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本文由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全国水资源评价”和“鄂尔多斯自留盆地地下水赋存运移规律的研究”项目资助。改回日期:2001212217;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叶思源,女,1963年生,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从事矿水、地热水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叶思源1) 孙继朝2) 姜春永3)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正定,050803;

3)山东地质工程勘查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1938年,“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方法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研究现状 进展

Current Situ ation and Advances in H ydrogeochemical R esearches

YE Siyuan 1)

 SUN Jichao 2)

 J IAN G Chunyong 3

)

(1)Chi na U niversity of Mi ni ng and Technology ,Beiji ng ,100083;2)Instit 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 ronmental Geology ,CA GS ,

Zhengdi ng ,Hebei ,050803;3)S handong Instit ute of Geological Engi neeri ng S urvey ,Ji nan ,S handong ,240014)

Abstract Hydrogeochemistry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has mad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term “hydrogeochemistry ”was created in 1938.At present hydrogeochemical theor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fields such as oil field water ,ocean water ,geothermal water ,groundwater quality ,endemic diseases and groundwater microorganism ,and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have also become mature.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kinetics method and isotope method ,hydrogeochemistry will surely extend its research fields in the course of multi 2discipline interaction and make new progress in basic theory and quantifica 2tion research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 huma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s well as ecological protection.K ey w ords hydrogeochemistry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dvance

早期的水文地球化学工作主要围绕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而展开,在地下水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沈照理,1985)。水文地球化学在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资料,特别是在查明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及阐明地下水成因与资源的性质上卓有成效。20世纪60年代后,水文地球化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更多地是注重地下水在地壳层中所起的地球化学作用(任福弘,1993)。1981年,Stumm W 等出版了《水化学———天然水化

学平衡导论》专著,较系统地提供了定量处理天然水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的方法。1992年,C P 克拉

依诺夫等著《水文地球化学》分为理论水文地球化学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两部分,全面论述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成分的形成、迁移及化学热力学引入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以及水文地球化学在饮用水、矿水、地下热水、工业原料水、找矿、地震预报、防止地下水污染、水文地球化学预测及模拟中的应用等,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水平。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一些非线性问题得到解

答(谭凯旋,1998),逐渐构架起更为严密的科学体系。

第23卷 第5期2002210/4772482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

Vol.23 No.5

Oct.2002/4772482

1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现状

1.1 油田水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查和预测以及提高勘探成效和采收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期油田水地球化学的研究只是对单个盆地或单个坳陷,甚至单个凹陷进行研究,并且对于找油标志存在不同见解。此时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主要沿用B A苏林于1946年形成的分类。1965年,E C 加费里连科在其所著《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成分确定含油气性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中系统论述了油气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寻找油气田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1975年,A G Collins在其《油田水地球化学》中论述了油田水中有机及无机组分形成的地球化学作用(汪蕴璞,1987)。1994年,汪蕴璞等对中国典型盆地油田水进行了系统和完整的研究,总结了中国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分布和成藏规律性,特别是总结了陆相油田水地球化学理论,对油田水中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等开展了研究,并对油田水成分进行种类计算,从水化学的整体上研究其聚散、共生规律和综合评价找油标志和形成机理。同时还开展了模拟实验、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从定量上探索油田水化学组分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形成机理。

1.2 洋底矿藏研究

1870年,ААВериго在黑海河口湾开始了海洋水的研究。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和美国都较系统地开展了该次研究。1972年,ОВЩишкина在其《海洋软泥水地球化学》中讨论了世界三大洋和内陆海软泥水化学成分资料,对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的软泥水化学成分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总结了软泥水化学成分浓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行了解释。1988年,G N Baturin撰著的《大洋锰和锰结核的地球化学》英文版专著中有一个章节,专论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的Mn。研究发现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Mn含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可在7个数量级的范围中变动;每种沉积物类型软泥水的Mn浓度变动范围亦相当大。依Mn浓度将沉积物分为内陆盆地、边缘海洋带和大洋深海带3种类型(汪蕴璞,1991)。

近20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储量日益消耗加剧,特别是陆地上的Cu、Ni、Co、Mn4种多金属资源在50~60a后即将殆尽;另一方面世界大洋底部蕴藏着金属结核约有3×108t,因此人类转向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汪蕴璞等在1986~1988年期间,在太平洋中部海域开展的多金属结核调查,以及通过开展室内水2岩作用模拟系列试验和各类样品成分的多项分析测试,在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理统计法等取得的极其珍贵的、比较系统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首次披露了洋底界面水的物理化学场的景观,以及洋底存在金属垒、氧化垒和碱性垒的现代环境。剖析了大洋水物质模型和界面水物理化学场的形成机理及其与多金属结核形成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发现多金属结核的成矿溶液是一种稀的金属溶液和参与成矿的金属存在形式。概括了成矿作用反应场中成矿金属的形成和转移模式。提出了水成多金属结核的成矿阶段、作用和机理。

阎葆瑞等采用新的微生物成矿的理论和观点着重论述了大洋水及沉积物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洋底水、沉积物、孔隙水及多金属结核等介质中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作用对成矿元素富集、沉析的影响,现代和古代微生物的成矿作用及成矿机制等问题(阎葆瑞,1994)。在微生物成矿机制及古微生物的成矿作用,以及多金属结核纹层等微构造的微生物成因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与发现。1.3 地热水研究

目前对地热水中的地球化学研究,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其地下热水(蒸汽)绝大部分起源于大气(沈照理,1985)。早在1964年A J Ellis等在“天然水系统与实验室热水2岩反应”一文中提到热水中的大部分溶解组分来自于水与围岩之间的反应。可以概括为:地热田是一个高温条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构成该系统的基本物质成分是地热流体和固相介质(围岩)。1977年,Ellis等发表了《地热系统化学》一书。书中就热水的起源、热水的物理化学同位素特征、水热蚀变、热水中矿物沉淀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还讨论了新西兰有关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1977~1983年,美国学者Bowers T S经过6年的实验室工作,获得第一手有关矿物、气体和溶解态组分在一系列温度、压力下的热力学参数和化学反应方程,建立了600多种相图(包括压力达500MPa,温度达600℃),并出版了《矿物2水溶液平衡活度相图》一书。20世纪80年代,R O Fournier

874地 球 学 报2002年

等对地热温标作了进一步探讨,建立了一系列地热温标公式,被广泛应用于地热开发利用中确定热水系统的热贮层温度。1988~1992年,W F G iggen2 bach创立了一系列三角图作为研究地热流体起源和形成机理的标志(G eoindicators)。这些三角图作为一种简明而强有力的技术对热泉及热水井水作出快速的评价(G iggenbach,1993;Hedenquist,1990; Reyes A G等,1993)。目前广泛使用的标志有ΟCl2 SO42HCO3三角图、Cl2Li2B三角图、Na2K2Mg三角图和N22Ar2He三角图。

1957年,H Craig在意大利地热田应用了同位素技术,随后H P Taylor等相继研究了世界上一些大型的地热田水的同位素,认为在氢氧同位素的组成中地热水18O的正漂移原因是地热流体在上升过程中沸腾2闪蒸2混合作用、水2岩相互作用及岩浆水的输入Π。中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的热水来源问题就是利用氢2氧同位素组成得以解决的。并认为羊八井热水最轻,可用西藏的瑞利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来解释。此外同位素作为地热温标得到深入的研究。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在地热开发利用领域中的应用是卓有成效的,在新西兰、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一些大型地热田中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在以下3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①探查阶段:利用泉水化学和喷气孔化学并配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确定热源,找出流体的垂向上升带和侧向径流带;②发展阶段:通过比较泉水和井水化学,利用混合图解估算地热田的潜能、水文情况及评价热贮层化学和基准温度;③开发利用阶段:通过井水常规采样,对热贮层进行监测,并分析地热水的腐蚀和结垢状况。1.4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4.1 地下水质与地方病 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自古就为国内外的学者所重视。1916年,布雷克?麦凯首次发现斑釉齿与饮水有关。随后,天然水的化学成分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国学者如日本、瑞典、美国、英国、荷兰、芬兰、加拿大相继探索了天然水质与大骨节病、脑溢血、心血管病、胃癌、皮肤癌等的关系。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地方病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据粗略统计(林年丰,1991),在全国2201个县中(1986年12月31行政区划)约有834个县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各种地方病,占全国总县数的37.89%。各类地方病的患病人数不低于0.6亿,受威胁人口达3亿。在全世界人口中各类地方病患者约3亿,受威胁人数达15亿。可见环境地球化学地方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之大。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先后对克山病、地氟病等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目前水文地球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林年丰领导下的长春地质学院地方病科研组自1968年以来进行了20多年的综合考察,对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等十几个省区进行了克山病、大骨节病、癌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伽师病以及其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进行了专题研究,建立起了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的理论体系。1990年,在杨忠耀主编的《环境水文地质学》一书中论述原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与地方病,详细讨论了各种地方病病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1989年,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办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综合、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已经积累的宝贵资料,全面展示了中国地方病的地理分布规律、流行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特别是化学生态环境的关系。最近出版的《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展示了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及影响生态地球化学系统的主要因素和相关因素,揭示了浅层地下水微量元素迁移集散规律及其健康效应。

1.4.2 与污染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随着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深入,对地下水污染的结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利用,破坏生态平衡,损害环境优美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于大型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期内可能在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破坏方面造成较大影响及在随后造成的污染问题时,应进行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975年,J J Fried所著的《地下水污染》专著中探讨了非活性污染物预测。1987年,前苏联学者ФИ丘丘诺娃所著《工程技术成因的水文地球化学》论述了大陆水圈技术成因带地球化学输出和物质交

974

第5期 叶思源等: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Ο

Π参考了奥克兰大学地热学院P.Blattner&J R.Hulston教授的讲稿整理。

根据Stuart,F.S于1998~1999年在奥克兰在学地热学院研究生班的讲稿撰写。

换,以及工农业生产区域地下水由于技术活动引起变质作用的特点等。1990年,杨忠耀主编的《环境水文地质学》一书中有相应的章节阐述次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污染。

1.5 地下水微生态的研究

把地下水视为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加以研究,即地下水微生态研究,是近年来水文地球化学领域兴起的新的生长点,是当今世界水文地球化学学术上的热门话题,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史上是个新进展。目前主要的议题涉及到地下水微生物总数的研究;微生物作为控制地下水化学反应的角色以及研究地下水微生物的方法(Barbara,2000)。

任福弘、孙继朝等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他们为研究氮素的生物化学循环问题,通过河北正定试验场贯穿包气带的18.5m的钻孔剖面土样的水理性质、地球化学指标、有机质含量的测试和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发现土体的氮素、TDS、Cl-含量以及微生物细菌的变化随深度变化不是呈简单的线性分布,而是在剖面上的丰度波动及其递增或衰减幅度,受生物地球化学及其组构形式的制约。这一研究成果,为氮素污染地下水的阻控以及污染土体的原位生态修复开辟了新的思路Ο。

2 水文地球化学的最新进展

至1985年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已形成了50余个地球化学计算的软件,将地球化学模拟(化学热力学模拟和化学动力学模拟)引向深入。近二十年来,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动态是地球化学已开始从平衡的静态描述转向重视其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此外,核检测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学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2.1 化学热力学计算

地球化学模拟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定量研究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的重要方法。对反应的识别是研究天然水化学演化的必要因素之一。国外应用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定量研究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问题。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亦开始进行该项研究。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是研究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的重要方法。当前亟需更多的热力学数据以及研究元素的化学形态(包括水溶态)的实验方法等。2.1.1 种类计算 化学分析资料提供的某个元素的含量均是以其溶解态形式存在的一个总和值,并未给出该元素在水中存在形式及其在总和值中所占的比例。水溶液中的溶解态组分以单一离子络阴离子以及复杂的无机和有机络合物3种形式存在。目前要将元素的存在形式全部测定出来是很困难的,但通过模拟水溶液物理化学反应的数值计算可获得求解。

地球化学(反应)模拟是在平衡热力学理论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计算方法。之后不断取得了改进和完善,至1985年已形成了50余个地球化学计算的软件,并可用以研究天然水系统和水岩系统的地球化学作用。

地下水地球化学热力学模拟的理论基础是化学理论,可用物理化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表述。模型可通过2种方法求解:①自由能函数的最小值方法,即最小自由能法;②质量作用定律和质量守衡约束组成的一组多元非线性方程组,即平衡常数法。这两种方法在热力学上是完全等价的。在种类计算、质量平衡计算和物质迁移计算(或称反应途径模拟)中,种类计算是后两者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Plummer L N等,1992)。

该热力学模拟计算在最近的大洋水多金属结核研究中及油田水研究中进行成功的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2.1.2 质量平衡和反应路径计算 质量平衡和反应路径计算是定量研究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的重要手段。质量平衡模拟方法是已知起点和终点水化学成分,确定它们之间所发生的水2岩相互作用和矿物质量转移量,即所谓模拟的逆问题。由于质量平衡模型为一线性方程组,建模方法简单,求解容易,因此,许多研究者应用该方法研究了碳酸盐(Plummer, 1977,1983;Plummer等,1990;John等,1991;Back 等,1970;Jones等,1993)或铝硅酸盐(James等, 1989)含水层中的水2岩相互作用。反应路径模拟方法是已知起点水化学成分,利用质量平衡模型确定水2岩相互作用和矿物质量转移量,预测终点水化学成分,是模拟的正问题。

2.2 动力学研究

化学热力学理论可预测化学变化的方向和可能

084地 球 学 报2002年

进行程度。自发化学变化沿着化学位梯度向降低的方向进行,当自由能随着反应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时,反应是可能进行的。在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驱动力等于逆反应的驱动力。并且由平衡常数K可以求得组成。但是一个自发过程并不一定是一个快速过程。整个化学反应的能量和速度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关系,其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在研究地热流体的管道硅酸盐结垢时,根据实验室经验和野外观察表明,大量的因素影响着Si沉淀的动力学特征,如饱和度、p H、温度、流量、流体所含气体的多寡以及流体中其它离子的存在Ο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及速度公式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并且是按照由各级单元反应组成的机理来阐述的(Stumm W等,1981)。吴大清等(2000)探讨了CaCO3溶解作用的动力学方程。目前有关矿物2水反应的动力学数据正在积累之中,有关地球化学模拟中的动力学模拟理论还不成熟,比较适用的计算软件尚待建立。

越来越多的野外观察、实验与理论研究表明,应将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放在开放的和非平衡的复杂系统加以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们针对开放体系、非平衡和不可逆性是地球化学反应体系的普遍而重要的特征,建立了一些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方法(如连续流动搅拌反应器)与理论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验陆续发现了化学振荡、混沌振荡、化学分形等非线性现象。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这一理论的引入,将推动研究矿物2水反应速度,研究在开放2流动体系内物质与能量的传递,进而达到真正把握地球化学过程的本质(谭凯旋,1998)。

2.3 同位素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同位素研究和应用在水文地质学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该方法不仅可以探讨地下水的起源、形成、埋藏以及质与量的沿时变化等地下水形成理论问题,而且还可以判定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强度、各种补给来源的比例、补给区位置高度以及测定地下水年龄、流向和流速等实际应用问题。这种研究方法的进步,使水文地质工作者能够把大气水2地表水2地下水视为统一的“系统”,进而定量研究其转化关系。

前苏联对很多盆地的地下水同位素进行了调查以解决区域水文地质问题,并对同位素水文学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研究。美国的研究者应用环境同位素进行了大量水文地质示踪试验,评价地下水的补给量,确定地下水中的溶质运移,研究裂隙地层的渗透性能,示踪天然水力梯度等,并对示踪试验的原理、问题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加拿大、日本和西德等国在地下水研究中也应用了同位素方法,如通过测定氚的浓度来验证地下水的流速,利用环境同位素氚和碳214的浓度直接求出地下水的年龄,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在单孔中测定地下水流向、流速和渗透系统,通过多孔测定有效孔隙度、导水系数和弥散系数等。

中国同位素研究在地热系统、地下水盐化作用、地下水年龄、区域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王东升等,1993)。

2.3.1 地下水年代学研究 中国的地下水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刘存富、张之淦等分别对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采用氚、碳214和氯236等方法进行了研究。1993年以来,孙继朝等对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由于地下水的年龄不同于岩石或矿物的年龄,地下水处在不断运动且与流经介质相互作用着。事实上,没有任何一滴水是由单一年龄的水构成的,所谓地下水年龄是一个平均值,其精度受测年方法、研究对象和取样过程的制约。认为提高测年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水岩作用和水动力混合影响研究,并建议将测年纳入研究工作全过程。

2.3.2 同位素分馏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法、日等国除不断推进氢氧同位素的研究外,相继探索氮同位素方法确定地下水中硝酸盐起源,作为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已显示出良好前景。针对水圈被氮化合物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氮同位素的研究。邵益生等对水土环境中的氮同位素分馏机理作了深入的研究。并认为影响氮同位素分馏的7个因素为:固氮、同化、矿化、硝化、反硝化、离子交换及氨的挥发。而硝化、反硝化和氨的挥发是影响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同位素组成变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过程。

2.3.3 硼、氯同位素应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P、Cl同位素测定技术的提高,自然界中P、Cl同位素的分馏被证实并引起重视。该项研究已在海洋、盐湖、地下水、蒸发岩、热液矿床、环境等方面开展,并显示出良好前景。

184

第5期 叶思源等: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2.3.4 地下水同位素年代学剖面的建立和环境演变信息的提取 地下水作为古气候变化信息的档案库进行研究始于1993年,各国学者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再将地下水仅仅视为流体,而是作为信息储存库进行研究。孙继朝等通过对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的研究,建立了地下水同位素年代学剖面,并与各种古气候研究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连续过程,其过程受控于区域排泄基准面的变化;地下水确实记录了古气候变化信息,水中主要离子的分布支持这种认识。国外地下水中惰性气体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此方面研究将是未来一个重要方向。

致谢 成文过程中得到任福弘、姚足金和汪蕴璞研究员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陈礼宾.1993.国外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一些进展.王东升,徐乃安等编.中国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之进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71~272.

李家熙,吴功建主编.1999.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林年丰.1991.医学环境地球化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57~

61.

任福弘,沈照理.1993.水文地球化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507~508.

汪蕴璞.1987.油田古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1~145.

汪蕴璞.1991.洋底水岩系统界面水及其成矿机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44~63.

吴大清,彭金莲,刁桂仪.2000.沉积CaCO3与金属离子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地球化学,29(1):56~61.

沈照理.1985.水文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谭凯旋.1998.非线性地球化学动力学.地球科学进展,13(2):145~150.

阎葆瑞,张胜,张锡根等.1994.太平洋中部水2岩系统中微生物活动及其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39~48.

杨忠耀.1990.环境地质与地方病.杨忠耀主编.环境地质.北京:原子能出版社,51~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编纂委员会.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R eferences

Barbara Bekins,Guest Editor.2000.Preface2groundwater and microbial processes.Hydrogeology Journal,8(1):2~3.

Bowers T S,Jackson K J,Helgeson H C.1994.Equilibrium activity dia2 grams for coexisting minerals and aqueous solutions at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to5kb and600℃.S pringer2Verlag,Berlin Hei2

delderg,New Y ork Tokyo,1~10.

Chen Libin.1993.Advance in isotope study from abroad.Wang D Xu N et al Editor.Advance in isotope study in China.Tianjin:Tianjin U2 niversity Press,271~272(in Chinese).

Compiling Committee for Atlas of Endemic Diseases and Their Environ2 ment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89.Atlas of endemic di2 seases and their environments.Beijing:Science Press(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Ellis A J,Mahon W A J.1977.G eochemistry and geothermal systems: New Y ork.Academic Press,1~52.

Fried J J.1975.Groundwater pollution.Developments in Water Sci2 ence,(4):19~21.

G iggenbach W F,Reply to comment by P.Blattner.1993.“Andesitic

water”:A Phantom of Isotopic Evolution of Water2Silicate System.

Earth Planet.Sci.Lett.,120,519~522.

Hedenquist J W.1990.The thermal and geo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Broadlands2Ohaaki geothermal system,G eothermics,19(2):151~185.

Li Jiaxi,Wu G ongjian.1999.Atla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eochem2 istry of China.Beijing:G eological Po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Ling Nianfeng.1991.Physical environmental geology.Changchun: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57~61(in Chinese).

Plummer L N,Prestemon E C,Parkhurst D L.1992.An interactive code(netpath)for modeling net geochemical reactions along a flow path.U.S.G eological Survey,Water2Resources Investigations,26~30.

Ren Fuhong,Shen Zhaoli.1993.Hydro2geochemistry.China Encyclope2 dia———G eology,Beijing:China Encyclopedia Press,507~508(in Chinese).

Reyes A G,G iggenbach W F et al..1993.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Alto Peak.A Vapor2Cored Hydrothermal System,Leyte Province,Philippines,G eothermics,22(5/6):479~519.

Shen Zaoli.1985.Hydrogeology.Beijing:Science Press(in Chinese). Stumm W,Morgan J J.1981.Aquatic chemisry.New Y ork,John Wi2 ley and Sons,INC59~71.

Tang Kaixuan.1998.Nonlinear geochemical dynamics.Beijing:Advance in Sciences,13(2):145~15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Yunpu.1987.Paleohydrogeology of oil field and its hydrogeo2 chemistry.Beijing:Science Press,11~145(in Chinese).

Wang Yunpu.1991.Ocean2floor interface water in water2rock system and its minerogetic mechanism.Beij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44~6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u,Daqing,Peng Jinlian,Diao Guiyi.2000.K inetic study of the inter2 face reactions between metal ions and sediment CaCO3.G eochem2 istry,29(1):56~6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Baorui,Zhang Sheng,Zhang,Xigen et al..1994.Microbial activity and its minerogenetic of water2rock system in the central Pacific O2 cean.Beijing:G eological Poblishing House,39~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Yang Zhongyao.1990.Eedemic and their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geo2 logy.Yang,Z.Editor.Environmental G eology.Beijing:Atomic Power Press,51~122(in Chinese).

284地 球 学 报2002年

益生菌的筛选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cacy of MS -222and benzocaine as anaesthetics under simulated transport conditions of a tropical ornamental fish Puntius filamento -sus (Valenciennes [J].Aquaculture research, 2010,41(2:309-314 [17]刘长琳, 何力, 陈四清, 等. 鱼类麻醉研究综述[J].渔业现代化, 2007,34(5:21-25 [18]Kiessling A,Johansson D,Zahl I H, et al. Pharmacokinetics,plasma cortisol and effectiveness of benzocaine,MS -222and isoeugenol measured in individual dorsal aorta -cannulated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following bath administration[J].Aquaculture,2009, 286(3/4:301-308 [19]Tang S,Thorarensen H,Brauner C J,et al. Modeling the accumulation of CO 2during high density,re-circulating transport of adult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from observations aboard a sea -going commer -cial live-haul vessel[J].Aquaculture,2009,296(1/2:288-292[20]Velisek J,Svobodova Z,Piackova V. Effects of clove oil anaesthesia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Acta Veterinaria Brno, 2005(74:139-146 [21]Park M O,Im S Y,Seol D W,et al. Efficacy and physiological re - sponses of rock bream, Oplegnathus fasciatus to anesthetization with clove oil[J].Aquaculture, 2009,287(3/4:427-430 [22]Iversen M,Eliassen R A. The Effect of AQUI -S -(R Sedation on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研究进展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护理人力资源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力资源管理除了会对护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还会给护理人员本身带来负面影响,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质量。对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护理人员的合理管理在满足卫生服务多元化需求、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由于我国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和整个护理事业发展的相对落后,我国现在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并不合理。现将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情况和原因 1.1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我国现行的护理人员编制仍是根据1978年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 中有关规定确定的,要求医护比例1 :KG-*2]2,病床与病房护士比例为

1 [KG-*2]0.4。据2004年资料统计,在医护比方面,全国平均只有1 [KG-*2]0.68,而全球的医护比例已经达到 1 [KG-*2]2.698,亚洲的平均比例为1 [KG-*2]2.019,台湾地区1 [KG-*2]3.27 :2]。护理人员的不足,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造成护士排班、各种应急情况的发生难以管理和解决。 1.2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的深化,护理内涵不断拓展。随着整体护理和专科护理事业的发展,护士不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和社会,社区以及家庭都要取得联系和对全面情况的了解,以对患者实施整体的全面的护理,使患者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这些都需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直接护理项目及间接护理项目都增多 [3 ],护理人力相对不足。 1.3护理人员的流失严重护理工作辛苦且责任重大,却待遇低;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律;晋升难,前途无望等都是导致大量护理人员离开护理岗位的重要原因。此外,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不 高,护理编制被非护理人员占用较多。护士工作劳累、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不能体现,加速了护理人员的流失。中国已经跨入老年化社会,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由于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护理人才专业承诺低下]4],离职率高。 1.4实际床护比例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临床工作中,实际占用床位远远高于核定床位,加床多,床位周转率快等均导致护理工作量的

(完整版)纳米抗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多尺度杂化纳米抗菌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Ag+、Zn2+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抗菌活性,且毒性小、安全性高而被广泛用作抗菌剂使用。但是,由于其存在易变色、抗菌谱窄、长效性差、耐热性和稳定性不好等缺点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相比而言,纳米银、纳米金、纳米铜、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例如纳米银,在抗菌长效性和变色性方面均比银离子(多孔纳米材料负载银离子)抗菌剂有显著改善,而且其毒性也更低(Adv. Mater. 2010);关于其抗菌机理,被认为是纳米银释放出银离子而产生抗菌效果(Chem. Mater 2010,ACS Nano 2010)。纳米金也有类似的效果(Adv. Mater. Res.2012),尽管活性比纳米银稍差,但其对耐药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Biomaterials 2012)。铜系抗菌材料可阻止“超级细菌”(NDM-1)的传播(Lancet Infec.Dis. 2010)。活性氧化物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面最广泛的一类长效抗菌剂,其中氧化锌是典型代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低维结构氧化锌的出现,为氧化锌系抗菌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氧化锌甚至可用于牙科等口腔材料(Wiley Znter Sci.,2010)。本项目相关课题组多年的研究发现,ZnO的形貌差异、结构缺陷和极化率等都会影响其抗菌活性(Phys. Chem. Chem. Phys. 2008);锌离子还可以与多种成分杂化,产生协同抗菌活性而提高其抗菌性能(Chin. J. Chem. 2008, J. Rare Earths 2011)。 利用杂化纳米材料结构耦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提高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纳米铜与石墨烯杂化体系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ACS Nano2010)。用络氨酸辅助制备的Ag-ZnO杂化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和光催化性能(Nanotechnology 2008);但是Ag的沉积量过大,催化活性反而有所降低(J. Hazard. Mater. 2011)。以壳聚糖为媒质,通过静电作用合成得到均匀的ZnO/Ag纳米杂化结构,结果显示,ZnO/Ag纳米杂化结构比单独的ZnO 和单独纳米Ag的抗菌活性都高,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RSC Adv. 2012)。Akhavan等用直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结合溶胶-凝胶技术把锐钛

企业在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企业在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项目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得到企业普遍关注和应用,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执行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项目的运营及可持续发展,企业如何通过建立高效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如何建立一支项目管理人才阶梯队伍,实现项目价值最大化,既是企业领导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项目管理业内人士的共同选择和使命。然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普遍面临着以下制约项目管理快速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无面向业务特色的项目管理方法论? 二、现有的项目管理方法论和企业现状不匹配、和其他体系不兼容? 三、项目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 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浪费。 第一个问题,反映出企业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对关键核心流程的缺失: 1、企业为了增强自身能力和达到竞标门槛,认证了多项资质,比如: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体系、计算机集成资质等,但往往忽视了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项目管理方法论的建设,多数人对项目管理工作不了解,导致项目无流程可循、每个项目方法不一致,松散式管理,完全靠项目经理个人能力,企业缺失项目真实数据,丧失对项目的控制,领导不能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不能够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有效决策,项目出现到处救火的现象,领导成了解决问题的消防队员,越陷越深,痛苦无比。 2、招投标中也因为只重视技术规格说明,缺乏对项目管理保障的阐述错失机会;或者拿别人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阐述,即使中标了,实际工作不一致,降低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甚至怀疑企业项目交付能力,导致客户关系紧张,项目岌岌可危。 3、重视技术,提拔技术专长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依赖其个人技术能力,项目命悬个人,企业实际不可控,长期导致企业缺乏项目的核心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院 (系)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班 级 生物科学12级 学 生 姓 名 陆金苗 指导教师(职称)王健(副教授) 提 交 时 间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陆金苗 (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2090095) 摘要:目前已经对益生菌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获得了许多 使用益生菌的经验。近些年来, 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益生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益生菌菌株的鉴定、菌株的遗传学修饰、益生菌功能基因组学和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益生菌的技术方法、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益生菌 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菌制剂;益生菌的研发 1.益生菌 1.1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如常益生益生菌。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主要是以上各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活性益生菌,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工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领域。 1.2益生菌与乳酸菌的区别 1)益生菌是从有益宿主健康出发给出的定义,目前研究较热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都属于乳酸菌类,因此益生菌包括了部分乳酸菌,而乳酸菌不全是益生菌。益生菌的四种菌种:目前常用的益生菌种类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 2)乳酸菌一般是指能发酵糖,主要生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乳酸菌是从发酵糖产生乳酸的机理方面考虑给出的概念,对人类生活有益的乳酸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链球菌、明串珠菌等。并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有益于人类健康,也有一些乳酸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害的利斯特氏菌。在谈论乳酸菌时应该注意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6786138.html,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邓焕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6期 摘要:智能材料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近年来,关于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被频繁提及。由于智能材料具备着结构整体性强、可塑性高、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使用,首先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对智能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概述,然后对当前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最后对智能材料在未来的航空航天的应用前景中进行了进一步地展望。 关键词:智能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功能多样化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各大航空航天强国在航天航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作为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环节的航天材料,近年来也不断有着新的突破,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在智能材料的范畴中,智能复合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智能复合材料主要具备着:外界环境感知功能;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反馈功能;执行功能等。此外,由于当前智能复合材料都向着轻量化、低成本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的设计结构以及使用用途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发展方向。而近年来国内外各国也均加快了各自在该领域的研发使用发展进度,主要的研究大方向还是集中在了智能检测、结构稳定性、低成本化等方向上,本文着重对相关部分进行系统性的概述与总结。 2 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的功能介绍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内外普遍利用智能复合材料以实现在降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自身重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其次根据复合智能材料具备智能检测自身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和自愈合等功能实现航空航天材料在微电子与智能应用方向的交叉发展。 2.1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天结构检测方向的应用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传感器以嵌入的方式与原始预浸料铺层以及湿片铺层等智能复合材料紧密键合,最终集成在控制芯片控制器上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诊测、自我修复等供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化不仅仅是符合材料的必要功能,复合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承受比传统应用材料更大外界机械压力[1]。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的铺放衬底,因此智能复合材料还可以实现对整个材料内部结构的状况进行收集并且将出现的诸如温度异常、结构异常、表面裂痕等隐患及时反馈至中央处理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实现整个系统内部的检测与寿命预测,在这方面的技术上,美国的Acellent公司研发的缠绕型复合材料以压力感应的形式,按照矩形布线形式

投资完成及“四个一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分析(发改局)

2007年一季度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及“四个一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分析 广元市市中区发展和改革局 (2007年4月20日) 一、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全年目标任务:市政府下达全区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28亿元,其中:区本级15亿元,市直综13亿元。根据区委、区政府“开门红”要求,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必须完成5亿元。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全区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9亿元(其中市直完成2.32亿元,区本级完成3.4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1.24%(2006年同期完成3.59亿元),比全市平均水平37.2%,高24个百分点,完成总量占全市30%。实现了区委、区政府“开门红”要求。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开高走态势。基本建设、其他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更新改造投资、农户投资成倍强势增长;投资中一、二、三次产业增长强劲,投资结构趋优,投资效益较好;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续建项目中有投资进度55个,完成投资29266万元,新开工项目达41个;500万元及以 -1-

上施工项目3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个,项目投资快速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6.41%,支撑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500万元以下投产项目13个,项目投资成倍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7.44%。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续建项目投资不足;二是规划的项目中由于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开工率低,上半年我区规划实施项目93个,实际开工35个,开工率不到40%,土地项目由于资金未筹集到位,规划的宝轮、龙潭开发项目450万元,大石土地整理项目1833万元,均未开工建设;劣质煤坑口电厂由于业主筹资未到位,一直未能正式开工建设;中核利原工程有限公司住宅楼1183万元项目至今未正式开工建设;区财税楼建设650万元项目也由于资金等原因未能上马;宝轮煤矿、杨家岩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由于国家投资未正式层层下达至我区,项目未能正式开工建设;由于用地手续办理等因素的影响,川陕甘农产品批发市场迟迟未能启动建设,皇泽彩塑、瑞峰模具、海天肠衣也由于国土建设手续时间过长延缓投资进度;川港汽车城由于规费减免审批时间过长,影响投资进程;直供电的电源及电价迟迟未能正式落实,影响了上碳整体搬迁项目进展;由于遗留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围绕伟华三期上马的障碍未能消除,伟华三期仍处于规划状态;宝轮云洞寺公园由于规划影响未能启动建设。个别项目也由于资金、政策等原因,如宝中拟建设的宝-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系别食品工程系 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 班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二班 学生姓名白晓静 学号 2009040302014 指导教师姓名徐启红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河南漯河 2011年11月2日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1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1 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1 2.1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1 2.2 提高乳糖利用率 (1

2.3 降低胆固醇含 (2 2.4 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2 2.5 其他生理功能 (2 3 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3 3.1 益生菌在酸奶中的应用 (3 3.2 益生菌在啤酒中的应用 (3 3.3 益生菌在酸酪中的应用 (3 4 益生菌的安全性 (3 5 展望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白晓静 摘要:益生菌是添加到食品中的活菌。益生菌包括了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也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益生菌对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已成为婴幼儿和成年人健康状况的标志。益生菌在医药食品和饲料工业中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关键词:益生菌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安全性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论文 1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益生菌在肠道存在的机制是定植与粘附。定植是正常肠菌群在宿主的特异性定位定居与繁殖的微生态学现象。是正常菌群对宿主产生生态效应和发挥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而它的粘附特性是指益生菌通过粘附多糖体与肠上皮细胞壁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特异性粘附形成亚优势菌群而定居下来,并且形成与肠壁密切联系的细菌生物膜。而它粘附在肠壁上这一特性被认为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1]。 粘附的益生菌可在肠道停留更多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更好的代谢和免疫调节作,用粘附的益生菌与粘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刺激免疫反应,粘附也可以起竞争排斥作用,把病原菌从肠道上皮排除出去,体外实验证明粘附的嗜酸乳酸杆菌可以有效的抑制病原菌在肠道的粘附和生长体外实验表明不同的益生菌菌株有不同的粘附能力。另外从不同年龄组分离出的益生菌其粘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从老年人肠道中分离出的双歧杆菌其粘附能力明显差于从儿童的肠道中分离出来的双歧杆菌。关于益生菌的粘附特性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益生菌的粘附作用仍然受到很大争论。如有些人认为强的粘附能力可能会增加在宿主中感染的机会;另外一些认为益生菌在体内和体外有很差的粘附能力,但是它们在宿主细胞中有很好的益生作用。 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2.1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人的大肠内定居着种类繁多、代谢途径迥异的各种微生物,其主要功能是从消化道上部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中捞取能量、他们主要是通过发酵来吸收和利用糖类在小肠中的主要产物短链脂肪酸。益生菌可参与多种维生素代谢,产生维生素B、

手术前皮肤准备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手术前皮肤准备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术后伤口感染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正确有效的术前备皮操作有助于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外科手术前不同备皮方法及时机与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备皮方法、备皮工具、备皮时机及备皮范围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备皮;手术时机;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术前皮肤准备成为术前常规护理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携带的细菌。传统的备皮方法是用肥皂水和滑石粉润滑后用安全剃刀剃去手术区域毛发,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术前备皮方法、工具、时机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1 术前常用备皮方法的评价 外科术前备皮大体分为剃毛备皮法及不剃毛备皮法两大类,其中不剃毛备皮法又可分为脱毛剂备皮法、推毛备皮法及消毒剂清洁法3种[1]。

1.1 剃毛备皮法近百年来,术前备皮时剃去手术区毛发被视为不可缺少的一项常规操作,一般于术前一天清洁皮肤并剃除手术野毛发,虽简单易行,但可能造成皮肤损伤,而成为细菌繁殖的基地和感染源。术前剃毛的目的是方便皮肤消毒和手术操作,并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但实际上保留汗毛及距切口较远的其他毛发并不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率。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术前剃毛备皮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是最熟练的剃毛操作也会损伤皮肤造成肉眼看不见的皮肤伤痕,破坏皮肤完整性,导致细菌在裂口中生长繁殖,增加细菌移生现象,皮肤的损伤性炎症或细菌性炎症都可引起皮脂腺、汗腺开口周围组织的充血、水肿,从而影响术前皮肤的消毒,同时还会影响术后皮肤的自洁功能及毛发固有的功能[2~4]。刘仕莲等[4]观察了1200例不同备皮方法的术后伤口感染情况,未剃毛组切口感染率为5.17%,剃毛组切口感染率为6.33%,剃毛备皮不能明显降低术后伤口的感染率。另外,由于体表皱褶、腋下、耻骨部、会阴及阴囊部位皮肤不平整,剃除毛发很困难,更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1.2 不剃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的优点是增加病人舒适感;节约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切口感染。患者术前采用脱毛剂去除体毛或不去除体毛直接用消毒剂清洁皮肤,避免剃毛时可能造成的微小损伤。兰庆芳等[5]比较了脱毛法、剃毛法和不剃毛法对骨科手术的影响,三者细菌培养无统计学差异,指出脱毛法备皮方便,不会对皮肤造成机械损伤,患者易接受,且特别适用于难以剃毛的部位和消瘦的患者,但同时指出使用脱毛剂的不足之处是有些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由于聚合物本身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优良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等优点,其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减摩领域。本文综述了聚醚醚酮、聚四氟乙烯及聚酰亚胺等几种高聚物的摩擦磨损特点及其应用,聚合物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发展现状。指出目前聚合物基高性能自润滑材料的制备途径主要是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及添加纤维、晶须等来提高基体的机械强度,通过添加各类固体自润滑剂来提高摩擦性能,有效提高其综合性能。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可取代传统金属材料,成为全新的一类耐摩擦磨损材料。 论文关键词:高聚物,复合材料,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 1、聚醚醚酮(PEEK) 1.1 聚醚醚酮(PEEK)的特点 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高性能热塑性高聚物,具有良好机械性能、抗化学腐蚀性和抗辐射性,显着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它可以在无润滑、低速高载下或在液体、固体粉尘污染等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刘良震(1980-),男,助理讲师, E-mail:ldcllfz@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6786138.html, 恶劣环境下使用。因而关于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聚醚醚酮是一种半晶态热塑性聚合物,为了改善其机械性能,尤其是摩擦学性能,常在其中添加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和碳纤维(FC)等材料,也可添加颗粒增强型材料或进行特种表面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当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相互对磨时,通常在金属表面形成聚合物转移膜,其结构、成分均与原有的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不同,其性能、厚度及连续程度均对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有重大影响[4]。 1.2 对聚醚醚酮(PEEK)摩擦性能的研究 章明秋等人[5,6]对聚醚醚酮(PEEK)在无润滑滑动条件下磨损产生的磨屑的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醚醚酮(PEEK)的磨屑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与载荷的关系对应于磨损率与载荷的关系,能够反映聚醚醚酮(PEEK)磨损机制的变化。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随着载荷的增大,聚醚醚酮(PEEK)的磨损机制从粘着磨损为主伴随着疲劳-剥层磨损,进而转变为热塑性流动磨损。 张人佶等[7,8]利用扫描电镜、扫描微分量热仪、红外光谱仪、俄歇电子谱仪等分析手段系统的研究了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滑动转移膜,结果表明:纯聚醚醚酮(PEEK)在滑动摩擦过程中形成不连续的转移膜。聚四氟乙烯(PTFE)的光滑分子结构有助于使转移膜更光滑,固体润滑效果也更好。在PEEK/FC30中,不仅加入PTFE,而且加入具有层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存储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00g的磁性纳米棒阵列的量子磁盘,成本低廉、发光频段可调的高效纳米阵列激光器,价格低廉高能量转化的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热电转化元件,用作轨道炮道轨的耐烧蚀高强高韧纳米复合材料等的问世,充分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新型支柱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正像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这种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微小的物质很可能给予各个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应用将对如何调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布局、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及改造传统产业注入高科技含量提供新的机遇。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

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1研究形状和趋势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中所产生的纳米技术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带动纳米产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世界先进国家都从未来发展战略高度重新布局纳米材料研究,在千年交替的关键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抓紧纳米材料和柏米结构的立项,迅速组织科技人员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诞生州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一直引人注目。进入90年代,纳米材料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领域逐渐拓宽。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十分紧密,实验室成果的转化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基

项目概述及现状分析

第一章项目概述及现状分析 蟠桃居住区地处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中部,北临开发区主干道杨山路,东靠经六路、西至经五路。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70亩(18ha)。该项目是开发区管委会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批试点项目,是开发区重点工程,安民工程。 居住区的服务定位是集中安置拆迁村民及企业产业工人,二者在工作,生活习惯上并不相同,设计中既要保证二者有一定联系,又要区别对待,因此蟠桃居住区不同与以往的居住区规划。其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通过合理的设想,完善的规划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如何能适应当代的农民生活需要,体现其地方特点,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本设计以现代农村居住水准为目标,积极采用新方法和新观念,在兼顾居住环境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地方性居住环境”为主题力求创造舒适优美、方便的居住环境,促进该地区住宅建设和新型住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设计依据 一、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发出的设计邀标文件。 二、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蟠桃居住区地形图”及居住区相关资料; 三、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法规、标准、规范等。 第三章设计理念 如何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使之既具有现代化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底蕴是设计中面临的最大矛盾。蟠桃居住区整个用地达18公顷,势必要有一套完善的系统。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

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如居住区主要干道及商业街道路均由原有主干道发展而来,既节约了建设投资又有利于分期建设。 在设计中,规划布局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以现代的手法体现传统民居的内涵,力求神似。通过用现代建筑及空间形式,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有着自己文化韵味居住区。 第四章总体规划 一、总平面布局: 如何合理利用原有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彻底抛弃原有的,而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创新。从原有主道路出发设计既可以保留居住区积极元素,又对居住区分期建设有利。 由于生活工作习惯的不同,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设计中把企业产业工人和拆迁安置居民分开安置,并在各自内部以组团形式存在,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的结构.采取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最大限度的延续了原有村子中邻里之间的关系,而不同性质的企业产业工人也可以相对集中安置.有利于各自管理。各组团空间的开敞性和通透性方面体现着传统韵味,最大限度与自然亲和。组团间通过步行景观通道串联各个内庭,形成景观轴线和广场空间。组团封闭式管理,大区开放。 将原有部分居住区内部干道演变成商业步行街,并通过一条东西向绿化步行带连通了企业产业工人公寓和拆迁安置居民小区,使之即分离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公建则安置在满足其服务半径的位置。公建适当集中安置,形成商业步行街。辐射至绿化景观带上,为居住区中心聚集了足够的人气。

益生菌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益生菌研究进展 作者:金鹏 作者单位: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57 刊名: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英文刊名:AEM RODUCTS ROCESSING 年,卷(期):2009(11) 参考文献(13条) 1.潘宝海.李德发.谯仕彦益生菌、益生素及合生剂的作用机理和相互关系 2000(15) 2.赵红霞.詹勇.许梓荣乳酸菌的研究及其应用[期刊论文]-江西饲料 2003(1) 3.栾金水乳酸菌的研究应用进展[期刊论文]-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4(1) 4.沈通一.秦环龙益生菌对肠微生物生态学影响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4(4) 5.M T Hamilton-Miller.S Shah Deficiencies in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and labeling of probiotic supplements 2002(1-2) 6.T Mattila-Sandholm.P Myllarinen.R Crittenden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for future probiotic foods 2002(2-3) 7.杨隽.潘喜华.郑勇英益生菌制剂的保健功能评价 2000(2) 8.金立明.刘忠军益生素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经济动物学报 2004(3) 9.王旭明.陈宗泽.袁毅益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吉林农业科学 2002(1) 10.敬思群优质乳酸菌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乳业 2002(6) 11.赵玲艳.邓放明.杨抚林乳酸菌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发酵果蔬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4(5) 12.周长玉.王江滨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2004(3) 13.Femandez MF.Boris S.Barbes C Probiotic proper ties of human lactobacilli srtains to be use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20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6786138.html,/Periodical_ncpjg-cxb200911026.aspx

循环护理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循环护理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目录 前言1 1研究对象及方法1 1.1循证护理的概念1 1.2研究对象2 1.3研究方法2 1.3.1资料收集方法2 1.3.2文献评价方法2 2调查结果2 3研究特征3 3.1关于循证护理教育的研究较多3 3.2注重实际调查3 3.3强调了信息检索对循证护理研究的影响3 3.4敢于发现问题4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

4.1研究方式有待改进4 4.2对循证护理的认知较低4 4.3循证护理研究能力和意识还有待提高5 5提高循证护理研究水平的对策6 5.1提高循证护理研究能力6 5.2完善循证护理教育内容6 5.3增强行政支持6 5.4促进循证护理合作交流与实践传播7 6前景展望7 参考文献9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文献检索在临床循证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方法对2008年~2015年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相关论文进行查阅,并对论文中为获取循证支持所进行的文献检索来源整理、统计、分析。结果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识有待加强,文献检索能力及英语水平有待提高。结论在获取循证支持的途径与方法上,我国护理人员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仍需不断地学习、实践。 关键词:循证护理;文献检索;研究;进展;现状 前言 循证医学是指通过正确识别、评价和使用最多的相关信息进行临床决策的科学,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目前临 床决策的最高境界。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理念引到医学护理学领域,其实质是在客观、明确、运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力求摆脱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方向发展。循证护理在我国护理领域里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就循证护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一综述。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循证护理的概念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27T16:11:48.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邵琪 [导读] 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邵琪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综述了近10 年来纳米氧化物的发展情况及各种制备方法及特点,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关键字:纳米材料;氧化物 前言: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纳米材料的特性 纳米材料具有极佳的力学性能,如高强、高硬和良好的塑性。例如,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硬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同时也不牺牲其塑性和韧性。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对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如它的红外吸收谱频带展宽,吸收谱中的精细结构消失,中红外有很强的光吸收能力。 2 纳米氧化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微粒(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膜模拟法等.物理制备方法主要涉及蒸发熔融,凝固形变和粒径缩减等。物理变化过程,具体包括粉碎法、蒸发凝聚法、离子溅射法、冷冻干燥法、电火花放电法、爆炸烧结法等。化学制备纳米微粒(膜)的过程通常包含着基本的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原子组织排列,这种组织排列决定物质的存在形态。化学方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喷雾热解法、溶胶-凝胶法、γ射线辐射法、相转移法等。 2.1 物理制备法 2.1.1 真空冷凝法 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粒子体,然后骤冷。其特点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可控,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2.1.2 物理粉碎法 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粒子。其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 2.1.3高能机械球磨法 高能机械球磨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新的方法,1988 年,日本京都大学导了用该方法制备出了 Al -Fe纳米晶材料。高能机械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震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把金属或合金粉末粉碎成纳米微粒的方法。目前,采用该方法已成功的制备出了纳米晶纯金属(Fe , Nb , W , Hf , Zr , Co , Cr 等);不相溶体系的固溶体(Cu -Ta ,Cu -W ,Al -Fe 等);纳米金属间化合物(Fe -B , Ti -Al ,Ni -Si , W -C 等);纳米金属陶瓷粉等材料。 2.2 膜模拟法 吴庆生等人利用绿豆芽通过生物膜法合成纳CdS[1]。用这种方法制备纳米物质仅仅是个尝试,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对它的合成机理还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且与大规模生产还有一定距离。 2.3 化学方法 2.3.1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液相化学反应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最早采用的方法。赵辉等人在研究 PbO - Nb2O5 -KOH -H2O 体系中[2],发现采用共沉淀法可直接从水溶液中合成 Pb3Nb2O8 纳米粉。这种合成方法虽成本较低,但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沉淀通常为胶状物,水洗、过滤较困难;沉淀剂作为杂质易混入;沉淀过程中各种成分可能发生偏析,水洗时部分沉淀物发生溶解。 2.3.2 分步-均一沉淀法 分步-均一沉淀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释放出来。因此,加入的沉淀剂并不直接与被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让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均匀地、缓慢地析出,让沉淀物均匀地生成。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粒径为40 nm 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超细粒子,并在其表面包覆晶体粒径为10.2 nm 的氧化锌。 2.3.3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类经水解形式或者解凝形式形成溶胶物质,然后使溶质聚合胶凝化,经过凝胶干燥,还原焙烧等过程可以得到氧化物,金属单质等纳米材料,这样的方法称之为溶胶凝胶法。法具有所需反应温度低,化学均匀性好,产物纯度高,颗粒细小,粒度分步窄等特点,但是采用金属醇盐作为原料成本高,排放物对环境有污染。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工作开始于20 世纪 60 年代:可以制备一系列纳米氧化物,复合氧化物,金属单质及金属薄膜等。 2.3.4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是另一类重要的氧化物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采用容易通过热分解取出的多齿配合物,如柠檬酸为分散剂,通过配合物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得到高度分散的复合物前躯体,最后再通过热分解的方法去除有机配合体得到纳米复合氧化物。 2.3.5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PECVD)法 该方法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系统中,用高倍稀释硅烷和高倍稀释的掺杂气体(主要是磷烷和硼烷)作为反应气体,在射频和直流双重功率源作用下制备出掺杂纳米硅薄膜(nc-Si:H),并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Raman 散射、X射线衍射(XRD)、俄歇电

1项目背景及概况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1.3 前期研究与进展 1.4 项目概况 1.4.1 建设理由 1.4.2 建设条件 1.4.3 工程方案 1.4.4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工期安排 1.4.5 经济评价 2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2.1 发展规划分析 2.1.1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 2.1.2 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预测 2.1.3 本项目在区域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2.2.1 产业政策分析 2.2.2 行业准入分析 2.3 综合评价 3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3.1 资源利用方案

3.1.1 土地资源 3.1.2 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 3.2 资源节约措施 4 节能方案分析 4.1 建设期耗能分析 4.2 运营期节能 4.2.1 项目运营管理耗能分析 4.2.2 项目使用者节能计算 4.2.3 燃油节约量的计算 4.3 对当地能源供应的影响 4.4 主要节能措施 4.4.1 适用的节能规范及标准 4.4.2 主要的节能措施 4.5 节能分析结论 5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方案5.1 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5.1.1 建设用地概况 5.1.2 建设用地压覆资源分析 5.2 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5.2.1建设用地的指导思想和外部环境 5.2.2 节约用地设计原则

5.2.3 符合国家土地供应政策分析 5.2.4 占用土地合理性分析 5.3 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5.3.1 项目所处区域基本情况 5.3.2 征地拆迁情况及拆迁补偿政策标准 5.3.3移民安置目标 5.3.4 征地工作的开展 5.3.5 拆迁人员就业培训及安置 5.3.6 被征用土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6 环境和生态影响评价6.1 环境和生态评价对象及范围 6.1.1 调查评价范围 6.1.2 自然环境条件 6.1.3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 6.1.4 空气环境现状 6.2 工程对沿线环境的影响 6.2.1 施工期环境影响 6.2.2 营运期环境影响 6.3 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 6.3.1 设计阶段 6.3.2 施工阶段 6.3.3 运营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