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与”的用法

古汉语“与”的用法

古汉语“与”的用法

(一)“与”,繁体作“與”,原本是动词

《说文解字》:“与,赐与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 《说文》“黨與也。从舁从与。”共同抬起,与,给予。其本义应是“给与”、“授与”。

“与”作动词,意义很多,其基本意义是“给与”、“帮助”、“赞同”、“等待”、“对付”、“参与”等。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

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⑤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史记李将军列传》)

中“与”译作“赞许”,例④中“与”译作“等待”,例⑤中“与”译作“对付”,例⑥中“与”译作“参与”。

(二)“与”的介词用法

“与”的介词用法从动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二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一般可译为“为”、“给”、“替”等。例如: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史记·陈涉世家》)

②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高帝纪》)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另一个实施者,一般可译为“和”、“跟”、“同”等。例如:

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三)“与”的连词用法

“与”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结构中的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可译为“和”。例如:

①句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语·越语上》)

②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孙子·谋攻》)

(四)“与”的语气词用法

“与”作语气词,通“欤”读作yú,位于句子末尾,可以用来表达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可酌情译为“呢”、“吗”、“吧”等。

①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②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