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 目的

为本中心合理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提供依据,使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符合国际和国相关技术规、标准的规定。

2 适用围

适用于与本中心所有检测项目有关参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 职责

3.1 副主任

a) 负责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b) 批准对外公布实验室能力时的测量不确定度。

3.2 技术负责人

a)制定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体计划,提出中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总

体要求;

b)组织审核、验证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3.3 检测项目负责人

a)负责项目有关参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编写评定报告初稿。

4 程序

4.1 技术负责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聘请专家讲授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

评定与表示指南》,使检测人员理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办公

室协助技术负责人具体实施培训计划,负责培训容和考核结果的记录、归档。

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详细评定步骤参见本程序附录1)

说明测量系统时要给出如下信息:①所用检测仪器型号、资产编号、技术指

标;②校准/检定证书号、校准/检定日期和校准/检定实验室明名称。

4.2.1 根据检测项目依据的技术标准/规/规程,明确被测量,简述被测量定义、测

量方法和测量过程。

4.2.2 画出测量系统方框图

4.2.3 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

4.2.4 根据数学模型和有关信息,列出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尽可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主要来源有(但不限于):所用的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方法和仪器设备、环境条件、被测物品的性能和状态、操作人员等。需要指出,被测物品预计的长期性能所引起的不确定度来源通常不予考虑。

4.2.5 评定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①不确定度A类评定采用统计方法;

②不确定度B类评定采用非统计方法。

合理地评定应依据对方法性能的理解和测量围,并利用以前的经验和资料、文献中确认的数据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要的严密程度取决于①检测方法的要求;②客户的要求;③据以作出满足某技术规决定的紧限。

4.2.6 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2.7 确定扩展不确定度和报告测量结果。

4.3 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的审核和批准

4.3.1 中心技术负责人对各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进行审核。必要时,可委托外单位专家审核。

4.3.2 评审后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和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意见经中心副主任批准后,作为实验室的受控技术文件打印归档,并作为作业指导书发至有关检测人员执行。

4.3.3 检测项目负责人发现有关不确定度分量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或质量监督员报告并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审核批准后实施。

4.4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和应用

在下列情况下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或证书)中应给出有关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信息:

a)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

b)客户有要求时;

c)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技术标准/规限度的符合性时,(即测量结果处于技术

标准/规规定的临界值附近时,测量不确定度的区间宽度对判断符合性

具有重要影响)。

4.5 注意事项

技术负责人应组织质量监督员和有关检测人员就下述情况决定有关项目评定不确定度的具体要求:

4.5.1 当检测结果不要求得到数字结果(如仅判断通过或不通过、合格或不合格、大于或小于限定值或其它定性的估计),则不要求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但实验室应对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应了解。

4.5.2 对于某些公认的检测方法或规,如果该方法或规规定了结果的报告方式时,实验室只要遵守该检测方法或规,即被认为符合要求。但作出符合性声明时,应考虑测量不确定度。

4.5.3 由于某些检测方法的性质,决定了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定,这时应努力找出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并做出合理评定,并要确保测量结果的表达方式不会造成客户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误解。

4.5.4 检测实验室均应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分门别类制定并实施评定其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如有的检测项目包含取样和样品制备,则评定时就应考虑由此引起的不确定度,有的检测样品不能作重复独立测量,就不应考虑重复性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有的检测项目A类评定不确定度分量对总不确定度起决定作用,这时就不必勉强去寻求B类评定分量。

4.6 办公室应建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有关记录,重大处置相关记录应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

5、相关文件(本程序的附录1~附录3是非受控文件)

6、质量记录(无)

1. 明确被测量,简述被测量的定义以及测量方案和测量过程;

2. 画出测量系统方框示意图

3. 给出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即被测量Y 与各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若Y 的测量结果为y ,输入量X i 的估计值为x i ,则

),,,(21n x x x f y = (A.1.1)

4. 根据数学模型列出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即输入量x i ),尽可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如测量结果是修正后的结果应考虑由修正值所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5. 评定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u (x i ),并通过由数学模型得到的灵敏系数i

i x y

c ??=

,进而给出与各输入量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i (y )。如扩展不确定度用U p (如U 0.95)表示,则应估算对应于各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的自由度νi ,根据x i 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A 类或B 类评定得到其u (x i )。

5.1 A 类评定

对x i 作n i 次独立重复测量,得到测量结果x ik , (k =1,2,?,n ),则其最佳估计值(平均值)为:

n

x

x n

k ik

i ∑==

1

(A.1.2)

单次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1

)()()(1

2

--=

=∑=n x x

x s x u n

k i ik

ik ik (A.1.3)

平均值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n

x s x s x u ik i i )()()(=

= (A.1.4)

如测量系统稳定,实时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u (x ik )均可以由预先评估时所作的n 次测量结果得到。如实时提供给客户的是单次测量的测得值,其标准不确定度可以用上述u (x ik )= s (x ik )的值,如实时提供给客户的是m 次(例如m =3)测得值的平均值,其相应的标准不确定度为m

x s ik )((一般

m ≤n )。

5.2 B 类评定

5.2.1. 若资料(如检测证书)给出x i 的扩展不确定度U (x i )和包含因子k ,则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k

x U x u i i )

()(=

(A.1.5)

若资料只给出了U ,没有指明k ,则可以认为k =2(对应约95%的置信概率)

若资料只给出U p (x i )(其中p 为置信概率),则包含因子k p 与x i 的分布有关,此时除非另有说明

一般按照正态分布考虑,对应p =0.95,k 可以查t -分布表得到,即k p =1.960 ;

若资料给出了U p (x i )及νeff ,则k p 可查t 分布表得到,即k p =t p (νeff ) 。

5.2.2. 若由资料查得或判断x i 的可能值分布区间半宽度a (通常为允许误差限的绝对值)则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k

a

x u i =

)( (A.1.6) 此时,k 与x i 的分布有关,如表1所示(参见JJF1059-1999附录B “概率分布情况的估计”)。

表1 对应几种非正态分布其包含因子为:

6. 合成不确定度u c (y )的计算 ∑

∑∑=-=+=????+??=

N

i N i N

i j j i j i j

i i i c x u x u x x r x f

x

f x u x f y u 111

1

2

2)()(),(2)()()( (A.1.7) 式中x i 和x j 为输入量;x i 和x j 为输入量x i 和x j 之间的相关系数估计值。

实际工作中,若各输入量之间均不相关,或虽有部分输入量相关,但其相关系数较小而近似为r (x i ,x j )= 0,于是u c (y )可简化为:

∑∑

===??=

N

i i N

i i i c x u

c x u x f y u 1

2

21

2

2)()()()( (A.1. 8)

7. 不确定度分量汇总

表2 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8. 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

可用下列两种方法之一给出扩展不确定度U

8.1 U=ku c一般取k=2,对应约95%的置信概率;

8.2 U p=k p u c= t p(νeff)u c,t p(νeff) 由查t分布表获得,一般取t0.95(νeff)对应置信概率95%的值。

电力工业华东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程序文件 修改码:0

验证方法可采用下述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进行。 1.送校法

将被验证的计量标准送校,该标准给出的y 值与上级计量机构检测该值的结果y 0 比较应满足: U y y ≤-0(其中U 为被验证计量标准的扩展不确定度),则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合理。

2.传递比较法

用高一级测量标准(测量不确定度为U 0 )和被验证的计量标准测量同一台稳定的传递标准或核查标准,应满足:

2

20U U y y -≤- (A.2. 1) 则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合理;如3

0U

U ≤成立,U y y ≤-0则也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合理。 3.比对法

用两台不确定度同为U 的计量标准测量同一稳定的被测对象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差为y a -y b

应满足:

U U U y y 222b a =+≤- (A.2. 2)

则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合理。

4.多台比对法

用三台或三台以上同为U 的计量标准测量同一稳定的被测对象进行比对,多台(n 台)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y 其中某一台计量标准的测量结果为y i ,应满足: U n

n y y i 1

-≤- (A.2. 3) 则该台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合理。

【注1】 以上四种方法适用于检测实验室,如能得到高一级计量标准的测量值时尽可能采用前两种方法,否则可采用后二种方法。

【注2】 对检测实验室可采用后两种方法,测试系统或装置应视为方法中的计量标准。

电力工业华东发电用煤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程序文件 修改码:0

1. 为了便于客户比较和选择实验室的能力,在表述实验室能力的有关不确定度的指标时应填写典型值,即“最小测量不确定度”和“最佳测量不确定度”,同时注明为获得最小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条件。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应综合考虑下列两个不确定度来源后加以评估: a )与实验室的测量系统(包括环境影响)相联系的不确定度; b )与被测对象相联系的不确定度。

鉴于被测对象的状况差异可能很大(如被测对象和测量系统端面的失配随被测对象变化很大,为获得最小测量不确定度可选择最佳匹配作为评定条件)。实验室应建立一个评审不确定度评定有效性的机制,以便当测量仪器、设备重新校准或发生严重影响相关不确定度分量的其他变化时能及时修改对外公布的不确定度指标,这种评审既要考虑设备的最新校准结果,也要考虑最新校准结果与先前校准结果相比较而判定的稳定性,(例如在校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中,除了要考虑标准值校准的不确定度,也要把该标准值自它上次校准以来的漂移作为输入量写进数学模型)。

2. 也是为了便于客户比较和选择实验室的能力,扩展不确定度对应的置信概率应统一规定为95%或近似为95% 。

3. 对于国家基准、标准,在给出扩展不确定度时应同时指明其有效自由度,对于一般的校准实验室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可以不给出自由度,(参见European cooperation for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ies EAL-R2 Supplement 1 TO EAL-R2:EXAMPLES )。

4.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如对Y 可能值的分布作正态分布的估计,虽未计算νeff ,但可估计其值并不太小时,则U =2u c (y )大约是置信概率近似为95%的区间的半宽”。意即U =2u c (y )对应近似为95%的置信概率的前提是输出量Y 可能值的分布应服从正态分布,且估计νeff 不会太小。此外还指出“如果可以确定Y 可能值的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接近于其他某种分布,则绝不应按k = 2~3或k p = t p (νeff )计算U 或U P ”。例如:Y 可能值近似为矩形分布,则对于U 0.95时, k = 1.65。

5. 如A 类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

)

()

()(c A c i x s y u u y u =

< 3,则对应95%的置信概率的包含因子需要查t 分布表确定,特别当作A 类评定重复测量次数较少时,应按νA =n -1及95%置信概率,查t 分布表得t 0.95(νA )并用t 0.95(νeff )/2作安全因子乘u A 后再和B 类标准不确定度合成,这时仍用U =2u c (y )获得置信概率为95% 的扩展不确定度。

ISO17025:2017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页次第 69 页共 6页文件名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发布日期2019年1月1日 1 目的 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合理的评估,科学表达检测结果。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客户有要求时、新的或者修订的测试方法验证确认时、当报告值与合格临界值接近时需评定不确定度并在报告中注明。 3 职责 3.1 检测人员根据扩展不确定度评定的适用范围,按规定在记录和报告中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3.2 检测组组长负责审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和结果报告。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 工作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4.1.1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或不完整。 4.1.2 实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4.1.3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1.4 对被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4.1.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认为偏差(偏移)。 4.1.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定力不够。 4.1.7赋予测量标准和测量物质的值不准。 4.1.8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4.1.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4.1.10 抽样的影响。

页次 第 70 页 共 6页 文件名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1日 4.1.11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4.2.1 检测组根据随机取出的样本做重复性测试所获得的结果信息,来推断关于总体性质时,应采用A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A u 表示,其评定流程如下: A 类评定开始 对被测量X 进行n 次独立观测得到 一系列测得值 (i=1,2,…,n )i x 计算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x 1 1n i i x x n ==∑计算实验标准偏差() k s x 计算A 类标准不确定度() A u x ()()() k A s x u x s x n == 4.2.2 检测组根据经验、资料或其他信息评估时,应采用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B u 表示,B 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有以下六项: 4.2.2.1 以前的观测数据。 4.2.2.2 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4.2.2.3 相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 4.2.2.4 校准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的等别或级别,包括目前暂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鉴于测量不确定度在检测,校准和合格评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考虑到试验机行业应用测量不确定度时间不长,现就有关测量不确定度概念、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表示方法,谈谈学习体会。奉献给同行业人员。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力不从心,有不妥或错误处,期望批评指正。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即国际指南,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一个参数,用以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其中,测量结果实际上指的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被测量之值,则是指被测量的真值,是为回避真值而采取的。我国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亦推荐这一用法(见该规范2.3注4)。 须知,真值对测量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如何去估计它的分散性?实际上,国际指南(GUM)所评定的并非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也不是其约定真值的分散性,而是被测量最佳估计值的分散性。 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过去曾用过: ① 由测量结果给出的被测量估计的可能误差的度量; ② 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范围的评定。 第①种提法,概念清楚,只是其中有“误差”一词,后来才改为第②种提法。现行定义与第②种提法一致,只是用被测量之值取代了真值,评定方法相同、表达式也一样,并不矛盾。 至于参数,可以是标准差或其倍数,也可以是给定置信概率的置信区间的半宽度。用标准差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在实际应用中如不加以说明,一般皆称测量标准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甚至简称不确定度。 用标准差值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一般包括若干分量。其中,一些分量系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评定,并用标准差表示:而另外一些分量则是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而判定的(主观的或先验的)概率分布评定,也以标准差值表示。可见,后者有主观鉴别的成分,这也是在定义中使用“合理地赋予”的主要原因。 为了和传统的测量误差相区别,测量不确定度用u(不确定度英文uncertainty的字头)来表示,而不用s。 应当指出,用来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标准差,除随机效应的影响外,还包括已识别的系统效应不完善的影响,如标准值不准、修正量不完善等。 显然,测量结果中的不确定度,并未包括未识别的系统效应的影响。尽管未识别的系统效应会使测得值产生某种系统偏差。 所以,可以概括地说,测量不确定度是由于随机效应和已识别得系统效应不完善的影响,而对被测量的测得值不能确定(或可疑)的程度。(注:这里的测得值,系指对已识别的系统效应修正后的最佳估计值)。 (二)不确定度的来源 在国际指南(GUM)中,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归纳为10个方面: ①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 ② 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③ 抽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④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⑤ 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⑥ 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⑦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 ⑧ 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⑨ 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⑩ 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上述的来源,基本上概括了实践中所能遇到的情况。其中,第①项如再加上理论认识不足,即对被测量的理论认识不足或定义不完善似更充分些;第⑩项实际上是未预料因素的影响,或简称之为“其他”。 可见,测量不确定度一般来源于随机性和模糊性。前者归因于条件不充分,而后者则归因于事物本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

响量(输入量)X 1,X 2 ,…,X N 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 Y=f(X 1,X 2 ,…,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实验测定,即通 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 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对输入量X I 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 , (x) n 。 算术平均值x为 1 n x n= ∑x i n i=1 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s(x i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1 n S(x i )= ∑ ( x i — x )2 n-1 i=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 目的 对检验方法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和报告,进一步提高评价检验结果的可信程度,以满足客户与认可准则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中心开展的标准或非标准方法的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 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2技术负责人负责不确定度的评定的培训,以确保其在实验室检测活动中的运用水平; 3.3 检测员负责协助提供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检测数据; 4 控制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评定检验项目的选择 4.1.1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室应对所有被测量进行不确定来源分析和评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4.1.2技术负责人确定进行测量不确定评定的检验项目,确定进行评定的原则如下: a)当检验项目仅为定性分析时,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b)对于公认的检验方法,检验项目已给出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及其来源时,可以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c)除上述两种情况,各检验领域中关键、典型和重要的检验项目,均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d)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条件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 e)当顾客对检验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提出要求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f)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某些情况下,一些检测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估,这时至少应通过分析方法,考虑它们对于检测结果的重要性,列出各主要的不确定分量,并作出合理的评估。有时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不确定度也是合适的。 4.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本程序拟规定两种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一种是GUM 法,另一种是top-down 评定方法。 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GUM 法 4.2.1 列出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见下图1。 图1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了规范本机构开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和应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结果, 更好的对本机构的测量结果及质量进行评定和表示,为被测产品符合相关要求 结果的有效性提供保证,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机构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活动。 3. 职责: 3.1 各检测领域项目工程师/测试经理负责该领域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工作,编制 各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3.2 科技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审核各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各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并批准。 3.4 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各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发放和控制。 3.5 各领域检验工程师及以上级别检验人员负责评定和报告单次检测的测量不确 定度。 4.要求 4.1 本机构对每一项有数值要求的测量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编制测量不确 定度评定方法。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在用户有要求 时、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当测试方法中有规定时和 CNAS有要求时(如认可准则在特殊领域的应用说明中有规定),检测报告必须 提供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术语和定义见附录A。 4.2 对于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对象,本机构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 4.3 各领域在采用新的检测方法之前,应制定相关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 法。 4.4 各领域对所采用的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自己设计和研制的方法、超出预定使用范围的标准方法以及经过扩展和修改的标准方法重新进行确认时,其中应包括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5 对于某些广泛公认的检测方法,如果该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极 限值和计算结果的表示形式时,实验室只要按照该检测方法的要求操作,并出 具测量结果报告,即被认为符合测量不确定度相关要求。 4.6 由于某些检测方法的性质,决定了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 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定,这时至少应通过分析方法,列出各主要的不确定度分 量,并作出合理的评估。同时应确保测量结果的报告形式不会使用户造成对所 给测量不确定度的误解。 4.7 本机构理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严密程度取决于: a)检测方法的要求; b)用户的要求; c)用来确定是否符合某规范所依据的误差限的宽窄。 4.8 为了便于用户比较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对于一般应用,扩展不确定度应对应 95%的置信水平。在表述实验室的能力时,一般采用最佳测量能力,即根据 日常检测系统,被测样品接近理想状态时评定的最小测量不确定度,在检测报 告上出具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4.9 在计算设备允许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时,应采用设备说明书上相应的允许 误差。 4.10 在报告最终结果时,如果需要对不确定度进行修约,通常按四舍五入的修约规 则进行。特殊情况时,可能要将不确定度最末位后面的数都进位而不是舍去。 4.11 在报告最终结果时,测试结果应修约到与它们的不确定度的位数一致。 5 管理程序 5.1 各检验岗位人员应积极参加必要的测量不确定度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 岗。 5.2 各检测领域项目工程师/测试经理负责该检测领域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工作。 对每一项有数值要求的检测项目,均应建立测量模型,识别和确定不确定度来 源和分量,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一般流程见附录B 检测实验室不确定度评估指南见附录C。 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案例见《QP/GF.037-2002 电器检测不确定的若干 案例》。 5.3 项目工程师/测试经理负责对每一项有数值要求的检测项目编制文件化的测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 (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 1,X 2,…,X N 间的函数关系f 来确定,即: Y=f (X 1,X 2,…,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 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i 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 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 、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 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 对输入量XI 进行n 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x n 。算术平均值x 为 1 n x n = ∑x i

CNAS-CL07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

CNAS—CL07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Evaluating and Reporting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 1.前言 1.1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CNAS)充分考虑目前国际上与合格评定相关的各方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关注,以及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可比性和可接受性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和关注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工业界、政府和市场对合格评定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CNAS在认可体系的运行中给予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以足够的重视,以满足客户、消费者和其他各有关方的期望和需求。 1.2CNAS在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应用要求方面将始终遵循国际规范的相关要求,与国际相关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并在国际规范和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导则框架内制订具体的测量不确定度要求。 2.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CNAS对校准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涉及校准和检测活动的申请人和获准认可机构。 3.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仅引用的版本适用;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3.1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GUM).BIPM,IEC, IFCC,ISO,IUPAC,IUPAP,OIML,lst edition,1995.《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3.2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Basic and General Terms in Metrology(VIM). 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2nd edition,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 3.3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和定义》 3.4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doc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对产品或参数进行检测时,所得检测结果的测量不 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示。 2编制依据 JJF 1059 —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评定步骤 3.1概述:对受检测的产品或参数、检测原理及方法、检测用仪器 设备、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使用作一简要的描述; 3.2建立用于评定的数学模型; 3.3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各不确定度分量(即数学模型中 的各输入量)的来源; 3.4分析、计算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自由度; 3.5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其有效自由度; 3.6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3.7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评定方法 4.1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是指被测量(被检测参数)Y 与各输入量 X i之间的函数

关系,若被测量 Y 的测量结果为 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x i,则数学模型为 y f x1 , x2 ,......, x n。 数学模型中应包括对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由影响的所有输入 量,输入量一般有以下二种: ⑴ 当前直接测定的值。它们的值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 依据经验信息的估计,并包含测量仪器读数修正值,以及对周围温度、大气压、湿度等影响的修正值。 ⑵ 外部来源引入的量。如已校准的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 由手册所得的参考数据。 4.2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 根据数学模型,列出对被测量有明显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如果所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经过修正后的结果,注意应考虑由修正值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如果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小,则其分量可以忽略不计。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 ⑴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⑵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⑶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⑷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 与控制不完善; ⑸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1 目的 为评价中心检测/校准结果的可信程度,规范测量不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达方法,科学、合理、准确的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 应用范围 适用于中心检测/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工作。 3.2 技术科组织实施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负责拟定有关检测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测试人员控制各标准方法规定的影响量,编写《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负责对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的验证。 3.3 检测人员严格遵守方法标准和规范化作业技术,认真检查原始记录和检测结果。 4 程序 4.1化验中心采用公认的检测方法时应遵守该方法对不确定度的表述。 4.2化验中心采用非标准方法或偏离的标准方法时,应重新进行确认,并对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4.3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或指定有关技术人员(可包括监督员、检测人员、设备责任人等)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 4.4不确定度评定和报告根据JJF1059-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来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XX 公司化验中心 程序文件 第01版 第0次修订 第 页 共 页 测定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文 号 YYH/CX28-2014 颁布日期 2014年3月14日

4.1.1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 建立被测对象与其他对其有影响量的函数关系。以通过这些量的不确定度给出被测对象的不确定。 4.1.2确定不确定度的来源,找出构成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 分析测试领域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 a.被测量量的定义不完整; b.被测样品代表性不够,即样品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对象; c.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够理想;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e.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的局限性(如分辨率、灵敏度、稳定性、噪音水平等影 响,以及自动分析仪器的滞后影响和仪器检定校准中的不确定度); g.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h.引用的数据或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包括在检测方法和程序中某些近似和假设,某些不恰当的校准模式选择,以及数据计算中的舍、入影响; j.测试过程中的随机影响等。 在确定这些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对总不确定度的贡献时,还要考虑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 4.1.3量化不确定度分量 要对每一个不确定度来源通过测量或估计进行量化。首先估计每一个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排除不重要的分量。可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量化: a.通过实验进行定量; b.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定量; c.基于以前的结果或数据的估计进行定量; d.基于判断进行定量。 4.1.4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根据JJF1059-2012中第4、5、6节规定的方法,通过确定A类和B类标准不确

ISO17025:2017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正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使检测结果能够处于合理的不确定度范围内,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测量不确定度以及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处于合理不确定度范围内的情况。不确定度评定的应用范围包括:检测方法要求、客户的要求、据以做出满足某规范决定的窄限、其它需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的情况,如比对试验等。 3. 职责 3.1技术负责人会同有关人员进行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评定。 3.2中心主任负责不确定度报告进行的审批。 3.3文件和档案管理员负责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整理、归档。 4. 工作程序 4.1 检测组按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具体如下: 4.1.1找出不确定度产生的原因,建立数学模型。 Y =f (X 1 X 2……Xn ) 其中Y — 被测量(输出量) X — 影响量(输入量) 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包括所用的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方法和设备、环境条件、被测物品的性能和状态以及操作人员等。 4.1.2给出每个影响量X i 的灵敏系数C i C i =i x ??? 4.1.3计算每个影响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μ(Xi )和自由度V i 对于标准不确定度μ(Xi )的评定有两种类型:一是A 类评定、一是B 类评定。 A 类评定是对一级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其μ(X )=S (X ) 如重复测量下得出几个观测结果x ki 则:

单个样本x k 的()()112--=∑=n x x S n k k x k 平均值x 的()x S =() n S k x =()()112 --∑=n n x x n k k ()1-=n v i 如被测量X i 在重复条件下进行了n 次独立测量x i1,x i2……x in ,其平均值i X ,标准差为S i 。 如有m 组这样的被测量,则 合并样本标准差()()()111 22 --==∑∑∑==n m x x m S x S m i n j i ij i i p ()1-=n m v i 对于B 类评定,按不同分布,找出其等价标准差()xi u 4.1.4计算每个影响量X i 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y u i ()()xi i i u C y u ?= 4.1.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y u c 及其有效自由度etf V ()()()()()j i j n i v i j i v i i c x x r y u y u y u y u ,2111 12 ∑∑∑-=+==+= 当各影响量独立无关时,相关系数r =0则 ()()y u y u N i i c ∑== 12 当被测量接近于正态分布时,计算有效自由度eH V 有效自由度 ()()∑==N i i i i c eH V x u y u V 1 44 4.1.6给出扩展不确定U 或U p 根据输出量(被测量)的分布情况和有效自由度,求出所要求的置信概率P 下的包含因子k ,则()y u k U c p =。多数情况下取P =95%。 如果Y 接近于正态分布,则()y u k U c p = 若不能判断y 的分布,则取k =2或3(一般取k =2)()y ku U c =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程序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程序 1.目的 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开展检测项目的检测不确定度评定。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是本程序实施的负责人。 3.2检测室是本程序的实施部门。 4.程序 4.1评定要求 4.1.1自制方法的检测项目、自校仪器设备的检测参数要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客户要求出具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时,在有能力的条件下要提供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4.1.2在公认的检测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值的极限,并规定了计算结果的表示形式,只要遵守该检测方法和报告的要求,不需要重新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4.1.3由于检测方法的性质,在某些情况下,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要找出不确定度的所有分量并作出合理评定。 4.1.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精度取决于:检测方法要求、客户要求及确定符合某规范所依据的限量范围。评价测量不确定度时,不考虑检测样品预计的远期特性。 4.1.5对已评定的方法进行某些更改,要重新进行评定。 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2.1 成立以技术负责人为组长,以相关岗位监督人员、检测方法使用人员、自制方法编制人员以及检测方法所用仪器设备责任人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必要时,聘请有关专家参加。 4.2.2 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实施本检测公司的不确定度评定工作。 4.2.3 检测公司负责起草“XXX(方法)XXX(项目)不确定度评定与表述规程”,自制方法编制人员负责起草“XXX(自制方法)XXX(项目)不确定度评定与表述规程”,起草的不确定度评定程序经评定小组审定通过后,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发布。 4.2.4检测人员根据客户要求,使用“XXX(方法,自制方法)XXX(项目)不确定度评定与表述规程”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和表述,并填写《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此报告经校核人员核对后,作原始记录保存。 4.2.5《检测报告》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A除非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检测方法,可以按该方法的测量结果表示形式外,在检测完成后应给出完整的测量结果Y Y=y±U B应给出获得扩展不确定度U时的标准不确定值UC和包含因子k。 5.质量记录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1目的 为本中心合理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提供依据,使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符合国际和国相关技术规、标准的规定。 2适用围 适用于与本中心所有检测项目有关参量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职责 3.1副主任 a)负责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b)批准对外公布实验室能力时的测量不确定度。 3.2技术负责人 a)制定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体计划,提出中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总 体要求; b)组织审核、验证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3.3检测项目负责人 a)负责项目有关参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编写评定报告初稿。 4程序 4.1技术负责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聘请专家讲授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 评定与表示指南》,使检测人员理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办公室协助技术负责人具体实施培训计划,负责培训容和考核结果的记录、归档。 4.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详细评定步骤参见本程序附录1) 说明测量系统时要给出如下信息:①所用检测仪器型号、资产编号、技术指 标;②校准/检定证书号、校准/检定日期和校准/检定实验室明名称。 4.2.1根据检测项目依据的技术标准/规/规程,明确被测量,简述被测量定义、测量方法和测量过程。 4.2.2画出测量系统方框图 4.2.3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

424根据数学模型和有关信息,列出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尽可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主要来源有(但不限于):所用的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方法和仪器设备、环境条件、被测物品的性能和状态、操作人员等。需要指出,被测物品预计的长期性能所引起的不确定度来源通常不予考虑。 425评定各不确定度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①不确定度A类评定采用统计方法; ②不确定度B类评定采用非统计方法。 合理地评定应依据对方法性能的理解和测量围,并利用以前的经验和资料、文献中确认的数据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要的严密程度取决于①检测方法的要求;②客户的要求;③据以作出满足某技术规决定的紧限。 426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27确定扩展不确定度和报告测量结果。 4.3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的审核和批准 4.3.1中心技术负责人对各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进行审核。必要时,可委托外单位专家审核。 4.3.2评审后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和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意见经中心副主任批准后,作为实验室的受控技术文件打印归档,并作为作业指导书发至有关检测人员执行。 4.3.3检测项目负责人发现有关不确定度分量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或质量监督员报告并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审核批准后实施。 4.4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和应用 在下列情况下检测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或证书)中应给出有关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信息:a)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 b)客户有要求时; c)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技术标准/规限度的符合性时,(即测量结果处于技术标准/规规定的临界值附近时,测量不确定度的区间宽度对判断符合性具有重要影响)。 4.5注意事项

不确定度评定规范(计量)

中汽长电股份有限公司 1. 目的 明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种类.确保测量设备不确定度的正确评定,合理利用测量结果,满足计量校对要求. 2. 适用范围 为证实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所需的测量设备和技术合同所提出要求的须给出不确定度的测量设备. 3. 职责 3.1本单位最高标准始建时,报上级计量部门对不确定度认可发证 方可使用,当主标准更换后其不确定度重新评定. 3.2本企业测量设备由计量检定人员按GB/T19022.1-1994给出测量 不确定度. 3.3本企业的试验设备由有关部门(设备设计.设备管理.设备使用) 给出有关信息,由检定人员给出不确定度. 信息指: (1) 设备名称.使用单位及地点. (2) 试验目的和要求. (3) 技术与性能要求. (4) 试验的数据. 4.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 不确定度采用A.B两类方法其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4.2 A类方法用所得观测列按统计方法进行评定. 4.3B类评定方法在实际测量中,有时不能或不需重复测量,须根据 有关信息进行科学判断估计作出. (1) 以前的测量数据(如计量标准数据).

(2) 有关材料及仪器特点.性能的经验或一般知识. (3) 制造说明书. (4) 检定校准证书提供的数据(如证书开出的测量结果). (5) 手册赋予参考数据的不确定度. 4.4测量设备来源不确定度由于须对量值溯源,可由上一级计量标 准的不确定度取得.也可利用所得检定证书或有关规范所给出的数据. 4.5按检定规程经过检定合格,不超过最大允许误差,使用者不必考 虑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4.6测量设备具有相应检定规程一般只给出测量结果,不标明不确 定度数值用户有文件规定时,可给出评估值. 4.7本企业设计自制的试验设备按企业制定的不确定度校准规范进 行评定. 4.8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设备由设计部门对其装置提出具体要求, 使用单位编制校准规范,并提供试验数据.由计量中心给出不确定度, 技术部门依据计量中心给出的不确定度结果作出确认. 4.9使用单位按校准规范确定的周期,向计量中心提交试验数据.不 确定度评定按周期进行. 5. 引用文件 GB/T19022.1-1994 ISO10012-1 ISO10012-2 6. 质量记录: 试验设备不确定度登记表

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目的 为规范和统一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和程序,证明检测的结果具有可接受的不确定度,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需要进行不确定度分析的项目。如当用户需要获悉检测项目结果的不确定度时,或当检测数据处于临界状态,有可能影响检测结论时,本公司应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 3职责 3.1检测室负责各项目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编写、审核工作。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批准。 3.3综合室负责有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等相关记录的保存。 4工作程序 4.1检测室提出需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项目,报技术负责人审批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所从事检测项目进行不确定度的计算。不确定度的计算应以不同分析方法所对应的每个检测项目分别计算。 4.2计算不确定度时应将从检测全过程(从样品采集至分析结果的报出)所产生的所有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合成:检测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取样的代表性不够; b)检测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素; c)对检测仪器的读数存在的人为偏移; d)检测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e)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 f)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g)检测方法和检测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h)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检测值的变化。

4.3 计算不确定度步骤 1)确定检测项目的数学模型; 2)针对检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采样至分析结果的报出)的不确定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和评定,确定主要不确定度因素,评定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针对各项不确定度按JJF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CL编写的《检测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和评定。 4)计算检测项目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5)形成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图见下一页。 4.4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批准 技术负责人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不确定度的评定报告进行技术论证,评审通过后,技术负责人批准执行。 4.5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管理 4.5.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是本公司受控的技术文件,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5.2所有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均应按规定编号,制定目录,由综合室负责保存。 5 相关文件 5.1 **CX-011-2018 《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以及实例

第一节有关术语的定义 3.量值value of a quantity 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例:5.34m或534cm,15kg,10s,-40℃。 注:对于不能由一个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量,可以参照约定参考标尺,或参照测量程序,或两者参照的方式表示。 4.〔量的〕真值rtue value〔of a quantity〕 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 注: (1) 量的真值只有通过完善的测量才有可能获得。 (2) 真值按其本性是不确定的。 (3) 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不一定只有一个。 5.〔量的〕约定真值conventional true value〔of a quantity〕 对于给定目的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量的值,有时该值是约定采用的。 例:a) 在给定地点,取由参考标准复现而赋予该量的值人作为给定真值。 b) 常数委员会(CODATA)1986年推荐的阿伏加得罗常数值6.0221367×1023mol-1。 注: (1) 约定真值有时称为指定值、最佳估计值、约定值或参考值。 (2) 常常用某量的多次测量结果来确定约定真值。 13.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 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例:a) 用来测量长度的千分尺的温度; b) 交流电位差幅值测量中的频率; c) 测量人体血液样品血红蛋浓度时的胆红素的浓度。 14.测量结果 result of a measurement 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注: (1) 在给出测量结果时,应说明它是示值、示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还应表明它是否为几个值的平均。 (2) 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有关影响量的取值范围。 15.〔测量仪器的〕示值 indication〔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测量仪器所给出的量的值。 注: (1) 由显示器读出的值可称为直接示值,将它乘以仪器常数即为示值。 (2) 这个量可以是被测量、测量信号或用于计算被测量之值的其他量。 (3) 对于实物量具,示值就是它所标出的值。 18.测量准确度 accuracy of measurement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研发一部研发三部结构技术部平面设计部技术部 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制订: 审核: 批准: 品管部 2016年7月8日

改履历

1、目的 为合理的表征测量的分散性,确定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检测实验中提供数字结果的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3.职责 3.1 实验室组长: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识别并提出评定要求,组织评定和评定结果的评 审工作,组织测量不确定度的验证,批准对外公布实验室能力时的测量不确定度指 标。 3.2 实验工程师:根据各检测项目的特点识别评定要求,组织需要评定的检测项目编写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报告》,会同实验室主管对本部门的评定报告和使用进行 审核。 3.3 实验员:学习和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编写本项目测 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报告,及时发现和反馈会导致测量不确定度发生较大变化的信 息。 3.4 实验室组长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工作程序 4.1 实验室主管应组织各实验工程师、实验员就下述情况决定有关项目评定不确定度的 具体要求: 4.1.1 当检测不要求得到数字结果(如仅需作通过或不通过,正或负或其它定性的估 计)则不要求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4.1.2 对于某些广泛公认的检测方法,如果该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极 限值和计算结果的表示形式时,实验室只要遵守该方法和报告结果的方式,即 被认为符合要求可以不编写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 4.1.3 由于某些检测方法的性质,决定了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 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定,这时应通过分析列出各主要不确定度分量并作出合理 评定,但要确保测量结果报告形式不会造成客户对所给测量不确定度的误解。 4.1.4 除上述三种情况,均应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分门别类评定其测量不确定度,如 检测项目包含取样和样品制备,则评定时就应考虑由此引起的不确定度来源, 有的检测样品不能作重复独立测量,就不应考虑重复性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

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及方法1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及定义 (1) 4 产生测量不确定度的原因和测量模型化 (1) 5 A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2) 6 B类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 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1) 8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1) 9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 (1) 附录 (1)

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1 范围 1.1 本规范适用于本实验室各种准确度等级的测量。 1.2 本规范主要涉及有明确定义,并可用唯一值表征的被测量估计值的不确定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397.6-200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6部分:准确度值得实际应用》 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3 术语及定义 引用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4 产生测量不确定度的原因 4.1 测量过程中的随机效应及系统效应均会导致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中的修约也会导致不确定度。 4.2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 a)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 (如灵敏度、鉴别力阑、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h)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量的不确定度; i)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和假设; j)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上述的不确定度的来源可能互相关联。对于那些尚未认识到的系统效应,显然是不可能在不确定度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GGLC-JZ-Ⅱ-02 版次/修订号:1/0 主责部门: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 1目的 确保公司测量过程受控,满足规定的预期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过程控制和管理。 3术语和定义 3.1测量过程: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3.2高度测量过程:关键、复杂、保证生产安全、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昂贵代价的测量过程。 3.3一般测量过程:指测量控制风险较小,如用手动量具测量、低级别过程控制。 3.4计量要求: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 3.5计量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力、误差、死区。 4引用文件 GB/T19022-200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F 1112-2003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5职责 5.1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

5.1.1负责公司测量过程的统一监督管理。 5.1.2负责公司最高计量标准测量过程的管理。 5.1.3负责原料的化验、产品质量检验、化验、试验测量过程的管理。 5.1.4负责公司物资和动力介质计量结算测量过程的管理。 5.2技术中心负责新产品生产过程中测量过程的策划。 5.3安全处负责人身防护测量过程的策划和监督实施。 5.4能源环保处负责公司能源、环境监测测量过程的管理。 5.5规划发展处、项目工程单位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大型外包工程测量过程的策划。 5.6设备主体单位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安全监测、环境监测、能源管理过程中测量过程的管理。 6管理内容及要求 6.1测量过程的输入是:顾客要求、组织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测量设备、测量方法、环境条件、测量人员。 测量过程输出是:完整、准确、真实的测量记录。 活动是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和性能要求、将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高度测量过程形成测量过程规范和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 6.2测量要求的导出和计量要求的转换 6.2.1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用以下方式表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要求。 6.2.2销售总公司宣钢分公司与顾客签订的订货合同及其技术规范标准、产品质量特性表或图纸等应写明对所定购产品的技术要求、产品指标,包括产品质量要求。 6.2.3技术中心负责根据订货合同中规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可测量的工艺参数,导出顾客的需求、产品的测量要求。 6.2.4 各管理部门根据组织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提出测量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