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脊神经定位

脊神经定位

脊神经定位
脊神经定位

临床表现与神经病变定性?

肌肉疾病——对称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易疲劳性,休息后缓解

外周神经病——非对称性无力,感觉改变

根性疼痛是神经根疾病的标志。疼痛常被描述为尖锐的,烧灼的和电击样感觉,典型地向尖端或末梢传导或辐射。神经根通常有其特定的支配部位,受累肌肉的反射减弱或消失。无力限于一个肌群,感觉丧失发生于相似的皮节分布区,手法牵张(如直腿抬高或颈部旋转)常使神经根疼痛加剧。

脊髓疾病的特点是感觉平面、病理征阳性、直肠膀胱机能障碍。末梢性下肢无力(病人拖脚尖走路或跌倒吗)、末梢性上肢无力(病人有持物不稳吗)、对称性症状(病人上肢或下肢受累大致相同吗)、感觉平面(病人常诉及躯干或腹部的束带感或扎紧感)、括约肌机能障碍(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吗)。体检通常显示:1、感觉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减退(注意临床查出的感觉平面不一定与解剖平面一致)。2、末梢性无力重于近端性无力。3、伸肌和抗重力肌无力比屈肌无力更明显。4、肌张力增高(强直)。5、反射亢进。6、阵挛。7、Babinski征阳性。8、浅表反射消失。9、无显著的肌萎缩或肌束颤动。

脑干疾病——颅神经症状+长束征

小脑疾病——共济失调

皮质下疾病——初级感觉障碍,运动和感觉缺损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视野缺损

皮质疾病——语言不能或忽略和否认意识,痫性发作,皮质损害累及面部和上肢,不累及下肢,无视野缺损。

28皮区与神经定位

2007-11-18 09:54

关键点检查是感觉检查的必查项目,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三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缺失;

1=障碍 (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

2=正常;

NT=无法检查。

正常者两侧针刺觉和轻触觉的总积分各为112分两侧关键点如下

C2---枕骨粗隆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顶部C5--肘前窝外侧面C6--拇指

C7--中指C8--小指

T1--肘前窝尺侧面T2--腋窝

T3--第2肋间T4--第4肋间

T5--第5肋间T6--第6肋间

T7--第7肋间T8--第8肋间

T9--第9肋间T10--第10肋间

T11--第11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部

L1--T12与L2之间上1/2处

L2--大腿前中部L3--股骨内髁

L4--内踝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S1--足跟外侧S2--蝈窝中点

S3--坐骨结节S4~5--肛门周围

其他相关描述:大腿外侧皮区。来自腰丛(L2、3)神经分支。

小腿前内侧皮区。来自腰丛(L.4)神经分支。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足外踝、足背及内侧三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神经分支。

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底或足外侧缘及外侧二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2)

神经分支。

关键肌肉与神经定位

运动的检查和评分:按自上而下顺序,对规定的10条关键肌(肌节:指每个节段神经根运动轴突所支配的的肌、肌群)进行检查,各关键肌肌力用原临床5分法评定。

0分:受检肌完全瘫痪;

1分:可触感肌力收缩;

2分:不需克服地心引力能主动活动关节;3分:对抗地心引力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4分;对抗中度阻力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5分:正常肌力。

这样,左、右两例共20条关键肌,正常人所有关键肌均为5分,其运动功能满分20×5=100分

肌力的测定

肌力完全消失,无收缩

1

肌肉能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

2级肌肉能收缩,关节有些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3

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4

能对抗阻力使关节活动,但力量较弱

5

肌力正常

C5 肘屈肌(肱二头肌,肱肌)

C6 腕伸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C7 肘伸肌(肱三头肌)

C8 中指屈肌(固有指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展肌)

L2 髋屈肌(髂腰肌)L3 膝伸肌(股四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L5 拇伸肌(足拇长伸肌)

S1 踝跖屈肌(小腿三头肌)临床上单足支撑躯体动作(金鸡独立)可提示S1神经节段受累与否。

ASIA损伤分级

等级功能状况

A:完全性

损害

在骶段(S4-5),无任何感觉、运

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

性损害

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

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

性损害

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

部分肌的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

性损害

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

部分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反射与神经定位

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为C5,6

肱三头肌反射:反射中枢为C7,8

桡骨膜反射:反射中枢为C5,6

膝跳反射:反射中枢为L2~4(股四头肌)

踝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屈与屈趾肌):反射中枢为S1,2

浅反射

反射检查法反应肌肉神经节段定

角膜

反射

细棉签

角膜外

缘轻触

角膜

眼睑迅速闭

眼轮

匝肌

三叉

神经

上腹

壁反

划过腹

部上部

皮肤

上腹壁收缩腹横

肋间

神经

T7-T8

中腹壁反射划过腹

部中部

皮肤

中腹壁收缩腹斜

肋间

神经

T9-T10

下腹壁反射划过腹

部下部

皮肤

下腹壁收缩腹直

肋间

神经

T1-T12

提睾肌反射刺激大

腿上部

内侧皮

睾丸上举提睾

生殖

股神

L1L2

正常跖反射轻划足

底外侧

足趾及足向

跖面屈曲

屈趾

肌等

坐骨

神经

S1-S2

病理跖反射轻划足

底外侧

拇趾向足背

伸直,其余足

趾呈扇面张

屈趾

肌等

坐骨

神经

锥体

肛门反射轻划或

针刺肛

门附近

外括约肌收

肛门

括约

肛尾

神经

S4-S5

深反射

反射检查法反应肌

肉神经节段定

二头肌反射叩击置于二

头肌腱上的

拇指

肘关节

屈曲

肌皮

神经

C5-C6

三头肌反射叩击鹰嘴上

方的三头肌

肘关节

伸直

桡神

C6-C7

桡骨膜反射叩击桡骨茎

前臂旋

前、屈肘

桡神

C5-8

膝反射叩击髌腱膝关节

伸直

股神

L2-L4

跟腱反射叩击跟腱足向跖

面屈曲

胫神

L2-S2

病理反射与神经定位

Babinski及Chaddock征等病理反射反映椎体束病变,则要将椎管内病变考虑到颈胸椎部位的椎体束征象,多为脊髓损害性病变所致。

Hoffmann征:颈髓病变

锥体束受损后的足部病理反射

名称检查法反应Babinski征以针在足底外缘自后

向前划过

拇趾背伸,

其余各趾

呈扇状散

开Chaddock

以针划过足部外踝处拇趾背伸

Oppenheim

以拇指用力沿胫骨从

上而下擦过

拇趾背伸Gordon征用手捏压腓肠肌拇趾背伸Hoffmann

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

方,右手以中指及示指

夹持病人中指,稍上

提,腕过伸,拇指迅速

刮患者中指指甲

其余四指

轻微掌屈

踝阵挛一手持小腿,一手持足

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

过伸

腓肠肌与

比目鱼肌

发生节律

性收缩

髌阵挛拇指与示指捍住髌骨

上缘,用力向远端方向

快速推动数次

股四头肌

节律性收

缩致髌骨

上下运动压痛点与软组织定位

下胸段或腰部棘突间、棘突旁、骶中嵴压痛点(棘上、棘间韧带);

髂后上棘内缘及髂嵴后1/3压痛点(骶棘肌);

耻骨联合上缘压痛点(腹直肌与棱锥肌);

髂嵴压痛点(腰方肌、腹外、内斜肌);

胸腰椎椎板及小关节突压痛点(腰部深层肌之棘肌、多裂肌、小关节囊);

腰椎横突与第12肋骨下缘压痛点(腰方肌及腰背筋膜);

髂后上棘与骶尾骨下外缘及臀肌粗隆压痛点(臀大肌);

骶髂关节压痛点(长短韧带、关节囊);

髂骨翼及坐骨大孔内上缘、股骨转子间窝压痛点(臀中、小肌);

髂前上棘后方及股外侧压痛点(阔筋膜张肌、髂胫束);

坐骨结节外侧压痛点(股方肌);

坐骨结节上内侧压痛点(骶结节韧带);

股骨大转子尖部压痛点(梨状肌);

股骨小转子肌附着处压痛点(髂腰肌);

耻骨上下支肌附着处压痛点(股内收肌群);

臀上皮神经压痛点;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

臀上神经梨状肌上出口压痛点;

臀下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压痛点;

胫神经掴窝处压痛点;

膑下脂肪垫压痛点;内踝下方压痛点(胫后肌腱及腱鞘);

外踝下方压痛点(腓骨长、短肌腱及腱鞘)。

跗骨窦(伸趾短肌、踝垫)、

跟骨棘(跖腱膜、跖长韧带) 牵涉疼与定位

牵涉痛:椎窦神经或脊神经后支分布支配区域的软组织损害可产生相似于脊神经根受累的下肢放散痛。通常放散传射的径路较模糊,且不一定很远,少数情况可以抵达肢体末端。

①腰部或腰骶部软组织炎性粘连、增生变性与挛缩→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外踝下方、跟骨外侧、足背前外侧痛。

②臀部软组织及其肌肉间隔之间的炎性粘连、增生变性与挛缩→大腿后或外侧、小腿外侧、膝上部、足跟或足背。

③阔筋膜张肌在髂前上棘肌附着处炎性粘连、增生变性与挛缩→膝外方痛、膝前方痛、胫骨前方、足背或足跟痛;外踝下方痛、跟骨外侧痛、前足外侧痛。

④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慢性炎性损害→臀部、小腿外侧、足部;大腿内侧、膝内方、小腿内侧、跟骨内侧、足内侧痛。

⑤腹外、内斜肌、腹横肌等髂嵴附着处慢性炎性损害→胸廓外侧、腹壁痛、患侧下肢突发抽搐。

⑥腹直肌、棱椎肌耻骨联合处上缘慢性炎性损害→下腹痛、或尿道口痛。

⑦髂腰韧带炎性损害→腰股沟、髂嵴及大腿根内侧痛。

⑧骶髂韧带炎性损害→大腿外侧(骶髂短韧带)、大小腿后侧、足外侧缘痛(骶髂长韧带)。

⑨骶结节韧带炎性损害→大腿后侧内缘、小腿后内侧、足跟痛。

临床试验与定位

直腿抬高试验;

屈膝屈髋分腿试验;

髋外展试验:臀中小肌;

髂胫束紧张试验;

髋内旋试验:梨状肌;

骶髂关节试验:”4”字试验;

膑下脂肪垫挤压征;

麦氏试验;

抽屉试验;

股神经紧张试验。

腰脊柱三项临床试验(胸腹垫枕试验、腰脊柱侧弯试验、胫神经弹拨试验)阳性:腰椎

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神经根与硬膜囊外炎性组织反应,神经肿瘤等

肌电图与定位

1.神经根受累如胫前肌(L4~5)、腓骨长肌(L5~S1)发现大量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同时动作电位减少,而波幅、波宽无明显改变,则表明L5脊神经可能受累。若再在L5所支配的骶棘肌中也查得失神经支配电位,则可确定L5神经根节段受累。如在L5支配的骶棘肌未发现异常电位,应考虑是周围性病变。大部分肢体神经根性疼痛的定位可以据此来确定。如在萎缩肌群中查得大量失神经自发电位,同时又有运动单位减少,而传导速度正常,动作电位幅度高、宽度大,表明脊髓病变的可能。

2.肌源性损害肌电图所测骶棘肌的运动电位平均时限比正常值明显缩短,而无或很少(偶见)出现正相电位和纤颤电位等失神经支配的异常波形。动作电位亦无减少且波幅较低,宽度较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则多属于肌病。单纯的动作电位平均时限缩短表明肌肉组织因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刺激反应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失调。

影像学与定位

1.痉挛性瘫: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皮质运动区至支配脊髓前角的锥体束发生病变所

产生的瘫痪。特点是:①瘫痪范围较广泛。

②由于锥体束损害后牵张反射的释放,瘫痪肢体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称为痉挛性瘫。但急性期(休克期)肌张力低下,呈弛缓性瘫。③正常受抑制的腱反射被释放,出现腱反射亢进。④正常被抑制的原始反射又复出现,即病理反射阳性。⑤除久病后瘫痪肢体呈废用性萎缩外,无肌肉萎缩。

⑥电检测无变性反应。皮质运动区损害引起的瘫痪虽也属上运动神经元生瘫痪但临床

表现多不全同。

2.弛缓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损害后引起的瘫痪,其特点是:①瘫痪多较局限。②由于牵张反射弧的中断引起瘫痪肢体肌张

力减低,呈现弛缓性瘫痪。③反射弧传出通路的损害导致腱反射减低或消失。④不出现病理反射。⑤因运动神经兴奋传导障碍至一部分肌纤维废用,加之末梢部位的乙酰胆碱释放减少,致使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肌肉萎缩明显。⑥电检测呈变性反应。

常见神经损伤定位

①挠神经损害:挠神经主要支配上肢伸肌肌群,损害后突出表现为手腕下垂,腕及手指不能伸直,感觉障碍仅见于拇、食指背侧小三角区。高位损害时则上肢伸肌全瘫痪,前臂挠侧感觉亦受累。如果是肘上损伤那么前臂中立位屈肘(肱桡肌)和桡侧伸腕(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动作明显受限或者出现功能障碍,出现垂腕状态和户口区麻木。如果在肘下,则上述情况不明显,而主要是尺侧伸腕和伸指伸拇受限或者功能障碍。垂腕状态下,可以有桡侧伸腕能够完成的体征肘下可以借助是否有旋后动作以及尺侧腕伸,各指背伸的功能检查进行进一步的定位诊断,(1)。

②尺神经损害:尺神经主要支配尺侧腕,指屈肌和骨间肌,损害后表现为掌屈力弱,小指活动和拇指内收不能,各指分开、拼拢不能,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而呈爪状。

③正中神经损害:正中神经属臂丛,掌长肌腱外侧行;此处浅表损伤,鱼际萎缩猿爪样。正中神经主要支配前臂的旋前、掌屈、指屈和拇指对掌等肌肉,损害后出现前臂旋前困难,手腕外展屈曲以及第一、二、三指屈曲不能,鱼际肌明显萎缩形成“猿手”,伴第一至三指及无名指的挠侧感觉减退,早期可有灼性神经痛。外伤及压迫性病多见。腕部操作时主要表现为拇指运动障碍,见于腕管综合征。

④ 坐骨神经干损害:坐骨神经主要支配股后侧肌群和小腿肌肉,损伤后的主要特点有:沿坐骨神经走行(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的放散性疼痛,股后侧肌群、小腿和足部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致屈膝及伸屈足困难。小腿外侧痛觉减退,牵拉坐骨神经时出现疼痛,故Kernig征Laseque征等阳性。多见于炎症、梨状肌综合征等。

⑤腓总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支配下肢的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损伤后出现足下垂(致行走呈跨阈步态),足、趾不能背屈,足不能转向外侧,小腿前外侧肌肉萎缩,小腿前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障碍。常见于外伤。

需要明确的概念

圆锥为脊髓在S3节段到尾节(也就是脊髓末端)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损伤表现被称为“圆锥综合征”。而另外还有人将

L4~S2之间的部分称为“上圆锥”,这部分的损伤表现称为“上圆锥综合征”。

何时作肌电图?神经损伤一般于三周后显

著变性,此时肌电图检查,发现去神经纤维颤动电位。所以肌电图检查应在损伤三周进行,隔3个月复查,观察有无神经功能复原。

脊髓病变与定位

一)脊髓横断损害的定位诊断

1脊髓完全性横断损害

在急性脊髓横断早期,出现急性脊髓休克;约4~6周后逐渐出现横断损害节段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多见于脊髓挫伤、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

2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 syndrome)在病变同侧损害节段平面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受损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存在;早期有皮肤潮红、发热,以后发绀、发冷;在病灶侧与病变节段相应部位,可有节段性弛缓性瘫痪、根痛或束带感等感觉异常。常见于硬膜下髓外脊髓肿瘤、脊髓损伤。

3脊髓中央损害

在脊髓损害节段成分离性和节段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存在。较早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皮肤自主神经营养功能障碍,运动功能正常。见于脊髓空洞症等疾病。

4脊髓前角前根损害

在受损的前角前根支配区出现节段性弛缓性瘫痪;可有肌纤维或肌束震颤,但无感觉障碍。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脊前动脉梗死等。5脊髓后角后根及后索损害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后索损害时,在病灶侧节段水平以下深感觉最先消失、触觉次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正常;后根损害时,其支配区早期有剧烈根痛和束带感,以后各种感觉、反射减退或消失;后角受损时,其支配区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反射减退或消失。见于脊髓神经鞘流或脊膜瘤、椎间盘突出症等。

(二)脊髓节段损害的定位诊断

1高颈段C1~C4)

枕颈区放射性痛,四肢痉挛性瘫痪,并躯干、四肢的感觉障碍。如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当累及枕骨大孔区可有颈项强直、强迫头位、后组脑神经、延髓、小脑受损及颅内压增高表现。2颈膨大段(C5~T1)

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弛缓性瘫痪,下肢痉挛性瘫痪,肱二头肌反射消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病灶以下感觉障碍,C8~T1受损侧出现眼裂狭小、瞳孔缩小、面部无汗和眼球内陷即Horner综合征。

3胸段(T2~T11)

早期胸腹背部放射痛及束带感,继而由一侧下肢发展至双下肢无力及麻木,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感觉障碍,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4腰膨大段(T12~S2)

腹股沟、臀部、会阴及双下肢放射性根痛,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提睾反射消失,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5圆锥部(S2~尾1))

大腿后部、臀部、会阴肛门区有鞍状感觉障碍,膝反射、踝反射和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但根痛不明显,下肢运动功能正常。

6马尾部(L2以下)

早期有剧烈的下腰部、骶尾部、会阴部根痛或坐骨神经痛,臀部及会阴肛门区呈鞍状感觉障碍,可有下肢弛缓性瘫痪,膝以下各种反射消失,早期排尿费力、晚期尿潴留。症状和体征两侧不对称。

(三)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外病变的定位诊断

1脊髓病变上界的确定

主要依据于:早期根痛于节段性症状;各种感觉消失的上界;反射消失的最高节段;棘突叩击压痛明显部位。由于相邻的上下两个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节区有重叠,故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感觉减退或过敏带之间的界限为病变的上界。

2髓内与髓外及硬膜外病变的鉴别

髓内病变常以感觉分离或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常从病变节段平面自上而下发展,常为双侧性、对称性,根痛较少见,多出现皮肤营养改变而且显著,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发展较快,病程短,一般无椎管梗阻或部分性梗阻,脑及液蛋白量无明显升高。髓外硬膜内病变多以根痛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多自下而上发展,常有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待脊髓完全横断损害时,才恒定于病变节段。皮肤营养障碍少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椎管阻塞出现早切呈完全性多,脑脊液蛋白量明显增高或呈黄变征。硬膜外病变起病较快、病程较短,根痛明显且常伴棘突叩压痛,瘫痪出现快、两侧体征常对称。

[脊髓病变定位]

解剖歌诀有利于定位

脊髓末端位置歌诀

脊髓何处定末端,男一女二小儿三;终池底部对骶二,终丝尾骨背侧攀。

脊髓歌诀

柱状两臌大,下部是圆锥;沟内前后根,向下成马尾。

脊髓横切面歌诀

白质包外灰居中,灰质断面似蝶形;前角运动后感觉,侧角交感在腰胸;

前侧后索传导束,联络颈节上下行;后索薄楔内外位,深感精触较固定;

前侧索内上下全,冷热触压和运动。

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

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高一;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一;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前臂肌神经支配歌诀桡神经不难记,全部伸肌肱桡肌;尺神经也简单,前壁屈肌一块半;

名为尺侧腕屈肌,屈指深面尺则半;其余正中神经管。

内质脊髓束歌诀

上下两级神经元,皮质兴奋向下传;

经过内囊后脚处,锥体下部多越边;

下行脊髓侧前索,终止前角神经元;

交叉前伤瘫对侧,交叉后伤瘫同边;

上损硬瘫下损软,定位诊断并不难。

交感神经功能歌诀

怒发冲冠,瞪大双眼;心跳加快,呼吸大喘;胃肠蠕动慢,大便小便免;内脏血管收缩,舒骨骼肌血管;

全身出汗唾液粘,力量来自肝糖元;

孕妇过兴奋,宫缩易流产。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分析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 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 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 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 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 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 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 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转载)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 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 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人体体表标志--针刀定位

人体体表标志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

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神经损伤定位诊断

神经损伤定位诊断 概述 ?神经损伤,包括脊髓、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的损伤。 ?人体有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和5对骶神经。 ?C5-T1神经支配上肢,T12-S4神经支配下肢 运动肌力: ?支配运动肌力的冲动在脊髓内是通过皮质脊髓束传递的。 ?神经根断裂引起它肌节失神经支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麻痹,皮质脊髓束断裂则产 生痉挛性瘫痪 感觉: ?人体痛温觉是在脊髓内经外侧脊髓丘脑束传送的 ?触觉是在脊髓内经腹侧脊髓丘脑束传送 ?脊髓或神经根病变首先导致触觉丧失,随之痛觉丧失。 ?在神经根损伤的恢复过程中,则应痛觉比触觉先恢复 ?检查感觉时,触觉与痛觉应分别检查,前者用棉拭,后者用针进行检查。 ?感觉检查结果以感觉正常、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迟钝或感觉消失,并按其范 围记录于图表上。 反射: ?牵张反射弧是由能够对牵张产生反应的器官(肌梭)、周围神经(轴突)、脊髓突触 和肌纤维组成。 ?冲动从大脑向下沿上运动神经元来调节反射。 ?基本反射弧中断引起反射消失; ?神经根受压则出现反射减弱; ?上运动神经元对反射有规律的控制中断,最终将导致反射亢进。 反射的检查结果用正常、增强、减弱来表示。 ?神经定位诊断应用于脊髓损伤、发育异常、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神经根撕脱和 脊髓本身的病变。 ?注意:脊髓或神经根病变与周围神经干损伤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运动肌力、感 觉和反射的变化在肢体上分布范围不同,两者各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脊髓或神经根病变引起节段性的运动肌力,感觉和反射改变; ?周围神经干损伤时,由于一个周围神经干有来自于多个神经根的神经纤维组成,损 伤后则以每一神经的特殊支配区的运动肌力、感觉和反射改变为特征。 上肢神经根定位: C5-T1神经根的定位: C5神经根的定位: ?C5神经根定位的主要标志性表现为: 运动(三角肌)-肩外展 反射-肱二头肌反射 感觉:上臂外侧 肌肉检查: ?三角肌:C5神经根(腋神经) 肱二头肌:C5-6神经根(肌皮神经) 反射检查:

脊柱体表标记

脊柱体表标记 前面观: 第一颈椎上腭同一平面 第二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同一平面 第三颈椎下颌角同一平面 第四颈椎舌骨同一平面 第五颈椎甲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同一平面 第二胸椎间隙胸骨颈静脉切迹同一平面 第四胸椎间隙胸骨角同一平面 第九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同一平面 第一腰椎剑突与脐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肋缘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间隙脐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髂骨嵴同一平面 第二骶椎髂前上棘同一平面 尾骨耻骨联合同一平面 侧面和背面观: 第七颈椎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 第二胸椎两肩胛骨上角联线中点 第七胸椎两肩胛骨下角联线中点 第十二胸椎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同一平面 第三腰椎下胸肋缘同一平面 第四腰椎两髂骨嵴联线中点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 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 棘突。C2 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 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 棘突。C7 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 棘突的位置。唯C4 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 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 棘突比C7 棘突长。个别人的T1 棘突比C7 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 棘突、或L4.5 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 椎体。故S1 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故L3、L4、L5 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 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T3 棘突平。与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 棘突平。因为C7、T3、T7 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

脊神经定位

临床表现与神经病变定性? 肌肉疾病——对称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易疲劳性,休息后缓解 外周神经病——非对称性无力,感觉改变 根性疼痛是神经根疾病的标志。疼痛常被描述为尖锐的,烧灼的和电击样感觉,典型地向尖端或末梢传导或辐射。神经根通常有其特定的支配部位,受累肌肉的反射减弱或消失。无力限于一个肌群,感觉丧失发生于相似的皮节分布区,手法牵张(如直腿抬高或颈部旋转)常使神经根疼痛加剧。 脊髓疾病的特点是感觉平面、病理征阳性、直肠膀胱机能障碍。末梢性下肢无力(病人拖脚尖走路或跌倒吗)、末梢性上肢无力(病人有持物不稳吗)、对称性症状(病人上肢或下肢受累大致相同吗)、感觉平面(病人常诉及躯干或腹部的束带感或扎紧感)、括约肌机能障碍(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吗)。体检通常显示:1、感觉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减退(注意临床查出的感觉平面不一定与解剖平面一致)。2、末梢性无力重于近端性无力。3、伸肌和抗重力肌无力比屈肌无力更明显。4、肌张力增高(强直)。5、反射亢进。6、阵挛。7、Babinski征阳性。8、浅表反射消失。9、无显著的肌萎缩或肌束颤动。 脑干疾病——颅神经症状+长束征 小脑疾病——共济失调 皮质下疾病——初级感觉障碍,运动和感觉缺损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视野缺损 皮质疾病——语言不能或忽略和否认意识,痫性发作,皮质损害累及面部和上肢,不累及下肢,无视野缺损。 28皮区与神经定位 2007-11-18 09:54 关键点检查是感觉检查的必查项目,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三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缺失; 1=障碍 (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 2=正常; NT=无法检查。 正常者两侧针刺觉和轻触觉的总积分各为112分两侧关键点如下 C2---枕骨粗隆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顶部C5--肘前窝外侧面C6--拇指 C7--中指C8--小指 T1--肘前窝尺侧面T2--腋窝 T3--第2肋间T4--第4肋间 T5--第5肋间T6--第6肋间 T7--第7肋间T8--第8肋间 T9--第9肋间T10--第10肋间 T11--第11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部 L1--T12与L2之间上1/2处 L2--大腿前中部L3--股骨内髁 L4--内踝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S1--足跟外侧S2--蝈窝中点 S3--坐骨结节S4~5--肛门周围 其他相关描述:大腿外侧皮区。来自腰丛(L2、3)神经分支。 小腿前内侧皮区。来自腰丛(L.4)神经分支。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足外踝、足背及内侧三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神经分支。 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底或足外侧缘及外侧二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2)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得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就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得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得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得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得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得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得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得发展与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得病因性质(即疾病得病因与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得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得解剖生理 1、感觉得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得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就是由三个向心得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得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 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 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 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 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得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得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得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得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得诊断。 三、感觉障碍得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 对刺激得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 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她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脊柱结构的体表定位方法

脊柱结构的体表定位方法 一、触摸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摸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摸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摸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摸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摸定位:不易触摸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摸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摸。在骶棘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即为关节突。颈腰椎关节突较深,胸椎者较浅,后者较易摸清。 4、椎体:第L3腰椎体平脐。 触摸法定位法,虽简便、实用,但因个体的发育、肥瘦不一,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故准确性

脊神经定位

临床表现与神经病变定性? 2007-11-18 09:22 肌肉疾病——对称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易疲劳性,休息后缓解 外周神经病——非对称性无力,感觉改变 根性疼痛是神经根疾病的标志。疼痛常被描述为尖锐的,烧灼的和电击样感觉,典型地向尖端或末梢传导或辐射。神经根通常有其特定的支配部位,受累肌肉的反射减弱或消失。无力限于一个肌群,感觉丧失发生于相似的皮节分布区,手法牵张(如直腿抬高或颈部旋转)常使神经根疼痛加剧。 脊髓疾病的特点是感觉平面、病理征阳性、直肠膀胱机能障碍。末梢性下肢无力(病人拖脚尖走路或跌倒吗)、末梢性上肢无力(病人有持物不稳吗)、对称性症状(病人上肢或下肢受累大致相同吗)、感觉平面(病人常诉及躯干或腹部的束带感或扎紧感)、括约肌机能障碍(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吗)。体检通常显示:1、感觉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减退(注意临床查出的感觉平面不一定与解剖平面一致)。2、末梢性无力重于近端性无力。3、伸肌和抗重力肌无力比屈肌无力更明显。4、肌张力增高(强直)。5、反射亢进。6、阵挛。7、Babinski 征阳性。8、浅表反射消失。9、无显著的肌萎缩或肌束颤动。 脑干疾病——颅神经症状+长束征 小脑疾病——共济失调 皮质下疾病——初级感觉障碍,运动和感觉缺损累及面部,上肢和下肢,视野缺损 皮质疾病——语言不能或忽略和否认意识,痫性发作,皮质损害累及面部和上肢,不累及下肢,无视野缺损。 [全文] 回复此帖 一骨脑 经历 男28皮区与神经定位 2007-11-18 09:54 关键点检查是感觉检查的必查项目,是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个皮区关键点,每个关键点要查2种感觉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三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 0=缺失; 1=障碍 (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

脊神经

脊神经 脊神经 spinal nerve 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按部位计有 8 对颈神经、12 对胸神经、5 对腰神经、5 对骶神经和 1 对尾神经。 一、脊神经组成及分支 (一)脊神经组成 每对脊神经均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两侧相连。前根较细,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较粗,由感觉纤维组成, 在近椎间孔处有一纺锤形膨大,称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干。 (二)脊神经的纤维成分 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内脏神经纤维也走行在脊神经内,包括4种纤维成分: 1.躯体感觉(传入)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和关节,将皮肤的浅感觉(痛、温、触、压觉)和肌腱、关节的深部(本体)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2.内脏感觉(传入)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将内环境变化的各种感觉信息传入中枢。 3.躯体运动(传出)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 4.内脏运动(传出)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 (三)脊神经的典型分支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即分为4支:粗大的前支和细小的后支以及脊膜支、交通支。 1.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被膜和脊柱韧带; 2.交通支有灰、白之分,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3.后支向后行走,呈节段性分布于枕、项、背、腰和骶部的肌肉与皮肤及其上的汗腺、竖毛肌和血管平滑肌; 4.前支除 12 对胸神经前支保持明显节段性直接分布于躯干外,其余脊神经前支都先彼此交织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相应的区域。第 1~11 对胸神经前支位于各自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 12 对称肋下神经。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等。脊神经前、后支均含有 4 种纤维成分,因此,脊神经前、后根的损伤和前、后支损伤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脊神经组成和分支、分布示意图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转载)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向下推摸,即可 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 ,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岀的 C3、C5棘突而可推测岀其位置约。约有 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 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 :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 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3) 胸椎棘突: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 1.0-1.5cm ,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C2棘突。 C2既定,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 L2、L1 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 T1、 T2、T3、T4、T5 T6、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 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 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横突: 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抹。在骶棘肌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

脊神经根与相关疾病对应分布歌诀

脊神经根与相关疾病分布歌诀 颈一头项通大脑,内耳中耳供血交;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健忘常疲劳。颈二两耳视听舌,乳突额窦和前额;耳鸣眩晕视力差,面瘫胸闷尿难排。颈三脸面外耳牙,三叉神经及咽喉;痤疮粉刺和湿疹,咽喉不适痛连牙。颈四绕项连双肩,又系鼻唇嘴耳咽;肩痛牙肿伴呃逆,胸闷咽痛流鼻涕。颈五肩背三角肌,声带腺体咽喉炎;臂痛眩晕心缓速,神经衰弱和鼻炎。颈六颈肩二头肌,拇食两指扁桃体;颈斜上肢酸麻痛,慢性咳嗽咽喉炎。颈七肩肘三头肌,前臂中指甲状腺;心律失常低血压,臂痛指麻滑膜炎。颈八无名与小指,前臂掌面指屈肌;酸麻胀痛屈指难,上臂尺侧肌无力。胸一上臂手腕指,食管气管小鱼际;心悸胸痛伴咳喘,肩臂疼痛难呼吸。胸二循腋至肘上;三至十二胸肋肌;咳嗽气喘上臂痛,心悸心慌心胸疾。胸三肺与支气管,胸膜胸廓乳房连;心胸疾病肩胛痛,流感鼻塞气管炎。胸四胆囊胆总管,食道气管亦关联;胆道诸疾胸壁痛,气喘呃逆乳房疾。胸五肝腹神经丛,肝病发热血压异;胸闷乳痛打呃逆,循环衰竭关节炎。胸六主管肝胆胃,胃痛灼热消化低;上腹饱胀胁肋痛,胆囊结石和胃炎。胸七十二指肠间,肝胆胃脘和胰腺;胃炎溃疡肝区痛,胁痛胆石胆囊炎。胸八神经肝胃脾,脾胃诸疾抗力低;肝胃不和胁肋痛,胃痛胆石胆囊炎。胸九肝胃肾上腺,麻疹过敏皮肤疾;肝胃疼痛上腹胀,糖尿病和宫颈炎。胸十肾脏先天本,睾丸卵巢和子宫;肾炎腹胀疲劳症,生殖炎症糖尿病。十一膀胱输尿管,肾区疼痛排尿异;湿疹疖子皮肤病,尿路结石胰腺炎。十二肝胃亦连肾,淋巴循环小肠中;尿路结石和腹泻,肝胃疼痛胰腺炎。腰一联络骼腰肌,大肠还络股沟环;肛裂疝气尿路疾,腹泻便秘结肠炎。腰二斜下大腿前,内连腹部和兰尾;尿路结石和痛经,腹胀便秘兰尾炎。腰三股前四头肌,子宫膀胱生殖器;痛经紊乱排尿难,腰腹疼痛膝关炎。腰四小腿内侧面,坐骨神经前列腺;腰背疼痛大腿麻,前连腹痛尿频急。腰五腿外胫前肌,足踝拇次两趾连;腹痛遗精月经乱,小腿麻痛筋抽牵。骶一跟腱连小趾,小腿后外腓肠肌;股骨臀部关节痛,肛门直肠和生殖。骶二大小腿后面,下至足底掌小肌;骶骼关节诸多病,脊柱侧弯不能直。骶三四五连尾椎,直肠肛门会阴肌;痔疮性功能障碍,子宫炎症前列腺。

人类脊柱的结构和体表定位

人类脊柱的结构和体表定位

为了确定病变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各椎骨体表标志。 从枕骨结节向下,第一个触及的是第2 颈椎棘突;它与第2 颈椎椎体约在同一水平。第7 颈椎棘突特别长,颈前屈时更为明显,故又称隆椎。 将双上肢垂于体侧,两肩胛冈内端连线通过第3 胸椎的棘突,棘突下缘约平第3 、4 胸椎间隙。两肩胛下角的连线、通过第7 胸椎棘突,约平第8 胸椎椎体。 腰肌两侧可触及的最长的横突为第3 腰椎横突,同第3 腰椎椎体水平。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一般通过第4 腰椎椎体下部或第4 、5 椎体间隙。双侧髂后上棘的连线,通过第5 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之间。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 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