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

1.《雷雨》的思想内容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其中带有古希腊悲剧的模式。古希腊悲剧实际上是一种命运悲剧,认为宇宙间有一种人的意志无法控制,人的理性无法解脱的力量,不管善恶好坏,把好人坏人一同毁灭,这就是命运。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与命运冲突的审美模式来表达人类对不可理解的宇宙人生的神秘困惑。古希腊悲剧家都有共同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被理解为先天注定的灾难和死亡。主人公按照自己的欲望竭力奋争,但终究难逃命运的罗网。古希腊悲剧笼罩着一层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和一定程度的命定观念。神秘的命运主宰人生,这是古希腊悲剧昭示出的一个概念。而曹禺表现在《雷雨》中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极为相似。在《雷雨?序》中,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狭的笼”意象在《雷雨》剧作中反复出现,就是作者受古希腊悲剧影响而产生了“人难以逃脱命运牢笼”的观念的映射。《雷雨》中的人物“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雷雨》剧中的主人公都在命运的火炕里打滚,都拼着性命与命运抗争,最终又都无一例外地被命运的巨掌击得粉碎。侍萍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远离周家三十年,然而,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四凤竟然重蹈覆辙,不仅去周家做了使女,而且还与周家大少爷关系暧昧,在“残忍”、“冷酷”的命运面前,她只能仰天长叹,承受命运的捉弄。繁漪在被不幸的婚姻压抑了十几年之后,“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繁漪希望得到周萍的爱情,离开周公馆,救出自己,却不得而走向疯狂;周萍想悔改“以前的罪恶”,利用四凤来拯救自己,想用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拯救自己,不料却更深地陷落在罪恶的泥沼中,最后走向毁灭。大海闹罢工,是为了改变矿工们非人的命运,,却被工友们出卖,周冲爱上四凤是不愿走家庭指派给他的生活道路。四凤要周萍带她出走,是已经感觉到前边有一口可怕的苦井在引诱她往下落,她挣扎着,抗拒着命运的安排。内外交困已使周公馆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可是周朴园却要继续维持他在这个所谓“模范家庭”中的统治,要挽狂澜于既倒——这当然也是一种抗争——同颓败命运的抗争……。当然所有这些抗争都是以失败告终。曹禺对宇宙中斗争的主宰的理解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一脉相承。人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是古希腊悲剧家创作的焦点。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那些人无法把握,解释的现象变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力量,它冷酷独断,无论人怎样奔突也无法逃脱它的控制。在《雷雨》中,曹禺同样强调了命运的冷酷和强大。他力图达到的戏剧效果也是古希腊悲剧式的。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作品着力地揭露了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并揭示出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另一方面作者在《雷雨·序》中说,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以及所受到的“神秘的吸引”,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显示出一点隐秘——这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以至于“在《雷雨》里,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从作者的自我阐述中,从作品的客观实际中,我们明显地感到《雷雨》的主题思想还有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宿命论的因素,神秘的“天意”,以及要拉开“欣赏的距离”的艺术观点。从对《雷雨》主题的多重解释中,正显示曹地这部剧作即是关注现实的(真实反映了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和崩溃),同时又是超越现实的,即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密。

《雷雨》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很深,人物在这种力量里活着,挣扎着,毁灭着,在结构技巧上,它又成功地应用了西方近代剧“回忆式”(即锁闭式)的方式,即把过去的戏剧同现代的戏剧在互相交错的节奏中向前发展,并且用过去的戏剧来推动现代的戏剧的发

展,它在短短的篇幅里,表达了长达30年的故事。

2.人物形象

剧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对主要人物形象都通过尖锐戏剧沖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每一個人物都顯示了他的作為社會人的丰富內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任何叙事文学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作为主要任务,衡量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首先要看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生动、丰富,是否象真实的人一样。在现实生活里,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是单一的、概念化的,而是相当复杂的。《雷雨》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主导方面,如周朴园的残暴专横冷酷,蘩漪的果敢阴鸷,侍萍的正直善良,周萍的卑劣颓唐,四凤的单纯朴实,周冲的天真幼稚,鲁大海的嫉恶如仇,鲁贵的庸俗无耻,都对他们的行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些人物并不是单一性格概念的化身,而是在激烈的紧张的戏剧冲突中有层次地展开,以丰满的精神活动使读者看到象真的人一样。《雷雨》中的人物都是鲜明、生动、丰富的,下面我们分析几个人物。

周朴园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帶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資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性格是丰富而复杂的。

A、专横、冷酷

通过与繁漪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他作为封建家长的极端专横、冷酷的面孔。他在家中俨然是个暴君“他的意见救是法律”任何人都要绝对服从。如强迫繁漪喝药,表面是对妻子的关心爱护,实质上在意的是自己的意志在家庭成员中是否得以贯彻,在繁漪再三声明没有病不想吃药时,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竟让周萍跪在她面前逼她就范。他就是靠着这种冷酷和专横来保持自己封建家长的身份和地位,建立家庭所谓圆满的秩序。

B、伪善、自私

通过与侍萍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周性格中复杂性的一面,并不是伪善、自私索能完全概括的。他年轻时和侍萍有过一段很长的感情生活,并生有两个孩子,但周公馆的规矩是不允许他这样胡闹下去,为他娶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小姐和后来的繁漪。但他还是怀念被父母赶走的侍萍,从无锡到天津,几十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侍萍的生活习惯,把她看作是自己的前妻。甚至一听到无锡口音的人就打听梅小姐的下落,最后还令周萍认侍萍“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这一切用一个简单的虚伪是说不过去的。如果我们不是把她作为一个对立的阶级,而是作为一个人来考察,应该说周对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一个人也许可能很自私,很冷酷,很专制,但作为人来说,他也有七情六欲,有他柔情的一面,也有他的矛盾和痛苦。这样便真实而成功地刻画了这样一个有着微妙复杂情感的反面人物的典型。

但有些人却认为周的所作所为是伪善:

表面看来,他确实是没有忘记侍萍,不但没有忘记,而且是朝夕地怀念着侍萍。然而,当他知道他所怀疑的人,就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忽在声色俱厉地说道:“我来士什么?”仅是这五个,就把他那所谓朝夕怀念的伪装撕得粉碎,把他那“伪善”无耻的本质暴露无遗了。作为在“你来干什么”的一连串的对话中,更进一步地揭露了周朴园的伪善本质。

下面不妨看看他们的对话: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仆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仆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几句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你来干什么?”是周朴园极度惊慌的表现,第一,因为周朴园一直以为早死了的梅小姐并没有死,而且此时就站在他的面前;第二,是因为侍萍活着,并且已到来,对他的家庭,对他的名誉是一个最大的威胁;第三是他确定不知道侍萍的到来究竟抱什么目的,而一时又无应付的办法,所以他说出了“你来干什么?”的话。如果所想到的是“敲诈”,他是绝对不会惊慌的。此时周朴园认为侍萍的到来是找她算帐来了,他怕“名誉”因此而被毁坏,更怕侍萍活下来的三十年,把他那丑恶的事情传出去了,以至有人在指使她,于是他才紧接着又问:“谁指使你来的?”直到讲第二句:“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几来了。”这时,他还以为侍萍是来找他报仇的,但此时他已由神经质的紧张而逐渐冷静下来了。这两三句对话,只在两三分钟之间,便把周朴园做贼心虚的心理状态揭露得十分深刻,入木三分。这恐慌的心理是他的虚伪所决定的。后来他弄清侍萍偶然的到来,并无夕意,他才放下了心。于是他才开始用婉转的语言进行转化。值到这个时候他才想到金钱,用金钱来引诱。但也不单是想到“你来敲诈我吗?”他说:“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句话固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侍萍要敲诈他,于是他施之以金钱,企图达到封口保密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催她即刻离开周家,以尽快地消除“威胁”。由此看来,周朴园讲“你来干什么”时,其内心活动是:“你想来报复吗?”这是周朴园恐慌的心理的表现。因为周朴园“老奸臣猾”,他并没有把恐慌的心理流露出来,而是凶狠地斥问。

这时的曹禺是个年权23年的青年,他竟能将周朴园“老奸巨猾”的性格,深藏不露的伪善者的灵魂,如此清晰,如此细致入微地勾勒出来,这样深刻的观察力,这样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确定是了不起。

如何看待对侍萍的怀念:

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既是假的,又是真的。他怀念侍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动了真情的。作品告诉我们,他逼走侍萍以后,又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赶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这阔小姐结婚不久就郁郁而死了。从他赶娶以及阔小姐的“郁郁而死”看,他们婚姻的结合是既无基础也不美满的。可以推想,周朴园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爱情的幸福。第二次是与蘩漪的结合,蘩漪是一个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的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最富“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是一匹桀骜不训的烈马。她反对周朴园专横跋扈的统治,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爱情,弄得周朴园既恨她,又怕她,拿她没有办法。可见周朴园在蘩漪身上也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侍萍虽然出身低微,是下人,但她年轻时聪明美丽,性格温柔善良,也很能干,周朴园曾经是真心地爱过她的。他是从她身上得到爱情的欢乐的。由于他后来爱情的不顺心,初恋时的欢乐引起他的怀念是完全可能的。不过他所怀念的侍萍,是他理想中年轻美丽,温柔善良的侍萍,侍萍的形象在他头脑中是一个诗化的形象。但是当他意识到所怀念的侍萍就站在面前,竟是鬓发斑白,眼睛呆滞的老妇人,是鲁贵的老婆时,他头脑中诗化了的侍萍形象立即消近了,

C、残忍、唯利是图

通过周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她作为资本家的自私、冷酷和惟利是图的本性。(为发一笔横财,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0多个小工),还勾结军警枪杀了矿上20多个罢工工人。

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反动本性就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了。正是作者从这个角度写出周朴园对侍萍的真情怀念又刻划了他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反动本性,才使这一典型有血有肉,生动逼真。

2、蘩漪

蘩漪是《雷雨》众多人物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这个形象的成功,不在于作者赋予她多么“美丽的心灵”,而在于通过她特殊的性格,反映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这口“残酷的井”,怎样把一个渴望自由的妇女逼到疯狂的地步,使她不能不孤注一掷地向这个“体面”的大家庭决一死战。

蘩漪是一个爱“五四”后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她有着美丽沉静的外表,同时具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于冲破一切桎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剧作中她是一个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个女人,陷落在周朴园的魔掌之中,被周朴园软禁在这仿佛与世隔绝的周公馆里,已经整整十八年了。她对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存在任何希望,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突然,三年来,周萍从乡下跑回来,对她表示了爱慕,于是她就把自己的生命、名誉都交给了周萍。可是这个周萍是不值得蘩漪为他牺牲的人。周萍后来又爱上女仆四凤,于是尽量地避开她,并且想离开周公馆,一走了之。这样,蘩漪的雷雨般的性格就焕发出来了。雷雨这出戏就是在她的性格力量的爆发下,在她的一手导演下完成的。

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始终存在着,单是周与蘩的正面冲突就达四次之多,而且每一次冲突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蘩漪对周朴园的反抗,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而且愈演愈激烈,愈到后来愈不可遏制,最后蘩漪完全撕毁了周朴园的假面具。下面我们不妨看看周朴园与蘩漪的四次正面交锋。

第一次交锋是周朴园逼迫蘩漪吃药。这在第一幕中展开。在这一次冲突中,蘩漪的反抗是处在消极地位的。当周朴园逼着她吃药的时候,她只是说,“我不愿喝这种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吗?”等等。最后,她终于还是屈从了,在这里她虽然带着极大的愤慨,但她主要不是针对周朴园,而且对着周萍来的。

第二次交锋,是周朴园逼蘩漪看病。在这次冲突中,蘩漪的态度就不同了,她是以一种挑战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两次派人催她去看病,她却没有理睬,于是周朴园只有亲自出马了。周朴园说:“你怎么还不去。”她却故意地说:“上哪儿?”周又说:“克大夫还在等着,你不知道吗?”她又故意地问:“克大夫,谁是克大夫。”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周朴园只好向她说明克大夫就是:“给你看过病的克大夫。”蘩漪回答说她根本没有病,就是有病,也不是医生治得好的。说完她就向饭厅走去。这时,周朴园想施展他那往日的威严,想迫使她服从,可是完全没有作用,蘩漪反而用极为轻蔑的口气回答说:“你,你忘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蘩在这次的冲突中,态度与上一次比完全不同了,她已经没把周朴园放在眼里了,周朴园的淫威也施展不开了,不过从整体看,周朴园还是占上峰,蘩的反抗还出于应付的地位。

第三次交锋。这次正面交解,是在四幕开始,蘩漪从鲁家回来后遇到周朴园。这次交锋的优势已经完全转到蘩漪这一面来了,她已经由防御者变成了进攻者。交锋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开始的。一个凄凉的雨夜,已经是深夜两点钟了。周朴园正拿着侍萍的照片在寂寞地遐想,悄然出神。这时,蘩漪一声不响地从中门走了进来。雨衣上的水还在继续往下滴,颜色惨白,鬓发也是湿淋淋的。她在这样的时候,突然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周朴

园面前,周的惊骇之状是不难想到,越是周朴园感到惊讶,她反而会越不在乎,愈加感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个场面,使得周朴园狼狈极了。所以周朴园惊疑地望着她,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蘩漪在这种情况下又怎样呢,她却象一座石象一样的矗立在他面前,丝毫不动。你看她从周朴园的手里把侍萍的照片拿了过来,把周朴园戏弄了一番。

朴:蘩漪,我看你上楼去歇一歇吧。

蘩:(硬生生地)不。(忽然)你拿的什么?(轻蔑)哼,又是那个女人的照片!

…………接下来。

朴:(严肃)蘩漪,我叫你上楼去!

蘩:(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

朴:(低声)你要注意(指头)这儿,记着克大夫的话,他要你静静的,少说话。明天克大夫还来,我已经替你请好了。

蘩:(望着前面)明天?哼!

在这里,周朴园的优势完全没有了,他对蘩漪完全没有办法,最后又搬出克大夫,蘩漪对此也毫不在意,不过是轻蔑的哼一声。可见,他们之间的冲突已经翻了个边,蘩漪处于主动地位了。

第四次交锋,最后收场。蘩漪完全是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把周朴园叫了出来。你看,周朴园被蘩漪叫出来,看到侍萍、四凤都在一起,不由得惊叫了起来,“啊,你,你们这是做什么?”紧接着蘩漪拉着四凤走到周朴园面前,“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又指侍萍说:“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在这种情况下,周朴园不得不都一一认识了。就这样,蘩漪当着众人的面,不但当着剧中人物的面,也当着广大观众读者的面,无情地撕下了周朴园的外衣,剥掉了他那道德的假面具。如果说在第一次交锋中周朴园尚有施展淫威的余地。这一回就只能俯首听命了。

从他们的四次正面交锋看,蘩漪的反抗一次更比一次激烈,由被动变为主动,那么这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看她呢?这样并非因为她认识到自己有夺取胜利的希望,恰恰相反,是她感觉到自己前途越来越没有希望,越来越暗淡,甚至连她自己也知道她的这种反抗是徒劳的。但是,象她这样恨起人来象一团火一样能把人烧毁的性格,是决不会安于失败的命运的。她一定要挣扎,一定要反抗。她曾经再三向周萍下过警告:“一个女人,你记着,不能受两代人欺侮,你可以想一想。”又说:“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小心,现在风暴就要起来了。”这些话语,简直就象暴风雨前的电闪雷鸣,一阵紧似一阵,一声更比一声震撼人心。在蘩漪的这些富有“雷雨”性格的话语中,虽则包藏着咄咄逼人的威势,却也蕴含着深沉的绝望的哀鸣。

以上的四次冲突,不但每次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性格,而且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把剧情一步步地推向高潮。周朴园逼迫蘩漪吃药,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这就更加激起了蘩漪后来的反抗,更加促使她去拼命地拖住周萍。蘩漪越是那样死死的去拖住周萍,周萍对她越是感到厌恶。周朴园看到她竟敢当着儿子的面进行反抗,他就越是要施加压力。这就进一步激起了她的反抗,使她的越轨行为越来越厉害,这又促使她不择手段地去拖住周萍。这样就使矛盾一步步地激化,使剧情逐渐推向了高潮,而周朴园的本来面目就越来越清楚,最后终于使他原形毕露。

繁漪雷雨般的性格还集中表现在她与周萍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出她的敢爱、敢恨及最后近乎疯狂的“雷雨”式感情力量。

在第二幕,当她发现周在悔恨自己与继母的不正当的关系,说“不要再多见面,互相提醒着我们最后悔的事情”。繁明确地表示“我不后悔,我向来做事没有后悔过。”进而说“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象母亲,情妇不象情妇的路上去”最后还说“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这不是威胁,而是大雷雨到来前划破长空的闪电,是她雷雨般性格到了锋芒毕露的时刻。于是在第三幕,当这个失望的女子看到自己的情人在雷雨之夜爬窗进了四凤的房间时,妒忌与绝望折磨着她,并使她失去了理智,于是在大海回家取东西的时候,繁漪把四凤的窗子从外面扣上,致使他们无处可逃,被当场逮个正着。从这揭示了她那从痛苦的灵魂里爆发出来的无所顾忌的个性,敢说,也敢做。

到了第四幕时,当她看到自己不顾一切的追求和反抗仍无法挽回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时,她那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完全爆发出来,要毁灭人间的一切。当萍和四凤正准备一起出走远走高飞时,繁拦住了他们,先是利用周冲取拆散他们,一计不成,于是破斧成舟不顾一切地当着仆人、儿子、丈夫等每一个人的面高声地宣布她与萍的关系,当我们听到她失去母性的狂叫“我不是冲儿的母亲,也不是周萍的继母,而是见着周萍要活的女人。”人们会感到这是人被逼到走投无路时几乎病态的挣扎,同时象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力维护的“最圆满、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她的命运悲剧揭露了封建专制的残酷性及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3.《雷雨》的戏剧矛盾冲突

《雷雨》的戏剧矛盾冲突是非常复杂的,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剧中八个人物

矛盾冲突之中。剧中人物从情爱关系来看,有四个三角度关系:

周朴园—侍萍—鲁贵周朴园—繁漪—侍萍

周萍—繁漪—四凤四凤-周冲—周萍

在这之中,既有主仆、尊卑的非分之爱,也有父子、兄妹的乱伦之情,各种真实而隐蔽的三角关系,被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夫妻有礼的道德假象掩盖着。

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组成了几组戏剧矛盾冲突:

第一条线: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冲突

第二条线: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

第三条线: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第四条线:周萍与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

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哪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

4、《雷雨》艺术结构上的突出特点:

作者采用了“锁闭式”的结构方法,《雷雨》是四幕话剧,作者把前后三十年的一个旧中国家庭和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夏天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这一天之内。它一开始,就从事件的危机入手,将现在所进行的事件和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巧妙地结合交织在一起,并且,又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剧本所写的内容是三十年的事情。但作者却独具匠心地把它在不到二十四小时的时间中表现出来。在这里以周朴园和侍萍以及周朴园和蔡漪的矛盾为全剧的主干,牵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的八个人都卷入了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密结构。在整个情节的结构安排上,作者巧妙得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追述的方法,将过去的发生的事件构成的情节同现在发生的事件所构成的情节交织起来,以现在的戏剧为主,让过去的戏剧穿插期间推波助澜,使整个剧情前因后果清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地逐步向高潮发展。

《雷雨》的结构艺术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外优秀戏剧文学遗产的成果。它借鉴了古希腊悲剧和易卜生戏剧的某些结构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民族戏剧的重情节,要紧张等特长,精心设计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雷雨”式结构。

三、《日出》

就在《雷雨》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剧作家本人却对它产生了不满,他反省说“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得有些太象戏了。技巧上,我用得过分”《雷雨》的结构集中、严密、紧凑、故事性强,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悬念。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像戏,巧合过多。场面过分的惊心动魄,穿插也有点张牙舞爪。

于是他开始试探一次新路,不再追求《雷雨》那样精心构制的故事,而注重展现日常生活,戏剧结构上,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而用片段的方法,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于是1935年底,曹禺又奉献出他的又一全新的力作《日出》。1937年春被一群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演出,如同1935年《雷雨》在东京演出时一样,又一次轰动了日本剧坛。从此,《日出》与《雷雨》一起,象两山对峙,巍巍耸立在人们面前。

1.主题

《日出》描写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都市中的中上层社会生活的丑恶和縻烂,以及下层社会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深刻提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清的趋势,激发人们对这个“损不足而奉有余”的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恨,并且流露出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日出》比之《雷雨》有了明显的进展。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也包括艺术形式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从带有社会性的“家庭悲剧”进到反映社会两极的“社会悲剧”,题材扩大了,反映现实的广度扩大了。它所选择的已不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而是旧中国都市社会生活的面貌。《雷雨》中出现的血缘纠葛已不复存在,代之以大鱼吃小鱼的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生死搏斗,思想上也有很大的进展。如果说《雷雨》对旧家庭、旧社会的罪恶的批判还只是旁敲侧击的话,那么《日出》则对腐败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正面抨击,深刻揭示了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罪恶的实质。如果说《雷雨》对旧家庭旧制度只是愤怒不满的话,那么,《日出》则对旧社会给予了彻底的否定,因此《日出》的主题是深刻的。它的主题的深刻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作者在《日出》中,对这个社会不存在任何幻想的留恋。作品对这个社会的揭露以“交际花”陈白露的活动作为中心线索,剧中两个活动场所,“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念是通过有余者与不足者的形象体现出来的。一方面是剥削者的为所欲为,花天酒地,一方面是被损害者的饥寒交迫,倍受欺凌。围绕在陈白露周围出现的人物:有脑满肠肥,荒淫无耻的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有故作多情,肉麻笨拙的富霜顾八奶奶;有粉面油头、无所事事的市侩面首胡四;有油腔滑调、招摇撞骗的洋奴洋博士张乔治;有凶恶残暴,仗势欺人的打手黑三;还有媚上欺下,欺软怕硬的茶役王福升等,都是属于黑暗的动物,作者以控制不住的愤怒给予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作者的可贵在于不仅写出这些“有余者”的凶残、腐朽、可憎的本质,而且宣判他们不配有好的下场,他们代表着黑暗,或依附于黑暗,必将随着日出的到来而消亡。

同这个“有余者”的上层社会相对立,还有一个“不足者”的下层社会。这就是以“宝和下处”为代表的下等妓女们的生活天地,这是一个黑暗、嘈杂、肮脏的角落,是一些不被人当作人的人生活的地方,这里有:为养活一家人不得不强颜欢笑出卖自己的翠喜;有不堪忍受凌辱而悬梁自尽的“小东西”,他们过的是非人的地狱般的生活。与此相关的

还有一个小录事黄省三,为了十元二毛五的月薪,日夜抄写,积劳成疾,又被裁减,遭受失业打击,逼得全家自杀的生活惨剧,都在说明“不足者”的不幸。

这“有余者”与“不足者”并非孤立并存,而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力量,后者的不幸正是前者造成的,以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就在于要剥削不足者以奉有余者,使不足者更加不足,有余者更加有余。作品通过这种鲜明的对照,揭示了这个不公平的禽兽社会。这就触及到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本质,写出了上层与下层的对立,阶级的压迫,金钱的罪恶,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等等,对黑暗的社会制度作了彻底的否定,显示出了作了现实主义的思想高度。

第二,表现在对造成不公平的社会根源的探索上

《日出》跟《雷雨》比,一个根本变化就是作者直接到社会中寻找悲剧根源,而不把它归结于自然法则。命运、神秘不可知的事物。在探索社会根源的时候,作品描写了一个人物——金八,他没有出场,但使人感到他无处不在,他的魔爪伸向各个角落,他是买办金融资本家。从社会地位看,很象赵伯韬,但他更具有封建帮派的特征,性格残忍冷酷,手段毒辣,在幕后直接或间接操纵着《日出》的社会,包括潘月亭的破产,陈白露的自杀,小东西的惨死,他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是那个社会黑暗的代表,是三十年代黑暗的象征。《日出》在抨击金八的同时,还对金钱制度进行了抨击,认为金钱也是罪恶根源之一。《日出》实际上已深入到了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领域,指出那个社会,谁有了钱,谁就有了一切。谁没有金钱,谁就沦为贫穷,灾难的境地。另外,作品还对卖淫制度进行了揭露,作者怀着神圣的道德感情,关心地描写妇女受压迫的地位,通过陈白露和翠喜,抨击了黑暗社会对妇女的摧残。

第三,表现在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上

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漆黑的世界,但又并不使人感到气闷、感伤,因为作者一方面揭示了黑暗,另一方面又憧憬着未来,“我们要的是太阳,是春天,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一片混乱。”作品中流露出对春天的向往,对太阳的渴望,“太阳升起了,黑暗留在后面”,表明光明将取代黑暗。方达先在作品中是一个光明的使者,是一位光明的追求者和探索者,正直、善良,充满同情心,书生气,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这就意味着生活中仍存在美好的事物,才使人不至于失望,如果说他是一线光明的话,那么打夯工人的号子则预示着日出后东方的满天红光,这就表示作者把改造社会的任务交给工人,劳动人民。幕落后,它留给人们的无穷联想,同《雷雨》的结局大为不同。

2.陈白露

陈白露是《日出》中的中心人物,剧情主要是围绕她而展开,她一面联系着潘月亭,由此揭露了上层社会的罪恶和腐败;一面又联系着方達生,由此展開了下層社會的痛苦與黑暗。作者借这个陷入悲剧深渊而又不可自拔的高级妓女的形象,寄寓对拜金主义的控诉。美麗聪慧的陈白露原先是一个美好、纯洁喜欢春天的姑娘,怀着‘飞’的欲望离开家乡来到大都市,却永远地被卖在这个大旅馆再也回不去了,她对资产阶级享乐生活由羡慕到留恋,并最终沦为供人玩乐的高级妓女。她既是受害者又是堕落者的形象。

这个人物有着复杂的性格内涵:陈白露原名竹均,出身于书香门弟,那时她有一颗女孩纯洁的心灵,青少年时期,她也曾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也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曾追求过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原来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凭她的聪明、美貌,单枪匹马去闯社会,当时的社会,生活的道德是很艰难的,她当过明星,但最后还是沦为高级妓女,被黑暗社会的血贫大口所吞没,过着一种“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

是姨太太的悲惨生活”。她高傲任性,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又追求舒適和有刺激性的生活,清醒而又糊塗,熱情而又冷漠。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但又追求舒适和有刺激性的生活,她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没有勇气跳出这个圈子,有时也感到孤独、寂寞、忧伤,但又不愿跟方达生走出这个世界,去过新的生活,她相信太阳是会出来的,但又不愿见到太阳的升起,她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与堕落者的双重矛盾躯体,黑暗的社会现实毁灭了她的宝贵青春和美好理想,而那腐朽的生活,黑暗的生活方式也腐蚀了她的心灵,正是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她沉于苦闷,矛盾的境地。

但在她身上也有一些善良和正义,,还沒有喪失殆尽,因此她除了与潘月亭等人廝混外,还会为了「小東西」而作出對付黑三的那些举动,同時也才能與方達生仍然在感情上保持联系,证明她并没有被拜金主义完全异化。

另一方面,由于她整天同鬼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她就必然受到腐蚀,离不开那舒适、享乐的生活,一踏上那堕落的生活,就越陷越深,越走越远。方达生要她嫁给他,去乡下过一种舒适、平静的生活,但陈白露说:“你养得活我么?我要舒服,出门要坐车,要好衣服要玩,要跳舞”,一方面不甘心继续堕落,一方面又不愿自食其力过清贫的生活,她已经倦怠于飞翔了,最后在日出之前绝望地自杀了。这便深一步揭示了那个黑暗的充满拜金主义的社会对于人们灵魂和意志的摧残和腐蚀,及对于美好心灵的扼杀。如果说繁漪的悲剧可以归咎于禁锢她的封建宗法专治家庭,那么走出家庭独自闯入社会的陈白露,又陷入了陷入半殖民都市社会拜金主义的陷井而不能自拔。

意识到的痛苦是一种深沉的痛苦,意识到的悲剧是一种惨痛的悲剧,她是既被社会的摧残,又被自己所遭踏,是一个被人同情又被人鄙弃的形象。

作者通过陈白露一方面对吃人的社会提出控诉,另一方面对陈白露这样走个人奋斗道路的知识女性作深刻的批判,剖析了她的灵魂。《日出》在这一点上讲,是《伤逝》的姐妹篇,共同作出了对“娜拉走后怎样”这一问题的探讨。

陈白露少女时代的情人方达生,是《雷雨》中周冲形象的发展,他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而又有善良愿望的知识分子,他要感化陳白露,又要援救「小東西」,碰壁之後還立志要「做点事,跟金八拚一拚」。

3.“横断面”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是作品的人物关系,主题思想所决定的。《日出》所表现的人物多,头绪纷繁,冲突多样而事件分散,结构上只能采纳“横断面”的形式,剧中众多的人物、事件、冲突、场面都集中于一个点上,揭露“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而人同金钱化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冲突便是《日出》戏剧动作的基础。“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使《日出》展示的社会生活面比较广阔,使戏剧舞台在有限空间表现的生活容量更为丰富。

剧作以陈白露的内心悲剧冲突搭起全剧戏剧冲突的内在骨架,以她的悲剧作为全剧的主旋律,加上场面的穿插和转接,使它和剧中其他事件、冲突形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陈白露一出场,就由于方达生的出现而挑起她的内心冲突,并且有三个戏剧事件表现了她心灵的狂跳;第二幕通过她对欧八奶奶等人的嘲弄,对小东西的关怀,比较含蓄地显示出她内心冲突的发展;第四幕所表现的陈白露内心的又一冲突:希望和渴望的交战。在这基础上,才写出资产阶级、寄生虫末日来临和黑暗社会崩溃的趋势。陈白露的活动,联系了人和鬼这两个世界,展现出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强化了结构、丰富了主题。

4.悲喜剧交融与象征性手法:

同《雷雨》相比,《日出》有强烈的喜剧色彩,作者塑造了一连串的喜剧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这类人极度的憎恨、蔑视。如顾八奶奶,作者抓住她们的语言、行动,加以嘲弄,又塑造了小东西,陈白露、翠喜等悲剧人物。对她们给予同情,并把悲喜剧交织起来进行描述,通过喜剧人物再现当时社会中“有余者”的生活,通过悲剧展现“不足者”的悲惨遭遇,共同展现了那个社会的黑暗。

象征手法:金八就是象征。“日出”既是光明的象征,也是无限生命力的象征,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背景,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形象。

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阜阳师范学院成人学生毕业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班级 2014年 层次专升本 学习形式函授 学生姓名王宁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2016年6月10日 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

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登记表 2016 年 6月 10日

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摘要:她是受到新思潮的感染、时代的感召,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开始觉醒, 开始具有反叛意识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繁漪,她的性格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她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我们看到各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繁漪是曹禺在《雷雨》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她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她果敢阴鸷、敢爱敢恨,追求个性、立意反抗,爱恨交加、疯狂报复。她是一个“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具有雷雨式性格的资产阶级女性。繁漪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女性繁漪反抗性时代性悲剧性 引言:一般评论认为,《雷雨》作品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家庭悲剧。蘩漪是曹禺《雷雨》中的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她反抗,她追寻,她妥协,最后疯狂。 蘩漪——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一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曹禺笔下的蘩漪,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话剧《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同时展现着每个人物的悲剧,最后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的周朴园。它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罪恶,成为中国现代话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中国现代话剧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作的发展前景。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自学指导6l(2)《雷雨》的主人公是“命运”。《雷雨》真正的主人公就是“命运”。曹禺的戏剧是诗化的。雷雨乃是诗的意象。如果我们能在诗的氛围中发现雷雨的中心地位,便不难发现雷雨在戏剧中的中心地位。在《雷雨》中,“命运”化为一个隐身的主角无处不在,它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蘩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不可知的力量在蘩漪的性格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剧中其他人物也无不体现着一种生命深处的受欲望控制的性格。在鲁侍萍与周朴园见面时,鲁侍萍说到:“是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里,“命运”第一次现身,在剧情发展中却不显突兀。到最后在悲剧的产生过程中,“命运”又隐身为一次次巧合的制造者......(3)《雷雨》的主人公是“雷雨”。作者在《雷雨》中设置了一个虽未出场却始终控制着情节的跌宕起伏的主人公——“雷雨!”.“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没有办法和它“抢戏”。“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个人物一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狂暴的雷雨正象征着拥有巨大力量的对命运的掌控,一群陷入情热的重重漩涡中不可自拔的微小人物,在它的注视下,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剧。而这个主人公最偏爱蘩漪,使“雷雨”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种种人生企盼,最终都在“雷雨”(雷雨式性格,和自然界的雷雨)中作了归结。最终一切源于“雷雨”,一切又都结束于“雷雨”。作品的题目是《雷雨》,序幕与尾声中那个医院中的安排,也是为了让读者以悲悯的心态去看,从而作更深层的反思......所以,“雷雨”是《雷雨》的主人公。(4)《雷雨》的主人公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雷雨》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外在的主人公剪是曹禺所要渲染的造化与命运对人生的不可抗拒的安排,这是宿命的“他者:。曹禺本人看到了它的不可战胜性,看到了悲剧人生的无奈。那个内在的主人公乃是那位最有抗争精神的带有自由反抗气质的蘩漪。她的柔弱的女性气和内在的野性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既带有雷雨的雷厉风行,又免不了短暂强硬过后的软弱。当这内在的主人公和外在的相交织,曹禺就将这人间深厚的悲凉通过自然界最神秘的雷的力量展现了出来 (5) 《雷雨》的主人公是蘩漪。《雷雨》的主人公是蘩漪。蘩漪便是“雷雨”。蘩漪,繁,多也,漪,水之纹也。蘩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而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具体理由如下:首先,蘩漪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具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她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环境始终是相通的。从出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不顾一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命运说”的另一种诠释可将内容补充得更完整些“命运说”的具象化两个主人公。“命运说”的变异也许,应该说命运是内在的主人公,蘩漪是外在的主人公蘩漪是曹禺最钟爱也是最先想到的人物 李平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7.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140010043 01班王娅羽 摘要:曹禺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四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他在《雷雨》中塑造了蘩漪、侍萍、四凤三位女性,在《日出》、《北京人》、《原野》中又着重塑造了陈白露、愫芳、花金子三位女性。本文将把这些女性分为传统女性和另类女性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关键词:曹禺戏剧女性形象 在曹禺的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女性,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以使”形象,以侍萍、四凤、愫芳等为代表。这类女性是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佳人”与“母亲”两类女性整合为一体,去除了“佳人”身上的风月之感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爱与美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人心中最理想的爱人形象。另一类女性是以蘩漪、陈白露、花金子为代表的另类女性。她们大多处于“五四”时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洗礼。她们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一、传统女性形象分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一直被定位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们在做女儿时就被灌输一些三纲五常的思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家里的各种教育都是为了让她们可以在将来嫁个好人,然后为她们的丈夫提供更好的服务。 她们任劳任怨的料理家务,提供性服务,甚至在男人看来她们只是传宗接代的生娃工具。 她们从一生下来就被规划好了将来的人生,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下她们只能按照别人安排的人生规划走,不敢越轨半步。在男性眼中,她们贞洁、美丽、温柔、善良,为他人着想,默默承受来自生活的酸甜苦辣,她们具有坚韧的忍耐力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1.善良、软弱、苦难深重的母亲——侍萍。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 人生已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丈夫,一部分属于儿女。她的存在总是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她总是蛰伏在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一边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一边希望得到对方的关爱和理解,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生命充满希望,有着无穷韧性的女性,却在命运的捉弄下走向崩溃,失去理智。 在那样的年代,女人前半生的幸福往往押在婚姻的赌注上。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且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却因为利益狠心的遗弃了侍萍,毁灭了她少女的爱情之梦。并且失贞的事实,彻底葬送了侍萍在后来追求婚姻幸福的可能性。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失贞的女人被视为耻辱,不会有一个好男人去珍惜疼爱你。 因此她绝望于爱情,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情感和道德的折磨,在世人面前,她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可以肯定的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的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年华。 被周朴园遗弃后,她默默地自己舔着伤口,忍受着生活带给她的各种苦痛,希望女儿不要重蹈她的覆辙。她像中国许多劳动农民一样淳朴,安分守己,且有命运观念,宁可自我牺牲也不伤害别人。命运就是这样喜欢和老实人开玩笑,再见周朴园,她既没有幻想,也不求补偿,而是为了周家的面子,为了儿子,不和亲生骨肉相认。面对长大成人的长子周萍,她的隐忍和欣慰矛盾交织,只一句“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①她虽亲眼看见鲁大海被殴打,但后来还是警告他不准伤害周家的人。她竭力反对周萍 和四凤恋爱,但是在她得知四凤已经怀孕后,却非常痛苦而果断的放他们去,宁愿自己承担命运的惩罚。她是一位非常慈悲伟大的母亲,为了子女的幸福而甘愿牺牲自我。她

浅论曹禺戏剧对人性问题的开掘

伟大戏剧家的人文关怀 ——浅论曹禺戏剧对人性问题的开掘 孙永安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探讨曹禺先生对人性方面的不断开掘的问题,发现出在他的话剧中开掘出了两方面的人性,即残缺、变态的人性和完美理想的人性;而且剧作家对前一方面的人性既是批判的又是同情的,对后一方面的理想的人性美却是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并试图总结出曹禺先生通过他的剧作对人性等问题开掘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曹禺戏剧人性蘩漪愫方 曹禺的一生都在强调,他的戏剧作品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强调对人的思考,强调认识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强调探索人的灵魂的秘密,去努力解决一个人应该如何活着得的问题。曹禺的剧作大胆揭示和批判了黑暗社会中人性的恶,并且执著的追求人性善的理想。他曾说过:“我看戏,读文艺作品,我所注目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1] 一、曹禺戏剧对人性的格外关注 对人性的探索一直是曹禺剧作永恒的主题。有评论家认为按文学的标准曹禺的戏剧和鲁迅的小说都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文学的标准只能有两种,第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世界一流的文学,人性的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得……我认为,曹禺先生当时23岁时候写的《雷雨》,完全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2]而且曹禺的据作不仅揭示了人性的丰富性、深度性,也揭示了人性的悲剧性。 《雷雨》通过周朴园30年前对侍萍的始乱终弃,以及周鲁两家五对爱恨交织的爱情的悲剧结局,展现出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人性自我的放纵。而《日出》通过竹筠和陈白露的前后对比,以及陈白露最后的自甘堕落以至最终的死亡,展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人性的惰性。《原野》通过写仇虎报仇,残忍的杀死仇人的儿子焦大星和焦大星的儿子小黑子的故事情节,以及仇虎最后在森林逃亡中陷入精神恍惚等情节,展现了人性的蛮性。《北京人》通过写任劳任怨、心地善良的愫方与没落的北京士大夫文化熏染下已堕落成生命空壳的曾文清的一个虚幻的爱情故事,以及愫方最终的出走,展现了人性的韧性和极端的惰性,以及人应当像人一样地活着的问题。《王昭君》通过改写有关王昭君的历史传说故事,塑造了一个自愿远嫁匈奴最终实现胡汉民族的长期的民族团结和融合的完美的理想人性的女性形象,展现的则是人性的至善至美。 曹禺的剧作对人性的深刻开掘,体现了他对生活真实认识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这源于他对生活执著的追求、观察与思考。他的很多剧作和人物都在生活中有真实的根据和原型。(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加论述)。 二、对残缺、变态人性的揭露、批判和赞美、同情的统一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 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 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 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 “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 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

曹禺的个人简介及作品

曹禺 个人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

浅论曹禺《雷雨》戏剧艺术

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姓名:张意 班级:2013秋汉语言文学 二○一五年八月十六日

题目:浅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内容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本文以文中塑造的八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基点,从四个方面对《雷雨》的戏剧艺术进行了初浅的分析:一是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二是曲折巧妙的戏剧情节;三是鲜明复杂的戏剧人物;四是富有特色的戏剧语言。《雷雨》所展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悲剧的承担者。曹禺先生用其犀利的笔锋将其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是经典之作。 [关键词] 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语言艺术

引言:曹禺的《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①《雷雨》的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它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下面,笔者试图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禹《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这次冲突中的蘩漪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还是在周朴园一边。第三次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碰到周朴园。第四次在剧尾。蘩漪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道德的假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此时,周朴园已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从刚开始的抵触情绪但还顺从,到后来的“战士”品格:敢于直面数落、嘲笑、蔑视他,到再后来面对周朴园的训斥,敢于当面顶撞,再到最后的总爆发——发疯。在每一幕中都有一个冲突的顶点,每一幕的顶点再逐步上升。全剧在冲突的高潮悲剧性的结局中落下帷幕,极具感染力,不仅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而且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 1.《雷雨》的思想内容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曹禺“舞台示”

分析《北京人》舞台提示之环境描写 摘要:从舞台提示的角度分析曹禺《北京人》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以另一个视角深入了解《北京人》的戏剧情节、刻画人物的深度,而且为我们了解曹禺的整体创作路线提供了思路。曹禺以他独到的环境描写取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曹禺、《北京人》、舞台提示、环境描写 舞台提示是曹禺戏剧形态构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学标志之一,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所在。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的简洁、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应该说,古今中外的戏剧中大多有“舞台提示”的成分。在西方,直到十七世纪,剧作家们还很少运用“舞台提示”这一戏剧说明方式。在早期西方戏剧中,舞台提示通常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从十八世纪开始,随着正剧的出现,舞台提示逐渐增多。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戏剧,舞台提示的范围扩大到了舞台的布景、声响、音乐、照明等领域,代表人物有雨果、缪塞等。其后西方现代戏剧的剧本中基本上保留了这种存在方式,并把它看作戏剧文体的特殊要求。 但是很多剧作家写剧本中的舞台提示都只是局限于有限的提示演员的作用,而像

曹禺这样把舞台提示写的面面俱到的他是第一人。钱谷融教授所指出:“戏剧主要是通过自身台词和动作来塑造性格、发展冲突、表现主题的。在舞台上,既没有作者插嘴的余地,在剧本中自也无需作者多作不必要的说明;说明过多,反而束缚了导演、演员对人物性格的发掘和创造。所以一般剧作在人物出场时通常只对他的 连这些也不需要),至于思想、性格则绝少提及。董健教授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一书中也指出:“这部分语言》指提示语言——引者注)在叙事性上与小说差别无几,对戏剧人物的塑造不起第一性的作用,所以大部分剧作家不太着意于这种语言。”加之不少剧作家并没有舞台实践的经验,不具备“舞台提示”的写作素养和才能,同时认为这是导表演份内的事情,作家写得多了反而会吃力不讨好,所以都不愿在这方面下工夫。但曹禺的戏剧创作绝对是个例外。他的“舞台提示”极为繁富翔实、内蕴生动,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导表演的舞台实践也有极强的指示作用,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曹禺这样解释说:“我写戏时,有个想法,演出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准备演,也能叫人读。也就是说,我写的剧本,能读也能演,以前没有人写那么长的舞台指示,我是想多写点,主要也是增加剧本的文学色彩,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也希望有助导演和演员理解人物,为此,我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是用心写的。”曹禺把剧本当做小说在写,别的剧作家的剧本只是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看的,但是他的剧本更主要的是要给阅读者看,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每一个角色和场景,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钱谷融在《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一文中说:“曹禺剧作中的舞台指示,特别是人物的出场介绍,写得也极有特色……他这样作,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会认为这已经超出了剧作家的职责范围,而更象是一个小说家在越俎代庖了。我却不这么想。也许是出于个人的偏爱吧,我有时甚至嫌他写得过于简短了。……这里决

论曹禺的悲剧艺术

论曹禺的悲剧艺术 摘要:曹禺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曹禺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悲剧冲突,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摧残、遭压抑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的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曹禺;悲剧;情节;人物 一、悲剧的概念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宣泄。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因而,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自满自足。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为英雄悲剧。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其二为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悲剧的实质,无论“英雄悲剧”、“家庭悲剧”,还是“小人物悲剧”,都要探索到人类本质力量这一人生最深的底蕴。人们意识到的与意识不到的要

【课外阅读】曹禺戏剧创作简况

【课外阅读】曹禺戏剧创作简况 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创作了五部著名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改编的作品《家》,其中,《雷雨》、《日出》、《北京人》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杰作。 一、《雷雨》 1、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主要批判的对象。作为剧中的主人公,他在作品中处于重要的中心地位,由他身上引出了作品的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中的专制;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而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侍萍(鲁妈)连结在一起的,这样,虽然剧中人物的活动舞台仅限于周、鲁两家,但仍然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为衬托,而又主要从家庭道德堕落的角度,表现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 周朴园的形象,是通过他与繁漪和侍萍这两个女性的关系来完成的。他与繁漪的关系,主要表现了他的专横、冷酷的性格和封建家长的面目。他强迫繁漪吃药,并不是关心妻子的健康,而是在贯彻自己的意志,让妻子在子女面前做出一个服从的榜样。而他与侍萍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了他的伪善和残忍。因为侍萍曾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在误认为她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才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而一旦发现站在他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感到他的名誉、利益受到威胁,便立刻撕下了念经吃素的假面具,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作品以周萍作为周朴园形象的补充,进一步表现了周家在道德上的沦丧。 2、繁漪形象 繁漪是作家满怀着激情塑造的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她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周家十八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日子,她受不了周家的烦闷窒息的生活,又无法冲破家庭的桎梏,只能与周萍保持着母亲不母亲、情人不情人的关系。为子维护这一可怜的关系,对周萍的始乱终弃,她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强烈的报复作为反抗的手段。繁漪性格对于封建家庭的破坏性就在于此。这就是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爱像一团火,恨也像一团火。 3、侍萍形象 侍萍是一位善良的、深受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从自己的悲惨经历中对周朴园和封建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贡献 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思想,在其思想和艺术形式指导下,从事中国话剧创作。 曹禺正在接触和通读希腊悲剧,并从一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等人的作品都有着突出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非人力做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被称为命运悲剧。 二、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创作思想和表演艺术,达到艺术上的古今融合。 也必须看到,曹禺在借鉴外国戏剧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曹禺是带着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戏曲传统去接受西方话剧,并以民族戏曲美学去消融西方话剧而进行其话剧创作的。戏剧冲突的浓墨重彩、紧张强烈、读来淋漓尽致,回肠荡气是形成“曹禺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曹禺作品人物,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而顺理成章。《雷雨》中繁漪最初的性格应该是传统文化熏陶过的淑女,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然而,嫁给周朴园后,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变得郁郁寡欢,心如止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尤其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一个人寂寞着自己,生活乏味。人们说生活累,少半源自生存,大半源自攀比,但她连攀比的对象都没有了,她的生存中最多的就是每天的习惯:喝药。药,不仅从身体上折磨着她,更从精神上折磨着她。然而周萍的到来,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她真真彻底地爱上了他。然而,周萍的懦弱、社会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又逼迫周萍抛弃了她,又让她回到了生活的悲剧当中。于是,繁漪从一个贤惠、知书达理的淑女,变成了一个具有残酷报复心理的“恶”女人。作品中,周萍也是一个善变的人。他的感情是“丰沛”的,爱上了仆人的四凤,又暗暗和继母勾搭。周萍最后的结局,不是死于封建伦理道德,而是死于他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周萍的悲剧,从小的方面上说是性格悲剧造成的。 曹禺作品富有的创作技巧和典范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话剧的创作,给后世话剧创作,文学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曹禺作品创作,具有其独特的思想道德价值与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达到精神上的雅俗共赏。 曹禺从道德角度提出问题,立足于对家庭和人的精神以及道德观念的剖析,对社会进行伦理批判,通过道德抗议来进行社会抗议。《雷雨》用令人震撼的闪电撕破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面纱,烛见了中国旧家庭的罪恶。 通过伦理批判和道德抗议,来摧毁社会的黑暗,让人以人的身份站立在社会中。这种创作方法,也给后世的话剧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从思想内容方面,给写话剧和演话剧的人展示了范本。 曹禺作品多写以悲剧。这种悲剧性主题,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雷雨》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周公馆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大现实的缩影。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暗示着社会亦然:充满了各种名利的内斗,外斗——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繁漪、周萍与鲁大海;充满了各种名目的人情淡薄:繁漪与周萍、鲁四凤与繁漪、周朴园与鲁大海。从家庭到社会,曹禺游刃有余的创作并给予悲剧的色彩。 曹禺悲剧性格特点的创作,从形式上给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