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基础99-07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基础99-07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基础99-07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基础99-07真题及答案

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宪章中。

--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其讯息的传送广泛、迅速、连续、公开;其媒介为机械媒介;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具有多、杂、散、匿的特征;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2、反馈

--反馈(feedback)指控制系统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在传播学中,反馈即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传播学中的反馈概念使人们认识到传播过程不仅是线性的单向流通,而且是双向的信息传输回路。不仅传播者发出信息,受传者也发出讯息,即发出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

--反馈可以使传播者检验传播效果,并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和未来的传播行为,从而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反馈又是受众意见、需要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受众可以据此更主动、更积极地介入传播过程,主动搜集、利用信息。

3、传播者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活动中发出讯息的人或者组织。它是传播活动的起点。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指编辑、记者、主持人等组织化的个人,也可以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媒介组织。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制作、发布和控制传播内容,因此在传播学中,对传播者的研究又称为控制分析。

4、控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control experiment)是传播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和卡尔?霍夫兰引入传播研究。

--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其步骤大体包括:(1)提出假设;(2)简化因素模式,确定自变量与应变量;(3)控制与实验;(4)统计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且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情境较纯粹,标准化程度高,可以为不同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接受实验提供完全相同的情境。但人为因素强,难以创作同现实生活完全相同的情境,结论必有误差。

5、编码

--编码(encode)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编码活动一方面受编码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制约,另一方面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创新扩散模式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有:

(1)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

(2)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众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则在劝服阶段更为有力,两者显示出一种互补的关系。大众媒介和外地渠道对于早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重要。

(3)大众传播在过程早期比后期更有影响。传播的过程,通常呈S曲线,采用开始时很慢,扩大至一半时加快,当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五个环节。这一过程所需时间,依新事物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而各异,也与个人的特性相关。

(5)按采用时间先后,可以把社会成员分为革新者、初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迟钝者五种类型。同时,同一新事物在不同社会被采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一般而言,现代社会规范比传统社会规范更有利于创新的扩散。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为: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这个公式是由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对。公式中的“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是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

--施拉姆指出,人们选择不同的传播途径,是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的讯息等因素进行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充分满足需要又能方便快捷获取的传播途径。

--这就要求传播者在提供受众所需信息的同时,必须关注受众和选择者的需要和习惯,尽可能提高传播途径的便捷性与易得性。

三、论述题(共40分)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哪些部分?试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15分)【答题思路:

(1)首先概述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2)具体分析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四个部分:

一是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即人类传播史,指出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是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传播的不同类型;

三是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结构,这是对传播本体的微观研究;

四是人类传播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这是对传播本体的宏观研究;

(3)综合上述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总论P28】

2、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类型。(25分)

【答题思路:

(1)传播的含义:首先从辞源学角度,交待“传播”和“communication”的辞源含义;

其次,列举介绍传播学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对“传播”的不同定义,大体包括四类定义:一是强调“共享”,二是强调“互动与关系”,三是强调“符号”,四是强调“劝服与影响”;最后评论总结上述各类定义,给出一个普遍意义得传播定义,即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2)研究类型:首先介绍传播类型的四分法,进而概述传播学研究的几大领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并简要阐述各研究类型的主要内容;

(3)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看法,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

2000年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符号

--符号(sign)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它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符号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是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

2、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传播学者怀特最先在传播研究中使用了这种方法,对“把关人”进行了研究。

--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各方面特征,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个案研究法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

3、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也是争议最大的学者,被西方学者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他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机械新娘》、《古腾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等一系列关于传播媒介的著名论断。

--他的理论把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在传播研究中开创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4、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反馈迅速和可控性强等特点。它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5、把关人

--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6、传播媒介

--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它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等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

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话、书信等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反馈迅速和可控性强等特点。

(3)组织传播: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参考答案:

对大众传播功能的研究,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大众传播功能理论。

一般而言,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

正功能:

(1)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媒介工作者作为“社会雷达”和“守望者”,“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他们能进行充分调适。

(2)引导舆论

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总汇。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存在为前提。大众媒介的重要责任之一即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

(3)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文化遗产,丰富了大众教育的途径,促进成员社会化。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娱乐内容,使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起到了文化普及和社会解压阀门的作用。

除了上述积极功能外,大众传播也具有一些对社会的不利的负功能(可以略述),一个社会要良性发展,就要对大众传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其负面功能:

(1)媒介在大众和现实之间插入了一个虚拟的媒介环境,大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但媒介所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地再现生活场景,且这些事实是经过媒介有目的的选择的,并不能代表社会趋向。

(2)媒介接触使人们满足于间接的了解方式,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3)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4)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5)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6)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大众传播给一些国家特别是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3、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由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提出的一个关于舆论形成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

旋”效果,“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但它过分强调了多数人和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忽略了少数派的作用和“反螺旋模式”存在的可能性,这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是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亦是一种有机互动的关系。

(1)一定的传播制度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播制度与之适应。一般而言,传播制度维护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制度服务。

例如集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专制主义社会,因而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传播媒介拥有的绝对统治权;自由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以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为社会基础,主张传播者应该具有传播自由,大众传播业需要自由竞争、自由营业,大众传播内容应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竞争日益加剧,传播业商业化、集中化愈加严重,传播业滥用新闻出版自由,侵犯公民权利,引起社会不满,于是社会责任论由此而诞生,主张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2)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具有能动作用,影响着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维护、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其基本状态影响着社会中其他派生制度的发展,只有传播制度与其他社会派生制度协调互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传播制度的不适应,乃至失控可能影响到社会其他制度乃至根本制度的稳定,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制度的崩溃和瓦解。

(3)【最后,综合上述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关建议。】

2、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

【答题思路:

(1)简要论述传播学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注意交代相关的标志性事件;

(2)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一、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是我国传播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二、加强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确立传播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和学术正当性;

三、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促进实证研究的发展;

四、强化对批判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传播研究的视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播批判理论;

五、加强我国传播学研究与国际传播学界的接轨和交流,走国际化的研究道路。】

2001年传播学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传播

--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人际间或组织间发生、发展和维持关系的基本机制。

--从普遍意义上讲,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

2、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把美国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他还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创建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或新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如提出了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预期的报偿/ 付出的代价;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小媒介的建设,解决当务之急,而不应脱离国情,一味追求西方的速度。

3、枪弹论

--又称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该理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因而有严重的缺陷。20世纪40年代,枪弹论被有限效果论所代替。

4、编码

--编码(encode)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编码活动一方面受编码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制约,另一方面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5、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是一种成熟而影响深远的科学方法。卢因(勒温)与霍夫兰最早在传播研究中使用该方法。

--步骤:提出假设——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一对自变量与应变量——建立控制组和实验组——实施实验刺激——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包括控制实验法(室内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室外实验法)两种。

(1)控制实验法指在室内进行的,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实验因素,且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情境较纯粹,标准化程度高,可以为不同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接受实验提供完全相同的情境。但人为因素强,难以创作同现实生活完全相同的情境,结论必有误差。

(2)自然实验法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

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或媒介将信息发送出去,然后进行比较、测定实验结果;也可以事先设计好一个研

究方案或程序,然后等待时机,事件一旦发生,研究者便介入、调查。

真实可靠,客观准确,是现实生活逻辑的实在反映。但难于控制。相比于控制实验法,结论会比较粗糙,但实践指导性强。

6、知识沟

--知识沟(knowledge gap)是知识沟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知识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取知识量差别的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这种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量差异就是所谓的知识沟。可能导致知识沟的因素包括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备;社会联系;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机制;大众媒介的性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

--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

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意义:它突出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枪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积极作用。

--不足: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视了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的作用;脱离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地揭示受众与媒介的社会关系;仅反映出受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接触”,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并且往往只选择那些对加强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绝那些与自己的固有观念相抵触的内容。

--受众的这种对信息的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选择性注意

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以及能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同自己已有观念或立场一致的内容,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利的信息,排斥不一致的内容,回避有害或不利的内容。

(2)选择性理解

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受众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在受众注意和接触到的信息中,只有那些符合其原有认识结构的一小部分内容才会进入深层认识和理解的阶段。

(3)选择性记忆

指受众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的信息中,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见或兴趣的内容。

--受众选择信息的三个程序就像保护受众的三个防卫圈,由选择性注意依次向里,对那些可能包含反面信息的刊物或节目,人们会避开;如果不能避开,则在解释信息时进行选择性理解;如果也做不到,就进行选择性记忆,简单地忘掉反面信息。这种选择过程也是受众应对信息超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3、简述教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由伯格纳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本能,使得人们在头脑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教导了人们的现

实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如此,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这些信息不是以说教的形式,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来传递的,因而是潜移默化的。

--教养理论指出了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传媒的倾向性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影响;教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教养理论可能适合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并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众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析“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人类传播制度的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

(1)该理论将人类传播制度分为三类社会类型之下的四种制度类型,即封建时代的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和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苏维埃传播制度。

集权主义理论:植根于专制社会,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等传播媒介拥有的绝对统治权。大众传播媒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不允许报刊批判政府,统治者有权监督报刊的一切活动,包括审查内容。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信奉“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的观点,主张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

社会责任论:强调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没有不负责任的民主,也没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苏维埃理论:大众传播媒介是国家和党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2)报刊的四种理论探讨了不同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升了传播学的理论层次,对以后的媒介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3)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是根据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提出来的,是为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作辩护的,对其他传播制度,尤其是对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认识有极大的片面性,带有“冷战”色彩;另一方面,传播制度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的传播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该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传播制度的现实,需要修正和发展。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媒介整合的看法。

【首先,应当解释何谓媒介整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传播手段的进步,媒介整合(media convergence)与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人类传播行为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发展趋势来看,媒介整合包括两方面--媒介形态整合和媒介资本整合。

媒介形态整合是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彼此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媒介形态的变化、互融与创新。资本整合则是通过资产重组,使优势资源互补共存,使跨媒介、跨地区的媒介产业集团在中国成为现实。【其次,结合我国媒介发展的实际,指出媒介整合对媒介产业的重要意义。】

媒介整合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主流趋势,其意义不仅在于媒介个体竞争力的增强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更在于能由此带动其他更多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增强整体竞争力,以迎接WTO的国际化竞争环境。【再次,结合自己的看法,谈谈媒介整合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如对媒介形态发展的影响、对传媒教育的冲击、对人们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影响等。】

2002年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传播

--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人际间或组织间发生、发展和维持关系的基本机制。

--从普遍意义上讲,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

2、信息

--信息(information)是人的精神创造物,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申农和维纳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根据信息论的定义,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运动的表达形式。信息的作用在于表述它所在的物质系统,从而减少或消除人们对该物质系统的不确定性。根据起其所在系统的不同,可以把信息分为三类,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其中,社会信息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3、受众

--受众(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又是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主动的参加者和反馈源。离开了受传者,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便不能成其为传播。

--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受众是明确的,且人数较少。受众和传播者相对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而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大众传播者和受众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重要特色。

4、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是拉扎斯费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舆论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1)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2)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3)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4)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

5、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即媒介的文化价值。

--媒介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又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亚文化系统,即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日益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广泛的影响。--研究媒介文化,实际上就是研究传播媒介与文化及其变迁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理论模式:传播媒介是文化表述的工具,反映文化及其变迁;传播媒介是文化传送的工具,影响文化及其变迁;传播是社会文化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容纳文化及其变迁。

6、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的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根据传播学者麦奎尔的分类,传播效果有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和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传播学中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大致经过了“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效果论”四

个阶段。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传播模式则是对传播过程和机制的简约化描述。

--传播模式是思想和研究的辅助工具,能够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境及相关变量的关系。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1)构造功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解释功能:解释尚未明了的问题,获取对未知关系的认识;

(3)启发功能:启发探知新的未知的事实与方法,引导人们关注某一要素的核心环节;

(4)简化功能:使得传播研究者可以跳过一些要素,简化步骤,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

(5)预测功能:可以为估算各种不同的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从而对事物的过程与结果进行预测。

2、什么叫把关人?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有哪些?

--把关人(gatekeeper)又叫“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的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

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3、简述知识沟假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沟(knowledge gap)假说最早由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

--其基本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知识沟的产生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经济地位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传播技能的差别;知识储存量的差别;社会交往范围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媒介本身倾向于为较高阶层服务的本性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什么叫“第三者效果”?试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第三者效果”现象。

(1)【首先解释何谓“第三者效果”,交代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

“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是由戴维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传播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他们往往认为,特定的信息对自己没有什么效果,但他人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分析和解释“第三者效果”。】

例如,在出现对其不利的媒介信息时,厂家会比受众的反应更快。一种解释是,他们认为,公众可能会受到媒体的影响,而采取对其不利的行动。而事实上,受众的反应并不一定如厂家想象的那么强烈。

(3)【结合自己的看法,对该理论作一简要评论。】

人们通常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大众媒介影响,但这可能是错觉,低估了媒介对他们自己的效果。

2、什么是传播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你怎样看待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答题思路:

(1)【首先分别解释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含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定性研究方法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建构假设的命题,最后

得出理论性的结论。传播定性研究方法常用的有话语分析、民族志方法、符号互动论等。

定量方法是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2)【结合自己的看法,谈谈对两种研究方法的认识,重点阐述对两种方法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两者的关系的认识。】

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划分主要是由研究者使用的分析中介所决定的,量化分析的中介体是数字以及数字之间的相对关系(量化的事实),质化分析的中介体是人类的经验、概念。

量化和质化只是强调重点不同的理论形态,两者有明显的互通性,在本质层次上,所有的理论的都是质化的,但大部分的理论都还是引用形式化、数据化、图形化的再现方式。

2003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一、名词解释(6个,每个5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的第一份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

--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其目的是宣传“神理”,主要内容是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以及介绍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都是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成,体裁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赠阅,主要对象是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

2、大众传播的四项主要功能

--一般而言,大众传播的四项主要功能是:

(1)传递信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

(2)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而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代表着一种强烈的倾向、愿望和要求。引导舆论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之一。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大众媒介可以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

(3)教育和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传播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丰富了大众教育的途径,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娱乐内容,使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起到了文化普及和社会解压阀门的作用。

3、《纽约太阳报》

--《纽约太阳报》(The Sun)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由本杰明?戴于1833年在纽约创办。--它的出现和成功是资产阶级报纸向廉价报纸发展的转折点。

--《纽约太阳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杰明?戴全新的办报方针:

首先,该报售价低廉,转而通过扩大商业广告来充实收入;

其次,该报注意刊登有趣味的新闻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第三,该报主要采取街头零售的方式进行销售。

--凭借上述做法,《纽约太阳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该报格调不高,充满低级、庸俗的内容,甚至任意编造。

4、《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旨趣》一文,提出了所谓的“四不”方针,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它的特色。

--“四不”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但是,其后来的报刊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原则。

5、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可以用图示)

--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由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及其同事韦弗于1949年提出。这一模式可以用图表示为:

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消息信号接受的信号消息

|

噪音

信源从一组可能传播的消息中产生出实际传播的一条消息;发射器将消息转变为信号以适合传播渠道使用;接收器将信号重新恢复成消息;信宿是消息想要传达的人或物,即即接收者。

--这一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中噪音,并揭示了由于噪音干扰所导致的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

异。

--但是,由于其本身是研究技术问题的,因而未能在模式中考虑人和社会的因素,忽略了讯息的内容和传播的效果等。同时,单向性也是其不足之处。

6、施拉姆

二、简答题(4道,每道15分,共60分)

1、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办报活动。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中国开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特别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于西方文明的接触中萌发了改革中国、变法图强的要求,他们从外人办报活动中认识到了报刊的社会功能,开始逐步效仿外报,自办报纸。

--最早要求国人自办报纸的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其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1月创办于香港的《循环日报》,创办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报人王韬。该报掀起了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是我国最早的政论报纸。

其后,在变法维新运动中,改良派的办报活动达到了高潮,先后出版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改良派报刊,并引发了全国各地的维新报刊的出版高潮。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改良派人士移居海外,继续创办保皇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报在政治改革上,均主张“导中国当以渐”,宣扬改良,并带动了内地改良派报刊的出版。

辛亥革命后,改良派报刊逐渐转向革命的对立面,与革命派报刊展开了激烈争论,成为革命的一大障碍。--上述办报活动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对近代报刊的认识,是其维新思想和改良实践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变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囿于其时代和阶级局限,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思想和实践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和空想性。

2、简介“黄色新闻业”。

19世纪末期,普利策的《世界报》星期日版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漫画专栏,是画家奥特考特的“黄孩子”(Y ellow Kids)。由于漫画多以当时社会新闻为主题,而且兴趣盎然,故黄孩子的大名在纽约家喻户晓。后奥特考特随《世界报》星期日刊全班人马来到赫斯特的《新闻报》继续主持“黄孩子”专栏。普利策又请拉克斯到《世界报》主持该专栏,由此引发了“黄孩子双胞胎案”,为争夺“黄孩子”的版权而诉诸公堂。两报均刊载“黄孩子”的大幅广告,使“黄孩子”成为风行一时的人物。加上两报充满刺激性新闻,于是人们将这种新闻和黄孩子漫画联系起来称它为“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业,引起全国报纸的仿效,并于1899—1900年达到最高峰。

1901年以后,《新闻报》和《世界报》的竞争趋于缓和,庄重报纸如《纽约时报》兴起,人们对黄色新闻负面影响的厌恶,使得黄色新闻业逐渐衰落下来。

3、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而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到,两者的区别主要有:

(1)传播者不同:人际传播的传播者是非组织性的普通个人,而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则是组织化的专业传播者,如记者、编辑等;

(2)媒介不同:人际传播一般不借助媒介而面对面或只是凭借简单的人际媒介进行传播,而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复杂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技术性很强;

(3)传播内容不同:人际传播的内容一般是私人性的话题,主观性较强,而大众传播的内容一般是具有公众性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信息;

(4)受众不同:人际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交互的,互动性强,而在大众传播中,传者与受众

的地位比较固定,受众是隐匿的大规模社会公众,反馈具有延迟性;

(5)影响范围不同:人际传播在两个或数个人间进行,因而影响是小范围的,而大众传播则会在广大的社会范围产生巨大影响。

4、简介电视的“教养理论”。

--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是由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pseudo-environment)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

--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三、论述题(2道,每道30分,共60分)

1、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最初是由谁验证的?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发现、这项研究对传播活动或传播研究有何现实意义)?试举例加以说明。

【首先,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阐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影响议程设置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自己的观点,阐述该理论的现实意义】

(1)起源和发展:【注意交代这一点!】李普曼、科恩等早期思想家对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阐述:伯纳德·科恩认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惊人地成功。”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中,最早提出了“头脑图像和身外世界”的观点,区分了媒介现实、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麦库姆斯和肖先后进行了查普尔希尔研究和夏洛特研究,并于1972年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2)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媒介不仅为受众提供议程,还为受众对复杂的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3)现实意义:能够帮助人们积极承担“环境的守望者”的角色;对引导正确的舆论,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抵御不良信息,保护民族文化;促进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对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有积极意义。

【举例】:

2、传播学者总结出哪些著名的宣传策略和方法?试举两三种具体说明,并以政治宣传或者广告宣传中的现象或者实例加以解释,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1)李(Alfred McClung Lee)和李(Elizabeth Briant Lee)合编的《宣传的艺术》一书归纳了七种常用的宣传技巧:

辱骂法(name calling):给某种思想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检查证据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如“恐怖主义”。

光辉泛化法(glittering generality):也叫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即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

不经证实就赞同或接受它。如罗斯福的“新政”。

转移法(transfer):使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如名人广告。

证词法(testimonial):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点、产品或人,以影响公众的态度。如名人广告。

平民百姓法(plain folks):讲话者试图让受众相信他的想法是好的,因为这些想法是“人民的”想法,是“普通老百姓”的想法,以受到更广泛的信任。如克林顿被塑造成“只是普通人”的形象。

洗牌作弊法(card stacking):选择使用陈述的方法,通过事实或谎言、清晰或模糊的、合法或不合法的叙述,对一个观念、计划、人或产品做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蛋说明。

乐队花车法(band wagon):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至少我们所有人——正在这样做”,以此号召人们跟随大家“跳上乐队花车”,与其所属群体中的其他人一样接受他的计划。如广告:“今年流行× ×”(3)评价:这七种技巧可以被应用于政治、战争宣传,以及广告、公共关系中;而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宣传技巧可以做一个清醒的信息接收者。

2004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解题思路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刻板模式

--刻板模式,又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最早由李普曼从印刷术语引入社会科学。

--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

2、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而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等。

--他们主张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以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文化工业的批判,剖析和批判了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流派,开创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先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各种批判学派的研究取向。

但他们在颂扬高雅文化的同时却贬抑大众文化,完全忽略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积极的一面,因此,他们的批判仅仅停留在单纯否定性的批判阶段,始终找不到必然的出路。

3、符号

--符号(sign)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它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符号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是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

4、创新—扩散模式

--创新扩散模式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

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在获知阶段相对来说更为重要,而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则在劝服阶段更为有力,两者显示出一种互补的关系。大众媒介和外地渠道对于早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重要。

--大众传播在过程早期比后期更有影响。传播的过程,通常呈S曲线,采用开始时很慢,扩大至一半时加快,当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五个环节。

5、把关人

--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6、伊里县研究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美国伊里县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

选民政治态度的影响,并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史称伊里县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的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主要是维护或强化,而不是轻易地改变受众的原有态度。

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开创了传播效果有限论的传统。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传播学产生在美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传播学于20世纪40、50年代诞生于美国,有着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是一系列因素驱动的产物:(1)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主张、树立形象、争取竞选支持;

(2)战时宣传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起到巨大作用,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产生;二战期间由于纳粹的迫害,大陆专家学者涌入美国,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3) 经济上美国是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增加,广告、调查公司大量产生,企业普遍较关注营销环节中的传播问题,支持传播研究;

(4) 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

(5) 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6) 传统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简述归因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提出。研究的是人们推断行为原因的方式,关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行为的可能性原因,阐述人们了解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过程。

--这一理论的三个假设是:

(1)人们倾向于尝试确定行为的原因,当遇到问题时,人们总是试图寻找能帮助其回答这一问题的信息;

(2)人们会系统地确定原因;

(3)归因的原因对知觉者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产生影响;传播者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情境的意义。

3、简述预防接种理论。

--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inoculation theory),由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提出,目的是为了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该理论认为,人的信念、思想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上的防疫力,一是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二可以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实验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有效。

当对象们接触到对于基本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会形成某种通用的免疫力,借以抵抗反面信息,使原有信念即使遭遇不同方式的攻击,也不可能发生改变。

--预防接种的效果在实际传播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建国后,毛泽东曾发表讲话,认为扩大《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有利于增强人民对西方反华宣传的抵制力。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受众的选择性心理的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25’)

(1)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选择性注意: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以及能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同自己已有观念或立场一致的内容,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利的信息,排斥不一致的内容,回避有害或不利的内容。选择性理解: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受众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选择性记忆:受众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的信息中,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见或兴趣的内容。(2)受众选择信息的三个程序就像保护受众的三个防卫圈,由选择性注意依次向里,对那些可能包含反面信息的刊物或节目,人们会避开;如果不能避开,则在解释信息时进行选择性理解;如果也做不到,就

进行选择性记忆,简单地忘掉反面信息。这种选择过程也是受众应对信息超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3)传播者要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和减少造成受众理解偏差的可能,信息编码清晰准确,并尽量减少有人曲解信息后再作二次传播的可能。

2、结合三种假说谈谈你对电视暴力效果的认识。(35’)

--电视暴力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指有关电视中呈现的暴力内容对受众的影响程度的研究。该研究利用了教养理论和社会学习模式,属于适度效果的相关研究范畴。

--该理论有三种假说:

(1)净化作用假说(catharsis hypothesis):认为电视中的暴力内容替代性的表达了受众的暴力倾向,可以抵制实际暴力行为发生;

(2)模仿假说(initation or modeling hypothesis):受众从电视中模仿暴力行为并在现实中实施;

(3)免除抑制假说(disinhibition hypothesis):电视暴力降低受众对暴力行为的抑制,促使实际发生。此时电视起到了一种宣扬普遍规范的作用,使人们认为暴力是人际关系中可以被接受的方式。

--【最后,联系上述理论假设和社会传播实际,谈谈你对电视暴力的看法,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北京广播学院2005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最早将实地调查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对当代大众传播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以美国总统选举为课题,进行了“伊利县调查”,并发表了《人民的选择》和《选举》,是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在书中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传播环节中存在众多因素,使传播学结束了“枪弹论”时代,进入“有限效果论”时代。

2、五W模式

--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的著名的传播过程模式。

--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和环节组成。

--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显示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的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但同时具有高估传播效果、忽视反馈要素等缺陷。

3、组织传播

--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传播方式。具有协调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建立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交流组织内部情感、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等功能。

★4、信息主权

--信息主权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的是三个方面: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信息主权是一个以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为主提出的概念,它的提出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少数传播大国的文化侵略的担忧,他们主张对无节制的跨国传播进行控制和管理。

5、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即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样本的讯息内容。20世纪20年代,拉斯韦尔首次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当中。

--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范围——制定分类标准——抽取分析样本——统计分析、解释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内容分析法应用广泛,可真实表现信源特征,研究费用也较低。但往往只能告诉表层的、直接的结论,对于深层的、间接的效果,只有与其他研究方法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另外,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反映真实情况,同时要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研究的科学性、严密性。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媒介霸权论的基本含义和现实意义。

(1)媒介霸权理论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充分强调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认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大众媒介是被统治阶级控制,并帮助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大众媒介内容满足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求。

葛兰西把霸权分为“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其中最根本的文化霸权。在大众传媒时代,这种霸权社会更加明显。大众传媒一方面维护领导集团的利益,为其歌功颂德,灌输他们的政策思想;另一方面,为了维持自身所赖以生存的观众群,以及社会的稳定,又使各种其他观念同时存在,使冲突与共识、统治与抗争在文化霸权的统治之下并存。

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把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看成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进行霸权争夺的过程,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观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观。

(2)近年来,我国社会利益主体不断分化,不同社会阶层逐渐显现,由于各阶层的传播技能和所占据的传播资源不同,因而社会信息流动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多被精英群体垄断,底层群众难以发出声音;而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几大主要通讯社掌握了全球信息的流通权和阐释权,美国影视业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空间被严重挤压,其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侵害,国际文化的流通极度失衡,文化帝国主义正威胁着全球文化多样性。

媒介霸权主义理论提醒我们:在国内,应当保障社会各阶层的信息权利,防止媒介接触、媒介参与以及信息流通方面的社会分化;在全球范围内,应当警惕个别大国对全球信息流通的垄断,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各国文化平等发展、共同繁荣。

2、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有哪些?试简述之。

马克思主义及其影响的批评学派在当代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第一,批判的传播研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经验研究忽略的制度层面的宏观研究的缺陷;

第二,批判研究强调社会公正,强调社会关系的权力斗争,强调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这种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并有效避免经验学派主导下的传播学研究成为完全为既得利益服务的研究;

第三,批评研究所提供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定量研究的批评立场,可以促发对经验学派的反思,有利于传播学研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论述(共80分)

1、新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是怎样的?推进新技术应用于传播媒介的经济、社会动因何在?试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之。(30分)

(1)对大众传播媒介而言,技术扮演了核心的推动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新媒介本身的形式和技术特征就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技术推动了媒介的演变。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人类只能凭借体语和简单的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文字的发明,促成了人类传播史的第一次伟大变革,信息可以借助文字超越时空界限进行久远传布。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简便的载体,并使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广泛传播成为可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子媒介诞生,人类信息传播速度大为提升。随着卫星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人类媒介的进步,使得人类以时间压缩空间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2)尽管技术的进步对媒介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技术不是决定媒介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技术在媒介演进中的角色。应该承认,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信息传递需求,才是媒介演进的根本决定因素,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人类不断改进技术,并迅速应用于媒介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人类控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3)任何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推进新技术应用于传播媒介的动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印刷和报纸,向市民阶层传递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观念,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第二是军事竞争的需要。例如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利用广播的力量登上了国家元首的宝座,而同盟国则是利用广播来削弱敌国的斗志,争取中立国的支持,鼓舞本国人民的斗志;

初三数学基础训练题

练习题(一) 1.计算: ( ) 1 02 1211381 21-?? ? ??+-+ ++ 2. 16的平方根是 3.分式1 12+-x x 的值为零,则=x 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是6cm 和9cm ,则周长是 5.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10,那么它的重心与外心之间的距离是 6.函数11 2 ++= x x y 的定义域是 ,若1 1 3)(-+=x x x f 则=)4(f 7.相切两圆的圆心距是5cm ,其中一个圆的半径是3cm ,则另一圆的半径是 8.在一陡坡上前进40米,水平高度升高9米,则坡度=i 9.把抛物线32 -=x y 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抛物线顶点是 10.设m 、n 是方程0122=--x x 的两个根,那么=+n m 1 1 11.方程3815162 2 =?? ? ??++??? ? ?+ x x x x 设y x x =+1 原方程可变形关于y 的整式方程是 12.如图弓形ACB 所在圆的半径是5, C 弦AB=8,则弓形的高CD 是 A D B 13.若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是0 36,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14.分式方程 011 12=-+-x x x 的根是 15.分解因式=+--2 221a ax x 16.数据5,-3,0,4,2的中位数是 方差是 17.不等式组 52+x ≤()23+x 的解集是 21-x <3 x 18.已知四边形ABCD 中,AB//CD ,AB=BC 请填上一个适当的条件 使得四边形ABCD 是菱形。 19.已知一次函数b kx y +=过点()1,1-与()4,2,则y 的值随x 的增大而 20.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是1∶9,则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21.上海市现有人口约一千七百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 22.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 中,0 45=∠B AE 为BC 边上的高,将△ABE 沿AE 所在直线翻折后得△AB ′E , 那么△AB ′E 与四边形AE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23.已知222 =-x x 代简求值 24.解方程:3 10 66=+++x x x x ()()()()()133312 --+-++-x x x x x

政治学原理考试重点

开篇语: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 ?广义政治:在?°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使用的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狭义政治:国际上通用的政治学专业意义上的概念(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术语意义上的政治:很重要(官话) ?) 5、利益政治观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而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三、?°非阶级关系?± ?1、阶层 ?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个阶层)。 ?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 ?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是也要依据其它社会因素,比如劳动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等。 ?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未成熟起来之前,也称为阶层,比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过渡群体也可以成为阶层,比如军人、大学生。 ?2、等级 ?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的人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人。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三等级?±。 第二节西方国家阶级构成的新变化 ?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 一、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2.1848年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3.权力从其存在和作用的领域来划分,可分为私人权力和。 4.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5.一个国家公民的程度及其水平,通 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和政治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 6. 不等于政治选举,前者不仅包括 公民的政治选举,还包括公民在罢免、复决等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7.在国家层次和范围内,政治权力表现为至高无上的和唯一的。 8.国家机构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 9.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是。 10.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 11.以政党的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 12.195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首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13.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由自然人变成的过程。 14. 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 的表现,即公民不参加政治生活,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15. 可以说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它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16.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政治特征是的变易。 17.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和政治革命。 18. 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1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历史

上存在过的统治分为两大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与。 20.剥削阶级国家的共和政体可以分为共 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和共和政体。 21.按照政党是否掌握政权,可以把它们分为执政党、和反对党。 22.政党制度由决定,是政体的组成部分,同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府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23.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这是与一般文化显著不同的特质。 24.政治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25.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 一是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是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设立,实行“一国两制”。26. 是介于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 27.实行资产阶级一党制的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另一种是国家。 28.资本主义民主主要包括民主原则、

EMS基础知识真题汇总

基础知识选择题: 1、斯隆模式是(B ) A:职能式结构 B:事业式结构 C:矩阵式结构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速率的单位是(A ) A:kg/h B:g/h C:kg/d D:mg/m3 3、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理解不正确的是(C ) A:它包括组织活动、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B:它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C:它可以确认组织取得最优的环境结果 D:它是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管理环境因素的。 4、GB/24001-2004标准4.5.3要求组织评审所采取(C )有效性 A:纠正措施 B:预防措施 C: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D:信息交流方式 5、哪组物质属于现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一类污染物(B ) A:Cu Zn B:Cd Cr C:氰化物甲苯 D:氨氮硫化物 6、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储存,处置,应当(B) A:向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B: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C:向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D: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7、下列哪项表述最符合GB/T24001-2004标准4.6关于管理评审的输入要求(D) A:内部审核的结果、组织的环境绩效、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B: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组织的环境绩效 C:外部相关方抱怨、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D:B+C 8、某公司对产品是否满足合同中的环保要求进行评审,改场景是(B)条款的要求 A:4.4.6 B:4.5.2 C:4.3.2 D:4.5.1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函数基础训练题(1)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函数基础训练题(1) 1.函数y= x - 3 1 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函数y=1 + x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 围是;抛物线y x =-+ 312 2 ()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____; 2.抛物线y=3x2-1的顶点坐标为对称轴是; 3.设有反比例函数y k x = +1 ,(,) x y 11 、(,) x y 22 为其图象上的两点,若x x 12 <<时, y y 12 >,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4.如果函数x x x f- + =15 ) (,那么= ) 12 (f________. 5.已知实数m满足m2-m-2=0,当m=_______,函数y=x m+(m+1)x+m+1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 6.函数 3 1 - - = x x y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若直线y=2x+b过点(2,1),则b= ; 7.如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 ,2(- A,那么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 8.已知m为方程x2+x-6=0的根,那么对于一次函数y=mx+m:①图象一定经过一、 二、三象限;②图象一定经过二、三、四象限;③图象一定经过二、三象限;④图象一 定经过点(-l,0);⑤y一定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⑤y一定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以 上六个判断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多填、少填均不得分) 9.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三位学生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甲:对称轴是直线x=4; 乙: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都是整数,且以 这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请你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解析 式:; 10.已知二次函数()0 2 1 ≠ + + =a c bx ax y与一次函 ()0 2 ≠ + =k m kx y的图象相交于点A(-2,4),B(8,2) (如图所示),则能使 1 y> 2 y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是.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1)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2.二次函数y=x2-2x+3的最小值为()A、4 B、2 C、1 D、-1 13.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3 (B)x≠3 (C)x>3 (D)x≥3 14.二次函数y=x2+10x-5的最小值为( ) (A)-35 (B)-30(C)-5 (D)20 15.已知甲,乙两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分别为y=k1x+a1和y=k2x+a2, 图 象如右,设所挂物体质量均为2kg时,甲弹簧长为y1 , 乙弹簧长为y2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为( ) (A)y l>y2(B)y1=y2(C)y1<y2(D)不能确定 16.函数y= 4 1 - x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x4 - ≤ B. 4 - ≥ X C. x>-4 D. 4 - ≠ x 17.点P(-1,3)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 A. (-1,-3) B. (1,-3) C. (1,3) D. (-3,1) 18.函数y= 2 1 - x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 x>2 B. x<2 C. x≠2 D. x≠-2 19.抛物线y=x2-2x-1的顶点坐标是() A.(1,-1) B.(-1,2) C.(-1,-2) D.(1,-2) 20.抛物线6 3 2- - =x x y的对称轴是直线() 2 3 ) (= x A 2 3 ) (- = x B3 ) (= x C3 ) (- = x D 21.给出下列函数:(1)y=2x; (2)y=-2x+1; (3)y= x 2 (x>0) (4)y=x2(x<-1)其中,y随x 的增大而减小的函数是() A、(1)、(2). B、(1)、(3). C、(2)、(4). D 、(2)、(3)、(4) 22.如图,OA、BA分别表示甲、乙两名学生运动的一次函数图 象,图中s和t分别表示运动路程和时间,根据图象判断快 者的速度比慢者的速度每秒快() 23.A 2.5米B2米C1.5米 D 1米 24.当K<0时,反比例函数y= x k 和一次函数y=kx+2的图象在致是图中的()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四参考答案 (答案及答案所在教材页码) 说明:该练习题出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6年1月第4次印刷的《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第4次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公民的意志 P267 2.根据_________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分权制衡 P186 3.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________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暴力P94 4.经验事实证明,_____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P64 5._________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P197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____________问题。权力P13 7.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___________、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工会P137 8.___________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宪政建设P256 二、选择题 1.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C P268 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 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 P123 A 委员会 B 君主立宪 C 共和民主 D 议会民主 3.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 B C D P180 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原则4.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 B P216 A 福利改革 B 经济干预 C 自由经济 D 自由贸易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 B D P97~100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6.“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A D P228 A 新社会民主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后社会主义 7.()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D P82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真题汇编

高考考点一:字音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行.伍(hán 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 g)厉兵秣.马(mù) 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a)荆钗.布裙(chāi) C.巨擘.(bò)河蚌.(bàn g)得不偿.失(chán g)莘.莘学子(shēn)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泊.车(b6) 称.心(chèn) 唱主角.(jiǎo) 弹.丸之地(dàn) B.苍穹.(qióng) 掺.和(cān) 单行.本(xíng) 不偏不倚.(yǐ) C.梦魇.(yǎn) 本埠.(bù)黑魆魆 ..(xū) 燕颔.虎颈(hàn) D.祝祷.(dǎo) 鞭笞.(chī) 便.利店(biàn) 名噪.一时(cào)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摩擦力供认不悔对称.(chèn)穷源朔.(shuò)流 B.一拉罐转弯抹角隽(jùn)永令人发.(fà)指 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tāo)扰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整齐划一倾轧.(zhà)囤.(tún)积居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 .. 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饯.别(jiàn)晦.涩(huì)铁栅.栏(zhà)浑身解.数(xiè) B.扒.手(pá)吱.声(zī)和.稀泥(hé)步履蹒.跚(pán) C.畜.养(xù)寒噤.(jìn)露.马脚(lòu)扪.心自问(mèn) D.顺遂.(suí)什.锦(shí)蒸馏.水(liú)兵不血.刃(xuè)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弹.劾/弹.丸之地哽咽./狼吞虎咽.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泊.位/淡泊.明志叶.韵/一叶.知秋 C.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是考察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由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汇总 1、2016G20峰会在( )举行 A、北京 B、大连 C、海南 D、杭州 2、2015年是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首届召开亚非会议的地点是( )。 A、吉隆坡 B、万隆 C、新加坡 D、雅加达 3、2015年,中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湿地资源面积居全国第一。 A、浙江 B、青海 C、湖南 D、新疆 4、截止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共有( )个。3月31日前以及当日提交加入申请的国家均已经过多边征求意见的程序,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A、47 B、50 C、57 D、64 5、4月2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同步挂牌,标志着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式迎来2、0 时代。加上上海,我国由南到北四大自贸区连点成线,勾画出改革开

放、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A、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 B、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 C、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D、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6、2015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 ),为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通报,着重分析食品生产全部过程,帮助人们了解食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A、从农场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B、降压让生活更美好 C、老龄化与健康,口号是健康相伴,活力常在 D、城市化与健康 7、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践行的改革开放其性质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变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其本质和核心是( )。 A、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B、国家权力的互相制衡 C、保障公民权利合理分配 D、实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六年级数学基础题训练

六年级数学基础题训练 毕业模拟测试题一 一、 填空题。 1、( )15 = 6∶( )= 3 ÷ 5 = 15 ( ) = ( )% = ( ) (填小数)。 2、9 4的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3、把85m 的长的钢管平均锯成5段,每段是这根钢管的( )( ),每段长( ) ( )m. 4、有10个零件,其中1个轻一点为次品,外观一样,用天枰至少称( )次。 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5、A 和B 是两个自然数,A 除以B 的商正好是5,那个A 和B 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 6、一个袋子里有5个白球4个红球3个黑球,摸出黑球的可能性是( )。 7、3 9+a 是一个假分数,a 是自然数,a 的取值可能有( )种。 8、在某夏令营活动中,38位学生参观科普展览,售票处规定,门票一人券10元,十人券共70元,他们购买门票至少要( )元 。 二、 判 断 题。(对的打“√”错的打“×” ) 1、一种商品原价50元,先降价10%后,再提价10%,现价仍是50元。 ( ) 2、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20%,那么桃树与梨树的比是5:1. ( )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4:3,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 ) 4、一个自然数补是偶数就是奇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 5、在367个七岁儿童中,至少有两个儿童是同月同日出生的。 ( ) 三、选 择 题。 1、1,3,5都是45的( )。 A.质因数 B.因数 C.公因数 2、在一幅地图上,3㎝的长度表示实际距离150km ,这幅图的比例尺( ) A.1:50 B.1:5000 C.1:500000 D.1:5000000 3、小丽有3件不同的上衣和4条不同的裤子,若上衣和裤子搭配着穿,一共有( )种 不同的穿法。 A.4种 B.7种 C.12种 4、甲数是a,比乙数的5倍多b ,表示乙数的式子是( )。 A.(a +b)÷5 B.( a -b)÷5 C.a ÷5-b 5、x k 5+=y ,且x 和y 都不为0,当k 一定时,x 和y (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毕业模拟测试题二 一、 填 空 题 1、在-9,3,100,0,-6,7中,( )是正数,( )是负数,( )是自然数。 2、3080平方分米=( )平方米,4小时15分=( )小时(填小数)。 3、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端点,直线有( )端点。 4、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半径相等,它们的高之比是5:6,它们的体积比是( )。 5、甲乙两地相距42千米,画在一幅地图上的长度是7cm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6、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a 人,行驶都宫里站时,有b 人下车,c 人上车,现在车上共有 乘客( )人。 7、六(一)班美术组有14人,那么至少有( )人同时一个月过生日。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及论述题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及论述题简答题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 些?答: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也被称作为”现实主义政治观”.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 4.支持竞选 5.主导舆论 6.非常规方式. 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的“治国之道”而展开,1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即作为统治者必须学好的两门“必修课”;3道家无为而治。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法自然”就无为,反之则需“有为”);4墨子“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纵队维持统治,但是缓和矛盾的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其次,就是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等级制度等。 6.政府具有的特性:答:1阶级性;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2公共性;政府也是公共权力机关,必须以形式上 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 它属于“公共部门”,它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公 务员”。3权威性;是一种公共权威。4有机 组织性;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 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 的贯彻实行。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政府执 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 理的基本职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 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不贩国家的政府的职 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 其特定的内容。 7.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答:1集权原则, 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 置的通常原则。2公权制衡原则,主要是现 代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3议行合 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 本原则 8.政府组织机构具有那些特性?答:(1)阶 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 特定的职能性 9.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社 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 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 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 群众性政治组织。 10.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答:政治社会是政治 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1)家庭,是政治 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学校。(3)大众 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 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 肖像等)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是什么? 答:(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 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 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 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 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3)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 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 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 信息或资料。(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 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 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 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 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 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 能。 12.政治权力主观构成的要素:答:1能力素 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 力的总和;2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 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3理 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社会政治 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4组织;组织是若干 个人的有机集合。 13.政治权力客观构成的要素:答:1生产资 料;生产资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劳动得 以进行的必要条件;2物质财富;是指劳动 形成的物质产品;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 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 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4其他;政 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 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 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 服从心理等等。 1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答:1暴 力方式(武力);2压力方式(操纵);3命令 方式(权威);4规范方式(契约);5说服方 式(灌输);6奖酬方式(激励);7处罚方式 (遏制)。 15.政治权力分配的现实模式:答:1阶级分 权。2政党分权。3政府横向分权。4政府纵 向分权。 16.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答:1.权威性2. 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17.政治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答:1影响社会政 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 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2影响 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 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 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3影响社会的政 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 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一个社会里 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 等层面的必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 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 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 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改革 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 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

乐考网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真题汇编16

乐考网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真题汇编 单选题(每小题1分)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76[单选题]在某些特定商品的交易中,由于商品具有特殊性或只在少数投资者之间交易,因此产生了()。 A.报价驱动市场 B.指令驱动市场 C.经纪人市场 D.保证金交易市场 参考答案:C 知识点:第13章>第1节>指令驱动市场、报价驱动市场和经纪人市场三种市场(了解) 材料页码:P401-P405 参考解析:经纪人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在某些特定商品的交易中,如大宗股票或债券、房地产等,由于商品具有特殊性或只在少数投资者之间交易,经纪人市场便出现了。 77[单选题]A、B两公司通过银行完成了一笔货币互换合约,银行从中收取一定利差,市场提供给A、B两公司的借款利率如下表所示: Ⅰ.A公司在欧元固定利率市场上以5.3%的利率融资 Ⅱ.A公司在美元浮动利率市场上以LIBOR+0.3%的利率融资 Ⅲ.B公司在欧元固定利率市场上以4.2%的利率融资 Ⅳ.B公司在美元浮动利率市场上以LIBOR+0.5%的利率融资 双方的最佳互换方案是( )。 A.Ⅱ、Ⅳ

B.Ⅱ、Ⅲ C.Ⅰ、Ⅲ D.Ⅰ、Ⅳ 参考答案:B 知识点:第9章>第4节>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股票收益互换的基本形式(理解) 材料页码:P315-P319 参考解析:A公司在美元浮动利率市场上融资成本比B公司节省0.2%,B公司在欧元固定利率市场上融资比A公司节省1.1%。 78[单选题]下列关于零息债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溢价方式发行,到期按债券面值偿还本金 B.贴现方式发行,到期按票面利率偿还本金和利息 C.贴现方式发行,到期按债券面值偿还本金和利息 D.溢价方式发行,到期按票面利率偿还本金和利息 参考答案:C 知识点:第8章>第1节>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零息债券(理解) 材料页码:P257 参考解析:零息债券和固定利率债券一样有一定的偿还期限,但在期间不支付利息,而在到期日一次性支付利息和本金,一般其值为债券面值。因此,零息债券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发行,到期日支付的面值和发行时价格的差额即为投资者的收益。 79[单选题]2016年3月14日是某开放式基金的收益分配基准日,当日的基金份额净值为1.68元,如果基金面值为1元,下列不可能是其每单位基金份额收益分配的金额的是( )。 A.0.65元 B.0.62元

高考数学基础试题(一)训练题

高考基础试题强化训练(二) 1.复数 1 1+2i (i 是虚数单位)的实部是( ) A .15 B .25- C .25 D .15 - 2.角θ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横坐标为1 2 -,则tan θ的值为( ) A ..1± C ..± 3.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22 1916 y x +=,则此椭圆的长轴长为( ) A. 3 B. 4 C. 6 D. 8 4.已知点()()()()1,1,1,2,2,1,3,4A B C D ---,则向量AB 在CD 方向上的投影为( ) A . 2 B C .2- D . 5.安排3名志愿者完成4项工作,每人至少完成1项,每项工作由1人完成,则不同的安排方式共有( ) A .12种 B .18种 C .24种 D .36种 6.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3 B.3 7.若将函数y =2sin 2x 的图像向左平移 12 π 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图象的对称轴为( ) (A )x = 62k ππ- (k ∈Z) (B )x=62ππ+k (k ∈Z) (C )x= 122 k ππ - (k ∈Z) (D )x =12 2k ππ+ (k ∈Z) 8.有6本相同的数学书和3本不相同的语文书分给9个人,每人1本,共有不同分法( ) A.C 3 9 B.A 39 C. A 69 D. A 39?A 3 3

9.若双曲线C:22221x y a b -=(0a >,0b >)的一条渐近线被圆()2 224x y -+=所截 得的弦长为2,则C 的离心率为() A .2 B C D 10.已知(3)4,1, ()log ,1,a a x a x f x x x --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