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电类数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整合

机电类数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整合

机电类数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整合
机电类数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 程整合的案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2019谈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及数学活动的联系与区别语文

谈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及数学活动的联系与区 别 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地把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列入教研计划,并列入课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竞赛及其辅导活动就是数学活动课;也有的认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教学,学科课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参观等就是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活动课,它与学科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其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4%左右。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每周安排5课时,高年级每周安排3课时。2.从教学目标看,学科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

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而活动课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明显的弹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学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动课的考核评定不宜像学科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而适宜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主要是学术理性知识,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不很要求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活动内容是不断更新的,选择的知识主要是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4.从施教方式看,学科课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简约的方式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精华,并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它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活动课侧重的是学生个体实践,直接体验和感受,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可以是班级的,也可以是小组的,个别的和群众性的;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也可以走向社会。它以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活动课和学科课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虽各有侧重,但培养目标是一致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 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03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 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 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 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 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 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 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 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 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 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 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低段数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策略

低段数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策略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通过跨 学科整合学习,弥合分科教学对学生认识知识的割裂,让教育回归自然,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其中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知识可以让数学变得温情,丰满。尤其是在低段数学的教学中, 数学与语文的整合,可以让数学亲近孩子,让孩子也愿意亲近数学,爱上数学,乐于讨论数学。笔者就如何在低段教学中将数学和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进行探析。 一、结合语文课本内容创设情景 数学与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两大基础学科,虽然思维方式与呈现形式有所不同,实则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实际内容,不断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课程资源,通过创设教学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年级上认识数字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平时说话经常用到数,在语文课上,也有学过带有数字的诗歌,你们能读出来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深情并茂地读这首古诗的时候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字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难度升级,让学生想含有数字的成语,比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三头六臂”等,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还有很多可以整合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比多少》与一年级语文教材里的《大小多少》,一年级上册的《左右》与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影子》以及识字过程的“左右结构”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不仅可以让数学概念更生动,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 概念的理解,促使数学水平得到提高。一年级下册数学的《认识时间》结合一下语文中的 《一分钟》,可以增强情感体验,感受一分钟的“长度”。二年级上册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也 有利于数学“等量代换”问题的理解。 二、融入语文教学的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时融入语文学科中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一)同“听”相融合。 这种教学途径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当引入新的概念时,教师应该采用浅显易懂的 语言,并结合与同学们关系密切的事例,循循善诱的讲给同学们听,从而引出新的数学教学 内容。 (二)同“说”相融合 1、看图说话 语文课程中练习作文的一般途径是从看图作文开始的,低段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和情境图,如数羊,游乐园玩耍、郊游乘车、植树活动、教室布置场景、阅览室人数情况等,这些 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呈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现实场景, 是学生很好的说话题材[2]。 2、照样子说话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语文中一些句式的变换练习往往是出示例子,再让学生仿写。于 是我们便可以利用教师数学语言的表率性,让学生照着样子说话。如在《位置》这一知识点,物体的相对性很强,对语言的条理逻辑性要求也很强,此时老师便可写出例句: “谁在谁的哪 一面; 谁的上面有什么,它在什么的下面。 (三)同“读”相融合

实用文档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实用文档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像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 得出结论:1时=60分。 (2)尝试练习: 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3)体验练习: 利用计算机显示时间,计时一分钟,让学生摸自己脉搏跳动多少次、一分钟可以写多少个字等等,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干的事,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数学组课程整合方案讲解学习

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方案(第一稿) 核心基础课程 由于目前每个学期需要完成区教研中心布置的教学工作,完成每学期期末的考试任务,经各备课组讨论先进行学期内的课程整合与拓展,暂不将不同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现将每学期的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七年级上(在课本基础上补充以下内容) 1.《有理数的再认识》 在规定课时内补充数学史的有关有理数是怎样形成出现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在回顾过程中,体会目前学习内容在数学发展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2.《绝对值的再认识》 通过学习体会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及几何意义的相关联系,并运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明确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目标。 3.《找规律》 利用代数式来表示一列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古文中的方程》 关注数学学科中蕴含的数学文化,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相关文化的营养,从而全面地得到发展。让学生体会祖国数学的辉煌历史。 5.《方程史话》 介绍西方方程发展的历史以及传入中国经历的过程。通过数学小故事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方程中的钟表问题》 拓展学生对于时间进制的认识,结合方程中的追及问题解决钟表表针间的实际问题。 7.《几何绪论课》 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能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了解几何学是研究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几何特征的学科,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重要结论.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渗透探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发现的喜悦,体会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坚定学好知识的决心. 8.《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本课题要在学生对长方体和它表面进行探究的基础之上制作长方体纸盒,让学生经历制作实物体验数学的图形美。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高艳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如果按信息技术类型及主要使用者分类,可将教学方式大致分成4类:教师演示为主型、学生应用工具软件为主型、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 (1)教师演示为主型。这种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方式是在现有教学方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学生一般通过大屏幕观看。 (2)学生应用工具软件学习为主型。这种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的新“亮点”,也是正在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教学方式。 (3)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网络化教学方式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通过实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电子课件和教师板书等教学要素,使师生进行双向视听、生生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究,充分共享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充分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网络化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可以使教学活动时时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以随时与教师、同学探讨问题,进行交流。 (4)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利用传感设备,或键盘、鼠标等设备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研究、探索、体验的教学结构形式。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多数还是以教师演示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制作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师制作的课件日趋完美,越来越好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有一些教师开始尝试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上机操作进行学习,并逐步向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目标努力。

体育活动与语文数学整合

体育活动与语文数学整合 发表时间:2009-04-22T09:56:15.903Z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朱军[导读] 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体育活动作文训练日记 [内容摘要] 将体育活动与语文数学整合,使语文等其他学科成为体育教学一部分,成分挖掘体育教育的资源.同时让体育数学也成为其他学科的一种资源,相辅相成.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文] 记得刚参加工作,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全身地投入到工作.可在工作中,作为体育教师的我慢慢发现,体育课虽然是学生喜欢上的一门课,身体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联系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须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学生家长眼里并不是那回事,甚至在很多教师眼里,体育课也是可有可无。平时,体育课经常被挤占,有时我去上课,他们已经是先入为主。体育训练更是如此,他们总是以影响教学为借口,不让学生参加。家长们也会为百般阻挠,不让孩子参加训练。有时训练队员不得不中途放弃,重新选拔,训练效果可想而知。那时的我碰到这种情形,总是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又似乎不能改变什么。有一次,四年纪语文老师问我,学生最近体育课开展了哪些活动,说他们最近课本上有一篇作文----写一项体育活动,而且要上公开课。我告诉他最近体育课学习“跳山羊”,他说也想来听听。有同事来听课,我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课上通过我的师范讲解、学生联系,加上有学生的语文老师听课,学生学得也更认真,不仅很快掌握了跳山羊的动作要领,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后来,我也去听了这节课,因为他熟悉“跳山羊”的方法和学生活动过程。作文课上知道学生得心应手,学生也有话可说,一些学生的作文很好地再现了“跳山羊”活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胡编乱造、不真实的现象。而作文课的数学又是对“跳山羊”动作要领的学习起到了巩固和纠正的作用了。这使我想起《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曾明确说明:学校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我威吓不发挥其他教师的作用呢,在说这也是两全其美的事。从此,我就以语文老师、作文课为突破口,主动了界各年纪语文数学中有哪些需要体育课的支持,我精心设计,认真上好每一节这样的课。通过这种与语文学科的郑和,让我感觉到,体育课本身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一种资源,而且也对体育课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起到了很好促进作用。后来,这些老师非常支持我的体育工作。为了开展好平时的运动员训练工作,我也想到了必须取得其他教师的支持。如有一个班级,老师让学生每天写日记。我就与这位语文老师商议,让这些运动员日记与他们的训练紧密联系起来,让这些学生写写平时体育训练。这些学生写的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他们写起来有真情实感。语文老师将他们中的好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这些学生不仅愿意参加训练,而且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其他学生还有一种羡慕之情。训练是很辛苦的,久而久之就会厌倦,遇到身体不适更是如此,有时他们不说,我也不易发现。有一次,快要参加比赛了,我在训练中加大了运动量,一位女队员身体不适,但又不敢说,在日记中流露出来,语文老师及时回馈给我。我了解情况后,根据个人差异,适时调整训练计划,使这位女队员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又没有影响训练效果。通过这种形式,我发现不仅训练效果好,而且奇特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大力支持。 学校每年开展体育运动会,而运动会往往都一些班主任和参与运动会的运动员的事。为了让各科教师和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建议领导体育运动会办成体育文体节。体育文化节上,不仅运动员们可以一展风采,其他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各显神通。比如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以运动会为素材,参加运动会作文大赛;绘画高手通过画笔画出运动会比赛的盛况;写字能手以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表达对体育运动的一份喜爱……通过体育文化节上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每次体育文化节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浓了,也能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优秀案例

语文综合活动课 课例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案——诗歌中的动物朋友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关于综合性活动实施建议是这样阐述的:1.重探究,重应用 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2.重过程,重参与 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设计理念 语文综合活动课是融口语交际、阅读教学、综合活动为一体的新课型,首先他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本课表演、对话、阅读、收集资料为一体。其次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选择这一内容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原有生活积淀。将日常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起来,兼顾学科自身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实行科际渗透,将多学科的教学整合于一堂,克服了过去分科教学的一些缺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充分、更生动地发展。 预设目标 1.能激起观察自然,主动亲近、了解动物的兴趣。 2.通过对话、阅读、表演等形式,丰富有关动物的趣味知识,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提供有关动物的儿歌、学生事先做自己喜欢的头饰、收集喜欢的动物的资料。 预设过程 一、确立角色,学交朋友 1.(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老师戴小白兔德头饰出场)师:小动物们,你们好,认识我吗? 2.你们已经知道我的名字了,谁还了解我多一点?知道我爱吃什么?你能学我的样子走一走吗? 3.你们都认识我呀!我真高兴,我很想和你们交朋友,所以我现在要正式向大家推荐我自己: 我是兔姐姐,因为全身长满白白的绒毛,所以人们叫我小白兔。瞧:我的耳朵长长的,听觉可灵敏了。我的两只前肢短,两只后肢短,所以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我最爱吃青菜萝卜了,有位诗人还写了首诗夸我呢?知道他怎么写的吗?(儿歌:小白兔) 4.听了我的介绍,愿意和我交朋友的小动物请对我笑一笑。哇!我的朋友可真多,你们肯定也都想交很多朋友对吗?可是大家还不太了解你们呢?你能不能学着我的样子来介绍介绍自己。

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探究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就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235-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 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 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数学知 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 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 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 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 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 延伸到课外。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 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 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 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 也可以进行交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 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 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 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 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 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 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 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 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建议学生设计一个明年暑假五位伙伴一起前往北京假 日旅游的经济预算方案。填一份五个伙伴游北京的预算报告单,并以Powerpoint(电子讲稿)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案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 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

精彩的画面,一下把学生吸住了。 比赛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谁先到达终点。 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猜小狗会得第一。 比赛开始了,音乐声中,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得了第一,小猪、小兔、小熊虽奋力拼搏,但仍落在后面。 学生们情绪高涨,事实果然与猜想一致。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 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这一连串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探求知识奥妙的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有关圆的知识的学习中来。 现代信息技术使数学知识与学生喜欢的动画结合起来,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主要目的,而信息技术的参与使教学中的结构材料多元化,并能提供对多种结构材料进行加工、组合、整理的技术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时,为课堂教学增加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利用

语文课上的“数学题”,做对一半都算你强!家长陪孩子一起来“烧烧脑”

语文课上的“数学题”,做对一半都算你强!家长陪孩子一起 来“烧烧脑” 人教数字教育送学生人教正版学习资源送家长优质 家庭教育理念关注语文题和数学题,有时候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比如今天给大家辨析的下列句子。这10个句子都是很常见的陈述句,却各自存在着数学方面的错误。试一试,先别看答案,考考自己是不是能把每个句子都改对。做对这10道题,语文、数学的成绩都会有所提高。推荐学习、转发、收藏。01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我跑800米的用时缩短了一倍。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我跑800米的用时减少了50%。辨析误用倍数。“倍”的意思是“跟原来相等的数”。因此,它只能与表示增加的词语搭配。02我3岁时候30斤,现在90斤,体重翻了两番。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我3岁时候30斤,现在90斤,体重增了两倍。辨析误用计量词“番”。30斤翻一番是60斤,再翻一番是120斤。“番”和“倍”是近义词,但计算方法不同,要慎用。03这学期,我们班新转来了2个学生,总人数增加到51人以上。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这学期,我们班新转来了2个同学,总人数增加到50人以上。辨析数量界限不清楚。51人是界限语,是整数。可以改为“总人数增加到50人以上”,也可以改为“总人数增加到51人”。04珠穆朗玛峰好高啊,足有万

米之余。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珠穆朗玛峰好高啊,足有8844.43米呢。辨析常识错误。众所周知,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哪有万米之余?05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 共享单车和网购。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辨析原句漏了一个“扫码支付”,成了三大发明。06在2017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摩纳哥站男子100米决赛的比赛中,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处在4跑道,而我国选手苏炳添处在最难跑的8跑道。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在2017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摩纳哥站男 子100米决赛的比赛中,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处在第四跑道,而我国选手苏炳添处在最难跑的第八跑道。辨析基数词和序数词误用。07晚饭后,我和妈妈俩个去楼下散步。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晚饭后,我和妈妈两个人去楼下散步。辨析俩,就是两个的意思。08这次文艺汇演,每一个演员们都展现出了最佳的风采。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这次文艺汇演,演员们都展现出了最佳的风采。辨析“每一个”和“演员们”不搭配,前者是单数,后者是复数,应该选其一。09截止2月底,班上一半同学都到回到了学校。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改正截至2月底,班上一半同学都到回到了学校。辨析截止是动作不再往前延伸,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是一个还没有结束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之欧阳家百创编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 例 欧阳家百(2021.03.07)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的钟表都有些什么形状?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利用上面计算机展示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并控制让它们走)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最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它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像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显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3)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