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审慎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

宏观审慎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

宏观审慎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
宏观审慎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3921873.html,

宏观审慎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

作者:郭田勇贺雅兰

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年第02期

摘要:基于动态非平衡面板系统GMM模型,对我国已上市的26家商业银行2004—201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者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行业结构以及银行个体特征,如资产收益水平、流动性比率、投入产出效率等,尤其是受到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资本充足率不同的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应健全资本充足评估及风险预警机制,适时调整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建立更加严格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以有效促进货币政策传导,增进货币政策效果。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

中圖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9)02-0029-08

次贷危机过后,在关于金融市场风险积聚与传导的反思中,业界和学界将方向聚焦在探讨货币政策与机构间风险承担的互动上。随着金融改革的渐进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也从传统走向革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传导层面,是否有必要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纳入考量范围。笔者基于上述思考,试图探索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了解其外在传导途径,厘清其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不断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规划,实现经济金融的稳定和繁荣。

涉及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文献可以追溯到较早之前的一些研究,如Gibson(1997)、Keeley(1990)、Allen和Gale(2000)、Dell Ariccia和Marquez(2006)、Rajan(2006)以及Matsuyama(2007)都讨论过相关机制,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一词首次出现是在Borio和Zhu(2008)的一篇文章中。他们指出货币政策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潜在关系,即利率变化通过影响金融中介风险感知或风险承受能力,改变其资产定价、资产组合等持有选择以及融资水平。

一、文献综述

估值、收益和现金流效应、追逐收益效应、习惯养成效应、沟通反馈效应以及风险转移效应,这些作用机制都是风险承担渠道潜在的驱动力,其同时作用、彼此制衡,并不存在哪个机制或效应更为重要。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

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 杨家才 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管理风险的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的有限理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而我国银行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改革刚刚起步,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工商企业,整个银行体系还较脆弱,自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一些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很容易转嫁给银行。综合看来,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十大风险隐患: (一)外汇储备超常增长。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外管局成了外汇的被动买家。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其中有一部分是热钱流入来套取利差的,央行只能被动收购。现在我们处于两难境地:外汇储备增加迫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如果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须提高利率,但又会引来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这种投机资本流入越多,央行收购越多,又造成基础货币投放更多。这种被动的政策使我们面临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会影响外汇业务和国际融资,如对外汇贷款、信用证贷款等都有很大影响。同时,由于外汇储备往往由多种货币组成,且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资产上,因此外汇储备自身也面临着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例如1994年日元对美元升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损失高达30亿美元。最近,美元对欧元贬值10%以上,我国美元外汇储备损失巨大。 (二)央行票据供给放量。2004年,为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中央银行采取了发行票据的方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把货币买回来,减少市场流通货币。该措施有利于控制通胀,但是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票据市场、资金交易市场的收益率可能大大下降,减少了盈利空间。2004年发行的中央银行票据,年底尚有余额9700亿元,2005年将回收9400亿元。收回票据又要投放基础货币,这是一对一的,这样可能会推动经济的过热增长,或是推动银行贷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探讨由来已久,至今已基本形成“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概念框架。目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是随金融体系特征不断变化而演变的。近二十年来,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将资本监管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银行行为开始与资本监管挂钩,进而对经济产出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应运而生自2002年Van den Heuvel提出“银行资本渠道”概念以来,近十年对于该渠道研究的文献多注重于其“是什么”和为什么存在,对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阐明。本文所研究的“银行资本渠道”隶属于广义“信贷渠道”框架之下,首先明确了银行资本渠道的概念界定,并创新性的提出在货币政策环境下,以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资本监管会在两方面影响银行的行为:首先,为达到最低门槛及避免低于门槛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尤其是外源融资需要的成本,银行受到“资本门槛”的约束。 这里,“资本门槛”约束包含两种情况:面对不断增加的资本约束时,银行需要采取措施以保证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以及最低资本要求之外的缓冲资本规模的波动会引发成本变化。在“资本门槛”约束下,银行扩张贷款供给的能力受到了制约,本文称之为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的“信贷总量效应”。其次,通过整个资本监管框架,货币政策会影响到银行业务的选择,银行受到“资本框架”的约束。“资本框架”约束指资本框架影响银行认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为风险定价的行为,当银行执行框架的准则以提升经营水平和按照框架准则调整现有监管体系时,这种约束就会发生作用。 也就是说,资本框架约束迫使银行调整风险组合以应对资本监管的改变,赋予银行面对风险的事实及评估风险的态度。本文称之为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的风险承担效应。在以上两种效应的基础上,资本监管还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非对称性产生扩大的作用。这是由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银行进行权益融资的能力发生了改变。 一般来说,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初期,商业银行受到的银行资本约束是有效约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滞加长,其有效性受到制约。而在经济繁荣期,银行较容易补充资本,此时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贷款在法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一般存在的风险 1、人员配备不足风险 该风险主要是指业务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引发的各种非系统性管理风险。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是:业务岗位的设置和管理缺乏应有的检查和制约机制,基层行人员配备达不到制度要求,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等现象大量存在,业务分级授权制度无法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银行内部业务操作成为“良心活”,为职业道德败坏的内部人员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潜在风险。 2、账户管理风险 账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放松对客户开户条件的审查和账户活动情况的监督从而导致的风险。这里所说的客户既包括公司客户,也包括私人客户。该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开户手续不全或资金性质与账户类别不符;二是不按规定与开户单位定期办理对账,使存在的问题长期难以发现;三是对长期不动户清理不及时。 3、单位预留印鉴卡片及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 印鉴卡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对印鉴卡管理不善,为犯罪分子所用进而盗取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风险。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对单位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不严,未分人保管,及时核对,相互制约;二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单位更换印鉴手续的审查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使犯罪分子得以“掉包”印鉴实施诈骗;三是由于单位人员不慎,致使印鉴为犯罪分子获取并拓制,利用银企对账和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漏洞窃取单位资金。印鉴卡管理上存在的风险既有单一的外部作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内外勾结作案。 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签章要求不严,产生漏签、代签等现象,使银行资金出现风险损失。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柜员对客户签章(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私人客户,在挂失、领用卡折、重要凭证、更改客户信息等业务中审查不严,导致出现风险时客户逃避责任、银行垫付资金的现象。二是办理业务时对授权代理现象缺乏法律意识,造成无效代理、过期代理等行为出现,一旦客户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就会形成银行损失的被动局面。 4、章、证、押(压)的管理风险 章、证、押管理的风险主要是会计部门章、证、押(压)保管不善,未严格执行分工制约、交接登记等制度规定的手续,为内部人员所利用,办理非法的结算业务等引发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章、证、押(压)未进行有效的三分管,办理结算业务一手清;岗位责任制不落实;会计业务用公章与重要空白凭证、汇票专用章、压数机、密押器、汇票凭证保管、使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使用交接及相关检查登记制度未有效执行等。危害主要表现为内部作案和内外勾结,监守自盗,一旦作案得逞往往形成较大的资金损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凭证审核风险 凭证审核环节的风险包括收入凭证与支付凭证审核两大类,主要是由于对凭证要素审查不严,造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或者使犯罪分子诈骗成功,基于票据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形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阻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通过多年的进展,中国的银行业差不多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进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专门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担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埋伏着庞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埋伏着庞大的风险。依照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要紧由银行内部治理不善、风险操纵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要紧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操纵失衡、流淌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治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操纵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操纵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要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形,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专门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形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都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后答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试成绩:91.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多选题 1.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的金融环境有()√ A 金融的国际化与全球化日益深化 B 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C 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D 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逐步转化 正确答案: A B C D 2. 风险的特征包括()√ A 隐蔽性 B 加速性 C 可控性 D 扩散性 正确答案: A B C D 3. 市场风险的类别包括()× A 利率风险 B 汇率风险 C 股票价格风险 D 商品价格风险 正确答案: A B C D 4.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核心指标分为哪三个层次?()√ A 风险水平 B 风险迁徙 C 风险抵补 D 风险消耗 正确答案: A B C 5.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 A 风险识别

B 风险估价 C 风险评价 D 风险处理 正确答案: A B C D 6. 风险管理体系包括()√ A 组织系统 B 信息系统 C 预警系统 D 监控系统 正确答案: A B C D 7. 风险管理技术包括()√ A 风险预防 B 风险回避 C 风险分散 D 风险转移 正确答案: A B C D 8. 我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哪几类()√ A 人员 B 内部程序 C 系统 D 外部事件 正确答案: A B C D 9.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 A 操作失误型 B 主观违规型 C 内部欺诈型 D 外部欺诈型 正确答案: A B C D

10.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 A 识别 B 评价 C 预警 D 控制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11. 巴塞尔委员会规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比率不得低于25%。√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2. 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 0.5 0.6 0.65 0.7 正确答案: 0.6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高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来起作用的,即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汇率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立场是缓慢而稳定的:在我国尚未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这些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甚至我国利率还没有达到市场化。从理论上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以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中国实行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甚至出现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统一的利率机制下,我国部分金融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差价,导致其产品竞争性的下降,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流通;(二)在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中美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的使用数量型工具而忽略了价格型工具,导致我国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互隔离,相互影响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三)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中介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仍然受“慎贷”思想影响,往往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期,不愿

网络组织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网络组织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摘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引起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组织可以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但是,网络组织的运行同样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风险具有其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风险在网络组织内部极易传导,并给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组织风险的传导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组织风险传导的具体成因与路径;利用泛函分析推演网络组织风险传导过程,构建网络组织风险传导的路径模型;结合案例分析风险的传导效应。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网络组织内部的合作业务流程性、结点间信息不对称性、结点企业抗风险能力等因素,致使网络组织风险的传导具有客观必然性;网络结点联系越紧密风险越容易传导,在具有集散结点结构的网络组织中,以及在聚集程度高的网络组织中,风险越容易传导;网络组织风险的传导具有路径依赖性,根据风险传导的方向可分为:链式传导路径、辐射式传导路径以及集中式传导路径;网络组织风险传导过程中的传导效应包括:多米诺骨牌效应、耦合效应以及牛鞭效应。网络组织风险传导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把握风险传导的本质,认识风险传导的规律,为网络组织更好地控制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界定网络组织风险的传导与网络组织危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有效地防范网络组织危机,为网络组织健康运行提供保证。【关键词】:网络组织风险传导传导效应传导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9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导论10-16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01.2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5-162.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16-212.1相关概念的界定16-182.2网络组织理论18-192.3风险管理理论19-213.网络组织风险传导的成因分析21-273.1合作业务的流程性21-223.2结点间信息不对称性22-233.3结点企业抗风险能力233.4结点间的嵌入关系23-274.网络组织风险的传导路径27-424.1网络组织风险传导的载体27-284.2网络组织风险的传导路径及过程28-414.3小结41-425.网络组织风险的传导效应分析42-485.1多米诺骨牌效应42-445.2耦合效应44-465.3牛鞭效应46-475.4小结47-486.结论与局限性48-496.1主要结论486.2研究局限48-49参考文献49-53致谢53-5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保险业务开始逐渐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亮点。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刚刚起步,银保产品开发的风险、保险公司内控中的风险、与银行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管的真空等都给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许多风险。文章通过对国内银行保险风险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结合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情况,将银行保险的风险进行分类,得到我国银行保险风险管理的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一、引言 银行保险,也有人称之为银保融通,浅层意义上来说,是指保险公司通过银行平台销售产品,深层意义上来说,是指保险公司与银行采取相互融合的策略,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和保险相关的金融服务客户销售渠道共享,以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求。 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自1995年以来,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95年至1999年)。这段时期的银保形式主要是银行代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产品单一,还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银保市场。 第二阶段:高速成长阶段(1999年至2005年)。在这段时期,银行保险市场的主体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出现,我国进入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高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深层次合作阶段(2005年至今)。《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我国通过以后,银保合作混业融合的态势开始出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始从简单变为高级。 就目前而言,许多学者都已经研究了银行保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环境、发展模式、问题与解决方式,这些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但是对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及管理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仍然很少,尤其是基于保险公司视角。故此,本文将从保险公司出发,整体研究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相信这将会是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理论补充,对于实际操作会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二、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概述 银行保险业务在进行过程中,从保险公司设计险种,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风险多种多样。在业务中,与银行保险有直接关系的是保险公司、银行、消费者、政府等。 (二)银行保险产品设计中的风险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但上述分析是凯恩斯学派最初的分析,仅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并没有考察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个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即一般均衡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产出和收入的相应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相对上升将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率的回升,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收入的减少引起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则利率又会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第四,以上的循环往复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是利率较原先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先的均衡水平高。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过程步骤一:M→E 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第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过程步骤二:E →I 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第一,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二,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第三,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分析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世界公认的好,那为什么搞经济建设总是搞不上去呢?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毛泽东虽然改变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但却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依然还是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生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和社会主义口号相矛盾,这样就使共产主义变成了一个空头口号,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制定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那么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呢?其实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很简单,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可以每人每月定为300元就可以了,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老人、小孩还是在工作的人以及失业的人都享有每人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就很公平,有的人嫌低了,那就去工作吧,这样工作的人又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就可以发财,发了财的人就可以休息一下,让没有发财的去工作发财,这样轮流工作都有好处,可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这样人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指货币数量变化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特定的经 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最终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必须了解货币政策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本文主要从IS-LM,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几个角度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变量的分析验证结论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 二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对经济发挥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Bernanke(1986>运用结构VAR 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Bernanke 和Blinder(1992>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后 6 到9 个月,银行存款会显著减少。Cover(199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结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增加几乎没有影响,但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阻碍作用。Ramey(1993>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54 一1991 年美国宏观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渠道远比信贷渠道重要。MorrisCharless 和Sellon Gordon H.Jr(1995>在实证分析后对中央银行能否影响银行贷款行为方面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信贷渠道的数量效应微不足道。Oliner&Rudebusch(1996>将“不完美信息”纳入广义信贷渠道,并将由此引起1 / 15 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视作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从借款人(企业和居民>角度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扩张性货币政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3921873.html,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作者:罗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0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传导到居民和企业,从而引起实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量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在经济体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分别以不同的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分为“货币观”和“信用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以及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资产负债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第一,传统的利率传导渠道。利率渠道是凯恩斯学派中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凯恩斯提出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执行货币政策的部门难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对投资起不到刺激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可以通过变动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支出。1937年,J ohn Richard Hicks 和Alvin 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IS- LM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供应量M增加,会导致利率R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使得人们对耐用品和住房的购买需求增加,促进投资I的增加,带动收入Y的增加: M ↑→ R ↑ → I ↑→Y ↑ 传统的利率渠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重新调整,引起债券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投资和支出也发生变动。它建立在以下假定的基础上的:第一,只存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金融资产,债券对货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所以一旦货币供应量产生变动,就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进行重新组合以及调整,随之使得债券和货币的利率产生变化,影响投资水平。第二,对于企业来说,以贷款方式进行融资和以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两种融资行为是无差异的,并且可以完全替代。第三,政策会使得短期利率产生变化,并且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投资和支出。许多学者都认同在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传导渠道仍然未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为此人们研究了其他的传导机制作为其补充或者替代选择。 第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货币主义学派驳斥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除了债券外,股票和外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股票是最主要的传导渠道,它通过投资的托宾q理论以及消费的财富效应两种途径来完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渠道,一种是银行贷款渠道。 前者并不是一个新理论,费雪(Fisher)(1933)就提出了这个观点,随着信息经济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兴起,这个观点得到了更严格的阐述。银行贷款渠道则主要考虑银行中介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即将银行的资产(负债)看成是一种不同于“IS-LM框架中的同质证券”的资产(负债),进而通过资产组合的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传导,这也不是一个新方法,托宾和布瑞纳德(Tobin 和Brainard)(1963)以及布伦纳和梅茨勒(Brunner 和Meltzer)(1963)最早对其做了正式描述,而伯南克(Bernanke)(1988)则将其融入了IS-LM框架之中,相关的实证检验也逐渐增加,随着伯南克出任联储出席,信贷渠道这一观点变得更加流行。本章将就信贷渠道理论进行介绍,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主要阐述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联系与区别,第二、三节则主要阐述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第四节介绍考虑了信贷渠道之后的一般均衡模型,第五节对相关实证分析以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介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阐述的是名义货币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从长期来看,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导致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化,从而使得实际货币数量不变,因此单纯改变名义货币数量并不会对实际货币数量,从而实体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变量从长期来看最终取决于实际因素,比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各种实际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家的创造性才能等等。 从短期来看,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立即带来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因此实际货币数量会发生变化,从而实体经济会受到影响。短期价格水平粘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不充分,二是协调困难,三是价格被一些合同所固定。在现实经济中,假设中央银行宣布明天将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向经济中投放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此时经济中的基础货币恰好为10000亿元,如果货币中性成立,那么在明天早上,当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完成之后,所有价格应该马上上升10%,但是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信息,通常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对手方的商业银行随时会关注这一信息,而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因此他们的消费、生产以及定价仍然不会受到影响,于是价格会因为信息传递的不充分而显得有粘性,这种信息上的隔阂使得某个厂商可能会只有观察到增加的需求传递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之上时才会做出价格调整的决定,而这种传递显然是缓慢的。 其次,即使每个人都关注到了这条消息,但是要使得所有的价格都上涨10%却需要协调一致的行动,如果在别人没有调整价格时,任何单个企业或者个人观察到这个信息之后可能都不愿调整自己生产产品的价格,就好比夏令时,尽管所有的人可能都觉得在夏天早起晚睡1小时更好,但是如果其他人不调整作息时间,自己就不会调整,因此这种策略性的互补使得名义价格调整不可能与名义货币供应数量相一致。 第三,现实中很多涉及价格的合同,比如工资合同,供货合同,在短期之内都是不可改变的,这又增加了短期价格的粘性。 一、传统的货币渠道 货币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体的实际变量,通常的宏观经济学将其影响表述在IS-LM 框架中。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产出和名义利率的函数,即:M/P=L(Y,i),在短期价格水平粘性的条件下,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使得实际货币增加,要诱使人们持有更多的实际货币,名义利率水平下降,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利率的变化也等价于实际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IS—LM模型来源于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目的在于使凯恩斯的利息论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协调一致,以后逐步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很好地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非常强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继而对产出的作用,从对IS—LM模型的分析就可看出。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它所包含的经济意义为: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需求及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其斜率为负;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也就是在既定的货币供给下使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其直观的经济含义为: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因收入上升的货币需求增加必须通过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下降来抵消,才能使货币市场继续保持均衡。其斜率为正,但斜率的大小要由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性决定,它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成反比,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成正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把两条曲线画在一张图上,就得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在该点上两个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的状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模型中看出。当LM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利率和收入都会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反之利率和收入下降,而当IS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下方移动,则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收入高于原来的收入,反之,利率上升,收入减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效力,也都存在着局限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混合使用以达到较好效果。 通过对模型的数学推导,可得货币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1)IS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消费对利率毫无敏感性,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但并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国民生产总值不变。(2)LM 为一条水平线,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无穷大,通常称“流动性陷阱”,此时财政政策无“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最大效应。同样还有财政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投资对利率有无穷敏感性,IS水平,此时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2)货币需求对利率毫无敏感性,完全又交易需求决定,LM垂直,此时增加政府支出,但国民生产总值不变,而利率上升,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因此,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失效的可能,但在我国均未成为现实。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制约,为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IS—LM模型认真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客观现实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应当承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初是建立在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的。但是,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深入人心,其精髓已为众多经济学派所吸纳,而不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论特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不例外,它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理性预期的思想。此外,货币政策传导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1.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的金融背景 1.1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此时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仅仅限于经营存款和贷款。此种政策之下不仅限制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也是使其获得了稳定的收益。随后,在金融市场功能的扩张、放松管制和竞争加剧形式的推动下70年代末80年代初银行业迎来了变革的第一次浪潮。此次变革使得资本流量递增流速不断加快,金融效率得以极大提高,从而为银行业带来极大地机遇和挑战;长期存在于美国、日本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严格界限日渐消失,竞争日益明显激烈;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得到拓展,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咨询、结构交易、资产购置、杠杆收购、项目融资、信用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劵化、衍生工具和表外交易等各种附加值服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随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风险。 90年代以后,银行间的兼并浪潮汹涌。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金融产业的集中程度和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合并与兼并,出现了巨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全球证劵业内50家顶尖的证劵商都是银行集团和金融集团的下属部门。银行业和证劵业的合二为一是国际资本市场效率更高,竞争性更强。大量迅速的全球资金流动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仅促进了资金在国际间的有效分配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并且越来越呈现出链状反映。于是,银行业在此浪潮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1.2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的分支银行制。从建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不存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区别。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逐步恢复和建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并逐渐演变成商业银行。 2004年国有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我国形成了3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严格说来已经不算是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也正在加紧股份制改革)、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治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预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