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高考答卷的错误反思教学的缺失(赵银仓)

从高考答卷的错误反思教学的缺失(赵银仓)

从高考答卷的错误反思教学的缺失(赵银仓)
从高考答卷的错误反思教学的缺失(赵银仓)

从高考答卷的错误反思教学缺失

摘要 在近两年关于“曲线与方程”有关的高考试题答卷中出现了普遍性的错误.反思教学的现状,就

会发现存在着教学的缺失,以题型训练和代数演算代替对核心概念本质的理解,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学生没有领会概念的内涵.因此用课标引领教学,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不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曲线与方程的本质涵义,加强推理运算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

关键词 高考答卷 错误反思 教学缺失

1 问题背景

先看看近两年关于“曲线与方程”的两道高考试题,了解学生答卷情况.

第一题:已知一条双曲线2

212

x y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12,A A ,点11(,)P x y ,11(,)Q x y -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

(1) 求直线1A P 与2A Q 交点的轨迹E 的方程;

(2) 若过点()(0,)1H h h >的两条直线1l 和2l 与轨迹E 都只有一个交点,且12l l ⊥,求h 的值.

(本题为2010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理科第20题)

从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考生在解答(1)时分析条件不仔细,运算中推理不严谨,没能发

现的曲线的限制条件,找出方程中变量的取值范围,造成所求的轨迹不具备完备性,也就不能排出椭圆的四个顶点,也就引起(2)解题失误.从高考阅卷的统计结果来看,该题得分率不足0.08,而且只有两个考生全对,不足十万之一.从对优生学生的访谈来看也因没有正确地求得曲线的范围,引起了(2)的失误.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只注重求轨迹方程的解题技巧,而不重视对本质的揭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警示和反思.

第二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2l x =-交x 轴于点A ,设P 是l 上一点,M 是线段OP 的

垂直平分线上一点,且满足MPO AOP ∠=∠.

(1)当点P 在l 上运动时,求点M 的轨迹E 的方程;

(2)已知()11T ,-.设H 是E 上动点,求HO HT +的最小值,并给出此时点H 的坐标;

(3)过点()11T ,-且不平行于y 轴的直线1l 与轨迹E 有且只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直线1l 的斜率k 的

取值范围.(本题为2011年高考数学广东卷文科第21题)

题目的所有条件都是以几何方式呈现的,自然就要利用几何直观进行分析,画出图形后,容易由平面

几何知识转化条件得到轨迹的方程,但观察要全面,不小心会漏掉射线部分而使得求得轨迹方程缺少纯粹

性;只要观察到O 恰为抛物线的焦点,(2)的解答便是水到渠成,利用几何直观,(3)则更是显而易见.可

见这个问题并不难,但阅卷的结果出人意外,得分率不足0.05,最高分8分,全省只有两人,看到这一

严酷的现实后来反思教学现状,则又在情理之中.这是一道原生态的轨迹问题,需要考生能够从几何条件

出发,分析出等量关系化简得轨迹方程,在平时多于题型练习,少于基本原理的理解,遇到这类问题教学

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从这现两年的高考答卷中可以看出,对同一类型的问题都发生了全省性的普遍错误,反映出了一个严

重的问题,“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存在严重的缺失.

2 答卷错误及原因分析

对于第一题,笔者参加了2010年广东省的高考评卷,了解考生该题的答卷情况:(1)出现了大量的

空白卷;(2)有不少考生虽有作答,但不明确轨迹方程的本质是什么,因而不知道求轨迹方法要解决什么

问题,表现在卷面上就是列出直线1A P 与2A Q 方程,不明确所得两条直线与所求轨迹的关系,因而没有设

去消参得动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3)有部分考生虽然知道消参,但推理运算能力太差,不能正确地消去

参数求普通方程;(4)能够求出轨迹方程的考生中,大多不清楚轨迹方程包括方程和范围两部分,表现在

答卷上就是虽然消去了参数,但不能求出限制条件,即曲线的范围.(5)只有极少数考生,明确求轨迹方

程的准确含义,但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注意分析曲线与方程的等价性,不注意运算的严谨性,因而不能正确

地求得曲线的范围.

答卷案例:在能够较完整解答的考生中,下面解法具有代表性(根据考生答卷整理).

解:(1)由题设知()12,0A -,()22,0A ,则直线1A P 和2A Q 的方程分别为:

()1122

y y x x =++ ① ()1122

y y x x -=-- ② ①与②相乘得()2

1222122

y y x x -=-- ③ 由于点()11,P x y 在双曲线2212

x y -=上,所以212112x y -=,且 12x > 将③代入得轨迹E 的方程为2

212x y +=,2x <.

错误剖析:从这份答卷可以看出,(1)写出直线方程时,没有写出参数的范围,导致后续范围的缺失;

(2)整体消参,看似运算简洁,但掩盖了已知动点和未知动点坐标之间的依存关系,即参数与坐标之间的对

应关系,因而没有找出曲线的范围.事实上用这种方法很从运算过程看出范围,须结合图形利用双曲线的

渐近线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这对于学生在考场上利用短暂的时间几乎无法完成;(3) 设点的坐标为参数,

其实是设了两个参数,应该找出坐标与参数之间的二元对应关系,由于知道动点的范围,即知道参数的取

值范围,根据对应关系才能确定变量范围,这样做的学生极少,不少参考资料的解法也是错误的,可见求

方程忽视范围是常见的事;(4)即使用交迹法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也要设出其坐标(),x y ,这就明确了

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

对于第二题,据阅卷组在试卷分析报告中所讲,卷面情况是(1)出现了超过一半的空白卷,(2)不

少考生有作答但不能有效将问题中的几何条件分析转化代数条件,因而不得分,(3)在转化时,从几何入

手时,考虑不全面,造成遗漏了一种情况,致使方程与曲线不等价.

答卷案例:下面是2011年高考数学分析会展示的一个错解答卷.

解:(1)由题意得,A 点为直线:2l x =-与x 轴的交点,所以A 点的坐标为()2,0-,因为P 为l 上

的点,所以设P 为()02,y -.PO 的中点为N ,因此02PO y k =-

, 直线2l 的方程为:00

2(1)2y y x y -=-+(1), MPO AOP ∠=∠, ∴直线PM 的方程为:0y y =(2),将(2)代入(1)得,204(1)y x =+,所以点M 的

轨迹E 的方程为24(1)y x =+.

错误剖析:(1)求动点M 的轨迹首先要设出其坐标(),x y ,这样就为

后面的推理指明了方向:找坐标,x y 间的数量关系即方程;(2)本解法中选择了动点设P 的纵坐标0y 为

参数来描述线段PO 的垂直平分线和直线PM 的方程,通过消去参数0y 来求得点M 的轨迹E 的方程,但

条件MPO AOP ∠=∠与直线PM 的方程为:0y y =不等价,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情况,因而引起了不全

面;(3)当0=0y 时,线段PO 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不存在,故要另行考虑,因而不严谨;(4)轨迹即为

曲线,问题要求的是轨迹方程,即曲线方程,首先要考虑曲线的几何属性,特别是本题的条件均以几何的

方式呈现,就可由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运算,同时在容易发现角相等的两种情形.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主要聚集在没有理解求轨迹方程的本质含义,反映在试卷上就是

不设动点坐标,消参不考虑取值范围,不讨论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表现为缺少范围,或范围有错,或

方程不完整.大面积出现这样的现象,说明并非是个别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不好,而是课堂教学有缺失,

必须回到课堂中去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3 反思教学缺失

先看下面的教学片断(求轨迹方程):

问题:设圆C 的方程为2211x y -+=(),过原点O 做圆的任意弦,求所做弦的中点M 轨迹方程.

教师一共总结了四种了解法.

解 1(直接法):设OP 为过O 点的一条弦,M (x ,y )为其中点,圆心C

(1,0),则CM ⊥OP .

所以,当0OM k ≠时,1CM OM k k ?=-,即

()111y y x x x =-≠- , 当OM k =0时,M (1,0)

综上所述,M 轨迹方程为()22001x x y x -+=<≤. 解2(代入法):设所作弦OP 的中点()()00,,M x y P x y ,, 则0000=2222

x x x x y y y

y ?=?????=??=?? ,即, ()00,P x y C 又点在圆上, ∴()220011x y -+=. ∴ ()()()22222121,001x y x x y x -+=-+=<≤即:.

解3(参数法):由已知动弦OP 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OP 的方程为y kx =,代入圆的方程得 ,()22211x k x -+=, ()2220k x x -=即1+ , ∴122121x x x k +=

=+ ,2

1k y kx k ==+, 把211x k =+代入y k x =消去k ,可得:()()222121x y -+=, 所以()22

001x x y x -+=<≤. 解4:(定义法)o 11=90,22

OMC OC N MN OC ∠== 设的中点为,则 ∴ M OC 动点在以为直径的圆上,圆心为1

1022

?? ???,,半径为, ()2

2110124M x y x ??-+=<≤ ??

?因此动点的轨迹方程为: 小结:(1)直接法 直接法是将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或者等量关系,直接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2)定义法 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x

M C P y o

可用定义直接探求.(3)相关点法(代入法)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通过转换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若动点的坐标(x,y)中的分别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以这个变量为参数,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求轨迹方程,一定要注意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要注意区别“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1 重视知识记忆与题型训练,缺失“思”时间与“悟”的空间

这个教学片断在高三复习课上随处可见,教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给学生总结穷举求轨迹方程的所有方法,揭示求曲线方程的规律,给学生提供一种思维的范式,让学生自己在做题时只要按教师所讲的范式对号入座就可,遇到同类问题学生就可以依葫芦画瓢,这种“记题型、套类型、练技巧”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和弱化,面对新情境就不知所措,唯一办法就是照着做,全是凭着感觉走,对错全然不知,这就是为什么在考试中频繁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种奇怪而教师又不能理解的现象,考试后当问学生做的怎样,学生总回答感觉可以,具体说不清.正是由于这种穷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合理的问题串,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内涵,知识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应选择的方法,没有留给学生空间去感悟探究问题解决的关键,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清什么是解决问题的通法,其它方法与通法的关联,换句话没能让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教学片断中,解法1是基础,直接法是体现“曲线与方程”这一核心概念解法,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解法1中,去思考“动点为弦的中点这一几何条件怎样转化为可以坐标化的条件”,如“动点与圆心的连线与弦垂直”等,“这两个条件是否等价”,有了这些设问引导,学生经过思考自然会感悟到求曲线方程就是将几何关系化为代数关系,但要确保两者等价,有了这样感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求范围,怎样求范围,这就是在高考答卷中学生范围出错的根本原因.在教学片断中,解1中将几何条件“弦OP的中点M”等价于条件“CM⊥OP”是不严谨的,这里有前提P点不能在x轴上,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后面讨论,经常进行这样分析,学生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在解题时自觉地考虑条件转化是否等价,因而会不会多解或漏解,在高考答卷中第2题就是源于没有考虑等价性而引起的.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这种“思”与“悟”的缺失,导致学生虽然知道多解方法,但没有掌握方法要领,实施解题时就错误百出.

3.2 重视解题方法的总结,缺失用核心思想对解题的指导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总体来说分类两大类,分别是教材中所讲的直接法和参数法,直接方法紧密联系“曲线与方程”的概念,而参数法就是曲线方程另一表示形式,当不易的找到曲线坐标之间的关系,或已知动点的形成受其它参量的影响,如物理运动中时间因素,几何运动中长度、角度,一个或多个点的运动生成新的轨迹等,掌握这两种表示方法的基本形式及使用方法时的要点,其它方程都是由两种方法衍生而来,因而就不难掌握了.轨迹是形,方程是数(式),求轨迹方程的核心思想是坐标化思想,将形中的点所适合的几何条件等价转化为点的坐标所适合的代数的条件,转化方法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解题方法,但这些方

法的本质是相同的,即揭示动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是:设动点坐标,列出几何条件,化为代数条件,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由于学生对本质含义不清楚,造成高考答卷中每年有大量空白.在考前教师做给学生叮嘱过抢分策略,在最后时刻先做每个题会做的再简单的部分,但对求轨迹方程不知道应该写点什么.

在教学片断中,没有说明直接法是通法,是基础,若用其它方法来表示动点的变化规律,这样就能揭示出其它解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到求轨迹的本质是求动点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因而也就明确方法之间的联系,知识也就融会贯通了.有了直接法这一通法的分析,也就能揭示其它解法的由来与关联.事实上,教学片断中的后三种方法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动点所适合的几何条件.在教学片断中没有揭示出其它方法与直接法之间的关联.而津津乐道于这些方法总结,而学生会面对求轨迹的问题依然无所适从,特别在对参数中,没有揭示出由几何条件要找出参数的范围,再参数与坐标的之间的函数关系去说明坐标的范围,正是这种造成高考答卷中学生整体消参后,误认为非常巧妙,没有去发现参数的限制条件,由于在整体消参中掩盖了参数与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因而没有求得坐标范围.

可见由于缺失核心思想去指导分析问题,因而造成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出现空白,也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主要原因.

3.3 重视解题技巧的演练,缺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用方程来表示曲线,二是用通过方程的特征来发现曲线的性质,求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深刻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即要准确理解(1)曲线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纯粹性),(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完备性),二者缺一不可.关于解析几何的教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关于“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应以学习过的曲线为主,注重使学生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这就要求解析几何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遵循“从几何问题到代数问题,再回到几何问题”的循环过程,实现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的目的,从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而曲线与方程的等价性是实现这一目标根本保障.目前教学的现状与课标的要求却大相径庭,相去甚远,脱离了在“曲线与方程”一节中课标所要求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学中较多的关注了求曲线轨迹方程的方法,设元消参的技巧与策略,对各类题型的大量训练,唯恐挂一漏万,而忽视了对概念本质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对概念的内涵教学没有充分展开,只让学生记住一些条款结论,对概念的理解变成求曲线轨迹方程的方法总结,更甚的有的教师解释一下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中的两个条件就一带而过.正是由于对“曲线与方程”概念教学的这种舍本逐本的做法,造成了概念本质内涵理解不到位的教学缺失,带来的后果是在求曲线方程问题的解题过程中只追求结果,缺少对过程的分析,没有遵循“从几何问题到代数问题,再回到几何问题”的循环过程,导致在解题中经常出现缺乏考虑曲线的范围,致使不满足完备性;或考虑问题不全面,求得的轨迹方程漏了一部分,造成不满足

纯粹性.因为这两种情形都使得曲线与方程不等价,不能用方程来描述曲线,也不能用曲线代表方程,因而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而会出现错误.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前述的广东省2010年和2011年这两年的高考答卷,得分率之低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充分说明“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走出单一的题型训练与代数演算的教学误区,根除教学缺失.

4 教学启示

4.1 树立“曲线与方程”是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的认识

高中解析几何不仅要学习具体曲线如直线、圆、圆锥曲线,通过这些曲线的有关性质来解决一些问题,还应深刻理解更一般的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认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体会解决坐标法的精髓.这也是课标对解析几何教学的要求.因此可见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是这部分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具体曲线与相应的方程之间的能够互相表示这种关系的抽象概括,为研究一般曲线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即用坐标法建立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在教学的实践中,之所以出现忽视对概念的本质的探究,内涵的挖掘,致使在解题中不重视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讨论,因而就出现忽视范围、遗漏曲线上的点等现象,这就是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用“曲线与方程”这一解析几何中的核心概念去指导分析问题而产生了错误.只有认识到位,才有行动到位,曲线与方程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用于指导问题解决.4.2 循序渐进地加深概念的理解

在人教A版教材中,曲线与方程有关的内容分布在《数学2·必修》和《数学·选修1-1》及《数学·选修2-1》中.在《数学2·必修》学习直线的部分时,就应让学生充分体会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变量系数不全为零)之间能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的根本原因是直线上的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学习圆的部分时,通过圆与其标准方程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对这种对应关系的认识,为曲线与方程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理科学生在学习《数学·选修2-1》圆锥曲线模块时,第一节就讲曲线与方程的概念,在教学中应从前两个特例入手,进一步揭示一般曲线与方程所适合的关系.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发展.应注意文科学生在学习《数学·选修1-1》圆锥曲线模块时,没有曲线与方程关系的教学安排,学生要从直线、圆及三种圆锥曲线的学习中逐渐领悟和体会曲线与方程之间的这种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降低文科学生在理解曲线与方程的抽象关系带来的困难,防止文科学生因此而对解析几何出现惧怕的心理,以至可能产生对这一模块厌学的情绪.从近年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揭示其本质内涵,领悟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中的两个条件不可或缺,有了这两个条件才能保障两者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才可以用方程来研究曲线.

4.3 从概念的内涵中揭示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在平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后,点便与坐标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进而发展为曲线与方程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就是通过曲线上的点组成的集合与方程的所有解所组成的集合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来建立了曲

线与方程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曲线与方程的概念形成过程,就规定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的概念内涵,也就告诉了我们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系设点,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 ;(2)写出集合,{}()P M p M =; (3)写出方程,根据()p M 写出(),0f x y =;(4)化简方程,将(),0f x y =化为最简形式;(5)验证结论,解为坐标的点在曲线上.从定义可以看出,步骤中的第5个环节必不可以,通过验证保障曲线上点的集合与方程的解的集合的等价性,从而保证方程可以表示曲线.在解题中,由于忽略了验证可能出现曲线与方程的不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学生错了却不清楚缘何而错的根本原因.

4.4 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加强推理与运算能力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使用坐标法,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其过程把曲线的几何特征转化为代数的数量关系,通过代数运算的手段研究数量间关系,由此获得曲线的几何性质.由此可看,代数运算对于研究的是非常重要的,运算是手段和工具.在求曲线方程的过程中,一定保证运算过程中实施的每一个变换必须是等价的,这样才能确保方程可以代表曲线.但实际运算中,有时要进行一些非恒等变换,这样要通过分析找出所有可能的增解或所有可能的遗漏,从而保证曲线上点的集合与方程的解的集合的等价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对运算过程的分析,运算结论的验证,避免为了求得结果的盲目运算,养成严谨的推理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运算能力,从而保证化简所得方程为所求曲线的方程.

4.5 重视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笛卡尔创立了坐标法,就是为了将几何问题转化代数问题,同时对代数问题进行几何解释,实现几何与代数的统一,这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而曲线与方程就是坐标法的体现与应用,因此在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中就应参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指导问题的探究.如在推导圆的方程时,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将圆上的点到定点(圆心)距离恒等于半径这一几何特征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反之利用直观解释就能证明适合标准方程的解作为坐标的点都在圆上,这就说明了圆这个几何图形与所得代数方程的等价性,因此就能用圆的标准方程来代表几何图形圆.从方程的推导到等价性的说明都离不开数形结合,方程的推导是由几何到代数的过程,而方程表示曲线的证明则是由代数到几何的过程,所以求曲线方程的过程就是数形结合的过程.为了使运算过程不发生错误,就要对运算的结果进行几何解释,来说明其结果的正确性.

透过高考答卷中出现的大面积的错误这一现象,研究目前的教学现状就可以发现我们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存在着缺失.没有按课标的要求,有效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并理解曲线与方程的涵义,深刻领会完备性和纯粹性二者缺一不可.在求曲线的方程时,要保证几何条件与代数条件的等价转换,也就是使点的集合与解的集合的一一对应,才能实现曲线与方程的统一.这也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反映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揭示了解析几何解题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郑毓信.多元表征理论与概念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1,5/6

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及教学建议

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及 教学建议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九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新学期开学伊始,我们九年级的全体老师相聚一堂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一起分享教育工作带来的苦与乐,我作为一名九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深感责任重大。紧张忙碌的九年级上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想上学期的教学工作虽有所得,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工作,我对半年来的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存在客观原因: 1、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多数学生没有形成有效的数学思想,不能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解题时靠经验,靠记忆,导致有时一道题做过几遍了,考试的时候照样不会做。 2、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数学偏科,特别是一部分优秀生的数学偏科,如上学期开学后的诊断性考试中,一班前15名同学中有8名同学、二班有9名同学成绩不及格。 存在的主观原因: 1、备课中只注重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忽视了备学生备学情的环节,只注重了三维目标的前两个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造成了部分数学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进而出现厌学的结果。

2、过分的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自己的经验备课,把课前备好的内容尽可能全讲给学生,有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留给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时间,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落实。 3、患得患失,因为学生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差,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算和思考,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眼高手低,有时会却算不出来,有时既不会算,也不会想,从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对老师依赖心太严重;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毅力,大都见到难题和陌生题就怕,等老师讲。 4、作业设置的不够科学合理,只注重作业的量,对质的要求有所放松。表现为作业量偏大难度偏高,这样使学生只能机械地应付大量的作业甚至抄作业,而没有时间来思考、理解和反思。导致学习效率严重下降。当然这个问题是也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的问题。 5、作业的检查力度不够,过分的依赖学习组长的检查,导致部分同学作业不认真对待,应付了事。作业的批改针对性较差,只注重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纠正解答,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找学生指导解答。 二、下一步的工作方法和措施: 1、备课时注重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要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的信心。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 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时光荏苒,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了!近几年进行新的课改,随波逐流,我也在不断尝试,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 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 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 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 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 “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 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 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 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 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 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 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 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 学习中的差生,对于班级的平均分影响极大。我们在关注班级整体的同时,对这部分 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 化学课具有很强的实验性,通过化学实验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培养学 生的兴趣是化学课的关键。我坚持在教学中抓住化学实验,强化实验的研究性,在此基础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3、学生生成度的反思: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一堂好课,需要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遵守的原则。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时间:01-07 来源: 作者: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观、评价观。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第二,备目标。课标是教学指南。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

演讲稿作文教学反思

演讲稿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和演讲稿是中学生常用的写作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作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演讲稿作文教学反思1 在华附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时时感受到华附教学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反观我们自己的作文教学,可以说问题多多,主要是一下几个方面:不足之一:作文教学缺乏目的性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大多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先从作文题目的拟定说起,大多情况下,作文题目的拟定比较随意和盲目——要写作文了,才去找题目。而题目又往往从网上搜索或从往年做过的题目找,找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命题方式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学校规定每两周要做一次作文,所以往往每周连堂的语文课就用来写作文,这样,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一句话,作文教学没有方向性,没有设定明确又科学的目标。 不足之二: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 与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相伴而生的,是作文教学缺乏有序性和系统性。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

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然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不足之三:作文教学存在功利性 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尽管众多媒体和专家都认为话题作文是最好的考场作文形式,但实际上我们无权去找理由说谁是谁非,它们本应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但事实证明,功利化的作文训练既应付不了考试,更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学作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呢?笔者和同学校的老师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体会。 一、要确定具体的作文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

2020新版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高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2020新版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高中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高中生在数学课堂里看不懂、听不懂的到底约占百分之几十几?我认为,只要不是一个县、市的一流学校,这个百分数要超过70%!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是完完全全放弃了数学学习的也超过30%!这部分学生,说是在读高中,而事实上,至少就学习数学而言,他们学不到任何知识与方法。在数学课堂上,他们要么看其他学科书籍,要么钻进网络小说里,要么把注意力投向十指尖或头发尖,要么看着老师或黑板或某同学或教室外发呆--有这些行为表现的学生还算是肯读书学习的人,还不是放弃数学学习的人,只是学不了数学而已;那些完全放弃了数学学习的呢,要么讲小话嬉笑,要么动手脚吵闹,要么就趴着睡觉;有条件的则使用学习机或手机上网、玩游戏! 有人要问:对这些现象老师都不管吗?老师不是不管。对有些学生而言,无论老师采取集体的说理还是单独的谈话,无论老师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三次、四次还是十几次、几十次,也很难奏效。说实在的,这部分学生就是因为初中乃至小学数学基础太薄弱,加上缺乏信心、耐心与毅力,在高中真正看不懂数学天书,也听不懂数学课。这就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困惑之

一。 有困惑之二吗?当然有!那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得好,但很不好用,难以说得上切合新时期高中生的实际。 说她编得好,确实在逐步体现新课改理念,将许多“阅读”、“思考”、“探究”的内容编排在教科书中,促使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况。说她很不好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科书中内容过多,使得每个学期教学时间过紧。湖南使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两年,无论高一年级还是高二年级,每个学期数学新授课要上到期末考试前两三天才能结束,根本谈不上组织期考前的梳理、复习。因此,每个学期期考,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差,促使学生进一步丧失学数学的信心。 其次,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显得杂乱无章。作为教科书,先编排什么内容,后编排什么内容,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必须象设计算法和程序一样,认真斟酌。 再次,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比原来的教科书有明显的降低,但书中编排的习题或复习参考题并没有降低要求,甚至使用了原教科书上的许多现题,很是不妥。 第四,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很不适应现在的大多数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新课改理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2019年唐山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了,学生的成绩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虽然每一次都有令人喜悦的地方,但是步伐却不够快,毕竟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要披挂上战场了。我们每一位课任教师都很着急。3月10日化学教学研讨会在滦南一中召开,会上听取了滦南一中的两节试卷讲评课,深受启发,对我的二轮复习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一、认真分析试卷,发现问题,有的放矢。 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平时测验要认真总结学生答题中的问题,作出详细的数据统计,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漏洞在那里,然后总结出错题的共性之处,作为专题,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再通过强化练习加以掌握。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动手。 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真正动手,去体会师生互动的快乐,并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复习的知识。一直以来,我头疼的问题是,讲过很多遍的知识点,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当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学生都会说,课堂上我听的非常明白,但是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就没有思路了。其实,在课堂上学生只注重了听,而没有消化的过程,没有自己动手的过程。这几天,我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训练,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解决实验题大难关。 化学实验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也很大,但每次考试中学生实验题的平均分很低,从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混乱不清,不规范,没有使用化学术语。换句话说,就是心里明白,表达不出来。所以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将注重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耐心地与学生沟通,不断尝试改进,使学生成绩不断的得以提高。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制定,给我们身居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要由我们通过教学来完成,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数学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倡导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又要防止盲目的追求“新”,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片段一: 某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是这样进行的。 老师:3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多少? 学生:(叫一个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老师:那么5322?;3255?表示什么意义?你会算吗? (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 老师:23a a ? ,n m a a ?你又会算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a 3×a 2=a·a·a·a·a=a 3+2=a 5 a m ×a n =a·a·a·a·a……a·a·a·a……a=a m+n

(完整)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白博 虽然已步入高中阶段,但学生在写作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高考中写作的比例大(25分)。而且《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的培养—即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的已知条件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并学会修改章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1.学生词汇量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词汇量少,则无法表达清楚、完整写作内容增加词汇量。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狠抓词汇教学,要求学生词汇一定要过关。 对策:⑴每次上课前,采用大脑风暴(brainstorm),增加和本单元有关的词汇,每次大约在20-30个左右,让学生识记,循环考试,效果非常显着。⑵阅读课外英语读物,自己扩充单词、词组和短语,小组内互相借鉴并记住;牢记基本句型。同时,挑选文章的优美句式,或片段进行背诵。 2.如何让学生学会避免汉语式作文问题及对策 就英语与汉语的比较而言,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概念都能引起英语动词形式上的变化,应用起来比较繁琐,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轻易出错。显然这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在谓语动词学习应用中出现的负迁移,学生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英语谓语动词变化的练习。 对策:⑴平时,在背诵课文的同事要加强对英汉有差异的句子识记:如“我很喜欢他”的正确表达应该为I like him vey much,但是很多学生都写成了I vey like him。

数学教学反思及总结

本学期教学反思及总结 本学期我的数学教学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下自己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实践,感觉既漫长又短暂。整册数学书六个章节教学。在教学中,我本着将理论与实践,将课内与课外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快乐。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时刻本着一名教师特有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关于认真备课,本册书中的每一课时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是精心地分析、准备,从而再到课堂上给学生来讲授。在我的意识里,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做,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与成就。 二、创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角色是变化,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结合本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说新闻,玩智力游戏等,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答的好的学生我会马上表扬,有错的,也会及时鼓励。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学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2018-01-12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2016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成功之处: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习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平。 2、回顾高三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习;第二阶段:分块复习;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习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习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平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

高考英语作文之建议信

高考英语作文之应用文“建议信 1. 简介 建议信写作注意事项: 写作目的是针对某事向对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忠告,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主张和建议,从而解决问题。(常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 写作风格: 简明扼要、目标明确、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有说服力,语言文雅,礼貌当先 写作内容: 写信的原因+建议的内容+这样建议的理由 2. 写作方法 首段 1 )自我介绍/ 问好(不要啰嗦)一两个句子,概括性 2)复述背景,表明目的 主体 1 )提出具体建议 2)篇幅允许的话,可适当先肯定对方优点,再提出建议 3)适当说明原因或这样做的好处 结尾 1 )总结建议,注意礼貌 2 )希望采纳/ 希望建议有用 3. 范文练习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澳大利亚朋友Steven 向你咨询怎样学好中文,请根据下列要点给他写封建议信:1)参加中文学习班 2)看中文书刊,电视 3)学唱中文歌曲 4)交中国朋友

开头: 自我介绍/ 问好 认识→问好(可问可不问) 最近好吗? How are you doing? How are you these days? How do you do? How is it going? How is everything going? 好久不见 Long time no see. 收到你的来信真好! How nice to hear from you! 不认识→自我介绍 我是李华,育才学校学生会主席。 I ' m Li Hua, chairman of the Student Union of Yucai Middle School. 我来自高二一班的李华, I' m Li Hua from class one,senior two. 复述背景,表明目的 1.收到来信,得知你在中文学习上有困难,我写信来给你一些建议。 I have received your letter saying you hav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Chinese so I ' m w offer you some suggestions. 2.得知你在学习中文上有困难,我写信来给你一些建议。 Learning that you have trouble in learning Chinese,I 'wrmiti ng to provide you with some advice. 3.你询问我一些在中文学习上的事情,我会尽量给你一些建议。 You have asked me for some advice on Chinese learning(how to learn Chinese well/how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Chinese) and I will try to give you some suggestions.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顾名思义,也就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 一种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 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判,并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这种有意识 的反省和思考行为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 对教学情景重新进行感知,对自身内部认知过程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我们反思并不全是反思错的,还有成功的经验。只有认真及时地反思过去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有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探索教改之路,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必要性 1.教学理念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受其教学理念支配的。因此,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没有 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过去先进的教学 理念,到现在可能已经落后了。而一旦教学理念落后,再新的教材和课程都只能是空谈,充 其量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吐故纳新,认 真反思自己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反思,如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真正将这一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必须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和以能力为 中心的质量观。 2.教学方法的反思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应有相应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和落实。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得到丰富,才能促进教学理念的发展。例如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探究性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对原有教学手段和方法进 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真正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我们英语教师认真反思的又一重要内容。 3.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的反思,具体指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率 地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这些灵感和火花详细地记 录下来在日后反思总结,是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4.教学效果的反思 批改作业和检测考试大致能了解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这时候教 师应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即时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找规律性经验、教训。 分析这一阶段学生对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好,哪些差。对同样的知识哪些学生不 明白,哪些学生会,为什么。加以全面的分析,认真反思自己教学时的实际效果,能对学生 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二、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工具 目前国内用于课堂教学反思工具并不多见,而在国外教学领域,有许多反思工具可供教师选择,如Gennesee 和Upshur设计的对课堂教学反思的工具,涵盖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细节,如

高中教学反思的范文

高中教学反思的范文 高中教学反思的范文高中教学反思的范文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

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

青年教师数学教学反思材料精选2篇

青年教师数学教学反思材料精选2篇 对于很多人来说,数学是一门很难懂的课程,它既死板又复杂,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如何做好数学教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你做好反思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青年教师数学教学反思材料精选2篇。 篇一 相信对许多同学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而谈起数学成绩,更是将悲伤进行到底了。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结论确定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个坎坷的、充满挑战与成就感的过程。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放弃了,有的同学却愈战愈勇,这也造成了数学成绩两个极端的现象。作为一名入职一年多的青年教师,我想借此文浅谈如何远离“悲伤”。 一、爱数学,从爱上数学老师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是从何来的呢?我认为,主要是从对这门学科教师的喜爱开始的。说白了,我就是喜欢这个老师,我就是要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要让学生们喜欢上我们,进而喜欢上我们的课。比如,我刚接手一个班级时,开篇第一句就是:“爱上数学,先从爱上我开始。”有同学就会问,凭

啥?我则回答:首先,我,颜值高(这是主要原因);其次,我,能力强,哥本来可以靠颜值吃饭,可我偏偏选择靠才华,跟着哥“混”,你会发现,你竟然可以跟我一样优秀;最后,你爱与不爱,我都在这里,你没有别的选择,与其痛苦的嫌弃,倒不如给自己风平浪静的青春来一点风浪(PS:以上忽悠过程主要是在师父的“英明”指导下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进而为接下来的“信其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这就不是一个完美的开场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这需要我们在平时中做到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幽默有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做好“问题串+学习活动”的设计,更要在上课的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学生感受到:你也是“爱”他的。前期的“忽悠”就会慢慢失效。 二、重基础,从基本运算能力抓起 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我个人认为,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我们怎样侧重都不过分。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我专门开设了“每日一练”活动,即利用课余时间,定时定量对基本运算能力(主要是解方程、代数式的化简求值、实数的混合计算等)进行练习,题量控制在3-5题,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

(完整)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陕煤建司一中化学组杜锋涛 我校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已经进入后半段,大部分学生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复习课时不够,部分只是草草带过的现象,针对此种现象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实施学案+PPT式复习模式 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若不亲自动手梳理主干知识、整理要点,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保证细致、全面的复习,同时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也难以保证良好的复习效果。针对以上情况,第一轮复习阶段实施学案式复习模式。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是以课本为中心,落实“双基”,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将每章所涉及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图表并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学生依照课本即可自行回顾和整理其内容,我通过收查作业、课堂提问、课堂测试等手段落实情况。经过学生的自主复习整理之后,课堂上我所做的是点击要点、解疑答惑、拓展深广度。这样做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既保证了课堂容量,又确保了教学进度。 二、精选考题 对考题的研究是复习备考的另一重要环节,要想将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教师则必须深入题海潜心研究,抓特点、求新意、寻变化。先从大量的习题中选题,再精选,工作量很大,有时关于这一部分的习题需要去做两三本的书,更不用说套题了,这样做虽很辛苦,但选出的题目难度适中、针对性强,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三、查缺补漏,保证考前复习效率 首先,认真重读教材,寻找“弱区”和“盲区”,如教材中的数据、图象、图表及习题等,经过整理来指导学生看书、复习。 其次,“回顾错题”,发挥“错题本”的功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建立“错题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错必究,及时整理,随时记录,一年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收获”。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体会知识的积累过程。考前让学生翻阅自己的错题本,理清思路,总结经验,防止重犯,一改过去“不知所措”的考前状态,使考前的复习效率得到保证。 四、两点改进 (1)关于回归教材。 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都是回归教材,但每年到最后时间都非常紧,另外部分学生的重视

2019高考语文写作说理方法万能举例

时评类作文说理方法万能模板举例 说理方法(即是“论证角度和方法”):原因分析法、假设分析法、背景分析(联系现实)法、辩证分析法、比较(对比)分析法、让步分析法、批驳分析法(注意思考感受在例文中如何体现和表达,例文中划线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作为模板) 原因分析法模板:1、从最浅层的方面看……从深层来看(……行为背后,更体现了)……从本源(本质)上看……2、……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二是…… 让步分析法模板:1、诚然,……但是……2、或许,……但是……3、的确,……但是……4、固然……但是……5、不可否认,……然而…… 假设分析法模板:1、假如……2、如果……致使……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 比较(对比)分析法模板:1、与……话题略有不同的是……2、……相反…… 3、从短期效果看……从长远利益看…… 辩证分析法模板:1、唯物辩证法认为,想问题办事情不可片面,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4、道德的底线就是法律条文,法律的要义就是提升道德的境界。 背景分析(联系现实)法:1、无独有偶,……2、网上热议的话题……3、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4、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前段时间社会热议的(这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 批驳分析法(确立假想敌)模板:1、或许有人会认为……2、有网友称……3、有人会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例文一 莫让深情成羁绊 ?立于风雨之中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回忆,难怪这旧楼因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要被拆除时,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在我看来,若老旧教学楼的存在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为何不拆掉呢?请莫让深情成羁绊! ?诚然,校友们的不舍,我完全能够理解,毕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老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点滴的青春记忆,拆掉老楼无异于拆掉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反对拆楼,恰恰体现了他们对母校那份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这一段是让步说理,先肯定老校友们的想法,承认对方的优势。“诚然”一词与下文“然而”形成让步关系,可以作为让步说理的模板) ④然而,过于迷恋往昔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汪国真说:“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引证法。借汪国真的文句点明观点“莫让深情成羁绊”,有说服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设备都在不断革新,老旧的线路,低矮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李文龙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共3篇

高中议论文教学反思一:议论文“三要素”指导下高中议论文教学困境反思 《劝学》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典范了,可是教学过程中,问题不少。本文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有三,一为学习的意义,二为学习的作用,三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分论点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这篇文章中,学习方法和态度怎么能证明‘学不可以已’呢?”教了十几年书,从没有这么狼狈过,我安慰好学生,回来后好好反思。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对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理论产生怀疑。翻阅大量资料后,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议论文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论点吗? 《拿来主义》有中心论点吗?细细想来,没有!旧教材中《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该文谈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对这三个问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中,哪一个是中心论点呢?哪一个也不是,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全文的大体思路是,先叙述北京大学的创建和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历程,再充分肯定北京大学一个世纪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然后强调科教兴国和创建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最后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勉励他们做到四个‘统一''。”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中,也并没有哪一个是作为中心论点的,此文同样没有中心论点。 二、议论文一定要有论据吗? 《劝学》就没有论据。以往有的教学参考书说这篇文章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说文中有的比喻起“进一步论证”的作用。起“论证”作用的比喻是论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比喻不能作为论据起到论证即证明的作用,叶圣陶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指出来了。他在《作文论》中说:“在这里有一事应得说及,就是议论不很适用譬喻即比喻来做依据。???……明白一点说,无论应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决不能从譬喻里得到判断。”《劝学》中的比喻既然不是论证论点的论据,那么是什么呢?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些比喻中的被比事物本体就是作者的见解本身。 三、一定要有论证吗? 论证是对论点而言的,全文的论证过程是对中心论点而言的。这篇文章既然没有中心论点,又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 四、“阐述文”确实存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