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外创伤病人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_郑思琳

意外创伤病人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_郑思琳

意外创伤病人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_郑思琳
意外创伤病人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_郑思琳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

第34卷第2期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Vol.34No.22011意外创伤病人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郑思琳,杨昌美,张

颖,陈

秀,朱小玲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四川泸州646000)

要目的:了解意外创伤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心理干预,让家属更好配合对病人的治疗护理。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例病人家属进行自我评定。结果:意外创伤病人家属SAS 、SDS 标准均数与国家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护理工作既要关心病人心理问题,也要关心病人家属心理问题,使病人家属更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意外创伤病人家属;心理问题;护理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69(2011)2-0192-02

作者简介:郑思琳(1963-),女,副主任护师

意外创伤病人和家属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多数心理反应剧烈,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失助,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家属是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角色,家属的情绪对患者的心理及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如在平时工作中能及时发现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让家属及时走出其患者意外受伤的阴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病人的护理中,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2009年1月至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因外伤住院病人家属100例。颅脑外伤家属62人,其中男性27人,女性35人;腹部外伤病人家属38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26人。病人家属年龄在17~67岁。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73人,小学以下及文盲27人。家属均是患者直系亲人。

1.2方法

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主要在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进行,为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例病人家属进行自我评定。一般资料问卷包括病人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病人关系、医疗费用、家属最担心什么、有什么顾虑等,这些资料内容可由病人家属填写,也可由调查者代为填写。

2结果

100例意外创伤病人家属SAS 的均数为57.15±9.17,SDS 的均数为0.71±0.13,与国家常模比较,差

异有显著意义(P<0.01)。

3讨论

3.1意外创伤病人家属的心理反应特点3.1.1焦虑、恐惧心理

患者突然发生车祸或摔伤,病人和家属无心理准备,特别是病人面临有生命危险的时候,颅脑损伤病人出现意识障碍或腹部外伤病人出现休克,病人家属完全表现出恐惧、焦虑、害怕等心理反应,一会呼叫医生、护士快抢救病人,监护仪上数字的变化家属也很敏感,对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都非常关注。出现这些心理反应是病人家属过度焦虑和恐惧,担心病人的病情所致,特别在病人受伤的早期家属的恐惧、焦虑心理更为明显。

3.1.2悲伤、抑郁心理

患者突然发生外伤,病人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看到患者病情的相对平稳,家属就表现出沉重心情,出现悲伤、抑郁心理。担心病人的预后和可能致残,以泪洗面,苦闷不安。病人家属并未意识到这种心理反应对病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3.1.3孤独无助的心理

面对病人突然受到的意外伤害,特别是外地病人和家属,对住院环境不熟悉,对医生、护士及治疗的陌生,以及患者、家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规律的中断,家属感到茫然、不适应,也有些孤独无助。

论著

192

第2期:郑思琳等,意外创伤病人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3.2应对措施

3.2.1积极抢救病人,安抚病人及家属情绪。

意外创伤病人住院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全力以赴抢救病人,让病人家属感觉到医护人员对病人的重视,对病人家属提出问题及时解答,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一般说来,情绪反应越强烈,行为自控能力越低[1]。特别在病人病情反复期间,我们要注意服务态度,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避免病人家属因不能接受病人突然受伤的现实而将不满情绪转嫁在医护人员身上。从调查表中看出病人家属焦虑和抑郁非常明显。这是因为意外伤害是无法预料的,且伤情不稳定,后果多严重,致残致死率高。特别在治疗后期,病人出现了明显的后遗症,如偏瘫、智力障碍等病人家属就不容易接受现实,担心病人今后的生活,心情很压抑。我们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观察到,对于这些情况,护士已认识到不仅针对病人要心理支持,也要对病人家属关心,认识到家属情绪反应对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因此对意外伤病人家属应以及时有效的心理调节,减轻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让其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护理人员要应用心理学知识,正确识别和评估创伤病人及家属由于突然创伤而产生的异常行为,要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控制自己的言行,避免因此而加重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应激反应。

3.2.2及时有效的沟通,减轻家属的心理压力。

消除患者家属恐惧、焦虑情绪,护士要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家属,经常与病人家属交谈,全面了解病情和病人家属心理状况,及时满足患者的治疗和心理需求,关心、同情病人,使患者和家属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尽快稳定患者家属情绪,消除恐惧和焦虑。及时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也是消除家属焦虑和抑郁的有效措施。我们从告之家属护理要点、指导家属对病人生活护理着手,教会家属一些护理方法,使病人和家属感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心,消除恐惧和焦虑。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也是消除病人及家属的恐惧和焦虑的必要条件。有效控制疼痛可以减轻焦虑。特别对病情较重,治疗后致残率较高的病人,治疗费有困难的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较大,既想为病人进行治疗,又感到力不从心,很容易产生悲伤、抑郁情绪。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与家属沟通,为病人制定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让病人家属看到实际的效果而走出抑郁的阴影。

3.2.3消除患者家属孤独、无助的心理,增强治疗信心。

从病人住院开始,医护人员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全力抢救病人,通过争分夺秒、科学有序的救治环节让家属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态度,使家属得到安慰,使他们的孤独、失助心理得到缓解,给他们以较大的心理支持。突然发生的意外伤害,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可抗拒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加上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受到不同程度限制,以及病房的环境和条件的不适应,以及颅脑损伤病人出现意识障碍,恢复效果缓慢,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无助、度日如年的心理。责任护士利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勇敢面对现实,对病房内治疗恢复效果好的病例让家属得以了解,增强信心。争取患者单位或保险公司的支持,解决病人的医疗费用,病人需要费用证明积极协助予以提供,使病人安心治疗,家属精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人是身心统一的有机整体,古人说“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而家属心理状况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所以家属的积极配合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待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问题,首先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扎实的心理护理知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艺术,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以满足多层次病人和家属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消除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疑问和困惑,尽量解决患者家属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家属的正性作用,以便积极配合我们更好地为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晓虹.应激.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出版社,1998;97

2.解东,戴维松,宋丽华,等.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应用快

捷护理路径急救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6A): 1420

(2010-10-12收稿)

193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健康地成长,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法、个案法等,这些方法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班团工作中渗透、在创设育人环境中渗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等。 1、观察法。即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等,发现问题及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在同学交往中注意观察、在家访时注意观察,发现和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动态地处理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个性分层的问题,以欣赏、赞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2、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问等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等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发现一些带规律的现象,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便于教育、引导。例如,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因为每次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有的学生开家长会前很紧张,是因为怕爸爸、妈妈了解到自己在校表现不好会挨打;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大胆发言,是因为怕说错……调查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就能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辩论法。即就学生特别热衷而又难以把握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已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把握分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走出困境。结合实际,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过生日请客”、“吃零食”、“用零花钱”、“当班干部”、“老师请家长”、“‘打小报告’”等问题的辩论。通过学生的辩论和教师的循循诱导,使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4、渗透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团员工作和家庭教育等多项工作中,使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得到优化。 5、个案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孤僻、自卑、胆怯、逆反等“问题心理行为”,可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教育和疏导。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在弄清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然后根据其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并且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做到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并引导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学生相处。和学生相处,首先要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他们,使他们觉

血透患者心理问题及处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方法 一、影响患者的心理因素 1、角色改变因素: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从正常人到患者的角色的过度,出现角色加强或角色消退。 2、疾病因素:患者了解到除肾脏移植手术外没有根治方法,而透析是一项长期的治疗,且费用高,并发症多,常常对治疗失去信心。 3、社会家庭支持程度:良好的社会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很多家庭对患者的关心不够,常导致患者放弃或错失最佳治疗机会。 4、经济因素:透析需长期维持并且费用昂贵,有些地区医保制度尚不健全,一旦无法支付费用,生命便面临危险,使患者市场处于焦虑不安之中。 5、自身形象因素:长期透析患者大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身体水肿,外在形象的改变使患者自尊受损,有羞耻感。 6、治疗因素:反复长期的动静脉穿刺以及透析的各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常导致患者紧张以及焦虑。 7、性格与年龄因素,性格内向的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疾病,临床实验发现性格开朗以及年长的患者更容易接受现实,配合治疗89环境因素: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对医生护士的恐惧,常使患者感到孤单沮丧。 二、患者常见的心理表现 1、恐惧焦虑:患者对相关知识及治疗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及透析所至的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和住院日的延长,常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 2、悲观绝望:患者了解透析只是维持生命而不是根治疾病的手段,加上透析期间限制食物,水,盐的摄入以及医疗费用的困扰治疗周期长并察觉预感将于亲人分离对生活失去勇气,治疗失去信心,甚至不愿配合治疗。 3、消极自卑:由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患者常感到疲劳,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有些事情还需要他人协助,使患者产生消极自卑的心里。 4、孤独抵触:脱离了原有的工作,担心受到冷落或遭到鄙视而产生孤独心里特备是离异丧偶和老年患者表现也尤为突出。 5、苦恼与负罪感:对家庭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减少,同时为病后的经济开支及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担忧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尤其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人更是如此。 6、否认心里:拒绝承认自己患了致命性疾病,当患者从保守治疗转入血液透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救治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救治 桃花中心校心理辅导员沈小月 心理干预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度过他们的精神危机。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 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变化之中,社会知识的片面性和心理承受能 力差,使得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控,特别是面对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家庭较高的期望值的压力,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矫治,将会产生不良的外显行为,在课堂上其表现行为为情绪抑郁,精神不振,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等,甚至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在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小学生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是指在课堂上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进行行为矫正、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它是对有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大多数学生则重在进行发展性的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善于面对新环境的信心,富有创新意识的探索精神和具备较强的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以理论为指导,应用性研究为主,强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把理论与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研究,不断探索,对小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的策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心理干预应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以便达到积极地建 设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开发潜能的目的。 3、预防性原则。对学生可能有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防患 于未然,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预防并不是简单地阻止问题的发生,对那些已有问题尚在轻微或早期阶段的,及早治疗,以解除问题恶化的危机,预防重于治疗。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_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XX学校 XXX 今天,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产生。因此,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有关研究指出,男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面;女生则以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为主。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下面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陈某平时能按时到校上课,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爱搞小动作,有时也能积极发言,但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学习成绩不稳定,特别是每到下课时,他常常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常常和同学打架,几

乎每节课下课后都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同学们的投诉,老师经常进行说服教育,但效果不大。 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 ,.根据其动机外化强烈的状态,只要一有机会就安排适当的工作给他,特别是体育、文艺方面的工作,使他发挥自己在能力上优秀的方面,对其内在强烈外化的动机加以了自身技巧性的调整。 ,.对他讲述中外名人故事的奋斗史,以此激励他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请他回答一些适当的问题,以利让他自悟。 ,.与其家庭密切配合,采用互签字法,督促完成家庭作业,并使其家中对他发的钱有所节制,为小卢的学习动机向主动动机方面发生转化,提供契机。 4.通过班队会活动教给同学们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让大家谈谈不正当交往的感受和危害,生动的事例给了小陈很大的启发和感受。 ,.有意识地让小陈做一些稍难的题,以此来更进一步地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欲望,并发挥其天赋较好的特长。 ,.对小陈的优点给予及时表扬。而缺点,在课堂上的尽量以体态语言暗示其改之;课外则多引导他提高认识,培养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于乐,使其发挥表演才能,也引导其强烈的外化向正确的内化方向发展,从中促进其学习兴趣更为深化。 ,.注意结合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对小陈同学尤其强调启发性,使其动机能量处于了与学习对象的强烈结合态,一方面不压抑其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又使其步入到正规化学习的境地中来,充分调动起他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心理干预,小陈学习的态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干预的对策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干预的对策 发表者:刘晓东918人已访问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失眠、慢性疼痛、疑病、人格适应不良等,部分病人甚至会出现自杀或伴发急性精神障碍。一般来说,不同器官疾病的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完全一样,其中以神经科病人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为最高(50%~70%),而普通内科门诊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比例约为10~20%,以焦虑和抑郁常见。下面就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抑郁、失眠、疼痛和自杀这5个常见问题的行为干预作一介绍。 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反复练习和应用系统和逐步脱敏的方法来减轻焦虑和拮抗回避行为;提高自控能力(如应用放松技术、学会认知应对技巧等);强调自我练习和指导的重要性。常见的焦虑处置过程包括: A.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的认知行为交谈(SOCBI);②内科病史会谈及精神检查;③焦虑问卷检查(如SAS、BAI、HAD、HAMA等);④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予适量的抗焦虑药物;②焦虑认识过程训练;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睡眠卫生等;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⑤自我监察和脱敏; ⑥选择和应用行为干预;⑦选择和应用认知—行为干预;⑧认识、澄清和转变(ACT)方法应用;⑨读书疗法(Bibliotherapy);⑩酌情减药;(11)复发预防训练,包括社会支持;(12)长期随访—健康行为的维持监察。 二疼痛: 传统观念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躯体疾病、生理问题,很少认为这是心理问题。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慢性疼痛病人(如腰背痛、头痛等)是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因此在国外的行为医学临床工作中,慢性疼痛处理是一个重要领域。 其基本的行为干预过程为: A. 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②内科病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③疼痛问卷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预适量的镇静药物和治疗抑郁情绪;②介绍疼痛—紧张环路及治疗策略;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及睡眠卫生;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 ⑤使用生物反馈加强放松效果;⑥评估导致疼痛的有关环境、认知、行为及生物学因素;⑦应激处理训练(SMT)及认知干预应用;⑧继续使用应激处理—沟通技巧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矫正;⑨逐步总结出适合病人自己的疼痛处理方案,包括社会支持;⑩巩固治疗。 三失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近半数的内科门诊病人有失眠主诉,其表现形式多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浅、或惊醒多梦、早醒及睡眠感缺失。许多躯体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可引起失眠或睡眠障碍,一些刺激性物质(如烟、酒、咖啡)和药物也会加重失眠的严重程度。另外,临床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明原因的失眠病人,对这部分病人的行为学干预包括: ?睡眠生理心理知识的教育;?认识失眠既不是单一的生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认识或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失眠诱因、表现等(症状清单);?自我监察睡眠—觉醒周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行为及环境因素的控制(如睡前不看电视或看书);?学会放松技术,避免强迫自己入睡;?安排一些体育锻炼项目,必须在白天或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中心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校园心灵使者协会—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1、通过每班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向心理辅导联络员反映。 2、学校心理辅导联络员得到信息后,须立即向心理辅导中心通报情况并立即对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 3、心理辅导中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紧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过后的心理护理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工作。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委员和心理辅导员要深入课堂、公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危机干预实施细则 1、危机的特征 (1)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情;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经历中的某个时刻都会遇到的情境; (3)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某种情景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但同样的情境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危机; (4)危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5)若采纳一些变化,发挥一些潜能,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相反,不良的应对方式会令人们的防御能力下降和社会退缩。 2、危机干预的过程 (1)第一级危机干预也称心理性急救,主要是对危机的情境做出反应,帮助人们稳定下来去处理即刻的需求,协助他们应对当时的情境并给予支持。 (2)第二级危机干预也称危机治疗,在当事人稳定之后,提供治疗性咨询服务,侧重于应对危机的情境和处理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症状。 3、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或有家族史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且久治不愈、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且深感自卑的学生;(5)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6)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学习困难或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癌症患者及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宋兵福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并不一定就是绝症了,但是,其治愈率仍然很低。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对患者本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除了要忍受生理的痛苦外,往往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患者及其家人还不得不面对经济的压力,这让他们更加感觉到无助和伤痛,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脱离社会,加剧疾病的发展。但过于消极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加速疾病进展。 1肿瘤患者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担心医疗费用/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的恐惧。 (2)诊断后:部分患者否认自己患有肿瘤,易产生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期: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4)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担心复发。 (5)复发期:情感震荡/焦虑/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 (6)疾病恶化期:抑郁。 (7)中末期:害怕被遗弃/对疾病恶化/临终/死亡等的恐惧。 2肿瘤患者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呈过度警觉/焦虑状态;完全否认,因而拒绝治疗;认为必死无疑,坚决放弃治疗。 (2)诊断后:临床抑郁,寻找江湖郎中。 (3)治疗期:拖延手术,寻求非外科治疗,出现药源性精神病,妄想。 (4)复发期:严重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 (5)疾病恶化期:抑郁。 (6)中末期:抑郁,急性谵妄。 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肿瘤患者大多有情绪稳定性及行为控制能力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的现象,当癌症患者刚刚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时,一般会产生一种否认心理,即在内心中否认患有癌症的事实:比如,他们会在内心中激烈地反应“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这不可能是真的”……这种否认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强大刺激对于心理的伤害。但是,由于癌症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否定机制不可能长期起作用,患者始终是要接受现实的,当残酷的现实再一次清晰的摆在癌患面前,否定机制就会被打破,这时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变化及不良心理反应。很多患者这时会进入非常悲伤的状态,这个时期,最容易产生恐惧、绝望等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会采取拒绝进食、发脾气、自虐等用以宣泄内心痛苦的手段。 1焦虑:大多数肿瘤患者,从发现不祥的症状/忍受诊断性检查开始,持续至完成治疗,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焦虑性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的各个系统。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可有如下具体表现。 (1)表情:面容绷紧/愁眉苦脸 (2)行为:言语忧郁/坐立不安/双拳紧握/玩弄手指/吸烟。 (3)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兴趣减退/失眠/噩梦/嗜睡。 (4)神经:头痛/细微震颤/肢体麻木/协调性差/手掌潮湿/多汗 (5)心血管系统: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心前区疼痛。 (6)呼吸系统:过度呼吸/呼吸困难/窒息感。 (7)胃肠道系统:厌食/腹泻/烧灼感/吞气。 (8)生殖泌尿系统:阳痿/性冷淡/尿频尿急/排泄不畅/经期疼痛/月经紊乱 2恐惧: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心理反应。患者往往高估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视恶性肿瘤为最令人惊恐的疾病。肿瘤患者的恐惧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情绪:恐慌 (2)行为:警惕/哭泣/挑衅性行为/冲动行为/行为失控 (3)生理功能改变:如皮肤苍白/出汗/寒颤/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 3悲哀:由于对丧失身体健康或将丧失生命的恐惧,肿瘤患者在获知诊断后,往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陈思玲 (深圳市草埔小学) 摘要: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表现在性格和行为当中,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解决方法 在科技飞速发达、生活节奏步伐加速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当然,学生也不例外,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中学生面临中考和高考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也随之伴随不同的心理问题。然而,经过多种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不乐观,小学生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表现在性格和行为当中。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也常常有缺乏自信、学习困难、厌学和逃学的现象;调查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没兴趣读书,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加上老师未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未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致部分学生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地玩;或者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话就甚至干脆逃学、旷课,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时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我任教的五年级一位学生,因为作业没写,第二天怕班主任处罚,怕同学们的嘲笑,就逃学了。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跟学生谈心,讲道理,逃学解决不了任何事情。逃学是不对的行为,但是也不能马上批评打骂学生,相反,应该轻声细语地教育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不能逃避,可以找同学或老师交流谈心。 针对此心理问题,不仅是学校,包括家庭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让他们乐于学习,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去学习。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指导。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学校方面,首先,要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个案-谈谈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经济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重担,那么如何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呢?以下就结合一个学生个案,分析如何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措施与方法。 个案:小明(化名)很有智力,但很冷漠,经常毫无表情,无论老师和同学对他多热情他都没反应,对周围所有人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上课没精神,经常趴在桌上发呆,课后不完成作业,常迟到。老师批评他时,他常顶嘴,态度十分恶劣,十分自我,无法沟通,感觉这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压抑,冲动,孤僻,自我封闭。 个案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小明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

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正因为亲生母亲与父亲离婚,给她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心理落差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奋斗目标和动力,成绩直线下降。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僻,对人对事漠不关心,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矫正措施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称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成长、促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尽情倾诉,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干预的方法,我对小明同学采取了以下矫正措施。 1、用爱感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为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方法

…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方法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压力的同时,常有心理行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偏离正常的现象产生。因此,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很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不受地区、性别、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体现了其特殊性。有关研究指出,男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抑郁、不受欢迎和违纪行为方面;女生则以躯体诉述和思维障碍为主。因此,在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依据其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干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下面就结合中学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有位16岁的中学生,夜间无论何时都不敢独自出外。白天他无所谓,但一到晚上就控制不住,他自己也承认毫无道理,后来发展到不敢关灯睡眠,即使跟别人同住一室也要开灯。而一关灯睡眠,他就吓得哇哇大叫。一次,父亲强迫他关灯睡觉,他竟昏倒在床上。原来在幼年时,一次他在邻家听小朋友讲了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十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蹒跚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虽然离家很近,但是一条荒僻山道,他内心正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他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实际上,他所遇见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由城内归来,背着箩筐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加上这位农民喝了几杯酒,步履摇晃,看起来更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人。他的昏倒并

未惊动这位农民,在地上昏睡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对黑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 开灯睡眠癖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 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嗜好,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怖。这种对黑暗的恐怖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生动性和神秘性。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恶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 根据以上情况,对其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心理干预。 1、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对该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说明世间上并不存在什么妖魔鬼怪,他对鬼怪的惧怕而产生的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应向患者说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并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农民,从认知上消除他的恐惧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建立的一席话之后,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让该生从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2、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干预的原理是交互抑制或反条件作用。在系统脱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的是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颉抗有焦虑或恐怖引起的心率、呼吸、皮肤电阻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实施脱敏有两种方式:一是想象脱敏,一是现实脱敏。想象脱敏是在干预室内靠想象再现焦虑情景,现实脱敏则是实地接触焦虑情境。现实脱敏效果比想象脱敏好,但由于条件限制,往往不易做到。但在想象

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人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而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或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等,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困难、自卑怯懦、孤独自闭、惧怕挫折、缺乏毅力等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结合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心理干预的方法。 案例一 李某,男,初一年级学生。该生自控力较差,因迷恋于电子游戏而无心上学读书,经常一放学就去游戏机室玩,父母批评、打、骂都不起作用,甚至采用欺骗手段以满足自己贪玩的需要。 根据该生的情况,运用以下的心理干预方法: 一、多次找李某个别交谈,以诚恳、温和的口吻询问他的情况,了解他的思想。在消除了他的敌对情绪后,指出过度玩游戏机的危害,

二、定期与李某的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提醒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多与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既不能迁就放任,也不能简单粗暴。 三、设法让李某多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使他的兴趣发生转移,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还可以通过参加班级组织的文娱活动,提高说、唱、表演的能力。 四、教会李某掌握一些自我控制、自我暗示、抗拒诱惑的方法,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以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对李某先采用定时法,也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玩游戏机的计划,例如每天只玩半小时,过几天习惯后,再把计划调整为三天玩一次,一周玩一次,直到能完全控制自己为止,老师和家长要多关心配合,给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促进孩子巩固效果,消除不良行为。 五、在班级举行团体心理辅导课,在全班开展一次“怎样看待玩游戏机问题”的讨论,并找机会让李某袒露思想,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启发帮助,会后有两名同学主动与李某组成学习小组,帮助和监督他树立信心,尽快走上正常的学习轨道。 案例二:

方案《护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应激相关障碍?具体有哪几种疾病? (1)答: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2.常见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有哪些? (2)答: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A型行为评定

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3)3、心理护理的目的? (4)答:心理护理的目的: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说来,就是: 1)解除病人对疾病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5)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简述患者角色适应的过程中适应不良的表现。 (6)答:1.角色冲突指人在适应病人角色过程中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的心理冲突导致的行为矛盾。病人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病但不能接受病人角色,而产生焦虑、烦恼、茫然,甚至痛苦。这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 (7)2.角色缺如即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有病,或对病人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卑,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

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怀集“C证教师”培训第二期146号xxx 摘要:本文从学生个案入手进行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心理问题干预典型个案现象分析矫正措施 从教5年来,虽然自己也曾试对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各种方法的干预,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通过“C证教师”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从学生个案入手,谈谈我对我这个钱小美同学心理问题干预的过程: 一、该生当时的基本情况: 钱小美,女,12岁,在家与奶奶、妈妈、姐姐一起生活,在家与奶奶感情最好,不与妈妈姐姐沟通。该同学在学校的情况也很不理想,见到老师总是躲躲闪闪,与同学基本没有沟通,上课时总是非常沉默,偶尔老师叫到她回答问题,总是很不情愿地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声音像蚊子叫声似的,无论老师如何激发,她总是扭扭捏捏的;早读课时,经常不开口读书,就是拿出一张纸来画画,学习方面,总是把会做的做了,不会做的不问也不做;同时也不喜欢上体育课;但她却有一个很突出的特长就是绘画。 二、该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根据观察了解,该生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经济非常非常困难,爸爸长期在外地打工,基本一年都不

回家,只能把只有半周岁的钱小美托付给奶奶,跟奶奶一起生活,直到钱小美11周岁时,爸爸才一年回几次家。此时的钱小美已对父母没有了爱,但却仍然对奶奶很依赖,对父母,姐姐很冷淡;另一个原因是,妈妈又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三、对钱小美同学不良心理的矫正措施: 进行认知、情感纠偏,灵活应用各种心理教育手段去感染钱小美。应该说,在我有的放矢的前提下,我与钱小美的第一次交流是蛮有成效的,我在钱小美的眼中的信任度还是极高的。突破口打开后,我们的交流总体是顺畅的;而后,我们经常谈生活、学习、感恩,怎么样去面对人生,如何去宽容等等。 还有,组织班上性格比较开朗,乐于助人的同学,主动去跟钱小美同学多点交流。 四、钱小美现在的情况: 近一年的教导,虽不敢说取得很大的突破,但我的心情是非常满足的;从见到老师不与老师打招呼到远远见到老师就笑着叫老师,从在家不与家人一起进餐到主动摆放餐具,从不爱学习到主动提问题,从不与同学交流到与部分同学有说有笑;看到她进步,我感受到很欣慰! 总之,在五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育要有爱,爱是基础,有了我们老师博大的爱,就会有层出不穷的方法去面对有各种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成长,就是我们最幸福的快乐!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当今形势,社会在飞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同样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面对的教育形势也日益复杂,特别是学生个体教育这一块更是让我们非常头疼。因为今天的学生已不再是那么单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心理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保证学生首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才能谈得上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的一个新认识。 回顾自己从教二十载的教育历程,虽然自己也曾经尝试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各种办法的干预,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通过C证培训的学习,我收获到了更多的东西。下面我就结合我的经历(学生个案)和所学到的理论,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记得三年前,我接手一个新的毕业班班级,在办理学生注册手续时,我就发现一个叫吴萌萌(化名)的学生,总是有点怪怪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学生心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事后经过进一步观察了解,证实了我的想法。下面是我对这个同学心理问题干预的过程: (一)该生当时的基本情况 吴萌萌,男,十六岁,在家住宿,与奶奶、爸妈、哥哥一起生活,在家与奶奶感情最好,与爸妈基本没有交流,年少时与哥哥经常玩耍,但现在也不与哥哥交流了。该同学在学校的情况也很不理想,见到老师总是躲躲闪闪,与同学基本没有交流,上课时总是非常沉默,偶尔老师叫到他回答问题,总是很不情愿地站起来,回答的声音几乎跟蚊子的叫声差不了多少,无论老师如何激发,也总是扭扭捏捏的;自习课时总是一边看书一边在手中转笔,学习任务总是把会做的做了,不会做的不问也不做;同时也不喜欢体育运动;但他却有一个很突出的特长----很棒的钢琴弹奏。 (二)该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根据观察了解,该生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不当。由于该生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在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下,该生的哥哥出生后,本来按政策已不可以再生育,但是由于受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上几代单传,所以该生的父母还是偷偷生下了吴萌萌,但又不敢出面,只能把只有半周岁的吴萌萌放在农村老家,跟奶奶一起生活,直到吴萌萌七周岁时,两人才被父母接进城里一起生活。此时的萌萌已对父母没有了什么概念,本因享受父母关爱的六年却因父母的“不敢爱”而产生了很深的隔阂,所以该生虽然与父母一起生活了,但却仍然对奶奶很依赖,对父母很冷谈;当然,由于哥俩年龄接近,他们玩的还是很快乐的(但只要父母中途出现,玩耍便会嘎然而止);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哥哥的读书成绩特别优异,做父母的当然会期望哥俩一样的优秀,于是爸爸便开始对萌萌提出了一样高的要求,只要没能做到,便是对小萌大声呵斥:“哥哥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再过几次,文批已变成了武斗,爸爸的拳脚相加,让小萌只能是反锁在房间里,但房门还是躲不开爸爸的拳脚,破门而入的武斗从此让小萌失去了童真和活泼,成绩不断滑坡,胆小,懦弱,退缩,孤僻,对人的不信任便成了今天的小萌。 2、学校教育不当。本来,小萌在读小学直到初一,虽说不上是名列前茅,但学习成绩也一直还是不错的。如果老师能及时从与家长的沟通中捕捉到教育的方向,与家长一起探讨一个合理的教育思路的话,小萌还是能健康成长起来的;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我们都说要追求健康的生活,这个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在物质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落,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大的危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正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容易产生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该类学生不能自我调节,轻则导致日常行为诡异,沉重的叛逆心理,以及自控能力差、道德缺陷等,重则导致违法犯罪及自杀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障碍的萌芽时期进行干预,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下面就结合学生个案例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一、学生案例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发生了六天连续六名学生自杀事件,其中两名死亡,四名获救, 他们当中有五个人是同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获救之后孩子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 释服毒原因,是什么使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这起事件也深深影 响了双城小学六年级甲班的学生们,学生们纷纷在手臂上和课桌上刻下“519”的数字, 学生不愿与老师和家长交流,开始出现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 二、现象分析 由于对群体性的学生问题调查、了解活动难以进行,所以对该事件进行了层次性的调查。据了解,在5月19日这一天,小学六年级甲班学生苗苗与同学小蔡在农贸市场一起服毒自杀,经抢救后苗苗宣布死亡,而小蔡获救;而就这样的负面事件使六年级甲班的学生纷纷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导致服毒自杀的多骨诺效应。根据获救的小蔡的陈述,原来在事件发生的前几个月,也就是4月份,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上,在打闹中,有男同学碰了女同学一下,该女生就是苗苗,于是绯闻就传开了,有学生纷纷取笑苗苗,苗苗感到受到侮辱,但又无法自我调节或者是向老师和家长倾诉,于是苗苗和小蔡就相约好一起逃离这个“可怕”的世界,而这种逃脱的方式就是永远离开人世;所以,甲班学生才在课桌上刻下“519”纪念苗苗。 与五人中的小杨进行谈话,发现小杨是苗苗的好朋友,由于苗苗的自杀行为,有很多人怀疑苗苗与小杨存在感情纠葛关系,苗苗自杀也是因为小杨;所以,5月20小杨也选择服毒自杀。而小孙在苗苗事件的影响下,又因与母亲的吵架、母亲的不理解,所以也选择效仿苗苗服毒自杀;另一位轻生的学生,竟是因好朋友小孙选择离去,也跟从服毒自杀。在记者的追踪下,我们终于了解整件事的起源、经过,当我们在为孩子们痛心的时候,我们可以知道导致这样的悲剧的原因是众多的,并且,在事件发生后,该事件不仅对六年级甲班的学生有了心理上的影响,甚至是整个双城小学的学生,所以,我们该好好分析其中的原因。纵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