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2016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2016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2016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2016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合一、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

(二)发展目标。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总量规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5万亿元,增长1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万亿元,增长15%左右。

集聚发展。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超过20个,千亿元以上的达到5个;二星级及以上的产业集聚区超过45个,其中三星级及以上的达到10个左右。

集群培育。依托产业集聚区,全省形成14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省辖市形成1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吸纳就业。全部从业人员超过450万人,新增20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实施“十百千”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建设10个试点示范类项目、100个创新引领类项目和1000个传统技改类项目,开发一批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摸底调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工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面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2.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区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的技术劳动复合型产业,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3.加快推进企业重组。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为重点,推动骨干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的并购重组,形成一批行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闲置厂房、设备、土地等资源,积极引进具有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的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合作、兼并等方式,迅速形成一批有效产能。

(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大力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提升竞争优势,打造区域品牌。

1.推动重大集群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服务督导,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推动1400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集群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开工500个,建成投产450个。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集中使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基金,重点支持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完善集群配套体系项目建设。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完善部门和地方协同监管机制,提高项目审批监管效率,加快推进计划新

开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10月底前全面完成联审联批任务,11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2.突出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立以省辖市为主导、县(市、区)联动推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作机制,制定千亿级产业集群年度专项方案,确定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引导推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做大核心集聚区产业规模,按照适度差异化发展原则,优先布局整机项目和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辐

射带动和产业链引领功能。推动关联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重点提升加工组装、零部件制造和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力争形成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

3.建设区域产业创新中心。按照省统筹布局、省辖市规划实施的原则,围绕提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开展区域产业创新中心试点。加大省先进制造业大省专项资金补助力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团队、高校院所,启动实施一批集技术研发、研发外包、检验检测、展示交易、教育培训、市场推广、金融支持等于一体的示范项目。

(三)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以创新平台和科技专项为抓手,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业态模式,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区。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研发创新平台在产业集聚区的布局,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力争新建100家省级研发中心和1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机制,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创新药物等优势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建设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专利孵化中心等各类孵化器,打造一批“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力争全年新建30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2.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化目标,突出破解“三个对接”(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双向对接,矿产资源与终高端制成品双向对接,“城

市矿山”与再生制品双向对接)产业链关键技术制约。以产业集聚区企业为主体,

进一步优化专项产业布局,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在高端智能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3.推进业态模式创新。落实“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实施业态模式创新引领行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培育3家以上智能工厂和1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布局和示范推广,推进汽车、装备、电子等重点行业云平台建设,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广众包、云设计等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创业创新。

(四)提升开放招商水平。以需求升级趋势为导向,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创新模式,优化环境,提高成效。

1.明确招商重点。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引进一批标志性项目。突出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大力引进“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

2.举办招商活动。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制定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年度行动计划,举办第十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五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等招商活动,搭建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高端招商平台。支持各省辖市、县(市、区)结合产业集群发展实际,办好特色招商引资活动。

3.创新招商模式。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推动产业集聚区引入专业化招商团队,实行产业链招商项目竞争性外包,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商联合行业协会、中介龙头进行整体开发、集群引进。积极推广园区共建承接模式,探索“飞地经济”园区模式,跟进落实我省与沿海8省(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东部产业园区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推动各产业集聚区根据主导产业定位,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实行精准招商。

4.完善跟踪机制。建立招商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省开放办牵头推进产业集聚区开放招商工作,抓好招商项目督导,省政府部门重点统筹抓好引领性、突破性、方向性重大项目招商,市、县级层面重点集中抓好区域性、功能性、支撑性项目招商。开展签约项目专项督查,加强落地项目后续服务,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投产率。在全省筛选确定100个在建类、100个签约类、100个在谈类重大项目,每月通报1次进度,每半年开展1次现场督查。完善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机制,对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

(五)增强基础支撑能力。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载体功能。

1.推进“五规”合一。推进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精准对接。空间发展范围发生变化和新晋级的产业集聚区要及时完善相关规划体系,确保合法依规建设。优化完善产业集聚区空间结构,科学确定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生活性服务设施用地等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形成功能匹配、紧凑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

2.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鼓励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0亿元以上。完善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确保新建成的24个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加快22个在建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再开工和投运一批新项目。鼓励有条件的省辖市、县(市、区)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推动集中供热系统建设,争取新开工10个左右集中供热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区骨干网架由35千伏电网向110千伏电网升级,合理布局10千伏主干网架。在产业集聚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争取全年新开工40万千瓦,新增并网20万千瓦。扩大产业集聚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新建通信管道950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4980公里、移动通信基站1556个。

3.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44个在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度,争取年内投入使用。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再谋划实施一批检验检测、现代物流、口岸监管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完善检验检测平台在产业集聚区的布局,争取批准筹建2个国家质检中心和8个左右省级质检中心。运用服务业专项资金,推动建设31个产业集群配套的仓储物流和电商平台项目。支持依托基础较好的产业集聚区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平台,争取批准2个以上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4.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首批20个智慧园区试点项目建设,引导推动各地启动一批新的试点项目,重点依托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

数据中心、中原云等平台,建设信息感知、数据收集等硬件设施,丰富各类信息应用系统,提升产业集聚区管理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和增值服务。

(六)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完善支持机制,细化政策措施,破解要素制约,降低企业成本。

1.强化资金保障。落实产业集聚区财政激励和专项奖补政策,4月底前下达支持产业集聚区各项奖励和专项补助资金。创新产业集聚区信贷业务,制定完善相关续贷管理办法,加强渠道创新和网络服务模式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与省辖市联合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和创投基金,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聚焦政策支持,大力扶持产业集聚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做精做强,提升融资服务能力。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满足企业信贷担保需求。

2.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探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示范点和试点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平台覆盖范围。根据产业集聚区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训,力争2016年培训70万人次以上。建立产业集聚区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备案制度,开展人才招聘、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到产业集聚区就业,力争全年组织人才招聘和职业介绍100万人次,

开展10场左右校企对接活动。加大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全年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50人次,资助引进人才200人次,重点支持10家中小微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3.强化用地保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等作为重要补充,保障产业聚集区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豫政〔2015〕66号)要求,逐步提高产业集聚区亩均投资强度标准和亩均税收标准,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和优化配置。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根据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节约集约用地好的产业集聚区倾斜。

4.强化环境准入保障。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在部分园区探索实施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清单管理和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对高质量完成规划环评、成果清单清晰可行的产业集聚区,部分建设项目可采取简化环评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七)增强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模式,优化政府服务,提高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发展动力活力。

1.推进区镇套合。推动相关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制定落实产业集聚区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区划调整、人员配备等相关工作。加强部门指导,力争上半年完成套合产业集聚区“三定”(定编、定岗、定人)工作,推进涉及乡镇(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形成“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管理体制。支持新晋级的产业集聚区同步推进与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工作,加快编制实施套合方案。

2.探索开展公司化运营。鼓励产业基础较好的产业集聚区设立或引进投资开发公司,探索“管委会+公司”的开发建设模式,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招商引资等,加快经营主体向企业化和产业服务者转变。

3.推行权责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权责清单编制工作,对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加快服务清单编制工作,将服务事项列成项目、形成清单、确立流程、明确责任,进一步精简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上半年基本完成产业集聚区权责清单、服务清单编制工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责任分工,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节点和具体推进措施。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要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统筹推动,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二)推动晋位升级。按照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依据年度统计指标确定产业集聚区相应星级,兑现奖励政策。达到标准的专业园区晋级为省定产业集聚区,达不到标准的产业集聚区调整为市级专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套合,具备条件的可认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开展观摩交流。开展产业集聚区观摩点评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加强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附件

2016年省直有关部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重点工作分工

2019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诸多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虎岭产业集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规划调整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克服不利因素,千方百计抓招商,集中精力抓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及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止11月份,营业收入完成390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88.6%;税收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9%,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8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富士康约完成81亿元(其中,富士康40亿元),同比增长285.6%,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124.6%;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占任务的130.8%,同比增长257.9%;企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187.5%,同比增长181.25%。 初步预计,至年底企业营业收入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440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可完成亿元,占年度任务8.6亿元的%,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占年度任务65亿元的%,

低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数将达到万人,占年度任务2.4万人的%,同比增长%,高于时间进度个百分点。 (一)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集聚区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2.61亿元,完成投资72.23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10个。其中,丰源石油轻烃综合利用、龙星化工四氯化钛、金马焦化苯加氢、济钢高洁净钢锻件、弘鑫电子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7.41亿元;对在建项目,虎岭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建厂房、订设备,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富士康项目以及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产业园、金马焦化苯加氢、洛阳石化惠康物业CTA氧化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新上项目均按时间要求达到了投资进度、形象进度、投产目标“三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2019年,虎岭集聚区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44.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0.9亿元。至十一月底,完成投资约28亿元。其中110kv变电站及电网配套、济源大道西环—西二环段,沿黄河路、济源大道自来水管网工程等5个项目竣工。目前正在实施的有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分析 基于创意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Hawkins,2001)和产业聚集区的叠加效应(Porter, 199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技术溢出效应等,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特点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也逐步提升。 表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功能和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文化创意网的资料整理。 1. 集聚区空间分布逐渐合理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2006年12月,北京市确认了第一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会议于2008年3月28日认定了第二批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至此,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累计达到21个。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分布地域、核心功能和影响行业具体参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确认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城八区及通州、大兴、怀柔等三个郊区,存在数量有限,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确认的第二批分布区域基本上覆

盖了北京市的城八区及所有远郊区县。在崇文、宣武、顺义、丰台、房山等区分别设立了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会展创意产业将集聚区、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等。 2. 集聚区产业功能配置逐步优化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年所确认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仅覆盖了九个大类中的七个大类。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原有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在2006年确认的1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没有专门的广告、会展产业集聚区、没有专门的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区。 2008年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解决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产业功能配臵不尽科学的问题。至此,北京确认的2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门类,而且更加重视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主要表现在:一是北京新确认的1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大了对工业设计、软件等行业的资源配臵力度,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软件服务行业,通过产业的软实力,带动整个工业的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新确认的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共同构成北京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北京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和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二)发展目标。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1.总量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达到800亿元,增长17%。 2.集聚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3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超2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2个,超1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1个。 3.晋级争先。X市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四星级,X县、X县、X县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二星级;X市产业集聚区和纺织产业集聚区力争晋升一星级;X新型制造业、X煤化工专业园区力争晋升省级产业集聚区。

4.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5.吸纳就业。全部从业人员超过23—24万人,新增1—2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实施优势产品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升级,着力在高强钢、智能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材料、食品医药、高档陶瓷、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医疗康复设备等领域开发一批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摸底调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面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2.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区,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小的技术劳动复合型产业,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持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详细版.doc

附件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 郑州市 1.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郑州航空港区 4.白沙产业集聚区 5.金岱工业园区 6.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7.郑州市金水区杨金产业集聚区 8.官渡产业集聚区 9.上街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10.新郑新洪工业园区 11.河南(巩义)回郭镇铝加式产业集聚区 12.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 13.新密市产业集聚区 14.登封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15.荥阳市五龙产业集聚区 开封市 16.开封经济产来集聚区(含开封经济开发区) 17.开封杏花营产业集聚区

18.尉氏县产业集聚区 19.杞县产业集聚区 20.开封市糖细化工产业区 21.开封经济技术集聚区(含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龙园区) 22.通许县产业集聚区 23.兰考县兰兴产烽集聚区 洛阳市 24.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点子材料、新材料 25.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 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 26.洛宁产业集聚区 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 27.宜阳产业集聚区 铸造和机加工为主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硅材料、精细化工 28.洛阳伊洛工业园区 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29.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经济开发区) 商贸和物流业 30.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河南洛阳工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 31.洛龙科技园区:硅光电(太阳能)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

产业为主的“三大产业” 32.洛新产业集聚区 机械加工、重型装备制造、新材料 33.新安县万基产业集聚区 能源铝产业、铝精加工、镁合金、钛合金为主的新材料 34.栾川钼钨精深加工业集聚区 钼钨精深加工 35.孟津华阳中心产业集聚区 电力能源、化工、光伏材料和机械材料 36.汝阳产业集聚区 新型建材、特种钢材及煤化工 37.嵩县产为集聚区 38.伊川县产业集聚区 规划面积8.719平方公里,东园以铝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适度发展机械制造、硅及光伏产业。西园以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及劳动密集型产业。 平顶山市 39.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机电装备、新材料 40.平新产业集聚区 节能环保新材料 41.郏县城东产业集聚区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二OO九年七月

目录 1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概述 (1) 1.1 规划位置及规划范围 (1) 1.2 规划期限 (1) 1.3 规划发展目标 (1) 1.4 产业导向 (1) 1.5 功能区布局 (2) 1.6 用地规划 (2) 1.7 产业布局规划 (4) 1.8 道路系统规划 (4) 1.9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4) 1.10 环境保护规划 (5) 1.11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6) 1.12 分期实施情况及近期建设规划 (7) 2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现状 (9) 2.1 入园项目基本情况 (9) 2.2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9) 2.3 环保搬迁情况 (9) 2.4 产业集聚区现状及建设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4) 3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15) 4 规划方案协调性分析 (16) 5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20) 6 规划实施的承载力分析 (21) 7 规划选址及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22) 7.1 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22) 7.2 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22) 8 集聚区环境准入条件 (23) 9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24) 10 规划方案优化建议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5) 10.1 规划方案优化建议 (25)

10.2 地方相关规划的协调与调整 (26) 10.3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6) 10.4 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28) 11 总体评价结论 (30) 附图: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位置及宜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用地规划图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产业集聚区完善布局和扩区方案的主要内容

附件2 产业集聚区布局完善和规模调整方案的 主要内容及有关要求 为切实做好产业集聚区完善布局、规模调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为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用地条件,现将产业集聚区完善布局和规模调整方案的有关要求及主要内容明确如下。 一、有关要求 1. 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增加的,其发展区、控制区内审批用地量一般须超过其面积的1/3,否则,原则上不允许增加规模。 2. 集聚区规模的增加要适度,要与土地规划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适应,增量规模的50%至少不能低于1/3的用地应有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保障用地的控制区,其拆旧区必须落实到相关乡级土地规划图上。 3. 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大面积非城镇建设用地,以及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已批准的增减挂钩项目用地所占用的规划指标可扣除出去,调剂到其他地方,继续作为规划指标布局使用;集聚区内的村庄等现状建设用地不再覆盖规划指标,但应计入集聚区总规模,以避免规划指标、现状建设用地和挂钩周转指标的叠加,实现指标的高效使用。 4. 产业集聚区布局或规模调整要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二调”成果对接工作同步进行,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图入库,实现无缝衔接。涉及报国务院审批8个市中心城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予调整。 5. 调整方案对接的时间安排:3月17日—23日,各产业集聚区按有关要求形成调整方案;3月25日—31日,省国土资源厅按要求分批次对产业集聚区布局完善和规模调整方案进行对接审查。 二、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 1. 产业集聚区用地基本状况,包括建成区、发展区和控制区面积,已使用土地面积(含已上报的违法用地面积),调整的主要原因。 2. 扩区的总规模,扩大发展区或控制区的各自规模,调整后的“三区”面积;所需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解决办法;是否涉及基本农田,如涉及调整到何处。 3. 集聚区中扣除铁路、高速公路、河流、增减挂钩建新区、高压走廊等大面积难以利用土地的情况及各自面积。 4. 规模增加是否涉及省辖市中心城区(报国务院审批的郑州等8个省辖市除外)或县城(县级市市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等。 5. 通过增减挂钩方式保障用地的控制区,其相应的拆旧区具体位置和面积。 6. 调整前后的中心城区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图。 对于只调整规划布局、不涉及增加规模的,应说明调整的原因和区位,调整前后“三区”规模结构是否有增减,调整是否涉及基本农田,并附调整前后的中心城区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图。

河南产业集聚区名单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

作者: 日期:

附件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名单 郑州市 1.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 郑州航空港区 4. 白沙产业集聚区 5. 金岱工业园区 6.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7. 郑州市金水区杨金产业集聚区 8. 官渡产业集聚区 9. 上街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10 .新郑新洪工业园区 11. 河南(巩义)回郭镇铝加式产业集聚区 12. 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 13. 新密市产业集聚区 14. 登封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15. 荥阳市五龙产业集聚区 开封市 16. 开封经济产来集聚区(含开封经济开发区)

17. 开封杏花营产业集聚区

18. 尉氏县产业集聚区 19. 杞县产业集聚区 20. 开封市糖细化工产业区 21. 开封经济技术集聚区(含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龙园区) 22. 通许县产业集聚区 23. 兰考县兰兴产烽集聚区 洛阳市 24.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硅点子材料、新材料 25. 洛阳石化产业集聚区 石油化工、化纤纺织、精细化工、新能源及化工新材料 26. 洛宁产业集聚区 轻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 27. 宜阳产业集聚区 铸造和机加工为主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硅材料、精细化工 28. 洛阳伊洛工业园区 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29. 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洛阳经济开发区) 商贸和物流业 30. 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含河南洛阳工业园区) 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

31. 洛龙科技园区:硅光电(太阳能)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

(发展战略)产业集聚区发展意见(河北)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定位,合理设立 (一)内涵与特征。 工业聚集区(以下称聚集区)是以若干工业行业为主体,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经济功能区;是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的承接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其主要特征是:

空间集聚,布局集中。空间集聚是聚集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或相关联企业、项目战集中布局、聚集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 产业关联,协同发展。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关联度高是聚集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根本区别。通过协力配套或产业链延伸,增强集群协同效应,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土地集约,资源节约。促进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聚集区的本质要求。按照“集约、节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产城融合,设施共享。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聚集区的基本功能。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气,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格局。 (二)标准与条件。 申请设立省级工业聚集区(以下称省级聚集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集聚区实施方案

篇一: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 中共栾川县委党校张丁一 一、机构功能与定位 栾川县旅游产业集聚区是依托栾川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研发销售,旅游企业生产观光,旅游服务设施配备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融入资本、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入外部经济势能,从而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经济综合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区域经济体。 而旅游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扮演了“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政府利益和市民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兼有宏观调控“管理”和微观协调“服务”的双重职能。处理各种矛盾,平衡多边利益,保证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整体思路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管理者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必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整体规划。 旅游产业集聚区要发挥集聚优势,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地方低;生产应达到一定的规模,使产品不仅能满足自身而且能大量外销,满足其他地区需要;产品的运销合理,应是商品的成本加上运到消费地的运费,仍然低于消费地生产同类商品的成本。对此,管理者应该理清制约集聚区发展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一时的积累,生态环境是万世的财富。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恢复的长期性决定了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发展。 “中国最美丽小城”、“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一连串荣誉的背后,既是对栾川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赞誉,也是栾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肯定。同时,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展示栾川秀美,做强栾川旅游,提升栾川经济为目的,更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换取一时发展。 因此,旅游产业集聚区必须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执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实施产业规划,切不可舍本逐末,遗恨万年。 (二)、正确判断生产需要与建设规模的关系 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结构确定生产结构,根据生产结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避免不按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产业集聚区前期工作应引导企业在注重生产要素投入同时做长产业链条,实现外延式增长,建设规模与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14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摘要) 前言 为充分发挥义乌商贸服务业发展优势,示范引领全省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打造商贸服务业竞争制高点,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战略部署,特编制《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规划依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发〔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范围:包括义乌国际商贸城、义乌国内物流中心、义乌中国网商城、义乌综合保税区、义乌工业园区、佛堂产业区等发展空间,其中,重点规划区面积53.2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基础条件 (一)发展背景 1、全球最具影响力小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义乌是一座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国际商贸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与流通中心。2009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3.5亿美元,经义乌市场直接出口的集装箱箱量达到52万标箱,全年常驻义乌的国外采购经营户达到1万人以上,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2614户。当前,义乌正面临着全球小商品采购需求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良好基础,加快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既可为建设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拓展空间,又可为小商品市场链的上下游专业市场优化布局与建设创造条件,为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小商品贸易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申报积极推进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国家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申报工作正积极推进。这将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将是义乌探索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路径的难得机遇。建设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可为开展这一改革试点提供发展平台,从而为义乌推进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坚实基础。 3、浙江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实践亟需引领推进

2016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2016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提升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按照“五规”(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合一、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工程,着力提升集群集聚、承接转移、节约集约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 (二)发展目标。集群竞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总量规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5万亿元,增长1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万亿元,增长15%左右。 集聚发展。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超过20个,千亿元以上的达到5个;二星级及以上的产业集聚区超过45个,其中三星级及以上的达到10个左右。 集群培育。依托产业集聚区,全省形成14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省辖市形成1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节约集约。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左右,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吸纳就业。全部从业人员超过450万人,新增20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突出发展优势产品。实施“十百千”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建设10个试点示范类项目、100个创新引领类项目和1000个传统技改类项目,开发一批升级换代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摸底调查,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工作,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产销、银企、用工对接,全面提升投产项目达产率,促进新的有效产能释放。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指标控制标准

河南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年违法占地超百亩不得申报 作者:来源:人民网 2011-05-17 15:02:43 为使全省产业集聚区做到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突显土地产出效益,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实施意见》,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纳入正在开展的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创建活动范围,与之同时开展。 产业集聚区分两类创建标准 根据河南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各省辖市按区域分为两类。一类区域为: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济源市;二类区域为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市。 意见要求,一类、二类区域创建标准中,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均高于60%;用地结构上,市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比例高于50%,县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比例高于60%;且产业集聚区的单位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单位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均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定技术方案进行测算。 一类、二类区域创建标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上,市级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25%,一类标准建筑容积率高于1.6,二类标准建筑容积率则高于1.4;县级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36%,一类标准建筑容积率高于1.3,二类标准建筑容积率则高于1.2。 产业集聚区实行申报评选制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实行申报评选制,各产业集聚区每年自愿申报参加评选。对申报的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初审,初审合格后报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评审认定。经评审认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由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进行表彰。评价结果的排序位次向社会公示,并作为产业集聚区申请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奖励指标或扩区升级的依据。 同时,意见强调各地要制定具体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严格禁止类、限制类项目用地,划定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区,大力推动企业进驻标准厂房开展生产经营。一年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大于或等于100亩,且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大于或等于10%的产业集聚区不得申报示范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名单、占地面积以及主导产业详情

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名单、占地面积以及主导产业详情: 1、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60.3——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能源 2、郑州经济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55.63——主导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加工 3、郑州航空港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138——主导产业:食品饮料、仓储物流、生物医药、印刷包装 4、郑州市白沙产业聚集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29.4——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 5、郑州市官渡产业聚集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36.5——主导产业:现代商贸、科技研发、创新产业、旅游服务、现代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示范产业 6、郑州市金岱工业园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11.42——主导产业:一类工业为主、二类工业为辅 7、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园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370 ——主导产业:金融、服务、物流及咨询 8、郑州上街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6.3——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 9、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12.1——主导产业:铝电联营及铝的精深加工业 10、巩义市产业集聚区(回郭镇铝加工产业园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13.3 ——主导产业:铝加工 11、河南省新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12.8——主导产业:电子工业和粮油储运与加工 12、新密市产业集聚区(曲梁服装工业园)——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7.6 ——主导产业:服装 13、登封市产业集聚区(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 9.7——主导产业:铝品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聚区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的 调研报告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加快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是我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推手。 为进一步规范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必须通过集聚优势要素,打破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依托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依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的发展思路,大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近几年来,*区非常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区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同时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改善税源结构的有效载体和解决土地资源平静问题的着手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本文结合温岭市产业集聚区的先进经验和*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就如何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对*产业集聚区的快速、稳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的先进经验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位于温岭市东部滨海区域,规划范围主要为沿海高速公路以东及临金清港的部分区域,主要涉及东海塘围涂区、松门镇、石塘镇,以及滨海镇、箬横镇等。规划范围约310.87平方公里,建设重点区面积约为152.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56.51平方公里(8.48万亩)、道路用地22.6平方公里(3.4万亩)、居住用地17平方公里(2.55万亩),南部农业及围垦片、滨海旅游与近海保护片。 规划总体布局结构为“一群、一心、六片”。一群,即贯彻“东西互动”、陆海联动”的整体开发与保护思路,协调相关规划,整合东部产业集聚区内的城镇组团、工业区块、特色农业及旅游业,形成一体化的东部产业群;一心,即依托松门镇与温岭大港港区开发建设区域及松门港水域,形成东部产业集聚区复合中心;六片,分别是北部综合发展片、中部综合发展片、南部综合发展片3个重点建设片和中部农业片、南部农业及围垦片、滨海旅游与近海保护片3个农业及生态控制片。 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在建设发展中曾经存在很多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和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规划指导,细化工作措施,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发展规模初步形成。全省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达到23个,其中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9个。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23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4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以上。 2.区域发展特色明显。各县(市、区)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发挥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围绕粮油加工、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蔬饮料加工、饲料加工、良种繁育、农产品物流以及冰葡萄、山参、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建设了各具特色集聚区,如辉山农产品精深加工、西丰县鹿产品加工、桓仁中医药保健、台安畜产品加工、喀左农产品加工出口等特色集聚区。 3.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全省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农产品加工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16年底,全省23个集聚区共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1141家,实现税收收入19.2亿元,出口创汇 4.4亿美元;共落地农产品加工项目120个,总投资规模223.7 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到75个。一批重大项目向集聚区集聚,为今后集聚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23个集聚区,通过合资合作、并购参股、品牌联盟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与当地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职责分工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职责分工 一、办公室 1、负责机关上传下达,做好与产业集聚区建设职能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2、负责重要文件、材料的起草、核稿工作,负责各类会议的组织、通知、协调工作,负责集聚区大事记载和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负责集聚区党建、群团组织等工作。 3、负责产业集聚建设相关政策的宣传对外推介工作;负责产业集聚区网站建设、管理工作,以及工作简报和宣传报道工作。 4、负责做好重要会议决定、重要工作部署、重要文件以及上级要求、领导指示等各项工作的限时办结情况,各项目进度的台账管理和动态监测,并定期公布;负责协调区委、区政府两办督查室及区纪委监察室。 5、负责集聚区内的整体保洁及公共设施的管理。 6、负责集聚区来访客商、上级领导参观的接待工作;负责各类检查活动的迎检工作方案制定和组织协调;负责集聚区展厅的管理,解说员的业务培训。 二、财务科 1、按规定填制各种会计凭证,做好年初的预算,年终

的决算,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2、负责机关各类资产的管理及固定资产实物的统计、管理工作。 3、负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事及劳动工资、年度各类人事工作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 4、做好日常资金及银行存款出入帐管理工作。 5、负责公务接待、后勤保障和办公用品的采购工作。 6、认真做好干部职工工资及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的计收发放工作。 7、负责入区项目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8、负责集聚区内企业税收监管工作。 三、企业服务科 1、负责集聚区内企业管理和服务工作,为投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资服务。 2、负责协助区内投资企业办理立项、规划、环评报告、土地手续、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以及协助办理企业各种证照的年检工作。 3、负责土地报批、农转及征收、储备、出让等手续。 4、负责协助企业做好项目技改、科技创新、产业项目谋划、申报项目资金争取等工作。 5、负责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汇总

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目录 作者:佚名日期:2010年11月11日来源:本站原创我要评论(3) 200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2010年元月开始对全省首批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全面调查。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2009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2010年元月开始对全省首批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全面调查。在掌握全省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生存状况、发展条件、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对比分析,为省委、省政府政府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政策,分类指导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010年下半年,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出20个河南示范产业集聚区: 临颍县产业集聚区 洛宁县产业集聚区 沁阳市产业集聚区 汤阴县产业集聚区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 遂平县产业集聚区 鹤壁金山产业集聚区 三门峡产业集聚区 原阳县产业集聚区 郏县产业集聚区 邓州市产业集聚区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 沈丘县产业集聚区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 滑县产业集聚区 民权县产业集聚区 内黄县产业集聚区 鹿邑县产业集聚区 宜阳县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名单、占地面积以及主导产业详情: 1、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60.3——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能源 2、郑州经济产业集聚区(含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55.63——主导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加工 3、郑州航空港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138——主导产业:食品饮料、仓储物流、生物医药、印刷包装 4、郑州市白沙产业聚集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29.4——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 5、郑州市官渡产业聚集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36.5——主导产业:现代商贸、科技研发、创新产业、旅游服务、现代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示范产业 6、郑州市金岱工业园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11.42——主导产业:一类工业为主、二类工业为辅 7、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园区——所在市:郑州市——规划环评面积(km2):370 ——主导产业:金融、服务、物流及咨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