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华县志

五华县志

五华县志
五华县志

五华县志

历史沿革

朝代 总部 郡州 县名 年代 备注 夏、商

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 未开发状态

西周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同上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同上

战国

百越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

同上

秦 南海郡 龙川县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五华县简介:五华县,旧名长乐县,民国初改现名,广东省梅州市辖县,革命老区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介于北纬23°23'~24°12',东经115°18'~116°02'之间,东起郭田照月岭,西止长布鸡心石,南起登畲龙狮殿,北至新桥洋塘尾。东南与丰顺县、揭西县、陆丰交界,西南与河源市紫金县接壤,西北与龙川相连,东北与兴宁毗邻。东西相距71.59公里,南北长为87.99公里。全县地形成为菱形,总面积达3226.06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1.47%。

五华县。据史书记载:西汉初,赵佗(河北真 为龙川县令,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赵佗一次为狩猎率行部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恰巧高祖派遣汉使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以后以人口繁衍,设为长乐镇。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取名为长乐县。

五华县,战国时为百越地。秦汉西晋时为南海郡龙川县地,东晋时为东官郡兴宁县地,南齐时属齐昌县,梁初废齐昌县,属兴宁县。隋朝时属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撤去循州总管府,原循州总管府辖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归广州总管府,此后为唐岭南五管。广州总管府辖下的循州,辖境相当于广东省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兴宁、五华、陆丰、海丰、惠阳、惠东、博罗、紫金等地及揭西县西部。917年(南汉乾亨元年)析循州置祯州,循州移治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河源县、博罗县、归善县属祯州;齐昌县(今兴宁市)升格为齐昌府;龙川县、兴宁县(今五华县)属循州,治所雷公墩。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循州迁治龙川佗城。1071年(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设长乐县。

据史籍记载,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筑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亦名

西汉 南海郡 龙川县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

东汉 南海郡 龙川县 公元26年 隋朝 循州 归善县 581年-618

唐朝 广州 归善县 618—907年 两宋 九龙岗 长乐镇 960—1279

年 元代 复县 长乐镇 1271年—1368年

明朝洪武4年 明朝洪武14

惠州

长乐县

1371年 1381年

清代

嘉应 长乐县

1616年—1911年

民国 潮循道 五华县 1911至今 共和国

梅州市*

五华县

1949至今

长乐(今华城镇),属循州。县治初设长乐镇,1149年(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迁至七都九龙岗,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复县治于长乐镇。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是惠州府七县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墙。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1914年(民国三年),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属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1936(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今兴宁市、梅县区、龙川县、大埔县、蕉岭县、和平县、平远县、连平县、五华县等9个区县;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1949(民国38年)初改为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兴梅专区。1952年后属粤东行政区。1954年县治迁至水寨镇。1956年后属汕头专区。1965年6月属梅县地区。1988年1月地改市,五华隶属梅州市。

明清时期城池图(搜索无果)

民国时期城池图(搜索无果)

建国后城市发展图(搜索无果)

河渠图(搜索无果)

城市现状图(辖区图):

名胜古迹(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

长乐学宫:

(a)基本概况:位于华城镇紫金山下,背北朝南。始建明成化五年(1469),正德年

间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因水灾所毁重建。建筑规模宏伟,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

东庑、西庑及棂星门、照墙、泮池、戟门等。殿堂置有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牌位。1994年、1999年县筹资117万元分2次重修大成殿、东西庑、戟门等。是今梅州市最大古学府之一。1925年3月,周恩来等率领的东征军主力第一团曾驻于此,组建五华民主革命政府。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b)建筑特点:棂星门分三扇大门,是三间两楼牌坊式,嵌有精刻浮雕的石砌建筑。三扇大门,正中的叫状元门,左右两边的为榜眼门、探花门。按明、清规定,三扇大门不能随便开启。只有当地出了状元、榜眼、探花,金榜题名时才开启使用。平时,三门紧闭,即使是祭祀朝拜孔子时,也只能从“庶门”出入。清乾隆年间,长乐(五华)相继中了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琲,长乐学宫的状元门、榜眼门才开启使用过一次。

大成殿是长乐学宫的主体建筑,这里是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面阔5间,24.4米;进深6间,20米;殿高10米。殿前设月台,殿内由24条八角梅花石柱擎撑梁架,柱础为8瓣形须弥座式,斗拱雕花,重叠出跳,重檐歇山瓦顶,殿顶有辉煌耀眼的黄色和孔雀蓝琉璃瓦,殿脊有双龙戏珠图案,是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工艺精巧的完美建筑。殿之正堂有案龛,龛上设孔子神位,曰:“至圣先师孔子尊神位”。故旧时长乐学宫又称孔庙。建国前每年农历廿七为祭孔日,古县城县官必亲自带领在职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集中于学宫大成殿拜祭“至圣”先师,以示重知识、遵礼义之范举。拜祭“至圣”孔子,行旧式“三跪九叩三献”礼,有笙笛伴奏,要读祭文,主要是歌颂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伟德,激励后人好学奋进。除此之外,“至圣”孔子神位亦“请”出,安设于各学校厅堂。每逢开学时节,学子必携香烛,先行叩拜孔圣,然后才去注册缴费上课。由此亦可知读书人对孔子的崇拜与敬仰程度。

大成殿后本有宽敞的明伦堂和崇圣殿,唯此两堂殿已毁,不复存在。长乐学宫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几历沧桑,仍不减当年秀色。

(c):历史沿革:古邑长乐(今五华县),历史悠久,这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古为百越之地。北宋熙宁四年(1071)置县至今,已近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不少名胜古迹,位于华城镇十字街五华中学内的“长乐学宫”就是其中之一。

“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正德年间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水灾后重建,建筑物按古代传统风格,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规模宏大。时有棂星门、照壁、泮池、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是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最具特色、有皇宫风格的文庙学府。后仍保留有棂星门、照壁、泮池、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1925年3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等率领的东征军主力第一团曾驻“长乐学宫”,并在此开展五华革命运动,组建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

李惠堂故居:世界球王李惠堂故居是位于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老楼村的四角楼,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所建。故居为客家地区常见的“四点金”式建筑,面宽五、三进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四角分置四层炮楼,背后筑一层围屋,门前设晒谷坪、照墙、左右转斗门和半月形水池。墙体用灰沙夯筑,顶为悬山式木桁桷瓦顶。总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90平方米。故居上、中、下厅檐柱均

为八角梅花石柱,左右横屋底屋檐柱为圆石柱二层为圆木柱。门窗框均用石制,正门、侧门、转斗门均有楷书题刻,上、中、下厅和左右横屋所置屏风梁架等构件,均刻有狮、凤、鳌鱼、花草、人物故事等金木雕工艺品。故居中栋右廊房为李惠堂幼年时住房,右横屋门侧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时练射的“球门”。右横屋第一间为李惠堂抗日战争时期回乡组建足球队时的住房。

古大存故居:位于广东省五华县梅林镇优行径村。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名金山萃秀,三堂两横客家民居,灰沙夯筑墙体,悬山瓦顶,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古大存住左横屋,面积约222平方米。故居曾被敌人烧过3次,至今仍留断壁残墙。左横屋部份经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故居内陈列有古大存石雕像和有关古大存革命活动的文物、照片100多件。古大存(1897~1966年),1924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在家乡组织农民运动,创建了八乡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党校一部主任、中共晋察冀党校校长、东北行政区交通部长。建国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家里有10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妻子徐妙娇、弟弟古永钵及侄儿、侄媳,群众誉为“一门忠烈”。

1984年月五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