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概括文本内容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准概括文本内容

核心突破二精准概括文本内容

——精细筛选,精准概括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中的概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考查内容,它以提炼信息、概括要点为主,是对多则材料进行信息筛选、提炼,在归纳、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表述,故也叫材料综述型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在昨天开幕的2016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众多参展商搭建了各种物联网应用场景,让观众提前体验“感知时代”。

在博览会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介绍:“这是一个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它可以感知工件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它的加工轮廓,这样就可以针对这个工件进行个性化的加工。然后它和这个机械手进行配合的话,就能完成智能视觉引导机械手进行加工和搬运的动作。”

工作人员所说的这只机械手,看起来只比一般的机械手多了一个传感器,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传感器,工业化大生产中也可以搞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的层次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一些物联网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一家参展商开发的是新一代人脸识别系统,能感知和分辨复杂的面部表情,这有助于解决远程办理银行卡的身份验证难题。记者发现,已经开始有产品向智慧医疗方面延伸。一家参展商开发了一套感应设备,可以远程侦测儿童、老人的一些身体数据。这种最新开发出来的感应器,通过一个录像机可以侦测到儿童的体温以及活动状况,甚至他们的影像都可以通过手机显示出来。

这几个场景,就是物联网络生活带来的变化。在传感技术、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物联网应用在全球渐成气候,正在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摘编自2016年10月31日央广网) 材料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物联网的逐步成熟势必会给当前企业造成冲击,同时,物

联网的成熟也会带来新的机遇,为传统产业提供转型的契机。比如引入全新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企业运管模式等。

经过多年发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应用在中国开始“遍地开花”。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前景光明,但依旧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不应偏离服务制造业这一基点,不同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中国物联网的应用普遍处于初级阶段,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对大数据的运用能力也亟待提高,这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冷静思考,携手破题。(摘编自2016年11月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当前,物联网在重新定义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如何“施展拳脚”,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呢?

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和变革之中,制造业向中高端加速迈进,物联网将成为一把利器,助力中国制造华丽转身、破茧成蝶。邬贺铨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继续推进、5G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产业与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深度结合,应用领域更宽,经济价值更大。专家分析,在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物联网不仅是一项技术革命,而且还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新业态、新动能加速孕育兴起,成为“挑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进而改变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前景广阔,但我国物联网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比如,高端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偏弱,应用水平较低,全产业链协同性不足,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滞后,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下一阶段还应着力补齐传感技术、设备水平和管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助推物联网与应用产业以及居民生活更快地融合。

工信部科技司卢希表示,未来将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可控,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的生态体系,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摘编自2016年11月3日《凤凰财经》)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述这两则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报道2016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现场,介绍物联网应用场景以及给生活

带来的变化。②材料二侧重报道我国物联网产业的现状,介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前景及面临的问题。

2.物联网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助力制造业“破茧成蝶”。②促进新业态孕育兴起。③“补短板”完善生态体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发展历经波折,历史上经历过两次低谷。传统人工智能受制于计算能力,并没能完成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和并行处理,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较差。2006年,Hinton教授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得人工智能性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进而促使人工智能产业又一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渤海证券) 其中,谷歌AlphaGo战胜李世石九段对业界产生的轰动效应最大。AlphaGo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这个程序利用“价值网络”去计算局面,用“策

略网络”去选择下子。2015年10月,AlphaGo以5∶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选手樊麾。为了测试AlphaGo的水平,谷歌于2016年3月份向围棋世界冠军、韩国顶尖棋手李世石发起挑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AlphaGo与传统围棋程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训练,AlphaGo学习了3 000万步人类实战的围棋下法,学习完毕后,可以通过“左右互搏”,自己跟自己下棋,在下了几千盘棋局后,AlphaGo能从这些棋局中学习新的围棋策略,这个过程被Deep-Mind称为“强化学习”。正是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谷歌AlphaGo才能迅速达到顶尖围棋高手水平。

(选自《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材料二:

AI(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围棋决战,首局人脑落败。AI普及是大势所趋,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却又威胁饭碗,人类实须筹谋应对,以免酿成社会经济问题。

AI技术日渐成熟,将会全面渗入生活,甚至成为企业的制胜关键,这正是多家信息企业如苹果、Google、微软、Amazon、Facebook、腾讯和百度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发AI的原因。百度行政总裁李彦宏已表示,百度已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企业。可见AI潜力无穷,企业趋之若鹜。

AI的急速发展也引起忧虑,是否会替代更多的工种、扩大贫富差距、冲击社会稳定呢?过去是制造业职位、服务业职位由发达国家外移至发展中国家,AI引发的不止是职位迁移,而是取代,甚至是要求知识与智力的工种,如税务审计、法律、医疗、基金管理等。

当然,科技与AI也创造了新工种,如社交媒体主任、AI管理员等。英国牛津大学曾发表报告指出,人类的社交能力、创意等是AI难以取代的。乐观地看,AI无可避免,亦利大于弊。问题是适应过程并不容易,有些传统的白领职位可能要有落差甚至被取代。AI提升了生活,却没有提升某些职业的收入,使一些人日子更难过。财富也更容易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现在的反全球化民粹浪潮未来可能更高涨。

应对AI兴起已是各国政府考虑的重要课题,这包括改革教育与持续进修体系、税收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企业家也提出了建议,如微软创办人盖茨提出征收“机械

人税”,让科技企业在享受成果所带来的财富同时,也对失业人士负起部分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3.怎样才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政府积极作为。改革教育与持续进修体系、税收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②企业承担责任。科技企业对失业人员负起部分责任。

③个人积极应对。个人要适应人工智能,并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生活质量。

1.解答材料综述型概括题应遵循的原则:

(1)不可照搬原句,(2)语言要精练。

2.答好两种材料综述型概括题。

(1)概括比较异同题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不同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类题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其答题之道为:

①审准题干,找出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其中“制播运营模式”就是比较点。

②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找出来判断深析: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

③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一为“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试以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为例。

根据“制播运营模式”这个比较点,确定材料三的开头两句、材料四“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是答题范围。读材料三前两句,很容易确定“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等关键信息。而材料四文字较长,无现成关键词语可提取。根据央视制作与播出合为一体的特点,就会发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是制作与播出分离,于是自己独立概括为“分离模式”,稍加解释即可。

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比较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

(2)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

阅读实用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进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于是,像问“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问题的看法”之类要求考生说出看法,提出对策之类的“谈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应运而生。这种题的阅读答题范围不像比较异同题,仅限于一两则材料中的一两处关键之处,而是着眼于几乎所有的材料范围内,仔细筛选、找足找全相关信息;也不在于去比较它们在内容上有何异同,而是就多则材料反映出的共同现象、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因此,其答题要点在于:

①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所有相关文字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不得遗漏。否则,将影响思考的全面性,漏掉答题要点。

②谈看法谈对策要立足于文本,有时可做必要的推导,如谈对策,材料中并没有给出什么办法,这时就要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到“对策”。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在“10.17”世界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以及强大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 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 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铆足了劲,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各个措施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发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2015年10月17日讯)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备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提问: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

稳健康的发展。以下几方面特别突出:第一,经济平稳增长。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中国经济的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将近33%。第二,就业稳中有增。新增创造了1 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 300多万。第三,千万人口脱贫。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 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更好的基础。

(选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 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2011~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6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

C.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一半多,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 000万以上。

D.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现存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

答案 B

解析根据统计示意图可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年份应是2014年,当年脱贫人数是1 232万,而2016年脱贫人数是1 240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B.材料二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其世界影响。

C.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角度说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D.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E.从以上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的新闻,可以看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可以看出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我国的斐然成绩。

答案BE

解析A项遗漏信息,还应有“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及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C项不止两个方面,国家发改委主任接受提问时是从四个方面谈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的,即经济平稳

增长、新增千万就业岗位、1 2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深度进展。D项“不加任何主观评价”错,新闻里可以也允许有所评价,但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这也是新闻的客观性。选文中“扶贫必扶智”“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等语句就体现了新闻记者的观点态度。

3.如何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国家确立脱贫攻坚目标,逐步推进计划落实(政府有决心和担当,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系列减贫、扶贫政策)。②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和“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保障多种措施共同发力。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增加就业,精准扶贫。④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月1日) 材料二:

公元前1 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附:

图1国人对“二十四节气”了解情况

图2了解“二十四节气”哪些相关内容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摘编自2016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

4.下列关于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阳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入农历中,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

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今天,“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功能逐渐减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状况。

答案 B

解析“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的说法于文无据,根据文意,农历中有阳历的成分,但文中并未介绍阳历中是否有农历的成分。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近八成国人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C.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

D.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E.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答案CD

解析A项“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错误,原文是“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而“四方风”反映了“二分二至”和四季的变化,并不是记载了“二分二至”的名称。B项前后逻辑不成立,“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的结论太武断,图一只是就今天的人们的认识的统计,不代表两千多年来的变化趋势。E项《时宪历》是一部历书,《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一般被认为是两部“杂书”。

6.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②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