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卷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卷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卷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卷

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2.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5.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6.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7.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8.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D.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1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磷元素:Pt B.钾离子:K2+ C.高锰酸钾:K2MnO4 D.5个氮原子:5N

1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化合价为+1 价

C.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 g

13.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胶塞B.贮存氧气

C.过滤D.

吹灭酒精灯

15.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16.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17.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18.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9.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在硒的一种化合物硒酸钠(Na2SeO4)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3 B.+6 C.+4 D.+7

20.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④是一种阴离子D.②容易得到电子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

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

(1)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气体X的组成A中液体B中黑色粉末C中液体

①不浑浊变成亮红色不浑浊_____

②不浑浊变成亮红色变浑浊_____

③变浑浊变成亮红色不浑浊_____

④变浑浊变成亮红色变浑浊_____

(2)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2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 。

(2)实验室常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来制备氧气。

①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可选用_____(填序号)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组装好装置后在放入药品前要______________。

②为了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用_______(填序号)装置,若把F装置装满水用来收集氧气,应让________(填序号)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否是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应让________(填序号)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收集好的氢气应该用毛玻璃片盖好后_______放在桌面上。

②用G装置电解水也可以制得氢气,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本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理论上应为__________。

23.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

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

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

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溶液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

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

24.下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②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④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比较____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的结论;比较_________(填序号)两个实验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结论。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同学们查阅资料获取到这样一条信息:“点燃的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根据下列实验图1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2)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_____(填字母)。

(3)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对于B实验,小李同学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如图2改进实验与B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_____(写一条即可)。

26.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KclO3质量其他物质质量待测数据

① 1.2g/

② 1.2g CuO 0.5g

③ 1.2g MnO20.5g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衡量得到0.5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27.某学习小组对二氧化碳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说明:装置B中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吸收CO2中混有的HCl气体,装置C中的NaOH溶液能很好地吸收CO2。

I .CO2的制备。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3)检查装置A 的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用止水夹夹紧右侧的橡胶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观察到_________,则装置不漏气。 II.CO 2的收集。

用以下三种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并用装置C 测定集气瓶内气压。每种方法均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方法1、当装置B 开始产生气泡15s 后,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记录集满二氧化碳气体所用的时间为t 。

方法2、当装置B 开始产生气泡15s 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间采用方法一所用的平均时间t 0。

方法3、当装置B 开始产生气泡15s 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同时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待木条熄灭,立即盖上玻璃片。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瓶内初始气压(kPa )

104.2 104.2 104.2 三次实验最终气压平均值(kPa ) 9.3 31.8 39.7 CO 2纯度

91.1%

69.5%

X

(4)三种方法均在15s 后开始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 (5)己知: 2CO =(1-

% 最终气压

纯度)100初始气压

,则方法3所收集CO 2的纯度为________。

通过对比,欲收集更高纯度的CO 2,应采用_______法收集。 Ⅲ.二氧化碳转化新进展

(6)在光催化条件下,CO 2和H 2反应生成甲烷(CH 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8.下列是初中化学实验室用于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根据实验装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选用_______________ (填装置编号,下同),只能用此装

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能用B和F装置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如将发生装置B改成D,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炔(C2H2)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电石(CaC2) 固体与水反应来制取,当电石与水接触时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同时生成一种叫熟石灰的固体。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制取乙炔气体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用如图装置来收集乙炔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___端(填a或b)。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后生成了一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此反应有单质生成;故A正确;

B、反应前共有三种原子,而反应后仍然是这三种原子,说明反应中原子不变,可推断得出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

C、反应的生成物为一种单质的分子和一种化合物的分子,生成物一种为化合物一种为单质;故C不正确;

D、反应前的两种分子各有2个分子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故D正确。故选C。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亮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2611314162

?

?+?++?

×100%≈55%;错误;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正确;

D、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H:N:O为:(12×6):(1×13):14:(16×2)=72:13:14:32;错误。

故选C。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物有2种分子,故A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分子的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构成,分析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等。

4.B

解析:B

【解析】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

B.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正确;

C. 分子之间有间隔,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一部分酒精分子占据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溶液的体积小于20.0mL,错误;

D. 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错误。故选B。

5.D

解析:D

【解析】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说明金属x比金属Y和Z活泼;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说明金属Y比Z 活泼。A、X氧化物的化学式不一定只能表示为XO,故A错误;B、Y不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B错误;C、Z在自然界中不一定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故C错误;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故D正确。

点睛∶金属在自然界中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另一种是以化合物形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胶头滴管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应先把胶头内空气挤出,再伸入溶液中吸取,错误;

B、胶头滴管不可代替玻璃棒搅拌,易造成损坏,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正确;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引起试液污染或腐蚀胶头,错误。故选C。

7.C

解析: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都不变,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由实验可知,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但不能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水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2H2↑+O2↑;

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a管收集的气体为氢气,能燃烧,b管收集的气体是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解析:B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10.B

解析:B

【解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

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操作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或刺激性,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凑到瓶口用鼻子闻,图中操作错误;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用嘴吹易引发危险,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

点睛: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磷元素的符号是P,此选项错误;

B. 钾离子的符号是K+,此选项错误;

C. 高锰酸钾的化学式是KMnO4,此选项错误;

D. 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5个氮原子用5N表示,此选项正确。故选D。

12.B

解析:B

【解析】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④核内质子数不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

B、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题干②图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为+1,正确。

C、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错误。故选B。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

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③原子呈球形;

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A。14.B

解析:B

【解析】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错误。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故A正确;

B、由微粒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错误;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不能示意CO与O2的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属于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都不为0,故D错误。

故选A。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

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

②氧气有助燃性,可使木条燃烧地更旺,不符合要求。

③空气中含部分氧气,可使木条继续燃烧。不符合要求。

④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符合要求。所以应选C项。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故选B。

19.B

解析:B

【解析】

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故选B。

点睛:掌握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解题关键。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选项A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选项B正确;

C.④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选项C错误;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选项D 正确。故选C。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氢气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

解析:氢气 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二氧化碳和氢气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若不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B 中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说明气体中有还原性的气体.即

(2)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避免对一氧化碳的检验造成干扰。

故填: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22.长颈漏斗 不变 B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b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A b 倒 氢气 氢元

解析:长颈漏斗 2

3

MnO 2KClO 2KCl+3O ↑ 不变 B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b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A b 倒 2222H O 2H O ↑+↑通电

氢气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8 【解析】 【详解】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①氯酸钾在加热和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

3

MnO 2KClO 2KCl+3O ↑;二氧化锰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反应后二氧化锰的

质量不变;该反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 ,组装好装置后在放入药品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为纯净,故可选用C 装置收集氧气;若将E 装置装满水来收集氧气,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是固液常温型反应,故可选用A 装置做气体发生装置;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F 装置收集氢气,应让b 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收集好的氢气应该用毛玻璃片盖好后倒放在桌面上; ②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通电

由电解水的装置可知与负极相连的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本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 (2×

2):32=1:8。 23.2H2O22H2O+O2↑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助燃性 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解析:2H 2O 2

2 MnO

2H 2O+O 2↑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

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 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助燃性 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解析】 【分析】

(1)H 2O 2稀溶液与MnO 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3)根据信息:推入H 2O 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分析解答。 【详解】

(1)H 2O 2稀溶液与MnO 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是:2H 2O 2

2 MnO

2H 2O+O 2↑;

(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 2接触;推入H 2O 2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也会燃烧; (3)实验2中,推入H 2O 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

燃;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木炭燃烧放热,集气瓶内压强增大,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由于消耗氧气,集气瓶内压强减小,该实验过程中,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 故答案为(1)2H 2O 2

2 MnO

2H 2O+O 2↑;(2)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

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 2接触;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3)助燃性;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点睛】

此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压强的变化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24.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 化合 ①③ ③④ 乙 2Mg+CO2C+2MgO 【解析】 【详解】

(1)甲图中的红磷达不到着火点不燃

解析: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 化合 ①③ ③④ 乙 2Mg+CO 2点燃

C+2MgO

【解析】 【详解】

(1)甲图中的红磷达不到着火点不燃烧,白磷达到了着火点再与空气接触就符合了燃烧的条件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实验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白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的变量是:是否接触空气,在其它各量均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现象是:接触空气可以燃烧,不接触空气不燃烧,所以①③正确;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变量是:温度,在其它各量均相同的情况下,有冷水时不能燃烧,有热水时可以燃烧,所以③④符合这一说法。

(3)图乙是在水下完成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对空气进行污染,所以,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乙实验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由题意可知,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CO 2

点燃

C+2MgO 。

【点睛】

控制变量法的定义: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5.集气瓶 C 2H2O22H2O +O2 ↑ 装置简单或操作简便或实验结果更准确(误差小)或封闭体系更环保或实验成功率高等。 【解析】 【详解】

(1)图中所示仪器是集气瓶;

解析:集气瓶 C 2H 2O 2

2

MnO 2H 2O +O 2 ↑ 装置简单或操作简便或实验结果更准确(误

差小)或封闭体系更环保或实验成功率高等。 【解析】 【详解】

(1)图中所示仪器是集气瓶;

(2)A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B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用水的体积来验证氧气的体积,C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

(3)A 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

2

MnO 2H 2O +O 2↑;

(4)如图2改进实验与B 实验相比,明显的优点是,装置简单或操作简便或实验结果更准确(误差小),或封闭体系更环保或试验成功率高等。

26.(1)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小(3)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

【评价设计】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解析】

(1)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所以“

解析:(1)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小(3)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

【评价设计】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解析】

(1)本题的实验目的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所以“待测数据”是收集等量氧气所需时间;(2)如果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实验②比实验①所用时间小;(3)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只有氧化铜,而且正好是加入的氧化铜的量,我们可以向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双氧水,观察到大量气泡.说明氧化铜有催化作用;

【评价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探究氧化铜和二氧化锰哪一个催化效果好.

27.锥形瓶 分液漏斗中的水滴下一点后不再往下滴 15s 前产生的是装置中的空气 61.9% 排水 【解析】 【分析】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

解析:锥形瓶 3222CaCO +2HCl=CaCl +H O+CO ↑ 分液漏斗中的水滴下一点后不再往下滴 15s 前产生的是装置中的空气 61.9% 排水 2242CO H CH O 4+2H +光

【解析】 【分析】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在光催化条件下,CO 2和H 2反应生成甲烷(CH 4)和水。 【详解】

(1)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是锥形瓶。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CaCO +2HCl=CaCl +H O+CO ↑。

(3)检查装置A 的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用止水夹夹紧右侧的橡胶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观察到分液漏斗中的水滴下一些后不再往下滴,则装置不漏气。

(4)导管中含有空气,要等空气排空再收集气体,三种方法均在15s 后开始收集的原因是15s 前产生的是装置中的空气。 (5)己知: 2CO =(1-

%?最终气压

纯度)100初始气压

,则方法3所收集CO 2的纯度为

39.71-100%61.9%104.2???≈ ???

。方法1用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的纯度最高,通过对比,欲收集更高纯度的CO 2,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6)在光催化条件下,CO 2和H 2反应生成甲烷(CH 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42CO H CH O 4+2H +光

【点睛】

检查装置A 的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用止水夹夹紧右侧的橡胶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若观察到分液漏斗中有水柱,则装置不漏气,三种方法均在15s 后开始收集的原因是此时收集到的气体基本是二氧化碳。

28.分液漏斗 锥形瓶 CaCO3+2HCl=CaCl2+CO2↑+H2O G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氢气 Zn+H2SO4═ZnSO4+H2↑

解析:分液漏斗 锥形瓶 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G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氢气 Zn+H 2SO 4═ZnSO 4+H 2↑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A E C CaC 2+2H 2O ═Ca (OH )2+C 2H 2↑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化学期中考试后分析报告

多数学校都已进行完期中考试,那么,在期中考试中孩子化学学科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发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每次考试结束后,孩子和家长都应该总结一下自己试卷上所反映出自己平时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 现根据一些孩子和家长所整理出来的问题,加上我的教学经验,一一分析作答,希望对初三的孩子们有所帮助。 1、学好化学应从哪些方面努力? 从上课听讲、习题作业、复习巩固三个方面努力: ①上课听讲:抓重点(老师反复强调的)、难点(没有理解透彻的)、易错点(课上练习或者老师提问的题看似简单但是特别容易出错的),笔记记录重点难点易错点,课下整理笔记,难点询问老师及时解决。 ②习题作业:按时按质按量当成考试完成,做完对答案,根据整理得笔记和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自己独立用红笔订正错题、标出不确定的题目和难题,找出原因(审题不清、知识点模糊、没有思路等),思考总结类似题目如何解决,不懂得问老师;如果觉得做题速度慢或者出错率高或者很多题目模糊或者不会,说明课上听讲有问题,建议先把当天习题作业对应的教材和笔记上的知识点理解记忆一遍,再做题。 ③复习巩固:化学知识点繁多,在单元复习或者考前复习,首先利用教材和笔记,把本阶段老师所讲知识点自己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串成网络,然后复习本单元或前一阶段所做的所有作业、习题中所有标记的难题、知识点模糊题、易错题,对应做好的知识网络中的每个点,逐一理解+记忆一到两遍。 简单来说,化学知识点繁琐,特别容易忘记,唯有上课尽可能多的理解各个知识点记好笔记、当做考试做习题并且做完认真订正错题模糊题难题、单元或考前知识网+错题和重点题目自检来复习,这样才能没有漏洞。在这三方面,都要注意的是学习和做题养成好习惯。 2、质量守恒定律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掌握的不好,怎么办? 对这一模块做一定量的针对性练习(包括以前做过的这部分题和没做过的新题): ①上课记笔记了吗?把笔记和教材浏览一遍,注意理解重点和难点,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有哪些?哪些不变,哪些变了,什么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围是什么等等;没有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2.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3.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6.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7.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试题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S-32、N-14、Mn-5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题后 的答案栏内) 1.化学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列各项措施与其要达到的目标不相符的是 A.研制、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 B.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C.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D.合成食品添加剂-------增进人体健康 2.自然界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云雾消散 B.冰雪融化 C.树木折断 D.铁器生锈 3.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返回。飞船常使用的一种助燃剂液氧是由氧气加压降温制成的蓝色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氧和氧气的构成分子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B.液氧中的氧分子停止了运动 C.液氧和氧气的组成元素不同 D.液氧中的氧分子间没有空隙4.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图所示,火柴燃烧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塞被冲飞,这种现象主要能说明 A.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可转化为化学能 C.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光能 D.化学能可转化为内能 5.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给液体加热 D.称量药品质量 6.观察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比较四种物质:CO2、SO2、MnO2、NO2,它们的共同点是 A.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B.构成中都含有氧分子 C.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质量比都是2:1 D.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 7.关于实验室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必须使用直流电对水进行电解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测试题

榆林市第八中学九年级第二轮模拟考试试题 化学试卷 命题人:李伟伟全卷满分5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K—39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题,1-6每题1分,7-10每题2分,共计14分) 1.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全部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煤气燃烧水变蒸气 B、瓷碗破碎剩饭变馊 C、菜刀生锈水果腐烂 D、灯泡发光冰块熔化 2.图中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3.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A.过氧化氢(H2O2)B.二氧化锰(MnO2)C.二氧化碳(CO2)D.空气 4.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 ... 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隔 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分子是有质量的 C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5.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最佳方法是() A、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 B、品尝是否有异味进行区分。 C、加肥皂水,搅拌,观察有无泡沫进行区分。 D、加热,观察有无固体析出进行区分。 6.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 ... 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的边缘 B.液面要始终不低于滤纸的边缘 C.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 Al2O3 B. SiO2 C. Fe3O4 D . CO2 8.我国研制的大型激光武器“神光二号”用了磷酸二氢钾(KH2PO4)大晶体。下列关于磷 酸二氢钾的说法中,错误 .. 的是() A.磷酸二氢钾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 B. 一个磷酸二氢钾分子中含有六个原子 C. 磷酸二氢钾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D.磷酸二氢钾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 9.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 2X +2H2O。 则X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 D.N2O 10.“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上显示,火星上确有液态水存在。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 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个大题,共分)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9分) 11.用化学符号表示: (1)正一价的氢元素;(2)两个氢原子________;(3)两个氢气分子_________ ;(4) 氢氧根_________。 12.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名称氮气氧化铁氢氧化铜

最新初三化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化学月考质量分析 王菊华 一、命题质量分析 1、试题知识面覆盖广,取材丰富。 试题考查知识涵盖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从物质的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科学实验探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主题选取试题素材。 2、试题情境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学生实际生活,试题素材情境涉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氧气的性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分析,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熟知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3、突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考查了化学概念(物质变化、物质变化类型、混合物、纯净物等)和化学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的简单设计应用等),这些内容约占试题的90%。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参加化学考试的总人数126人,学生单人独坐考试,考试情况正常,绝大部分学生成绩真实可信,全体考生平均分是41.9分。 从考试统计情况看,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一班的优生和平均分都高于另外两个班,二三班中个别同学很差,究其原因可能是: (1)老师工作量大,精力有限,对部分学困生帮扶不够 (2)学困生关注度不够,面批面改不到位 从学生答卷看,化学客观试题得分不高,某些题目作业中出现过,学生仍然出错,填空题回答不能切中要点,分析能力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 ①学生平时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分析错误原因,校正错误,或老师对学生错误纠正不及时 ②学生审题分析能力较差

③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三、今后教学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加强教学研究,考试后,备好一节课,写好每一份教案、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开展教学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2、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全体、全面、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厂,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具体现实情景中,感悟化学的重要性。 3、进一步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在平时教学中,突出化学用语教学,多检查、多应用、多落实,积极筹备化学用语竞赛,全面检查,促进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 4、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尽量做好面批面改工作,关注“优等生、学困生”,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发展,成绩都有进步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B. C. D. 2.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3.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 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 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4.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 B.46 C.92 D.96 5.现有 18.6g NaOH 和 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 23:3,则原混合固体中含有钠元素的质量为()

A.9.2 g B.6.9 g C.4.6 g D.2.3 g 6.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7.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8.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水的蒸发和水通电分解都属于物理变化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10.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11.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B. C. D.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4.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5.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6.“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D.冶炼生铁 7.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3.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4.“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5.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 O2↑,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

D. 6.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 B.B C.C D.D 7.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1和t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M N P Q t1时的质量/g519317 t2时的质量/g233x51 A.x的值小于3 B.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D.M与N的质量变化比为14:3 8.某高性能锂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 Li+MnO2= LiMnO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MnO2是氧化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D.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9.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解析版

化学上册期中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用“W”型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 B.a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后停止加热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2.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3.“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4.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 O2↑,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 D. 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6.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7.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初三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这次是化学学习以来的第一次统考,通过成绩可看出,优等生成绩一般,学困生的成绩普遍较低,就班级而言,4、5、6优等生优势明显,整体上3、4班平均分有一定的优势,班级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平均分上有7分的差距,前25名的平均分差距达到了8分。透过成绩和日常的教学,我将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不会书写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不会组合正确的实验装置和排列合适的实验操作顺序等。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 3.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4、学生学习气氛和学习积极性差,学生缺少初三毕业班学生应有的压力感,玩心太重。 5、学习时间紧,从开学到现在化学科始终处于赶课的状态,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很少,更缺少练习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因为从以往题目看出,绝大部分题目是考查的基础知识。 2.加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平时注意多举一些和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加强知识的检测力度,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忆的习惯,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4.对于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应提醒学生重点标出、反复记忆、反复练习,加深记忆。 5.加强知识点的拓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内容。 6.加强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记忆,使他们能熟练写出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7.有意识的补充实验探究题,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8、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转换学习态度,让学生自我加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镇江市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镇江市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

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所致。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4B.+3C.+2D.+5 7.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8.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9.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1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贝思特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N—1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鲜奶制酸奶 B. 黄豆酿酱油 C. 糯米酿甜酒 D. 水果榨果汁 2.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水银 C. 干冰 D. 铁锈 3.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 下图中的微粒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5. 核能的合理利用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内含有1 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核电荷数为3 B. 电子总数为2 C. 属于氢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1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D. 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核外电子层不会增加。 7.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 42-),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 .+4 B .-2 C .-4 D .+6 8.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9.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0.化学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打火机就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下列有 (反应前) (反应后)

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册期中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吹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4.锌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须微量元素。下图为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属于非金属元素B.锌原子的中子数为30 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Zn2+ 5.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6.“天宫二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已知Fe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7.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A.液体喷出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D.读数偏大 8.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6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 1、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以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蜡烛燃烧 C、衣服晾干 D、菠萝榨汁 2、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 确的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往试管中加入锌粒加热液体固体药品的取用 ABCD 3、今年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其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 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2 C、该原子的核外有115个电子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g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2个氢分子—2H B.3个氧原子—O3 C.4个水分子— D.5个钠离子—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B、催化剂可能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C、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没有改变 6、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的质量比为2︰1 B、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C、该实验表示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7、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C、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空气中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9、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宁酸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B、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上册期中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2.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A. B. C. D. 3.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 C. D. 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5.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6.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A.液体喷出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D.读数偏大 7.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化学试卷

上册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证明CO2 密度比空气的大 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5.“”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表示化合物的是

A.B. C. D. 6.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7.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8.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初中化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9学年初三化学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化学出题的范围是前四单元,有适当的区分度,体现低起点,缓坡度,难易适中。 二、基本情况: 平均分是63.95分,考试人数260人,优生35人,13.46%;及格167人,及格率65%;40至59分56人,21.54%;40分以下37人,14.23%。 三、问题 1.细节:写错别字:如“水槽”的“槽”,写成“糟糕”的“糟”字。 2.典型错误分析: 1)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如第14题。 2)概念理解不透:如第4题,学生不能正确地根据题目要求从微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选项五花八门。 3)化学用语的书写及意义掌握不够:如第16、19题,反映出学生对原子、离子、分子、化合价及化学式这些化学用语的书写和意义模糊不清,所以出现原子的符号与分子的符号混淆、不能正确地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等一系列问题;再如第5题,物质的现象掌握也不是很好,而且缺乏一定的理解,所以错误率较高。4)实验操作规范化、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第26、27题,反映了学生对一些基本操作仍然有出现盲点的情况,如液面不应高于滤纸边缘;对装置不能正确认识,主要原因是实验原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5)语言表达能力差:如第28题,语言表达不全面,反映出学生思维不够全面、严谨,表达能力差。 6)选择题题型得分不高。 四、改进措施 化学试题关注双基,重视实验,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区分度好,体现了初中化学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试卷侧重检测学生的化学素养,尤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应用性、开放性,对“双基”的考查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避免了知识的简单复现和技能机械组合的记忆模式。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 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测试题

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30 分)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烛燃烧 B. 酒精挥发 C. 瓷碗破碎 D. 雪糕熔化 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3. 第一单元开头图上有一只猫在一薄板上,而薄板下面正在用火加热, 薄板 上的猫无任何反应。这块薄板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A. 透气 B. 导电 C. 隔热 D. 导热 4. 发现元素周期律, 使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这位科学家是 () A. 汤姆生 B. 门捷列夫 C. 阿伏加德罗 D. 道尔顿 5. 能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水蒸气 D. 空气 6、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7. 下列仪器中, 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 烧杯 B. 试管 C. 集气瓶 D. 量筒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9.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项 A 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隔 B 100mL 酒精和100mL 水混合在一起,体 分子是有质量的 积小于200mL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 的 10.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1.区分硬水和软水不可行的方法是() A、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 B、加肥皂水,搅拌,观察浮渣的多少进行区分。 C、加肥皂水,搅拌,观察泡沫的多少进行区分 D、加热,观察有无固体析出进行区分。 12.若要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A.吸附B.沉降C.过滤D.蒸馏2.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 7 A.12 克B.12 C.1.66*10 千克D.1/12 克 14.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A.氧气B.氢气C.氮气D.二氧化碳 6. 实验桌上因打翻酒精灯而着火时, 最简单最好的扑灭方法是() A. 用手扑灭 B. 用湿布盖灭 C. 赶紧逃跑 D. 拨打电话119 16.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 A.过氧化氢(H 2O 2 )B.二氧化锰(MnO 2 )C.二氧化碳(CO 2 )D.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