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抒情性到叙事性诗歌“知识型构”的转换

从抒情性到叙事性诗歌“知识型构”的转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4446453.html,

从抒情性到叙事性:诗歌“知识型构”的转换作者:魏天无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05期

摘要:叙事性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被称为当代诗歌的一挺“审美转向”。本文清理叙事性观念的产生和演变,辨析对它的误解。本文认为叙事性并未改变诗歌的抒情性品质,而是在社会转型中,在对现代性诗歌观念的接续和回应中,实现了诗歌“知识型构”的转换。

关键词:90年代诗歌;叙事性;知识型构

中图分类号:1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5-0096-06

尽管有关20世纪90年代诗歌(以下简称“90年代诗歌”)叙事性的讨论日见增多,但很少有人对叙事性是什么作出明确回答,有的学者干脆予以回避。其原因之一是,人们一开始就对叙事性的命名提出质疑,主张以“兼容性”、“戏剧性”或“综合性”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比较具体和直接的界定,出自诗人孙文波。他认为,叙事“能具体到对一次谈话的记录,也能具体到对一次事件的描述。……使一切具体起来,不再把问题弄得玄乎,一方面强调某种一致性,一方面注意依据自身经验使诗歌在结构、形式,甚至修辞方式上保持独立性,这无疑是90年代诗歌的显著之点”。又说:“‘叙事性’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对于诗歌的功能的理解:通过把诗歌引向对于具体事物的关注,从细节的准确性人手,使诗歌在表达对于语言和世界的认识时,获得客观上应有的清晰、直接和生动。”虽然这些表述并非严谨的界定,但在“90年代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诗学命题”、“当代诗歌的一次自我革命”、“当代诗歌的重大‘审美转向”’诸多评价下,叙事性跻身于90年代诗歌重要“发明”序列,并与此前、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诗歌(以下简称“80年代诗歌”)的抒情性形成对垒。

按照利奥塔尔的观点,后现代状态下知识的特征之一是:“发明总是产生于分歧中。……它可以提高我们对差异的敏感性,增强我们对不可通约的承受力。它的根据不在专家的同构中,而在发明家的误构中。”可以说,叙事性既是90年代诗歌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提出和确立90年代诗歌理论形态和诗学特征的“发明家”的“误构”。所谓“误构”,一方面是指某种“发明”必然具有的“差异”和“不可通约”性,一方面表明它常常是“发明家”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作出的理论观点的即时调整。与“个人写作”、“知识分子写作”、“中年写作”等命名一样,叙事性最初也是由诗人提出;诗人而非理论批评家的身份“允许他讲出非常的、耸人听闻的观点,但主要基于憧憬而非主要基于判断的观点容易给人错误的印象。虽然其实未必,非常的、危言耸听的观点往往意味着文学风尚和文学历史的逆转”。诗人的混合着“憧憬”和“判断”、杂糅着感

性体验(当他写作时)与理性体认(当他思考写作时)的零散而非系统的观点,之所以有预示文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