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氮的循环》学案

《氮的循环》学案

《氮的循环》学案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氮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一课时

【联想·质疑】

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习内容】

1.请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所以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①N2和O2,②N2和H2,此反应是工业上的反应原理。

3.氮的固定是指。氮的固定主要有和两种方式。自然固氮有:和等。人工固氮的方式有和。NH4+、NO3-是自然界中氮的主要形态。氮气是惰性的,只有通过和而活化。

4.氮循环中的物质有多种氧化物,如等(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2、+3、+4、+5)。其中NO 、NO2均为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NO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它与结合的能力比CO还强;另外,它在生物学方面有独特的作用。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息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免疫、增强记忆力等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1992年,NO 分子被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评为分子。NO2为色溶于水的气体。在通风厨内打开盛NO

的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为 。

5.用化学方程式及简要的文字说明“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

6.可逆反应是指 。

有人说,“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水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所以反应:H 2+O 2 =2H 2O

为可逆反应”。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方法指导】

[例题] 雷雨天气,雷鸣电闪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假设某次雷电放出能量约

为1.5×107kJ 。在闪电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已知1mol 氧气和1mol 氮气化合时要吸收180.74kJ 的能量,闪电时有1/1000的能量用于这一反应。回答:

(1)此次闪电所产生的NO 的物质的量有多大?

(2)此次雷雨闪电的生成物相当于给土壤施了多少尿素化肥?

(3)雷雨中常会有微量的HNO 3为农作物所利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HNO 3形成过程

[解析](1)依题意可知,闪电放出的能量为1.5×107kJ ,1mol O 2与1mol N 2化合生成

2mol NO 并吸收180.74kJ 能量,因此,此次闪电生成的NO 物质的量:

mol n 74

.1801000/1105.127???==166mol 。 (2)由于2mol NO 能生成lmol CO(NH 2)2(氮原子守恒),则尿素的总物质的量为166

×1/2mol ,尿素的总质量m =4.98kg 。此次雷雨闪电相当于给土壤施了4.98kg 化肥。

(3)空气中氮气在高压电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NO ,NO 与氧气反应转化成

NO 2,NO 2与雨水反应生成HNO 3,生成的HNO 3随雨浇入土壤,同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类,使土壤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使庄稼受益。

[答案](1)166mol (2)4.98kg

(3)N 2+O 2 放电2NO ;2NO+O 2=2NO 2 ;3NO 2+H 2O =2HNO 3+NO

【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氮在自然界中既以游离态存在又以化合态存在。

B.氮元素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

C.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的进行着氮的循环。

D.仿生固氮是一种自然固氮

2.生物固氮是指

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含氮养料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作为养料吸收

C.将氮转变为硝酸及其它氮的化合物

D.反硝化细菌将硝酸转变为氮气放出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工业上合成氨

B.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由氨制备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4.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O不溶于水,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B.NO是一种红棕色的有毒气体

C.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体现其还原性

5.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氮气遇空气生成NO2

B.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CO2

C.NO与空气生成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6.现有等体积混合而成的四组气体:①NO2+NO、②NO2+O2、③HCl+N2、④NO+N2,将其分别通入体积相同的试管并立即倒立在足量的水中,试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1、H2、H3和H4,其中高度关系是

A.H2>H3>H1>H4

B.H3>H2>H1>H4

C.H1=H2=H3=H4

D.H1>H2>H3>H4

7.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有一种治理方法在400℃左右、有催化剂存在的

情况下,用氨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氧化剂为,还原剂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8.实验室合成氨装置如图所示,试回答:

装置甲的作用是:①______ ___,②_____ ____,从乙处导出的气体是____ _____,检验产物的简单化学方法是_________ ________。

9.一种气态氮的氧化物112mL(标准状况),质量为0.38g,其组成里含氧63.16%,其化学式是。

10.将一收集满15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可观察到哪些现象?反应后剩余什么气体?其体积为多少?

第二课时

【思考】

1、氨的喷泉实验说明了什么?产生喷泉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才能保证喷泉实验的成功?

2、草木灰是很好的钾肥,但为什么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呢?

【学习内容】

1.氨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所得溶液称,呈性。

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做氨的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①,

②,

③。

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

①,②。

3.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4.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NH3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另外,在加热条件下氨可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无污染,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尿素[CO(NH2)2]

6.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①受热容易分解。如:

NH4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现象为

;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②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填“能”或“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合使用。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7.实验室中可以用(填化学式及状态)和共热制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法收集NH3,可以用(填试剂名称)。检验集气瓶中的NH3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是。可以用来干燥NH3。(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2O5)

【方法指导】

[例题] 一种盐X 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 ,将Y 经一系列氧化,再溶于水可得一种酸Z ,再将Y 和Z 反应又可生成X ,则盐X 是( )。

A. NH 4NO 3

B. NH

4

C. (NH 4)2SO 4

D. (NH 4)3PO 4 [解析] 由以下转化关系: NH 4NO

3 NH 3 NO NO 2 HNO 3 NH 4NO 3

(X) (Y) (Z) (X)

可知X 是NH 4NO 3

[答案] A

【练习】

1.有关氨的性质叙述中正确的是

A.

B. C.

D.在反应NH 3+H +=NH 4+ 2. ①NH 3 ②NH 3·H 2O ③H 2O ④OH - ⑤NH 4+ ⑥H +

A. 只有①②③④

B.

C. 有①②③④⑤

D. 有①②③④

3.某同学回农村老家陪爷爷下地干活时,发现爷爷家的庄稼矮小细弱,叶片发黄。如果你是这位同学的话,应该告诉爷爷及时

A. 施磷肥

B. 施钾肥

C. 施氮肥

D. 浇水

4.关于铵盐性质的叙述:①铵盐都易溶于水②铵盐都是白色固体 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都能与碱反应,且加热后一般有氨气放出⑤铵盐都能与酸反应。其中,你认为哪个不应是铵盐所共有的

A. ①

B.③②

C.⑤

D. ①④

5.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

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A .氯化钠

B .固体硝酸铵

C .固体氢氧化钠

D .生石灰

6.阿波罗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是以N 2H 4(联氨)和N 2O 4为推力源。反应温度高达2700℃,反应式为2N 2H 4+N 2O 4 == 3N 2+4H 2O 。对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联氨是氧化剂

B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2

NaOH O 2 O 2 H 2O NH 3

C.属于置换反应D.联氨是还原剂

7.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

A. 气体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

B. 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 气体与浓H2SO4生成铵盐

D. 气体与浓盐酸产生铵盐

8.体积不相同的三个烧瓶中分别盛满了NH3、HCl和NO2,将它们倒扣在水槽中充分溶解后,塞住瓶口取出,烧瓶内三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1:1:1

B. 2:2:3

C. 3:3:2

D.

9.某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在一定温度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该氧化物跟氨气反应只生成氮气和水,若生成的氮气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6,该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 NO

B. N2O3

C. NO2

D. N2O5

10.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g·cm-3, 5%氨水的密度为0.98g·cm-3,若将上述两溶液等

体积混合,所得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D.无法估算

11.将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硫酸铵样品13.2g,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收集到气体4.3L(标准状况),则该样品内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碳酸氢铵和硝酸铵

B.碳酸铵和硝酸铵

C.氯化铵和碳酸氢铵

D.氯化铵和碳酸铵

12.(1)一种白色固体A(纯净物)受热分解得到气体a和b,此外还有水生成,a可使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可使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b的相对分子质量约是a的2.6倍,则a是____ __,b是_________;A可能是__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 实验室常用浓硫酸和盐酸盐晶体共热制取HCl气体,结合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有一种白色晶体A,它与浓NaOH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

瓶收集干燥的B。按右下图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蓝色

喷泉;A与浓H2SO4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C通入AgNO3溶液产生不溶

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右下图装置仪器,挤

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①写出化学式:A___________,B ,C 。

②写出离子方程式

A+NaOH _____

_____。

C+ AgNO3______ _ _____。

13.(1)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NH4Cl和消石灰的方法制取氨气。应选择与下列哪种气体

A. O2

B. CO2

C. H2

(2)实验室中要快速制取氨气可选择下列装置和试剂。

A B C D

(3)实验室中用加热固体NH4Cl和消石灰制取氨气时,装好药品的试管安装时应使试管的管口__________倾斜。试管应夹在____________,对试管加热时,应先___________,然后再对_____________部分集中加热。要制取干燥的氨气,通常使氨气先通过装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然后再收集,收集时应用____________法收集,检验氨气是否充满容器的方法是。

(4)某同学将制取并收集的氨气用下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结果实验没能成功。请你帮助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你认为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5)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内外压强差。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14.限用一种试剂,经过一次实验(可加热)就能鉴别:Na 2CO 3、(NH 4)2SO 4、NH 4Cl 、KNO 3四种无色溶液。[供选择的试剂有:AgNO 3溶液,NaOH 溶液、Ba(OH)2溶液、盐酸]该试剂是 。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验现象和被鉴别的物质分别记录如下:

实验方法:在锥形瓶中加入浓氨水,然后将铂丝加热到红热状

态,再插入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1)该同学探究氨的催化氧化,他选择浓氨水是因为:

。 若想快速看到实验现象,应向浓氨水中加入 或

进行 操作。

(2)你推测他将看到的现象是 ,有关方程式为: 。

16.在100mLNaOH 溶液中加入NH 4NO 3和(NH 4)2SO 4固体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表示 加入的混合物质量和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

试计算:(1)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

(2)当固体混合物的质量是51.6g 时,与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况)是多少L ?

17.在标准状况下,1L 水溶解700L 氨气,所得溶液的密度为0.9g/mL ,求氨水的质量分数及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思考】

1、硝酸、盐酸、硫酸是工业三大强酸,硝酸与其它酸相比有哪些重要的特性?

2、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的循环和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内容】

1、纯净的硝酸是色、挥发、的液体。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以外,还有以下特性:

①不稳定性。

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因此硝酸应保存在色瓶里,放在处;

②强氧化性。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在常温下,铁、铝等金属能与稀HNO3反应,但在浓HNO3中发生现象。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还能与碳、硫、磷等非金属反应,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另外,硝酸也能氧化某些还原性的化合物。如等

2、什么叫光化学烟雾?什么是赤潮?全球人工固氮所产生活化氮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问题?

【方法指导】

[例题]38.4mg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22.4mL(标准状况)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

C.2.2×10-3mol

D.2.4×10-3

[解析]据题意,浓硝酸是适量的,而不是过量的,尽管开始产生的是NO2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逐渐降低,气体将由NO2变为NO,22.4mL(标准状况)气体应是NO2与NO的混合物

解法一:设产生NO2的Cu的物质的量为x,产生NO的Cu的物质的量为y。

3(浓)=Cu(NO 3)2+2NO 2↑+2H 2

1 4 2

x 4x

3Cu+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3 8 2

y 38y 32

据题意,则有

①x+y=mol

g g /64104.383-? ②2x+32y=mol

L L /4.22104.223-? 联立①、②解得:

x=0.45×10-3 mol y=0.15×10-3 mol

故 n(HNO 3)=4×0.45×10-3 mol +3

8×0.15×10-3 mol =2.2×10-3mol 解法二:铜与硝酸的反应中,硝酸起两个作用:酸性和氧化性。据此由氮原子守恒,也即反应消耗的硝酸中的氮元素在生成物中存在于Cu(NO 3)2、NO 、NO 2中,所以硝酸的物质的量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与硝酸铜物质的量的两倍之和

n(HNO 3) = n(被还原的HNO 3) +n(酸性的HNO 3) =n(气体)+2n(Cu(NO 3)2

=mol L L /4.22104.223-?+2×mol

g g /64104.383-? =2.2×10-3mol.

[答案]

【练习】

1、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有害气体主要是

A. 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

B.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C. 二氧化硫

D. 氟氯烃

2.治理太湖污染是我国目前重要的环保工程,措施之一是在太湖流域推广无磷洗衣

粉,这是继无氟冰箱,无铅汽油推广以来又一重要“绿色化工产品”,下列关于磷污染说法正确的是

A. 磷是营养元素,促进鱼类大量繁殖

B. 磷是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动植物

C. 磷导致藻类疯长,鱼类因缺氧而无法生存

D. 磷促进水中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3.下列药品保存在棕色瓶中的是

A. 浓硝酸

B. 浓盐酸

C. 纯碱

D. 氢氧化钠

4.硝酸与各种金属单质反应时,一般不会生成的物质是

A.NO

B.NO 2

C.NH 4NO 3

D.H 2

5.下列关于硝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B.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

C. 稀硝酸和较活泼的金属反应,一般不生成氢气

D. 稀硝酸跟铜反应,N 的化合价由+5降为+2;浓硝酸跟铜反应,N 的化合价只能由+5降为+4.可见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6.

A.Na +、H +、C u2+、NO -3

B.Na +、Fe 2+、H +、NO -3

C.NH +

4、Cl -、SO -24、OH - D.HCO -3、NH +

4、Na +、OH -

7.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盐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粉质量

A.FeCl 3

B.Na 2CO 3

C.KNO 3

D.FeSO 4 8.3.2 g 铜与过量硝酸(8 mol ·L -1,30 mL)充分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 2和NO ,反

应后溶液中所含H +为amol,则此时溶液中所含NO -

3

A.(0.2+a)mol

B.(0.1+a) mol

C.(0.05+a) mol

D.a mol

9.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A.FeO + HNO 3

B.C + HNO 3

C.Cu + HNO 3

D.CuO + HNO 3

10、请把下列化学物质和相应的名词一一..

对应起来: A 、SO 2 a 、酸雨

B 、氟里昂 b 、温室效应

C 、塑料制品 c 、臭氧空洞

D 、CO 2 d 、白色污染

E 、磷、氮 e 、光化学烟雾

F 、N x O f 、赤潮11.有的浓硝酸呈黄色,这是因

为 ,方程式为 。硝酸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常温时浓硝酸可以使金属_____ __等发生 ,这是因为在金属表面生成了致密的 。所以浓硝酸在常温下贮存和运输时,可用 或 制成金属容器来盛装。

12.将红热的黑色固体单质甲放入一久置呈黄色的溶液乙中,充分反应后,产生由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 ,A 在常温下不与空气作用,将A 做如下的实验:

(1)推断各物

质的化学式:

甲:____ ___;乙:____ ___;丙:____ _ ___;

A :____ ____;

B :___ ____;

C :______ ___。

(2)写出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A 、B 、C 、D 、E 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

示。其中A 在常温下为气态单质,则

A 为______;

B 为______;

C 为______;

D 为______;

E 为__ _ _;

由B →C 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4.两份铜的试样分别与浓硫酸、稀硝酸反应。

(1)若消耗硫酸和硝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则两份铜的试样的

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

(2)若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相同(STP ),则两份铜的试样的质量比是__ __ _。

15.在500mL0.2 mol ·L -1的稀硝酸中加入1.92克铜片,让其充分反应。试求.

(1)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的体积?

(2)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3)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4)若要使溶液中的Cu2+全部转化为Cu(OH)2沉淀,应加入0.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毫升?

氮的循环习题

1.下列试剂①浓氨水②氯水③硝酸银④浓硝酸⑤浓盐酸其中必须用棕色瓶装的是

A.全部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A. 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

B. 雷雨闪电时,大气中产生了一氧化氮

C. 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

D. 在一定条件下由氨气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3.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4.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骗人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A.测定密度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5.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是

A. N 2

B. NO

C. NO 2

D. NH 3

6.将盛满NO 2的大试管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充分吸收后,试管内溶液的浓度为 (设试管内溶液没有逸出)

A. 0.036mol ·L -1

B. 0.018mol ·L -1

C. 0.033mol ·L -1

D. 0.045mol ·L -1

7.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是易溶于水的晶体②铵盐中的氮元素均为-3价 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只能跟碱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草木灰混合施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8.某硫酸铵肥料,实验测得含氮的质量分数为20%,该样品中可能混有

A. 碳酸氢铵

B. 硝酸铵

C. 氯化铵

D. 磷酸氢二铵[(NH 4)2HPO 4]

9.城市粪便的排放,化肥的使用,会使地下水中含氮量增高,其中对人体有害的含氮污染物主要形态是

A. NO 3-

B. NO 2-

C. NH 4+

D. 有机氮

10.往一由铁、铜组成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 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 1 g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 2SO 4,充分振荡后,余下金属m 2 g ,则m 1与m 2之间的关

A.m 1>m 2

B.m 1<m 2

C.m 1=m 2

D.无法确定

11.能表示浓硝酸有强氧化性的事实是

A. Na 2CO 3遇浓硝酸放出CO 2气体

B. Cu(OH)2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浓硝酸

C. Fe 在冷浓硝酸中呈钝态

D. 分别沾有浓氨水和浓硝酸的两支玻璃棒相靠近产生白烟

12.a mol Cu 与含b mol HNO 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被还原的3HNO 的物质的量一定是

A.(b -2a )mol

B. b/4 mol

C. 2a/3 mol

D. 2a mol

13. 把a L 含(NH 4)2SO 4和NH 4NO 3的混合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b mol 烧碱刚好把3NH 全部赶出,另一份与BaCl 2溶液完全反应,消耗cmol BaCl 2.则原溶液中c(NO 3-)为 A. 1L mol a c 2b -?- B. 1L mol a

c 4b 2-?-

C. 1L mol a c b 2-?-

D. 1L mol a

2c 2b -?- 14.某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简图如右图所示。

(1)该生态系统的豆科植物不施氮肥,

仍能表现出良好的长势,其原因是

。 (2)写出工业固氮的化学方程式

。 (3)雷雨中常会有微量的HNO 3为农作物所利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HNO 3形成过程: 。

(4)硝化细菌会将NH 3氧化为亚硝酸或HNO 3,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5. 现有A 、B 、C 三种气体,A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O 2反应生成B ,B 不溶于水,但却能与O 2反应生成C ,A 和C 都能溶于水,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两者水溶液相混合得到了D 的溶液,请填答A 、B 、C 、D 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A →

B 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 X 、A 、B 、C 、D 、E 、F 、G 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A 、C 为无色气体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回答下列问题:

(1)X 为_______,A 为_______C ,为_______,E 为_______,F 为_______,G 为______。

(2)写出由A →D 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G →E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铜屑和稀HNO 3为主要原料制取Cu(NO 3)2·6H 2O 晶体,有下列两种途径:

(1)Cu ????→?3HNO 稀Cu(NO 3)2??→?结晶Cu(NO 3)2·6H 2O

(2)Cu ?????→?空气中加热CuO ????→?3HNO 稀Cu(NO 3)2??→?结晶Cu(NO 3)2·6H 2O

试回答:选用方法 好,原

因 。

18.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

(2)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检验集气瓶中的NH 3的是否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图1 图2 19.Cu 与稀硝酸反应来生成NO ,NO 是一种无色气体,但在空气中NO 很容易被氧化成的NO 2,因此很难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于是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次课外活动,要求同学们用常用的仪器设计一套装置,这套装置能达到如下目的:

① 用Cu 与稀硝酸反应制备NO ;② 能观察到NO 颜色;③ 能演示NO 遇到空气由无色变成红棕色;④试验过程中无污染

某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设计了一套装置(右上图所示),请你认真研究这套装置,然后回答问题。

实验操作:在分液漏斗下端缠上螺旋状铜丝,U 型管向左倾斜,塞上带分液漏斗的的橡皮塞,并使管内不留空气。

(1)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动停止?

(2)上述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

(3)向U 型管中加稀硝酸时能否加满?为什么?

(4)如果不用倾斜U 型管,直接塞上塞子管内也不会留空气,而且反应可正常进行。如何改进这套装置?

(5)你猜这位同学会如何演示NO 遇到空气由无色变成红棕色的过程呢?

20.某化肥厂用NH 3制硝酸,再进一步制NH 4NO 3,已知NH 3制HNO 3时产率为88%。若用100t NH 3制NH 4NO 3时,用于制HNO 3的氨为多少 t ,可制出NH 4NO 3 t 。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

1D 2B 3BD 4B 5C 6 A

7.O H N C NH NO 2

236540046+?+催化剂

NO NH 3 2:3 8.装置甲的作用有:①干燥气体;②使两气体充分混合;③观察气泡以调节氢、氮气流速率(注:只要求三项中的任两项)

NH 3、N 2及H 2的混合物。

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导管口,有白烟生成可说明有氨生成

9.N 2O 3

10.根据方程式3NO 2+H 2O =2HNO 3+NO 可知,试管中气体的红棕色消失,液面将上升至试管容积的大约2/3处,剩余气体为NO ,且体积为原NO 2体积的1/3,即:15mL ×

1/3 =5

第二课时

1AB 2D 3C 4C 5B 6D 7C 8A 9A 10C 11D

12.(1)NH 3;CO 2;NH 4HCO 3;(NH 4)2CO 3;

(2)NH 4Cl NH 3 HCl NH +

4+OH

- NH 3↑+H 2O Ag ++Cl -=AgCl ↓ 13.(1)A (2)BD

(3)略向下,距管口约1/3处,对试管整体进行均匀加热,装药品,碱石灰,干燥管,向下排空气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容器口附近,观察试纸是否变蓝。

(4)装置气密性差;氨气未收集满;装置不干燥。

装置气密性好且干燥;氨气要收集满

(5)BD

14. Ba(OH)2 (1)

Ba 2++CO -23===BaCO 3↓ Na 2CO

3 (2)

△ △

2NH +

4+SO -24+Ba 2++2OH -

BaSO 4↓+2NH 3↑+2H 2O

(NH 4)2SO 4 (3)NH +

4+OH - NH 3↑+H 2O NH 4

Cl

15.(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可以挥发出氨气,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NaOH 或CaO 加热

(2)有红棕色气体出现,随后又消失,然后出现白烟;

4NH 3+5O 2 4NO+6H 2O ,2NO+O 2=2NO 2,3NO 2+H 2O = 2HNO 3+NO ,

HNO 3+ NH 3=NH 4NO 3

16.(1)当加入34.4gNH 4NO 3和(NH 4)2SO 4固体混合物时,不再放出氨气,说明NaOH 恰好反应完。由NH +4→NH 3→NaOH 得,

11.2L 氨气对应NaOH 为0.5 mol ,c(NaOH)=5mol ·L -1; (2)16.8L

17. 34.7%;18.4

第三课时

1.B

2.C

3.A

4.D

5.D

6.A

7.AC

8.B

9.AC 10.略

11.浓硝酸分解出的NO 2部分溶于硝酸;

4HNO 3受热或见光4NO 2↑+O 2↑+2H 2O Cu+4NHO 3(浓)=Cu(NO 3)2+2NO 2↑+2H 2

3Cu+8HNO 3(稀)=3Cu(NO 3)2+2NO↑+4H 2

Fe 、Al ;钝化;氧化膜;铝;铁

12.(1)甲:C 乙:HNO 3(浓) 丙:Cu

A : NO 2、CO 2

B :CaCO 3

C :NO

(2)C +4HNO 3=4NO 2↑+CO 2↑+2H 2O

13. A.N 2;B.NH 3;C.NO ;D.NO 2;E.HNO 3;4NH 3+5O 2

4NO +6H 2O

14. 4︰3;2︰3

15. 0.448L ;0.04mol/L 0.16mol/L 400mL

氮的循环习题参考答案

1.B

2.D

3.D

4.D

5.C

6.D

7.B

8.A

9.B 10. A 11.C 12.A 13.B

14.(1)根瘤菌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从而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

(2)N 2+ 3H 2 2NH 3

(3)N 2+O 2 放电2NO ;2NO+O 2=2NO 2 ;3NO 2+H 2O =2HNO 3+NO (4)2NH 3+3O 2硝化细菌2HNO 2 +2H 2O ;2HNO 2+O 2 硝化细菌 2HNO 3

高温、高压 催化剂 Pt △ △

15.A .NH 3 B .NO C .NO 2 D .NH 4NO 3

4NH 3+5O 2 4NO+6H 2O

16.(1) NH 4HCO 3 CO 2 NH 3 NO NO 2 HNO 3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3Cu+8H ++2NO 3-=3Cu 2++2NO↑+4H 2O

17.(2)消耗的HNO 3量少,参加反应的HNO 3全部转变为Cu(NO 3)2,并且无污染气NO 产生

18.(1)2NH 4Cl+Ca(OH)2 2NH 3↑+CaCl 2+2H 2

O

2

气已收集满 (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4

)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

19. (1)当产生的气体将硝酸推至不与铜丝接触时

(2)开始铜丝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U 型管中左液面下降,右液面上升,一段时间后停止运动

(3)不能,加满后,实验过程中会有硝酸溢出

(4)将U 型管设计的左边低,右边高

(5)打开活塞,使气体进入漏斗的球形部位

20. 53.2;220.3

Pt △ △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容《氮的循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以及设计过程来进行我的说课。 《氮的循环》选自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但由于他们刚接触高中课程,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状态各有差异,在氮的循环过程中对物质循环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新挑战。以在思维习惯上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生物固氮与自然固氮,氮气的性质,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并能用化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接下来的是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教学容的地位,我将理解并掌握氮的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设为本节课的重点。把以氮的固定为线索建立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 (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线;采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采用的现场演示实验和媒体辅助教学。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尤溪一中陈昌祥 一、教学设计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不论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

氮的循环学案 文档

《氮的循环》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 2、掌握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掌握氨的性质。 3、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在生产 中的应用。 4、掌握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 1. 氮的存在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以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以的形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土壤中和水体中。 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⑴在自然界中豆科植物根部的_,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__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和,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成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和 ,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_______与______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⑵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氮气转化为__________,再根据需要进一步转化成各种_________,如和。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放电等,氮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能与、等物质发生反应。 N2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2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氮的固定 ⑴使空气中__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的氮叫氮的固定,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式。 ⑵自然固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和 ⑶合成氨和仿生固氮属于________________。 5、可逆反应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_______ 代替___________

《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3.2圆的对称性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2.理解垂径定理及逆定理的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应用。 一、课前预习 自学课本P96,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上,到的距离等于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点在、点在。 3.连接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__________,经过圆心的弦叫做_________。 4.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 ,简称 .如图,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或“”。 5.弧包括和,大于半圆的弧称为,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半圆既不是,也不是。优弧一般用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劣弧一般用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图,以A、D为端点的弧有两条,优弧ACD(记作 )劣弧ABD(记作 )。 二、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 3.右图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小组讨论】 4.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 CD⊥AB,垂足为M. (1)此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那些等量关系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垂径定理:。 用几何语言表达:∵∴ 在下列图形中,哪些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 三、典型例题

E O B A E O B A E O B A E O B A D O B A 例1 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例2: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即图中 CD,点O是CD的圆心),其中CD =600m,E为CD上一点,且OE⊥CD,垂足为F,EF=90m。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四.练习: 1.半径为4cm的⊙O中,弦AB=4cm, 那么圆心O到弦AB的距离是。 2.⊙O的直径为10cm,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3cm,则弦AB的长是。 3.半径为2cm的圆中,过半径中点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弦长是。 (1)题(2)题(3)题(4)题(5)题 4.如图,在⊙O中,AB、AC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弦,OD⊥AB于点D,OE⊥AC于点E, 且AB=8cm,AC=6cm,那么的⊙O的半径OA长为。 5.弓形的弦长AB为24cm,弓形的高CD为8cm,则这弓形所在圆的半径为 _____ 6.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 求证:AC=BD 五.小结感悟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分层作业B本》第21-22面,17题选做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九年级上圆的对称性(1)导学案

圆的对称性(1)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圆的中心对称性及有关性质的过程 2、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及有关性质 3、会运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及有关性质 难点:运用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二、知识准备: 1、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 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研究中心对称图形? 三、学习内容: 1、按照下列步骤进行小组活动: ⑴在两张透明纸片上,分别作半径相等的⊙O 和⊙O ' ⑵在⊙O 和⊙O '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 、∠'''B O A ,连接AB 、''B A ⑶将两张纸片叠在一起,使⊙O 与⊙O '重合(如图) ⑷固定圆心,将其中一个圆旋转某个角度,使得OA 与OA '重合 在操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的命题反映了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对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你还有什么思考?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你能够用文字语言把你的发现表达出来吗? 3、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4、试一试:如图,已知⊙O 、⊙O '半径相等,AB 、CD 分别是⊙O 、⊙O '的两条弦填空: (1)若AB=CD ,则 , (2)若AB= CD ,则 , (3 ',则 , 5么如何来刻画弧的大小呢? 弧的大小: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例1、如图,AB 、AC 、BC 都是⊙O 的弦,∠AOC=∠BOC ∠ABC 与∠BAC 相等吗?为什么? ’ ’ C ︵ ︵

氨说课稿

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氨-硝酸-硫酸》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1、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 实验能创设参与实践的情景,并且具有激发兴趣、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形成科学品质的诸多功能。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教学理念。 2、“互动· 体验· 感悟· 创新”的理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体验课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行为习惯,并用类比推理等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 (必修)>第4章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氨,第二部分浓硫酸、硝酸。本节课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掌握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他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用途。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知识与技能: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提高学生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程度,确立了以上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依据

氮的循环教学导案及习题设计

氮的循环教案及习题设计

————————————————————————————————作者:————————————————————————————————日期: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氧气、氢气的反应,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溶解性,一氧化氮与氧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课前学案【旧知回顾】 元素的游离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的化合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总结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状态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氮气 1、 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稳 定结构,要破坏这种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 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 2、氮的 自然 通过豆科作物的________把空 高能固氮 人工 化学固氮:反应的方程式仿生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第一课时导学案

2009级高一化学教、学、练一体化编制人岳荣芝审核人教学案编号

学案设计 教案设计(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且含量很大,现已有科学家设计出了液氮蒸汽机,即利用液氮的蒸发来驱动机车,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主要依据是() A.液氮的沸点为-195.8°C,远低于常温B.氮气与氧气反应放热 C.氮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D.氮气在空气中约78%(体积分数) 2、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合成氨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NH3 3、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A.NO2B.NO C.O2D.Cl2 4.下列气体能造成空气中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是() A.CO B.SO2C.NO2D.Cl2 5.关于氮气的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B.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氮C.在水中溶解度小(通常情况下)D.跟氢所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氮气是氧化剂 6.将12LC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到8L(相同状况),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NO的体积比可能为 () ① 1 :2 ②2 :1 ③2 :3 ④3 :2 A.①B.②④C.①③D.② 7、同温同压下,在三支相同体积的试管里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两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V1>V2>V3B.V1>V3>V2C.V2>V3>V1D.V3>V1>V2

九年级数学下册 2_1 圆的对称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第2章圆 2.1 圆的对称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圆的定义,理解弧、弦、半圆、直径等有关圆的概念. 2.从感受圆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到圆形及圆的形成过程,探索圆的有关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圆的相关概念 2、难点:理解圆的相关概念 导学过程:阅读教材 , 完成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1:知识准备Array(1)举出生活中的圆的例子. (2)圆既是对称图形, 又是对称图形。 (3)圆的周长公式C= 圆的面积公式S= 2:探究 (1)圆的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固定的端点O叫做,线段OA叫做.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读作“” 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圆的定义○2:到的距离等于的点的集合. (2)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叫做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叫做直径 (3)弧: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都叫做半圆 优弧:半圆的弧叫做优弧。用个点表示,如图中叫做优弧 劣弧:半圆的弧叫做劣弧。用个点表示,如图中叫做劣弧 等圆:能够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等弧:能够的弧叫做等弧 【课堂活动】 活动1:预习反馈 活动2:典型例题 例1 如果四边形ABCD是矩形,它的四个顶点在同一个圆上吗?如果在,这个圆的圆心在哪 里?

AD//. 例2 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BC Array 活动3:随堂训练 1、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5m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2、你见过树木的年轮吗?从树木的年轮,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树木生长的年轮。把树木的年轮看成是圆形的,如果一棵20年树龄的红杉树的树干直径是23cm,这棵红杉树的半径平均每年增加多少? 活动4:课堂小结 圆的相关概念: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以点O为圆心作圆,可以作() A.1个 B.2个 C.3个 D.无数个 2.确定一个圆的条件为() A.圆心 B.半径 C.圆心和半径 D.以上都不对. 3.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B、CD的延长线交于点E,已知DE , AB2

201x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1圆的认识27.1.2圆的对称性2导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2019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1圆的认识27.1.2圆的对称性 2导学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年级九学科数学课型新授授课人 学习内容圆的认识--圆的对称性 学习目标1、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与逻辑推理得出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2、能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问题。 3、培养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学习重点利用圆的轴对称性与逻辑推理得出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能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问题。 导学过程复备栏【温故互查】 1.圆是什么对称图形?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弧,弦有怎样的关系? 【设问导读】 如图,如果在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垂直于直径CD的弦AB,垂足为P,再 将纸片沿着直径CD对折,比较AP与PB,AC与CB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 结论? 已知,在⊙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AB,垂足为P, 求证:AP=BP, AC=CB,AD=BD 证明:连结CA、CB、OA、OB,则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在“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中, “垂直于弦的直径”这句话包含哪几个条件: 得到哪几个结论: 如图∵ ∴

2、 平分弦的直径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 如图∵ ∴ 3、平分弧的直径这条弧所对的弦 如图∵ ∴ 总结:以上每个定理都包含哪几个关系:①,② ③,④,⑤ 这5个关系由其中任意2个关系,即可得出另外3个关系。 【自学检测】 1.判断正误: (1)直径是圆的对称轴.() (2)平分弦的直线垂直于弦.() (3)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4)弦的垂直平分线必定经过圆心。() 2.如图,在⊙O中,⊙O的半径长为5cm,OC⊥AB于C,OC=3cm,求弦AB 的长. 【巩固训练】 4、如图,若⊙O的半径为5,弦AB长为8,求拱高CD. 【拓展延伸】 这是一个圆形的零件,你能告诉我,它的圆心的位置吗?你有什么办法?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高中化学《2氮的循环》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 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 课时。本节课为第3 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HNO3 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 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氮的循环第 3 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主题一、硝酸 II 研讨改进和实施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汇报、改进和实施实验方案 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水平 I 复习和预习 模型认知 诊断实验探究物质性质和认识物质的水平 IV 问题解决和展示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真实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和交流, 在线展示改进后方案并相互评价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化学价值认 识水平 III 概括反思和提炼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讨论、汇报对含 氮物质转化关系的梳理情况发展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思路水平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章 圆 课题 圆的对称性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圆的对称性 【学习目标】 1.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从圆具有旋转不变性,深入领会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历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索,学会运用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解决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 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学习难点】 “圆心角、弧、弦之间关系定理”中的“在同圆或等圆”条件的理解及定理的运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其对称轴是什么? 答:由沿过圆心的直线折叠可知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圆还有哪些特殊性质? 答:(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 (2)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即圆具有旋转不变性.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圆的对称性 阅读教材P 70~P 71,完成下面的内容: 圆的对称性指哪些? 答:(1)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经过圆心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 (3)一个圆绕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范例1: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是( C ) A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B .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C .当圆绕它的圆心旋转89°57′时,不会与原来的圆重合 D .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中心只有一个 仿例1:如图所示,⊙O 与⊙O′是任意的两个圆,把这两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是直线OO′. ,(仿例1题图)) ,(仿例2题图)) 仿例2:如图所示,AB 的长为10cm ,且CD⊥AB 于点O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54 πcm 2 ,.) 知识模块二 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轴对称图形复习导学案

轴对称图形复习导学案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学科导学案 教师:学生: 年级八日期: 12-07-28 星期:时段:10:00-12:00

知识点二:轴对称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叠的点)叫做对称点。 例2:标出下列图形中的对称点 知识点三: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2、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①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沿某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 ②轴对称是反映两个图形的特殊位置、大小关系;轴对称图形是反映一个图形的特性。 联系: ①两部分都完全重合,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 ②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这两个部分图形就成轴对称。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线段、相交的两条直线等。

知识点四: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引入: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有什么关系? <1)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折叠后,点A与A′重合吗? 于是有PA=,∠MPA==度 <2)对于其他的对应点,如点B、B′,C、C′也有类似 的情况吗? <3)那么MN与线段AA′,BB′,CC′的连线有什么关 系呢? 归纳:经过线段并且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知识点五: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与这条线段的距离思考:反过来,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上. 例3:、如下图,AD⊥BC,BD=DC,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 例4、△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 线,AE=3cm,△ABD的周长为13cm,求 △ABC的周长。 知识点六:轴对称的性质以及轴对称图形:

电解质说课稿

电解质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地位和作用 鲁科版化学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二节内容,是在前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基础上,初步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和状态的有关知识,初步介绍了电解质及其电离及离子反应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化合物,为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常见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⑶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迁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的条件实质,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教法分析 拟采用温故引新、实验促学、启发归纳、讲练结合等教与学的方法。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由学生初中以及前面一节学过的与本节相关的旧知识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对离子反应条件实质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启发归纳,最终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学法指导:由已知推知未知,循序渐进,理解记忆,着重组织学生表达组织实验能力训练。 三、过程分析 1整体教学思路:本节课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电离概念及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通过电解质溶液导电的事实,引出电离的概念,分析不同电解质电离的特点总结出酸碱盐的定义,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反应事实引出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三课时依据离子反应的实质,介绍几种重要例子的Cl -、SO 42-、CO 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 2、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本课时分三步完成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程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类图,指出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另外一种分类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演示教材p40的“联想,质疑1”,演示实验:盐酸、NaOH 溶液、NaCl 溶液、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从而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指导学生对比两个概念中的关键字的不同描述,明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是化合物。借助“身边化学”栏目使学生认识到电解质与生命活动的相关知识,加深对电解质的理解。 第二步对本课时重点内容电离的概念采取以下方法突破,先提出问题: 1、为什么实验演示中的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它与金属导电又有何不同? 2、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3、为什么固体的氯化钠能不能导电而NaCl 溶液导电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并结合教材P41NaCl 导电性实验分析归纳出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再通过H 2SO 4、 Na 2CO 3、CuSO 4、BaCl 2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巩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第三步总结酸碱盐的定义 学生通过教材P42“迁移应用”进一步强化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分析各组的电离方程式的特点,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教师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全部”,在通过NaHSO 4=Na ++H ++SO 42-的讲解,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电离方程式书写的难点。 教师小结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32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 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氮的循环 氨与铵态氮肥 硝酸及其应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 雾、富营养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 【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交流。 【小组交流】选取二个小组作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其他小组的成果课后以科技小报的形式展示或收录到成长档案袋中。 【点评评价】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演示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 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 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 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圆的对称性—知识讲解(提高)

圆的对称性—知识讲解(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圆的对称性;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的方法; 2. 通过探索、观察、归纳、类比,总结出垂径定理等概念,在类比中理解深刻认识圆中的圆心角、弧、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三组量:两个圆心角、两条弦、两条弧,只要有一组量相等,就可以推出其它两组量对应相等,及其它们在解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圆的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要点诠释: 圆具有旋转不变的特性.即一个圆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要点二、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要点诠释: (1)一个角要是圆心角,必须具备顶点在圆心这一特征; (2)注意关系中不能忽视“同圆或等圆”这一前提. 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要点三、垂径定理 1.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要点诠释: (1)垂径定理是由两个条件推出两个结论,即 (2)这里的直径也可以是半径,也可以是过圆心的直线或线段. 要点四、垂径定理的拓展 根据圆的对称性及垂径定理还有如下结论: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圆的对称性(2)导学案

M O B A C P O B D C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2圆的对称性(2)导学案 【知识扫描】 1.圆既是 图形,又是 图形. 2.通过圆的轴对称性探究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符号语言: ∵AB 是直径(或AB 经过圆心O ) 且AB ⊥CD ∴CP=DP , BC= BD ,AC= AD. 3.友情提醒: ①由圆的半径、弦的一半和圆心到弦的垂线段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有关圆计算问题的基本图形,经常结合垂径定理得到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来解题 ②常用的辅助线:引圆的半径及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弦心距) 【基础演练】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圆是轴对称图形 B.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C.圆的任一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 D.经过圆心的任意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2.如图,⊙O 的直径CD 与弦AB 相交于点M,只要再添加一个条件: ,就可得到M 是AB 的中点.

B E D C A O E D C A O P B A O P O 3.在圆中有一条长为16cm 的弦,圆心到弦的距离为6cm,该圆的直径的长为 ________cm. 4.如图,在⊙O 中,直径AB=10.弦CD ⊥AB.垂足为E,OE=3.求弦CD 的长. 5.如图,若AB 是⊙的直径,弦CD ⊥AB ,垂足为E ,那么下列 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CE=DE B. BC= BD C.∠BAC=∠BAD D.AC >AD 【能力提高】 6.⊙O 的半径为5,弦AB ∥CD ,若AB=6,CD=8,则弦AB 和弦CD 间的距离EF=_____________. 7.如图,⊙O 的直径为10,弦AB 的长为8,P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则OP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_. 第7题 第8题

《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_铜与硝酸反应 二、实验器材 (一)实验仪器 方案一: 器材:铁架台(夹子)、胶头滴管、微型混合气体发生仪、单孔塞、玻璃弯导管、气球、皮筋、乳胶管、止水夹 方案二: 器材:大针筒、胶头滴管玻璃管部分、小橡胶塞一个、小烧杯一只 方案三: 器材:U形管一只、乳胶管、止水夹2个、玻璃导管、烧杯、单孔塞、洗耳球、 (二)实验药品 硝酸、铜片、蒸馏水、空气、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点 1.微型化——药品用量少 2.一体化——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二氧化氮气体与水反应、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均可在一套装置完成。 3.简约化——装置简单,可操作性较强,演示实验可应用食物投影方便观察,效果明显,分组实验可行性强。 4.绿色化——节约药品,无有毒气体扩散。 四、实验设计思路 鲁科版教材实验直接用试管,管口放置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球进行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学生分析总结,该实验有如下不足: 1.要求在通风橱中进行,对实验场所有所限制; 2.有毒气体不能被很好吸收,有毒有污染; 3.大量空气的存在,干扰对一氧化氮气体的观察; 4.药品用量多,不节约;

5.两种药品直接混合,无法控制反应。 本着克服以上不足的目的,组织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装置体现微型化、一体化、简约化、绿色化的原则。 五、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铜与硝酸反应原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尾气处理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原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建立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实验教学内容 1.实验目的:优化铜与硝酸反应实验 2.实验原理: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 O2=2NO2 3NO2+H2O= 2HNO3+NO 3.实验药品:铜片、浓、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空气 4.实验仪器:自主设计选择 5.组织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6.实验成果:画出装置图,演示实验过程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讨论分析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设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行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方案展示,全班讨论评价 (四)部分成果展示 方案一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学案 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学案第二课时 设计人:莱芜四中吕荣海 2009.11 【学习目标】 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重点】 氨气与水的反应及还原性。 铵盐的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 【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和基础训练 【自学过程】 3、氨与铵态氮肥 1)氨物理性质: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 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氨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氨水中存在粒子 问题一: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二: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具有下列性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 与酸的反应 氨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NH 3 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与氧气的反应 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氨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氮肥(主要成分为()、氮肥(主要成分为)、 和氮肥——尿素[CO(NH 2) 2 ] 2) 铵盐 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受热容易分解。如: NH 4 Cl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 NH 4HCO 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将生成的气体

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现象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碱共热都能生成氨气,因此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利用该性质可检验的存在。 3)NH 3 的制取 实验室中可以用和(填化学式及状态)共热制NH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法收集 NH 3。检验集气瓶中的NH 3 的是否已收集满,方法 是。可以用来干 燥NH 3。(选填序号a.碱石灰,b.浓硫酸,c.P 2 O 5 ) 针对性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 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 4 + B、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生成NH 3 C、NH 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 2 共热生成NO 2 D、NO、NO 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 3 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 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 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C.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 D. NO是红棕色气体 3、现有A、B、C三种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能与O 2反应生成B,B不溶于水,但却能与O 2 反应生成C,A和C都能溶于水,前者呈碱性,后者呈酸性,两者水溶液相混合得到了D的溶液,请填答A、B、C、D的化学式: A , B , C , D 。 E、A→B的化学方程式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