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杨杰: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首先我们感谢《父母必读》杂志社,也感谢磨铁图书。我今天其实还是蛮期待这一次讲座的,因为有一次是读者,这么多年我都没有机会见到读者,但是今天我们有机会面对面的跟大家聊天,非常开心,接下来我就开始我的敢做。

我们今天关注的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其实孩子这种内在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是一个伟大的生物学设计。比如说从远古时代开始,出生的婴儿其实成活率是很低的,那么什么样的婴儿能获得成活的,那么他就是比较热情的,比较活跃的,比较用于探索的,比较愿意跟别人互动的,充满喜悦感,这样他能获得更好的照顾,也能获得更多的互动,那么可以说这种内在动力是上帝给人类预装的一个程序,但是因为我们不恰当的养育和教育方式,然后我们一不小心就把这个程序卸载掉了。那我们自己肯定不会比上帝更聪明,所以你就会发现,一般你把孩子的天然内在动力破坏掉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消极、退缩、逃避这个时候家长就是觉得很头疼。那么我们今天就探讨怎么把这个孩子的内在动力怎么留住,并且让它发扬光大。

我们今天分三点来讲,第一点就是积极的儿童观。其实说到儿童观,其实说到儿童观,以前我真没有觉得儿童观这么重要。我觉得儿童观就是对孩子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你心里想什么关系呢,你又不说出来。但是我这几年做咨询越来越发现这个儿童观真的是太重要了,然后我也开始回头去审视我自己的儿童观。因为今天有一部分家长肯定是了解的,因为我小时候是带着很多孩子长大的,是我们家族的一个孩子王吧。这个时候我就会有很多孩子在一起玩儿,五六个、七八个是很平常的,有的时候是十多个孩子一起玩儿。然后大家玩儿的很开心,也玩儿的很愉快,到了我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所有的长辈都公认说我是会带孩子的,甚至有的时候,大家搞不定的时候,我都能搞的定。比如说,有一次我叔叔家的这个孩子不做作业,你要威胁、打他或者真的打了他,他才肯做作为,然后我就特别爱管闲事,我说做个作业至于嘛,然后把他叫到我们家来了,然后我就把这个弟弟叫到我们家里,那个时候我一天就搞定了嘛。就是其实前前后后跟他交流就一个多小时,然后他整个就不一样了,每天午夜、每天午夜按步就班的把作业做完了。我们家里是公认这一点,有的时候他们也问我说为什么呢?其实我也说不出来,我当时就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主义者,我就是跟这么多孩子一起玩儿磨炼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经验,你要问我,我就说,你就用这个眼神、表情、语气、状态跟他沟通,他就特别愿意接受,但你问我道理,我就说不出来了,后来我就很荣幸的读了北师大的教育学院,后来又做这个工作,后来我又一直看心理学的书,看着看着,我就回头不断的去解释我童年的经历和经验为什么是这样的?然后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我自己的儿童观。说起这个儿童观,这个要追溯的很早,我记得我当时小时候四周岁的一个小孩,然后我们那个时候,家里面没有电视的,所以整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个工厂上玩儿,然后几十个孩子玩儿一个游戏的时候特别快乐,喊声震天,小孩的那种体验就是你觉得空气当中都弥漫着快乐的因素,然后觉得太喜欢了,然后我就悄悄的溜进去了,但是我刚融入到这个里

面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孩站出来,其实要是按辈分说是我的小叔叔,但是他只是比我大两岁,然后他就把我给轰出来了,我觉得很难过,但是还不死心,我就在旁边看,看着看着,我看他不注意我了,我再偷偷溜进去,我一溜进去的时候,他真的是火眼金睛,他一转身就发现了,然后他第二次态度特别恶劣,然后就把轰出来,然后说的话,特别难听,当时我特别特别伤心,我记得我在当时的小矮墙站了老半天,最后看了一下,实在是没有机会跟他们玩儿了,然后就特别伤心的回去了。回家之后我就想不明白啊,我就是想跟你们玩儿吧,你为什么要把我们轰出来呢,你为什么要这个态度我呢,而且你是我的小叔叔啊,我其实想了两三天我没有想明白,但是我现在想明白了,其实我那个小叔叔之所以那样对我,是因为他们家里人也是那样对待他的,我当年没想明白这一点,但是我的思路就在这拐了一个弯,我说我好难过,以后要是我长大了,有更小的孩子来找我玩儿,我肯定不会嫌他烦,我一定要好好对他,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让他这么难过,而且你从自己的揣摩自己内心的状态,你的这个策略在这里就分层了。我在设想我是我小叔叔的这个位置的时候,第一我可以保护他,第二我要盯住他,他说你要小心,不要让大的孩子把你撞倒,还有一种就是不能让他作为组员玩儿,你可以让他在旁边跟着跑,其实小孩子让他在旁边跑他已经很开心了,那实在没办法,就很温和的劝说他离场,其实完全可以有这么多策略的。但是我小叔叔不懂啊,当时他用了最极端的策略,把我给轰出去了,这个就是当时种在内心的一颗种子。比较幸运的是,因为我是家族最大的一个孩子,你看我小叔叔才大我两岁,然后后面我们家的,包括我叔叔家的孩子,陆陆续续的就出生了,然后我们这个队伍越来越庞大。因为我自己有这样一种态度,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心里面,所以在这些小孩子,我对他们的时候态度很友好的对他们,小孩是最懂得投桃报李的,所以大家相处得就很顺畅,然后现在想起来也都是一些美好的回忆。但是有的时候家长或长辈会说,烦死了,你们七八个,十来个孩子都吵死了,就问我说,你都不烦吗?因为到了假期的时候,我是全天候带他们,比那个八个小时工做的时候还长,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七八个孩子天天在一起玩儿。后来我说不会啊,小孩子多可爱啊,他们说好烦啊,听着你们都吵死了,你们那边玩儿去,我多少年都不理解,为什么对待同样的一群孩子,怎么看他们怎么可爱,虽然也有七七八八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即便有这种事情,我也觉得他们很可爱,你为什么觉得他很烦呢,然后多少年我们不理解。当然反过来,我这样对待这些小孩的时候,这些小孩跟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个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特别困惑,当然我不是自我陶醉说,你看小孩对我好吧。我就是想知道这个中间的原因是什么,我真的想了很多年。这几年看的书多了,慢慢的把它解开了。

其实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有一个根本的心理需求,这个心理需求就是被接纳,被认可、被爱,我是因为小的时候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有这种被决绝的经历,所以我是懵懵懂懂的形成的这种相对比较纯粹,比较积极的儿童观,我这样对待他,反过来小孩也在不断的塑造和强化我这种儿童观,你对他好一点,他就对你好一点。最后双方像比赛一样,互相比谁对谁好,那这个群体就会很开心,所以呢,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如果有人跟我说我最讨厌小孩,烦人、事多、爱哭,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提醒别人,请你千万不要这么想,如果你这

么想的话,你不但很难跟这种很陌生的小孩打交道,你也很难教育好自己的家的孩子。我这么说是不是危言耸听呢?其实还真不是。比如说我们来假设一下,我们自己带着一个“小孩很讨厌”这个念头去跟小孩打交道的时候,这样我们在内心就会首先竖起一道防御的围墙,虽然你没有说出来,但你的意思就是说,离我远点,烦你,别招我,但是小孩是谁啊,小孩是天生的直觉高手,所以他那一瞬间能够感受到你的这种敌对态度,而且小孩是一个弱势的地位,所以他会竖起一个更高的防御围墙来防御你,你看这个防御的墙都竖起来,然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开始了,这时候这个小孩会很难沟通,“去,帮我把垃圾丢了”,他说“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实你说让他丢个垃圾会累死他,还真不会,但是他就是用这种态度来回应你。这个小孩不单是天生的直觉高手,其实他也是一个直觉的会计,就是你以前对我不好的地方,我没有机会发作的或者是说,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的,我在日后一定会还给你。所以有一些家长说,我们家小孩就不听话,怎么说他都不听,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的话,你一定要回家去翻一下你们家的态度帐本,你是不是在过去的时候在一些很细节,很微妙的地方,没有注意到孩子的体验,当时孩子可能不高兴,他也没哭,他也没闹,但是他不舒服他总要还给你的。我们现在反过来说,如果你是对小孩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怎么样呢,我对这个就很好奇,所以我就会去观察那些持有积极儿童观的人,这种人通常都很有孩子缘。你看我们生活当中老有这样的人,所以我一遇到,我就不放过他,我就一定要好好观察他,你就发现你看他接触一个陌生孩子的时候,在接触的那一瞬间,他的表情、与其、态度都会一起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就是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你太可爱了,我想陪你玩儿,这种态度一出来,传递给孩子,小孩的话,他直觉特别好,所以你会发现其实很小的孩子,他在那眨巴眨巴看着你,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的时间,他在心里就做出判断来了,它的判断基本上很简单,就两类,对我好的,对我不好的,有威胁的或者没有威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他把你划归为好人的这一类,是我喜欢的这一类,那恭喜你,你就过关了,孩子内心的这一扇门就向你打开了。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内心能向你打开,那是他对他最高的礼遇。

我们刚才说的这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是对别人的孩子,那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们就这样一次一次互动的累加。我们设想一下,比如说如果你是持有这种消极儿童观的人,那这样双方的防御的墙就会越来越高,这到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特别影响沟通,渐渐的你就会发现,我的话孩子不听,然后孩子心里的话也不跟我讲,到了这种情况下以后,双方的关系就很微笑了,你有时候为了作业,为了一个很小的生活小事,都会吵的一塌糊涂,然后双方都很不愉快,最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然了其实这个消极的孩子关系最大的危害还不是消除的不愉快,而是你改变了孩子内在力量的使用方向。比如说如果亲子关系紧张的话,那么孩子他会调转枪口,把全部的火力都针对父母,所以这个时候他其实是没有精力发展自己的。比如说这就很像两国的关系紧张,如果两国关系紧张,都在边境上,陈兵百万互相搞军事竞赛,那你肯定没有经历发展国内的发展,小孩子也一样,他处在这种状态下,你去观察这个小孩子你会发现这种小孩他的状态就是紧张得,而且那个肢体语言是很僵硬的,并且对别人都是敌对的态度,如果这种亲子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状态的话,他就会拿自己的前

程来跟父母对堵。我就通过自毁的方式来向你示威,比如说你想让我好好学习,我偏不,我气死你,当然他要真的这样的话,会把父母起得半死,但是他也把自己的前程给毁了。因为我咨询了一些高年级的孩子还真的就是这样,我就不去上学了,我把你们赶出家里,就我自己闷在家里,我不管那么多,我就是不喜欢你,就是不让你高兴,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真的有这种情况。

但是,你看如果是积极的儿童观会怎么样呢?比如说你对小孩好,他也对你好,渐渐的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很愉快,这个时候你扮演的角色是孩子的朋友,是他的支持者。那么家庭就变成了孩子的一个安全的大后方,这时候小孩子自己的状态也是很放松、很愉悦、很开放的,这样的小孩就很随和,就容易打交道,你跟他相处得时候会觉得还有弹性。这个时候他的内在动力肯定是向外扩展。比如说他的好奇心特别强,他可能有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他哪怕见到一个蚂蚁他对会想,这个蚂蚁是怎么建筑巢穴的,他们这个小不点是怎么沟通的,他们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他沿着这个思路自然而然的就往前走,他可能寻找这方面的资料来了解,渐渐的就过渡到学习上去了,而且这种学习是一种很愉快的学习,而且也是为了自己的学习,这也是一种非常享受的状态。

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家长是特别爱学习的一代,而且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恐怕最终能改变中国教育的就是中国的家长,所以我一直觉得多少年之后,我们回头看今天,可能我们在无意识的开启了一个教育变革。但在这个起点的地方,其实就存在一种很特别的现象,有很多家长都是认同的是积极的儿童观,但是他实际持有的是消极的儿童观,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儿童观是脱胎于上一代,我们上一代的父母有的时候还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在这个过渡上需要我们学习,需要我们成长的。但是,不断怎么样,如果我们的儿童观是消极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当然是有一些办法的,所以第一个办法就是要觉察,我们要能觉察到我们心理这种念头。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评判孩子,可能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儿童观在潜移默化的,甚至在你的潜意识里发挥会作为。那么,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们随时随地对孩子的评判,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是要给这些念头,第一我们要觉察到它的存在,第二我们要给这些念头加一个审核,我们这个念头合不合理,我们看问题有没有偏颇,有没有把这个问题扩大化,如果在这个地方我们来给它来一个澄清和置换,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个儿童观就会逐渐的积极起来。我据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的家长跟我说,我觉得我们家的孩子不如同龄人。类似于这种评判和这种感觉,我在咨询当中可能处理七八次都不只,我一旦遇到这个评断,我就跟那个毛抓老鼠一样,抓住就不放,我一定给他澄清,我说好,你说你们家不如同龄人,你们家在哪方面不如同龄人,你说的这个同龄人,是只的哪一部分同龄人,你是做了调查问卷了,还是你们邻居大宝,然后你同事二宝,还有你们家亲戚三宝,你可能是在跟你周围几个在做比较,还有一个你觉得他不如他,他不如到什么程度,那另外你们孩子有没有长于其他孩子的,我们只有这样比较全面看待这个孩子才客观、才合理。最后你问来问去,他得出这个判断的理由很简单,他就是觉得他们家孩子算术题正确率没有别人高,我说就这么点事,你至于给他扣个这么大的帽子吗?如果你觉得算术题的正确

率不高,首先你要看一下,别人的正确率是多少,我们家孩子正确率是多少,然后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正确率,如果你这样一找原因的话,其实才略就出来了,比如说他有时候粗心?书写?还有训练不够?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但是,你如果说我们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你这样来问我,我真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这是第一点,我们一定要把我们这种观念,这种对孩子的评断,要把他意识到,并且要把他加以区分,有一些地方我们是需要把它置换掉的。比如说,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孩子爱花钱,她一找我要钱我救生器,这个小孩是一个小学的女孩子。我说这很简单吧,你如果把她花钱多,钱在你手里,你可以给,也可以不给。她说我就是很生气,那我比较关注她为什么生气,我就慢慢了解,最后发现这个最后是有念头的,这个念头就是说这个孩子爱花钱不知道体谅父母,不知道父母赚钱有多辛苦,我说天啊,你如果这样想的话,这已经不是花钱的问题,是她爱不爱你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她每次跟你要一次钱,你都在你自己这个逻辑上面受到伤害,觉得自己又不被爱了,其实她说的这个问题很简单,根本不用上升到这么一个高的高度。说到底是一个消费边界的问题,你觉得合理的钱你就给她,你如果觉得不合理的钱,你就不给她,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这个消费边界,这跟爱不爱她没有关系。

说到这,我就觉得其实我们这个消极儿童观最顽固的一个表现就是给小还贴标签。其实贴标签这种方式是对孩子特别粗线条的一个判断,比如说我们平常是这个孩子粗心、胆小、自私、拖拉。你看这些词当中的任何一个词都像一个筐一样,只要沾边的行为,你都可以把他装进去,其实孩子的行为,比如说胆小,他没一次胆小都有不同的原因和状态,就像树叶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其实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胆小,我们一旦遇到小孩胆小,我们要去了解,去理解她,然后去陪伴他,渡过这个让他害怕的事情。当你陪伴他的时候,他就在这件事情当中既获得了一个情感上的滋养,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支持和能力方面的增长,那么他已经遇到同样的事情,他就不害怕了,但是我们一旦给他们贴一个标签说他就这样,他就胆小,然后你就把他丢到困境里面了,然后这一次他经历了,他只经历了一个挫败感,然后他很恐惧,他在这一次里面没有获得成长,下一次你还说他就胆小,你又把丢到这个困境里面,久而久之他一直解决不了他害怕的事情,他还真就变成胆小了,所以我们遇到这种事情,我们真正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第一点。

还有,积极建立儿童观的第二点,就是我们要去感受孩子。其实大家大概有这样的体验,就我们现在都很爱学习,我们也都看了很多育儿的书,可能我们经常挣扎说,我明知道应该那样,但是我就是忍不住,我就是这样,我很矛盾,我很纠结,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看到那种育儿观念性的东西,是我们头脑接受的,我们知道应该是这样,但是我们内心有另外一套程序在运行。比如说昨天你们家小孩刚你气的火冒三丈的,其实如果你够坦诚的话,恐怕你心里面觉得这小孩很讨厌,这小孩很难缠,你为什么会冲突呢,因为你带着两套标准,我们知道这样,应该这样,在这两个之间来回摇摆,我们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那怎么统一起来了,我一直在咨询当中说,你不要用头脑去感知孩子,不要去用头脑去分析他,我们会发现你要用头脑去分析,你会搞不懂,这孩子跟你朝夕相处,你真不知道他心理想的什么,

你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但是你换一个角度去感受他,那就不一样了。但是,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感受多难啊。我们打个比方吧,大家都有看电影的经历吧,我们花了几十块钱,然后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影院里面,看完了,你两手空空的出来了。我们都是聪明人,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花了钱,花了时间,我们为什么两手空空出来,我们愿意呢,是因为我们虽然没有得到有形的东西,大家我们得到了无形的东西,这个无形的东西无非是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一种体验和满足,其实如果用看电影的方式去了解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就会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我自己从小到大带好多孩子,这个其实对人有一个要求,如果一对一的孩子,你有充足的时间跟他互动,但是几个孩子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情况,你要快速、准确的反映,就是你要同时感受到这些孩子的状态,然后你同时要找到针对所有孩子的策略,有的时候是一个策略里面各个孩子都照顾到了,那怎么办呢?我小的时候其实是无意识到的,我现在才意识到这是我小时候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我没事的时候,我就跟看电影一样,就是你自己置身之外,把自己的心放空,然后就心无杂念的看这个小孩,然后你真的是看着他一举一动,其实有的时候,如果你暗示自己的话,你会觉得很枯燥,他就在那拿一个积木玩儿,他摆弄15分钟,他就这几块儿积木,一会他把它搭起来了,一会儿他推倒了,一会儿他拆开,一会他又换一个,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要去暗示自己说这没意思,这有什么看的。其实这里面有很丰富的信息,如果你这样心无杂念的放空自己慢慢看着他,看着看着,你会看出这种感觉来。就是你突然的开始,你跟他有同感,就是感受是同步的了,说我怎么读懂小孩的内心,其实小孩的内心确切的说,它不是读懂的,他是你感受到的。就像那个照片显影一样,我自己觉得很神奇。就是有的时候你这么看着看着他,你突然的知道,他大概是怎么想的了,你就猜测他大概是这样想的,然后你接下来说你猜测说,他要是这样想的,他后面应该有大概什么样的行为,果然就被你猜中了,所以我把它当成自己跟自己玩儿的游戏。我就去感受他,我就去猜,猜完了我就应证,当你猜的越来越准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好玩儿,就乐此不疲,还有一个你在看着看着这个孩子的时候,你心里会自发的涌现出怜爱的感觉。我一般打交道的孩子是我们家亲戚的小孩,看着看着就觉得他特别好,有时候你在马路上看到这个孩子你都觉得他怎么那么可爱呢。当你找到这种感受的时候,你再跟他打交道的时候,你不用刻意,其实你不知不觉的把你这种态度传递给他了,而且在这种态度上对孩子的一种肯定,这对小孩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礼物,所以他会不知不觉的靠近你,所以我们不要天天老想着怎么教育他,你要是不捣乱的话,就边儿上玩儿去,其实这种我们会错过很多信息,我们真的可以去感受他,而且这个孩子,你会觉得他特别像演员,有的时候我会跟他开玩笑说,有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是金马奖的影后和影帝,他们那种细微的东西,你只有耐心的看,才有可能感受的到,这是第二点,是感受孩子。

当然了,有的人说,不断是觉察也好,感受也好,这都不是一日之功,确实两个都不是一日之功。那有没有更快的办法呢,其实也有更块的办法,就是反过来,我们用行动去塑造我们的儿童观。今天我们分享一个小的技巧,确切的说这是我爷爷的技巧,因为我爷爷是特别的疼我的的,我爷爷差不多在我20多岁以后才过时,陪伴了我很多年。我记得跟他相处

得这种感受,我后来想想,在他离开的时候,我特别难过,我说起来也很不好意思,20多岁了,我自己在心理说,从此以后,我就是一个没有爷爷的孩子了,自己一想的时候,自己还觉得很悲惨,其实我之所以我有这种感受,我就是觉得这个实际上在我所有的亲人里面,在我爷爷走了以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像他一样那样对待我。其实我作为最大的孩子,其实我的长辈都对我挺好的,但是我为什么我爷爷特别呢,我也是这几年意识到这中间的区别,我以前就知道,我觉得是我爷爷掌心的那一块宝,谁都不能惹的。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我这来年总结一下是这样的,其实其他的长辈对我也很好,但是我不能确认他是百分之百对我好。比如说有的时候他85%的对我好,有的时候95%对我好,但是总有那么一点,我不确定,当我不确定的时候,我就会去看别人的脸色和状态,有的时候人家也不是针对我,我看他严肃了,我的小时面对这种情况,就是撒娇耍赖无厘头,别看我现在看上去还挺内向、挺文静的,其实我小时候特别淘气,所以我就用各种办法逗他们开心,我一看他们放心了,我就放心了,现在对我好了,但我后来想了一下,我从来没有跟我爷爷这样过,我爷爷是最疼我的人,我很少跟他开玩笑,我也很少这样讨好他,这基本上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爷爷给我一种近乎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但我后来觉得,我爷爷就是一个老实巴脚的老头,而且还拙嘴笨腮的,这么多年他也没有认认真真的给我表达说,“哎呦,你是我的孙女,我很疼你,我也爱你”,我就想不起来,他跟我这样表达过,但是我这种感受哪里来的呢?其中一点非常重要,我任何时候喊我爷爷,我一喊“爷爷”,他就“诶”,有的时候他还把那个音拉的特别长“诶”,就是特别温暖,任何情况下,包括他跟人发脾气你,他我在后面一喊“爷爷,”“诶,干啥”就会这样,而且不是一天两天,真是从小到大,这是我特别想起来特别温馨的记忆。我有一点是确信的,这个世界上不管有多少人对我关闭,不管有多少人拒绝我,但是有一扇门是永远为我敞开的,我任何时候敲那一扇门都有应答,永远都是“诶,干啥”,就是这个态度,所以我就特别确信这一点,我现在想起来我觉得特别怀念这种感觉。因为我经常带小孩,所以我很快就把我爷爷这一招学来了,在我跟其他的小孩打交道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任何孩子喊我的时候,我都会对着他“诶,干啥”,你就会发现,往往这一句话,就迅速的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为什么呢,因为小孩是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有的时候他跟你自己说一句话,他自己其实都想半天了,他想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各种顾虑,最后才跟你鼓足勇气给你讲这句话,结果你说,“干嘛,一边去,忙着呢”,他就一想,算了,下一次我别跟你说了,说了你都那个态度对待我,所以久而久之孩子自己把这一扇门给关掉了,当然最开始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应他,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种孩子叫我们,当然有的时候你会很烦,你答应他一句,还有一句,答应了一句还有一句,但是其实这种互动有的时候也不需要,说通过这种互动有什么人生哲理微言大义,孩子就是通过这种应答,通过跟你闲聊,通过跟你开一些小玩笑,他其实是在情感上跟你建立一种联结,当你跟他有情感的联结,当这扇沟通的门永远是敞开的时候,任何大问题都是小问题,都很容易解决。但是反过来,一般这扇门关闭以后,你会发现任何小问题都是大问题。昨天中午我也是跟几个云南的家长,他们过来跟他们吃饭,她说也是她们家孩子现在都到了跟妈妈就是特别严重的对抗,

他妈妈说任何话都听不进去,经常是他爸爸把工作的事情放下,回家一看,一个披头散发,一个怒目而视,所以爸爸不得不去协调她们这个关系,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断定,其实就是因为以前一点一点的把这个沟通之门给关闭掉了,但是当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第三点,这也是我们刚才讲的整个第一大点,儿童观的全面内容。

现在我来说第二点,第二点是细致反馈。我们说到很多孩子的问题,比如说经常有的家长跟我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性格的问题,比如说爱发脾气,不好沟通,不写作业,或者各种各样其他方面,老看电视,老玩儿电脑,很难沟通的都是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你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都跟对孩子的回应和反馈是有关系的,我们对这个问题绝对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如果那样的话,就像贴创可贴一样,你好不容易把昨天的问题解决了,又出来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反馈上,从最根本的这个层面上来解决跟孩子的关系。

其实我观察了一下,这个细致的反馈这一块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对孩子的回应太粗线条,就是孩子好细微的东西你没有回应他,所以他跟你交流的时候他老觉得不舒服,或者他老觉得被冷落的,还有一种就是不准备,我们说的夸张一点就是鸡同鸭讲,跟你讲的这个意思,你怎么老说这个意思。前两天一个家长跟我说了一件小事,说他们家回家跟他说,我们那个跳绳都没有及格,然后怎么怎么样,都不好,我们班长都不怎么样。然后他就开始教育孩子,我说你要从孩子想一想,他没有及格,他能回来跟你说,其实他的重点不是给你汇报说妈妈我没有及格,然后那个我被老师批评了,他就是跟你聊一下,然后顺便通过这个过程处理一个情绪,其实你要应着他说,怎么怎么样,没及格,班长都没及格,跳了几个,什么什么感受,你沿着这样跟她聊天,聊着聊着她这个情绪就处理完了,至于该怎么做,不用你说,一般小学的孩子,你不信,你给她出一个题说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她说的头头是道,他心理清楚着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反馈。

说到反馈之后,那大家就会想说,那我怎么才能对孩子进行这个细致的反馈呢,其实这种反馈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你对孩子进行这个联系的观察,我几天看一本艾瑞克森的催眠方面的书,我觉得他那个说法更准备,叫密切观察,就是说你对孩子的观察这个密度要够,这个频率要高一些,这样你就会看到足够多的细节,你在这个基础上跟孩子打交道,是比较有谱的行为,但是我们往往对孩子的观察是这样的,就是都是跳跃式的,比较片断性的观察,你要是没捣乱这会儿我就不会管你,你去做作业了,整个过程我都不用管你,你对他整个过程没有观察。那片断性的观察看到的往往是特别明显的信息,那特别明显的积极的信息和消极的信息,一般你要看到积极的信息,作业都做完了,好吧,我这心就放到肚子里了,可能后面的观察又断掉了,如果发现问题揪出来了,这个字写得不好,最近还爱发脾气,卫生习惯不好,你就老容易盯着他,就老盯着这个问题,这样的话,你就把孩子的问题放大了,但是你没有掌握前面的信息,这样你就是在一个不全面的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法,最后你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我们不妨在举一个例子,这也是我自己亲眼所见得例子,当然这种例子非常多了。你看一个小孩跟他妈妈说,妈妈把手机给我玩一下,然后这妈妈说就很不耐烦,赶紧做作业去,看会书也行,然后这个孩子又商量了他一次,他说妈妈跟我玩一次嘛,然后这孩子就生气了,然后转身就会房间了,因为他生气了他一回房间啪的一下就把门带上了,然后这个妈妈就火冒三丈,追过去推开门说,你甩谁呢,作业不做琴不练,就知道玩手机,这个时候妈妈已经很火了,然后这个孩子也剑拔弩张的,这个亲自之间的战争,几乎是马上就要爆发了,但是这件事情有没有另外一面呢,因为我当时在旁边,我是习惯性的瞄着小孩,他在干啥,我即使不跟他聊天,我会注意一下,我其实发现这个小孩,他是在这个沙发上扣手,他就显得很无聊啊,在那扣手,扣了老半天他就来回环视这个客厅,好像他也没有找着什么能打发他无聊的事情,接着扣手吧,过了一会儿扣的无聊了,又接着找最后实在勉为其难的,好像扯了一本杂志自己在那翻,你看他那个动作就是很不耐烦,就这么看,看了一会儿又丢在一边,丢在一边之后,他就在沙发上坐了好长时间,就还是那种百无聊赖的状态。然后才跟妈妈说,把你手机跟我看看。

其实我看了他的这个过程,我大致就知道,第一这个小孩不是天天脑袋里就一根弦,天天想着手机,但是他现在确实很无聊,而且他也在想办法啊,他也在到处找,他也在拿那个书看,但这些方法都不足以派遣他的寂寞,而且他基本上是,他如果是挣扎了那么半天的话,其实他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是他现在比较烦燥,所以后面对他的回应,第一,你要看到他的努力,同时呢,你对他的回应态度一定要好,然后结果他妈妈是这个态度,假设说这个地方,如果我来教他的话,怎么来回应,其实这个地方完全很简单,我还真是看到你很无聊,手都看到那么半天了,但是今天这个手机真的不能玩,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比如说你可以打打球啊,去姥姥家找哥哥玩啊,给他一些比较好的建议,因为恐怕这个孩子,也是从这个细节上看,他也不太会安排生活,自己不太会安排,给他建议一下,但是绝对不会再建议他看书了,因为已经看过了,你想一下他刚开完书,你就说,看会儿书,就这一细节这孩子就火冒三丈,他就觉得你不了解他。但是你看到这个细节,你就不会踩他的雷区了。

当然,这件事情如果在往深一层面去探讨这小孩为啥会无聊呢,你看着他妈妈对他的回应态度,就可以踩的出来,其实这个亲自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了,所以这个妈妈的长远的注意了,不是要盯着你家孩子怎么老玩手机,而是说你跟他的这个关系,还需要调整一下,还需要双方找一些更愉悦更开心的事情一起做,调动这个孩子的情绪,你看同样一件事情,你收集到的不同的信息,最后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当然有的时候,你收集这个细致的信息,其实你才能更准确的指导孩子。

我们在说一个例子,这是我工作访当中的一个事情。因为会让家长写日至给我,以我自己的这种经验和习惯来说,只要有足够的细节,我即使没见过这个孩子,我大致上都可以判断出这个孩子的心情和状态,有的时候甚至能判断出来,我们要采取这个办法,这个孩子大概有几种可能,哪种可能性最大,但是他家这个孩子,我就是模糊的,我就老是觉得我对他形不成很清晰的印象,后来我就跟这个妈妈说,我说你这里面太缺少细节,如果你这里面缺

少细节,恐怕是你平时观察他的时候,就没有观察到这些细节,我就教了他一些方法,要在什么地方注意,怎么观察这个孩子,后来这个家长就跟我说了一件事情,他说有一天这个小孩放学回来,跟他打了招呼就会书房了,如果在以前呢,他就不在管这个孩子了,但是这一天他就意识到,这个孩子回来的时候,脚步有点轻重,而且大招呼也不太热情,这也是我教他的一个办法,就是你观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异常的情况,他说他们家的这个小孩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每次背着书包,走到那个楼道就听到他的脚步声,咚咚就上来了,然后妈妈也很高兴,但是今天就不一样,所以她忙完了之后,她就去那个书房看了一眼,她发现那个小孩坐在书桌前面,整个书桌上就一张纸,上面写着两字,检讨,然后她就问了一下说,怎么回事,然后这小孩就跟她说了,说上周的时候,老师布置任务,说让他准备国旗下的讲话,这个小孩子稍微有点内向,他可能不太愿意去讲,但是他也没说,这一星期就稀里糊涂过去了,等到这一周国旗下讲话马上要开始了,老师说你去讲吧,他说老师我没准备。老师特别被动,也特别生气,然后就说你回家给我写检讨,这个妈妈就特别感慨,他说如果是在以前的话根本不会注意这个细节,这个中间发生的事情,孩子在学校经历了什么事情,他都不知道的,但是你注意到这个细节之后,第一这个妈妈要安慰他一下,我们想都可以想出来,这种情况下,老师恐怕是狠狠的训了他一顿的。所以我们第一要抚慰一下这个孩子的情绪,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孩子本身确实是有责任的。我们要教他学会沟通,而且我们要了解一下,这个小孩明明不讲但是他为什么不说比如说,他是不是不敢当面拒绝老师,那这是我们要着力指导孩子的地方。

我甚至这个家长要演示一下,我扮演那个家长,我扮演老师,你重新说一边,你怎么拒绝我,因为有时候小孩他如果拒绝的不恰当,老师说你还这态度,就训他一顿,其实有时候小孩是担心这种结果,他不敢去说,所以你要在家里跟他演示一遍,他该得以慢慢的去揣摩,还有各种不同的老师怎么不同的回应,我来怎么跟老师说,我后来教这个妈妈,这个妈妈慢慢就会很注意,然后他自己也说,他说经过这个事情,他也再想恐怕以前很错过了很多这种细节。都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状态。所以每天就关心他做完作业就算了。当然了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你对孩子的细致反馈,就是要帮孩子收集成就感,不知道在坐的家里面有没有这种情况,比如说小孩晚上做完作业了,妈妈我做完作业了,然后她妈妈就很不耐烦的说,赶紧的都几点了洗澡去,这个回合就结束了。其实这个妈妈不知道,你这种一脸冰霜的态度,你消解掉了孩子最宝贵的内在动力,就是自我激励的能力,这个自我激励是情商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情商高,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种细节,为啥呢,因为一个小孩他坚持做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在这个事情里面,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你看这种小孩说,好我做完作业了,他这一瞬间他很高兴得,那他下一次再想起做作业的时候呢,他会想起这种高兴的感觉,他就愿意重复这个行为,你这样跟他一个莫名其妙的回应,这小孩就困惑了,说是我做完作业不值得这么高兴吗,是我大惊小怪了吗,或是说我这个时间做完作业你不满意,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小孩说算了,下次我肯定不会自讨没趣了,我下次低调点,我做完作业我

就瞧不声的我什么也不说,你看孩子的门就是这么关上的,但是我就注意到有一些家长就很会回应这个孩子。

比如说他说妈妈我做完作业了,这个妈妈就说做完了太好了,我看看真好,书包都收起来了,铅笔盒也收拾得很整齐,半个小时做了这么多页啊。你这么一看这孩子,这个小孩就一脸的自豪,那个腰杆都拔的特别直,你看在这一个细节,你可能就半分钟的时间,那孩子做作业,就完成不同的感受,你明天再让他做作业的时候,可以嘛很轻松的,而且做完了我老妈会很高兴的。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的玩了,他一般有这种预期的话,那个作业对于他来说,就不是一个很困难的时候事情,当然了你可能也说,如果这种细致的连贯的回应,累加起来会怎么样呢。

我今年8月份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因为8月份的时候,我老妈跟我小侄女过我这边住了半个月,我小侄女现在两岁半,他们过来的时候,其实也是带着一个任务来的,就是这一段时间我小侄女的状态得不好,如果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形容她,就是爱苦恼、特别难缠,然后特别会耍赖,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你都跟她沟通不了,然后经常的是,要背着要抱着,你不抱她就在那没完没了的哭。我觉得不对劲啊,我五一回家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回这样呢,但是我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确实是好多次感觉到她在那边尖叫,那个声音非常尖利。好,把她带过来了,我当时我这爱管闲事,我当时心理还在想,我这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看我怎么条理你一下。结果我小侄女在这住了半个月,就愣是没给我这个机会。住了半个月所说的这种特别激烈、特别耍赖的行为都没出现,我心里还有点隐隐的失落。然后他们就回去了,后来我就把整个半个月的这个事情都回想了一遍,我就想明白了,因为平时都是我老妈带我小侄女多一点,所以我只要观察我老妈和我小侄女互动,我就知道这个问题处在哪了,我在这里就据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感受的到。比如说有一点我在家里工作,然后我老妈在打扫卫生,我小侄女自己玩,玩着玩着她该觉得太安静了,都没人理我,然后她就去找我老妈去了,说奶奶抱抱然后我老妈是一个脾气特别好,但是就是不太会拒绝别人的人。太也不敢解决孩子,所以这个时候她就环顾左右而言它,我小侄女这么看着她,我老妈就在那低着头扫地,你说这地上谁的头发啊,然后我小侄女就说奶奶抱抱,然后我老妈又说,你看这地上谁弄脏的啊,我小侄女还说奶奶抱抱,然后我老妈接着说,哎呦你看这桌子上什么东西,我小侄女就耐烦的了,就喊起来了抱抱,然后我一听这声音我就过来了,我就跟我老妈说,我说她问你能不能抱她,你告诉她一下,能抱还是不能抱,什么时候可以抱,这孩子就需要一个痛快话,你怎么这么罗嗦呢,然后果然我问我小侄女,你想抱抱她说嗯,一下就没事儿了,为啥呢,其实我小侄女所有的问题就是因为,第一我老妈跟她没有眼神的接触,你想想求你求半天了,连看我都不看一眼,那怎么办,我就只能加大力量,我尖叫你能视我于无物,你不得看我两眼,其实这就是我小侄女很简单的一个心理需求,只不过我老妈不知,然后就教她,我说你不管任何时候,你都要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那我自己是怎么跟我小侄女相处的呢,其实一点都不花哨,虽然我跟小孩打交道,我有各种各样的技巧了,但是我都

没用,最简单的就是,我小侄女跟我说话,我就看着她的眼睛,你说的是什么,两岁半,说话还很快,又有儿话音,经常听不懂,还需要一个翻译。

比如说有一天她跟我说,特别快的说“吃木耳”,我就特别困惑了,这是什么东西啊,我说你是要一个碗,她说不是,我说你要去玩,她说不是,我说你要买什么东西,她说不是,我问了她好半天,终于知道她要吃木耳,我说天啊,我说你这太高难了,但是不管多少遍,我都会盯着她的眼睛,慢慢问清楚,而且我不会不耐烦,最有意思的是,我小侄女也不会不耐烦,她特别耐心的一遍一遍跟我讲,我后来问我老妈,我说你要听不懂这个孩子你会怎么样,她说那就模糊过去了,就不管了,我说要是我的话,我也恼火了,我跟你说了半天,你连听都没听懂。其实就是没有回应我小侄女,所以我就会这样回应她。然后有的时候也会跟她玩游戏,那这个肯定是我的长项了。成天带小孩,都不需要什么玩具,我们俩就比赛说,看谁先扑到我老妈怀里,然后每次那我肯定让她的,先扑进去,但是我要渲染这个气氛,所以我就学者类似唐老鸭的声音吧,就说,哦,妈妈,当然我在家里比这夸张的多,哎呀她好喜欢啊,她每次都给我设计台词,她说你喊妈妈,她先扑进去,一喊她就很陶醉,很开心,其实这个游戏本身,也是弥补了她那种不孤独感,她老想让人家抱抱,那我们就主动送货上门嘛,我们就玩这个游戏,满足她。所以她经常发起这个游戏,没完没了的。

有的时候她在房间里喊我,我的脚步声一过来,她在房间里面已经笑成一团了。所以她就特别开心,你说她这么开心的时候,她哪有时间尖叫啊,她基本上这半个月的时间,就没有出现过特别极端的情况。当然了我们说到反馈,其实我也说说比如说在这种特别细节的,跟我小侄女的这种反馈,你比如说我没事的时候,她这上外面溜弯回来她就站在那个沙发上,随手她就拿一个枣子吃,这是太平常不过的场景了,她也不耍赖,其实一般的我们都不会关注这个场景,但是如果你认认真真的关注,她特别好玩,然后我就饶有兴趣的看着她,你会发现,小孩的感官其实他是全部开放的,我们大人也的时候吃饭也是例行公事,逛街也是例行公事,甚至休息都是例行公事。但是小孩的那个感受是很新鲜的,你看她吃一棵凿子,你看着把她这个枣子放到嘴里咬开的时候,她就很满足,还很自在的晃晃悠悠,我这么看着她,我看着她的时候,她这么一晃悠,她就看着我的表情了,然后小孩是会给你一个特别特别微妙的微笑,就是这个微笑小到你几乎都看不出来。但是其实她是跟你有回应的。

我为啥说我们就特别容易错过孩子呢,因为这种细微的回应,我们有的时候,就根本没有感到眼里。所以我看到她给我特别细致的微笑,我就用眼睛回应她一下,然后她接着在这晃悠吃这个枣子,吃着吃着她想把这个枣核吐出来,小孩他肯定有点笨拙,等你发现他这个肢体语言,就开始她好像全身都在用劲,在吐着这个枣核,我就饶有兴趣的看着她我也不去帮她,我觉得很好玩,吐了半天她终于吐处理得时候你会发现在那一瞬间,她的肢体语言就放松了,而且她捏这个枣核的时候,自己开着很美,你看小孩在这么小的事情上,都是很有成就感的。然后坐着欣赏,欣赏还给我看一眼,那这个时候我就要大幅的一点的回应她,也没说话我就这样,她就会很高兴,在这晃悠然后她就拿一个积木玩,玩着玩着她就递给我了,然后很自然的就把我邀请她这个游戏里面来了,为啥我老妈经常说,哎呀不知道这孩子怎么

就听你的,你看如果用我老妈的这种视角来看,你如果很粗线条的来看,我们俩就呆呆的完全没有发生互动,其实我们俩自己都知道,你已经互动了好几个回合了。所以这样小孩你对她这种连续的关注,她的感觉是很舒服很再在的。

后来我就跟我老老妈说,我说你看,我小侄女要求也不高,他就需要你一个温暖的关注,一个及时的回应,如果我们真的对孩子做到了这一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天底下那有那么多不听话的孩子啊,她会非常喜欢你。

那这是第二点,就是我们要对孩子进行这种细致的反馈。我们接下来还有第三点。就是执行力,咱们刚才说的那两点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我们这个孩子十几年的,不管是成长经历,还是学习经历,其实都需要这种强大的这种执行能力。那所谓的执行力,就是他完成目标的这种能力。

执行力它包括意愿、能力还包括程度,其实意愿大家都有,就比如说有时候小孩也不想把什么事情做砸了,小孩也想学习好,但是关键是他没有像匹配的能力,他也达不到合适的程度。所以很多孩子,他如果想到做不到,眼高手低的时候,他是很痛苦的,他每努力一次,他就会打击一次。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小孩子不求上进,我必须在这里替他们说句公道话,其实任何孩子内心都是有积极动力的,我们觉得他不求上进,是因为他努力了很多次,但是每一次都他都没有找到那个路。被打击的太多之后,他放弃了他自己,他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所以呢,我们要希望,孩子发展的好,我们一定要让他有相匹配的执行能力。那么我们怎么来培养孩子的这种执行能力呢?

其实说到底孩子的这种执行能力,也是天然的,就是也是上天给我们安装的一个程序,比如说你看大家有孩子的都知道,孩子到两三岁的时候,他都有一个什么事情要亲历亲为的阶段,什么都要他来,你帮他做了他还哭呢。这个倾向如果你一直培植的好的话,他这个孩子的执行能力就非常好,但是我们现在的代劳实在是太不便了,我们家长都非常的热心,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了,所以你培养执行力的第一点,就是不要帮孩子代劳。

那我见过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其实这小孩都十岁了还要奶奶喂饭,就是说,他不会用筷子,也不会勺子,因为小的时候奶奶就觉得他不会吃饭,三岁觉得他不会吃饭,四岁的时候觉得他不会吃饭,一直都是喂他,喂的到后来他自己不想学了。反正有人喂他,你不喂我就不吃,看咱俩谁更有耐心。那奶奶肯定撑不住,最后还是喂他,到这么大,比如说十多岁的孩子,那他的执行能力,基本上等于零啊。他在学校如果鞋带开了,都得跳找一个同学,同学你给我系上鞋带,都得这样的。你说这样你让他执行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是执行一次,被打击一次吗,所以我们对小孩一定不要去帮他代劳。

有的家长,其实他也不是说,想帮孩子代劳,他是分不清楚,该不该代劳,咱们说的代劳又是代替孩子做他本来应该说做的事情,比如说你对于你给十岁的孩子喂饭,你就是代劳,但是你要给十个月的孩子喂饭,就不散代劳嘛。而且这孩子最要命的是,他昨天不会的,他今天就会了,那怎么办啊,我们去怎么区分孩子会做的和不会做的,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第一点就是我们要对他进行连续的观察,咱们刚才也说了,你涉及到很多细微的信息,你就

能判断出这件事情,他会不会做,或者给他机会,他有没有可能做的到,比如说两三岁的小孩子,他要去帮着家里收碗,一般的大人都是不让做的,但是我要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让他做,但是我也会担心,就是说他会不会把这个盘子甩掉,那我会观察,我就会观察他,你要卡他这个小孩,当然前提是安全了,你要是端着热菜就不行了。

比如说使他端着这个碗这个动作,他是不是莽撞,他怎么端下来的,他怎么走,然后他怎么把这个盘子或者碗放到厨房的台面上,我就发现有的两三岁的小孩,你认为他很莽撞,他小心翼翼的把这个盘子放到台面上,还一点点推到里面去,如果你看到这个细节,你就会很信任他,这样的孩子,他就有基本的操作能力,你完全可以进一步更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去尝试这些事情。那另外一个呢,就是我们在不决定的时候,你等一下,你不要那么急着冲过去,你看他自己怎么来处理这个困难。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还是我小侄女,当时春节的时候,那个时候她大概就一岁十个月吧,话说的不太清,然后又一天她就跟我说要吃梨,那我就有两个办法,要不我去跟她拿一个梨,要不然我带她去拿一个梨,我是最不愿意给小孩代劳的,所以我就领着她去拿这个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这个盛梨的箱子在地上,平常的时候,这个孩子是能拿出来的,但那天很不巧,就是纸箱这个可以折叠的这个部分,就是说摇盖,它竖起来了,然后我小侄女个子由矮,他去弯腰拿这个梨的时候,这个腰盖就卡住她的小肚皮,她就拿不到这个梨你看这个时候,小孩接下来是什么反映,你要是细致观察就很意思了,然后她就不太会说,她就啊啊啊,就是向我求救呢,我站在大概离她有一米五远的地方,我就没吱声,我这么看着她,我就很好奇,看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她一看我无动于衷,转头自己拿去了,这回你就看她就开始垫起脚来,她垫起脚拿这个梨,但是她能摸着拿不出来。她费了半天劲,她站起来又看看,她换了一个角度,她又去拿这个梨,还是够不下来,这个时候打又尖叫了,就明显比刚才那个语气急躁了,那以我对她的观察,对于一个1岁10个月小孩的判断,她也确实没什么办法了,她基本上她的办法用尽了,这回我该出面帮助她了,但是我帮她也分怎么帮她,要不然我就直接帮她拿一个梨,要不然我就教她,那我肯定选择教她啊,我就说你站在这,我拿一个手指,我说你看,我这么一推摇盖就倒了,我小侄女就很惊奇,觉得卡着她的摇盖原来这么简单,她就很惊奇,然后我又把它扶起来,我得让它在练习一下,然后我小侄女也很不明白,然后自己她自己就这样,她就特别高兴,然后自己抱着一个梨美滋滋的走了,你看就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其实也存在放手的机会,就是在这一件事情当中,我们互相怎么协作,哪部分孩子来做,哪部分是我们需要提供的帮助,我如果不尝试一下的话,我真不知道我小侄女会垫起脚,还会换一个角度垫起脚,我是我没想到的。但是你从我小侄女的角度看,你看她的收获,第一她自己拿到一个梨,很开心,第二她学会了推这个摇盖,以后拿梨这件事情,在也难不住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经历了好多办法,他才拿到这个梨的。那就强化了小孩的这种潜在的观念,就是总会有办法的,多想想总会有的,如果一直这样对待孩子的话,这个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表现的很顽强。他不太容易被这种挫败感打倒。

当然,就是这样引导我小侄女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省事,因为你要时刻观察她,要判断他,还要选择什么样的机会出手,还要选择什么方法,你要是帮她拿的话,一伸手拿个梨,赶紧吃去别烦我。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说,我们大人帮孩子代劳的时候,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活雷锋,如果我们比较坦诚的去想一想,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懒。不愿意面对这个让孩子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七七八八的各种情况。所以我们宁可在这个地方,我们宁可勤快一点,把机会都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地方得到锻炼,发展他的能力,当然如果这个小孩,假设说他一啊一求助不分什么情况,都帮助她的话,久而久之这个小孩自己也会总结经验,他会发现,最好用的一招就是求助,那好用我就多用,一遇到困难我就啊,我就求助去了,他完全不关注这个困难,这个事情,要怎么解决,这件事情要怎么解开,然而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这样,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低,但是求助的本领特别高,他会发现出各种各样的策略,比如说他装作楚楚可怜的样子,你看着办吧,要不要帮我,还有的时候,他就闷闷不乐,他就让你有内疚感,然后你有的时候自己心理想就这么一个事,这孩子他还小呢,我帮他一下吧,他以后就会了,那以后这样你就会帮他,那有的孩子是发脾气,有的孩子是苦恼,还有的小孩更绝,就是跟你打持久战拼耐心,看我们谁更有你耐心。

我就看过一个这样的一个小孩,他当时五岁,他明明是会穿鞋的,我都见过他穿过好多次,但是他爸妈在场他就是不穿鞋,我就是不会穿,不管你软磨硬泡,铁证如山我就是不会穿,然后他就能在那个地上做半个小时就不走,你拉我我都不走,那父母没有这个耐心啊,最后就非常不耐烦的把这个鞋穿上了,这样的小孩啊,时间久了之后,他就会发展出一种特别强烈的控制欲,我们都说大人有控制欲,其实小孩也有,你开始的时候,你是主动帮他代劳,觉得你还小你长大就会了,但后面他长大了你不帮不行了,你不帮我就在这跟你打持久战,看咱俩谁撑不住,谁撑不住谁就得做这件事情。所以这个孩子,我看到好多次这种情况。我就提醒他爸爸妈妈,我说你们一定要注意,如果这个小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的话,他到小学问题会集中爆发出来,他们当时可能还不觉得,他就觉得可能张大了就好了,结果到了小学的时候比我说的还严重,就是说回家就不做作业,你就要花很大的力量,写不了十分钟我就觉得我手疼,然后爸爸妈妈讲道理,哄奖品什么什么都不行,然后每天晚上就像打仗一样,特别艰难做一个作业,其实这种情况,我为啥特别确定的断定他小学会出问题呢,因为这种小孩,他一般得会有一个弱点,但是他没有办法停留在困难界面,就一遇到困难,第一掉头就跑,要不然就寻找外援,所以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像我小侄女那样,你那样锻炼他的时候,她能在这个困难界面停留很长时间,这个办法不行再来一个,她会很顽强,但是这样的小孩不行,他的注意力都用来寻找外援了。

但是你到了小学,上学以后,这个小学不管是听课,还是做作业,他是需要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且必须亲历亲为,谁也不能代劳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没有执行能力,他也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且谁也帮不了他,所以他就下陷入到一个困境当中去,进不的也退不得,那怎么办呢,那他为由的办法就是发呆,走神趁着你们都不注意,我就偷工减料,所以小孩这种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啊,不好好做作业啊,这个问题哪里的,说

到底是他没有匹配的执行能力,他做不到。我们大人就说,就那么简单点作业,你至于吗,其实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要按照执行这件事情的人来判断这个难度,那对于我们来说,不然不是难度了,但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那就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他来说,就是很难得。所以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小孩,陷入这种境地,我觉得这真的是挺可怜的一种境地,所以我们从小的时候,一定要锻炼孩子的这种执行能力,把机会还给他,不要通过代劳的方式,孩子表达爱。

那这是培养执行力的第一点,就是不代劳,还有一点就是当管则管。你说要不要管呢,当然了,比如说有人这么问我的时候,我就说,如果都不需要管的话,那需要这么多父母干嘛,我说给小孩弄个集中营就得了,派几个生活老师就OK了,为什么呢,他需要非常细致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种反馈一样,他需要非常细致,非常有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管理。其实我自己的工作,这种咨询工作,也就是辅助家长完成这个部分,你说管是很容易的,但是你一但管过了头,你又帮他代劳了,什么事你又帮他操心了,但是你要不管的话,这些年没形成好习惯,他已经形成坏的习惯了,他又陷入到那个境地里边,你如果按照他的趋势的化,他还是那样磨蹭发呆怎么办,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你有特别强大的内心说,说我等着你树大自直,的确有一部分孩子,真的可以这样的,但是你有没有这种耐心,几天几个月几年这样等他,我觉得很大一部分人,是我们自己受不了的,当然你把他扔到这种困境里面,孩子也得不到帮助,其实这也是低效的,那我们怎么管呢,我有一个原则,就是最低限度地介入,但是要周密计划,我们不要想起来就管,然后一会儿就忘了,这样绝对不可以的。这个尺度其实是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咱们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前几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家的小孩,这个小孩也是读四年级,成绩还不错,也很爱阅读,但是就是超级磨蹭,他妈妈抓狂死了,有一天她就跟我说,她说我老公最近出差了,你能不能上我们家住几天,你帮我带一下这个孩子,我爱管闲事没办法,然后就去她家了,我说第一天你来管,我一定要看一下他现在的状态。我第一天看了一下,我就特别理解他妈妈,他真的是超级磨蹭,作业也不多,做到晚上11点,然后我说好吧,我观察完了,我想好了明天我来。然后第二天,我就跟那个小孩约定,我约定的非常简单,我说第一,咱们把作业时间和休息时间分开,30分钟做作业,10分钟休息,按照这个节奏走。第二,我要坐在你旁边看书,顺便记录下你作业的起始时间。第三,如果你走神玩东西,我要么会提醒你,要么会收走。我一般跟小孩约定,我自己有一个经验,一定要跟他约定得很简单,很清晰,如果他都理解不了,如果他都记不住你怎么可能指望他执行呢,所以这个一定要尽量简捷明了,就这三点,当然说起来容易,我心里面是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的。

我当时就在想,以这个小孩的情况,他学业这块问题不大,我的目标就是提高他速度,减少他走神的频率,按照那么强烈的走神,如果我不坐在他旁边的话,我恐怕也要像他妈妈那样催他,太让人抓狂的,所以我其实是利用沉默的力量,我坐在你旁边,镇守在这里,但是你如果盯着他,我们都有当年读书被老师盯着的体验,你就会觉得,都不知道怎么写字了,所以我不看着他,我就拿一本书看,让他的压力适中。我记录他的作业起始时间是为了后面

对他进行积极反馈的,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不要催他,肯定要催,但是肯定不能像他妈妈那样催,我要控制一个节奏,所以我没跟这个孩子说,我自己在心里想,我说他连续走神5分钟,我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低介入,催他一下,就是拿这个手指轻轻地敲一下桌子,什么也不说,如果他接着往下走神,走到第10分钟的时候,我会开口提升他,也很简单,就是该做作业了,如果连续再接着走神走到15分钟,那我会开口警告他了,我基本上就设定了这3个时间段,因为针对这个孩子,我觉得就差不多了,我前一天看他没有超过连续15分钟走神的,当然你看这个约定里面,也没有对他的很多约束或者惩罚,因为我觉得这个小孩是很温和的,根据这种温和的状态你不需要用那么大力度的方法去管束他。然后就开始执行了,当然我已经做好心里准备了,因为我看了前一天情况了,第一天果然超级磨蹭,我在旁边也磨蹭,第一天做作业5个小时,然后那就结束了。第二天做作业,差不多也有5个小时,还是那么磨蹭,还是用这个方法,第三天,好不到哪里去,然后就跟他妈妈感慨,我说这哪里是我监督他,这分明是他考验我吗,然后你就在旁边一直看着他那样走神,然后我就坚持这种最低限度地介入,好不容易等到第四天,终于见到点曙光了,第四天他用三个小时完成了作业,然后到了第五天,第五天他就没怎么走神,我记得那天是周五,他放学也早,他回来就开始做作业,我就监督他,他1个小时50分钟就做完作业了,所以你看看,他这个做作业里面有多大的水分,当然我刚才描述的这个都是一条线索,就是怎么监督他,但是你仅仅这样监督的话,肯定是没有这个效果的,就想,首先这不是我们家小孩,我突然空降到他们家里,要改他磨蹭的习惯,我凭什么听你的,所以这有个前提,就是你要跟他进行情感建设,跟一个小孩进行情感建设最快捷的途径就是玩,所以在他回家休息的时间,吃饭的时间,我就跟他玩各种小游戏,这个又是我比较擅长的了。比如说吃饭的时候,我就说我给你出一个脑筋急转弯,他就不服气,我有好多脑筋急转弯,我们俩就互相比,有的时候那种好玩的,猜不出来的时候,就会笑得前仰后合的,整个吃饭的气氛很好,气氛很好的时候,我不能保证他不磨蹭,但是我可以保证他很愿意地坐到书桌前面去,这肯定是要反馈的。

还有一个反馈,就是我记录他那个起始时间,我肯定不能从速度上肯定他了,但是我可以从其他的方面肯定他一下,哪部分题做得快,字写得好,然后姿势端正,等等等等,反正我每次在旁边看书,我就在心里打腹稿,接下来这30分钟结束之后,我要怎么发表总结陈辞,你肯定是要跟他说几句的,你要这样不断地反馈给他,每次这样反馈给他,虽然他也觉得受约束,但是他态度还不错,其余的时间就玩儿,但这个玩儿的时候有时候我也通过玩来调动他,比如说他妈妈测过他的书写速度,一分钟4个字,我说天哪,那你说怎么办呢,如果想让他快,给他讲道理,肯定是下下策了,我说跟你比赛,看咱俩一分钟谁写字多,不能写1、2、3,写1、2、3算耍赖,你选一个字,我选一个字,我记得他大概选了一个方还是外,反正比较简单,然后我说妈妈当裁判,一秒都不能差的,然后我们俩就开始预备起,写写写,我要是没记错的话,我写了25个,他写了23个,接下来怎么处理呢,有一个办法就说,你看你能写得很快吧,你以前就是慢,你就是不认真,你这么一说就不好玩了,所以我

就用另外一种方法,我就说你太快了,你才四年级,我好歹也是研究生毕业,太给我们学校丢脸了,不行,我明天要重新挑战你,我今天晚上挑灯夜战,我要练一练字,这样逗他他就很开心,其实我在潜移默化当中,给了他一个很重要的暗示,就是他可以把这个字写得快一些。

我这样慢慢地反馈给他,渐渐地,他这个速度就起来了。当然我就监督到他第五天,因为我就要回家了,这个监督其实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接下来会怎么办呢,接下来就开始要往外撤了,比如说我老坐在他旁边,像个门神一样,也不是一回事,所以慢慢看他好一点的时候,就要偶尔地离开这个桌子,就逐渐过渡,偶尔地离开这个桌子,然后对他5分钟、10分钟、15分钟的这种连续监督,还是不能放松,就是我们一定要比他更有耐力,我记得我有一次监督他,特别挑战我,他大概是要翻到第18页,然后他就一翻,翻到第三页了,语文,他就开始读这篇课文,我当时心里想,这开始复习了,我就心里一直在说,你快点吧,快点吧,但我还是忍着,好不容易等到5分钟我提醒了他一下这孩子一翻,又翻到24课了,又开始预习上了,慢条斯理地把这篇课文读完,尽管在我提醒的情况下,最后我一看表,等到他翻到第18课,13分钟,就翻这么一页就13分钟,你说你要真的不管他的话,那你就只能每天晚上11点睡觉了,所以这个监督一定不能放松,直到他形成习惯。

接下来有一个时期,是双方的懈怠期,我们管一段觉得差不多了,可以了,小孩也觉得,你管我一段时间,好像可以了,这个时候双方一懈怠,过一段时间,你发现,付诸东流,他又反弹回去了,所以一定要过了这个懈怠期。你一旦过了这个懈怠期,当然你对他积极的方面是不能撤的,该跟他玩还跟他玩,该做游戏还做游戏,该积极反馈还积极反馈,这样你是两手既监督他,同时也不断地推动他,慢慢地你推动推动他,他的习惯养成了,你监督的这一手就可以撤出来了,这样的时候,孩子的习惯就养成了,我试过无数次,其实小孩的习惯养成真的没有那么困难,关键是我们大人要有执行力,我发现好多大人都是那种抽风式的管理,比如说今天发现一个问题,这还得了,你坐下来我跟你谈谈,暴风骤雨,又是批评,又是指责,又是约定,又是警告,说了一通,你这一天的管理指数差不多100,好,到明天,我心情已经平静的,我昨天跟你说的,你要做,你这管理指数差不多都降到30了,到第三天,你忘了这事了,管理指数0,然后到了第18天了,你可能想起来说,我上次跟你说那事你做了吗,你这孩子怎么说话不算话,其实我要是孩子,我也说话不算话,因为你没监督,因为你放过我了,我以为这事就没事了呢,所以你就会发现,这样家庭的小孩特别会钻空子,他只要瞅着你今天没关注这事,他就开始偷工减料了,所以我自己特别有这体会,我除非不监督这个孩子,我一旦监督他,我就记性特别好,我直到监督他习惯养成,他真的习惯一养成了,我们大人就很轻松,其实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是内在动力,我觉得这个内在动力,对孩子不管是他学业,他成长,还是他一生的幸福,都非常重要,当然,同时对我们作为家长的也很重要,如果你慢慢地把它这个内在动力培植了,你就真的放手了,这样我们大人很轻松,孩子发展得也很自由,成长得也很让大家满意,这其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当然我

们今天的这些策略,还是需要时间,而且特别需要耐心,需要坚持,我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B:

特别感谢杨杰老师今天跟我们分享的这些策略,虽然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我想大家肯定会从中受益很多,接下来的时间,会有半个小时的互动时间,有问题的家长可以举手,然后我们工作人员会把话筒递给您。

C:

您好老师,很高兴能有机会问你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家孩子虽然小,但是现在已经能看出苗头来了,他很倔,就是他有些事情做不到,达不到他目的,他一定不会罢休,我在一定的耐心情况下我一定会去缓解他这个情绪的,可是我最后就发现,我达不成他最后就是哭闹,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办,因为我确实发现他很倔。

杨杰

你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C:

比如说他要一样东西,这个东西本来是我可以给他玩,但是我认为他有点,他目前来讲,他控制不了这个局面,他可能会有危险,我会跟他讲,就是不要去动它或者怎么样,我会给他讲一个道理,但是他根本就不听我的。我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一个例子,家里面养的那盆吊兰,那个吊兰他会去一把就把这个叶子揪下来,我会跟他讲,第一,你把它揪下来,它也会很疼的。第二个,会有危险,你会花盘拽下来,掉在你头上会砸到你,我会翻来复去给他讲这个道理,可是我讲了两遍到三遍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然后跑到那个跟前又抓了一把,甚至比刚才的动作还要急,我其实就已经急了,我就不知道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办了,像这种情况下还是很多的。

杨杰

我觉得是这样,第一,从你刚才来说,你才具的策略就是给小孩讲道理,对这个低龄的孩子讲道理,你就会发现,经常是油盐不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当时对孩子细微的回应,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这样跟他说的时候,你不小心就会带出来说你错了,你不应该,你在讲道理的时候会带出这种很细微的感受来,小孩会很不舒服,你只要稍微带出一点来就很不舒服,这是第二点。还有一点,你有时候长篇大论讲的东西,没有针对孩子,就是没有应到这个孩子,而且你自己的策略是没有侧面的,就没有层次感的,只有这一个,我讲道理,讲了一半不听我再重复讲一遍不是这样的,比如说这个小孩子,第一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他是为什么去抓这个,比如说你抓它,我们不动,你要简洁,不需要给他讲那么长的道理,就是这个不动,他也长着嘴呢,他如果不明白,他会问你为什么不能动,这样你俩就形成对话了,一旦对话就好办了,像你刚才说的这个,你说很多孩子都没有跟你有对话,所以你尽量跟他形成对话,这个不能动,还有一个策略就是,实在不行你要拦住他。第二个,更进一步的策略,就是不能动,这个不能动,进一步的策略就是拦住他,一定要简洁,我刚才猜的第一个

有可能你的语气带出来对他的指责。第二个,你这种长篇大论讲道理,从这种体验上来说,孩子就不舒服,而且他又没跟你形成对话,所以他不愿听你那个,他就再去动一下,然后我挑战你一下,看你有啥办法,你不也没办法吗,最后你就急了。所以这个一定要清晰,尽量避免讲那么多道理。

D:

杨老师您好,我的宝宝比较小,这个问题耽误点时间,他马上11个月,现在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就是我经常会带他出去跟小区的小朋友去玩,但是他面对别的小朋友,比如别的朋友挥挥手,他就会使劲眨眼睛,别的家长会说,你家宝宝胆子好小,我一开始也会这样说,但我现在觉得我不能灌输这种潜意识给他,我就会说,他可能不太习惯,就会用这样的语言去说,这是问题吗?

杨杰

我见过小孩这种,有一段时间眨眼睛的,但是后来好了,我觉得有可能是医学范畴的,你再问一下医生,会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D。

现在还有一个特别困扰我的,就是我们家是姥姥帮带孩子,但我也不工作,我也是主要带他,但是他现在就是姥姥是第一位的,可能姥姥代劳的稍微多一点,而且姥姥给他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可能会比妈妈要求的少,但给他的爱更多,所以我现在觉得,我作为一个妈妈,又很失落,然后又觉得自己的宝宝跟自己不够亲密,然后就在不断地学习,我就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样去做,能让宝宝觉得我才是他第一位的。

杨杰

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当妈妈的,肯定希望在孩子心里面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其实这是特别幸福的事情,刚才我也举了我自己的例子,我觉得即使他不在这个时间,都是他对你的一种保护,所以一个小孩子如果小的时候有这么一份祖孙之间的情义,真的是他的福气。还有一点,既然你在家,你也比较有时间,你要在这种细节上注意跟他互动,有时候我们太粗线条,还有一个是有时候我们内心有好多对话,比如说你刚才说的,如果这样我就大概能猜出来你去逗他的时候,可能带着企图感,带着企图说,你对我好一点吧,我衡量一下,你对我够不够好,这样反倒你对他表达的东西不够纯粹,尤其这种十来个月的孩子,他的直觉太发达了,他没有用大脑去思考,所以他感受到你这一点,他反倒会离你更远一些,因为他可能和外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你还是要这种多跟他互动,越不在意这个问题,慢慢这个问题就会消失了。

D:

谢谢老师。

杨杰

不客气。

E:

如何激发员工的动力,激励员工

如何激发员工的动力? ——李青东《战略运营》 1、主题活动法。 根据员工年轻、思想活跃、追求进步的特点,应定期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比如:岗位技能大赛、书画大赛、手工艺品制作大赛、英语口语比赛等。通过不同的主题活动,引导员工好学上进、展示自我,从而产生向心力、凝聚力。 2、多设标兵法。 拿破仑说过:每个士兵的背包里,都有元帅的手杖。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通过设立不同的标兵,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设立卫生标兵、对客服务标兵、爱岗敬业标兵等。 3、感情投资法。 感情因素对人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可经常采取感情激励的方式有:员工生日庆祝活动(领导祝贺、送生日蛋糕、生日酒宴、舞会等),生病探视,对困难家庭进行扶助等。 感情投资不但针对员工,还可以扩展到员工家属。工作中曾有一位部门经理,针对自己部门员工年龄小的特点,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除部分储蓄起来,到年底一并发放给员工家长,得到了员工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从而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 4、心理疏导法。 由于企业采用严格的制度化管理,管理层级较为分明。加之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时间久了,难免会损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而,高层应定期进行员工日接待活动,倾听员工心声,消除员工心中的怨气,拉近管理者与员工的距离。 5、轮岗激励法。 员工在一个岗位工作久了,技能熟练了,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和自大心理。应不失时机的给员工调动工作岗位,带给员工的是新的挑战。此举既能帮助员工学习新的技能,又能用工作激励员工。 6、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推动员工努力工作最好的动力。根据员工个人兴趣以及工作需要,管理者通过双向选择帮助员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从而产生持久的激励效果。 7、文体活动法。 业余文体活动是员工兴趣和才能得以展示的另一舞台。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知名老校长的八条建议 文/谢应平 【作者简介】谢应平,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前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 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怎样才能进复旦附中这样的学校?家长该做些什么?还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不爱学习,总是要家长推着往前走,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高考之后撕书烧书等等,这些都是最可悲的。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我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要点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要点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

漫谈“气质”

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和赞扬某男或某女,这人的气质真好,有绅士的风度,有淑女的气质。特别是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后,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什么是气质呢,我的理解:气质是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学识、知识、能力、情感、品质、性格、精神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也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社会经验、思想、政治成熟程度、生理和心里素质、或身体特点反应出的人格特征以及言谈举止的外在体现。既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面貌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内在的心里精神风貌的反映。我所说的气质和心理学上讲的气质角度不同,也和人们常说的性格脾气不大一样。 我所说的气质就是指人的外在的形象气质的气质表现。气质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胸腹间的一股气,看不到摸不着,却决定着留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它是是指人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如: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秀丽端庄,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相反,刁钻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 给人以美感、超凡气质主要有: 一:优雅的气质 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雅的谈吐和得体的衣着。外在气质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而道德是人们内在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同情、善良、关心、宽容、谦让、礼貌等品质内容。高雅的谈吐不仅表现在有风度的健谈,还表现在内容的完美,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流利,知识的丰富,谈话的幽默和风趣等,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与他人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注意虚心的倾听,倾听是对交谈者的尊重,所以学会倾听同样重要。衣着是优雅气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得体的衣着不仅要求穿着要整洁大方,而且要与自己的年龄及时代及身份相配。 二:浪漫的气质 主要表现在热爱生活、学会感受美、有丰富的想像力。所有浪漫的情愫都缘自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向往的憧憬,对人类和大自然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浪漫的气质的人能自觉的体验、体会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热爱现有的生活,大胆去憧憬和实践更加美好的生活。对美感受强烈的人必定是浪漫的人。浪漫的气质的人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去发现美;通过欣赏人文风景、大自然风光和文艺作品等,去感受美,体会美;浪漫的气质的人对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敏感,喜欢种植花草,会创造美。对美的向往可以说是浪漫的原动力。枯竭刻板的思维不会产生浪漫,大胆的想像力是浪漫的源泉。善于想像、富于幻想是浪漫的动力。 三:洒脱的气质 主要表现在有独特个性、学会放弃、敢于质疑。有个性的人往往较为自信,敢于表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一面,从而显得飘逸而不落俗套。当然桀骜不驯,不能与人为伍并不是独特个性。乐观的心态、风趣的语言,幽默的个性更具洒脱魅力。斤斤计较、过分拘泥于细节不会

高中生家长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教学文案

高中生家长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高中生家长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很多家长都会咨询我们,孩子如何才能进好学校?如何让孩子变的爱学习?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以孩子能否进入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但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我觉得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忠告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给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 学农的时候同学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同学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同学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 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 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 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 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忠告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逼孩子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 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 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忠告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如果答案是后者,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忠告4、精心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 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 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 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一颗糖还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这就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从音乐看人的内在气质

从音乐看人的内在气质 你喜欢听流行音乐?古典音乐?还是摇滚乐?别以为听音乐只是单纯的打发时间,它可以反映出听者“当时的情绪”与“深层的情感”。 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常会“没话找话说”地问对方:“平常都做些什么休闲活动?” 听到这个“有点八股”的问题,相信不少人都会“很标准”地回答:“我喜欢在家听听音乐!” 如果你以为听音乐只是“无意义地打发时间”,那你可就太小看音乐的力量了,其实它还会反映出听者“当时的情绪”与“深层的情感”。 在《感官之旅》这本书中,作者黛安·艾克曼就曾经研究过音乐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她以为:“音乐就如感情一般,有波涛汹涌的时刻,也有平静的时刻,会狂暴,也会安静。它就像我们的情绪,能象征、反映,也能传达……” 因此,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跟你说“我喜欢听音乐”的时候,千万别急着“转移话题”,不妨进一步问对方:“那你喜欢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或是“你最爱听谁的歌?” 从对方喜欢听的音乐中,你往往可以推测他当时的“感情状态”。譬如,“热恋中的人”喜欢听的歌一定和“失恋中的人”完全不一样——像张学友的《你爱他》就是热恋中人最爱听的情歌,充满了温馨幸福的感觉;相反的,黄品源的《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刚好敲中失恋者的痈处,我有个朋友失恋的时候就真的“听它千遍也不厌倦”。 通常一个人在某个阶段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特别会喜欢听某一首歌,等情绪转换后,他又“移情”听另一首歌。所以,在此我并不针对单一歌曲分析一个人的内心情感,而是根据音乐的种类来聆听他的内在情感。 当然,很少人会只喜欢听一种音乐,大部分人的架上都会同时陈列好几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从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什么都有)。这个时候,你就得花点时间观察:什么样的音乐他最常听?还有,他对什么音乐最有感觉? 等你听出他“最爱”的音乐之后,才能进一步聆听他的内在情感。 喜欢流行音乐的人 不管流行音乐的“替换率”有多高,一首歌只要被归类为“流行音乐”,大概都拥有曲调简单、歌词浅显的共同特征,因为这样大家才能琅琅上口嘛! 就跟流行音乐的特性一样,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也不爱太过复杂的人和事物,他们比较能够接受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的东西。 谈恋爱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一旦他们觉得“这个人看起来蛮顺眼的”,很快就会坠入爱河,而不会先伤脑筋去思考“我们的生命基调合不合”、“人生的价值观如果不一致”、“双方家庭处不处得来”这些烦人的问题。 一般喜欢听流行歌曲的人多半都很爱看电视,尤其爱看歌唱综艺节目(否则,他怎么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歌)。此外,他们很关心娱乐新闻,哪个歌星又出了新专辑,哪个朋友又有新恋曲,他们都一清二楚。 若想和爱听流行歌曲的人成为好朋友,方法很简单,只要约他们去KTV,很快就能打成一片。

三种晋升通道激发员工动力

三种晋升通道激发员工动力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企业飞发展速度,排除其他客观的因素外,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核心高端人才,随着传统企业的转型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最有前景的行业。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站稳脚跟,立足发展呢,那么留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众所周知,招聘的需求量是远远多于其他行业人才需求量的,招聘的市场现状是需求大于人才,这会导致人才选择的机会增大,那么如何留住企业内部的人才,并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针对这些方面,总结出三种晋升激励员工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动力: 1、晋升通道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 企业定期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企业从上至下都应该为未来发展目标提供服务。认为员工的晋升通道从企业战略出发,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求描绘出企业所需人才,在这些基础工作上进行分析,评估各部门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另外,在人员编制上需要做到合理分配,根据企业规模和发展等因素驱动员工成长。这样,企业员工能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机会和对企业的意义在哪里,这样也更好的促进人才投身到晋升通道中。 2、企业晋升通道应与员工需求结合 谈到晋升通道很多人都想到是晋升主管或者更高的职位,其实现实工作中,

并不是所有人的晋升都要走单一的行政通道,员工也未必想要成为管理者。另外,企业的管理者本身有限,过度的晋升和竞争容易导致人员流失。企业应到考虑到员工的职位需求,开辟多种职位序列,如工程序列、营销序列、服务序列等,在这些序列中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划分等级。例如,技术人才很多并不想做管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技术精湛,因此企业可以为这类人才建立技术水平的晋升通道,晋升后为他提供相应的薪资标准和福利。 3、企业晋升通道应与任职资格制度挂钩 通过第二点我们知道了技术类员工特殊的晋升通道,它是根据工作任务和难度,将工作划分为多个等级,并且明确标明每个级别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等要求,建立人才任职资格体系,使人才通过越来越高的任职资格达到晋升。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简单的标出等级差距是不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使员工清楚自己晋升的具体点,这样对任职的员工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并为之努力。 此外,要做好员工晋升,配套的薪酬激励政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应实施阶梯形的薪酬制度,将薪酬与晋升制度挂钩,通过对岗位价值的评估,合理的拉开不同职位薪酬差距。

高中生学习动力如何激发

高中生学习动力如何激发? 高中对于学习们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很多问题让家长们很担心,同时学生自己也感到苦恼,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近来,很多家长都有疑问,孩子如何才能进好学校?如何让孩子变的爱学习?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以孩子能否进入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但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高中生学习动力呢? 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忠告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给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 去农村学农时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

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忠告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逼孩子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忠告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如果答案是后者,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忠告4、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

气质与气场的解释解读

气质与气场的解释 气质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只是让人赏心悦目;而气场,则具备影响力,有凝聚力,有辐射面,而这一切,绝非有气场的人刻意为之,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冷淡的,毫不在意众人目光的。 通常一个人,他旁若无人,你的目光却不自觉被吸引,那就说明他的气场很强大或很独特。 气场吸收了个体成长中的性格、学识、品位,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甚至外貌等。这些物质经过各种方式的变化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能量。这种能量以各种形态附着于我们,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 气场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价值观体现出来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投射出去。 气场能够感染,会带动周遭人群情绪,这种能量还是发光体,让周围人的注意力不自觉地集中到他身上。 气场有很多种,包括强势的、冷酷的、神秘的、亲和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偏好来培养出一种突出的气场。 气场养成提示: 1、重在涵养、气度,辅以恰当的举止及外在装扮;内心无法伪装,外在的一切仅帮助我们放大气场的影响力; 2、忠于自我,不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生活历练造就独特气场; 3、热爱生活,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2011/01/25)

气质是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对同性和异性都有吸引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气质美,属于一种内在美、精神美,是以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为基础的,通过对待生活的态度、情感、行为等直观地表现出来。 通俗地讲,气质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所以,要培养气质,首先要注重的是内在修养。第二是思想素质的修养,第三,要注意社会交往方面的修养。 气质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1.多血质 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变化,善于交际,在工作,学习中精力充沛而且效率高;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情感兴趣易于变化;有些投机取巧,易骄傲,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代表人物:韦小宝,孙悟空,王熙凤。 2.黏液质 反应比较缓慢,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动作缓慢而沉着,能克制冲动,严格恪守既定的工作制度和生活秩序;情绪不易激动,也不易流露感情;自制力强,不爱显露自己的才能;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代表人物:鲁迅,薛宝钗。 3.胆汁质 情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性急,有一种强烈而迅速燃烧的热情,不能自制;在克服困难上有坚忍不拔的劲头,但不善于考虑能否做到,工作有明显的周期性,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也准备克服且正在克服通向目标的重重困难和障碍,但当精力消耗殆尽时,便失去信心,情绪顿时转为沮丧而一事无成。代表人物:张飞、李逵、晴雯。4.抑郁质

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我们看到很多报道,说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高考之后撕书烧书等等,这些都是最可悲的。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学习不应该是孩子的负担。 我们都知道,家庭类型多层多样,不能一刀切,没有一把万能钥匙的。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精力去做的: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一位老校长从这8各方面给了我们建议: 1、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 我以前带学生去农村学农,看到孩子们在果园里摘苹果。孩子们蹦着跳着从树上摘下苹果,有时用水冲冲,有时洗也不洗,擦擦苹果皮就把苹果吃掉了。 再看看这些孩子平时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长把苹果皮削好了,把苹果切成片,摆在果盘里,牙签插好了,递到手上,孩子们还一副懒得吃的样子。这就是我们说的“跳一跳摘到的苹果”。对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家长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揽,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则孩子就没兴趣;又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则就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有些家长喜欢攀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聪明?人家第一名,你呢?这样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甚至产生“妈妈喜欢别人”的抵触情绪。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孩子现在能跳1.2米,那 1.3米就是比较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长要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长处。人有差异性,要承认差异,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潜力,更有优势。不要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在压力下读书是做不好的。 3、别把孩子当成装知识的“米袋子"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为人很好,动手能力很强,常爱提问题,那也是好孩子。家长要寻找、激发孩子的优势项目,在这方面多鼓励孩子。 其实家长要想明白,你是要培养一个装知识的“米袋子”,还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识型的还是智慧型的?如果是要培养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输,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问,你还要启发他问。提早认识ABCD不如让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4、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学语言最合适。比如小学背古诗就比大学再背要容易。 到了高中,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起来了,再学数学等学科会更容易。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倒过来了,小学学奥数,高中背外语,这就错过机会了,事倍功半。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 5、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我个人觉得,家长在学习上不要大包大揽,但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这方面要有意识的作为。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就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做范文读出来。我为什么会喜欢数学?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老师从讲台上奔过来,摸摸我的头问,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一颗糖还高兴?我说是的。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数学,认为自己数学行啊。

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气质参考资料

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气质 一个人的气质主要来源于三处:首先就是服装面貌,然后是言谈举止,还有一个就是思想道德。 着装的最高境界,是找到契合自己气质的服饰,并用它提升自己的气质。用培养气质来使自己变美的女子,比用服装和打扮来美化自己的女子,要具备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前者使人活得充实,后者把人变的空虑。而最完美的恰恰是两者的结合。气质美,至少蕴藏着真诚和善良。一个虚伪和恶狠的女人,很难想像她有什么和祥与美好。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渴望自己在性格和外表方面,对别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那么,怎样才能修炼出良好的气质呢?懂得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及克服自己的缺点,便可使你魅力大增。穿衣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l. 衣服式样要简单、大方。线条、款式不要太复杂,也不要混杂太多的色彩及使用过于繁复的图案;花边不宜多用,应用得精彩,否则会给人以“小家子气”的感觉。色彩以黑、白、红三色为佳。因为它们是永远的流行色,不会过时。 2.衣服的面料非常重要。款式再好的服装,仍要辅以好的面料,才能相得益彰。其中以纯天然纤维为好,天然的丝、绸、缎等布料最能显示服装的高贵品质。另外,衣料质地相差太远的衣服最好不要混在一起穿,免得失去协调。 3.买衣服原则是“重质不重量”。宁肯花同样的钱买一件款式、质量均上乘的衣服而不买四五件便宜货。平时注意多看些高格调的服装杂志提高自己的穿衣品味。真正懂得穿着的人,从来不盲目跟随流行走。 我认为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内在的不自觉的外露,而不仅是表面功夫.如果胸无点墨,那任凭用在华丽的衣服装饰,这人也是毫无气质可言的,反而给别人肤浅的感觉.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气质,做到气质出众,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德修养,不断丰富自己. 善于用对比色,例如黑白对比,能让本来阳光的你跳跃而生动。但需注意,对比色尽量是纯色,否则则显得较脏。蓝色能让人心神宁静,阳光男孩穿上蓝色能给人别样的感觉,产生阳光之外的思考。当然,也是越简单越好白色是最干净的色彩,也是最能彰显阳光气质的色彩。对于阳光气质的男孩,白色是万能的服装,各个场合都能让他左右逢源。如果嫌纯白太过于单调,可以选取适当的图案和造型。但切记复杂和烦琐,否则适得其反。阳光男孩怎么能离开牛仔裤呢,那可是经典搭配啊。一袭T恤,一条随性的牛仔裤,也只有阳光男孩能打造得这么完美。 言谈举止方面也很重要,有以下几点: 1.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等的总和。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

激发员工内在鲜活力

敏捷案例| 激发员工内在鲜活力 导语:许多HR为了提升管理效率,组织效能,纷纷引入各种管理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制定各种管理机制,试图从自身的改善来获得整体组织绩效的提升。然而,事与愿违,自从80后、90后走入职场,HR发现,无论公司怎样做,似乎都会有员工抱怨和不满,要怎么统一目标、文化,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呢? 俗话说:“没有不合适的父母,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如今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则是“没有不合适的孩子,只有没有办法的父母。” 其实,无论哪个时代,员工内心的渴求都是有共性的,HR就是要寻找这种共性,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员工内在活力,变员工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就好比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破壳是孵化生命,因此,HR运作组织的关键,是从内部突破,增强员工内动力。 不妨以智立方为例,来看看提升员工内生动力的六大方法。 风向:企业文化白皮书 智立方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白皮书。首先开宗明义,表达我们是谁,要去哪里,有哪些规则是需要遵守的,什么是公司反对和抵制的。比如,公司尊重知识、尊重想法和创意、尊重实践,始终明确这样的主导风向,但这其中尤其要注意语境和表达方式,语言不能采用教导式的,而是要引导和熏陶,比如把所有公司的理念包上“故事的外衣”,春风化雨式地深入人心,让它在员工内心产生共鸣,使员工对公司逐渐信赖、依赖。 熏陶:组织环境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在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一些潜在语言,会慢慢地影响他的行为和思考。因此,在做组织环境建设时,要避免纯标语式的口号,这样很难进入人心,试着让它有创意,所有的大道理都可以转化成轻松幽默的文字,更容易让大家记住。 比如小会议室写着“捞干的唠”,洗手间卫生纸边上写着“人生就像卫生纸,没事的时候少扯”,大会议室的钟表上写着“少说废话”等。 评估:员工成长看得见 在智立方,称员工为伙伴。让员工伙伴负责任地成长,看得见隧道那边的光,而不同的伙伴要的东西不一样,基层伙伴是要有所学,中层伙伴是要有所长,高层伙伴是要有所成就。人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被鼓舞的信心,公司每季度都有提名奖,看到员工快速地成长,就要让他显现出来,每季度有成长之星、成长之组,员工受到鼓励后自然激情万丈。有个团队为宝马发布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配合,高标准严要求地工作,被评为季度成长之组,他们组获奖后把合影挂在墙上,写上“致没有遗憾的青春”。 集训:激发团队创造力 学习一定要变成一种信仰。公司每两周举行一次午餐交流会,业务系统的叫“教你三招”,创意系统的叫“口活一个钟”。一起午餐时分享各自创意的想法,如此持续坚持,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创意中心的几个85后员工自己参赛“ONE SHOW”国际创意奖,拿到了中国区的创意金奖,把四块奖牌淡定地轻轻放在主管桌上,吓了主管一跳。 集训时,智立方会把各地的伙伴,还有链条上的合作伙伴集中在一起,让大家集群作战,这时要把原有团队打散,突破部门界限,重组之后设同一个主题进行比武,目的是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实践中,常常会发现集团越来越大时,却“集而不团”,经常是20%的人扛着80%的责任,所以专业互补,合作经营会很重要。 另外,智立方还有对外的大学生职前公益训练营,通过两周的课程,把职场必备素质的观念技能传达给学生,播撒未来快速成长的种子。 关怀:家外之家计划

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一、开场 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荣幸。 1、什么是内在学习动力------孩子自发的,可持续的,不用他人去督促,能够主动完成学习的力量。 案例:猎人带狗到森林里打猎,狗为了一顿饭,兔子为了命,兔子渴望生存的需要大过了狗对饭的需要。 2、影响学习方面的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个人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因素。 二、热场体验: 按指令完成下面四个体验活动 1、向你左右邻居点点头、微笑示意 2、与左右的人握手,并问候一声你好 3、请你给身边的一位家长一个热情的拥抱 4、选择你身边的一位家长,对他说,认识我是你的荣幸。 通过活动,陌生的面孔变得亲切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被尊重,被接纳的需要,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会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孩子需要家庭接纳他,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接纳他,社会周围的人接纳他。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像金字塔一样,最下面一层是生理的需要,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孩子一出生,就吃和睡,这是生理需要,陌生人抱他会哭,安全需要,小学寻找好朋友,建立感情联系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小学高年级,初中以上,别进我的房间,别动我的东西,尊重的需要,边界意识;高中大学实现自我理想,没有管理也要学习,自我实现的需要。初中生小学生也有。 需要产生动力 2、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表现为,学校里个别衣着、发型怪异,对人不友好,几句话不好,就动手打人-------获得关注,尊重表达方式 班级里,不听课,惹同学哄堂大笑,----------引起关注,证明他的存在 家里,和爹妈吵架,不学习,脾气暴跌或沉默少语引起关注,或争取权利不得的报复 家长数落,教师批评,出现破罐子破摔,我就是什么都不行。假装无能。 孩子这些不同层次需要的缺失,根源在于家庭 四,在现有条件下,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从家庭着手,培养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给三点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与生倶来的,小孩子玩沙,别动脏;小孩子趟水,别去危险性;看见的,可能记住,体验的,可能理解,让孩子亲身体验,孩子才能获得经验,我们成人的体验代替不了孩子(药是苦的,糖是甜的,小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 2)案例:孩子为什么讨厌看电视 可看两个小时,坐直90度,不能转头,不能吃东西不喝水,爸妈爷奶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

浅谈教师外在形象美

浅谈教师外在形象美 教师的形象涵盖了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内在形象也就是教师的思想、德行、品质、学识、能力等。教师的内在形象是教师自身修炼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内在形象之美可以借助教师的外在形象的显示表示出来。教师的外在形象美简言之指教师仪表美、举止美、习惯美、语言美、文字美等。教师的外在形象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对教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仪表美 教师形象对学生起到示范性意义,它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外表端庄、妆扮自然、衣着整洁、和蔼亲切,学生就会觉得教师具有优雅风度、脱俗气质。在师生交往中,受“首因效应”影响,学生被教师仪表美吸引,爱其师而乐其学。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教学教育任务便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合作顺利完成。反之,如果教师不注重仪表美,颓废萎靡、浓妆艳抹、邋里邋遢,学生的审美情绪一下子就受到了打击。学生对教师不修边幅的仪表感到了乏味,教师的教学教育在学生眼里也就变得苍白无力。仪表美是教师气质品格、文化素养的外部表现。教师的仪表美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人格,培育学生情趣,对学生品格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举止美 教师举止分日常生活行为举止和教育教学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做到举止美就不能太随便。教师坐要有坐样,杜绝过度叉腿和

高跷二郎腿的现象。教师站立要稳重,不能抖动腿。行走时,教师要抬头挺胸,步伐坚定,“表现出朝气蓬勃和成熟向上的精神。”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举止往往成为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参与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并影响教育教学后的进程。教育教学中教师面部表情庄重,目光威严,手势稳健,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反应,倾听学生意见,学生就能把学习中的困惑及时反馈给教师,在教师释疑后进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态自然、得体、适度,学生便从中体验到教师举止朴实的美。“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三、习惯美 “教师的习惯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教师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在教育教学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遇到问题哑口无言情况,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会层层分解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这样的老师学生在上他(她)的课时,就如沐春风,学习热情自然而然给带动起来,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效率明显提高。脾气差的老师面对类似教学情境表现却差强人意,他们往往习惯用焦虑代替从容,用谩骂代替引导。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关爱、对教育教学中学生困境缺乏有效干预,久而久之必然有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健康的师生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坏习惯一定要改”坏习惯会导向教育的消极后果,它

如何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如何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公司高速增长之后,员工的士气开始回落,人力资源部经过调查,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员工对工资不满意,于是申请调薪。公司高管层经过研究,让人力资源部拿个加薪方案。由于这次是普调,人力资源部就在原来的基础上统一增加一定的比例,同时根据领导的意思对于部分骨干员工予以倾斜。这一倾斜就引出了人们的不公平感。先是那些没有得到倾斜的员工感到不满意,后来是那些得到倾斜少的员工感到不满意,再后来是倾斜多的员工也感到不满意,认为就不该大家普调,“自己辛苦地奉献了那么多,有些人根本不干活,凭什么也要普调?”最后闹得涨了工资大家也都不满意。 激励没有标的物,忽视激励的目标性 企业是一个集合体,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依靠人来进行。然而,人又是非常复杂的动物,其本身也在进行着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运动方式,我们从外在看到的人的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譬如一项工作交给一个人,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他是否接受,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率波动性(他本次工作完成时间与同类平均工作完成时间的比例),他的工作质量及质量稳定性等,但是却很难直接看到他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产生工作动机的思维轨迹是什么。只有把握了人的思维活动特点及企业活动的目的,才有可能运用合适的管理手段达到企业活动的目的。 什么是激励?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管理手段或活动,通过这种活

动能够激发、推动、加强某人对某事的愿望。如果所做的活动不能产生这种作用,那么就是激励失效。激励关键要有目标。从公司层面上来说,激励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战略;从个体层面来说,激励是为了完成某个活动的目标,或者具体的事情。Y公司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企图通过加薪来调动员工积极性,但是调动员工在何种目的上的积极性却不明晰。仅知道加薪的手段,但不了解加薪的目的,更不了解从手段到目的过程如何控制,激励自然会失效。 激励手段单一化,忽视激励对象的差异化需求 人的需求是多样的,然而管理者却常常忽视这一点。 很多简单的管理者认为,“谁不是为钱来工作的?”,基于此,他们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逐利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做好了,就奖励;做错了,就罚。奖罚只有与物质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效。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 也有很多不那么简单的管理却认为,“人不光是为了钱而来的,必竟也是社会的一员”,这些管理者主张“以人为本”,他们认为人总是能够自我管理的,不总是偷懒的。这也就是社会人假设。 对人的基本假设包括两种,也就是众所周知的X理论和Y理论。其中X理论就是认为人基本上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需要经常进行监督;而Y理论认为人基本上是勤劳的、负责任的。当然还有一种主张综合看待的Y理论,由日本管理学家大内提出。 企业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人成为管理者以前,往往

《激发孩子持久学习动力》读后感

《激发孩子持久学习动力》读后感 《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读后感大致坡中心小学吴玉波阅读了《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让我感受颇深,作为教师和家长我具备了一个双重身份,学习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指导我的学生都是很好的材料,它给了我们所有教师和家长一个教育好小孩和鼓励小孩学习的良方。具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源泉,学习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及实践关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广大家长和老师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通过假期读了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些个人的感受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都会为督促孩子用功读书而感到烦恼,总是认为他们学习不积极、欠主动。有时,更怀疑孩子是否天生不爱学习。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相信家长们仍会记起孩子在两、三岁时总爱每事问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情境,但为何孩子年纪愈大,愈会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校文化、评核制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是重要因素,而家长的态度行为模式及管教方法更不容忽视。以下将透过几个事例,分析家长们在不知不觉间令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不断流失。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都会为督促孩子用功读书而感到烦恼,总是认为他们学习不积极、欠主动。有时,更怀疑孩子是否天生不爱学习。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动力是与生俱来的。相信家长们仍会记起孩子在两、三岁时总爱每事问及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情境,但为何孩

子年纪愈大,愈会缺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校文化、评核制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都是重要因素,而家长的态度行为模式及管教方法更不容忽视。以下将透过几个事例,分析家长们在不知不觉间令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不断流失。1、孩子向你提问时。是否即时把所知的告诉他?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会令他们无法体验自己寻找答案的乐趣,因而扼杀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同时更会让他们养成依赖及易放弃的习惯令他们失去自学能力。2、当孩子要求你帮忙做某些科目的练习,如搜集或整理资料等,你会帮忙吗?相信不少家长都会帮忙,甚至会视为“家长作业”般尽心尽力地完成。然而,孩子因此而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透过练习学习沟通及资料处理等技能及发挥多元智能。3.孩子告诉你他被同学欺负时。你会怎样做?大部分家长会教孩子告诉老师,亦有些家长会亲自到学校教训那个同学一顿。但是以上做法会否令孩子变得更依赖。孩子可能会相信只有依靠别人,甚至是权威才能解决问题。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就会发现孩子被欺负的遭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它可以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保护自己及与人相处等能力。家长不妨按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与他们共同讨论应面对这种处境。我们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感受及想法,并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假若,他们提了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报复或攻击性行动,家长需多花心思以提问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尽量引导孩子思考及想像各种方案带来的后果,并鼓励他们反思能否承担后果问题。最后,要让孩子实践他

面试看中内在气质与自信

面试看中内在气质与自信 面试看中内在气质与自信:“面试是求职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会考察应聘者的气质和基本业务素质。实际上,从应聘者走入公司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开始了考核。”负责公司人事工作的三井物产(中国)业务副总经理王维岭先生说。 作为“财富500强”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面试人才方面,自有一套独特的方法。用王维岭的话讲就是:面试过程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没有固定的问题和形式,因人而异。 “面试能不能成功,也许在你踏进大门后的最初3秒钟就被决定了。面试首先考核的就是应聘者的外在气质,应聘者的衣着、发型、走姿,以及与面试人员打招呼、接送文件的举止,这些不经意间完成的动作,正是公司对他们外在气质的考察过程。” 王维岭说,大多数应聘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准备面试时,过多地把精力放在猜面试可能问到的问题上,花许多时间准备答案,却忽略了言谈举止等“小事”。然而,公司的面试人员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考察应聘者的机会的。总的来说,应聘者的穿着打扮要整洁、大方、得体,并不一定穿西服、打领带,可以穿得休闲些,但是一些另类夸张的服饰,如有漏洞的牛仔裤等,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应聘者的内在气质中,自信是最被看重的。 “有些毕业生觉得自己不是名校出身,便在求职中有意省去学校的名字,我们绝对不会给这样的人提供机会。因为他首先表现出了对自己的不自信;相反那些不是出自名校,但如实说明毕业学校的人,会在求职过程得到加分的机会。” 王维岭建议,面试中应聘者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不把自己看作一个被考察者,而是把公司作为考察对象,拥有这种从容的心态,就能充满自信地完成面试。 “考察应聘者的内在气质,公司还设计了一些实际场景。”王维岭举了一个例子,应聘者到公司后,一名工作人员会把他从门口领到会议室,在会议室里转一圈,再把他从会议室中领出来。这就是测试题目,让应聘者描述一下自己在几分钟内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应聘者,能详细地说出从一进门到会议室都看到了什么,而有的人则说不出来。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能看出,那些能够具体生动地描述所见的人,能很好地调节心态,让自己很快地放松下来,通常被认为是充满自信的人。 应聘者的内在气质,还包括回答问题时的分寸感、逻辑性等。 王维岭说,用人单位主要是考察应聘者在回答问题时,是否经过严密的思考,答案是否客观、恰当等。许多应届毕业生在这方面做得较差,他们通常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在回答公司提问时,为了能获得职位随意夸大自己的能力。但是当提问更深入时,他们常常又不能自圆其说。 “面试中,我们更注重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一些具体的业务能力主要由业务部门考察。”王维岭说。作为面试的最后一步,在基本业务素质的考察中,公司往往仍会设置一些“场景题”,借以考察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工作作风及处事方法。这些场景题,一般都是人人可做的题目,但做好却不易,而且事先无法准备,很难造假。这些题目几乎能够直接暴露自身

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原动力

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原动力 在企业里面,员工激情不够,动力不足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在 一些年轻的员工身上这个问题更加明显,这是令老板非常苦恼的问题。因为在企业里如果员工没有激情和活力,就会造成整个团队如一潭死水。这是打造优秀团队的最大的短腿。激发员工的原动力是老板应该高度重视的基础工作。要想激发员工的原动力,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员工做喜爱并擅长的工作 喜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动力的重要之一。如果喜爱他就会主 动去做,而且不会过多地计较得失。如果他喜欢爱并且擅长那效果会更好。因为擅长他很容易出成绩,这时老板再给予及时的表彰和鼓励,他的动力会更足。没有人去主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企业里常说,员工只会做老板检查的事情。这种说法是指员工因为老板要检查所以才被动地去做,这和员工主动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有着本质的不同。做为老板要在最大程度上让员工去做他喜欢并擅长的工作,这祥员工有动力,老板管理起来也相对轻松。 二、帮助员工预测未来

员工之所以没有动力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测不够,或者说是有意 识地回避。也有一种可能是对自身的要求不高所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尤其是中国发展到今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将要面临的是两个独生子女抚养四位老人,而且这种现象要在很长时间里延续下去。为了让双方的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做为子女不光要在经济上做好准备,在时间上也要做充足的准备。所以现在的年轻员工如果你不努力去打拚、去积累,将来你拿什么去向父母进孝呢?而且你的孝心是什么层面的?你有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你的`后代也 要靠你来成长,你能给你的后代提供什么祥的成长条件和环境?我想很多年轻的员工并没有认真地想这个问题。一旦当他们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那一定会用百倍的努力去工作、去打拚。这祥员工的原动力就会激发出来。 三、让员工多和成功人士在一起 一个人要想成长就要和比自己成功的人在一起,这是个铁律。 如果总和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就很容易产生飘飘然、小富即安的心态。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也不会再努力打拚了,因此造成动力缺失。可是和比自己成功的人在一起,就会产生自卑、就会激发欲望,人家会成功 * 不行?我并不比他们差呀?甚至不如我的人都成功了,都过 上了高质量的生活,为什么我还是现在这种状态?当这些问题萦绕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