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2005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Supplement May,2005

中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及培养

杨 宇 芬

(成都市第50中学)

一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内容

所谓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创新精神或创造性的人的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创新人格是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含有对自己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责任感,它要求人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就是要在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为中学生个体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培养个体的个性多元化发展,拓展个体的思维多极化开发,推动个体认知的多维化建构,从价值导向上、文化观念上和行为评价上给予他们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消除个体发展中内在的依赖性、被动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个体潜在求索创新的创造性、独立性和驱动性,使他们既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操作力等智力因素,同时也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

二 中学生创新人格应具备的特质

1.学习自主,人格独立。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学习刻苦努力,能从学习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并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越挫越坚等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品质。他们喜欢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不怕团体的压力,遇到很复杂或几乎不能解答的问题时,喜欢大胆行动和敢于向困难挑战;对于未知世界、未涉领域、未解课题,他们充满探索的欲望、进取的勇气,喜欢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他们还喜欢自己提出研究的主题,自己选择研究的方法,确定研究的手段,并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具有明显的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

2.多向探究,观念灵活。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思维开阔,拥有比一般水平更大程度的观念灵活性、个人独立性和对环境约束和限制的相对自由。他们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对“事物的结构”感兴趣,有很好的条理性;他们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他们具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人格,问题一经提出,他们会对问题大胆进行假设,并以验证假设为导向,收集丰富的信息,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改组、迁移、综合、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寻找各种将假设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3.乐于合作,善于相处。具有创新人格的中学生具备心理健康者的全部特征,但一般不是很善于交际,不过,他们都既不是反对社交,也不是不合群的,只是他们在交往时是有选择的。他们可能焦虑,但他们的焦虑和那种有个性障碍的神经过敏者极不相同,他们的焦虑可能来自于与自我期望相比对自己进步感到不满的情绪。他们能就问题与同学合作,共同研讨,畅所欲言,既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他们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面临的问题

培养中学生创新人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个体创新人格的成长尚存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创新人格素质的塑造,因此亟待解决。

首先是心理行为的缺陷。目前,中学生教育中心理保健、心理咨询体系的不尽完备,使部分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个体行为偏颇。例如,仅仅因为期末考试未能拿到第一,就毅然跳楼自杀,这样的人格特质往往不具有宽广的视野、坚韧的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其次是教育模式的呆板。尽管我国早已提出“素质教育”工程,但就其实质来看,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教师依旧像一名雕刻家面对材料精雕细刻,当他的作品面世时,原本璞玉浑金、丽质天成的尤物早已面目全非。当前的教育模式仍是单向式的、以传授传统知识为核心的呆板模

712

式,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中学生的灵气被磨灭,思想被禁锢,视野被束缚,求知的欲望逐渐泯灭,创造的激情逐渐消退,当学业有成的中学生站在我们面前时,尽管博闻广记、学识渊博,却遗失了宝贵的求索进取的精神。

第三是发展趋向的偏离。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必会受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学生个体成就的认可,往往左右个体的发展趋向。当前,社会上的“考学潮”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学生向一种“学习的机器”转化,从而失去原本的自我,失去自身的潜质,失去自己的想象空间,正是这种偏离导致中学生群体创新人格发展被束缚。

四 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的建议

1.创设环境,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一种心理需要,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既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又与其创新欲望密切相关。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很亲近,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对这一学科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该学科遇到困难时就能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信其师,从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建立起自主学习的班级氛围。

2.设置疑问,激起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个问题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这就是中学生的创新火花。怎样激起中学生的这种创新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中学生创新火花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是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也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学会思考、掌握方法、获取知识。

3.强调个性,塑造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有的老师喜欢

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教案、统一的教法、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套住学生,结果往往是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都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教师就要尊重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首先,要培养中学生具有独立性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全程、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和多向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

其次,是拓宽学生思路,培养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身的创新人格。

4.课外活动,发展中学生的创新人格。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独立性,从而使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中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主题班会和展览等,诱导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这是发展中学生创新人格的最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81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离开小学,步入初中,逐渐接触社会,身边的环境发生改变,个体也从儿童慢慢转变成青少年,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进入了我们所谓的“青春期危机”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很好地适应此时的身心变化,很容易出现叛逆、自卑、人际交往等危机。在对辽宁省初中生的人格调查中发现,不适应型的初中生占总人数的24.2%,其中低控型的初中生存在情绪不稳定、不良行为等问题,而过度控制型的初中生由于其自我控制不灵活,平日生活中缺乏表达自我情感的能力。健全人格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其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健康、均衡地发展。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初中生展现和释放自身的个性特征,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格品质,会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以往有关人格促进的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多从问题行为干预入手,以“缺陷”的观点来研究青少年的发展;其二,从单一人格特质或情绪控制等角度对青少年积进行培养,没有从人格的整体出发,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设计出符合初中生发展的、有效的健全人格培养方案,进而实现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本研究包含四个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研究一,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构建。首先采用问卷法请教师、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格特质按需求性进行排序,整合排序结果,并结合内容分析法最终确定初中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生人格

各特质的年龄特点,让教师、家长描述各年级初中生在各个特质上的积极行为表现,最终提出培养的阶段目标,即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在各特质上应达到的水平。研究二,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的设计。在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指引下,根据沉浸体验、团体动力说、发展的关键期等理论,选取团体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为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最佳载体。并采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活动形式,为12-15岁青少年设计和筛选人格培养活动。最终确定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由60个团体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组成,即针对每个培养特质有2个活动,每个年级各20个活动。最后,针对这60个活动开展预实验,以确定其有效性。研究三,在大连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二、三个年级随机选取2个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班级,将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比班,共158人。运用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在三个年级的实验班分别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培养,并采用2 (前后测:前测和后测)×2 (班型:实验班和对比班)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通过问卷法和情 境实验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人格评定,考察初中生人格五个维度的前后变化。同时,在问卷评定的基础上增加情境实验,进一步验证活动库的有效性。研究四,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研究主要选取了自我控制这一青少年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特质进行了测量。采用进行2 (前后测:前测和后测)×2 (班型:实验班和对比班)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采用采用停止信号任务(Stop signal task)范式,对32名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进行了测量,以反映自我控制水平的P3和N2的平均波幅作为因变量,考察实验班和对比班在研究3的教育现

健康:“完善自我 健全人格”主题班会(教案)

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 健康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主题班会教案 / 班会课专题 /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主题班会(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与健康有密切关系。学习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乐观,积极向上,生活充实,思想开阔,从而降低减少忧愁烦恼、孤独寂寞、沮丧无聊等不良情绪,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健康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走出雨季——克服不良情绪 毛晓岚 老师:进入高中,似乎每天都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学习上的困难,复习的紧张,竞争的加剧…… 快乐的心情不会与生俱来。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把握自己。你不能左右生活,但可以改变心情! (多媒体展示“心灵剧场”内容) 老师: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和以上所说的同学一样,产生不良情绪?还是有其他不同的情况而产生不良情绪?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示讨论的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老师:可见我们同学在平时学习总会有情绪不佳、心情烦躁的时候,这很正常,心理学研究证明,功课与技能的学习与练习,开始时是以较快的速度前进,其曲线呈逐渐上升趋势。

但到某一阶段进度变缓,曲线表现为平直状态,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也就是说,在复习功课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效率会很高,可后来随时间的进程和复习内容的增加会出现复习效率下降,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而有的时候某一科复习的效率降低,也不用紧张,这是正常现象。此时,可转向复习别的科目。再者人的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积极情绪是成功的起点,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而消极情绪会妨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同一个要长途跋涉的人背着无用的沉重大包袱一样;过重的复习负担、分数的压力、频繁的考试、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等都有可能导致紧张情绪与抑郁心理的产生。同学们要善于摆脱外界的不良影响,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克服不良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快乐面对每一天。所以当我们同学面对不顺心的事时,应如何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呢?请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附: 建立一套快乐的学习模式 (1)快乐就在此时此地,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要参加考试了,压力这么重,怎么快乐得起来啊?只有等我考完后才会快乐。”其实正是脑子里的这种固有观念,这种不愉快的心情、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我们的复习效率。所以不是要等到考完了才有快乐,而是即使在考前复习,甚至考试时也保

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6—7岁的幼儿正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那么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呢? 1、要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包办太多,致孩子锻炼机会少,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后是很承受挫折的,极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2、要鼓励孩子积极与伙伴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正确的教育会使儿童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权益,谅解别人短处和失误。这样的人格特征,就会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出事,总把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其他孩子接触,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对孩子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3、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即不骄傲、不自卑,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优点应恰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的小朋友。同样,对孩子的缺点和失误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 4、培养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较开朗。另外,打骂儿童、苛求责备等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对人敌视、自卑、忧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儿童发表个人意见,尊重儿童的权益,从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5、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常说,“适者生存”,适应性强的人能迅速调整自己与新环境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要增强适应性切忌娇生惯养。为了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应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

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5-06-16T14:31:49.9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8期供稿作者:苏芳丽[导读]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辛苦,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苏芳丽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538021 摘要:当今的教育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质疑超越 国家要发展,靠的是人才,而对人的智能要求,重要的是要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创造性能力。能在科学界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能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来讲至关重要。学生大部分活动都在课堂中进行,如何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提倡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辛苦,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首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也是新课改课堂教学所提倡的。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这种肯定比被动学习的效果要好,而且学生在求知时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全面提高各种的能力,如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上蛋白质这节内容时就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牛和羊都吃草,但是牛肉和羊肉却不同。学生听了这个问题显然很感兴趣,积极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那是它们的蛋白质不同,那它们的蛋白质为什么不同呢?又为下一个内容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要相信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能力。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我担任高二理科班的生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个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无论考得多简单,考试的结果都二三十分,总是拖这个班的后腿。这个学生真是让人头疼,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成绩差呢?在教学过程中我特意去观察他上课的表现,通过观察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也爱和周围的同学讲话。发现了这些特点之后,上课一有机会我就提问他,毕竟是基础差吧,刚开始回答的还不是很好。可是有一次我在《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这一课当中的有一道问答题“你支持生殖性克隆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问他他应该可以答出来,他不仅回答出来,而且他的回答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回答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他为什么不支持的原因,表达了自己不支持的观点,回答得很到位。不仅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他的回答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不像是一个差生的回答。这时候我用一种赞许的眼光看着他,并通过表扬了他,我说他回答的内容不仅有生物知识还穿插了政治知识。讲得很生动,回答得很到位。这时班上响起了赞扬的掌声,同学们也很欣赏他的回答,也肯定了我的说法。这个学生经过这次鼓励之后。从此,他上生物课时意力集中多了,回答问题时也比以前积极了,看到他的改变,我的内心也为之高兴。在教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他们虽然学习差,但是其他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并不差。 三、鼓励学生要有质疑精神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创新,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首先要教会学生要学会质疑。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内容时,我先展示几幅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这时候我就鼓励他们看到这几幅图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激起了他们的问题欲望。植物为什么向光性生长?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学生一边学一边思考,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目的了。当讲到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有学生提出问题,难道向光性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吗?可不可以是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呢?我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于是我说到曾经有学者提出向光性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你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知道自己提的问题得到肯定了以后,在以后的生物课上,能不时地提些有深度的问题。 四、鼓励废物利用制作小作品 废物利用是指收集本来要废弃的材料,分解再制成新产品。学生在课外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 五、鼓励敢于超越 创新必须进行超越,超越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超越,对现有的知识超越。例如:在做还原糖的鉴定时,我们通常使用的材料是颜色浅并且接近无色的材料,通常是苹果或者梨。同学们能不能用甘蔗来做实验?马上又学生否定,因为蔗糖是非还原糖。难道就只能用梨或者苹果?有没有同学想到不同的材料呢?这时有个同学小声的说龙眼,龙眼色浅,含糖丰富。而且是我们南方特产。结果这个同学用龙眼做了检验还原糖的材料,不仅成功而且做的效果比用教材的更好。学生尝试了改变带来的成就感,我相信以后再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他也会尝试着改变。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从课内到课外,如果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怎样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09-07-22T11:14:49.217Z 来源:《新华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袁野 [导读] 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怎样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袁野 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通过培养得到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创新意识教学中,注重构筑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尊重学生。在合作中发现、解决问题,激发创新。 2培养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兴趣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探索,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培养敏锐观察力,提高创新效果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观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让其知道观察成功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观察时,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果。 4培养持久记忆力,强调知识系统性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串联,对每一章节知识点归纳、概括、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整体框架,将一阶段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5突破常规,培养发散思维注意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 6鼓励自主学习,提高操作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7经历挫折体验,培养顽强毅力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教学中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感受到挫折,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8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质疑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限制,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9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超越教材本身,利用丰富的外部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如通过编演英语小品、讲故事、出板报、写贺卡和信件等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又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y ang N o rmal U niv ersity N o.4V o l.29 A ug.2008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李伟强,甘 超 (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须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4—0135—03 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有专家预测,21世纪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冲击的人格健全者[1]。通常所说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等,一般是对良好的人格发展状态的一种表述,如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在品质上的完美程度和标准”[2],而很少涉及到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从而给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和教育带来了难度。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明确健全人格的涵义,充分了解他们的人格发展的状况,从而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问题的未来更全面深入的探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健全人格是“能协调个体的内部关系的人格素质的心理层面”,是人“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不仅使个人生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而且使社会得到更多的和有价值的个人回报”,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充分的安全感”等一系列的指标,包含“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等一些要素[3-5]。简单来说,健全人格强调健康和全面两方面,健康是保证,全面是要求。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使青少年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表现出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稳定积极、心理健康等发展状态[6]。 从心理学视角,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征。首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即应具有内隐的人格心理特质和外显的人格行为特征,其中人格心理特质调节人格行为特征,而人格行为特征又可内化为人格心理特征。其次,健全人格应具有标准性的特征,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心理特质应是健康、全面的,而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也应是合乎个体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再次,健全人格还应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即在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环境及知识结构的改变,他们的健全人格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收稿日期:2008—04—1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3jqw58)。 作者简介:李伟强(1975—),男,安徽巢湖人,讲师,博士,从事教育心理研究。 135 DOI:10.13914/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4986285.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4986285.html,43-1453/z.2008.04.033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凤县双石铺中学王晓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

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什么样的人格最适合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是人类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广泛探讨的国际尖端课题。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我们基层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任务,怎么样能够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自己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方式,尤其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这样才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给自己准确的人生定位,找到适合他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以便于适应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下面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得出的一些列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想与大家分享,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经过多年在教育一线的教学工作,不停地在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努力探索和实践习得,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时机,增进了解 要想培养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及思想理念,了解学生个人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阵下药。 为了对同学们增进了解,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在每次升旗、上课间操时,我坚持跟班,了解他们的情况;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每次同学们进行班内、校内劳动时,我积极与同学们一起劳动,增加与他们每个人接触的机会;在每次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班级工作与同学们共同协商等。通过以上方法,我逐步了解了班内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尊重学生,以诚相待 曾经有学生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猫和老鼠”的关系,也有一些班主任把学生对他的惧怕看作是“师道尊严”的体现。这样,使得班主任和学生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利用青年教师这一年龄优势,在自己在同学中建立威信的基础上,与他们平等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 在出现问题时,我从未采用强制手段,高压政策来解决问题,而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当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时,我虚心地接受,没有因为“我是老师,我接受学生的批评,这多丢面子”而拒绝接受。比如,我校举行的第一届广播体操比赛中,那几天学校网站工作刚好也比较忙,学生们每天下午的训练时间我就没能长时间陪他们训练,我们班没有得到第一名,同学们都心灰意冷的,就有几位同学哭着给我说:“张老师,这几天您就不管我们的训练才导致今天的表演成绩不高!对我们也太不负责任了吧!”。这使我即高兴又有些愧疚。高兴的是学生们承认了我作为助理班主任的工作,愧疚的是由于其他工作忽略了他们。当时,我诚恳的向他们道歉,并说明了原因,而没有因为我是老师而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予生硬的回答。我认为,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 三、相信学生,珍视成功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8-06-22T14:58:08.93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作者:杨振磊 [导读] 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以便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让他们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中学251700 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以便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让他们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科学发展道路;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自主创新,也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创新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我国教师总体现状来讲,他们作为创新指导者的能力偏弱,还不大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相应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海纳百有容乃大”,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鼓励、支持,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令人堪忧的。此外,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点很多,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个世纪,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不够长。 三、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和幻想。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记忆能力有待开发和挖掘,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探究过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及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忽视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也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学生更加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教学中应介绍和再现前人是如何探究和发明创造的,让学生体验和分享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甜酸苦辣,从而学习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借古鉴今,更好地开拓创新。 四、开设创新课程,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为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我们可以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出版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此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邵阳县黄塘乡中学胡小花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湖南邵东龙姓学生杀害班主任,湖南隆回某学生因考试作弊被抓跳楼自杀,安徽蒙城五个学生群殴老师,而学生群殴学生并拍视频取乐的今年就有数起。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了。 一、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第一、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动。第三、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三、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和现象

如何培育健全人格

如何培育健全人格 进入大学校园,我们就像饥饿的苇草扑入了丰甜的海洋,就像被放生的鸟儿盘旋在蔚蓝的天空。然而在努力学习专业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准备各项专业证书的考级之余,我们是否静下来思考过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度过这四年?是否制定了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去参加参加兴趣活动,广泛交友静结知己,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寻找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吧。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生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我们的态度,成熟的个性来自于健全的人格。然而,怎样来培养自身的健全人格呢? 一,什么是人格? 1.1人格的概念 人格就是个性。“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道德上的人格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文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而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这个词的概念最早源于拉西语Persona,那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家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个性,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个性;个性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也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1.2人格(个性)的特征 1.2.1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它是人格中的一部分,个性可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主要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体现了人对社会环境的态的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消费对象的不同态度体验,以及消费行为模式上。 1.2.2个性的复杂性

加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于课堂这块教育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签:创新教学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更是中华崛起之所在。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的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因此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新教材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例如新教材中增加了“迷你实验室”、“信息窗”、“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讨论等能力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于课堂这块教育阵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对于任何事物,没有对其深入的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创新不是凭空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观察这个事物的本身。比如新教材中有一问题是:跳水运动员在什么时候蹬板起跳最合适?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看电视时,就会注意观察跳水比赛中运动员的蹬板动作,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亲自去尝试这一运动。通过观察可知:当踏板由下往上弹至平衡位置时起跳最合适。就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弹力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观察跳水比赛学习了物理知识。又如通过观察竞走比赛,学生制作出了犯规警示器;长期观察老师在黑板上的书写,制作出了磁性黑板和无尘粉笔……。 二、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活动空间 充分拓展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对全体学生而言;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讲究师道尊严,认为老师是决对的权威。严重禁锢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带着非常紧张的情绪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要大胆转变教学观念,以朋友的身份以情施教,寓教于乐,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被他人侵占。在教学中,教师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让少数学生侵占多数学生的活动空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允许有相对的活动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 武汉中学萧兴国 一、人格与教育 1、何谓人格? “人格”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面具”。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人格”尚无一致的定义。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说:“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现代心理学》)我们认为学校人格教育中的“人格”一般指前边引文中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和性。(4)功能性。 在结构上,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我”结构:(1)本我。(2)自我。(3)超我。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天生的潜能。②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③独特的经验。具体说人格的成因包括: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 ④早期童年经验。⑤学校教育因素。⑥自然物理因素。⑦自我调控因素。 2、人格因素及类型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 因素 高分 低分 A 乐群性 热情 孤僻 B 聪慧性 聪慧 迟钝 C 稳定性

稳定 E 恃强性支配 顺从 F 兴奋性轻松 严肃 G 有恒性坚定 多疑 H 敢为性冒险 畏怯 I 敏感性灵活 自恃 L 怀疑性刚愎

M 幻想性任性 稳妥 N 世故性精明 天真 O 忧虑性烦恼 安详 Q1实验性激进 保守 Q2独立性自负机智附和 Q3自律性自律严谨不顾大体

我的人格特质剖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养》课程论文 ——我的人格特质剖析 经过这学期心理课程的学习,我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下面我就根据被许多学者所采纳并沿用至今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体液气质理论来分析一下我自己的人格特质。 这一理论是从医学的角度探索的结果。康德认为,从心理学上看,气质首先可分为感情气质和行动气质,每一种气质又可以与生命力的兴奋和松弛相连接而进一步分为四种单纯的气质: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胆汁质。而我是黏液质和抑郁质的混合型,兼具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双重特点。黏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语言动作迟缓;交际适度,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自制力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内倾性较高并且明显。而抑郁质的人大都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动作迟缓,不活泼;易于疲劳,疲劳后也易于恢复;办事犹豫和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因为我是一般混合性,所以这两种气质类型的外显表现都不是特别典型,只具有一定的相关。我在日常生活中很理性,但遇事比较消极,首先看到的都是事情的困难,往往最后都由于这种心理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我对情绪的体验很深,往往久久郁结于心中,无法排解,很容易钻牛角尖,走偏激,有时候会突然爆发不良情绪,这算是我性格中的缺陷吧。但是我稳重、自制,办事认真,行为并不刻板也不保守,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做决定前,我会深思熟虑,考虑全面,这算是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吧。 结合其他心理类型理论,按照“梅尔—布莱格类型指标”(MBTI),我属于16种类型中的内向感觉思考觉察型(ISTP),性格特点是冷眼旁观者,沉静、保守,以好奇心远远地来观察和分析生活,具有幽默感;关心事件的因果,应用逻辑原则来组织事实;擅长直接切入实际问题的核心,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是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良好。

浅谈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各种创新中,更加呼唤着知识的创新——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从根本上更新了学习的内涵,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明天生产力的中坚。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看今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 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有些经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础。作为新世纪的中学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赢得创新教育的基础。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其前提是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9年1月17日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时代对一个国家来说,重心是要发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础教育,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创新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个性特征等。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关注每一位学生。 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和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科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