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检验体系"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马艳兰孙治旭严学成

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摘要:通过对新时期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的分析,结合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业特点,提出了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分析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境内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达到6663.6米,纬度和海拔的差异,构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气候类型。云南是一个山区省份,山区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的94%,在高原山区中,分布着1平方公里以上的山间盆地1442个,山间盆地占总土地面积的6%。云南省耕地面积4200万亩,70%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地块小,分布零星。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气候资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类型和生态模式,也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众多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享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云南矿产资源丰富,有“有色金属王国”的桂冠。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剧烈的国际竞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既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也是适应国

际贸易绿色技术壁垒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我省农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产业,其中四大产业都面临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云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二是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要求;三是农业的最终产品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在这三个方面从“产地到餐桌”的控制都需要对农业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检验检测。云南地形地貌复杂,耕地分散,生态环境差异大,农业环境背景值比较高。据初步估算,在一个县内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需要对产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基地将在1000个左右,全省需要评价的基地有12万个。按照产地环境三年监测一次,每年需要检测评价4万个基地。如果每个基地采取土壤样品15个,水样3个,作物样3个的最低要求,每年将有600吨土、120吨水和120吨农产品运到省城,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也造成了省城环境的污染。每年需要检测的样品也有80-90万个,这么多的样品仅靠几个省级检测中心单独作战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全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共同来完成新时期赋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检验任务。

2、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的特点

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强、科学严谨、管理规范、责任重大的工作。从检测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快速检测、现场检测、实验室仪器检测。从检测的过程来看,可以分成采样制样、前处理、仪器分析。从技术要求来看,采样制样技术要求低一些;前处理技术含量较高,并且需要有一定的经验;仪器分析技术含量更高,并且需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对技术人员要求来看,采样制样需要初职以上的技术人员,前处理需要中职以上的技术人员,仪器分析需要技术水平较高的专职技术人员。从质量控制要求来看,采样制样主要是按技术规范进行,保证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质量;前处理和仪器分析都要添加标准样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从需要的仪器设备来看,采样制样设备简单价格便宜,容易学会使用;前处理设备较贵,使用也比较复杂;仪器分析所用的仪器比较昂贵,对使用人员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从化验室面积要求来看,采样制样需要总面积50平方米左右,有房屋2-3间;前处理需要总面积150-200平方米左右,有房屋7间以上,需要一定的装修,安装空调、抽风等设备;仪器分析需要总面积400平方米以上,有房屋20间以上,需要系统的装修,安装相应的条件设备。从检测数据的社会认知情况来看,一般化验室检测的数据只能是在工作中作为参考,不能出具公证数据;只有通过省级以上计量认证的化验室才能出具公证数据,得到社会的承认;特别是农产品、食品等作为食用的产品检测,要求检测的化验室具要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设备要求较高。一般情况,建设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需要投资上千万

元;一个新成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要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需要5-8年左右的时间。

3、我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一体化”建设构想

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力量和资源,采取填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的办法进行科学规划,防止和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部级专业性质检中心,由农业部按照专业类别、产品种类和优势区域,依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分析测试等技术单位现有检测力量进行规划建设;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由各省(区、市)农业(畜牧、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托本省(区、市)农业(畜牧、渔业等)系统现有检测中心(站、所)的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检验检测参数指标、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要求相近的,鼓励实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合理进行检验检测分工,做到任务明确、分工清晰,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和职能作用;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可作为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的区域性分支机构,以补充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在区位、专业等方面的检测能力;县级综合性检测站,应当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有的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检测站(点),应当突出速测和自检。

根据云南的特点和我省农业系统目前的工作实际,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可以按照检测技术规范开展检测工作,出具公证数据的全省农产

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这个检测检验体系,可设立在我省的农业环保系统。这是因为省农业环保站1999年加挂的“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以下简称“部级质检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定点检测机构和绿色食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机构;全省16个州(市)和102个县建立的农业环保站,共有干部和科技人员680人;全省农业环保系统从1993年开始就探索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环境保护之路,并取得显著成效。“部级质检中心”的建立,更是大大提高了我站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检验能力。这一监测体系拟由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地州级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二级站)、县级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三级站)构成:3.1 部省级站(一级站)

一级站实际上是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3块牌子,一套班子。

一级站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1)配备农业环境所有监测项目检测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的方法,具有对农业环境所有监测项目进行高质量检测的能力;(2)配备农产品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具有对这些项目进行高质量检测的能力;(3)具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除了对部级中心的质量进行控制外,还要对地、县两个层次的检测质量进行全程控制;(4)具备较强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能力;(5)通过国家级计量

认证。

主要的工作和任务:(1)对地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二级站)送检样品进行检测;(2)对全省农业环境监测系统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3)控制全省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检测质量,对地、县两个层次的检测的样品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4)引进、研究和推广新的检测方法;(5)检测仲裁样品、质检样品;(6)出据检验和评价报告。

3.2 地州级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二级站)

具备的条件和能力:(1)配备农业环境所有监测项目的样品采样和制样设备,具有采样、制样的能力;(2)配备有对农业环境所需现场检测项目设备,具有对农业环境所需现场检测项目进行检测的能力;(3)配备土壤、作物样品的前处理设备,具有对样品前处理或简单前处理的能力;(4)配备快速检测的设备,开展快速检测;(5)具有检测的质量监控体系,对采样、制样、前处理、现场检测质量以及三级站的检测质量进行全程控制;(6)具有对县级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能力。

主要的工作和任务:(1)负责本区域内的农业环境样品和农产品样品的采样、制样、前处理和现场检测;(2)负责本区域内的农业环境调查、采样、制样、前处理和现场检测的原始记录;(3)负责将制作好的样品并经过前处理的样品连同原始记录送部级中心进行检测;(4)负责县级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5)控制本区域范围内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检测质量,对县级农业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3.3 县级农业环境监测站(三级站)

具备的条件和能力:(1)配备农业环境所有监测项目的样品采样和制样设备,具有采样、制样的能力;(2)配备快速检测的设备,开展快速检测;(3)具有检测的质量监控体系,对采样、制样质量进行全程控制。

主要的工作和任务:(1)负责本县域内的农业环境样品和农产品样品的采样和制样;(2)负责本县域内的农业环境调查和农产品的快速检测;(3)负责将制作好的样品和原始记录送二级站进行前处理检测。

4、建设的步骤和措施

4.1 建设的步骤

云南省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建设拟用5-8年左右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个阶段,用1-3年左右的时间:(1)对“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进行化验室改造,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配置农药、兽药残留快速扫描检测系统,无机快速前处理微波消解系统和农业环境所需检测项目的仪器设备配置,提高“中心”检测能力和检测效率,能够快速的完成农业环境所有检测项目和农产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2)建立6个地州级农业环境监测站,配置采样、制样、有机和无机前处理设备,承担农产品和农业环境样品采样、制样、前处理和现场分析检测,前处理后的样品送部级中心检测;(3)建立30 个县农业环境监测站,对农产品和农业环境样品进行采样、制样粗加工,并开展快速检测工作,将样品送到地州级农业

环境监测站进行前处理或分析。

第二个阶段,用3-5年左右的时间:(1)对“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更新、配置大型先进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提高技术水平和培训能力;(2)建立10个地州级农业环境监测站,配置采样、制样、有机和无机前处理设备,承担农产品和农业环境样品采样、制样、前处理和现场分析检测,前处理后的样品送地州农业环境监测站检测,开展快速检测工作;(3)建立30个县级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配置采样、制样和快速检测设备,对农产品和农业环境样品进行采样、制样,并开展快速检测工作,样品送样到重点县站或二级站进行处理或分析。

第三个阶段,再用5-8年的时间完成全省县级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建设,使部级中心、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地州级和县级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构成一个装备精良、协调一致、反应迅速、技术过硬、有机统一的整体,完成全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一体化”建设。

4.2 建设的措施

4.2.1 争取领导的重视和当地政府的支持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的监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现在已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各级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监测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2.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挑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进行系统、统一的技术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严格考核,对具备条件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发给上岗证,持证上岗。造就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队伍。

4.2.3 保证仪器、方法、技术、条件、人员的统一

在化验室条件、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检测技术、人员技术等方面实行全省统一,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4.2.4 实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由部级中心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从环境与生产过程调查、布点、采样、制样、样品前处理、运输、分析、原始记录、分析结果审核、报告的编写等检测过程都必须按部级中心的规定进行。并由部级中心统一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的质量。

实际上,云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一体化”构想,我省已经在实践中,并已初见雏形。我省已完成对地(州、市)站的技术培训,并配备了相应的采样、制样、现场检测和前处理设备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环境、产品调查、采样、制样、送样,基本上已由二级站(三级站)完成。目前,云南省省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原则上已整合在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各地(州、市)农业环保站也相应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职能。今年开始,省农业厅委托我站开展全省15个地(州、市)(昆明市除外)所在城市蔬菜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蔬菜农残定量例行检

测,各地二级站迅速履行了调查、采样、制样、送样工作。这将大大提高省级“质检中心”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更好地履行省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快速检测的能力,并进一步按部级质检中心高层次要求,提高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的检测能力和对社会服务的实力,使省级“中心”真正成为覆盖全省农牧渔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检测中心。

2005.7.4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教案 第一章、农业资源概述 一、农业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农业资源的概念 农业资源就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 (1)概念: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领域中可以利用的自然元素和自然力(大气、土壤、水等),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那些自然条件。 (2)分类(略) 2)、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财富的动力源泉。(1)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农业科技生产力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 农业资源利用的实质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来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源泉和主要推动力。 B、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C、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还能部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资源利用的基本原理 农业资源利用涉及到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 农业生产有两个特点:一是受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是一个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A、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B、人口经济原理与收益递减律 C、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三、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内容与方法 1、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而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农业资源的利用、配置和管理上,既要从微观入手,又要从宏观把握全局。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采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稳步提高,并在开发利用中切实贯彻国家有关保护珍惜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法规、政策。在高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总量,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业生产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内容 A、农业资源概述 B、农业资源各论 C、农业资源管理 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方法 A、从整体到部分的系统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最优化法 4、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意义 A、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B、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解决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不断减少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 2)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 (1)目标: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2)原则: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 (3)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 A、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做到有步骤、有重点、有机划的开展,避免盲目

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简述了开发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总结分析了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 关键词: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当前,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2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在综合开发中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农业综合开发所包括的土地治理项目、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专项科技示范项目等几类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农民的生活宽裕及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总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 2.了解基本游客心理学; 3.了解“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 4.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设计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 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难点】 将农业生产资源体验方式与农村生态资源体验方式有机结合,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学时分配】 12学时 专题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介绍 〖引入〗 国家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 〖理论知识〗 一.休闲农业介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

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休闲农业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②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③教育功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④环保功能: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⑤游憩功能: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 ⑥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使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许多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同时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

农业资源优化与配置结课论文 学院:农学院 年级:作物2010级 姓名:孔繁明

中国农业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农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和主要的物质基础,又是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农用土地、农用水源、气候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等。中国农业资源丰富,类型多样。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公顷,只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资源少,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已有13亿人,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1]气候资源类型丰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和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由此可见,中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可行对策。关键词:农业资源中国现状分析对策 正文: 21世纪我们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断紧张,尤其是中国,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加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4。以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支撑22%世界总人口,并且.保持人均400kg的粮食数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2]

1.中国农业资源的现状 目前中国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3] ,但就态势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资源严重不足,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污染已构成投入的瓶颈”之一,中国人均水资源2220方,虽属轻度缺水,但是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占中国人口1/2,也是粮食主产区的北方人均水资源只有900方,属于重度缺水。中国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大。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水资源只占中国总量的14.4%,而且旱灾频繁,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涝灾。1991年以来,中国耕地每年干旱受灾面积约2700万hm2,由此而减产粮食2800万t [4] 。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国家从2002年投巨资开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但在工程的施工和运行中,应注意防止沿线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可能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问题。长江的第一份“体检报告”,2007 年长江干流岸边污染达 600 公里,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水华”19起,2006年仅2~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5] 。究其原因是,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cm/s,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报告称,三峡库区的源包括点源、面源和流动源。其中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

乡村休闲农业项目资源调查表

乡村休闲农业项目资源调查表 说明:表中有□符号的项目,请在□上打“√” 负责人:填报人:填报时间:联系电话:

填表说明 一﹑本表的填报请当地经营乡村旅游的村镇、休闲农业企业填报。 二、部分数据确实无法准确查实的,可根据各地实际进行评估测算。 三、填表内容说明 (一)部分指标说明如下: 1、乡村休闲农业项目:指在乡村建立的接待旅客休闲、观光的场所。 2、获得荣誉:指被评为全国、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 3、计划总投资额:指项目建成所需投资总量。 4、累计完成投资:指项目从开工建设至今已投入资金量(专指在建项目)。 5、建设时间:指项目何时开工,预计何时竣工的具体时间。 6、年接待量:指2009年到该地观光休闲旅游游客的人数。 7、年收益:指2009年营业收入。 8、参与项目:指游客参与采摘、垂钓、健身、观光等项目。 9、特色产品:指当地的土特产品,如:干鲜果品、花卉药草、养殖产品、加工食品、工艺品等。 10、特色餐饮:指当地独特配方、风味的美食佳肴。 11、特色建筑:指当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风格的建筑物等。 12、配套设施:如,停车场、餐厅、住宿等。 (二)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类型 1、田园农业型: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 2、民俗风情型: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

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型: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型:以古寨宅院建筑和新农村建设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休闲度假型:依托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服务。 6、科普教育型: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7、温泉浴型:利用地热温泉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医疗、保健等活动。 8、综合型:包含上述多种类型的组合。 (三)经营模式 1、乡村组织型。是以乡村为依托,通过乡政府、村委会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的规划和建设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公司+农户型。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招徕游客。 3、综合开发型。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

发展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下)测试答案(分)

发展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下)测试答案(分)

————————————————————————————————作者:————————————————————————————————日期:

课件名称: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下) 测试题目共:26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三七和人身是一个科的植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0 第2题、在资源利用上,云南省的林已经充分利用起来了。(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7 第3题、云南省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就是烟和茶。(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3 第4题、微生物都是有害的。(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5 第5题、茶多酚叫亲水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7 第6题、云南的石斛和三七种植大部分都是种大棚,时间长了之后,土地不能种植粮食,使土地受到非常大的局限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9 第7题、日本和韩国的酱汤是一块大产业。(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2 第8题、石斛有许多品种,但是价格相差不大。(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9 第9题、普洱是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州市。(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66 第10题、思茅的米干、米粉会有点酸的原因是微生物发酵的结果。(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1 第11题、四川是喝六堡茶为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53375 第12题、石斛是兰科植物中的第()大属。(单选题)(分值:4)

农业资源保护

以“互联网+”驱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三驾马车” ——“互联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专题研究 日期:2017-04-25作者:农业部信息中心办公室王家农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我是信息中心办公室王家农。2004年进入中心以来主要从事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相关工作,此次课题研究给了我从“互联网+”的新视角去接触和认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难得机会。在课题研究中,我得到了部科教司、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保护总站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他们的对我的帮助让我非常感谢!下面,我汇报的题目是以“互联网+”驱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三驾马车”。 大家经常提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那么农业自身的基础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是农业的重要基础。古语说:“万物生于土”。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没有可供永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地少水缺,耕地质量下降、生产方式粗放,投入品消耗过多等不容忽视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追求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如今,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互联网得到了

广泛应用,“互联网+”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有可能为今后一个时期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难题、助力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子。 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同事可能了解,“互联网+”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可以使我们能够有效掌握或预测环境资源的使用情况,提升农业环境资源使用效率,助力突破农业环境治理某些技术瓶颈,还可以更精准地面向不同用户提供数据共享和分析服务,进而形成环保管理思路和治理模式上的创新。因此我们觉得,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以重点应用为切入点,探索推动“互联网+”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监测治理和管理服务三大领域的应用,“互联网+”有可能在这三个方向上为农业环保助一臂之力。 一是以“互联网+”驱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过量消耗水土资源和密集投入化肥、农药等换取产出增长,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灌溉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绷得越来越紧。年初,部里印发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总体谋划设计。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应从多方面入手,其中信息化手段不可或缺。从国际上看,日本通过运用“3S”、物联网、变量投入等技术发展精细农业,开发特定精准应用,实现了农业资源环境利用最大化。从国内看,我国初步形成了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虽然信息技术应用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8032)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是—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经济学与技术学综合的交叉性学科。课程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强,课程内容涵盖了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复杂内容。二是交叉性强,既从经济学的角度去阐释农业资源的利用原则、方式、途径和效果,又从技术的角度去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办法。三是实用性强,无论是资源有效利用还是环境保护,都有实践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技术,能够“学以致用”。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必考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学位课。其任务在于培养考生的资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战略高度弄清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从实际操作上学会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本课程的作用是掌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科学地管理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农业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农业资源的利用原则、方式、途径和效果,从技术的角度去把握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应考者学习时应把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与各种农业资源的具体利用方式和原则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资源有限性、稀缺性观念,从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每—个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都必须为此贡献力量。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各种资源的特征特性、分布规律、开发利用方式与原则、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内容,难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环境质量评价等内容。考生对这些内容应给予足够重视。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属于“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农学概论”的后续课程,建议考生在学完上述课程之后再学习本课程,这样才能加深对课程中某些内容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浅析高原特色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摘要】近年来有个词在云南很热――高原特色农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云南的优势。”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再一次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没有哪一个产业会像农业一样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毫不动摇的;没有哪一个社会群体会像农民一样关系民生根基,时刻牵动着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弦;同样没有哪一个变革领域会像农村那样总是充满优势,同时又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难题。在云南省,作为一个农业优势大省,80%的轻工业原料,75%的国民收入、60%的创汇收入全部来自于农业。因此,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今年,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规定要充分利用云南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条件,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 因此,近年来,我们努力发展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努力将高原特色农业变成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我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我们省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措施,同时启动了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了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使得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只有标志性而没有先进性的农业,不叫现代农业。同样,停留在原始阶段的高原农业,也不是特色农业。只有加上现代科技这个内核,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才有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的思考很深刻。高原特色农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翻新的定义,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个跨越式发展,是人工产业像机械化产业过度的一个跨越式发展,也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的一次重大提升,是云南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谋划跨越发展作出的科学决断,更是立足4600万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定的民本取向。因此,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地区,我们将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高原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土壤数据库使用说明 一、数据库内容简介 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土壤数据库以自主版权为主的权威性公开出版物,若干由南京土壤所主持研究项目获取的数据以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陆地生态站部分监测数据为数据来源。上述数据均是在国家、中国科学院统一规划下,有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土壤数据库分为11个子库,包括:中国土种数据子库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的两千多个土种典型剖面和统计剖面调查数据,并建立地点与土壤分类与土种关联关系,可按地点和土壤分类进行查询检索。 中国土壤专题图子库根据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汇总得到64幅1:100万土壤图,建立了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可以检索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土壤分类名称和典型剖面。通过建立点面结合与扩展模型,生成5个土壤专题数据集。数据类型为图像型或矢量型数据。 养分循环长期试验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从90年代起,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业台站为平台,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长期试验的联网研究。本数据库收集了该研究的部分成果和数据。 农田土壤环境现状数据库包含了2005年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现状数据,数据覆盖我国东北黑土、棕壤、潮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红壤、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灰漠土等主要土壤类型。 主要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现状数据子库近年来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监测站点的土壤大量元素、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现状、土壤颗粒组成和容重数据。 第二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子库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提取的主要性状、土地利用、障碍因子、生产性能和耕层养分数据,可为土壤质量动态演变和科学施肥提供数据依据。 第一次土壤普查农田肥力数据子库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农业土壤志》(内部资料)。自1958年开始,1964年结束。受到当时条件局限,土壤分类和命名主要依据易被农民群众了解的土壤名称,土壤性状多为文字描述,是了解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过程的珍贵历史资料。 土壤分类数据库包括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和发生分类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以及对应的典型剖面数据。 参比土壤剖面数据库参照FAO土壤分类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选择我国典型土壤类型进行参比。本数据库描述了参比土壤剖面的主要生境、形态和理化性质,供与国际主流土壤分类系统参比使用。 土壤标本数据库本数据库收集了南京土壤所和CERN若干野外台站的整段标本、生境信息和理化分析数据,对CERN野外台站土壤进行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分类的划分研究,促进土壤长期监测数据的共享与国际交流。 土壤样品数据库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宝贵财富.这些样品可以在较长时间尺度记录环境变化信息。土壤样品数据库提供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相关台站长期采样地可提供共享的土壤样品信息. 中国土壤数据库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数据积累,其特点是:数据分布全国,类型多样;土壤资源类数据和土壤肥力类数据资源丰富,土壤环境和生物类数据资源匮乏;数据资源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二、数据库使用说明 受复杂自然条件的影响和深刻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壤的千差万别类型繁多。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期末复习题

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 1.休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结合 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与农村之体验的新兴产业。 2.休闲农业是主要围绕“农”字做活农业旅游,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 “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 3.休闲农业的本质其实是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并互生互化的一 种新兴产业。 4.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 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5.休闲农业发展背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改 变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农村资源禀赋和文化要素;城市压力和休闲需求增加 6.休闲农业的特性: 生产性。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可持续性。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 商品性。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市场性。休闲农业的消费主流一般是从城市流向农村,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自然性。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季节性。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季节性明显。 7.休闲农业的功能: 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 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涵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

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 意见(试行)》的通知 【颁布单位】云南省农牧渔业云南省人事厅 【发文字号】[92]云农(人)联字18号 【颁布时间】1992-07-31 【生效时间】1992-07-31 【时效性】 各地(州、市)、县农牧局、人事局,省级各有关厅(局)人事(职改)部门: 现将《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望告云南省农牧渔业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云南省人事厅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意见(试行)为贯彻省人民政府云政发〔1992〕124号文件《云南省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或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根据中央、国务院、人事部、省职改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和《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范围对象 (一)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部门所属独立的企、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农牧渔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技术咨询工作的技术人员。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中,直接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在编人员。 (三)下列人员暂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1、出国留学(学习)、到国外探亲未经批准延长时间,到期不归者; 2、擅离职守,经教育仍不返回原单位者; 3、受行政留用察看处分期未满者、受行政记大过或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不到一年者; 4、刑满释放、缓刑和劳动教养期满,从事技术工作不到一年者。 二、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各单位应按《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以下简称农业《试行条例》)的规定和《云南省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其职责。 三、任职条件 (一)担任农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坚持农业《试行条例》规定的思想政治标准,具有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具备相应的的学历和履职年限要求,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中、高职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由省统一组织外语考试,成绩达到省规定的最低控制线,方可推荐评聘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 四、对不具备农业《试行条件》规定学历要求的人员,破格评聘农业技术职务的问题。

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情况 “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资财实际上有两个来源,一为来自天然的,二为来自人为的,或二者兼而有之。因而,资源可大致分为两个范畴;一是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资源,二是来自人类社会劳动的人为因素,包括一切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第一类资源的特点是: 我国的农业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总量上是资源大国,人均上是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是我国农业资源的一大劣势,特别是决定国名生产的耕地人均量过小与淡水供应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约束性的稀缺资源. 我国农业资源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1一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优质资源比重较小,劣质资源比重较大;3资源种类齐全,组成结构良好;4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南多北少,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度由东南到西北降低. 一、水土资源丰富 土地面积占世界有人居住土地面积的7.2%,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和田园面积占世界的7%,居世界第四位,森林和土地面积占 3.4%居世界第五位;河川径流占世界的5.6%,居世界第六位. 二、中国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和牲畜总头数都居世界第一位. 三、物种资源种类繁多 我国的物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丰富的动物区系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物种类型.全国现有种子植物32800种,兽类509中,鸟类1183种,两栖类220种.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植物有1100种,油脂类植物300余种,药用植物12000种,芳香油类40多种......资源种类多的难以一一列举. 三、劣势突出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主要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普遍较少. 四、农业自然资源质量不高 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0.4%,而且耕地面积还在逐步减少.土地资源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山地多,平原少.平原与盆地只占总面积的31%,而且山地高差起伏大,坡度陡,土层薄,扩大耕地面积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大面积的沙漠、高寒、荒漠等难以利用土地以及居民点和城镇道路,致使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五、气候资源 我国大部分处在亚热带至温带的中纬度地区,少部分在热带,因此光热条件较好,植物的生长季节,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少数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第二类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一下几个方面: 一、所有制形式 “亦公亦私”,即:所有权中的处置权公有化,经营管理、收益权私有化。

休闲农业概述

休闲农业概述 一.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 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 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 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 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 以休闲为目的, 以服务为手段, 以城市游客为目标,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本质上是一个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关联性、综合性和带动性很强的产业。近年来,休闲农业在产业规模逐年壮大、产业类型逐渐丰富的同时,其发展方式也从零星分布、单一产业向规模集约、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性和产业集聚性特征要求休闲农业必须通过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组成部分及发展过程 2.1休闲农业组成部分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2.1.1 按区位可分为5种类型 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

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基地带动型。农村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2.1.2 按功能可分为7种类型 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菜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4341382.html,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作者:潘永平余祖亮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08期 摘要云南地处老、少、边、贫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云南整体适宜农耕生产,并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的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在面对日趋增多的人口和粮食压力的双重背景下探索更高效,更具市场潜力的高原农业发展道路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云南省是高原农业大省,高原农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云南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高原农业在云南是解决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是帮扶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坚实基础,具有不可动摇的经济地位。农业依然是云南省政府“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高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繁重的农产品供给任务,使云南省高原农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在桥头堡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影响下,结合云南省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提升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今后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引进现代科学管理技术,生产更具“云系”“滇牌”特色农产品,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绿色战略品牌。 1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概述 云南省地处中低纬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纬度地带性因山河切割分异突出。云南大部分地方雨热同期,热量充足,光照时间长。在这些优越资源的熏陶下,云南高原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烟、糖、茶和胶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畜牧业、鲜花、蔬菜、咖啡及药材为新兴发展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但云南省农业生产规模小、散,优势不明显,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机械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等是全省的弱项。云南省委提出将区域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农业产业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应当突出地域特色即云南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的农产品。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应当在环境可持续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结合起来,使云南农业资源的发展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2 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