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伯雨师

风伯雨师

风伯雨师
风伯雨师

风伯雨师

风伯

风伯又称风师、箕伯,名字叫做飞廉,蚩尤的师弟。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头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风伯-简介

风伯是古代人对风神的一种称呼,亦有谓风神为风师者。道教俗神。又称风神、风师、箕伯。传说中掌管风的神,

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多种说法,一说风伯为飞廉,即传说中的一种怪兽,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纹。一说风伯为箕星,即人马座的V、B、E、Y四星,又称箕斗、斗宿。唐宋以后,风神逐渐人格化,有风母、风伯等说法,以风伯之说流行较广。其形象为一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即扇子),称风伯方天君。民间常以狗祭风神。

风伯-由来

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

「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於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後,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风伯-职能

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

《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於人。

王者祀以报功也”。

风伯-奉祀

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

《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风伯神诞之日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职业同风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风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斋醮法会时才供奉风伯。

风伯-相关记载

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周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又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汉书·武帝纪》有“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飞廉有时也称作蜚廉,其形象非常古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洪兴祖注日:应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淮南子·真》曰:真人骑蜚廉,驰于外方,休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高诱注曰:蜚廉,兽名,长毛有翼。《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秦汉以后,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列风神入神系,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如《云笈七羲》称风神名吒,号长育。吒是说明风的特征。长育是指风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风伯神为飞廉,正如应昭所说的能致风气,身似鹿,头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历代神仙通鉴》卷二亦云:蜚廉生得鹿形蛇尾,爵头羊角,与蚩尤同师一真道人,迸居南祁,见寸山之石,每遇风雨则飞起似燕,天晴安状如故。怪而觇之,夜半见一物大如囊,豹文而无足,向地吸气二口喷出,狂风骤发,石燕纷飞。廉步如飞禽,乃追而擒之,是为风母,能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至今在永州祁阳还有座风伯山,相传即是当年之山。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伯神话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与飞廉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风伯画像作为汉代丧葬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承载着佑助墓主灵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古史箴记》中称: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帮助蚩尤一方参加华夏九黎之战。曾联合雨师屏翳击败冰神应龙。后被女魃击败,于涿鹿之战中被擒杀。飞廉,死于涿鹿之战。

风伯-不同形象

方天君《集说诠真》引《事物异名录》曰:风神名巽二,又名风姨,又名方天道彰。今惜塑风伯像,白须老翁,

左手持轮,右手执扇,若扇轮状。称曰风伯方天君。

孟婆为南方风神,大约在北齐时信仰盛行。明人口艺蘅《留青日札》卷九中称北齐李陶酴(音涂)问陆秀士,江南的孟婆是何神。秀士答道,据《山海经》中记载,帝之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这帝女,就是孟婆。

杨慎《丹船总录》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棹,野人相传为孟婆发怒。

风伯-犬首戌之神

古人探究:风起风静,由谁主宰?一说“箕星好风”,想像二十八宿中的箕宿主风,如《风

俗通义》所谓“箕主簸扬,能致风气”。一说飞廉为风神,这是鹿身雀头、蛇尾豹纹的精灵。较为后起的,有封十八姨。“封”即“风”,“李”字可拆为“十八子”,由于传统文化中“李”与“虎”的渊源关系,以《易》的“风从虎”为基点,古人创造了这样一位司风虎神。至于另一名目的风神-巽二,则来自易学的巽主风。此外,还有一位持扇方天君,白胡老翁模样。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古代的造神思维,有一说见于《龙鱼河图》:“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太白之精,就是《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天狗星。这样一来,神狗与风伯的关联,真有些说来话长了。

十二生肖戌为狗。以狗为风神,颇具意趣的表现形式是:祭风伯而重“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即便不言狗,已由“戌”透露了其中消息。如东汉《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更进一步讲:“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礼奉风神,日期选戌,地点选戌。时间与空间都择戌而成仪礼,当是大有深意的设计。可以作为辅证的例子,是《后汉书》季冬出土牛的风俗:时在建丑之月,地点在“城外丑地”,来做牛的文章。

将风与狗、风神与狗联系起来,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

先有甲骨卜辞:“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释:“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用两条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风。相关的卜辞还有:“宁风,北巫犬”;“宁风,巫九犬”。都是讲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

汉字“飙”,本作“猋”,保留下犬与风特殊关系的信息,《说文解字》说:“猋,犬走貌,从三犬。”狗奔快如风,与以狗为风神,当是有关联的。

又有人首犬身神兽,载于《山海经·北山经》: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有四点值得注意:一,人首犬身;二,行如风;三,此兽出现,天下起大风;四,此山取名狱法,“狱”字双“犬”夹一“言”———狱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营。《山海经》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狗为风神的传说。

古人造神,想像风伯的模样是犬首。明代王逵《蠡海集》说:“风雷在天,有声而无形,故假乾位,戌亥肖属以配之,是以风伯首像犬,雷公首像豕。”风神雷神,被设想在乾位。八卦分布周天,乾之位在西北方,对应戌狗亥猪。所以,“风伯首像犬”;至于雷公,既有猴脸之说,也存猪首之说。

狗为风伯、杀狗止风的古俗之中,包含着地支戌的因素。戌的方位,西而偏北。这基本上与我国大陆冬季寒流的方向相一致。不言而喻,对于和煦的风,清凉的风,带来舒适惬意的风,古人是不会用血淋淋的磔狗的方式,去祈求风停风息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风,人们不会想到要停止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暖暖春风,人们不会讨厌它;“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伏垅黄”,这样的风,人们没有必要驱除它。然而,对于带来强降温的大风,对于为严冬增加冷酷的大风,人们的感觉就不同了,盼着风能停下来,风和日暖。寒冬西北风,大体合于戌的方位。以狗为风伯,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缘由。

风伯-史料记载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汉书·武帝纪》有“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广泛分布於亚欧草原的鹿石其造型也是鸟首鹿身,与中国古文献所记载的飞廉形象相同。

风伯-历史传说

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风俗通义》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

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风伯-风神庙

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信奉佛教,由于思想局限的关系,他并不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觉得风灾是因神灵作祟。雍正六年,皇帝颁旨,命钦天监大臣勘测吉地,在皇宫的东侧建设一座风神庙,正名叫宣仁庙,供奉风神,祈求神灵保佑,使国家和皇宫免遭风灾。

宣仁庙坐落在今北池子大街2号、4号,庙门坐东朝西,中轴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庙内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俗称风神庙。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原庙内有雍正皇帝御书的“协和昭泰”匾额。

佛教界认为在天界的风神是主管风的,因此,遇有不测风云时,皇帝要亲自至此,焚香拜佛,有时派皇子皇孙们以及大臣们前来敬香。这们风神名风伯,号箕伯,张衡《思玄赋》:“属箕伯以函风兮,惩典涩而为清。”李善注引《风俗通》曰:“风师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风气也。”由于这座寺庙离皇宫较近,早年一些大臣为了上朝方便也常借此留宿、吃斋,并给寺庙施舍,久面久之,一些大臣也深知风灾的厉害,在治理国事时,分外注意防御风灾。

因宣仁庙建在故宫附近,有人将其与凝和庙、普度寺、真武庙、昭显庙、万寿兴隆寺、静默寺和福佑寺统称为“故宫外八庙”。

风伯-神话传说

风伯,又称风师、箕伯,他的名字叫做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有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

有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风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

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雨师

雨师,道教俗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传说掌管雨的神,源于中国古代神话,认为是毕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颗星,属金牛座。后有雨师为商羊或赤松子二说。

雨师-由来

中国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於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当是以星宿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为雨神者。屈原《天问》云「蓱号起雨」。汉代王逸注称:「蓱,萍翳,雨师名也」。《风俗通义》称「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於玄冥」。玄冥,雨师也。晋《搜神记》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鸟为雨师,称「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唐宋以後,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雨师-职能

师之名,以「师」名神。据《风俗通义》的《祀典》称,「师者,众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万里,风亦如之。至於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於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正是由於风雨滋润,「养成万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雨师-奉祀

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雨师,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者。其雨师之塑像常作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雨师陈天君。雨师之神诞日为十一月二十日。由于近代雨师的崇拜逐渐为龙王崇拜所取代,因此现在专门奉祀雨师的祭典已不多见。只是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上,设置雨师的神位,随众神受拜。

雨师-相关记载

雨神亦称雨师,其信仰与风神一样,起源甚古。《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同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汉人在以箕星为风伯的同时,则以毕星为雨师。蔡邕《独断》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天太白星主兵,其精下为雨师之神。”《易·师卦》曰:“师者众也。”《风俗通义·祀典》称: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百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丑之神为雨师,故以乙丑日祀雨师于东北,土胜水为火相也。可见当时雨神已被列入国家祀典。

后来雨师被道教纳入神系,或云为龙,或云为商羊,或云为赤松子。《抱朴子·登涉》:“山中辰日有自称雨师者,龙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雨师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搜神记》卷一:“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

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又《列代神仙通鉴》卷一神农时,川竭山崩,皆成沙碛,连天亦几时不雨,禾黍各处枯槁,有一野人,形窖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领,下系皮裙,蓬头跣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跳舞,曰:“予号赤松子,留王屋修炼多岁,始随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问,予亦化一赤虬,追蹑于后。朝谒元始众圣,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

雨师-不同形象

民间对雨师亦有自己的看法,汉人以玄冥为雨师。《风惜通义·祀典》《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雨师也。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与雨相通,故被称为雨师。

又有以萍翳为雨师的。《楚辞·天问》蒋号起雨。王逸注曰:“蒋,萍翳,雨师名也。”《广雅·释天》雨师谓之蒋翳。萍翳又称屏翳。司马相如《大人赋》召屏翳,诛风伯,刑雨师。曹植《洛神赋》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唐朝时还以李靖为雨师。《山西通志》风雨神庙,在翌城县四望村。其神唐卫公李靖。这大概源于《唐逸史》中李靖行雨的故事。相传李靖曾经远行于山中,夜晚寄宿于民夫家中。半夜,一妇人将一个水瓶递给他说:天命行雨,烦汝代劳。一佣人牵一青骢马至,对李靖说:汝以水自马鬃下,三滴乃止,慎勿多滴。李靖上马后,正准备滴水,不料马惊,咆哮跃空,瓶中水一连数滴,次日当地一场大雨,解决了旱情,民感其恩,立庙祀之。

另外《事物异名录》还说雨师为冯修,号树德,又名陈华夫。《集说诠真》中还描绘了他的形象:乌髯状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之日雨师陈天君。

雨师-历史传说

在传说中常常和风伯一起出现。曾是黄帝的属臣,《韩非子·十过》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但之后则随同蚩尤与黄帝作战,《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蚩尤败退之后,雨师是司雨之神,但不能确认其究竟为谁。《楚辞》中称雨师名“玄冥”、“萍翳”、“屏翳”,《抱朴子》则说“山中辰日有自称雨师者,龙也。”而《搜神记》说“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世间流传种种说法繁多,甚至有称卫公李靖为雨师者,虽然显得荒谬,但足以看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民间对于作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降水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地支之中“丑”之神为雨师,所以民间往往在己丑日祭祀雨.

雨师-《风雨图》

1983年4月,河南南阳市王庄出土一幅盖顶(汉墓)画像《风雨图》,50×170厘米,画上部刻三神人共拽引五星车,一神驭之,双手挽缰,驭者为风伯。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下部四神人,头发皆披在一旁,各抱一口罐正倾向下方,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倾泻而下,象征降雨。右部一云神,赤身裸体,双腿跪地,张口作吹嘘状,口吐云气,云气弥漫空间。图画左上方有斜对四星,下沿中间一星应是老人星,空白处饰云气。风雨雷本是自然现象,但由于与人类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人们便赋予其各种神话意象。

这幅《风雨图》便是一幅成功的神话意象作品。被人格化的风神雨神,以一种饱满的热情造福人间,他们尽心竭力,密切协作,造福人类。

关于雨师的神话传说,最早来自对雨水的自然崇拜。《独断》云:“雨师者,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天文图中常有毕星的星象,这与祈雨的风俗有关。而南方的楚国则以“飞廉”这种奇怪的鸟兽为风伯。汉画中的风伯雨师,既非星体,也非鸟兽,而完全是人的形象,说明二神在汉代已经人格化了。而且,汉代对风伯、雨师的祭祀,已经纳入了国家的祭典,民间也都设有风伯、雨师庙。

雨师-龙施雨沛

据说大禹治水前,有应龙以尾画地,为禹画出应开挖的浚水导水的水道线路,也有传说说禹治水时疏导河川、挖去山岩,有应龙在前曳尾,有玄龟在后挖泥,当疏导到巫山县时,一条应龙画错了水道,被禹处死。巫县现在仍有错开峡和斩龙台两处地名。

传统中的应龙是一种有翼的龙,颈细腹大,鳞身。脊上有棘礼四肢强健,而且喜欢独处。古人曾有诗咏应龙:“应龙未起时,乃在渊底藏,非云足不踏,举则冲天翔。譬彼野兰草,幽居常独香,清见播四远,万里望芬芳。隐居可颐志,自见焉得彰。”这首诗实际上是借应龙而指人,借题发挥了。

从上述传说中可以看出,布雨还不是应龙所独有的功能,因为蚩尤也请来了正规的神抵——雨师。但应龙有布雨的本事则是无疑的。据说黄帝战胜蚩尤后,由于应龙不能再上天,所以先民们用上造出一条状如应龙的“土龙”,同时施以巫术,才使得上天降下了甘霖。于是以“土龙”呼风唤雨就成了祈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虽然上古时代的雨师有多种名目,但随着龙崇拜的普及,其它雨师的形象乃至名称都弱化、模糊了,只有龙的布雨形象日益强化,所以龙也就成了雨师。

雨师-应龙和雨师

应龙是黄帝收的一个小弟。据说,“应”是雁鸣的声音。当时大雁常在黄土高坡上低低的飞行,领队的老雁在空中鸣叫,后继的雁鸟一只接一只应和,以免有谁掉队。这便是答应、应对、应唱、响应等词的来历。应龙有雁的特征,身体轻盈,轻易爬临山顶,在阳光闪闪中静止不动,大家向上仰望,看见的是一只有翼的雁形飞龙——所以叫应龙,即是雁龙。

据说应龙只能驾驭地面的流水,黄帝战蚩尤的时候,他截取灵山河水,秘密蓄积水位,妄图一举淹没蚩尤的营地,结果被雨师的大雨浇了一个乱七八糟,害人反害己。

也有版本说应龙会飞上天往下吐水,这似乎也不算会下雨,只是“飞”和“吐水”两项技能的简单叠加而已。最逊的是他会放不会收,结果吐出来那么多口水都被雨师收了去,造成反扑,害得黄军都被他的口水淹了。到了大禹治水的时候,他就只能帮着人家用尾巴扫扫地、划划线了。

雨师-唐祭祀史记

天宝四载七月二十七日敕。风伯雨师。济时育物。谓之小祀。颇紊彝伦。去载。众星以为中祀。永言此义。固合同升。自今以后。并宜升入中祀。仍令诸郡各置一坛。因春秋祭祀之日。同申享祠。至九月十六日敕。诸郡风伯坛。请置在社坛之东。雨师坛在社坛之西。各稍北三十步。其坛卑小于社坛。其祀风伯。请用立春后丑。祀雨师立夏后申。所祭各请用羊一。笾豆各十。簠簋俎一。酒三斗。应缘祭须一物已上。并以当处群公廨社利充。如无。即以当处官物充。其祭官准祭社例。取太守以下充。五载四月十七日诏曰。发生振蛰。雷为其

始。画卦陈象。威物效灵。气实本于阴阳。功乃施于动植。今雨师风伯。久列于常祠。唯此震雷。未登于群望。其以后每祭雨师。宜以雷师同坛祭。共牲别置祭器。至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诏。问礼官。其风师雷师祝版署讫。合拜否。太常博士陆淳奏曰。以是小祠。准礼又无至尊亲祭之文。今虽请御署。校详经据。并无拜礼。诏曰。风师雨师为中祠。有烈祖成命。况在风雨。至切苍生。今礼虽无文。朕当屈己再拜。以申子育之意。仍永为例程。本是小祀。开元礼无乐章。及升为中祀。乃用登歌一部。天宝以来。尝借天帝乐章用之。本太常卿董晋奏请。补其阙。至贞元六年五月十四日。诏秘书监包佶补之。雨师亦准此。风师坛旧在通地门外道北二里。贞元三年闰五月二十一日。以宫城喧呼。亏于宿敬。又近章敬寺。恐神灵不安。诏有司于浐水东择地移之。其年七月二十一日。遣太常少卿裴郁致祭告移之。四年四月。诏有司。自开元以来。升风师雨师为中祀。假郊庙乐章。未奏撰。遂令于邵等分撰之。六年五月。以风师雨师武成王等乐章。付有司施行之。

雨师-赤松子传说

神话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号屏,又叫玄冥。他们其实就是赤松子,又写作"赤诵子"。传说是炎帝神农氏时施雨的雨师。

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种能随着风雨飘来飘下的本领,曾做过炎帝神农氏的雨师,后来从西天母那里得了什么不死药之类的东西,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顺便还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儿。直到高辛氏的时候,赤松子才象棋自己的职责,又回到人间做雨师。炎帝到高辛之间隔着黄帝、少昊和高阳三代,原来那几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相传远古时代,人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一日无获,就得挨饿,日子过得和艰难。后来,神农氏用木制做耒、耜,教大家种植谷,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转。于是神农氏被众人举为首领。

年复一年,一场罕见的旱灾降临了,一连数月,天上没有一滴雨降落,田里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碛,连人畜都要渴死了,喷甭说汲水浇地了。

神农氏头发快愁白时,不知从哪儿跑老一位蓬头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领,下系皮裙,手里还拿根柳枝。野人自我介绍说:"我叫赤松子,曾随师傅道人在昆仑上西王母石室中修炼多年。赤道人常化飞龙,南游衡岳,我亦化为赤虬,跟在他身后,还学会布雨的本领。"

神农氏闻之心喜,让他马上显示一下。但见赤松子取出一种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为一条赤龙,飞上天空。霎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兜头浇下,眼看就要枯死的庄稼,有恢复了郁郁生机。神农氏大喜,立封赤松子为雨师,专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农氏成仙后,皇帝继任首领,九黎的头领蚩尤不服,兴兵作乱。连赤松子也投奔了过去。等黄帝率领众部落与蚩尤大战与涿鹿之野时,赤松子化为一条虬龙,飞廉变成一只小鹿,一道施起法术。刹那间,天昏地暗,走石飞沙,暴雨狂风,飓风卷飚。黄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连东南西北也辨认不出,还能作战?蚩尤趁机发动进攻,杀得对方丢兵弃甲。就这样。蚩尤依仗飞廉和赤松子能征风召雨的优势,九连九胜黄帝,迫使黄帝连连后撤,一直退到泰山。

黄帝在泰山会集群臣,商讨了三天三夜后,终于设计出两个破敌法宝--司南车和牛皮鼓。司南车有两层,共二十八个轮子,车上有一个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车轮滚动时,牛皮鼓一共八十面,一起鼓响,声音可以响彻三千八百里。于是黄帝再与蚩尤决战。

蚩尤仍使飞廉和赤松子呼风唤雨,炊烟喷雾。这一次,黄帝靠着司南车,始终不迷失方向,坚持战斗,紧接着,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来,顿时惊天动地,裂石崩云,吓得飞廉和赤松子魂飞魄散,赶紧还原凶横本相,跟着蚩尤一块儿逃窜。黄帝挥师追击,一只追到涿鹿,终获全胜,还活捉了赤松子和飞廉。因为这两个人都是降伏,黄帝仍叫赤松子当

雨师,又封飞廉为风伯,要他们改恶向善,从此为民造服。

五帝后,世间没人再管得住风伯雨师了,于是对她们的祭拜,被列入国家的是祀典,目的仍在于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平安。这两位尊神的丑陋嘴脸,也变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随着一位长须官人,象征雨随风至,风止雨歇。

施工用风价格

施工用风价格 水利工程施工用风主要用于石方、混凝土、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等工程施工时施工机械(如风钻、潜孔钻、凿岩台车、混凝土喷射机、风水枪等)所需的压缩空气。一般自建供风系统供给。 压缩空气可由固定式空压机或移动式空压机供给。前者供风量大、风源可靠、成本低,并可根据用风负荷调节风量。后者机动灵活、管路短、损耗少、临时设施简单,但成本较高、风量调节困难。为保证风压,减少管路损耗,顾及施工初期及零星工程用风需要,一般多采用分区布置供风系统,由多台固定式空压机组成的供风厂为主,辅以适量的移动式空压机供风。编制设计概(估)算风价计算时,对分别设置几个供风系统的,应按各系统供风量的比例加权平均计算综合风价。 1.风价的组成 施工用风价格,由基本风价、供风损耗摊销费和供风设施维摊销费组成。 (1)基本风价 基本风价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供风系统所配置的空压机设备,按台时总费用除以台时总供风量计算的单位风量价格。 (2)供风损耗摊销费 供风损耗摊销费是指由压气站至用风工作面的固定供风管道,在输送压气过程中所发生的风量损耗摊销费用。其大小与管路敷设好坏、管道长短有关。损耗率可按总用风量的8%~12%计算,供风管路短的,取小值,反之取大值。 风动机械本身的用风及移动的供风损耗已包括在定额内,不在风价中计算。

(3)供风设施维修摊销费 指摊入风价的供风设施的维护修理费用。因供风管道数量有限,维修人员较少,而工程用风量又很大,该项费用所占比重很小,在编制设计概(估)算时可不进行具体计算,而按经验指标0.002元/m3~0.003元/m3摊入风价。 2.风价计算 施工用风价格,根据冷却水的不同供水方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1)采用专用水泵供冷却水时 风价(元/m3) =(空压机组时总费用+水泵组时总费用)÷(空压机额定容量之和×60min×K)÷(1-供风损耗率)+供风设施维修摊销费(3-12)(2)采用循环冷却水时 风价(元/m3) =空压机组时总费用÷(空压机额定容量之和×60min×K)÷(1-供风损耗率)+循环冷却水摊销费+供风设施维修摊销费(3-13) 上两式中 K——空压机出力系数,又称能量利用系数,可取0.70~0.85; 循环冷却水摊销费可按0.005元/m3摊入风价; 空压机组时总费用=各空压机台时费之和。 值的注意的是:一般风价计算时,只计算工作空压机,不计备用空压机。 (例3—5)某水利工程供风系统所配备的空压机数量及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

风筝

风筝 简介: 风筝是一种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已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所以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

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公元前300年),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上。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风筝”的叫法。 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厉,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用风造排比句

用风造排比句 1、风,静静的吹过了天空;风,缓缓的流过了我的心田;风,慢慢的抚过了我受伤的心灵。 2、温暖的春风吹化了残雪,吹绿了树枝,吹蓝了天空,吹得河水也泛起了笑容。 3、春风,如一个顽皮的孩子,逗醒了沉睡的大地,起身换上了绿衣;春风,像一个远归的游这,带着满囊的香意,点缀了清新的空气;春风,更像一个娇俏的美人,用娇艳的花朵,为自己添了一丝靓意。 4、北风呼呼的吹着,它向小河吹一吹,小河结起了薄冰,它向小山吹一吹,小山换了棉衣,它向梅树吹一吹,梅树开了花。 5、夏天的风,是清清凉凉的,是大家每天所期望的。秋天的风,她送来了大丰收,送来了香气迷人的桂花。冬天的风,是寒冷的。寒冷的冬风给大地换上了一件雪白的外套! 6、春风是黄色的,不信你去问问油菜花,风中油菜花点点头,是的,是的。春风是红色的,不信你去问问月季,风中月季点点头,是的,是的。春风是粉色的,不信你去问问杏花,风中杏花点点头,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是的,是的。春风是五颜六色,正把大地吹得美美的! 7、春风吹艳了山头的野花,春风吹醒了田野的青蛙,春风吹乐了南归的燕子,春风吹细了纷纷的小雨,春风吹满了清澈的小溪,春风吹嫩了树木的叶子。 8、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舟的克星,会使你跌入失败的低谷。 9、风吹来了,吹绿了大地,吹红了桃花,吹走了沉闷的冬季。 10、风吹起来了,吹走了暑气;风吹起来了,吹走了浮躁;风吹起来了,带来了清凉。 11、风吹向山谷,看见山谷的小溪轻灵的舞蹈;风吹向田野,闻见田野的山茶花沁人的花香;风吹向大海,听见大海的浪花欢快的笑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风筝知识

风筝知识 风筝的起源和历史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木鸢”。北方多称“纸鸢”,南方则称“鹞子”。由于风筝像鹞鹰那样伸翅膀可以在天空盘旋,因此为名。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风筝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能工巧匠鲁班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发,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和他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墨翟也曾用3年时间,制成木鸢,能在天空飞翔。汉代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时,李邺加以改进,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有如筝声,周而得名“风筝”。 风筝图形 风筝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致,动物、蝶、飞鸟等,琳琅满目。

风筝材料和工具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造的,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来造,近来有人设计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今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于上。中国、马来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忍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多人来放。 做风筝的工具:浆糊、剪刀、木尺、小锯子、铅笔、粉笔、白乳胶 材料:竹条(0.6厘米厚,1厘米宽,90厘米长)、风筝面材料(纸、塑料等)、绳子 风筝制作过程

1. 将竹条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40厘米及60厘米)。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60厘米,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 2. 到此时就可以将竹条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条,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3. 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调整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4.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风筝的寓意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美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利用身边的风

利用身边的风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明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能举出实例说明风力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及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望 能力目标: 1、能体会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并记录风力的情况。 2、独立思考提出更多不同的风车设计。发展学生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和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独立制作简易工具的能力。 4、综合运用身边的资料,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判断。 情感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通过对风能开发和利用的认识和研究,培养其环保意识,科学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二、活动支点: 探究点: 1、活动一中在实验操作的环节中运用小组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实现能力目标一。 2、活动二中在思考探究和体验探究的环节中运用观察法、讨论法和实践制作体验风不同设计的风叶的影响实现能力目标二。 3、活动三中在动手制作和探究实验的环节中运用讨论法和实践制作体验风不同设计的风叶的影响实现能力目标三、四。 德育点: 1、活动一中在思考探究环节中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方法实现情感目标一。 2、活动二中在体验探究环节中运用分组制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实现情感目标二。 3、活动三中在课后拓展环节中运用讨论法的方法实现情感目标三。 三、活动网络: 四、活动时间:(3课时) 五、单元作业设计: 1、收集人类开发利用风能的资料。

风筝简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风筝简介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

用风写排比句

用风写排比句 1、风漂流不定,是安抚一切生灵的翅膀,它好像有魔法。风没有固定的样子,或急或柔吹必前行,妩媚多姿,它好像有生命。风卷坚石,拔草木,从不害怕,它好像有目标。万物听风,必能净化心灵,它好像好传心经……由此看来,风是真英雄啊! 2、春风融化了冰雪,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风迎来了燕子,春风去掉了身上的棉衣。 3、春风像妈妈的抚摸,让我心情舒畅;春风像老师的赞许,让我心旷神怡;春风像同学之间的关爱,让我开心度过每一天。 4、春风是春寄往大地的一枚情信,信里装着暖阳和翠柳;春风是春织给孩子的一件衣裳,衣裳散发着着花芬和草香;春风是春唱予农民的一支歌,歌里徜徉着溪流潺音和树枝抽芽的声音。 5、春风唤醒了植物,唤醒了小动物,唤醒了大小溪,唤醒了大地,她把整个世界都唤醒了。 6、春风是一个插花能手。她悄悄来到人间,把美丽的花朵插满人间;春天是一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她驾着祥云下凡,使冷清清的大地一下子热闹起来;春风是个化妆师,把大地打扮得十分美丽,更加妖娆。 7、三月的春风偷偷的溜进校园,让迎春花开的茂盛,让冬青树长得高大,让同学们更有精神,迎接新的知识。 8、风像蚂蚁在搬运食物,像小鸟在空中自由翱翔,像龙卷风在侵蚀着我们的家园。

9、春风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我披肩的长发轻拢、慢捻;春风像清洁工人,用一把神奇的扫把扫除灰尘,把城市装饰得干干净净;春风像慈蔼的母亲的手,柔柔地抚摩着我的脸。 10、春风吹向水面,水面露出了它的笑纹,春风吹向大地,大地穿上了一件新的绿衣裳,春风吹向杨柳,杨柳舞起轻盈的步伐,春风吹向了我,我的悲伤和忧愁全部被它带走。 11、春天的风是柔柔的,像少女的玉手轻轻拂过你的面庞;春天的风是暖暖的,让你深深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春天的风不再“呜呜”作响,时常是伴随着春雨催生万物复苏的沙沙声。

《话说风筝》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话说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鹤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等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工具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鹤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等等。·按形象分为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风筝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绘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绘,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鹤北莺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等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等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等又称“鹤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78.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 79.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80.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 (1)北京风筝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鸢图诗(其一)

風鳶1圖詩(其一) 徐渭 柳條搓2線絮3搓棉,搓夠千尋4放紙鳶。消得5春風多少力,帶將6兒輩上青天。 作者簡介 徐渭(公元1521一1593),字文長,號青藤山人。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代著名的藝術家。早年參加鄉試,屢試不第;中年做過浙閔總督胡宗憲的幕客,曾為對抗倭寇的軍事出謀劃策。但由於徐渭嫉惡如仇,鄙視權貴,導致他一生窮困潦倒,甚至一度發狂,到了晚年只能靠變賣書畫度日。他在書法、繪畫、詩文、戲曲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他的畫自成一家,尤其擅長花鳥,據史料載,近代花鳥畫中流行的潤筆寫意的潑墨畫法,就是從他開始發展起來的。他的詩文下落窠臼,所作戲曲論著、雜劇,亦有不少超越前人見解和打破陳規之處。 背景資料 相傳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他在魯山(今山東省濰縣境內)因為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因而有了製造風筆的念頭,但他製造風箏的過程並不順利。他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後來墨翟把製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風筆後來應用於軍事上,用來探測敵方的陣地。唐代以後它的用途開始向娛樂方面轉化。到了明清,民間逐漸形成風俗,清明節這天人們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鬱悶之氣」徹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窮困潦倒,主要以賣畫為生。「風鳶」是他晚年常作的繪畫題材之一,他曾畫了大量的《風鳶圖》,並有題詩。這類《風鳶圖詩》現存三十多首,這裏所選的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過對小孩子放風箏的描述,把未來的希望和寄託傾注到兒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賞析重點 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將詩與畫有機地結合起來,詩與畫互相補足,饒有生趣。這首詩寫放紙鳶前的準備和紙鳶飛上天時的感想,沒有直接鋪敘放紙鳶的活動,那該是留給畫面去交代。詩人告訴讀者,一群孩子使勁地搓呀搓,等放紙鳶的線搓得夠長了,大家便興致勃勃地來到郊外。然後讀者可從晝面看到,這是一個放紙鳶的、好日子,風兒吹著,陽光照耀,孩子們不停地四處奔跑,把紙鳶送上天空。由這個畫面,詩人興起了感想:春風需要花多少氣力,才能把紙鳶一個一個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長輩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個一個培養成才,送上青雲路呢? 詩的前半部著力於對小孩子放紙鳶前準備活動的描述。詩人並沒有全面描繪各項準備活動,只是從其中的一個細節入手,寫他們如何努力地編織紙鳶引線。連續三個「搓」字把小孩子們認真而急切的形態表露無遺。缺乏耐心的兒童對這樣的單調而費力的勞動不覺乏味,可見他們對放紙鳶是多麼的期待。緊接著的「夠」字,寫出他們搓的引線一達到足夠的長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種按捺不住的喜悅和躍躍欲試的心情躍然紙上,彷彿一個個立刻就要跳將起來,把自己的紙鳶放上天去。詩人對兒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準確而又刻畫得細緻入微。最後兩句點明詩人思緒的飛揚,畫面上的無憂無慮的兒童彷彿是他年少時的身影,他牽著紙鳶,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 1風鳶:或稱「紙鳶」。鳶:[淵];老鷹。紙鳶上常畫老鷹,故名。嚴格來說,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 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生像筆絃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絃,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絃的顫動,就會奏出嗚嗚的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不過,現在人們已不再將二者區分了。 2搓:[磋]。兩個手掌反復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的揉。 3絮: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稱為「柳絮」,也稱「柳綿」。 4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是極言其長。 5消得:消耗,耗費。 6帶將:帶領。

施工用风价格的计算

施工用风价格的计算 1.计算公式 (1)采用水泵供水冷却 设施维修摊销费 -供风损耗率)+供风(能量利用系数)()空压机额定容量之和(水泵组(台)时费 空压机组(台)时费+施工用风价格=1 m in 60m in /m 3÷ ?? (2)采用循环水冷却 循环冷却水费 设施维修摊销费+单位-供风损耗率)+供风(能量利用系数)()空压机额定容量之和(空压机组(台)时费施工用风价格=1 m in 60m in /m 3÷ ?? 式中 K - 能量利用系数, 取 0.70~0.85 供风损耗率取 6%~10% 单位循环冷却水费 0.007 元/m3 供风设施维修摊销费 0.004~0.005 元/m3 (3)综合风价 同一工程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供风系统时,综合风价应根据供风比例加权平均计算。 2.计算示例 某工程供风系统所配备的空压机数量及主要技术指标、台时单价如下表。能量利用系数K 取0.80,供风损耗率取9%,循环冷却水摊销费0.007元/m 3,供风设施维修摊销费取0.005元/m 3。 表1供风系统主要技术指标表 空压机名称 额定容量 (m 3 /min ) 数量 (台) 额定容量之和 (m 3 /min ) 台时单价 (元/台时) 1、固定式空压机 40 2 80 115.36 2、固定式空压机 20 3 60 66.04 3、移动式空压机 6 4 24 27.03 合计 164

(1)计算各空压机组时供风量及总费用(列表计算) 组时供风量Q=空压机额定容量之和×60min×能量利用系数取K1(0.80) 表2施工用风价价格计算表 空压机名称 额定容量 (m3/min) 数量 (台) 额定容量之和 (m3/min) 组时供风量 (m3/组时) 台时单价 (元/台时) 组时总费用 (元/组 时) 1、固定式空压机40 2 80 3840 115.36 230.72 2、固定式空压机20 3 60 2880 66.04 198.12 3、移动式空压机 6 4 24 1152 27.03 108.12 合计164 7872 536.96 (2)施工用风价格计算 施工用风价格=空气压缩机组(台)时总费用÷[(空压机额定容量之和×60min×K1)×(1-供风损耗率)]+单位循环冷却水费+供风设施维修摊销费 =536.96÷(7872×(1-10%))+0.007+0.005=0.088(元/m3)

公司用风管理规定(格式规范可编辑)

公司用风管理规定 为做好装置用风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装置生产正常,现对各装置用风作如下规定。 1、公司用风类型:非净化风、净化风、氮气; 2、净化风:即仪表风,来自石化东区炼化八车间一期管网,主线DN80,由公共系统岗位负责管理,除制氢装置外其余均装置均来自DN80主线,冷冻站空压机在V2003B净化风缓冲罐顶有一条与主线相连DN50跨线,正常情况下跨线阀处于关闭状态。制氢净化风单独来自石化炼化八三期管网。因制酸调节阀对净化风要求严格,规定净化风管网压力不低于0.5Mpa。 3、净化风压力在精化五车间DCS已设置压力远传,低报0.505Mpa,低低报为0.494Mpa,制酸车间净化风远传压力低于0.5Mpa 报警,当出现报警时,大量使用净化风吹扫等作业的车间立即停止作业,查看净化风压力是否恢复正常,若压力仍处于报警值以下或者正常使用时出现压力低线报警,立即汇报车间并通知生产调度,调度及时联系石化调整净化风压力。 4、在东区异常停止供净化风或管网压力过低等特殊情况下,可视情况关闭石化来线主阀,投用冷冻站净化风。 5、非净化风:现主要有硫脲装置压滤机、制氢装置配液使用;硫脲压滤机由冷冻站M2002A空压机单独供应,制氢装置单独来自东区炼化八公共系统。

6、氮气:现主要使用单元为硫脲装置粉体输送系统、罐区和硫氢化钠产品储存氮气保护、制氢压机保护、精化五车间生产柴油润滑性改进剂时反应釜使用、产品罐氮气保护使用,其余装置正常情况不使用氮气。现公司氮气来源分为两部分:冷冻站制氮机单独供给硫脲装置气流输送系统使用;其余装置氮气来自东三区空分装置。冷冻站氮气与DN40氮气主线、制氢氮气与DN40主线之间均有跨线阀相连可互通切换,正常情况下跨线阀均处于关闭状态。 7、各装置使用净化风、氮气吹扫管线或管网压力波动时必须通知生产部调度,净化风扫线时一并通知制酸车间关注净化风管网压力,并通知关联供气车间岗位人员,避免大幅波动影响生产。未提前通知或私自改动的按公共系统管理要求处理,严重影响生产的,按照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执行。

池 上 风 鸢 图 诗

池上风鸢图诗 (唐)白居易(明)徐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消得春风多少力,带上儿辈上青天。 所见望洞庭 (清)袁枚(唐)刘禹锡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华山题西林壁 (宋)寇准(宋)苏轼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瞪()呆()有成竹千钧一()震()欲聋 异()同声()踏实地昂()挺胸 Yi 友()()见xing 外()类()gen 树()()随Yao 童()()动 照样子写句子 笑眯眯()( ) ( ) 一缕缕()()()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推前人。——谚语 花儿初放在春天,人的风华在童年。——谚语 勉强(qiang qiang )暂时(zan zhan)柔和(you rou)职员(zhi zhi) 厨房(cu chu)狭窄(zai zhai) 照样子填空 又(嫩)又(鲜)的——(白菜)又(聪明)又(勇敢)的——(孩子) 又()又()的——( ) 又()又()的——()又()又()的——()又()又()的——()腊梅说:“貌似冰雪,传出春天的消息。” 迎春说:“面对余寒,吹起进军的喇叭。” 铁锚说:“在九级浪里紧紧拥抱海底。” 灯塔说:“在漫天雾中开出美丽的红花。” 错误说:“把我暴露在阳光之下。” 真理说:“在屠刀面前宣布仍然爱我。’ 选字填空 窜蹿巨拒 ()上房逃()()改()绝()大抗() 暂崭祥详 ()时()新短()吉()()细慈(0 选词填空 抚养赡养 (1)父母有教育()子女的责任。(2)子女对父母有()的义务。必须必需 (1)粮食是人民生活所()的。(2)我们()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风筝又名木鸢》阅读题答案

《风筝又名木鸢》阅读题答案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就“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 从唐开始风筝由军品转成为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唐诗人高骈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可见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风筝的发展与民间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百姓都要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也有元宵节之后长辈送晚辈风筝,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

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让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描绘了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 南宋大诗人陆游:“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纸鸢的姿态,孩子的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诗人徐渭就是个风筝迷,他写了25首《风鸢图诗》像“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当时放风筝多么热闹啊。 清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光明媚,柳絮纷飞,舒臂牵线,喜放风筝。孔尚任描写的天真又刚健的儿童:“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北京竹枝词》;扬州郑板桥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似乎看到画上风筝的飞扬神采。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先学后教古诗风鸢图诗教案

教科版语文先学后教教案 快乐读书屋一 风鸢图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风鸢图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风鸢图诗》。请大家认真看老师书写课题。作者是(明)徐渭(板书)。谁能解释一下诗的题目?说得真不错。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请看我们本节课的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风鸢图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2、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风鸢图诗》,我们先来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自由读。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鸢、搓”等字读音。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会认字) 文中的字音我们都读准啦,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比谁最先把生字读准,记牢。 1、生自己读。(时间:2分钟) 2、同桌读。(现在给你的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不是真的会了。) 3、指名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流利地朗读) “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谁课文读得最流利。 1、自由读(3分钟) 2、指名读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 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故诗的内容。 七、第五次“先学后教”(比背诵) 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子里去吧。练习背指名背。

八、当堂训练:(作业)默写古诗。

风筝诗词小集

纸鸢唐·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风筝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寒食日早出城东唐·罗隐 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 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 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小儿诗唐·路德延 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 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 臂膊肥如瓠,肌肤软胜绵。 长头才覆额,分角渐垂肩。

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排衙朱阁上,喝道画堂前。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走堤行细雨,奔巷趁轻烟。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莺雏金镟系,猫子彩丝牵。拥鹤归晴岛,驱鹅入暖泉。杨花争弄雪,榆叶共收钱。锡镜当胸挂,银珠对耳悬。头依苍鹘裹,袖学柘枝揎。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频邀筹箸挣,时乞绣针穿。宝箧拏红豆,妆奁拾翠钿。戏袍披按褥,劣帽戴靴毡。展画趋三圣,开屏笑七贤。贮怀青杏小,垂额绿荷圆。惊滴沾罗泪,娇流污锦涎。倦书饶娅姹,憎药巧迁延。

弄帐鸾绡映,藏衾凤绮缠。指敲迎使鼓,筋拨赛神弦。帘拂鱼钩动,筝推雁柱偏。棋图添路画,笛管欠声镌。恼客初酣睡,惊僧半入禅。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抛果忙开口,藏钩乱出拳。夜分围榾柮,朝聚打秋千。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互夸轮水碓,相教放风旋。旗小裁红绢,书幽截碧笺。远铺张鸽网,低控射蝇弦。詀语时时道,谣歌处处传。匿窗眉乍曲,遮路臂相连。斗草当春径,争球出晚田。柳傍慵独坐,花底困横眠。等鹊前篱畔,听蛩伏砌边。傍枝粘舞蝶,隈树捉鸣蝉。

平岛夸趫上,层崖逞捷缘。 嫩苔车迹小,深雪履痕全。 竞指云生岫,齐呼月上天。 蚁窠寻径劚,蜂穴绕阶填。 樵唱回深岭,牛歌下远川。 垒柴为屋木,和土作盘筵。 险砌高台石,危跳峻塔砖。 忽升邻舍树,偷上后池船。 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 明时方任德,劝尔减狂颠。 纸鸢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纸鸢北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风筝

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谈水泥生产中的用风问题

谈水泥生产中的用风问题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普高材料08班刘红涛 摘要:风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主要应用在:回转窑、预热器、篦冷机、磨机、预热发电这些设备中。他在水泥生产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但他在各自设备中的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关键词:回转窑一次风二次风三次风预热器篦冷机余热发电 一、预分解窑中系统用风的作用 1.以一定的风速提供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并有一定的空气富裕量。 2.保证物料在系统各个位置既不会有存料及塌料,也能有足够适宜的热交换 与反应时间。为此,窑及预热器系统内几个主要位置需要控制的最高气流速度是:窑头罩6m/s;烧成带(1450℃)9.5m/s;喂料端断面(1000℃) 13 m/s;窑尾垂直上升管道24 m/s;预热器气体管道18 m/s。最低气流速度 不应低于以上数字90%。 3.承担着传热介质的作用。燃料燃烧所发出的热大多是与周围的气体进行热 交换,然后将热传给它所包围的粉料中,如果说在窑内传热并不是完全靠空气的话,在预热器及分解炉中,空气就成为最基本的传热介质。 4.在预热器中起到将粗细粉分离的选粉作用。 5.作为风煤料之间的搅拌动力。无论是在分解炉内,还是窑头的燃烧器喂煤, 都要充分利于不同途径与不同风速的风相互搅拌,以加速燃烧与传热。 二、系统用风过大或过小的不利影响: 1.用风过大的影响: (1)造成熟料热耗急剧上升。由于所有进窑的空气都要被燃料加热到它所经过的位置的温度,因此用风越多,加热多余的空气所浪费的热量就越高。与此同时,随着用风的增加,空气在系统内的风速越大,热交换时间越短,排出预热器的废气温度也越高。因此在满足用风任务的条件下,所用分量 越少越好。 (2)窑的系统温度分布后移。随着高温风机的抽力增加,窑头火焰拉长,窑前温度偏低,反之,窑尾温度及一级出口温度都会增高。如果负压过大,在点火阶段,窑头火焰容易脱火,分解炉也难以点着。 (3)随着废气排放量和粉尘来那个增加,窑尾收尘器的负荷加大,且很容易造成排放超标。 (4)风机本身的电耗增大。 2.用风过小的影响: (1)排风不足会减少二、三次风用量,不能充分利用熟料冷却热,篦冷机排热

风表使用方法

测风员操作规程 一、班前检查 1、执行《班前准备下班工作要求通用标准》有关标准和要求。 2、作业用具的携带和检查。 2.1入井前必须携带好风表、秒表、瓦斯检定器、温度计、皮尺、风表校正曲线、记录 表、粉笔、长度大于2米的胶管、长度不小于1米的非导电风表手把等。 2.2检查风表 2.2.1风表开关的回零装置是否灵活。 2.2.2风表指针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停摆现象。 2.2.3风表外壳是否完好,各部螺丝有无松动。 2.3检查秒表: 2.3.1秒表开关是否灵活好用,指针运转是否正常。 2.3.2检查完后上紧秒表发条。 2.4瓦斯检定器,温度计的检查执行《火区观察工作业标准》有关规定。 2.5经检查发现不符合使用要求的仪器和工具要立即修理好或更换。不得把不能使用的 用具带到井下。 二、作业 1、测风站设置:测风站必须设在平直巷道中,其长度不小于4米。前后10米内无拐弯 和其它障碍物,无风流分岔,顶板要良好。 测风站要有醒目的标志和记录牌板。 2、选用风表:根据巷道风速选用风表。风速大于10m/s时选用高速风表;风速在0.5 至10m/s范围内时,用中速风表;风速低于0.5m/s时用微速风表。 3、测风 3.1测风由二人进行,一人持风表,侧身在巷道中测量,另一人持秒表在10——15米 处读秒,两人要协同动作。如一人进行,应一手拿风表,一手拿秒表,同时动作。 3.2测风方法一般采用侧身“九点一分法”,测风时风表移动速度要均匀,每次测量一 分钟,同一地点至少测2次。风表与风流方向要时时保持垂直。风表不得距离人体太近,操作时不得触动叶片。 3.3风速允许误差:风速在每分钟200米以下时,误差不超过3米;风速在每分钟200 米以上时,误差不超过5米。

实用类文本风筝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纸鸢。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其可徵【注】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前人考证风筝的制作年代上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断。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都没有成功。 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展。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军,并把回信再带回来。这种具有特殊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一静一动,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使它上、下、左、右、斜飞、横飞、下扎、上翻。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熟练,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时,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搅斗,以决胜负为趣。 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那里的气候湿润,少烈风多和风。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形神兼备,动态逼真,多以鹞子的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蚣风筝叫“蜈蚣鹞子”,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多少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 【注】徵:证明。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 C.古人在军事活动中,会利用风筝来进行友军之间的情报传递。 D.“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 2.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下列不属于“南鹞”特征的一项是(3分)A.“南鹞”制作工艺是由“北鸢”工艺衍生的。 B.“南鹞”多为仿生型风筝,讲究形神兼备。 C.“南鹞”制作者喜爱用鹞子作为模仿“标的”。 D.配有哨子的“南鹞”,放飞时具有音响效果。 材料二 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论人类与文化自觉》中指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