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复习提纲答案

毛概复习提纲答案

毛概复习提纲答案
毛概复习提纲答案

毛概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水平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的“八大”制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答:“八大”提出,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4、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答:1956.4,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957.2,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体现出理论探索的初步成果。

5、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答: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1980.4,“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1980.6,“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1984.10,“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1985.4,“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1985.8,针对有人指责改革开放违背了社会主义方向时说,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搞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1987.2,“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

1987.4,“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1988.5,“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1991.8,“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⑵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

①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②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

③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和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⑶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体系,五句话,构成三个理论层次:

①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高效率。

②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的成果属于人民。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

③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一层次揭示了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邓小平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⑷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②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③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④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⑸①(老师提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②(书P121)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6、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答:共同富裕是效率与公平的最高统一。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尽量给每个人以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讲,也都希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并且再按照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这就是要求做到既公平,又提高效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并举了,那么,这个国家必然充满生机活力,其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各方面的工作效率都会大大提高和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否则,人们的积极性就不会长久持续,国家、社会就缺乏凝聚力。然而,现实中,公平与效率往往是矛盾的,无法协调的。

⑴效率优先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

⑵兼顾公平的原则。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马克思说,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⑴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赖以形成的主导因素。

生产力的物质因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力的知识因素:生产管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以几何级数渗透在各种生产要素之中。邓小平说: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⑵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依靠力量。

邓小平在1978年就说: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⑶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现代生产力的标志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比较。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是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答: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⑵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⑶“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①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我们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性质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

质力量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它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而且在于它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在我国现阶段,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④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的关系告诉我们,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三个代表”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方面,更为鲜明、更为集中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本质要求,从而形成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涵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就发展水平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一阶段。

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

第二,长期性。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是长期的。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⑴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低起点决定的;⑵是由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决定的。

11、改革的必要性与全面性

答:⑴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决议)

③毛泽东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针是:抓革命,促生产。

邓小平指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应通过改革来发展和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⑵改革的全面性。

邓小平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

地域上:是除了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所有地方;

行业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所有行业;

部门上:涵盖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部门。

领域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全面变革。

层面上:体制层面与整个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层面的重大变革。

1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答: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所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⑴这是针对体制的革命,不是针对人的革命;

⑵说改革是革命,是指改革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和利益的调整。所以,改革不是改良,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3、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

答:⑴发展是目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主要是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作用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发展程度。弱国无外交,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事实。

⑵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要改革也必须发展。其关系是: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改革使人们受益,使人民幸福,这也是发展;发展的成果也会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果改革没有带来发展,改革也进行不下去。

⑶稳定是前提、是保障。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国家政局要稳定,社会要稳定,法律、政策也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没有稳定,不可能发展和改革,但只求稳定,也不会有发展和改革。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所以,稳定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1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答:⑴提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经过十几年的深思熟虑和反复的实践探索才确立下来的。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讲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实行市场经济,有利于搞活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是方法。

④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⑤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⑵意义:理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经济形式到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参照系。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表现在: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市场经济的共性:

(1)生产要素商品化;(2)产权关系明晰化;(3)经济运行市场化;(4)生产经营自主化;(5)追求赢利最大化;(6)企业组织公司化;(7)经济行为规范化;(8)经济活动法制化;(9)保障事业社会化;(10)政府干预适度化;(11)世界经济一体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⑴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⑵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⑶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⑷目标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⑴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⑵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⑶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⑷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⑸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

⑴市场经济的优势与正效应。①市场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②市场功能:第一,利益剌激功能;第二,信息传递功能;第三,资源配置功能;第四,市场导向功能;第五,奖优罚劣功能。

⑵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与负效应。①市场经济的局限性:第一,不能调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第二,无法实现对全局性、战略性经济结构的调节;第三,不能反映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长期目标;第四,不能调节公共经济。

②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第一,加剧“外部因素”;第二,扩大收入差距,导向两极分化;第三,滋生拜金主义。

③抵制市场负效应的措施:第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⑴公有制经济的内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人们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

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③就全国来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江泽民指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⑷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①个体经济,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

③外资经济,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包括港澳台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⑴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①个体劳动收入;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③按经营成果分配;④按资金投入分配;⑤按资本构成分配;⑥社会保障收入。

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必须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②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17、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答: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指多数人的统治。

从性质上看,民主是指维护什么阶级的利益,这是国体的体现;

从形式上看,民主是指采取什么形式组织政权,这是政体的体现。

实行民主的必要性:⑴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⑵实现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靠政治文明和发展民主来保证和支持;⑷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基本目标之一。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始终把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最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改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⑶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

18、我国的民主制度和政党合作制度

答:我国的民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⑴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⑵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邓小平说: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益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

②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④各民主党派都受到宪法的保护,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答:民主与法制,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战略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共十七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0、政治体制改革及其评价标准

答: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们进行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根据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树立生产力标准的原则。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改革的标准,以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作为衡量我国政治体制的标准。坚决地改掉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机构。第二,在开放中改革的原则。改革不应该是关起门来的改革,改革应该是开放的,既要吸取外国经验,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情和参与,体现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第三,改革要有科学依据,要顺民心,得民意。改革不能凭长官意志,凭经验,凭想象。要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改革,要有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民意和进行科学的论证。第四,改革必须有计划,必须配套,循序渐进,不能盲目乱改。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条就是看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2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⑴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⑵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⑶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要求

答:⑴文化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文化的载体: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哲学社会科学。

⑵科学文化建设的要求: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③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④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⑷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答: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既是一种善恶评价标准,又是一种行为标准;它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道德意识,也表现为道德行为和道德活动,同时,还表现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⑴社会公德是维持社会公共日常生活秩序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社会公德具有广泛性特点,它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尺度。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改变不重视社会公德的种种陋习,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⑵职业道德,就是从事社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医生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商业服务员要顾客至上、诚恳服务,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克服行业的不正之风,净化社会风气。

⑶家庭美德是维护和改善自然形成的家庭或家族伦理关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是通过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的宣传教育,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补充:为什么会出现道德滑坡?自己发挥。

2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答: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调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⑴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⑵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⑶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⑷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⑸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⑹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理论

答: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外交路线叫“独立自主”。①独立自主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是外交的基本立足点;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是外交的重要原则;⑤反对霸权主义维

护世界和平是外交重要目标;⑥邓小平的和平外交方针:不结盟,不称霸,不争论,不扛旗,不当头,不对抗;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和谐世界理论:这一新的理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书P333第一段)

27、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答:新中国成立后,在1949年─1971年被动封闭,1971年以后才主动开放。

①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取得国家主权以后,帝国主义又对我们进行了封锁、禁运,这又使我国处于被动的封闭之中。

②建国初期,我们曾经试图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并取得了“一五计划”时期对苏联东欧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加上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苏论战导致中苏关系破裂,以及我们自身的“左”的思想和“左”的政策的干扰,致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

③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更是以反“洋奴哲学”、“卖国主义”为名,全盘否定对外开放,把我国同世界隔绝开来,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边缘。与此同时,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却利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着经济腾飞发展,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可见,新中国的建国经验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只会重新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门关自守的国家。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对外开放的程度就越高,越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其对外开放的步子也迈得更大。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当今有利的国际环境,把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28、港澳台问题的性质

答:香港、澳门问题:属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占我国的领土问题;

台湾问题:是我国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内政问题。

29、“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和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答: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⑴祖国统一:①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上,中华民族虽然有过分分合合、政权更替的过程,但反对分裂、坚持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邓小平说:“统一问题,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背离民族意志的。”

②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历史发展充分证明,只有统一,国家才会强盛,经济才会繁荣,人民才会幸福;如果国家分裂,民族纷争,祖国就会贫弱,人民就会遭殃。统一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

⑵“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⑴使“一国两制”构想变为现实;⑵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⑶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新贡献;⑷对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30、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

答:1)怎样体现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江泽民说: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2)党的建设:⑴党建原则: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⑵党建的基本内容:

①思想建设: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第二,用《党章》对全党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第三,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等思想品德。

②政治建设:第一,党的性质和宗旨。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第二,党的政治路线。

第三,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路线、方针、政策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任务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指导原则,策略是实现党的任务的手段和斗争方式。

③组织建设:第一,组织发展。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和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党在各方面的工作。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与殖民地,农民分子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常常在党内占大多数。但这丝毫也不减弱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的地位。……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应该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第二,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离开民主讲集中,或者离开集中讲民主,都会破坏党的组织制度和削弱党的组织纪律。第三,反对宗派主义。毛泽东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第四,实行正确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干部必须德、才、学、识兼备;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看干部的一时一事,更要看干部的历史和全部工作;必须善于使用干部,坚决反对“任人唯亲”的路线,实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必须善于爱护干部。

⑷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思想作风主要是指学风,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学风,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工作作风是要求有密切联系群众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生活作风主要是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和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党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⑶党建目标:①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31、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及其关系

答: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经过不断发展而最终必然到达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实现共产主义毕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党必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该阶段具体实际和要求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如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在建国初期曾制定和实施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制定和实施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实施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条件。也可以这样说,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是党为之奋斗到底的最高目标与革命或建设不同阶段所追求的近期目标的关系,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实现这个远大理想的具体行动步骤的关系。不可能有离开最高纲领的所谓最低纲领,也不可能有离开最低纲领的所谓最高纲领。

整理版毛概考题和答案

单选题 1;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的核心(以人为本) 2;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最根本是什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3;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一个中国)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跨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阶段完成) 5;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相协调) 6;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 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以实行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的重大突破(市场经济不属于社基本制度范畴) 8;在中国外交要把国家的(安全)和(主权)放在第一位 9;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工人阶级) 10;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方针和路线的基本原则) 12;现阶段中国的基本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第三步(21世纪中叶从国名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展水平) 14;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 1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在我国现阶段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控制力上) 17;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8;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19;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 多选题 1;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含义是什么? (改革是解放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原有经济体制根本性变革;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变化) 2;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是什么? (民主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本质要求;重要目标;政治的保证) 4;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享有哪些权力? (立法;行政管理;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5;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是什么? (所有制结构上;分配制度上;宏观调控上) 7;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社会文化重要意义? (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5版毛概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参考提纲(第8—12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因此,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人民视统一为荣。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独立、完整和统一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让渡的。在涉及国家统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任何妥协都是极其危险的,都可能导致领土瓜分豆剖,国家和民族利益遭受重大牺牲的悲惨结局。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大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关系到国家根本的安全和尊严,关系每一个中国人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立场,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都一直在重申我们对祖国统一问题的坚定立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三是在宏观调控上,在资源配置上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政体;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特征的政党制度;确立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心任务。 4、怎样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大力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毛概期末复习提纲总结

毛概期末复习提纲总结 1.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毛泽东的哪篇文章中,什么时间? 1938,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没有马克思、毛泽东)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新在哪里): (1)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2)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3)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什么? ·经济纲领: (1)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2)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 (3)保护民族工商业。 ·最具中国特色的是“保护民族工商业”。 5.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总政策是什么,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最早提出总路线是在那部著作中? ·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第一次提出: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完整表述:1948,《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7.社会主义改造中,农业改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工商业改造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农业改造基本原则: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工商业改造基本原则和方针: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基本原则: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方针: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9.邓小平正式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什么时候? 1982年,党十二大。 10.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变成社会主义社会。 1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两次变化,原因何在? (1)新中国成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原因是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建立了新中国。 (2)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原因是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1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毛概习题册论述题答案

毛概习题册论述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在中国是一个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一个理论创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命题,不仅是基于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而且有着一个极为深刻的背景,这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涵义: ①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青睐,不是偶然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到洪秀全,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运用各种思想武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打开了中国救亡和发展的希望之门。 ②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强调自己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世界观、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理论要联系实际,而且是因为中国社会状况包括阶级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不同之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研究解决。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②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星火相传的。 3、谈谈当代中国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作用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系统地阐述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是科学的发展观和真却的政绩观的结合点。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的实现程度作为

毛概简答题完整版

《毛概》参考复习题 1.怎样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总路线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客体是人民大众,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3.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是: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 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 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性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

毛概重要考点知识点梳理

毛概重要考点知识点梳理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2.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8.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9.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0.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11.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 13.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5.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

毛概复习资料(答案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书P4—5) (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书P6—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书P13)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就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针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书P26-2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书P35—37) 首先,实事求是是贯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书P45—46)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2、新民主主义道路形成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内容。(书P56-57) 必然性:(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2)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第一,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存在不少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可能。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革命的

2017年毛概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刘少奇 2、明确提出“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的文献是( ) A《古田会议决议》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文章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4、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系统哲学论证的著作主要有( ) A《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B《矛盾论》和《实践论》 C《论联合政府》和《反对本本主义》 D《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反对本本主义》 5、最早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阐述坚持实事求是重要性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6、最早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文章是( ) A《反对本本主义》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改造我们的学习》D《新民主主义论》 7、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的标志是( ) A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遵义会议和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C长征胜利结束和三大红军会师 D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 ) 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B政策和策略的统一 C民主和集中的统一 D军事和政治的统一 9、党的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的标志的会议是党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10、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特别强调了( )

《毛概》复习纲要

《毛概》复习纲要 ——LQF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9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7大提出。 A: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提出条件:a:理论基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b: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c:历史根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d:现实依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 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7大提出。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P13 (1)产生条件: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主题(时代背景)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理论基础) C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实践基础)

(2)四个阶段: A:开始萌芽(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以农民为革命同 盟。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 B:基本形成(1927~1935 土地革命时期) 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代表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走向成熟:(1935~1945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科学的阐述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系统完整的提出新民主 主义革命。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 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D:继续发展:(1945~至今)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是关于新民 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 验总结。代表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 政》、《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若干问 题》。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22 (1)形成条件: A: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 B: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历史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 (2)四个阶段: A:提出理论命题阶段:(1982年,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路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 创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 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P36 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 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 《中国共产党党章》 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 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 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 是( 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 是由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和坚 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从理论结构上看,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 联系、互相贯通、 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 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 “实事求是”是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 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 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 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 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 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 义新境界; (1) (2) (3) (4) (5)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之间的关系: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 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 法。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完整版)毛概自考历年论述题及答案

2015年10月 26/3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形成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7/33:“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 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3)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 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28/33:简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答案 (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29/33:简述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答案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M精祌。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30/33:简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案 (1)中国工作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1/33: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答案 (1)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

毛概重点整理附答案版(7~14章)

毛概资料整理 第七章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作用? 一是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二是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第九章 1、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成员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2、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看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不同时期参与国家政权的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者,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有哪些根本不同? (1)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的不同。 (2)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3)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年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毛概论述题题目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意义及特点。 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意义:1、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其特有的中国特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2、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功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3、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成功实践,给国际马克思主义者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特点:1、鲜明的民族性2、强烈的时代性 3、内容的科学性和一脉相承性。 2、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基本经验。 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并不表明历史的后退,恰恰是历史的伟大进步。因为我们的认识在发展,社会实践在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向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具备了客观和主观条件。这也正是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和政治品质的表现。正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善于理论创新,在八十多年的征途中先后进行了三场伟大革命,先后找到了三条正确道路。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基本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

广工毛概题目+答案

1、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会议是_六届六中全会__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先理论成果是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 3、理论形成的时代主题是___和平与发展___ 4、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回答了___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__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___以人为本___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__实事___ 7、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__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____ 8、新主义革命的道路是__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___ 9、中国人民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性质是__新主义社会__ 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___发展生产力___ 11、______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是____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4、__创新__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5、我国的政体是__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__ 16、我国的国体是__人民专政____ 1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____基本方略_____ 18、我国的外交政策是____独立自主和平外交_____ 1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_经济发展方式_ 20、共产党与各民族党派的关系是__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___ 1938年,在_论新阶段_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论成果是__思想_ 21、理论围绕的主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__发展___ 23、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__实事__ 24、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_资产阶级革命__ 25、新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_无产阶级_ 26、党在新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经验是正确处理好与_资产阶级_的关系 27、__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8、1956年4月,在_论十大关系_重要讲话中提出以为鉴的问题 29、_发展_是党执政新国第一要务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需要_100年_时间 31、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_实现共产主义社会_ 3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_人民当家作主_ 3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_名族区域自治_ 34、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_农民阶级_ 35、三步走的第三步是_实现现代化_ 36、解决问题我们寄希望于_人民_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_中国共产党_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_马克思主义_

2017_2018秋季学期毛概复习提纲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P19看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 3、辨析土地革命时期“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土地政策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是一种错误的左倾政策,把消灭地主阶级和改造剥削者相混淆。其消灭富农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其断绝地主阶级生路的做法也不应是无产阶级应采取的政策。富农属于农村的资产阶级,中国的富农大多带有封建半封建剥削性质,但他们一般都自己劳动。如果政策得当,他们是可以在反帝反封斗争中中立直至参加斗争的。因此在民主革命阶段,对富农只能削弱或消灭其封建剥削的经济部分,对其自己劳动和资本主义性质的部分应该予以保存并让其发展。对于地主阶级也只能消灭地主之阶级而不是地主个人;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而不是剥削者的肉体,更不能把地主本人连同其家属一起打击。 左倾土地政策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严重危害了根据地秩序的安定;侵犯了中农甚至贫

毛概知识点 总结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必要性:①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②由中国革命的动力决定的 ③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 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中药店方法论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争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1.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度性质? 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②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③新民主主义体系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第四章 1.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