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HIV的起源与SIV的跨种传播

HIV的起源与SIV的跨种传播

HIV的起源与SIV的跨种传播
HIV的起源与SIV的跨种传播

专家述评

HI V 的起源与SI V 的跨种传播

李敬云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艾滋病检测中

心,北京 100071)

[摘要] 人免疫缺陷病毒(hu 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H I V )是在全球广泛流行并导致严重危害的人类病原体,

是由非人灵长类动物免疫缺陷病毒(si m i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SI V )跨种传播给人类并进化而来的。本文介绍了SI V 跨种传播进化为多种H I V 毒株的科学发现及跨种传播病毒在新型宿主中的适应性进化,分析了这些发现的科学和公共卫生意义。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免疫缺陷病毒;起源;进化[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501(2009)0620501204

H I V or i g i n and zoonoti c tran s m issi on of S I V

L I J ing 2Yun

(P LA H I V /A I D S Test Center,State Key Laborat ory of Pathogen and B i osecurity,I nstitute ofM icr obi ol ogy and Ep ide m i ol o 2gy,Academy of M ilitaryM 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71,China )

[Abstract] Hu 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 (H I V )is a kind of wides p read hu man pathogen in the world .The e mergence of H I V s resulted fr om multi p le trans m issi ons and diversificati on of SI V fr om nonhu man p ri m ates t o hu mans .I n this paper,the findings on the trans m issi on of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 fr om Chi m panzees t o hu mans and the adap tive evoluti on in the new host are revie wed,and the significance f or science and public health is discussed .

[Key words] hu 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si m i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origin;evoluti on

[收稿日期] 2009-10-15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 X100012

004)[作者简介] 李敬云(1963-),女,山东省聊城市人,博士,研

究员。

人免疫缺陷病毒(hu 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H I V )是近30年来被认识的人类病原体,已经传入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感染了6000多万人。H I V 实际上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是由非人灵长类动物免疫缺陷病毒(si m ian i m munodefi 2

ciency virus,SI V )跨种传播给人类并进化演变而来的。

1 H I V 毒株及其变异株

H I V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遗传变异最大的病原体。H I V 的高度变异具有内在的生物学基础,包括病毒的高复制

速率及快速转换(2.6d /复制周期、每天产生和清除1010个病毒颗粒)、病毒的逆转录酶缺乏校读功能导致的复制错误

(每个碱基每个周期3×10-5

突变),以及广泛的病毒基因的

重组。H I V 可以分为1型和2型,H I V 21又可以进一步分为

3个群,分别是M 群(Maj or )、O 群(Outlier )和N 群(non 2M /non 2O )。H I V 21与H I V 22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达到50%以上,H I V 21各群之间的差异达到30%以上。H I V 21M 群在全球

广泛流行,而H I V 22和H I V 21的O 群和N 群只在非洲的局部地区流行。

H I V 21M 群病毒有多种变异株,根据基因变异程度,分

为13个型或亚型(A1~A4,B,C,D,F1~F2,G,H,J,

K )、43个循环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 m s,CRFs )

[1]

以及大量的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 m s,URFs )。

根据病毒的部分gag 、pol 和env 片段序列对H I V 21O 群病毒进行分型,发现O 群病毒同样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但不像M 群病毒那样有不同的亚型分类。H I V 21N 群病毒感染的人数很少,进化树分析显示,N 群病毒形成与M 群病毒相关的独立的簇,它们的3′端序列更接近于SI V cpz US 株。H I V 22可以分为A ~H 型[2],但只有A 和B 亚型测定了3个以上毒株的全长基因组序列。H I V 22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比H I V 21M 群内的更大,H I V 22的亚型更接近于H I V 21M 、

N 、O 群之间的序列差异。

2 H I V 来源于S I V 的跨种传播

尽管H I V 已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和流行,但实际上H I V 21和H I V 22是动物源性病毒。大量的研究揭示,SI V 在过去几十年中多次跨越种属屏障传播给人,在人群中进化、分化为各种H I V 毒株,每一种毒株具有不同的流行和致病特征。多种证据支持H I V 的动物源性,包括基因组结构的相似性、种系发生(phyl ogenetic )的相关性、地理分布的一致性、传播

1

05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9年12月第33卷第6期Bull Acad M ilMed Sci,Dec 2009; Vol 33 No 6 

途径的合理性以及病毒在自然宿主中的流行。研究证实, SI V进入人群不少于11次,在全球广泛流行的H I V21M群病毒来自于其中的一次跨种传播。

目前已经确认的天然感染各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慢病毒至少有18种,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可以将其归为5个主要的种系[3],分别是:①来自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SI V cpz 和H I V21;②来自Sooty m angabeys(Cercocebus atys)的SI V s m 和H I V22;③来自4个非洲绿猴种群(genus Chlorocebus)的SI V ag m;④来自Sykes’monkeys(Cercopithecus albogularis)的SI V syk;⑤来自L’Hoest monkeys(Cercopithecus lhoesti)的SI V hoest、来自sun2tailed monkeys(Cercopithecus solatus)的SI V sun和来自mandrill(M andrillus sphinx)的SI V mnd。已在至少20个不同的灵长类动物种群中确认了SI V感染。

最早怀疑黑猩猩可能是H I V21起源的线索是在加蓬的野生黑猩猩中发现一株慢病毒(SI V cpzG AB1)。序列分析提示,这株病毒与H I V21高度同源,具有与H I V21相同的9个开放读框(ORF),基因组包括只存在于H I V21的附属基因vpu[4]。更多的研究证实,H I V21起源于SI V cpz毒株从一种黑猩猩亚种P.t.troglodytes(P.t.t.)特定向人类的跨种传播,也就是说,H I V21是SI V cpz从黑猩猩向人跨种传播的结果, P.t.t.亚种的黑猩猩是SI V cpz病毒的天然宿主和病毒库。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有:H I V21的序列与来自P.t.t.黑猩猩的SI V cpz最为接近、所有H I V21亚群(M群,N群,O群)与来自P.t.t.的SI V cpz在地理上的共同分布、天然SI V cpz感染的高度流行、不同种系SI V cpz毒株的重组、在非洲西部十分常见的可能是SI V cpz动物源性传播途径的猎杀黑猩猩的行为等。对非洲西部赤道附近H I V21毒株详细的种系分析提供了P.t.t.黑猩猩携带的SI V cpz是H I V21起源的更多证据[4]。H I V21的M群、N群和O群,与来自P.t.t.黑猩猩的SI V cpz的关系,比来自P.t.schw einfurthii(P.t.s.)黑猩猩的SI V cpz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在进化树上,H I V21M群、N群和O群的序列与不同的SI V cpz的序列交织在一起[4],提示H I V21M群、N群和O群病毒来自不少于3次独立的SI V cpz 的跨种传播(图1)。对H I V21M群病毒的系统发生分析提示,M群的流行源于单一的SI V cpz的跨种传播,随后是星状爆发(starburst)的进化,在新的宿主中放射出很多病毒种系。

H I V21N群实际上是SI V cpz US毒株与H I V21相关序列重组形成的嵌合病毒[5],主要流行于非洲的赤道以西,与黑猩猩亚群的自然分布范围一致。研究人员通过艰苦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确定了较为精确的H I V21M群和N群的起源[6]。他们收集了野生黑猩猩的粪便和尿,对每只动物进行种系发生研究以及SI V的基因型分析,确定H I V21M群和N群来自喀麦隆在地理上独立的黑猩猩群。H I V21O群的起源尚未确定,有报道在野生的大猩猩(gorilla)发现了H I V21O群样病毒[7],H I V21O群的跨种传播可能发生在加蓬附近。

支持H I V22起源于Cercocebas atys(C.atys)来源的SI V s m 毒株跨种传播的证据包括:H I V22与SI V s m享有共同的基因组结构;每个病毒均包含有附属蛋白Vpx,这是在其他灵长类慢病毒中没有发现的;SI V s m与H I V22在种系发生上紧密相关,同一地区动物的SI V s m和人类的H I V22

关系最为密

图1 S I Vcpz与H I V21毒株的进化关系[7]

切;C.atys在西非国家广泛分布,野生情况下感染SI V s m的频率约为22%;C.atys的自然栖息地与H I V22流行的地区一致;C.atys经常被人类猎食,幼猴常被作为宠物饲养,人类与动物接触的机会很多,猎杀是可能的传播途径。在进化树上,H I V22与猴病毒SI V s m的序列交织在一起,提示至少有8个独立的SI V s m传入人类的事件[16]。

SI V何时传入人类并最终进化为H I V?根据对保存的样本的分析,中西部非洲的居民在1959年就已被H I V21M 群病毒感染[8],1963年被H I V21O群病毒感染[3]。使用分子钟分析方法,曾经估计M群病毒的共同祖先大约起源于1940年,后来的研究又将这个时间前推至大约1930年[9]。2008年的一篇报道将H I V起源的时间又提前了70年,研究人员分析了金沙萨大学保存的1960年死亡的一名H I V阳性妇女的淋巴结组织,将这份标本中检测到的病毒与现代流行的H I V毒株进行比较,确定H I V21M群大约起源于1908年(1884~1924年),在人群中已经流行上百年[10]。估计H I V2 2的A型起源于1940±16年、H I V22的B型起源于1945±14年,于1955~1970年开始在几内亚比绍(Guinea2B issau)快速扩散,与当地1963~1974年爆发的独立战争导致的社会及文化的巨大变化有关[11]。作为H I V起源的SI V在黑猩猩中的共同祖先大约起源于1492年(1266~1685年)、在C.atys的共同祖先大约起源于1809年(1729~1875年)、H I V2 1N群的起源大约是在1963年(1948~1977年)[12]。

根据目前的研究,关于SI V跨种传播及H I V起源比较肯定的结论是:①H I V起源于至少11次非人灵长类动物携带的SI V向人类的跨种传播,H I V21M群、O群和N群源于中部非洲P.t.t.亚种黑猩猩携带的SI V cpz的3次跨种传播, H I V22的A群2H型源于Cercocebus torquatus atys携带的SI V s m的8次跨种传播。②估计于1908年前后(1884~1924)的SI V cpz是H I V21M群病毒最近的共同祖先。

205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9年12月第33卷第6期 

艾滋病的流行究竟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出现于20世纪早期?哪些因素促进了SI V的跨种传播?这些尚不清楚。可能的解释是,经皮或黏膜暴露于感染动物的血液导致SI V cpz和SI V s m传入人类[3]。在野生的灵长类动物中,咬伤和捕食是病毒最可能的感染方式。在人类,通过打猎、屠宰或其他活动直接暴露于动物的血液或分泌物,是慢病毒由灵长类动物传给人类的合理途径。但这种暴露和传播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反复发生,同时还与影响两个动物种之间病毒传播的因素,以及与后续有效传播和流行的多种因素有关。艾滋病流行出现于20世纪不是偶然的,20世纪早期人类社会、经济和行为的变化为病毒扩散和流行提供了条件,如社会动荡、种族分裂、城市化、卖淫,以及其他尚未认识到的社会行为等因素。此外,使用不洁注射器进行经皮注射、免疫接种、静脉吸毒,可能导致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加快病毒对新宿主的适应。

3 跨种传播病毒的适应性进化

病原体在种之间的传播是常见的现象,很多病毒都发生了猴与人之间的跨越,例如猴痘(monkeypox)、猴T细胞白血病病毒及猴泡沫病毒。这些跨种传播多数由于病毒不能被有效地传播进入新的宿主种群而终止[9]。虽然SI V cpz和SI V s m毒株都有多次跨种传播,但每次传播在人群中的后果却有很大区别。H I V22的8个亚型中只有两个(H I V22的A 亚型和B亚型)感染了相对较多的人,其他4个亚型的传播非常有限。H I V21O群和N群的流行主要局限于加蓬和喀麦隆,在全球范围内仅有少数感染的病例,而H I V21M群已经感染了上千万人,传入全球每一个国家。H I V21与H I V22的基础复制速率,也就是每一个初级病例传播二级病例的人数,差别很大,H I V21远远大于H I V22;H I V21M群复制和传播的适应性比H I V22和H I V21O群强约100倍[13],反映了跨种传播病毒之间传播性和致病性的巨大差别。这些现象提示,病原体的每一次跨种传播都经历了复杂的病原体、宿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不同导致了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和转归的差异。在非洲,估计携带慢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约有935种,相对于庞大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种群及其携带的慢病毒,成功的跨种传播很少,多数SI V毒株并没有很好地适应人类并有效传播[14]。因此,了解病毒成功跨种传播及适应新宿主的机制非常重要,有助于避免未来跨种传播病原体的流行。

H I V21M群病毒env基因的V3环是高度变异的,对病毒的细胞嗜性和进入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尽管来自P.t.s.的SI V cpz ANT与其他SI V cpz毒株有显著的种系进化差异,但它们的V3区却是保守的,特别是在顶端的12个氨基酸序列;H I V21N群病毒(Y BF230)无论是在V3环顶端还是在延伸的环的序列,都比其他人类H I V 更接近于黑猩猩的病毒;同样的V3环序列,在黑猩猩的病毒是非常保守的,而在人的病毒却是高度变异的。提示选择压力对于env基因V3环的进化非常重要,H I V21N群病毒与黑猩猩病毒特有的相似性提示,SI V cpz从黑猩猩向人传播导致N群病毒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比较晚,而N群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局限性可能是由于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宿主。

与经常性从动物传播给人的暴发性动物传染病相比, SI V需要发生复杂的一系列改变才能感染人类并在人群中保持足够的传播水平,这些改变包括,改变或获得病毒的调节基因,如V pu、V if、N ef、Tat和结构基因Gag及Env,病毒为获得传播能力,需进行必要的调整。跨种传播的病原体发生宿主-病原的同步进化以及病毒适应新宿主的改变。SI V 的传播途径在不同种群中是不同的,由于争斗导致的咬伤和伤口等胃肠道外传播,可能是病毒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主要传播途径,而H I V目前在人类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因此,通过黏膜有效的H I V传播可能是病毒改变的有力选择,因为人类比猴更少发生胃肠道以外的伤害。这些结果加深了我们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慢病毒进化动力学的认识。SI V 在非洲自然感染的宿主中并不导致艾滋病,但是,几种亚洲的猕猴(M acaca s pp)感染了通常对非洲C.atys猴不致病的慢病毒毒株(SI V mac)可发展为艾滋病[14],提示这种病毒从无症状的感染种群跨种传播到相对从未暴露过的宿主种群,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在艾滋病流行的过程中,宿主个体间及种系间遗传的差异影响对病毒的敏感性或抵抗性,使得艾滋病的病程差别很大,有进展快速、中等或缓慢的,还有比较罕见的长期不进展。一些宿主遗传因素与对H I V易感或抵抗相关,并影响艾滋病的疾病进程。宿主最重要的固有和适应性抗病毒免疫是被特异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调节的免疫[14]。除此之外,最近还确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的基因钟或限制性逆转录病毒感染,这些发现提供了进一步研究慢病毒选择进化和种属特异致病性的基础。H I V正在逐步进化并适应宿主体内的选择性压力。可以推测,在缺乏疫苗或抗病毒药物的情况下,人类与H I V长期相互适应并共同进化,最终人类将适应H I V。

4 科学和公共卫生启示

自然界中几乎每年都有2~3种新的病毒产生,只是多数局限在动物中流行,还没有感染到人。可以预期,未来随着生态和环境的变化及人类行为的改变,将有更多新的病毒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非人灵长类动物不仅是目前人类慢病毒流行的起源,而且可能是过去和未来逆转录病毒大流行的病毒库(reservoirs),动物中流行的其他病原微生物也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传播到人。

两个不同灵长类动物种系,黑猩猩P.t.t.和白眉猴C.atys,是广泛传播的人类病原体(H I V)的天然宿主和病毒储藏库,是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发现。感染了相关慢病毒的灵长类动物种群可能成为人类新型逆转录病毒的来源,确定哪一种病毒最有可能传入人类,需要考虑每一SI V种系的全基因组和生物学特性,还应该分析这些病毒的进化史以确定病毒跨越种属屏障传播的频率。这一发现还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可能存在用现有的检测H I V21或H I V22的方法测不出的其他病毒株和尚未认识的潜在致病病毒,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慢病毒感染很常见的地区,是否有SI V cpz和SI V s m 以外的慢病毒正在传播给人类?这需要研究能够识别多种慢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以及对H I V21和H I V22阴性而又有艾滋病样症状的人,对有罕见血清学反应谱的人进行系统的

305

 第6期 李敬云1H I V的起源与SI V的跨种传播

临床和病毒学监测,H I V22就是从有艾滋病样症状而呈现非典型血清学反应谱的人中发现的。2009年8月,法国病毒学家报道[15],在一名62岁、血清学和病毒检测呈不典型反应的喀麦隆籍妇女的血液样本中发现了一株与大猩猩携带的SI V gor密切相关的H I V21,他们将其命名为H I V21P群。这一发现提示大猩猩可能也是潜在的H I V21病毒库。可见,尽管科学家发现H I V至今已有25年,关于H I V起源和传播的机制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新发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除H I V外,近几年流行的多种新型人类传染病都是动物源性的,例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S ARS)等。非洲的灵长类动物是一个大型慢病毒病毒库,未来还有很大可能发生其他病毒传入人类,因此,应切实加强动物源性病毒病的监测和预警,完善病例报告体系,加强信息收集和调查分析,从而有效监控新型动物源性病毒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Tayl orBS,Sobieszczyk ME,McCutchan FE,et al.The challenge

of H I V21subtype diversity[J].N Engl J Med,2008,358(15):

1590-1602.

[2] Da mond F,Wor obeyM,Campa P,et al.I dentificati on of a high2

ly divergent H I V type2and p r oposal f or a change in H I V type2

classificati on[J].A I D S Res Hum Retr ov,2004,20(6):666-

672.

[3] Hahn BH,Sha w G M,De Cock K M,et al.A I D S as a z oonosis:

scientific and public health i m p licati ons[J].Science,2000,287

(5453):607-614.

[4] Shar p P M,Sha w G M,Hahn BH.Si m i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 on of chi m panzees[J].J V ir ol,2005,79(7):3891-3902.

[5] Gao F,Bailes E,Roberts on DL,et al.O rigin of H I V21in the

chi m panzee Pan troglodytes[J].Nature,1999,397(6718):436-

441.

[6] Keele BF,Van Heuvers wyn F,L i YY,et al.Chi m panzee reser2

voirs of pande m ic and nonpande m ic H I V21[J].Science,2006,

313(28):523-526.

[7] Van Heuvers wyn F,L i Y,Neel C,et al.Hu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SI V infecti on in wild gorilla[J].Nature,2006,444

(7116):164-166.

[8] Zhu TF,Korber BT,Nahm ias AJ,et al.An African H I V21se2

quence fr om1959and i m p licati ons for the origin of the ep idem ic

[J].Nature,1998,391(6667):594-597.

[9] K orber B,Muldoon M,Theiler J,et al.Ti m ing the ancest or of the

H I V21pande mic strains[J].Science,2000,288(9):1789-

1796.

[10] Wor obey M,Ge mmel M,Teuwen DE,et al.D irect evidence of

extensive diversity of H I V21in Kinshasa by1960[J].Nature,

2008,455(7213):661-664.

[11] Ler mey P,PybusOG,W ang B,et al.Tracing the origin and his2

t ory of the H I V22ep ide m ic[J].Pr oc Natl Acad Sci US A,2003,

100(11):6588-6592.

[12] W erthei m JO,Wor obey M.Dating the age of the SI V lineages

that gave rise t o H I V21and H I V22[J].P LoS Comput B i ol,

2009,5(5)e1000377:1-9.

[13] A rien KK,Abraha A,Quinones2Mateu ME,et al.The rep licative

fitness of p ri m ary hu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H I V21)

gr oup M,H I V21gr oup O,and H I V22is olates[J].J V ir ol,

2005,79(14):8979-8990.

[14] Heeney JL,Dalgleish AG,W eiss RA.O rigins of H I V and the

evoluti on of resistance t o A I D S[J].Science,2006,313(5786):

462-466.

[15] Plantier JC,LeozM,D ickers on JE,et al.A ne w human i m mu2

nodeficiency virus derived fr om gorillas[J].Nat Med,2009,15

(8):871-872.

[16] Van Heuvers wyn F,Peeters M.The origins of H I V and i m p lica2

ti ons for the gl obal ep ide m ic[J].Curr I nfect D is Rep,2007,9

(4):338-346.

(本文编辑 杨兆弘)

 3 3 3 

?读者?作者?编者?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作者在投稿时,应在研究方法中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符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应采用M(Q

R

)方式表达,不应采用 x±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前者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者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要避免用直线回归方程描述有明显曲线变化趋势的资料。不宜用相关分析说明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吻合程度的高低。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统计学符号按G B33582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本刊编辑部) 405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9年12月第33卷第6期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 教学概要: 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如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流行现状、危害,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意义及途径。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点,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测试题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屏幕展示: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艾滋病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教学预测及对策:新时代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 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设计思想: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知识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使学生学会自学、自解、自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 1、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

艾滋病 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 称HIV)所致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HIV能特 异性侵犯T.淋巴细胞(CD+),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 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是当今世界 头号性传播疾病,也是头号传染病,已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中医过去无艾滋病的研究资料,本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出现后,特别是1985年在 国内出现第1例艾滋病以来,有关的研究已系统展开。目前除国内外,美国、日本、南韩及非洲援外的中国医疗机构都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艾滋病就其性质来讲,属于 “疫疠”、“虚劳”的范畴,就其临床疾病的演变来讲,属于正虚邪犯,是一个正气渐虚、 邪气渐盛的过程,依据中医诊疗的核心一一辨证施治,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辨病选药

遣方,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都会大有作为。 [病因病机] 根据艾滋病由艾滋病毒侵犯人体的基本原因来看,中医审症求因,其因当为邪毒外 袭和正气不足,特别是肾不藏精,肾亏体弱,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邪毒当属 疫疠之气,正如《温疫论》所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 有一种异气所感.”它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即“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 似”(《素问.刺法论》)。不过艾滋病这种疫疠不是以呼吸道、消化道这些常见途径传播, 而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及其制品、母婴接触及垂直传播传染的,又具有特殊性。由于肾 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是先天之根,元气之所在,人的一身之根本,卫气之 所依,营气之所系.合其他脏腑及肌肤皮毛共司卫外固内之作用。大凡由性接触传染者, 多为嫖娼、同性恋、肛交、滥交伐精纵欲者,其肾精处匮乏状态易为邪毒之所入;而凡 吸毒者均用兴奋致幻之品,令人异常亢奋,性欲亢进(暂时),心神恍惚,不能自恃,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关于艾滋病,你知道多少? 土木1404班罗超 学号201408020424 “遏制艾滋病,履行承诺——权益、责任、落实。”2009年12月1日,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作为普通公民,关于艾滋病,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编总结相关资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遏制艾滋病,履行承诺! 一、艾滋病十大“秘密” 1、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但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严重传染病。 2、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其次是正确使用避孕套。使用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免怀孕,还可以预防性病和艾滋病。 4、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染艾滋病首先是不要吸毒,特别是不能共用注射器或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 5、预防经血液途径传染艾滋病的另一个方面是避免使用未消毒的器械拔牙和其他侵入人体的操作,避免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6、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避免怀孕和哺乳可以预防经母婴途径传染艾滋病。 7、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通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的生活很多年,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但他们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8、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生活工作接触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不必恐惧与艾滋病病人接触。 9、不要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给予他们人道主义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中,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也有一定的含量,唾液、泪液、尿液中的含量甚微。虽然艾滋病病毒的破坏力强,但HIV离开人体后,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却非常弱,常温下只能生存数小时至几天,高温、干燥以及常规消杀灭杀。哪些活动不会传播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共同

艾滋病的起源

艾滋病的起源 艾滋病病毒(HIV)来自何方,是通过什么渠道到达人体并感染人类的等等,一直让入迷惑不解。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推理,终于对其中的一种假说给予了更多的肯定,而且艾滋病的发展也出现了种种新的迹象。 起源与假说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道,洛杉矶地区5名健康的男同性恋者患了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后来美国其他地区也相继发现了相似的病人,CDC重新谨慎地评估这种疾病后,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在流行。到1982底,仅美国就有30多个州报道了800多名类似的病例,相关的症状还包括卡波济肉瘤(KS)、黏膜白色念珠菌病和播散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此后这种新疾病在全球蔓延,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免疫系统尤其是胸腺T淋巴细胞受到严重破坏。直到1982年,专业人员才把这种主要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疾病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AIDS),因HIV破坏人体免疫力造成各种临床症状。 HIV起源何方?主要有三种假说,即自然说、医源说和人为说。自然说认为,HIV是自然演变而产生的,在偶然的机会感染了人类。比较流行的观点是HIV 来源于非洲的黑猩猩或绿猴等,医源说认为,人类在生产小儿麻痹症疫苗时使用了被污染的黑猩猩器官组织,在疫苗接种时被感染。人为说又有几种观点,一是认为HIV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制造的生物武器,二是认为它是基因工程带来的灾难,三是认为HIV是纳粹的残渣余孽或者某个疯狂的科学家企图进行种族灭绝、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产物。 但是,随着研究和调查的深入,专业人员否认了后两种说法,而肯定前一种说法。在HIV是自然演化的假说中,研究人员又认为HIV—1来自于非洲黑猩猩,而HIV-2来自于非洲黑白眉猴。 起源时间与HIV-2 被HIV感染的人类早期标本一共有三个。它们是1959年收集的一位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成年男性的血浆,1969年收集的在美国圣·路易斯死亡的一位非洲后裔的人体组织标本,还有一位是1976年死亡的挪威海员的人体组织标本。 1998年美国著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领导的阿伦·戴蒙艾滋病研究中心对1959年采集的血浆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认为,在这位生活在非洲班图部落的男性体内所发现的HIV是目前在全世界传播的HIV亚型的祖先。从它的进

艾滋病的传播,判断及预防措施

艾滋病的传播,判断及预防 艾滋病简单介绍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据统计现在得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多,艾滋病的传染性是非常高的,但实际上它的传播途径并不是很多。如果家里有艾滋病人也不要害怕,只要你注意以下的事项就可以避免被传染或传染给家人了。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个针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 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艾滋病的判断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

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1981年6月,美国洛杉矶发现5名年轻男性,因患少见的肺囊肺炎而死亡;几乎同时,纽约也发现20名因少见的卡波西式肉瘤去逝的年轻男性。后来经美国国立疾病管制局(CDC)研究并证实:他们均死于一种免疫系统机能丧失的同一类症候群,并于1982年将 这种疾病正式命名为A(Acquired后天)I(Immune免疫)D(Deficiency缺乏)S (Syndrome症候群),简称为AIDS。 会因为爱滋病死亡,主要是感染了一种造成身体免疫功能丧失的病毒─H(Human人类)I(Immunodeficiency免疫)V(Virus病毒),HIV即是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俗称爱滋病毒;这些病毒会攻击身体的免疫系统,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爱滋病)则是感染人类免疫 缺乏病毒的末期表现。 为了保障日益增多的爱滋感染者的人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元月全球高 峰会议中提出了「爱滋病防治方案」,并且明订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爱滋病日」, 协助世界各国发展爱滋疫情防治策略,同时每年订定一个宣导主题,提出对爱滋人权的呼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超过70%的爱滋感染者是经由异性间的性行为传染所致,另外10%则是由男性传染给男性,而男性比女性较少主动寻求健康咨询,也比较喜欢尝试些危险行为,其中尤以酗酒、药物滥用及嫖妓等,都是导致本身或是他们的性伴侣成为爱 滋病毒高危险群的主要原因;所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爱滋病日宣导主题定为「Menmakeadifference」,期望男性应主动避免各项高危险性行为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以降低爱滋病对全人类的威胁。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流泻的月光,笼罩着浓浓的思念,倾泻了一地的氤氲,洁白的光辉,是我真切的祝福,轻轻洒落在你的四周,愿平安,好运包围着你,愿快乐,幸福伴随着你。

传播与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分类研究方法

1、【信息】:香农—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 择制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是集合名次,包括音讯、消息、通知、情报等,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2、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第一,他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 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3、【传播】:帕克—所谓传播,即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 和看法的社会心理学过程。书上—所谓传播,及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他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在传播过程中,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授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A、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B、施拉姆说:“我们 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么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教别人,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总的来说,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A欧洲源流: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塔尔德,法国的社会学家,认为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的,大量行为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既然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也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另外,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做了详细分析,对舆论主体作了严格界定,提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在理性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齐美尔和他的网络理论——齐美尔,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成社会学创始人。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臵,也就是与谁有这信息传播的关系,齐美尔将这个传播网络描

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与对策 姓名: 学号: 专业:

我国艾滋病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各地传播。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至2000年底全球约有5 790万感染者,其中已死亡2 180万,每天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约有16 000人,其中90%在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最为严重,亚洲其次。据国际组织专家预计,如果亚洲目前不抓紧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将会在本世纪的前10年超过非洲。由于艾滋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并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国际上非常重视艾滋病的问题,许多国家把艾滋病问题列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和8国首脑会议均讨论了艾滋病的议题,今年6月联合国召开特别联大会议讨论艾滋病,许多国家派首脑参加了这一重要会议。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非常严峻。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已经经历了传人期、扩散期和增长期3个阶段,疫情逐渐蔓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2001年3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3 90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956例,死亡503例,是HIV亚型最多国家之一,艾滋病病毒的3种传播途径均已存在,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一我国艾滋病的现状 自1985年我国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涉及范围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感染者。二是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经常性接触、母婴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三是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分布在农村,例如,因非法采供血传播的感染者几乎100%分布在农村,而且大多在贫困地区。四是局部地区面临发病、死亡高峰。五是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不安全性行为在男性同性恋人群、暗娼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在吸毒人群中普遍存在。 二、中国艾滋病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域广阔,边境口岸众多改革开放加速,国际交往剧增,面临国际艾滋病大流行的态势,稍有疏忽,将有可能控制不住艾滋病的急剧传播,因此,下列情况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国际交往日渐频繁 目前国际上巳有1740万人感染了HIV,而我国每年出入境人数又处于逐年增多的态势。

艾滋病的来源和起因

有人说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人工研究出来的一种病毒;也有人说是日本人研究出来的;还有人说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性乱而使之降临的人类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大部分是没有实质根据的。了解人类对于艾滋病发展的历史,其实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有助于人类预防并攻克爱滋病。最近,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见曾毅:爱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2006年1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共同发布2006年艾滋病全球流行的最新情况。该报告显示,全球艾滋病流行仍呈增长态势:目前共有395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比2004年增加了260万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感染人数达到230万。2006年全球共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1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38万;同年还新增了430万感染者,其中65%(约280万人)出现在南撒哈拉非洲。呼吁各国政府对防止艾滋病蔓延予以充分重视,以防止这一状况进一步恶化。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完整word版)艾滋病知识题库

郫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参考题库 一、选择题 1、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缩写是(A) A、HIV B、AIDS C、HAV D、HBV 2、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B) A、免疫缺陷综合征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 C ) A、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毒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动物免疫缺陷病毒 4、成都市目前艾滋病传播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A) A、性接触 B、母婴传播 C、输血 D、共用针具注射毒品 5、以下哪种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A) A、共用餐饮具,共同进餐 B、同性性行为 C、共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 D、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 6、下列哪项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A ) A、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 B、拒绝毒品 C、到正规医院拔牙 D、不与人共用牙刷 7、当HI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 B )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D、艾滋病期 8、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到血液中能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称为什么期( D ) A、急性感染期 B、无症状感染期 C、临床症状前期 D、窗口期 9、HIV传播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 D ) A、有大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 B、排出的病毒要经过一定方式传递给他人 C、有足量的病毒进入体内 D、以上都是 10、我国现阶段预防经血液传播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措施是:( D ) A.打击卖淫嫖娼 B.禁止同性恋 C.应用疫苗 D、防止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和注射针头;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艾滋病知识试卷

艾滋病知识试卷 一、单选题 1、当hl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之为: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2、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的病毒。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骨酪系统 d、肌肉系统 3、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a、40 b、60 c、80 d、100 4、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同性恋者 d、每个人 5、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是根据: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6、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c、蚊虫叮咬

d、母婴垂直传播 7、下例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8、艾滋病常见合并症有: a、pcpp b、隐球菌脑膜炎 c、弓形体感染 d、以上都是 9、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 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 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 c、pdr法检测hiv rna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 10、pcp首选治疗是: a、氟康唑 b、复万新诺明 c、戊烷脒 d、乙胺嘧啶 11、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胳系统 12、hl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a、37度,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56度,30分钟 c、焚烧 d、温室,3天 13、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14、下列哪项检查能够最终确定病人感染了艾滋病毒: a、血常规 b、尿常规 c、hiv抗体筛查试验 d、hiv抗体确诊试验 15、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 a、霍奇金病 b、淋巴肉瘤 c、卡波济肉瘤 d、非霍奇金淋巴瘤 16、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a、同性恋者 b、性乱交者 c、静脉吸毒者 d、医护人员 二、是非题 1、初筛检测结果为hiv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可以诊断为hiv感染者,( ) 2、于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会感染艾滋病。() 3、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完全可以用于艾滋病病毒的消毒。() 4、性交时只要使用安全套就可以预防艾滋病。()

2017艾滋病、性与健康智慧树期末考试90分

艾滋病、性与健康教程考试 名称艾滋病、性与健康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01-08 23:59 题目数50 总分数10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1 【判断题】(2分) 各地设立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能够提供资源咨询检测服务,且完全保密受检者的个人信息及检测结果。 A. 错 B. 对 2 【判断题】(2分) 在婚姻的前提下,成熟的性行为允许未经一方同意的强行性行为。 A. 错 B. 对 3 【多选题】(2分) 性别由哪些因素可以决定?

A. 第二性征 B. 社会行为 C. 基因 D. 心理特点 E. 社会文化 F. 性器官 4 【多选题】(2分)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哪些阶段? A. 口腔期 B. 两性期 C. 性器期 D. 婚恋期 E. 潜伏期 F. 肛门期 5 【多选题】(2分) 性侵害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 A.

刑事责任 B. 违宪责任 C. 行政责任 D. 民事责任 6 【单选题】(2分) 我国每年新报告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 B. 以同性传播为主 C. 以异性传播为主 7 【多选题】(2分) 以下样品中,可以用于进行HIV抗体检测的有: A. 唾液 B. 汗液 C. 血浆 D. 全血 E. 尿液 F. 血清 8

【多选题】(2分) 现代社会性别中男女共有的性别内容特点? A. 善解人意 B. 刚强 C. 温柔 D. 独立 E. 智慧 F. 细腻 9 【判断题】(2分) 性行为带来的后果,仅与性行为相关者的健康有关,不会涉及其他方面。 A. 对 B. 错 10 【判断题】(2分) 血液中的CD4+淋巴细胞低于500/微升是HIV感染者已经发病的标志。 A. 错 B. 对 11 【判断题】(2分) 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实施的一些间接的性骚扰,不属于性暴力。 A. 对

传播学概论-重点(一)

请同学们注意:因为传播学概论重要内容较多的关系,本次是一到七章的重点内容。(请大家根据重点结合书本认真理解记忆,加油:) 第一章导论 学习要点:本章是对传播学总体理论知识的论述。概述了传播学最基本的知识:传播现象的由来及发展;传播的定义与层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联系,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等等。共分为四节。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也就是属于名词解释的题较多。 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 2、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学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英国传播学分为四大流派:麦奎尔社会学派;霍洛伦社会心理学派;奇斯曼政治经济学派;利兹职能学派; 第三节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 一、基本概念 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实验性的定量分析法思辨型定性分析法 研究对象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2、传播学是否与新闻学有血缘关系? 第四节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2,对新闻改革起到参考,

借鉴作用;3,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有重要意义。 课后问答题: 人类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它们各自的特点是甚么?(此题非常重要) 按照信息传授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1,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2,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3,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人际传播狭义: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广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人际传播具有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反馈灵活,互动频繁。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群体传播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 组织传播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过程,也是传播过程。组织是否有权威,也表现在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众传播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1,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所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时代向流动的;4,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大众传播更快捷,广泛;5,由组织,职业传播者发出。

艾滋病背景知识

艾滋病(AIDS)的定义 艾滋病,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值得一提的是,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不正当的性行为、吸毒和母婴遗传四种途径传播。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艾滋病病毒简称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科学家把这种病毒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的英文缩写词AIDS的音译,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病毒侵入后,人体即丧失免疫功能,容易感染其它疾病而死亡。一般通过性接触、静脉注射及输血等途径传染。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 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区别 HIV (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役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役系统,人体免役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HIV 削弱了免役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AIDS )代表获得性免役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区别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这一时期叫做潜伏期,潜伏期为无症状感染期,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潜伏期长短不一,半年到12年不等,少数可达20年以上。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6年。 艾滋病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艾滋病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人说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人工研究出来的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近27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已经波及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感染者总数已超过6000万,2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众多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而成为了与气候改变和极度贫困等同的非传统威胁。由于该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化、病死率高,目前即无能治愈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 1艾滋病的病原学特点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这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2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例。截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276335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2322例,死亡38150例;2008年报告HIV45572例,AIDS14509例(其中由HIV发展为AIDS3844例),死亡9748例。平均每月新报告HIV约3800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发现HIV感染者。在我国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2.1时间分布特点 我国HIV/AIDS的流行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1985~1988年被称为输入散发期,病例多数为境外输入性。1989~1994年被称为局部流行期,以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等个别地区发现静脉注射吸毒者中HIV感染呈聚集性为标志。1995年至今被称广泛流行期,其特征是: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已在云南、四川等更多的地区出现,快速发展到大部分省;以中部数省为主的非法采供血人群中发生HIV感染,并经人口流动和二代传播扩散至更广大的地区;部分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性乱人群中HIV感染率越来越高。目前,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措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非法采供血行为,用血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但是经静脉注射吸毒和经性传播HIV的势头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尤其是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其中又以男男同性恋人群为主,而且在一些地区已出现HIV感染者的第二代传播(母婴传播、家庭内性传播等),对全国HIV/AIDS的流行蔓延无疑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 2.2地区分布特点 艾滋病疫情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2000年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4个省份:云南、新疆、广西和广东,合计报告人数占全国报病总数76.7%(3989/5201),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HIV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而海南、福建等南部及东南沿海省份,以性传播为主。河南、山西、安徽等中部地区,感染者主要为有偿采供血人员及流动人口,感染途径多不详。

艾滋病培训内容

2017年乡村医生艾滋病培训内容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病因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1.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 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中国艾滋病现状

中国艾滋病人数2015年和2014年最新数据 提问者:傻瓜也疯狂提问时间:2014-9-1 11:27:06 记者昨天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全球平均每天有6000人感染艾滋病,其中男男同性恋成主要传播途径。中国现存艾滋病人数居全球第12位,同期死亡率下降63%。■现状 男男HIV感染率持续上升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4年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球现存活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3500多万人,平均每天新增6000人感染。 中疾控性病艾滋病中心副主任孙江平介绍,多数新感染者来自重点人群,性传播的比例和构成不断增加。虽然单阳家庭夫妻间性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新发感染率逐渐下降,暗娼等异性传播人群也一直在小于1%的低水平,但男男同性恋HIV疫情却未能得到控制,感染率持续上升,“男男性传播感染率持续上升,不仅在中国较为严重,也是国际性难题”。孙江平建议,在抗艾工作中加大暗娼和男男性行为的干预力度,包括安全套推广和HIV检测。 ■举措 启动第三轮艾滋病防治工作 孙江平介绍,中国目前属于多种传染源、传播系数小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复杂,较难控制。为改善HIV/AIDS的生存状况,10年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3.8倍,通过扩大检测,发现了更多感染者。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05年的25%升至2013年的87%,同期病死率从17.9%降至6.6%,下降63%。 今年,国家卫计委启动了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工作,覆盖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亿多人,示范区将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政策。 ■对话 我国半数患者不知自己患病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助理韩孟杰昨天接受采访,对当前防艾工作的焦点问题予以解答。 京华时报:马航MH17上有108位世界艾滋病研究顶尖专家,他们的遇难对学界有何影响? 韩孟杰:这是非常惨痛的一件事,但我觉得并不影响整个艾滋病工作的发展,反而可能激励大家付出更多努力。 京华时报:世界艾滋病大会对中国的艾滋病防御工作有什么影响? 韩孟杰:大会提出了很多需要努力的目标和防治措施,这些都会给中国艾滋病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推动。 京华时报: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能否实现? 韩孟杰:我们仍把2030年终结艾滋病当成一种美好的期许。我们目前更需要关注的是,我们2020年能否在具体目标上有所进展,这更重要。终结艾滋病可以说是我们雄心勃勃的理想和愿景,眼前的目标和努力更重要。 京华时报:我国在防艾方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韩孟杰:在我国,只有50%的人知道自己的感染状态,更谈不上让更多人接受治疗。也就是说,就算让所有知道自己患病的人接受治疗,也还有一半的人没有治疗。 京华时报:目前我国在治疗艾滋病方面能达到何种水平? 韩孟杰:现在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强有力了,治疗所用的药品对于延长生命很有效果。所以要让更多易感染艾滋病的人及早接受检测,检测出来后,及早接受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