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书版本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书版本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书版本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书版本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一、总论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

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可分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不变标志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是具体表现的标志;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变异标志有品质便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4、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

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值。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为离散变量。

(二)统计的工作过程P8-9

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第一阶段,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2、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3、统计整理统计整理处于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4、统计分析是统计获得成果的阶段。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二、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

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次级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非典型调查方法都叫抽样调查。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连续调查是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它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地进行调查登记。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是一年以上)所作的调查,一般是为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3、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表示要求,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专门调查包括普

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一)调查方案一般有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4、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5、规定调查地点、时间、组织计划等。

1、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目的就是明确在调查中要解决那些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

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着。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

(三)统计调查的方式。定期的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是一次性的,

全面性的,周期性的。普查的组织方式: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在组织普查工作时,要遵守以下几点:第一,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第二,普查的登记工作应整个普查范围内同时进行,以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行、准确性,避免资料的搜集工作拖得太久。第三,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

2、重点调查P17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标志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

非全面调查、重点单位。

3、抽样调查P17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以推算总体参数的调查方式。

特点: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应用范围:1、对一些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必须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资料。2、对一些难于进行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取得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3、对一些不要的进行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4、对普查等全面等调查资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可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它的不足之处,只能提供宏观数据或某些微观数据,不能提供地

方各级领导机关所需要的某些数据。

4、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由于受“有意识地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主管认识的影响。

5、结合运用。在《统计法》中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

(四)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统计调查包括搜集原始资料和搜集次级资料,次级资料来源与原始资料。

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最初性、直接性。

初级资料搜集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和互联网访问法(CATI)。面谈访问法分入户访问法和街上拦截访问法。

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1、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性、直接性。它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载或证明。

2、统计台帐的特点和分类,统计台帐是根据编制统计报

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其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的登记。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统计台帐一般分为进度台帐和历史台帐。在企业中,厂部、车间、班组都负担有分级管理的责任。

3、企业的内部报表,企业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企业内部统计报表。

4、报送形式:传统的报送方式,包括邮寄报送、电话报送、磁介质报送等方式。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其他报送方式。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使调查人员或填报人员能够明确执行,不致产生误解。其次,要抓好调查方案的贯彻执行工作。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在抽样调查中,要严格遵守随机原则,通过调查样本容量、改进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等,从而达到控制代表性误差的目的。

三、统计整理

(一)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统计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P26-27

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

2、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按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数和各项指标的总数。

3、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4、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二)统计分组概念: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注意三点:对象是总体;应有分组标志;对总体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作用:1、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2、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3、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4、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1、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

选择分组标志。2、要选用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3、要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标志。

1、分组方法:P30-31确定分组标志后,进行具体分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它可以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按数量标志分组是用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志来进行分组。

(2)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2、统计分组体系:P31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总计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平行分组体系的特点是:每一个分组固定一个分组标志的差异,以反映总体内部的分布情况,所有分组都是独立进行的,各分组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3、统计工作中常用的分组。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按地区分组。

次数分布的概念:将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的总体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或变量分布、统计分布。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属性)数列和变量数列。按照变量是否离散变量或连续变量,变量数列又可分为离散变量数列和连续变量数列。连续变量数列,一般是组距式的,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对于离散变量数列,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成单项式,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一个变量值),如果变量值很多,应编制成组距式。

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1、组距与组数。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一般把最大值叫该组的上限,最小值叫该组的下限。组距等于上限或下限之差,即:组距=上限-下限。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异距数列(或不等距数列)。对于标志值的变动幅度在各组之间相等的分组,即为等距分组,否则为不等距分组。3、组限与组中值。组限是指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每一组的起点值为下限(或最小值),终点值为上限(或最大值)。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组中值,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

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可以不重叠,也可以重叠。在后一种情况,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一

组,即“上限不在组内”。

首组开口组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4、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衡量各组作用的大小。

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组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图示法形式: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5、正太分布。次数分布是统计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中,以标志变量的平均值为中心,沿对称轴向两边发展,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数越多,离中心越远,分配的次数越少,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曲线,叫正态分布或钟形分布。

运用电子计算机汇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编制程序2、编码3、数据录入4、数据编辑5、计算与制表。整个汇总工作成败的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登记与审查工作。2、控制录入质量3、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

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计算)P34

1、将所有变量值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分别汇总出每一变量值所对应的数量。

(四)统计表概念:是应用得最广泛的形式,它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广义上统计表包括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中所用的一切表格;狭义上的统计表则是指统计整理与分布研究阶段所使用的表格。统计表是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有:1、阅读方面,一目了然。比较直观,可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明确的概念;2、通过合理、科学地排列统计资料,便于读者进行对照比较,从而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3、便于汇总和审查;便于计算和分析。

分类:按作用不同分类:1、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分类:1、简单表2、简单分组表3、复合分组表。

四、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统计指标包含的三个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的特点与作用:两个特点:1、同质事物的可量性。2、量的综合性。作用:1、从知识的角度讲,它是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情况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2、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提供以数量表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一)统计指标的种类P50-51

1、按统计指标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

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内涵指标)指标。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表示,并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又称为总量指标,可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过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2、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3、统计指标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按指标的时间标准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按指标的报告次序和准确性不同可分为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按指标的用途不同可分为观察指标和考核指标。

(二)总量指标P52

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P52-53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数的总和,它说明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在于:

(1)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时间越长,时期指标数值越大,反之则越小;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2)时期指标的各期数值可以相加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相加,因为相加的数值没有实际意义。

相对指标的概念: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检查分析方法,一种叫做累计法,一种叫做水平法。

(三)平均指标P61

平均指标的概念及特点: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是一个代表性的指标,代表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二是它把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标志数值的差异抵消掉,而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平均指标的作用:1、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从而使不同规模的总体具有可比性。

2、可以反映同以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

3、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断和预测。

5、对总量指标进行补充说明。

平均指标的分类:按计算方法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概念: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据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计算公式:加权算术平均数=

(四)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均方差)、离散系数等四种。

1、全距是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距,说明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2、平均差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把总体各单位的每一种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x-x)叫做离差.

公式两种:①②

标准差(计算)P70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计算公式:(见书)

根据未分组资料求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分组资料求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标准差;为平均数;x i为变量值;n为总体单位数;k为分组数;f i为组的频数或权数。

五、时间数列

(一)时间数列概念和种类P73-74

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时间数列也称为动态数列或时间序列。

时间数列的种类:按其排列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

时间数列三种。

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期数列。

(2)时点数列。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点数列。

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相对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3、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平均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二)时间数列的特征P74

1、长期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相当长时期内呈现出向上发展变化的趋势或向下发展变化的趋势或稳定的水平趋势。

2、季度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年内由于受季节性改变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动。

3、循环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围绕长期趋势而呈现的一种波浪性或震荡式的变动,也称周期性变动。

4、不规则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某些偶然的、不规则的、孤立的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持续时间很短、无一定规则分辨不出是什么形式的变动。

(三)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P74

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受的基本原则。

1、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2、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3、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4、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四)平均发展速度

序时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1、根据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2、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80

根据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就是先计算构成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分子与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将这两个序时平均数进行对比。

举例:见P81例8

3、增长量是用类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的指标,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水平。又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两种。

4、平均增长量是用来说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的指标,它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公式:

(五)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包括:

1、发展速度

①定基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因此也叫“总速度”。②环比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果计算的单位时期为一年,那么这个指标也称为“年速度”。③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将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相除,即可求得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P84

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增长量与其基础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几。

增长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年距增长速度=年距增长量/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年距发展水平-1

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85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六、统计指数(一)概念P88

统计指数可简称指数。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一.doc

1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20道题将其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 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 A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工业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3通过调查鞍钢、宝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拟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 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4下列资料属于原始记录的是( )。 A统计台账 2 B个人生产记录 c汇总表 D整理表 5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6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 132560亿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 次为( )。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7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 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 A11 B10 C7.1 D 7 8在商品销售额指数体系中若物价指数上涨销售额指数持平则销售量 3指数( )。 A.上升 B.下降 c.持平 D.无法判断

统计基础知识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基础知识 学时:开设一学期,周课时5个课时,共计80课时 (其中:讲课学时:56学时,实践学时:17学时) 建议教材: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娄庆松、曹少华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 1.1统计的含义和特点 1.2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 1、统计和统计学 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难点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1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 2.1统计调查 2.2统计整理 (二)重点 1、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使用条件 2、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3、变量分布数列图示法中直方图、折线图的绘制 4、手工汇总方法的划记法、过录法 (三)难点 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1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一)教学内容 3.1总量指标 3.2相对指标 3.3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二)重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熟练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和计算方法 3、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4、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018初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自测习题(二)

2018初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自 测习题(二) 2018初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自测习题(二) 1.我国近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帐户上出现较大的顺差,这主要是由于()顺差造成的。 A.货物贸易 B.服务贸易 C.资本往来 D.金融往来答案:A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总差额”等于() A.储备资产增减额的相反数 B.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帐户差额 C.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 D.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合计数减借方合计数 答案:A 3. 某城镇从业人员11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3万人,则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A. 2.5% B.大于2.5% C.小于2.5%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释:失业率=失业人口数/经济活动人口数=3/(117+3)×100%=2.5%,故选A 4. 张生户口登记地为安徽W县,今年春节后到北京市打工半年以上,后又转到上海市继续打工,到年末进行人口登记时,张生应统计为( )。 A.安徽W县的常住人口 B.北京市常住人口 C.上海市常住人口 D.上海市暂住人口 答案:C 解释:常住人口是指以该地区为经常居留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是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 5.标准化处理是将变量值转化为数学期望为O,方差为1的标准化数值,其变量服从的分布是()。 A.正态分布 B.二项分布 C.指数分布 D.任何分布 答案:A 解释:只有在正态分布下,才能进行标准化处理。 6.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取得系统完善的有关资料 B.掌握统计年鉴和各种普查资料

C.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D.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答案:A 7.对企业产品质量下降问题的分析,运用的是()。 A.宏观经济分析 B.专题分析 C.综合分析 D.微观经济分析答案:B 解释:专题分析是指对某一个专门问题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使某项重大问题、关键性或紧迫性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8.在下列叙述中,采用推断统计方法的是( )。 A.用饼图描述某公司员工的年龄构成 B.某日从某化肥厂随机抽取了100袋化肥,用这100袋化肥的平均重量估计这天生产的所有袋装化肥的平均重量 C.一个城市在1月份的平均工资 D.反映大学生统计学成绩的条形图 【答案】B 【解析】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ACD属于描述统计。9下面变量中属于顺序变量的是( )。 A.性别 B.天气温度

2015届高考数学总复习 基础知识名师讲义 第九章 第五节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 理

第五节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案例 知识梳理 1.散点图. (1)将变量所对应的点描出来,就组成了变量之间的一个图, 这种图为变量之间的________. (2)从散点图上可以看出,如果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些点会有一个集中的大致趋势,这种趋势可用一条光滑的曲线来近似,这种近似的过程称为曲线拟合. 答案:1.(1)散点图 2.相关关系. (1)从散点图上看,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____________;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____________. (2)线性相关: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则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 (3)若两个变量x 和y 的散点图中,所有点看上去都在某条曲线(不是一条直线)附近波动,则称此相关是______________的.如果所有的点在散点图中没有显示任何关系,则称变量间是不相关的. 答案:2.(1)正相关 (2)回归直线 (3)非线性相关 3.回归直线. (1)最小二乘法:如果有n 个点:(x 1,y 1),(x 2,y 2),…,(x n ,y n )可以用下面的表达式来刻画这些点与回归直线的接近程度: [y 1-(a +bx 1)]2+[y 2-(a +bx 2)]2+…+[y n -(a +bx n )]2,使得上式达到最小值的y ^=b ^x +a ^ 就是我们要求的直线,这种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 (2)在回归直线方程y ^=b ^x +a ^中,b ^ = ∑i =1 n x i -x y i -y ∑i =1 n x i -x 2 = ∑i =1 n x i y i -n x ·y ∑i =1 n x 2 i -n x 2 ,a ^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3.了解下列两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独立检验: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2)回归分析: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配备(),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A.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B.乡、镇统计站 C.独立的统计机构 D.乡镇统计网络 【答案】A 【解析】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2.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来承担。 A.国家统计机构 B.部门统计机构 C.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 D.民间调查机构 【答案】B 【解析】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部门统计机构来承担,及时为部门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同时完成好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 3.《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

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人员。 A.行政领导 B.行政管理 C.统计责任 D.专业技术 【答案】B 【解析】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或单位,一般应由具备统计专业职务条件的人担任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要由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指定,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备案。 4.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是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多年统计实践经验,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涵义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其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及贸易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就是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例如:国家统计局每隔一定时期向社会公布的有关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每年编印的《中国统计年鉴》等,这些公报资料及年鉴就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是人类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活动的目的是取得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取得必须依靠统计工作来进行。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另一方面,统计学又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统计工作就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而统计学的出现只是近代的事情。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中常用到的基本概念有:总体与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这些概念很重要,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从而有利于本书以后各章的学习。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 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例如:某一地区的所有工业企业是一个总体,它是由各个个别的工业企业组成,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同一性质),即都是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基层单位。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称“同质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某一项具体统计工作的研究范围,也是统计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总体单位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上例中的各个工业企业都是总体单位。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则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在社会经济现象中,统计总体大多是有限的。在统计调查中,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的一小部分单位,据以推断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前面所举的工业企业这个统计总体的例子里,每个工业企业都是一个总体单位。但是,当要研究一个典型企业的内部问题,如职工的有关情况时,则该企业的所有职工就成为统计总体,各个职工是总体单位。

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其概念

一、概念篇 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是抽取总体重的部分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的信息,用来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调查方法。这里的总体是指抽样推断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整体,它是由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具同一性质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被抽中的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一般的,将总体记作N,将样本记作n。 面谈访问法:是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 频率:是将跟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或比重。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加权算数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 比例分析法: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好坏,或分析部分和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 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

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章统计整理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B )(2012年1月)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相同的若干部分 2.统计表中的主词是指( A )(2011年10月) A.所要说明的对象 B.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 C.横行标题 D.纵列标题 3.某课题需要搜集资料,课题组成员从《统计年鉴》摘取有关资料,这种资料是( D ) (2011年1月) A.原始资料 B.第一手资料 C.初级资料 D.次级资料 4.按照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按品质标志分组和( A ) (2011年1月) A.按数量标志分组 B.平行分组 C.交叉分组 D.复杂分组 5.对于不等距数列,在制作直方图时,应计算出( B ) (2010年10) A.次数分布 B.次数密度 C.各组次数 D.各组组距 6.U型分布的特征是( B )(2010年1)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小,两头大 C.左边大,右边小 D.左边小,右边大 7.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D )(2010年1) A.各组的次数之比 B.各组的次数之差 C.各组的次数之和 D.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8.对企业职工按技术等级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C ) (2009年10)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并列分组 9.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C )(2009年1月)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10.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开口组,上限为500,已知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4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D )(2008年10月) A.480 B.420 C.450 D.460 11.反J型分布的特征是( D ) (2011年1月)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大,两头小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 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948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年发电量达到3.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

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而世界平均只有28%,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一、总论 统计就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得数据得搜集、整理、计算与分析等得活动。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统计工作就是指利用科学得方法搜集、整理、分析与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得工作得总称。统计资料就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得、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得数据资料得总称。统计学就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得理论与方法得科学。三者得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就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得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就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得关系。3、统计工作就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得。 (一)统计学中得基本概念P4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凡就是客观存在得,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得许多个别事物得整体就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得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得单位数如果就是有限得,称为有限总体;如果就是无限得,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得一部分单位。总体就是由总体单位构成得,但就是总体与总体单位得概念不就是固定不变得,随着研究目得得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 指标就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得概念。指标还可以就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得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得区别:1、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特征得;而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得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得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就是用数值表示得,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得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得数值就是从总体单位得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得。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得差别就称变异。可分不变标志与变异标志。不变标志就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就是具体表现得标志;变异标志就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得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得表现形式就是具体得数值,称为变量值。变异标志有品质便标志与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4、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得表现形式就是具体得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得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知识汇总)

- 1 -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 统一统计原则 6、公共统计原则 2、 独立统计原则 7、诚信统计原则 3、 科学统计原则 8、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4、 规范统计原则 9、统计违法必惩原则 5、 如实统计原则 第一节 统一统计原则 ①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等等 第二节 独立统计原则 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三节 科学统计原则 ①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②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③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统计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第四节 规范统计原则 ①统计法将规范性作为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统计调查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作出了规定。 统计法的9个基本原则

③严格按照统计法律规定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并按照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确保了统计调查过程和行为的规范性,为提高统计调查的可靠性、可信性建立了扎实的法制保障。 第五节如实统计原则 ①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首先是基础资料要真实准确。 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 ③统计机关、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④统计法律制度对不如实提供、搜集、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惩戒措施。 第六节公共统计原则 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 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公布。 第七节诚信统计原则 ①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②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八节国际统计优先原则 ①统计法律制度制定中始终坚持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②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相互衔接,不得重复, ③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 2 -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 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 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 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 年的143 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 年的948 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 年发电量达到3.7 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

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 ,而世界平均只有28%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 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 ,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 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 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 ,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能源统计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6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能源统计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统计部门的光荣使命。2005 以来,在

2018年初级统计师考试《专业知识与实务》考点试题及答案七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师考试《专业知识与实务》考点试题及答案七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D )。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标志 C.一总体与它总体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 )。 A.组中值 B.组距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D )。 A.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 C.组中值

D.组距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平行分组 6.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再分组 D.平行分组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A )。 A.平行分组体系 B.复合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A )。 A.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B.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总体内变量的最大值 D.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

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组距和组数( D )。 A.没有关系 B.关系不确定 C.有正向关系 D.有反向关系 10.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 C )。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 (第一章) 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 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如:工业企业总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资产总计、利润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等。 2.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按其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 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如:性别、工种;数量标志如:年龄、工资。 3.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4.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如:人的 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年龄标志变现为20岁、30岁等。 5.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6.数量变异标志成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 数值,称为变量值。 7.连续变量如人的身高、体重;离散变量只能取整数。 (第二章) 8.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9.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关键是抓好原始记录 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 10.原始记录必须具有最初性、直接性。 11.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重 要依据。

12.统计台账一般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13.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可以 避免的,是不可测的;代表性误差是可测的,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 14.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 法。 15.统计分组的原则:科学性、完整性、互斥性 16.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17.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 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做不等距数列(或异距数列)。 18.所谓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或频数。 频数越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标致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大,反之,越小。如:完成件数在500-550件之间的人数为42人,即该组的频数(次数)为42. 19.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求得的 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由上述例子,频率为42%。 20.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或100%)。 21.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这一部分习惯上成 为主词,另一部分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这一部分习惯上成为宾词。

统计基础知识

课堂练习 一、判断题: 1.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 2. 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3. 统计总体可分为同质总体和不同质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4. 统计总体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三个基本特征。 5. 一般而言,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 6. 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指在所属的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或数值。 7. 年龄、身高、体重是用数量来表示的,是指标。 8. 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值汇总来的。 9. 变量按其值是否连续出现,可以分为确定性变量与随机变量。 10. 某同学计算机考试成绩80分,这里成绩就是统计指标。 11. 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变换关系。 12. 单位产品成本是数量指标,其值大小与研究的范围大小有关。 13. 由分类和排序尺度计量形成的数据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 14. 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8件、69件、70件、71件、72件,因此说这些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15. 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是通过数字来说明的,如“年龄”这一标志有20岁、30岁、50岁……之分。 16. 统计学是先于统计工作而发展起来的。 17.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18. 品质标志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 19. 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20. 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 21. 对有限总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22.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23. 有限总体是指总体中的单位数是有限的。 24. 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统计指标。 25. 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的划分都具有相对性。 二、选择题 1.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 A.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B.方法论的自然科学 C.实质性的科学 D.方法论的工具性的科学 2. 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 A.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B.数量性 C.数量性、总体性 D.具体性、综合性 3. 统计认识的过程是()。 A.从质到量 B.从量到质 C.从质开始到量,再到质与量的结合 D.从总体到个体 4. 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A.总体各单位具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及统计实务

20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 )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 )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5、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 A.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B.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C.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7、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 )。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8、下列调查属全面调查的是( )。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住户调查 D.快速普查 9、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10、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后练习题汇总缩小版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 第一章: 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2.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文化程度)。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调查)。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7.一个总体(可以有多个指标)。 8.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元,“工资”是(数量标志)。 9.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10.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第二章 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的关系是(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3.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4.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5.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下述调查中属于连续调查的是(按旬上报钢铁生产量)。 6.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二者有时是一致的)。 7、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省饮食业的(所有从业人员)。 8.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每个从业人员)。 9.我国的统计报表(目前大多是全面统计报表)。 10.统计报表报送周期不同,报表所反映的指标项目有不同的详细程度。一般,周期越短,则报告的指标项目(越少)。 11.对1990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进行逐一调查,这是(普查)。 12.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13.通过调查鞍钢、武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 14.统计调查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划分的根据是(调查的组织方式)。 15、如果调查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则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 16.典型调查是从被调查对象中(按照调查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17.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报告法的调查方法)。 18.下列属于专门调查的是(普查)。 19.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20.在统计分析中,需要已婚人口数和未婚人口数指标,则相应的调查标志是(婚姻状况)。 21、下列属于一次性调查的是(全国实有耕地面积)。 2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23.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标志是(确定调查单位的标准不同)。 24.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单位方式不同)。 25.调查对象是指(所要调查的总体)。 26.某市工业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7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一个月)。 27.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28.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应该采用(抽样调查)。 29.调查期限是指(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30.街头拦截面访的缺点之一是(搜集的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不强)。 31.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该市所有自行车)。 3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该市每一辆自行车)。 33.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报告单位是(该市每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 34.为了了解职工的业余生活,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此项调查宜采用(抽样调查)。 35.市统计局对该市职工2006.08.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市全部职工)。 36.某市统计局欲对该市职工2006年8月15日至21日一周的时间安排进行调查。要求此项调查在9月底完成。调查时间是(8月15日至21日)。 37.一项调查,当数据需从总体每一单位中搜集时,称为(普查)。 38.一项调查,当数据仅从随机抽取的总体部分单位来获取时,称为(随机抽样调查)。 39.下列属于抽样调查的是(1%人口调查)。 40.下列属于概率抽样的是(简单随机抽样)。 41.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组、类),再在层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此种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 42.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此种方法为(系统随机抽样)。 43.将某居民小区的4000户居民从1~4000编号,在1~100号中随机抽取1个为3,则3、103、203……3903构成抽样调查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为(系统随机抽样)。 44.某校高三年级学生共1000人参加考试,将1000份试卷编好后,从中随机抽取30份计算平均成绩,此种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 45.为了了解某地区职工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时,将职工家庭按居民委员会分组,并以居委会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再对抽中的居委会所辖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进行 调查,这种调查组织方式为(整群随机抽样)。 46.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山区分组来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 第三章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3. 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列属于这一类的是(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距)。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简单分组)。 6. 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复合分组)。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平行分组体系)。 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组距和组数(有反向关系)。 10.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11.用离散变量作分组标志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应(间断)。 12.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据此分为6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260)。 13.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组中值)。 14.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将此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 15.将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使用的分组形式为(组距式分组)。 16.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 17.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2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