析社区的结构体系,以及他们各自发挥的功能能否满足

社区工作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社区工作概述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一、社区的概念:以相近文化为纽带的人群在特定区域中互动的社会单元 1、社区的社会学定义应当包括三个特点:地域性、社会互动、共同的联系纽带 2、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贡献,《社区与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3、汉语中“社区”一词源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创造 二、社区的功能 1、生产—分配—消费(经济功能,最基本功能) 2、社会化 3、社会控制:行为的控制方式有两种(1)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出来的内在控制(2)制度化形成的对社区提倡的和允许的行为进行奖励以及对社区禁止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外部控制 4、社会参与:根本功能,是社区实践的核心和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要素,也是参与式民主的根本所在,社区参与中,志愿者组织和中介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相互支持 第二节、社区工作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它既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也是一个过程;社区工作者经常运用集体行动的手法,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自决,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公正。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与特征 1、目标:罗斯曼归纳了“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2、特征:(1)以社区为对象(2)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3)广泛的介入(4)强调居民参与(5)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6)运用社会资源(7)政治性特点 三、社区工作的模式 1、社区照顾 2、社区组织 3、社区发展 4、社区计划 5、社区教育 6、社区行动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社区工作理论可以分成“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两种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无) 1、调查阶段 2、精神分析学阶段 3、精神分析学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的阶段 4、获得的阶段 5、盘点的阶段 6、理论统一的阶段 7、理论归类的阶段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一)社会分析理论(无) 1、功能派理论:将社会看出有机体 2、系统理论:将整个社会看成一个系统 3、社会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达伦多夫 4、阶级冲突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包含这样三个基本假设:(1)经济组织决定其他所有社会组织(2)每个经济组织里都包含有阶级冲突的成分(3)无产阶级因为受压迫而产生共同的阶级意识,以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要改变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现状,就必须改变整个社会现行的经济制度,取消私有财产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意识形态理论 不同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社区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问题成因的看法,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和介入方式、策略 1、新保守主义 代表人物:机构有哈耶克.约瑟夫、经济事务研究所,主要观点:(1)强调社会的渐进性(2)坚信自由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3)强调个人主义(4)分析核心家庭的作用(5)提倡助人自助 2、多元主义 流行于英美,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尔、林德布鲁、阿尔蒙德和卫拔 (1)承认并应促进社会生不同群体的并存(2)承认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资源(3)调节自由市场,使不同利益的群体能够公平竞争(4)对于自由的追求:在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情况下,一切行为皆可容忍 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社会策划及社会行动模式均有多元主义的影子。通过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有效地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3228188.html,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研究 作者:傅厚春吴稼葆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教育部、团中央对于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重视,加之相关指导文 件的相继颁布,各高校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并得到了很好的响应。可在社会革新时刻发生的今天,高校共青团也要对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模式进行积极探究,以取得更好的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 社会实践,从狭义理解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实习,而运用相关专家的观点,可以广义理解为,专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技能竞赛和勤工助学等。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研究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新模式。[1] 一、高校共青团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高度重视,2005 年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颁布 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12 年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除此之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二、当前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存在的弊端 1.组织体系不够完整 如今,社会实践教育在高校体制中处于重要地位,可却并未出现规范的组织体系。社会实践大多被冠以“暑假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的名头,并没有作为一项真正归入日程的工作项目,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学期固定活动,大多是以要求名额的方式强制报名。完整组织体系的缺乏必然导致学生参与热情的减退。[3] 2.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关键在于实践,不同于课程规划内的文化课程。社会实践育人着眼于社会实践的过程,旨在育人的成效。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要步入社会,离开校园,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保障制度。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指标尚不完善,应大力推

社区工作实习报告3篇

社区工作实习报告3篇 学习社会工作有一年时间了,从开始的不了解到略知一二,再到现在对社工的认同。我们似乎打开了一扇社工的大门。经过一年时间理论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等。但社会工作毕竟是一门注重实务的课程,缺乏实践的我们对社工真正要做些什么似乎还有些迷茫。XX年6月26日,我们有幸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青岛市社会福利院以及青岛市市南区金门路街道仙游路社区进行认识实习。在参观学习了以后,我觉得自己对我们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真切的体会到了如果去做一名社工,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实习目的 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认识实习,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切实感受社工精神,社工职能,以帮助我们今后的学习。 二、实习内容 (一)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的参观与感受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位于风景秀丽浮山山麓,南临碧波荡漾的大海,北依葱郁挺拔的浮山,环境幽静,气候宜人。青岛市福利院隶属于青岛市民政局,是青岛地区最早开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老年福利机

构。XX年3月,市民政局党委决定对福利院和老年公寓实施统一管理,这是局党委调整社会福利事业结构的重大决策。实施统一管理后,占地面积26亩,床位750张,整体规模和服务项目更能体现现代生活的需求。始终坚持“亲情相伴,让为一位老人满意”为服务宗旨;“为您创造精彩晚年,伴您度过不老人生”为服务理念;一“事无巨细,尽心尽力,全面照顾,无微不至”为服务承诺。入住的老人不但可以享受到优质的生活服务,开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以及娱乐,健身等。特别是近在身边的图书馆和星光老年大学,为入住老人读书学习提供了便利。 XX年7月,青岛市社会福利院正式成立社工科,引入专业社工进行服务,根据福利院的不同情况需求,配置专业社工,向老人传达社工理念,了解老人需求,为其提供服务。因此,社工开始介入养老机构服务。与此同时,福利院建立了社工站,配备了几名专业社工,为福利院以及老人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也为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提供了平台。 此次认识实习,由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社工科的戴科长带领我们进行参观讲解。她从专业社工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福利院的基本情况,和老年社工的职能,让我们对社会工作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戴科长那里,我们了解到一般老年人的特点及需求,这对我们学习老年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帮助。老年人座位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殊的特点,除去生理上的衰老外,心理上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年老力衰,生理原因,大部分老年人会出现感觉迟钝,反应缓慢,活动能

社会实践优秀案例:慈善助学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

社会实践优秀案例:慈善助学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一、案例综述 十年来,XXX基金与时俱进、不断细化,增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已经逐步成为集“捐资、助学、实践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践基地,搭建了“助学基金、XXX超市、班级微基金、XXX夜市、有爱小屋、爱心维修、XXX学堂”等项目载体。XXX基金将慈善公益实践活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一元钱、一件物、一小时志愿服务,化巨为细,润物无声,形成了“人人可慈善”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 XXX基金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使之真正融入校园生活,确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正如《光明日报》发表的题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XXX基金”铸文化育人品牌》一文所说,XXX基金这一独特的助学模式,开创了全国高校慈善助学育人先河,使助学帮困成为文化育人的精品课程。二、案例解析 (一)案例思路与理念 1、案例思路 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公民能否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不只是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困难的现实工作,更是高校功在千秋的育人课题。XXX基金教育实践以期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是要通过精准资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让受助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增加资助安排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效能; 第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现资助育人。变单向无偿资助为诚信的“有偿”资助,变被动分配为主动个性化申请,让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将爱心传递,勇于担当; 第三是搭建实践平台,培育校园慈善文化,引导学生在公益实践中成长成才。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慈善活动中,用小小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升社会责任感,助力和谐社会。 2、案例理念 XXX基金确立了“人人参与实践育人”的育人理念,强调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慈善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慈善”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显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XXX基金确立了“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资助理念,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资助。同时,“在有能力时,回报社会,奉献爱心”是XXX基金对受助学生的唯一要求。 XXX基金确立了“人人献爱心慈善成习惯”的工作理念,通过积极开展慈善文化宣传,营造人人慈善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爱心“微行动”,培养人人做慈善的习惯,引导大学生加入慈善队伍。

夏建中《社区工作》(第2版)辅导书-第二章 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圣才出品】

第二章 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一、基本概念 1.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 答: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是指导社区社会工作者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又称“场景理论”,是社区工作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包括:①社会分析理论(功能派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阶级冲突理论);②意识形态理论(新保守主义、多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新女性主义);③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分析和机构分析理论、策划和小组理论、沟通和做决策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基层建设理论、社会运功与社会变迁理论)。 2.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 答: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是关于社区工作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的理论,它包括社区工作的基本理念、对社区社会问题的假设、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手法等内容。最主要的有:①伯顿的“二分法”,直接干预和非直接干预;②罗斯曼的社区工作三大理论模式,地区发展、社会行动和社会策划;③泰勒和罗伯特的“五分法”,社区发展理论、程序发展及服务协调、策划理论、政治行动和社区联络。 3.罗斯曼的社区工作三大模式 答:美国学者罗斯曼根据美国的经验,把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总结为三大模式:①地区发展。地区发展理论通过对社会整体和社区内部的分析,假定可以通过和谐的共识手法,达到社区的稳定,使居民有归属感而且能够互相合作,从而促进社区内部人力、物

力资源的综合发展。②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又称社区行动、抗议行动或者冲突模式。在社会行动的理论视野中,社区社会工作者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③社会策划。社会策划是指在没有采取行动之前的计划工作,它将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蓝图结合起来,制定出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并划分出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评价理论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社区社会工作者对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将深深影响他们对社会和社区问题(例如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工作对象(例如个人、小组、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介入策略(例如保守的、温和的或者激进的方法)、社区工作的方向及其自身的社会价值、角色定位的看法。 理论指导社区社会工作者进行实践活动,以实践理论为依据而展开的社会分析,可以较好地帮助社区社会工作者从理论上理解社区及整个社会,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规律。 2.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的阶段? 答: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历程做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将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七个阶段。 (1)“调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的初始阶段。社会工作者们的实践活动为社会工作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活材料。 (2)“精神分析学”阶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10)

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化了师生对大学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提升了新时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让历史的足音成为奋进的鼓点 ——华中农业大学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内核 “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华中农业大学将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史教育铸造大学文化的内核,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年来,学校建设了一批校史教育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校史教育活动,形成了校史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校史教育实践,强化了师生对于学校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了师生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师生立志成才、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弦歌不绝,宏扬“耕读”精神 一部高等学校的发展史,就是这所大学的精神成长史、文化成长史。“耕读”精神可以说是华中农业大学成长的清晰脉络。 华中农业大学肇端于1898年清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建校之初,张之洞就提出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理念;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鄂西山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总结提出了“耕读”的办学精神;解放后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勤读苦耕”的

办学要求。但建校112年来,该校屡经搬迁分合,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校史记录,在现今校园内,很难看到一百余年的校史遗存。 为了发挥校史资源在培育和弘扬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该校提出要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审视学校的发展历程,挖掘校史资源,创新校史教育载体,把校史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用校史教育凝练大学精神,铸造大学文化内核,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对大学文化理念与大学精神进行系统总结和凝练,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价值内化”;通过对校史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着力推进弘扬“耕读”精神的“资源深化”;通过对校史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着力促进“耕读”精神的“实践转化”,形成“人人为校史自豪,个个为校史添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修编校史,夯实资源基础 在实践中,学校通过修编校史,夯实校史教育的资源基础。学校借百年校庆之机,成立校史编辑委员会,组织专班修编校史,出版了《华中农业大学校史(1898-1998)》。这部校史再现了学校百年办学历程,展示了学校百年发展成就,发掘了学校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资源,成为研究校本研究的重要文献。 在迎接11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又续写了校史。该书真实反映了学校从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发展轨迹与成就。这10年的史料保存完整,时空距离很近,为校史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富有时代内涵的生动教材。 学校沿革复杂,几经兴衰,数易校址,现存校史资料多有缺误,加强核证与寻访尤为必要。近十年来,该校先后组织师生前往国家图书馆、历史档案馆等场馆查阅校史资料,赴北京、上海、恩施等地寻访校友,到武汉、恩施寻访办学遗存,为现存校史资料作出了重要补充和有力核证。

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实务

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实务 2011年2月18日 今天,我受区委组织部的委托,向同志们讲讲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实务。其实,让我讲社区工作,有点难为,因为我亲身接触社区工作时间仅仅一年半多一点,没有什么经验可总结,恐有误人子弟之嫌。但是,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王彦晨科长盛情难却,我只好匆匆予以准备,把我所了解的社区建设的相关资料匆忙予以整理,把我一年半以来对社区建设的感受简单予以罗列。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共勉。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座的各位,很多是在社区工作十几年的老社区干部,如程改芳等同志,所以讲的如有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只当我在这里班门弄斧了。下面,根据区委组织部的安排,我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 (一)社区的基本概念。2000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社区一词进行了规定,即“社区”是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实际上,关于社区这个概念,内容比较广泛,研究也很深入。社区这个概念是个外来词,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由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同情味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个团体不是有目的的选择,而是自然形成的结果,是以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以及亲戚、邻里、朋友等血缘或地缘为纽带,是家庭、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福利、娱乐及社会保障等主体构成的一个整体。1933年,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首次引进并界定了“社区”这个概念。他说,社区是具体的,是一个地区上形成

社会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育人——志愿服务 金融二班袁湘钧社会实践活动能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而其中的一项便是志愿服务,纵观历史,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首中国历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些志愿服务的精神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有一个又一个的先行者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立下旗帜,成为后来者们前行的榜样与标杆。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在去年暑假期间,利用空余时间,我参加了为老人们的体检做引导的志愿服务,这些老人们大都是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一时难以抽出时间陪同前来医院体检的孤独老人,并且还说着比较难懂的方言或者口齿不是那么清楚,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因为要照顾一大批老人而难以及时给出较好的引导,而志愿服务在这时就显示出了一定的重要性。一听说医院需要这样的志愿服务,我当即就报名前往。医院里的老人数量比我想象的要多了许多,并且已经有一些志愿者在为老人们进行体检通道方向的引导。老人们都很慈祥的向我们进行询问并且按照我们的指向有序的前往相应的体检地点。有些体检的地点楼层的设置比较高,我们便陪同老人们前往,并一再地叮嘱了老人们要小心各种台阶,直到老人们安全到达。 在做引导的期间,我遇上了一位老人,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话语,一时我便有些着急了,也不知道该是怎么办才好,在一旁做引导的大姐姐好像是听懂了老人的话语,热心地过来帮我的忙,在大姐姐的帮

助下,我们俩成功地将老人带到了心肺功能检查室,老人在到达地点后,还朝我们感谢地笑了笑,并且竖起了大拇指,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时我的心里就有一阵暖流流过,感觉很开心。时间过得很快,一天的引导工作就结束了。 在这次志愿服务期间,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这样的收获是做很多其他事情所不能获得的。在为老人们做引导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这些子女平时不能陪伴在身边的孤独老人们真的很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在和大姐姐一起为老人做引导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大姐姐帮助我和帮助老人的热情和为老人奉献爱心的精神;在老人们一个个都安全到达相应的体检地点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完成引导使命的成就感;在老人们向我们表示感谢,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开心与满足感。这些感受都是在学校参与其他活动所不能获得的,在学校我们是获取知识的主体,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而在社会,我们不仅仅应该是获取社会知识丰富人生阅历的主体,更应该是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传递爱心,传播文明,而且还能促进社会进步。当我们作为志愿者把关怀带给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同时,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每一个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去的人正是在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一起推动社会的进步,一起构建和谐社会。加入到志愿服务的大家庭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高校辅导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高校辅导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填空题] 1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参考答案:教育方针 [填空题] 2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 参考答案:必由之路 [填空题] 3()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参考答案:实践教学 [填空题] 4()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参考答案: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填空题] 5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天。 参考答案:2—3;14 [填空题] 6如何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参考答案:(1)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3)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4)认真组织军事训练。 (5)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6)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

(7)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 (8)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填空题] 7如何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参考答案:(1)形成工作合力。 (2)加大经费投入。 (3)加强考核管理。 (4)加强研究交流。 (5)强化舆论引导。 [填空题] 8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参考答案:(1)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填空题] 9(),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填空题] 10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年。 参考答案:15;25;50;1;半 [填空题] 11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的主要形式。 参考答案:实践育人 [填空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机制研究

摘要: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在大学要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科研创新能力教育以及社会融入能力教育。在社会实践育人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育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研究 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目的是帮助国家培育有用人才,帮助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在假期生活的实践教育机会,学校帮助学生创建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育机制,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基于此,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机制的研究成为现在的教学重点。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一)增强大学生专业化教育。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在进行社会体验时的有力保障,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了解知识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在社会体验中,不但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复习专业知识,加深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理论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有这样一个示例:有人将学生分为两组,两组分别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宣传教育,一组是对科普知识进行宣传,一组是对教育技术进行传播,学生在实践以后,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或者技术在实践中展示出来,并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有效将教育和社会实践融合。现在的高校已经打开校门,将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中的工作体验能够明白不同领域的人有着的不同职责及能力,而且及时了解目前我国发展的进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实际分析社会的发展状态,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以后步入社会提供保障。在进入社会的体验阶段中,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轻松的适应社会发展,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尤为突出,实践单位会与其签订聘请合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就确定了工作,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措施 (一)健全机制建设,提升社会活动管理的规范性。要想继续进行大学生实践活动,就需要设立完善的相关组织管理机构。要对大学生实践管理组织机构不断完备,设定管理制度,就比如说学生需要有负责人的带领,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评价,可以有赏有罚,但活动开展前需要培养、训练学生的积极性,确定实践项目,活动结束后需要开会总结,提出优点进行表扬,针对不足要及时提出解决办法。所以完善学生的社会体验管理制度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实际规划学校所有部门的任务,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工作目的,提高集体工作效率。接下来就是严格实施奖赏、鼓励制度,包括鼓舞老师投入到学生活动中;对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要给予奖赏,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当然,对于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教育基地也会给予奖励。更重要的是对于活动的评价任务,完善活动评价制度,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成为每年的综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为学生入党或者学期末优秀学生评比增加评选机会。只有使学生实践活动的各项管理机制都趋近于完美,才能够加大实践活动的实施力度,对学生假期在社会上的体验及时检测、评定,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丰富实践方式,增强社会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社会实践是教育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社会发展进程为基础,及时更新社会信息,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方案,还要注意结合时代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时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开创多种实践项目,是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挑战不同领域的角色的基本途径,比如家教、话务员、秘书助理等工作,都可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