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知网之长安佛教心得体会[工作范文]

中国知网之长安佛教心得体会[工作范文]

中国知网之长安佛教心得体会

篇一:佛学思想文化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系列讲座之二十七:佛学思想文化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

编者按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早期印度佛教教义“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早期经典佛教典籍——佛经包括经、律、论“三藏”以及各种佛教著述。佛教在我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自传入我国之日起,就与中国土生宗教不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佛学思想的精华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周讲座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为我们讲授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报特撷取其中精华加以摘编,敬请关注。

佛教的起源及其初传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

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

佛教初传中国的历史由于缺乏有力证据,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但多不可靠。《史记·大宛列传》、《后汉书·西域传》和《魏书·释老志》等依据张骞出使西域之事而臆断张骞“时始闻浮屠之教”。“永平求法”是我国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汉明帝夜梦金人,派遣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求取佛法。三年后,一同回到洛阳的还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僧人,及其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二位高僧以白马驼载佛经、佛像,汉明帝躬亲迎奉,敕令在洛阳雍门外为其建立精舍、住处。洛阳白马寺被认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西晋时白马寺曾是重要的译经道场。

魏晋南北朝佛教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佛教:佛教玄学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要能在中国生根发展,必须与我国封建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才能为人们所熟悉与信仰。所以它在汉代传入的时期,常常与我国传统的假托黄老的神仙方术思想相结合,宣扬省欲去奢、无为无欲、精灵起

灭等。魏晋时期在我国哲学史上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出现了一股崇尚老庄思想的玄学思潮。当时玄学思潮统治了整个思想界,影响很大,其中尤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影响为最大。何、王玄学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现象世界只是本体世界的外部表现。这种崇无的哲学,正好与佛教的大乘般若空学所主张的“一切皆空”的空宗思想相类似,因此在盛极一时的玄学思想影响下,佛教徒们就常用玄学哲学来解释与宣扬佛教的若空学,从而使得佛教大乘空宗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人物有牟子、支谦、康僧会等高僧。

二、两晋之际的高僧及其译经

l、敦煌菩萨竺法护

竺法护,西晋著名译经家。竺昙摩罗刹,此云竺法护,其先月支人。世居敦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故姓竺。晋武帝泰始年间,寺院、图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经》等经典还在西域,尚未能传布于中国。竺法护发愤立志弘法,随师游历西域诸国。依传记所载,他携带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从敦煌到长安之间,随时随地都在从事译经工作。总计一生游化二十余年,在武帝太康五年译出《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其后,直到怀帝永嘉二年为止,共有二十几年岁月,是他在长安积极从事翻译事业的巅峰时期。

2、建立“长安译场”的释道安

释道安,西晋永嘉六年出生于一户官宦人家,本姓卫,常山抚柳人。12岁出家。受“具足戒”后,24岁至业城,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统一释氏。从建元十五年至建元二十一年释道安一直住在长安五重寺讲经译注,“僧众数千,大弘法化”。道安对佛经翻译的贡献,主要是“译场”的创建和组织管理。在道安之前,佛经翻译并没有“译场”。“长安译场”的创建首开中国“官译”的先河,使得佛经翻译由“私译”改为“官译”,这对于中国翻译史来说意义重大。佛

经翻译从此开始获得国家财力的支持,由于资金方面没有后顾之忧,佛经翻译从道安长安译经之后繁荣兴盛。

3、鸠摩罗什

公元344年,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母亲耆婆是王妹,父亲鸠摩罗炎为国师,是龟兹王国中最为亲贵的家庭。公元363年,鸠摩罗什20岁时,在王宫受具足戒,标志他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建元十九年。苻坚任命氏族大将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带精兵七万西征,吕光破龟兹后带鸠摩罗什东归,在姑臧据城自立,自称凉州刺史,年号

太安,史称后凉。鸠摩罗什从此长期滞留凉州。弘始三年五月,姚兴派陇西公姚硕德西伐后凉,后凉吕隆大败,九月上表归降。同年秋,鸠摩罗什终于摆脱了在凉州半囚徒式的生活,被迎入关,于当年12月20日到达长安。这时鸠摩罗什已经58岁了。姚兴本人亦崇佛,他待鸠摩罗什以国师之礼,把罗什安排在西明阁及逍遥园译经,在草堂寺讲经,给他八百余名僧人配合工作。鸠摩罗什的译经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组织的较大规模的译场。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汉地的高僧中有一部分人深感佛学深义,汉地所传经典并不完备,翻译也不精准,冈此其中有人开始身体力行.不远万里。西行求法。

曹魏朱士行是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颍川人,嘉平年问,朱士行依法出家,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受戒比丘。出家后专务经典,见竺法调所译《道行经》,文句简略.词义难明,便发愿西行求取原本。魏

甘露五年出发,西度流沙,抵达于阗,得梵本《大品般若》九十章。六十余万言。当时,于阗王支持小乘教徒,视大乘经典为异端。不准携经。朱士行坚请,到太康三年才由其弟子弗如檀送归内地。后由竺叔兰、无罗叉译为《放光般若经》二十卷。朱士行本人则留在于阗,以八十高龄去世。

朱士行后,逐渐形成一股西行求法的高潮,其中最有影

响者为东晋时的法显和尚。法显,俗姓龚,平阳武阳人,三岁便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他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后秦弘始元年法显以六十二岁高龄启程西行。于412年7月在山东长广郡县回国。后辗转到达建康译经。八十六岁时卒于荆州辛寺。法显西行前后十三年又四个月,历经三十四国,深入印度本土,到过“汉之张骞、甘英皆才至”之地,并将所见所闻写成《法显传》,创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之伟业。

中国早期重要佛教研究著述

一、《理惑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能典籍。作者牟子是东汉末期三国初人。《理惑论》全文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当时人们有关佛教的种种疑问和非难分别进行了辩解,共三十七条。

二、《综理众经目录》:东晋宁康二年佛教高僧、翻译家释道安撰,内容分经论录、失译经录、凉土失译经录、关中失译经录、古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志经录等七部分。

三、《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北魏人杨衍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

篇二:唐代佛教影响下的长安城市生活

唐代佛教影响下的长安城市生活?以佛教寺院为中心?

摘要: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关键词:唐代长安城、城市生活、佛教节日庆典、寺院活动?、

唐代佛教兴盛,不仅帝王崇信佛教,广大平民百姓也崇佛、信佛,佛教世俗化的倾向同时影响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京师长安不仅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这些佛教寺院有关的活动丰富多彩,显示了佛教影响下长安城独特的文化面貌,从而引人瞩目。因此,对长安城佛教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生活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星罗棋布的佛教寺院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最初由宇文恺设计,基本上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市,市朝一夫?。?的都城设计思想,布局规整合理,在世界都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佛教的兴盛,寺院成为城市规划必不可少的景观,长安城寺院林立,数目众多。寺院的布局特点也别具一格,总体上可归纳为:

(一)佛寺遍布城坊。这得益于民众对佛教的热衷,?外廓城共???坊,其中??坊设有寺观,共???座?。?同时以宅为寺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以自己的住宅为寺,而且这种情况下多为达官贵人自愿献宅,因此坊市内一些寺院建筑规模宏大,装饰上富丽堂皇,成为长安城文明昌盛的标志。城坊是市民的主要居住区,这种寺院布局便于百姓就近礼佛,为佛教文化的民众化提供了条件。

(二)名寺居多。佛教十宗在唐代相继成立,而其中八个宗派的祖庭均设在长安城。除此以外,长安城还云集诸多高僧,玄奘和义净都是西域归来的高僧,他们在寺院译经或者宣扬佛法,使长安城成为研究佛教的中心,在帝王的支持下佛事活动更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重要形式,给百姓生活带来新的内容。

(三)以佛塔为主要建制,建筑艺术上结合西方,出现密檐式的佛塔建筑结构,长安城著名的佛塔有慈恩寺塔,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对慈恩寺的描写:?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

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足见佛塔的引人入胜,?四角?、?七层?即是对佛塔外形的描写,突出了塔的典型结构。其次为荐福寺塔,即今日的大小雁塔,还有香积寺塔、兴教寺玄奘塔,都是典型的佛塔建筑,这些佛塔构成了长安城重要的城市景观,是佛教文化发达的依据,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使佛教文化因素成为显像。

二、城市生活的舞台

遍布京城的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帝王们支持佛教,常在此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佛教节日也给长安城百姓生活带来新的内容,体现了以寺院为中心的宗教活动对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国家佛事活动

唐代帝王大都提倡佛教,朝廷常常利用寺院举行盛大的仪式活动,这种活动一般都属于国事行为,高宗诗《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绮霞

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廖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反映了帝王对佛教的崇敬,认为佛教寺院超然物外,陶冶身心。在重大的宗教活动中,如迎佛骨舍利、高僧玄奘入慈恩寺都有着隆重的礼节。

贞观十九年春于弘福寺迎佛骨舍利,百姓皆欣然前往,自朱雀街至弘福寺寺门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和内外官僚列道两旁,瞻仰而立,无不体现了长安城佛事活动的庄严和百姓对之的热衷,这是在国家主导下的百姓参与,对百姓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升了佛教思想在民众观念中的地位。这些都反映了帝王对佛教的重视和举行佛事活动的盛大场面,从上层到下层普遍参与,场面热烈,也是长安城市生活的特殊体现。

(二)?节日活动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到这时已经确立并形成固定的节俗,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原有的文化因素必然对传统的文化有所冲击,由于中国文化有着自身的吸纳性和包容性,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化因素。德宗诗《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至化恒在宥,保和兹息人。推诚抚诸夏,与物长为春。仲月风景暖,禁城花柳新。芳时协金奏,赐宴同群臣。丝竹岂云乐,忠贤惟所亲。庶洽朝野意,旷然天地均?。?又反映了帝王对顺应四时节气的节日活动的热衷。

《岁华纪丽》中《西域记》记载:?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这一佛教文化因素与中国传统的正月十五相结合,出现了正月十五日放灯

习俗,也称上元节观灯,至玄宗时期,这一习俗已成为固定节日,长安城取消夜禁,百姓于十五日观灯,一派繁荣景象。上至贵族下至工贾,无不夜游,可见这一佛教节日已在百姓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佛教徒追祭祖先的祭日,佛教徒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称为?盂兰盆节?,民众也普遍参与庆贺。唐代宗时,曾在宫廷设置内道场,佛寺一般在节日中要举行诵经法会、放灯等宗教活动,而民众也于此日聚集寺院,于是形成了僧人讲经、杂耍、百戏等表演,还有大大小小的庙会活动,都是因百姓的娱乐所需而产生的。此外,四月八日佛诞节,是唐朝官方正式承认的节日。陈希烈奏:?大圣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时,休假一日?。?唐代官定节日假中,也明确规定了四月八日给假一天。这些佛教节俗丰富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也充实了百姓的娱乐活动,使城市习俗产生了新的名词。

三、百姓娱乐活动的场所

寺院在佛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百姓娱乐的重要场所。寺院举行俗讲,百姓前往参与,长安城中较为有名的寺院都开设戏场,娱乐化功能较强。

(一)俗讲和庙会中的戏场

僧人在寺院中举行俗讲,给百姓提供了听取佛经的机会。“俗讲是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

以佛教经义为根据,并增加故事化的成分,以吸引听众”。

⑧僧人讲经,是百姓接受佛教经义的重要途径,僧人讲经以《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涅槃经》为主要经义,结合故事化的成分成为通俗易懂的言语从而为百姓所接受,姚合诗《听僧云端讲经》:“无生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正真。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⑨足见俗讲对民众的吸引力。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⑩可见庙会就是为百姓生活服务的,在庙会中常有百戏和杂技等各种表演,影响了唐代及以后的娱乐活动。戏场也是供百姓娱乐的方式,长安城中比较有名的寺院如慈恩寺、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都形成了戏场,钱易《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11戏场已成为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由于长安城中的寺院集中于坊市,便于百姓

加入到各种活动之中,举行的活动构成了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二)士大夫的娱乐场所和娱乐方式

长安城地理环境优越,水系丰富,具备了宴赏游玩的自然环境。曲江:“龙华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南

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花卉周环,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节,即赐臣僚会于山、亭、赐太常教坊乐,池备丝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学士登焉。倾动皇州,以为盛观”。12通善坊杏园:“为新进士宴游之所,按贞元四年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试进士。慈恩寺杏园皆在曲江之西南也”。13

寺院环境优美,慈恩寺“仍选林泉形胜之所;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为京都之最;寺有南池、牡丹、又有凌霄花;寺西院,浮图六级,崇三百”。14大慈恩寺“塔院有吴道玄、尹琳、尉迟乙僧、杨廷光、郑虔、毕宏、王维、李果奴、张孝师、韦銮画”。15可见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寺院颇得文人士大夫得青睐。

对于诗人来讲,他们也青睐于依山水形势而建的寺院,这些寺院往往能给他们提供创作的灵感,他们更喜欢来这里吟诗作赋,因此出现了雅集和结社这种集会活动,文人与寺僧广泛参与,出现了新的文化形式,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寺院的美景也是重要的自然景观,为文人雅士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素材和场所。由此可见,长安城寺院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缺少了此,那么唐代的文化生活就会逊色多了。

四、结语

寺院是长安城的重要景观,作为佛教活动的中心,对城

市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古时代,一个寺庙就是一个信仰的集中点与传播点。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同时也是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在此举行的佛教节日还是国家举行的佛事活动,都可看出各阶层人士普遍参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寺院布局对民众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带来新的内容,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成为宴赏游玩的好去处,使长安城市生活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同时这一文化因素也成为唐代佛教文化发达的依据,不仅在京师长安城,在其他城市也有一定的体现,因此对此问题的探讨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记维校点.《周礼》[M].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20XX.

[2](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韩鄂.岁华纪丽[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唐)慧力、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20XX.

[5](后晋)刘昫. 旧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6](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7](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8](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 中华书局, 20XX.

[9](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清)彭定求等. 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

[11]《辞海》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2]曹尔琴唐长安的寺观及有关的文化[J],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1983.

[13]附图:《考古》期412页图三《中国古都和文化》底页附图.

①崔记维校点《周礼》[M]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20XX,第102页.

②曹尔琴《唐长安的寺观及有关的文化》[J],《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1983.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第943页.

④(清)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第10页.

⑤(清)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第20页.

⑥韩鄂《岁华纪丽》卷一,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第20页.

⑦(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北京市:中华书局,1955,第1519页.⑧《辞海》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564页.

⑨(清)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第2595页.

⑩《辞海》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1949页.

11(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市:中华书局,20XX,第67页.

12(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第86页.

13(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第65页.

14(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第68页.

15(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补记,第198页.

篇三:戒持的心得体会

[戒持的心得体会] 戒持的过程

——戒律研究班“戒行功德”分享交流之五

核心提示:持戒背后的力量最主要的是皈信三宝,对三宝的功德的信仰,对业果的深信,对僧团的归属感和依止感,当然,这都需要恒常修习,不断辗转增上,戒持的心得体会。

贤甲法师分享:

戒持的过程

今天和大家分享持戒的一些要点,古德言:“修行是一人与万人战”,我自己的体会也是的确如此。我们无始的烦恼很深重,烦恼大敌是很狡猾的,处处找漏洞,劫我们的功

德财。佛陀大悲而制戒,所以要生敬重心来护持。

首先要有警觉心,不然就忘失自己所受戒,不见罪,不见堕,就会随流任心,烦恼当道。要有惭愧心,思维师恩、佛恩、众生恩还没有报,自己还是生死凡夫,恒怀惭愧,不然就我慢抬头,比较你我,分别外境。要提起心力,不然会任运在烦恼的等流相续中;要有智慧的力量来解脱烦恼的等流心相续。正知正念,当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都要很清晰,所有的境界都要落实到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聚戒上,要保持内心的寂静,有了一定的定力,才能有智慧的观照能力,这样就持续安住戒善中。

持戒背后的力量最主要的是皈信三宝,对三宝的功德的信仰,对业果的深信,对僧团的归属感和依止感,当然,这都需要恒常修习,不断辗转增上。

警觉惭愧,提起心力,解脱等流,正念止作

三聚发心,皈信三宝,定慧等持,安住戒善

贤乙法师分享:

正见作指导,持戒是捷径

从凡夫到成佛,即是一个从现量境界到达圣言量的过程。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刻苦精进,即使如此,还是不能保证菩提路上的一帆风顺,比如修行的中途退失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进入二乘,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了。所以在修行道路上要找到一个稳久快好的方法。那么在道次第正见

的指导下,戒律可谓最佳的选择。我们在持戒的过程中,要去体会佛陀大慈门中流露的特别密护内众弟子的戒法,去揣摩戒法在佛道修行中有何殊胜,及持戒成佛是怎样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比量的境界。

贤丙师分享:

什么是真正的法喜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心得,名为“真正的法喜是什么?”

日常法师在讲解《南山律在家备览》时说:我们听完法师讲经说法,常常觉得“真好、法喜充满”,实际上这个法喜有几种差别:

第一、讲的内涵与世间不同——新鲜。

第二、讲出了自己的问题。

第三、为你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痛苦如何解除、事情如何圆成?因此启发了你的希望。

第四、讲的语言很好。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法喜。佛法的特征是解决我们的烦恼,烦恼是生死痛苦的根本,只有解决了生死痛苦的根本因以后,所有的痛苦才能如实尽除、彻底去掉。就我们来说,也许启发了希望,但离正式意义来说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往往觉得就是这样,这就很可惜!你听了以后,只是种下了一些善根,却没有正确的结果。

真正的法喜充满应该是战胜烦恼,这才是究竟的目的,

而不仅仅是听的相应。我们常常会得少为足。从此可以看出,战胜烦恼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那战胜烦恼与我们持戒有何关系呢?师父曾经讲过一句话:如何看一个人持戒是否清净?有三个衡量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烦恼是否净除。我们持戒就是净除烦恼,所以每持得一戒,我们就应该感到法喜充满。

贤丁师分享:

仰瞻祖师行仪

近阅祖师传记,从祖师大德的行宜和教化中,受益甚多,他们每一位都是完美僧格的的代表;是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佛教的辉煌;也是“如来使者”,以不同面貌示化济生;同时更是自己效学的典范和楷模。作为一个出家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弘法利生的责任和使命,自己的习气,常常是得少为足,在平庸中比较高下,自觉良好,格局狭小。如果不从这些祖师大德、大成就者身上去“挖宝”,怎么能够超越自我,有所作为?报答众恩啊?!!

一、慧远大师的戒行

慧远大师是莲宗开山祖师,《缁门警训》中说:“慧远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窃寻此说有契理要,若使家家奉戒,则罪息刑清。”

大师不仅建议他人奉持,自己亦是严持戒律,堪为一代楷模。

大师一生开山、结社、诲人不倦;念佛化众、护法护教,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身体病疾,大德长老们稽首叩请大师饮豉酒以疗病疾,大师不饮;又请饮米汁,亦不饮;又请以蜜和水为浆,大师因众数请,这才让律师查询律藏,看是否可以饮用?还没等到律师查完,大师就圆寂了,春秋八十有三。

大师戒行高远,操持冰洁,令人仰慕;宁弃性命,也毫不开违佛戒,高风亮节,行仪化世,僧格完备,赞叹不已,愿效学之,深勉勤策!!!

二、义净三藏的遗嘱

大师俗姓张,名文明,唐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地区)山庄人。十四岁出家,从小就仰慕法显、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高风。后来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后,学习道宣律师、法砺律师两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前往洛阳学《对法》、《摄论》,又往长安学《俱舍》、《唯识》。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他在长安和同学相约西行,但最终都未果。

于是大师孤身泛海前行,于咸亨四年(673年)二月到达东印耽摩梨底国,停留一年,学习梵语。其后,随商侣前往中印,瞻礼各处圣迹。往来各地参学,经历三十多个国家,留学那烂陀寺11年,亲近过那烂陀寺宝师子等当时著名大德长老,研究过瑜伽、中观、俱舍等各种著作,最后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方才东归。途中辗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