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必修一1--3章知识框架图

生物必修一1--3章知识框架图

生物必修一1--3章知识框架图
生物必修一1--3章知识框架图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SARS 病毒 非细胞生物 侵入肺细胞 繁殖 病毒要在活细胞中繁殖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与分裂

运动与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衣藻、酵母菌等)

人 多细胞 生殖发育

繁殖生长发

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多细胞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

叶绿体和液泡

生物类群

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成元素:主要由C、H、O、N、P等元素组成,也是大分子化合物。

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量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和核糖核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功能:细胞内携带的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组成单位:

遗传信

息的携

带者—

核酸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五碳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

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核糖

胸腺嘧啶(T)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脱氧核苷酸(四种)

DNA(一

般为双

链结构)

核糖核苷酸(四种)RNA(一

般为单

链结构)

核苷酸结构简式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细胞中

元素和

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C、H、O、N、P、S、K、Ca、Mg(大量元素);Fe、Mn、Cu、Mo、Zn、B等(微量元素);基本元素C;

活(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为:O、C、H、N(C、O、N、H)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无机盐;有机物—蛋白质(干细胞中含量最多)、核酸、糖类和脂质

检测蛋白质、还原性糖和脂肪: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反应;斐林试剂+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砖红色沉淀

苏丹III染液+脂肪→橘黄色;苏丹IV染液+脂肪→红色

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干重的50%以上,是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组成元素:主要由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Fe等

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基本单位:氨基酸,大约有20多种,结构通式: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将氨

基酸区别为不同的种类的依据是R基(侧链基团)。

形成过程:(1)脱水缩合:

(2)肽链:两(三)个氨基酸缩合的化合物叫二(三)肽,含有一(二)个肽键,脱掉

一(二)个水分子,多个氨基酸缩合而的含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若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则可形成

n-1个肽键,失去n-1个水分子;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形成n-m个肽键,失去n-m个水分子,则由这

m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a-(n-m)×18 (a为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为水分子量)。

(3)空间结构: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链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温、强酸

强碱和重金属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结构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

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功能的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酶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有传递信息(或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运输载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载体等;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H

R

COOH

NH2 C

生命活

动的主

要承担

者—蛋

白质

H

R1

COOH

NH2 C

H

R2

COOH

H2N C

+

H2O

H

R1

CO

NH2 C

H

R2

COOH

HN C

肽键

二肽

细胞中的

糖类(又称

碳水化合

物)

组成元素:C、H、O

功能:细胞的重要成分,

也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

种类:

单糖:核糖和脱氧核糖;葡萄糖(前三种存在所有细胞中)和果糖(植物细胞中)

二糖:蔗糖(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和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 (植物细胞)和乳糖(动物细胞,半乳糖和葡萄糖)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存在植物细胞中)和糖原(动物细胞中,肝糖原和肌糖原)<这三种多糖均由葡萄糖组成> 细胞中的

脂质

组成元素:C、H、O,有些还有N、P等

脂肪:只有C、H、O,细胞中储存能量(储存能量最多)的主要物质,对动物和人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等作用。

磷脂: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组成生物膜成分,促进脂质在血液中运输;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的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细胞中的

水分和无

机盐

水分:自由水(含量97%)-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生物化学反应顺利的进行和结合水(3%)-结构的重要成分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1)复杂化合物的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保持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因其浓度与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浓度相当,故称生理盐水。

种类:

(C6H12O6)

(C12H22O11)

(C6H12O5)n

以上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作为骨架的,都是由许多基本单位(单体:如单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连接而成多聚体。

生物膜的功能:

1)细胞膜保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许多重要反应都在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各种酶提供广阔的附着点,有利于生物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3)使各个细胞器形成相对独立的小区间,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相互影响 核膜:两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即呈极细丝状的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是遗传信息

的载体。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 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分析:以上失水和吸水属于渗透作用,渗透作用是小分子物质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方向进行的扩散作 用。红细胞的细胞膜和成熟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即原生质层均可以作为半透膜,而半透膜的特性 是大分子(如血红蛋白、蔗糖分子等)不能通过,小分子可以通过(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等);因而动植物细胞 的失水和吸水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提取膜的材料和原理方法:红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于靶细胞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交流等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健那绿染液)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器 内质网:网络状结构,是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脂质合成场所

高尔基体:囊状结构,能形成囊泡,是蛋白质分类包装和发送站,与

多糖的合成有关,如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膜多糖的合成

核糖体:游离或附着在内质网上,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脱水缩合)。

溶酶体:有膜结构,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细胞和有害物质

液泡:有液泡膜,内有细胞液,含有水分、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如藻类),与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细胞外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线粒体提供能量 下面为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构成的膜系统。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细胞核的功能:为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 细胞核

的结构:

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生物膜

的流动

镶嵌模

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细胞质基质:胶质状态,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酶等。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其他实例: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红细胞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外

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胀破、皱缩和保持不变)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洋葱表皮细胞放在30%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把分离的细胞放到清水,可见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可作为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分离出膜,并通过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

质和蛋白质→提取脂质,并发现膜是由两层脂质构成→提出结构模型(静态)→通过小鼠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得出细胞

膜具有流动性的结论→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主动运输:各种离子、

氨基酸

胞吞 胞吐 大分子物质的进出细胞的方式 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要能量

由低浓度到高浓

度,要能量、载体

要能量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SARS 病毒 非细胞生物 侵入肺细胞 繁殖 病毒要在活细胞中繁殖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与分裂 运动与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衣藻、酵母菌等) 人 多细胞 生殖发育 繁殖生长发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 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人 多细胞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 生物类群 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P 等元素组成,也是大分子化合物。 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量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和核糖核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功能:细胞内携带的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组成单位: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分子磷酸 一分子五碳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 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核糖 胸腺嘧啶(T)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 脱氧核苷酸(四种) DNA (一般为双链结构) 核糖核苷酸(四种) RNA (一般为单 链结构) 核苷酸结构简式 第一章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 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 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 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大量元素);Fe 、Mn 、Cu 、Mo 、Zn 、B 等(微量元素);基本元素C ; 活(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为:O 、C 、H 、N(C 、O 、N 、H)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水(活细胞中含量最多)、无机盐;有机物—蛋白质(干细胞中含量最多 )、核酸、糖类和脂质 检测蛋白质、还原性糖和脂肪: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反应;斐林试剂+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砖红色沉淀 苏丹III 染液+脂肪→橘黄色;苏丹IV 染液+脂肪→红色 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干重的50%以上,是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 、Fe 等 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基本单位:氨基酸,大约有20多种, 结构通式: 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将氨基酸区别为不同的种类的依据是R 基(侧链基团)。 形成过程:(1)脱水缩合: (2)肽链:两(三)个氨基酸缩合的化合物叫二(三)肽,含有一(二)个肽键,脱掉 一(二)个水分子,多个氨基酸缩合而的含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若n 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则可形成n-1个肽键,失去n-1个水分子;若n 个氨基酸形成m 条肽链,则形成n-m 个肽键,失去n-m 个水分子,则由这m 条 肽链组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 ×a-(n-m)×18 (a 为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为水分子量)。 (3)空间结构: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链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结构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 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功能的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酶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有传递信息(或调节生命活动) 的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运输载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载体等;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H R COOH NH 2 C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H R 1 COOH NH 2 C H R 2 COOH H 2N C + H 2O H R 1 CO NH 2 C H R 2 COOH HN C 肽键 二肽 细胞中的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 组成元素:C 、H 、O 功能: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 种类: 单糖:核糖和脱氧核糖;葡萄糖 (前三种存在所有细胞中)和果糖(植物细胞中) 二糖:蔗糖(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和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 (植物细胞)和乳糖(动物细胞,半乳糖和葡萄糖)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存在植物细胞中)和糖原(动物细胞中,肝糖原和肌糖原)<这三种多糖均由葡萄糖组成> 细胞中的脂质 组成元素:C 、H 、O ,有些还有N 、P 等 脂肪:只有C 、H 、O ,细胞中储存能量(储存能量最多)的主要物质,对动物和人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等作用。 磷脂: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组成生物膜成分,促进脂质在血液中运输;性激素 -促进人和动物的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细胞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自由水(含量97%)-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生物化学反应顺利的进行和结合水(3%)-结构的重要成分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1)复杂化合物的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保持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因其浓度与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浓度相当,故称生理盐水。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提取膜的材料和原理方法:红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于靶细胞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交流等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健那绿染液)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器 高尔基体:囊状结构,能形成囊泡,是蛋白质分类包装和发送站,与 多糖的合成有关,如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膜多糖的合成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种类: (C 6H 12 O 6) (C 12H 22O 11) (C 6H 12O 5)n 以上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作为骨架的,都是由许多基本单位(单体:如单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连接而成多聚体。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血液:组织][皮肤:器官][植物没有系统结构] [组织——①人:结缔、肌肉、神经、保护②植物:保护、疏导、营养、分生] 3.细胞是除病毒外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还是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4.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代谢:生物与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增殖、分化:生长发育;基因的传递和变化:遗传和变异] 5.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显微镜 1.高倍镜:“不要动粗” 2.高倍镜视野暗,低倍镜视野亮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4.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5.①一行细胞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答:20×?=5) ②圆形视野范围细胞的数目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倒数2=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就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还含有核糖体]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 丸)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 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 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程 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 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 ......... 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 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 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 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进化的。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臆断。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进化方向: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 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 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结构图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体现在 三、杂交实验(二)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精母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P 等元素组成,也是大分子化合物。 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 和核糖核酸功能:细胞内携带的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组成单位:遗传信 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苷酸(A) (G) (C) (U) 第一章走进细胞 从生 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 开 细胞 次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 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 胞与真 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细胞学说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C 、H 、O 、N 、活(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依次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水检测蛋白质、还原性糖和脂肪:双缩脲试剂苏丹III 染液+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10%组成元素:主要由C 、H 、O 、N 等元素组成,有些含有S 、Fe 等 相对分子质量:几千~100万以上,属于大分子化合物 基本单位:氨基酸,大约有20多种,结构通式: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2)个水分子;若(3) 结构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 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功能的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酶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有传递信息(或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运输载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载体等;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R COOH NH 2 C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细胞中的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 种类: (二糖:蔗糖(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和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植物细胞)和乳糖(动物细胞,半乳糖和葡萄糖)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存在植物细胞中)和糖原(动物细胞中,肝糖原和肌糖原)<这三种多糖均由葡萄糖组成> 细胞中的脂质 组成元素:C 、H 、O ,有些还有N 、P 等 脂肪:只有C 、H 、O ,细胞中储存能量(储存能量最多)的主要物质,对动物和人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等作用。 磷脂: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组成生物膜成分,促进脂质在血液中运输;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的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细胞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自由水(含量97%)-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生物化学反应顺利的进行和结合水(3%)-结构的重要成分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1)复杂化合物的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保持酸碱平衡 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因其浓度与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浓度相当,故称生理盐水。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提取膜的材料和原理方法:红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于靶细 胞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交流等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健那绿染液 )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器 高尔基体:囊状结构,能形成囊泡,是蛋白质分类包装和发送站,与多糖的合成有关,如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膜多糖的合成 核糖体:游离或附着在内质网上,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脱水缩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种类: (C 6(C 12H 22O 11) (C 6H 12O 5)n 以上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作为骨架的,都是由许多基本单位(单体:如单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连接而成多聚体。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生物必修二知识框架

必修二 1.1-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 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地,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

◆ 判断图像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式互不 干扰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T2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3.2DNA 分子的结构 ◆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特点:1.双链 2.反向平行双螺旋 3.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排列在外侧作为基本骨架 4.内侧碱基通过氢键连成碱基对,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3DNA 的复制 ◆ DNA 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解开的每一段母链)、原 料(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线粒体)、和酶(解旋酶)等基本条件。DNA 分子赌徒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的进行。 ◆ 意义:DNA 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 续性。 3.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4.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 遗传的中心法则 蛋白质(性状)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知识点

1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 第1、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3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4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5 (1)主要内容 6 ①物种是可变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7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8 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9 形态上的退化。 10 (2)历史贡献: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3)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11 12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3 (1)主要内容 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 14 15 后代,不同的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足够的选择材料。 16 ②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 17 种间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18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19 ④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遗传的变异是幸存或被淘汰,适

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0 21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书p111 22 (3)进步意义 ①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23 24 ②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较好的释了 25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6 ③它指出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 27 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28 ④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 29 力的武器。 30 (4)局限性 31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32 ②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应立足于群体水平. 33 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生物大爆发等现象。 34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35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36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37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繁殖和进 化的基本单位。 38 39 ②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即种群内所有个

(完整版)生物必修一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精选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 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 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高考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 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 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 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补: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 原核生物。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 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 RNA病毒。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概念: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特点:有相对清晰的边界,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 举例: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 三、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区域的空间尺度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自然环境: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土壤/植被/主导因素】 东部季风区——(东部临海/ 45%/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自北向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气温随纬度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自西向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青藏高寒区——(西南青藏高原/25%/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原始土壤/山麓到山顶:森林—草原—荒漠/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文->农业/不利条件】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人多地少,环境问题->东部季风区】 畜牧业、绿洲农业/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西北】畜牧业、河谷农业/气温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