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请你们猜一猜(手)师:瞧,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你像老师一样伸出一只手,并张开手指,你看到有关数学的信息了吗?(数字5)

师:老师也看到一个数字,那就是“4”。谁知道,老师看到的这个“4”指的是什么?(4个“间隔”) 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

师:那么,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在生活中和间隔有关的例子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一、引导探究,发现的规律。

1、自然引入新知

师出示植树图片:我校在3月12日组织同学们开展了植树活动,在20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理解题意:“一边”和“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用电脑演示:哪里马路的一边?什么是两端都种?

③试着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④学生板书反馈答案。

(1) 20÷5=4(棵)

(2) 20÷5=4 4+2=6(棵)

(3) 20÷5=4 4+1=5(棵)……

师:出现了以上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来尝试动手操作验证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2、操作探索规律

①合作在作业纸上用自己喜欢方式画一画看看到底应该怎样种树?

②汇报学生的操作结果。

结果还是不一样怎么办?那我们一起在黑板上种一种好吗?

③利用线段图在黑板上演示种树。

④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规律:间隔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20÷5=4(个)板书:全长÷间距=间隔数

种了几棵树?种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列式?

4+1=5(棵)

刚才那位同学算的是对的?掌声鼓励。

3、验证规律

观察课件演示,并填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探索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规律: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两端要栽树的情况下,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6、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和方法:

你们真棒,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两端要栽:间隔数+( 1 )=棵数

7、如果老师把这道题两端要种的要求改为两端不种呢?你还会算吗?

①小组讨论:一共要种几棵?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②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③两端不种又有什么规律呢?(板书:两端不种:间隔数—1=棵数)

8、拓展

刚才我们研究的植树问题出现了两端都种和两端不种的2种情况,请你们推测一下还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一端种一端不种。

如果只在一端种树,那么间隔数和植树棵树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小组讨论并计算)

学生汇报并板书(只种一端:间隔数=棵数)

9、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植树问题的规律,现在能不能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在全长1000米的马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请在草稿本上算一算。板书:1000÷5=200(个)200+1=201(棵)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你们还能不能利用植树的规律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1、填一填

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____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____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____棵树苗;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师: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求什么?

生:间隔和棵数,求马路全长

师:大家看看咱们前面是如何求棵数的,已知什么条件能求出棵数,那么现在求路长又要用什么条件呢?

生:只要算出间隔数,求路长就好算了

师:我们能算出间隔吗?

生:能,36棵数有35个间隔。

师:知道间隔数了怎么求路长?

生:间隔数乘间隔米数,也就是(36-1)×6=210(米)

3、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下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知道了在植树时两端都栽、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下怎么求棵数。

师:通过我们的探索与思考,发现了植树规律,继而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而又实际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课时教案设 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06页例1、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 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 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 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 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 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 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 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 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 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 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 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

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标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目标有以下阐述:“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植树方案的过程中通过画图亲身体验选择的间隔长不同,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学生的体验,建构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教学中重在让学生体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到你哦!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老师,我觉得不用求出来间隔数,只用求棵数就行了。” “不对,老师,我觉得知道总长,应该求出来间隔数,才能求出来棵数。” “老师,我认为薛增硕说的不对,柳文睿说的对,应该先求出来间隔数,只有求出间隔数,才能求出棵树。” …… 这是我在讲授植树问题时,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探讨和争论,我觉得数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我用手指数与手指间隔数以及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这一种类型的例题接受掌握的不错。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这就要求孩子们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后在探讨这样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出现的不同的想法,我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后更深

一步的去想,这是为什么。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孩子们的争论通过自己画图获得了圆满的解决,而后面更深一步的举一反三没有再进行思考,有点意犹未尽。另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是人教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知识点总结: 植树问题:植树问题公式: ①直线植树:距离÷间隔+1 = 棵数②四周植树:距离÷间隔= 棵数 植树问题测试卷 一、解答题 1.有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杨树,园林部门需运来 棵杨树苗? 2.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米. 3.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米. 4.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根. 5.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这条公路全长 米.

6.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米. 7.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在100米直跑道外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在跑道的一端原有一面彩旗还需备面彩旗? 8.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面彩旗? 9.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米? 10.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米. 11.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12.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13.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生活上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借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自己归纳出间隔数与树的棵数之间的规律。 2.能够借助图形分析,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简单植树的问题。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并且,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会应用”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并经历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上,我还借助媒体等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怎样的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当学生发现,五根小指头之间,有四个间隔。这时,我就提出,诚聘环境设计师这一招聘启事,一下子就激发了所有学生兴趣,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方案,自己分析,发现规律,从而巧妙地引出:植树问题。 (三)、在发现中找规律 通过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给学生故意设置路障,知道指数的棵树,说两端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再次合作交流,合作交流-----质疑问难,这样,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 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 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w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 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 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 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 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 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 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

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练习题

一、直线型植树问题 (一)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I求全长 1、在一条小路的一侧,每隔10米种一棵柳树,从头到尾共种20棵,则小路全长多少米? 2、在一条小路的一侧,从头到尾共安装10根电线杆,每隔10米安装一根,则小路全长多少米? 3、10路共公汽车从起点到终点共有13的车站,每两个车站相距2千米,则10路汽车全程多少千米? 4、时钟报时,5时敲5下,每两下之间间隔2秒,则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6、小明家住在6层,他每上一层需要10秒种,则他从一楼到家需要多少秒? 7、小明家住在6层,每个楼梯上有16级台阶,则他从一楼到家需要走多少个台阶? II求棵数 1、在一条小路的一侧,每隔10米种一棵柳树,如果小路全长100米,则可种柳树多少棵? 2、在一条小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0米安装一根电线杆,如果小路全长100米,则可以安装电线杆多少根? 3、10路共公汽车从起点到终点全长24千米,每两个车站相距2千米,则10路汽车全程共有多少个车站? 4、一根木料锯成若干段需要40分钟,每锯一下需要4分钟,则可以把它锯成多少段? 5、小明从一楼到家需要60秒,他每上一层需要10秒种,则他家住在多少层,? 6、小明从一楼到家需要走80个台阶,每个楼梯上有16级台阶,则家住在几层?III求间距 1、在一条小路的一侧从头到尾共种11棵树,小路全长100米,则每两棵树之间相距多少米? 2、在一条小路的一侧,从头到尾共安装10根电线根,如果小路全长90米,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距多少米? 3、10路共公汽车从起点到终点全长24千米,10路车从头到尾共有13个车站,那么每两个车站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7.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教学“间隔”的含义

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开花来不结果,能写会算还能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师:我们这双小手不仅能写会算,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想了解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五指张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5个手指,4个空) 师:在数学里面我们把空叫做“间隔”,那么我们张开的5根手指,有几个间隔呢?(4个间隔) 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根据生活实景信息回答问题。 (1)公园的一侧一些树,数了数有6个间隔,一共栽了几棵树呢?(7棵) (2)庄老师家在6楼,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楼?(5层) (3)河边的护栏有5根铁链,需要几根柱子?(6根) 4、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的5根手指间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铁链需要几根柱子等,数学中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 二、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节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我利用植树节节日时间进入给学生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以校长要为学校建设为由,在校园门口植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王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本题数字有些大,以化繁为简理念来画图表示。画图之后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 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发现理解并归纳总长、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德育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两端都栽”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和间隔

数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游戏引入(做相反的动作),现在我们所举的是哪只手呀?从这只手中你想到哪个数? 2.通过手指数和手指的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间隔。 生:间隔数+1=手指数手指数-1=间隔数 2.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发现来学习新的内容——植树问题。二、环保教育,引出课题 1.师:植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近几年来,我们学校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大力美化绿化校园,种植很多树木,还打算明年植树节在全长20m的跑道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同学们看看有几种栽法? 2.小组合作画图表示栽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第一种:两端都不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栽) 师:同学们真历害,设计出了这么多种方案,今天我们只研究两端栽的植树情况。 三、合作探究,归纳规律。 1.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出(两端栽的情况) 师:假如总长为30米,每隔5m栽一棵,可以栽几棵 ①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图表示,并填写表格。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年级五下册“数学广角”的资料,以前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状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应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透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状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颗数=间隔数+1”,并透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2、我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 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必须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必须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透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4、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习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盼日后调整改善。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植树问题 》(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等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过程性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验证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感知间隔的含义,探索间隔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 1、手指中的间隔问题。 观察这只手,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数字?(手指数5) 还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数字?(间隔数4) 5根手指,有4个间隔。那4根手指呢?3根呢?2根呢?1根呢? 2、排队中的间隔问题。 那么,在生活还有很多地方有间隔。如站队做操时,人和人之间也有间隔。 活动:请几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一臂间隔排队。 观察人数与间隔数的变化。说说人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点数=间隔数+1间隔数=点数-1点数-间隔数=1) 从开始这位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这条队伍中,其余每一位同学都一人对应一个间隔,以后每增加一人就增加一个间隔,间隔数和人数是一一对应的,唯独多了开始的这位同学。所以间隔数要加上1才是人数。 3、说说生活中其他的间隔问题。 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手指中有间隔,排队中有间隔。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间隔呢?一般来说为了整齐美观这些间隔长度都是固定的。最常见的就是两棵数之间的间隔。像这样的问题,我们数学上都统称为间隔问题,也叫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张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运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植树问题。 二、解决“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 1、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 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全长1000米间隔长5米) b.理解“一边”“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小路的一边,两端在哪里里? 我们刚才找过的手指,排队属于哪一种?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两端要栽?除了两端都栽还有哪几种情况? 我们今天主要研究这种两端要载的植树问题。 3、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4、反馈说算理。1000÷5=200(棵)200+1=21(棵) 200指什么?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全长÷间隔长=间隔数)为什么还要加1?(间隔数+1=棵数) 师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5、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 《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又通过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加深认识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起。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快乐探究: 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 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棵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规律总结出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专题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专题 植树问题的三要素】 总路线长、间距(棵距)长、棵数.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植树问题的分类: ⑴直线型的植树问题 ⑵封闭型植树问题 ⑶特殊类型的植树问题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专题 植树问题公式】 (1)不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 间隔数+1= 棵数;(两端植树) 路长+间隔长+仁棵数。 或间隔数-1=棵数;(两端不植) 路长+间隔长-1=棵数; 路长+间隔数=每个间隔长; 每个间隔长X间隔数=路长。 (2)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 路长+间隔数=棵数; 路长+间隔数=路长+棵数=每个间隔长; 每个间隔长X间隔数=每个间隔长X棵数=路长。 (3)平面植树问题: 占地总面积+每棵占地面积=棵数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 棵距X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 棵距X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 棵距X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封闭型植树问题是指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面植树,因为头尾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等于分成的段数. 基本关系式为:棵数二总距离+棵距;总距离二棵数X棵距棵距二总距离十棵数. 植树问题的三要素: 总路线长、间距(棵距)长、棵数.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植树问题的分类: ⑴直线型的植树问题⑵封闭型植树问题⑶特殊类型的植树问题。 ①两端都植树:棵数比段数多1.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棵数=段数+仁全长+株距+ 1;全长=株距X (棵数—1);株距=全长+ (棵数—1). ②一端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X棵数;株距=全长+棵数. ③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比段数少1棵.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棵数=段数—仁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X(棵数+ 1 );株距=全长+ (棵数+ 1). 直线型的植树问题例题及答案分析 封闭型的植树问题例题及答案分析 特殊类型的植树问题例题及答案分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鄂城区杨叶镇团山小学:袁国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17页例1及有关练习。 【教材、学生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在二年级时,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对这类现象也有所发现。但是,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文字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植树问题中的术语“间距”“间隔数”;通过学生的自主画图,抽象出规律“间隔数+1=棵数”,而后,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植树问题中的数学术语:间隔数、间距。 (2)使学生在理解植树问题的概念的同时,通过画图,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形成公式。 (3)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纸,学生准备直尺和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引发思考 谈话提问:同学们,这张图片是哪儿?(学校院墙外沿河马路)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一排整齐的绿化树) 为了美化乡村,环卫工人在沿河马路上植树。你们知道吗?植树不仅美化环境,其中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2、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如果在全长12米的一条路上,每隔4米种一棵树,可以怎样种? 学生摆小棒(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的,同学们从3个不同角度考虑,出现了3种可能种植的情况。) 学生上台演示(3把米尺、4个学生) 课件展示学生的植树方法: (两端都栽,4棵)(只栽一端,3棵)(两端都不栽,2棵) 师:在实际的植树过程中,“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都存在,我们必须仔细审题,弄清是哪一种情况。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3、利用课件介绍概念 师问:这里的12是什么?(师:我们称为“全长”) 这里的“4”是什么?(师:我们也可以称为“间距”) 每两棵树间的这一段叫什么(师指着“间隔”说:这是“间隔”)?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快乐探究: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棵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干,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如计算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所行的距离及爬楼梯问题。求路边的电线杆、排座位、在路两旁安装路灯、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

小学六年级数学植树问题

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数学 升小六 科组长教学副主任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第()次课 共()次课 3课时 教学课题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棵树,知道什么是间隔数。 2、理解在线段上(两端都裁)的情况中,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其他问题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探究植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一、作业检查(或首课沟通)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二、内容回顾 1.甲、乙二工程队,甲队有56人,乙队有34人。两队调走同样多人后,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3倍。问:调动后两队各还有多少人? 2. 小云比小雨少20本书,后来小云丢了5本书,小雨新买了11本书,这时小雨的书比小云的书多2倍。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本书?

三、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要想了解植树中的数学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牢记三要素: ①总路线长. ②间距(棵距)长. ③棵数. 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关于植树的路线,有封闭与不封闭两种路线。 题型一:不封闭路线 例:如图 ①若题目中要求在植树的线路两端都植树,则棵数比段数多1.如上图把总长平均分成5段,但植树棵数是6棵。 全长、棵数、株距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棵数=间隔数+1 全长=株距×(棵数-1) 株距=全长÷(棵数-1) ②如果题目中要求在路线的一端植树,则棵数就比在两端植树时的棵数少1,即棵数与段数相等.全长、棵数、株距之间的关系就为: 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③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植树,则棵数就比②中还少1棵。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如右图所示.段数为5段,植树棵数为4棵。 株距=全长÷(棵数+1)。 题型二:封闭的植树路线 例如: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面植树,因为头尾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等于分成的段数。如右图所示。 棵数=段数=周长÷株距. 对应例题: 1、有一条公路长900米,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一根电线杆,可栽多少根电线杆?分析要以两棵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作为分段标准.公路全长可分成若干段.由于公路的两端都要求栽杆,所以电线杆的根数比分成的段数多1。 2、马路的一边每相隔9米栽有一棵柳树.张军乘汽车5分钟共看到501棵树.问汽车每小时走多少千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名称植树问题 执教者李忠课 时 1 所属教材 目录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力目 标 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 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 的新的实际问题。 过程 与方法目 标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 “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 化”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 明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 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边按照一定的距离植 树的问题,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你们想不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伸出你的一只小手,张开手指,仔细观 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 师:4个空可以说成4个间隔,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2个呢?(齐答)2.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相 互说说) 指答:(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3.如果我们把这5个手指看作是5棵树,在路的一边栽上,并且树与树之 间的间隔相等,你能用线段表示出这5棵树吗?尝试画出这条线段图。 4.同桌互说,指生板演。 5.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线段上的每个点表示一棵树,每两个点之间的距 离就是间隔) 6.出示小黑板表示。 师:这幅图画的是在一条公路的一边两端都植树,共植了几棵树,间隔距 离相等,有几个间隔?生答:(6棵,5个) 7.师:路的一边两端也就是路的一旁或一侧两头都植树的意思(板书)一 边一旁一侧,两端都植。 8.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在路的一边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9.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在路的一边两端都植树的情况填写下表。 10.小黑板出示表1。(指答师板书) 植树棵树(棵) 间隔数(个) 5 6 7 8

部编版数学五上《植树问题(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植树问题(一)》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一)。(教材第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 毛线绳一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激情引入。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