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txt熬夜,是因为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赖床,是因为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朋友,就是将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么?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研究5 所见即所学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研究7 梦,并不浪漫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Nicholas Spanos认为催眠不过是一种提高了的动机状态。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没有介绍某个特定实验,而是总结了多人研究。

三结果和讨论

催眠术中两个关键因素使人们相信其是一种被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被催眠的被试认为起行为是不随意的

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

四研究发现的意义:

人们不可能在违背自己愿望时被催眠——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五近期应用:

1支持者:

2反对者:

3另外一种观点:催眠的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塑造。

第三章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

经典条件反射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华生

基本目标:1证明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2证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行为来自于无意识——是错误的。

批评:1该研究的伦理道德

2怀疑华生关于这些恐惧会无限持续下去的假设。“消退”

应用:广告

近期研究指出恐惧症中,家庭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比环境方面的影响要大的多。

研究11 敲敲木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情境——行为——结果——强化=学习

——惩罚=不学习

理论假设:迷信行为:敲打木头,忌讳从梯子下面走,携带一枚硬币……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

方法:斯金纳箱中的鸽子

结果:鸽子变的“迷信”了

讨论:迷信的消退非常难——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批评和后继研究: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

近期应用:1人们在睡觉时可能比清醒时更迷信

2检验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作用

讨论:迷信行为有其积极的功能(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作出攻击行为

班杜拉模仿

一理论假设: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被试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3“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机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就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五后继研究: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奖励/惩罚

六意义:

1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么样通过简单的模仿成人而习得的,甚至成人可以不真正出现。

2为数百项关于人或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2988335.html,/`cgboeree/bandura.html)

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自我预言实现罗森塔尔聪明鼠/笨老鼠双盲实验学校教学

一理论假设:“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方法:橡树学校的学生

三结果

四讨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 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的儿童强

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3 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候,他们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的学生

4 低年级教师对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老师不同。

五研究意义:

激起人们对IQ测验进行争论。

六近期应用:

人际期望理论

研究14 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阿希人是怎么样在心理或者认知上组织各种互不相连的特征,并产生一个完整的印象。一理论假设

假设人有5种不同的特征,A,B,C,D,E。

理论一:印象的形成就是把这些特征简单相加的结果:

理论二:一体化模式,每个个性特征之间是彼此关联的。

他所关注的是个体在对他人形成某种整体印象时的认知过程。看中的不是印象中的情绪成分,而是认知成分。

“热情—冷酷”研究

二方法

10项实验报告研究

“核心”特征“边缘”特征

在每项研究中,两组被试除了在形容词表中有一个词有不同以外,其他情况都相同。

“热情—冷酷”“有礼貌—粗鲁”

三结果

测量:1被试对被描述者所写的简介2 计算不同组的被试从18对形容词中选择每个词的人数的百分比。

“热情”组的选择褒义词的百分比高的惊人。

但“有礼貌—粗鲁”两组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观点:1 某些性格特征扮演着核心特征的角色,而其他性格特征则属于边缘特征。

2 个体的思维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五批评以及影响

1批评:不是对真人进行评价,只是围绕着对人的描述来进行的。

凯利在真实生活中重复了该实验。“热情—冷酷”的教授。验证支持阿希的实验结果

2 影响认知心理学

六近期应用

对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有深远影响。

1 后继研究证明虽然“热情—冷酷”的教授在受学生喜爱方面会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学生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

2 选择朋友,约会对象,合作者和雇员时,除了约会对象外,人们更注重人格品质而最少关注外表。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外表信息(特别是选择约会对象时),而女性而更注重人格品质方面的信息。

3 网络人际关系的独特之处,改变了印象形成的规则:

A人们在彼此认识之后仍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匿名状态

B 外表对亲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大大减少

C 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身体距离的作用显著降低

D 个人对新人际关系的发展速度的控制力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中的。

研究15 心中的地图

托尔曼 Tolman “认知—行为主义”

一理论假设

1 如果不对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考察,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学习的本质及其复杂性。

2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分析可观察的行为而客观的,科学的推断。二方法和结果

1 “潜伏学习实验” 3组小白老鼠 A 控制组B无奖励组C延迟奖励组

2 “空间定向”实验训练老鼠走迷宫,然后将原路堵住,老鼠最总选择距先前食物出现位置最近的路线,而不是刺激反应理论应该选择的路线

三讨论

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有可能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当老鼠有过分强烈的动机(过于饥饿)或者受到过多挫折时,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四后继研究和应用

1影响了认知心理学

2环境心理学(规划环境使之与人类认知地图想吻合)

3旅游领域用托尔曼的思想来检验那些到尚未开发的崎岖的旅游的人是怎么对那些地区形成认知的。

4 有关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上网时的“心理地图”

研究16 感谢记忆

罗夫特斯Loftus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靠性

一理论假设

探讨含有假定前提的问题对改变人们关于事件记忆的作用。

二方法和结果

1 实验一观看短片提问A组“轿车闯过停车路标的车速多快?”B组“轿车右拐时车速多快?”最后提问“轿车前面是否有停车路标?”两组的回答有显著性差异。

2 实验二延迟记忆测验问题的措辞改变了被试关于目击事件的记忆。

3 实验三提问中的一些错误假定的前提是否会使目击者在重建对某事件的记忆时,把未曾出现的事件中的物体包括近来。两组的差异显著。

4 实验四进一步验证实验三,仅仅提到某物,(你是否看到谷仓?)是否可以使被试把它补充到记忆中去。直接提问组和错误假定组的差异存在显著差异。在直接提问组与控制组之间也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

三讨论

记忆存在重构

四近期应用

目击证人领域 Loftus也研究被压抑的童年记忆

研究17 爱的发现

哈罗

一理论假设

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以外,应该还有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二方法

1代理母猴:木制母猴与铁丝母猴

2“矿场研究”把小猴子放到陌生的环境中,设置三种情况:A仅出现木制母猴B仅出现铁丝母候C两者都不出现观察小猴子的反应。

3 最后探索小猴子和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具有持久性。

三结果

1 偏爱木制母猴,甚至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小猴子,与木制母猴呆在一起的时间也比与铁丝母猴一起长。

2 “旷场研究”进一步证明小猴子对木制母猴的依恋,

3 依恋的持续时间很长,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索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

四讨论

接触安慰对小猴子与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所得的结论与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改变了心理学。

五批评与研究发展的意义

1 批评人类与猴子的依恋过程是否相同?

拿小猴子做实验的伦理原则

2 意义 A对福利院的孩子的照顾仅满足生理需求是不够的

B鼓舞了希望成为好家长的男性看护者。

3 待儿童问题进行了解释:那些被虐待的孩子似乎很爱甚至依恋那些那对其施加虐待的父母——如果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需求,那么它的作用可以忽略虐待。再次用猴子实验证明该解释。

六近期研究

1跨文化研究

2 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3 适用与心理治疗机构。然而也引发了有关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触摸的新伦理问题。

研究18 看不见≠不存在

皮亚杰Piaget 观察研究

一认知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概念开始形成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抽象概念

1每个阶段的年龄值是近似

2每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3 阶段性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的

4进入一个高阶段后,前一阶段有关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

二批评与应用

批评1 发展应该是连续的而非阶段性的

2 特定的能力将出现的年龄段并不正确,有些特定的能力(如客体永久性)也许在出生时就出现了。

研究19 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么?

桑琼Zajonc

一理论假设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

二方法和结果

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

大部分数据都验证了该理论,但在荷兰的一种特殊的“独生子”现象与理论不符。(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但所得数据中独生子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

三讨论

该理论模型解释了在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中反映出的出生顺序效应与家庭规模效应。基本观点:没出生一个孩子,他所进入的智力环境水平就比前一个低。自第五个孩子以后,平均得分开始上升,并且随着孩子的增加而继续增长。对此他们的解释是,先出生的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成为提高家庭智力环境水平的力量。

对理论模型的质疑:1 独生子的得分较差2 无论家庭规模如何,最后出生的孩子在得分上与前几个相比下降幅度很大,而倒数第二或第三的孩子的得分会与前面的孩子持平,甚至有所上升。对此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两类孩子处于同一环境中,永远不可能成为老师。四批评与应用

1 批评:A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与后来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B资源稀释理论认为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孩子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人际关系和经济方面的资源就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智力增长的机会就越少。(如何解释后来出生的孩子有回升的现象?)

研究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Rodin

一研究假设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更快乐更有成就。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方法

1 被试:养老院老人 A责任提升组(有选择的机会)B对照组(只接收信息)

2 测验结果:问卷及行为测量

三结果

问卷调查中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行为测量中有差异但却未达到显著

四意义及后继研究

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自我批评:应该在实验后保持被试的控制力,若不能,则实验组的老人可能老的更快。

五应用及结论

养老领域及慢性病治疗

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着健康。

第六章情绪和动机

研究21 性动机

Masters Johnson

一理论假设

为了理解人类的性活动,我们必须研究人们对性刺激做出的真实反应,而不是仅仅由人们

自己报告他们的性经验。目的之一是为了心理治疗。

研究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Ekman艾科曼

一理论假设

基本情绪的特定表情应该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二方法

与世隔绝的民族情绪匹配

三结果

6种基本情绪:愉快愤怒悲哀厌恶惊奇恐惧

在情绪辨别能力上既不存在性别差异,也不存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异。

在辨别恐惧和惊奇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

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被试与没有受到影响的被试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果的意义和近期应用

先天和后天之争。

在一大堆照片里,人们寻找愤怒照片的时间要短于寻找愉快的照片。这也许是这种表情所传递的信息与生命息息相关。

注意障碍多动症的青少年在对6种基本表情进行辨别的任务中得分很低。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研究23 生活,变化和应激

HOLMES霍尔姆斯

根据临床经验,编制了一个由43项生活事件组成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SRRS作为一种检验应激与疾病之间关系的工具为很多研究者所使用。

批评: 1表中既包括积极的生活事件,也包括消极的生活事件,而且包括无法控制的事件和可以控制的事件。有研究表明,那些属于突发性,消极性,不可控制的生活应激事件对疾病更有预测力。

2 没有考虑不同人对某一特定生活应激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

3 量表得分与疾病相关的方法也受到了置疑。

除了使用简单明了的生活变化单元量外,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应加以考虑:1 过去,你曾经经历过多少应激事件。

应对技巧:在生活应激阶段,你的心理防御能力如何。

用于抵御你无法在心理上应对的应激事件的生理系统如何。

你是如何面对你的疾病的。

研究24 认知失调

FESTINGER费斯廷格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库柏和费兹奥还提出了认知失调所引起的态度改变所必须的四个必要步骤:

1 这种与态度不符合的行为必须导致你不乐于接受的消极结果。

2 个人必须对消极的结果承担责任。

3 生理唤醒也是认知失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 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所体验到的唤醒是由自己所做的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引起的。

第七章人格

研究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么

罗特Rotter 外/内控制点

一.理论假设

1.人们能够编制出一个测验,可靠的测量出个体在生活中对控制点的解释,内/外控倾向的程度。

2.假设人们在同一情境中对强化原因的解释将呈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

二方法

I-E量表(包括很多陈述句)

想证明内/外控人格特征能够准确预测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三结果

1赌博:内控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并且相对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外控更倾向于“赌徒的谬论”

2 政治活力:参与游行并加入民权组织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内控倾向。

3 劝说:内控个体劝说其他人更成功,并且更不愿意在态度方面受他人的影响。

4 吸烟: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那些接受烟盒上的警示并戒烟的个体倾向于内控。

5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内控。

6 从众:内控个体更少从众。

四讨论

形成内/外控个体的原因: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R做出以下假设,那些内控的人更可能1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特定情景或类似情景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得更多信息2更主动的改变生活状况3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4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五后继研究

1 控制点与人体健康:研究以发现,内控个体一般应激水平较低,而且很少患与应激有关的疾病。

2 关于教养方式与控制点存在相关的假设已经得到了部分验证。

3研究证明控制点的概念可能预示着社会问题或灾难。具有内控倾向的人更积极的对待社会问题和灾难。

六近期应用

1控制点和抑郁症

2宗教信仰问题一项研究发现,内控分数高的被试在上帝控制纬度上也可能得到高分,对此的解释是,一个经由罗特量表测量具有外控倾向,但这种外力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则他也不大可能陷入由外控倾向性带来的一些典型问题。

3 大量跨文化研究依赖于控制点这个人格纬度。

虽然内控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的自我调空以适应生活。但当确实存在个体以外的力量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健康的是采取外控点的态度。

研究26 你的品德如何

Kohlberg 道德标准研究

一理论假设

道德的形成遵循一定的发展阶段1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且不是对成人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渐深化2 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能跳跃,也不可能倒退3 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道德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规则:无论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经验和文化上的差异,发展阶段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他们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

二方法

两难问题

道德发展阶段无法预测一个儿童对真实的两难处境时采取的特定行动,但却能预测该儿童在决定一个行动所进行的推理过程。

三结果

六个发展阶段三种道德水平

水平一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二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鄙人就是好)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三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则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四讨论

儿童不仅仅是在学习道德标准,而且是在建构道德标准。

五批评意见以及近期应用

1即便关于道德判断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判断能被运用于道德行为。

2 批评针对的是道德六阶段的普遍适用性。(只符合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

3 吉利根认为女性和男性思考道德问题时所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应用:

1 法律和犯罪审判领域使用了该模型:人们能够从逻辑上推测具有较低道德发展水平的人的道德推理水平。研究发现,这些罪犯实际上具有很高的道德推理水平,但他们在行为异常和偏执的变态人格测验上所得的分数也很高。

2 通过考察成人旁观者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对做坏事的情绪判断来修改Kohlberg的观点:年龄在2-7岁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受成人旁观者对错误行为的反应的影响相当大。10岁以上的则较少受影响。

“儿童很可能会抛弃那些低于他们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他们也同样无法同化那些远远超出其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

研究27 和心脏赛跑

Friedman 弗里德曼和 Rosenman 罗斯曼 A型人格

一理论假设

什么样的人更可能患上心脏病

二方法

设计了两种外显的行为模式模型:A型1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2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种热中于竞争的倾向3一种对得到别人的承认和不能超越自己的持久的欲望4 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物之中 5 习惯中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6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

B型相反

首先,研究者用访谈的形式来了解被试父母的冠心病的既往病史,被试自己心脏问题的既往病史,每周的工作,睡眠和锻炼的时间以及吸烟,喝酒和饮食习惯。

其次,要求所有的被试用日记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周时间内的饮食情况。

再次,对每名被试进行抽血以测量他们的胆固醇水平和血凝时间。

最后,通过检查被试眼睛的照度来确定被试的角膜弓(由血液里的脂肪堆积而导致的在

眼角周围形成的一个不透明环壮物。

三结果

与研究人员所勾勒的两种行为模式的轮廓吻合。

四讨论

作者的结论:A型行为模式是冠心病以及与此相关的血液异常的主要原因。(或许是A遗传,或许是B吸烟导致了冠心病)

对B种原因的否认:他们发现A组中吸烟少和吸烟多的被试患冠心病的人数一样,其次,B 组中吸烟多的被试患/冠心病的人很少。

对A种原因的否认:没有特定证据,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遗传因素到底是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还是产生某种遗传的行为模式的一个因素。

五研究发现的意义

意义:1该研究是最早的系统探讨并提出个体的某些特殊行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率的研究之一。

2 开创了探索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 开创了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健康心理学。

A型行为者面对应激事件时,易于在生理上变得异常激奋,身体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提高了心率和血压,久之,会损害到动脉并导致心脏病。

研究28 个人和集体

Triandis川迪斯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

一理论假设

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对文化加以界定和解释时,这一模型能够说明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

二方法

三项独立研究:

第一项研究:被试:全是美国人设计使用美国被试来定义个人主义的概念

第二项研究: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日本和波多黎各)

第三项研究:检验如下假设: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

所有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

研究1 被试的回答50%的变异能够用三个因素解释:自信,竞争,与所在团体的亲疏关系。14%的变异可以用“对团体的关注”解释。

研究2 问题“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主义的要求?”研究混杂着两种不同的数据:一种数据结果支持个人/集体主义理论,而另一种似乎与之矛盾。例如集体主义中只注重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等。(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的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集体主义正经历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这些矛盾的结果为什么能支持川迪斯的理论?川迪斯把结果解释为一种警示,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的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

研究3 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拓展了此前的研究成果。结果清楚的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

三讨论

证明了两种文化类型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社会则处于中间某个点上。

四研究发现的意义

在有关文化对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阐述,澄清和提

炼的个人/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该维度被应用于广泛领域:集体/个人主义对该团体成员健康的影响;养育子女方式的不同。

五近期应用

1.有关自尊的研究。自尊的两个主要因素:自我悦纳自我胜任

被试美国/中国大学生

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自尊的自我悦纳纬度上得分更高,而美国大学生在自我胜任得分上更高。“文化互补假说”cultural trade-off hypothesis 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来说,他们更喜欢自己,却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个人主义相反。

2 儿童对残疾人的反应被试日本/美国儿童日本儿童对受骗的残疾人表现出更多的歉意和不安,而美国儿童则更可能表达困窘之感。

3 对集体/个人主义进行研究比较时,不应该局限于国家之间的比较。同一国家之间包括了多水平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亚类型。

第八章心理病理学

研究29 这儿,谁是疯子?

ROSENHAN 罗森汉恩

假扮病人进精神病院

意义:第一,它表明在精神病机构中,“心智健全”不能与“心智不全”区别开。

第二,罗森汉恩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

研究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FREUD

本我自我超我

安娜定义了十种防御机制。其中5种是:压抑,退行,投射,发向作用和升华作用

近期研究表明:压抑和反向作用这两个防御机制找到了科学的甚至身体上的证据。

研究31 习得性抑郁

SELIGMAN 塞里格曼

对狗进行电击实验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狗是否能主动终止电击。

研究32 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CALHOUN 卡尔霍恩

白鼠实验

研究已经显示在拥挤的环境中,人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会感觉到他人对你充满敌意,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第九章心理治疗

研究33 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SMITH 史密斯

研究目的:1 鉴别并收集所有检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

判断每项研究中治疗方法的疗效如何

比较不同心理治疗方式

通过元分析技术,可以显示出心理治疗是否有效,以及不同方法的疗效是否存在明显不同。

方法:收集资料,所有的研究都至少包括一组接受某种治疗方法的被试与一组接受另一种治疗方法或不接受任何治疗的被试。

结果:1 比较了所有接受治疗和没有接受治疗的被试,将各种指标上的所有心理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治疗比不治疗的效果好。

2 几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比较分为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行为矫正法和内爆疗法。

非行为疗法

这项研究在心理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将使人们不再沉迷于试图证明某种具体疗法最为优越的迷雾,而是把焦点集中与如何更好地帮助那些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未来的研究将更注重哪些因素能是疗程最短,疗效最令人满意。

研究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Wolpe 沃尔普系统脱敏治疗法

恐惧症:1单纯性恐惧症:包括对动物不和情理的恐惧或对特殊场所如狭小的空间或高空的恐惧

2 社交恐惧症:

3 广场恐惧症:对不熟悉的,开放的或拥挤空间的不合情理的恐惧。

一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基本观点: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现在你必须消除它。

“交互抑制”

二方法

放松训练

焦虑层次的建立

脱敏

三批评

来自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种方法只针对了症状并没有针对引起焦虑的根源。

四讨论

主要反击精神分析学家的批评上。他指出,脱敏治疗与传统的心理分析相比有几大优势:

1 在每个案例中,心理治疗的目标可被明确的陈述出来

2 焦虑的来源有清楚的定义

3 在根据焦虑等级表对场景进行描述时,病人反应上的变化在治疗的每一时期都可测量

4 治疗可以在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5 如果愿意,可以更换治疗师

五近期应用

被认为是治疗焦虑障碍特别是恐惧症的首选。

研究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 罗夏墨渍测验

一理论假设

当被试对随机墨渍进行解释时,注意力被转移,心理防御相对减弱。投射

二方法

1 编制原始图形

2 对被试的反应进行记分和解释的方法

罗夏认为在对墨渍做出的回答中,对图形内容的解释是最不重要的。

三讨论

可作为诊断工具能对精神分裂症倾向,潜在的抑郁等起提示作用。

四批评

测验的效度——测验是否测量到了罗夏所要测量的东西。

五应用

对图形进行解释,提高人们的互动

“家庭相册”用于个人和家庭治疗

研究36 编个故事吧

Murray 默瑞“主题统觉测验”“TAT”注意的焦点全部集中在被试解释的内容方面。

一理论假设

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无意识力量驱动的。在你观察人的行为时,无论是在图画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该行为的解释将以情景中可获得的线索为依据。

二方法

让被试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画中描述的情景,其结果将会如何。

三讨论

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是发现被试所编的故事有四个来源:1书籍和电视2发生在朋友和亲属身上的真实的生活事实3被试自己的亲身经历4被试意识或潜意识中的幻想

第二发现:被试很清晰的把自己的人格,情感以及心理投射到他们的故事之中。

四批评和相关研究

信度和效度方面的批评

对TAT预测行为的能力提出了置疑

对投射假说本身的有效性提出怀疑

五近期应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2988335.html,/personality disorders/symptom.htm

六结论

虽然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受到批评,但他们仍在心理测验之列。临床医生仍热中于这些,但实验心理学家却渐渐抱怀疑态度。TAT测验和罗夏墨汁测验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方面而不是用在心理测验方面,作为临床医生问诊的一个补充部分。

第十章社会心理学

研究37 言行不一

研究38 从众的力量

研究39 你会伸出援助之手么

研究40 无条件服从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1)如果婴儿早期不能同一个稳定的对象建立依附关系,并从其身上实现基本需要的满足,则儿童很 难确立对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后也很难成功地同别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 2)交往过少,机体的调整方向是促使人们与人交往。而交往过多,机体的调整方向则是促使人们逃 避别人,增加自己的独处时间。虽然,不同的人交往需要和独处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但无论是 谁,都存在着这两种相互对立的需要,并且必须使二者维持在某种水平的平衡状态。 3)心理研究还证明,过多的社会接触常常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即可导致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 和依赖的情感被破坏,使人变得不能容忍别人、不合作直至敌对和冲突。 4)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濒恼、悲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俱、惊奇或气 愤。 5)不老练的说谎者撒谎时会低头或躲避别人的视线,老练的说谎者则可以有意识控制这些慌乱行 为,说谎时不仅不脸红,低头,还能有意识地以安详的表情迎接别人的目光。但是,说谎时,声 调提高却是不自觉的,可以有效地透露说慌者言不由衷的心态。 6)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 个丰富环境中的时候,它的大脑发展也能获得提高。 7)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一个更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细胞因刺激 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那些经常用脑的人大脑不易老化。 8)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迷信做过某种事情。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 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如用某种方式摇骰子)被偶然地强化了《如掷出一个好点数》一次、两次或几次。这种强化与特 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 9)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 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 10)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时,并小是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重构。 罗夫特斯的研究证明,重构式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遗 漏的结果。所以回忆并不代表真相。 11)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或者比它们更强烈。 12)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会引起他的不快,并危害他的身体状 况,那么提高人的控制力量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 有成就的人。 13)在生活中,当人们必须做出某种重大的内在心理调整,以适应某种外部变化时,其患病几率将相 应地上升。我们将这些外部变化称为生活应激。所谓的调整是指在现有的稳定状态的基础上的调整,而不是在心理意义、情绪、社会愿望上的改变 14)研究告诉我们,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将有所改变以与行为保持一致。当 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 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而,这种不适 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这么做了,或是因 为环境的压力太大),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 1 / 2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 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实况详录法: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持续地、尽可能地详细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或互动 2.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3.系统观察: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试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 4.结构化访谈:又称专业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而进行的访谈 5.抽样观察: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6.可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说应该可能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否定,或者证明是错的 7.研究设计:为了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指定出的周密的,科学的整个研究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为开展研究所做的方法学准备和计划 8.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或若干个被试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并随时间的进程记录他们心理的发展变化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0.外部效度:实验和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可推广性和可概括性 11.实验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12.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有意加以改变以影响因变量

的刺激物或刺激条件

13.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有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反应,是从属而发生改变的 14.无关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所有可能对被试行为发生影响的变量 15.测验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简答 1.心理科学的研究任务P11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旨在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①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 ②解释,回答“为什么问题” ③预测,预知未来,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④控制,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实际结果,操作某种现象本身或改变其发生条件,使研究对象朝着预期方向改变或发展 2.以人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P16 ①保证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④为被试保密 3.选题的原则P34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 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完整版)心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检验考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与应用能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即涉及人的心理也涉及动物的心理;即涉及个体的心理也涉及群体的心理;即涉及有意识的心理也涉及潜意识的心理;即涉及与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也涉及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经验的或实证的资料为依据的,因而使心理学与哲学相区别,也与人文学科相区别。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家在探索心理与行动时所做的一切,有助于考生将来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性质,了解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征及基本步骤,理解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识记: (1)心理学的含义; (2)心理学科学研究的特征:系统性、重复性、可证伪性和开放性; (3)知情同意。 2、领会: (1)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 (2)心理学研究主要包含哪几个步骤; (3)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应用: (1)根据科学研究的特征来分析某些心理学的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及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来分析是否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欺骗的方法。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关于心理学的30本高分书籍

关于心理学的30本高分书籍 《怪诞心理学》 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着作中,最有影响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对集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心理学与生活》 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 《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引爆点》 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什么是时尚,也在里边阐述了。 《进化心理学》 相亲前必读。 《说谎》 don't lie to me.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心理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前者只讲HOW,心理学研究是如何做的,所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用于讲解方法时所举的例证;后者只讲WHAT,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牛掰的成果,所有关于方法和过程的描述不过是用来支持成果的合理性。虽然大相径庭,两本书却同样精彩,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睡眠与做梦》 对梦境好奇的可以看看。 《3分钟爱上心理学》 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终于读到了一本集大成的书。我是一边读《心理学的故事》,一边读的《心理学导论》,感觉启发很大。强力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着作。 《怪诞行为学》 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 《别做正常的傻瓜》 从心理学阐述经济行为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什么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呢? 科学是以有系统、有组织、经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个定义的重点不在研究的知识体系,而在研究的方法。不管研究的题材是什么,只要所用的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体系,便可以算是科学。可见,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是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是一种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认识活动,是追求有关教育心理知识或解决教育心理问题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从事这种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便是教育心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套完整的教育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要涉及一系列的内容:(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课题的正确选择;(3)有关资料文献的搜集和查阅;(4)研究计划的制定;(5)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6)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7)具体研究步骤或程序的实施;(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9)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这些程序的运用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可以说,一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学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中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作为一种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实际,又要合乎逻辑。理论不是空想,站得住脚的理论必须具有实证性意义。理论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综合现有的知识;第二,解释已有的知识;第三,预测未来的知识;第四,指导研究的方向。理论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描述性重要,解释性也重要。教育心理的某些方面是可以用描述来认识的,如学习过程的结构、品德心理的成分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等。教育心理某些方面也可以用解释来认识,如学习动机理论、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学习迁移理论等。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这门科学之所以年轻,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是一个根本原因,而研究方法之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同样是如此,教育心理学中有许多问题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研究方法还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整个心理学的发展,研究方法的逐步改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大有改进。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供采用。概括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采用此法观察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情境下观察学生的行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资料,如通过观察,随时注意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或学习的困难所在,作为辅导学生学习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参考,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反映,借此加强或改进师生间的关系。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起来方便易行。但是观察不是一种很严密精确的方法,应用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同时观察者所获得的资料,难免带有主观的色彩,因而影响其准确性。为了使观察客观、准确起见,观察者宜注意下列几点:(1)每次观察不宜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time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地研究方法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 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 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 “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 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 心理测验的信 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 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 产生并重复出 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 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 某人进行深入 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 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 式、精神分析学派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 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 成。 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 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 比较静息的状 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 经冲动。 神经冲动的传导(单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神经内局部产生的电位 差引起。 神经冲动的传递(两个或多个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要经 过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 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的运动,跟电流在导线内的运动不同。电 流按光速运动,每秒 30 万公里,而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 行的速度只有 3.2~320 公里。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 梢时,有些突 触小泡突然破裂,病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 隙后, 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 内某些离 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 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怎样?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 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对象。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 过程。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 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知觉的对 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 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 同的。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 列中。可见,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像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 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课程标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授课单位:人文社科系 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作用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这本书很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研读。大多数心理学教材因篇幅有限,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过程,这本教材正好添补了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沟壑。本课程也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实践具体应用的反映,既有基础性又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技术。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选读这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体验——感悟”中,以较少的课时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以后研读相关文献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实际,主要选取能够运用到今后心理学相关实际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采用活动途径,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才是科学的心理学,心理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又是如何激发他人进一步研究的。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从事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为自己从事心理学应用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的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可以从三点来考虑社会心理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从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个体过程 态度改变——“广告的威力” 人们总觉得广告只对别人有用,对自己是无效的。“分离电视市场测试法”的实验研究显示广告确实是有作用的,特别是对于新产品而言。大约60%新产品的广告有助于销量的增加,相比之下,对于已确立的品牌有46%因为广告而增加销量。从这些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广告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影响的,而这影响的根源就是我们态度的改变。某些广告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或者是改变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从而使我们在购买商品时有了明显的倾向性。这都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来揭示我们个体态度的改变的。 归因——“自利归因” 自利归因是将某人的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事实上,一项对职业运动员和教练如何解释其队伍的成败分析发现,八成的获胜归因都被认为是与内在因素有关,而失败大多归结于外部原因。作自利归因的原因一是尽可能的维护我们的自尊,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并致力于改进工作;二是“找借口”,在别人面前不能失去自己的“面子”;三是和我们所拥有的信息种类有关。了解这样的归因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能够在成功、失败的时候客观的反省自己,了解其中的缘由,从而能够更好的处理问题。 2.从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过程 从众行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之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在许多情境中,我们常常无法确定应该如何思考或者如何反应,简直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最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拥有一个强大而有用的只是资源——其他人的行为。询问其他人的想法或者观察他们的行为能帮助我们对情境有更清晰的认识。当我们随即像他人一样行动时,我们就是在从众,但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软弱没有勇气,不能依靠自己。相反,是其他人的影响在引导我们的行为。我们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这就被称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在美国,几百所大学的行政人员利用信息性从众并产生私下接纳的力量,来防止在学生群体中饮酒过度的现象。 3.从社会心理学如何影响我们的团体过程 偏见——制度化歧视 如果刻板信息和歧视行为被一个社会看做是一种规范的话,只要正火灾这个环境中,我们大多数的人便潜移默化地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偏见态度和歧视行为。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化歧视,或者更明确地制度化种族歧视和制度化性别歧视。例如,例如在你成长的社会环境里,弱势群体和女性从事专门职业的很少,而且这些团体大多数成员从事一些琐碎的工作,那么,仅仅是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能怎家你对他们先天能力持有特定(负面)态度的可能性。即使没有人积极地教导你弱势群体和女性是劣等的,也没有任何法律的或政令禁止弱势群体和女性进入大学、企业,这情形依旧会发生。实际上,社会性障碍已经使得这些团体缺乏机会,并使得他们的成功变得极度渺茫。 其实从以上的三个方面和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学对我们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却并没有被大众所了解知道而已。常常在电视上出现的所谓的心理学家却都是一些伪心理学,向大众传播一些错误的心理学思想,而真正的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内容,应用于社会的时候,大家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拿来用就是了,没有将正确的客观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到大众中去。导致人们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心理学,从而忽略了心理学的影响。忽略了他对于我们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 位以及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 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 学研究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 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 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 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 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心理学 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检索工具法分为手 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 度来选择被试。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 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 样本的方法。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 学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 遇到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