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经典讲解

生物经典讲解

生物经典讲解
生物经典讲解

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

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

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

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

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

答案: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

第二节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因此,由合子发育成的后代就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看书)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看书)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看书)

例: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

亲代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⑴AA×AA AA 全显

⑵AA×Aa AA : Aa=1 : 1 全显

⑶AA×aa Aa 全显

⑷Aa×Aa AA : Aa : aa=1 : 2 : 1 显:隐=3 : 1

⑸Aa×aa Aa : aa =1 : 1 显:隐=1 : 1

⑹aa×aa aa 全隐

●逆推类型:(子代→亲代)

亲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⑴至少有一方是AA 全显

⑵aa×aa全隐

⑶Aa×aa显:隐=1 : 1

⑷Aa×Aa显:隐=3 : 1

五、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

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注:AA=aa)

例: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

(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____,表现型是_______。

(2)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3)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其中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抗锈病类型,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Tt 抗锈病(2)抗锈病和不抗锈病性状分离(3)TT或Tt Tt

从F2代开始选择抗锈病小麦连续自交,淘汰由于性状分离而出现的非抗锈病类型,直到抗锈病性状不再发生分离。

2、指导医学实践:

例1:人类的一种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如果一个患者的双亲表现型都正常,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他们再生小孩发病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Aa、Aa 1/4

例2:人类的多指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一种畸形。如果双亲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这对夫妇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__________。

答案:DD或Dd 100%或1/2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二、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共同思路:“先分开、再组合”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

●逆推类型(子代→亲代)

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杂交育种

方法:杂交

原理:基因重组

优缺点: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

2、导医学实践:

例: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D控制),母亲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致病基因p控制),问:

①该孩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小孩,则

只患多指的占________,

只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

既患多指又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__,

完全正常的占_________

答案:①ddpp DdPp ddPp②3/8, 1/8, 1/8, 3/8

四、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XX

●性比:一般1 : 1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2、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

伴X隐:色盲、血友病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2、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任意一种染色体条数

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答案:3 2 5 1 4

②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

(1)Aa ______ (2)AaBb _______

(3)AAa _______ (4)AaaBbb _______

(5)AAAaBBbb _______ (6)ABCD ______

答案:2 2 3 3 4 1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 ,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附:育种方法小结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方法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杂交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粉)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优缺点 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 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纯合子。 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

技术较复杂。

第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 S 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 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 才是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 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二、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

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

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复制出DNA数=2n(n为复制次数)

含亲代链的DNA数=2

第三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看书)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看书)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6:3:1

四、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

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计划: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

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变化。

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aa

4、应用(育种):杂交育种(见前面笔记)

5、意义: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

③是形成生物体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aaaa

一、拉马克aa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1、名词: 中心法则:首先由Crick于1958年提出,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遗传 信息可由DNA复制而遗传,由转录、翻译而产生功能产物,信息也可由反转录从RNA进入DNA。 Gene:产生功能性产物(RNA或者蛋白质)所必需的全部DNA序列。 重叠基因:两个或者更多基因使用同一DNA区段作为编码序列,这种形式的基因称为重叠基因。 断裂基因:基因的编码区被非编码序列分隔开来,编码区呈断裂状态,称为断裂基因。 基因重复:在同一个基因组内存在2个或者2个以上拷贝的同源基因序列。Exon:外显子,DNA 与成熟RNA间的对应区域。 Intron:位于基因编码序列之间,与编码序列同时转录转录,但是在随后加工形成成熟RNA的过程中被去除的序列。 C值:是指真核生物细胞中,单倍细胞核(受精卵或二倍体体细胞中的一半量)里所拥有的DNA含量。 C值反常现象:指一个关于真核生物各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差异的难题,也就 是生物的C值(或基因组大小)并不与生物复杂程度相关的现象。例如植物与原生动物,可能具有比人类更大的基因组。 Genome:基因组,特定生物体单倍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总和。 1、名词 切刻(nick):双链DNA的一条单链出现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称为切刻或者切口。nick translation:切刻平移,是DNA聚合酶同时行使5’→3’聚合和5’→3’外切功能,导致双链DNA切刻超3’端移动的现象,可用于DNA的同位素标记。Klenow 片段:也称为Klenow酶,是DNA聚合酶I经蛋白酶处理后形成的羧基端大片段,具备5’→3’聚合和3’→5’外切活性。 端粒:线性染色体的末端,由一段富含G的正向重复序列(共有序列为TxGy)与相应的端粒结合蛋白共同组成 端粒酶:是一类核糖核蛋白体(ribonucleoprotein ,RNP),实质是自带RNA 模板的反转录酶,其模板能与端粒DNA的3'凸出端配对,以端粒DNA的3'-OH 起始端粒DNA的延长。 重组:DNA分子间或DNA分子内部的DNA片段的重排或交换。 转座子:是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狭义上也专指DNA转座子,直接以DNA的形式在基因组中发生位移的DNA元件。 返座子:是能通过转录形成的RNA进一步反转录后插入到染色体DNA中的一

生物学论文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摘要: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慢慢显现出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呼声,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人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需要全人类共同采取迫切行为。 关键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正文:生命无所不在,从热带雨林上端离地数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亚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岩的缝隙,处处都有生命。浩瀚多样的生命形态维系人类的生存,也确保清洁的空气与水,这些惊人丰富的多样性如何形成?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万物凝聚在一起维持平衡? 人类实在难以尽窥其中的奥秘,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们拆散了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永远也不能恢复原状了。 对于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物种数量,人们一直十分关注,同时也一直是一个无法确切知道的谜。物种统计是一门粗略的科学,据1994 发表的“系统学2000年议程”估算,如今已发现并得到正式命名的物种约160.4万种,尚未发现的约1千万种至1亿种,另据联合国环境署1996年估算,如今得到定义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生命系统

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和水平——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等。生物多样性也可分为多个组分,每个组分又可分为多个层次。但在理论与实践上较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水平[]3。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利用和潜在利用的价值,而对这些价值的研究无不建立在对生物多样性信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生物多样性及其组分在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对生物圈生命维持系统的进化和保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可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四个方面[]1。[]2同时,生物多样性与我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的宗教文明相互相成。道家亲和自然与顺应自然的基本哲学思想,源自对人与自然基本关系的深刻体察与思考,包含了超前的、先进的、合乎科学规律的生态伦理观念和思想遗产。[]2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管理物种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当前提供的用途,并维持它们的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不是单纯消极的保护行动。一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可能牵扯到挽救、研究和利用该国的本地野生物种,保护和利用栽培与饲养物种的野生亲缘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控制对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有害的入侵种等方面。可见,生

对水体中藻类的正确认识与 合理科学利用

对水体中藻类的正确认识及合理科学利用 总述:正确认识藻类: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是水体中物质循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水体生产力的体现,明确藻类生长繁殖的生态意义。控藻是要让藻类在水体中生长繁殖,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更高一级来消化生长繁殖的藻类;通过精准地对于目标水域进行水生动物特别是鱼类的控制来调整水体水生动物生物种群数量与群落总量,准确地控制水体中藻类的总量。这对恢复水域生态系统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藻类的认识 平常我们一提到藻类,首先想到的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想到的是“蓝藻”的爆发,“水华”的发生,“藻毒素”对于人体的危害等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对藻类的一个很偏面认识,而事实上: 1、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是水体生产力的体现。 浮游藻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生产者,体内具有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等将CO2、水体中的氮磷等无机物转变为葡萄糖等有机物,供其他次级消费者利用,这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藻类是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开端,是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承接者,对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提供氧气、提供饵料、物质转化。 浮游藻类是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有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最终依靠藻类的存在。 2、藻类是自然界物质循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藻类的分子式近似地为C106H263O110N16P(藻类原生质)可以看出,自然界的碳、氮、磷的循环都得依靠藻类来完成,藻类在自然界中是很重要的一类物质。“8种科学的末日预言”中的第四条预言就是关于藻类的:藻类危机(有某一日,地球上的硅藻不利用太阳能将水形成氧气与氢气而是变种不能利用水分子或者其他的替代物,它有可能转化为利用盐为原料时,结果释放出氯气,没多少年就足以毁掉整个地球。),这足见藻类在自然界的重要性。 3、了解藻类生长的关联因素。 温度、水体的PH值、水体中的氮、水体中的磷、光照等等都对藻类的生长繁殖有关联。其中的温度、水体的PH值、光照等等都是自然界的因素,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水体中的氮磷与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水体中的氮磷的含量高低不是决定水体藻类爆发的直接因素。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只是提供了一个“后缓支持”而已。控制水体中的营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杜永莉 一、数据库概况 CBM 数据库共收录了 1978 年以来国内出版的 160 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截至到 2009 年底已累积了 530 余万篇文献,年增长量约 40 万篇,数据库每月都要更新。 CBM 数据库还具有收录广泛、数据规范、具有多种词表辅助检索的特点。它的全部题录都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最新版的医学主题词表,也就是 mesh 词表。 2004 年 CBM 实现了与数据库全文的链接功能,在检索结果中,可以查找 1989 年以来的所有全文。它的版本也不断更新, 1994 年 CBM 出版的 dos 版, 2000 年 CBM 改版为CBMwin 版, 2004 年 CBM 出版了 CBM web 版, 2009 年又推出了 SinoMed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辅助系统。 CBM 数据库对两个以上的检索词提供三种逻辑算符,分别为 AND 、 OR 、 NOT ,代表逻辑与、逻辑或和逻辑非。 AND 表示检索记录中同时有检索词 A 和检索词 B ; OR 表示检索记录中含有检索词 A 或者检索词 B ; NOT 表示在检索词 A 的记录中去掉检索词 B 的记录。另外, CBM 数据库还提供了通配符,主要的通配符有两个:一个是“?”,代表一个单字;“ % ”代表任何字符,如:输入“血 ? 动力”,可检索出含有:血液动力、血流动力字符的文献;输入“肝炎 % 疫苗”,可检索出:肝炎疫苗、肝炎病毒基因疫苗、肝炎减毒活疫苗、肝炎灭活疫苗等字符的文献。 二、主要检索途径 CBM 数据库的主要检索途径有:基本检索、主题检索、分类检索、期刊检索和作者检索。 (一)基本检索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必修一、P54)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必修三、P65)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 提出假说(必修一、P66) 提出假说:莫得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事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控制变量(必修一、P79)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认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上述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其余因素(如反应物的性质和浓度)都没有变化。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出来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4. 对比实验(必修一、P93)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对比试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5. 同位素标记法(必修一、P102)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生物科学文献综述

纳米光催化颗粒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文献综述】 纳米光催化颗粒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摘要:纳米光催化颗粒在可见光下对病原菌微生物的繁殖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本文对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现状和前景,优点和不足,损伤机理分析进行综述。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颗粒;病原菌;杀灭效果;损伤机理 引言 纳米光催化颗粒是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能力的一类光催化剂,当用可见光照射纳米颗粒时,通过一系列的作用,可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氧负离子(.O2-)和氢氧根负离子(.OH)。由于.O2-,.OH具有强氧化能力,可以氧化分解构成细菌微生物的主要成分的各种有机物质,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从而有效的的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可以引发绝大多数有机物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具有很好的消毒杀菌功能[2]。 1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现状和前景 光催化抗菌材料是近些年来专家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近年来,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光催化抗菌材料因其稳定性好、成本低、催化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3,4]。但是 ,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剂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相对比较低 ,且对紫外线的要求比较严格,,从而无法有效的利用廉价的太阳能源,以致于对太阳能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是否能够开发出能在可见光照射下而具有高效抗菌性能的新型光催化抗菌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纳米( nm )为长度单位, 1 nm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而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纳米微粒的直径在1 nm ~ 100 nm之间。微小的颗粒能使纳米材料拥有量子尺寸的表面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 从而展现出多种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光催化抗菌材料在滤光、催化、光吸收以及抗菌消毒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科技价值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5]。 2光催化抗菌材料的优点和不足 因为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禁带宽度、催活性、氧化能力、无毒以及稳定性高等诸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由于缺乏实验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平时的练习也偏少,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并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课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课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二)假设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设。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非经典生物操纵控制蓝藻(中文)

原文标题:Xie, P. and Liu, J. (2001) Practical success of biomanipulation using filter-feeding fish to control cyanobacteria bloom s – a synthesis of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a subtropical hypereutrophic lake. TheScientificWorld 1, 337-356. 全文翻译如下:用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水华的生物操纵理论在实践上的成功——对一亚热带超富营养型湖泊中数十年研究和应用的综合 谢平刘建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Email: xiep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4501475.html,; liujk@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4501475.html, 收到:2001. 6.11; 修改:2001.6.25; 接收:2001. 6.25; 出版:2001. 8.8 东湖靠近中国长江,面积32平方公里,属于一个亚热带浅水湖泊,在过去五十年中东湖经历了若干巨大的变化,包括:(1)营养状况由中营养型转变为富营养型;(2)从上世纪70年代至1984年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3)从1985年起蓝藻水华开始消失,而且不再发生;(4)鲢鳙鱼的产量比以前增加10倍多,随之而来蓝藻水华消失。对于蓝藻水华消失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包括:营养盐的变化,浮游动物对藻类牧食压力的增加,鱼类对藻类牧食压力的增加。长期变化的数据表明营养盐和浮游动物的变化是不重要的,而鱼类密度的显著增加可能起了关键作用。为了验证这些假设,在东湖进行了3年原位实验,主要的结论如下:(1)东湖中增加鲢鳙鱼的放养在消除蓝藻水华中起了决定性作用;(2)鲢鱼和鳙鱼均能通过牧食直接消除蓝藻水华;(3)浮游动物不能抑制蓝藻水华;(4)如果鱼类牧食压力下降,东湖仍可能爆发蓝藻水华,消除水华所需的鱼类临界的生物量约为50克/立方米。研究结果表明了在超富营养湖泊中应用一种新的食物链操纵理论(增加滤食性鱼类的放养)来控制蓝藻水华的可行性。本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与欧洲及北美的经典生物操纵理论不同,经典的生物操纵理论是通过增加食鱼性鱼类来控制食浮游动物的鱼类,进而增加浮游动物来控制藻类。用这种新的生物操纵理论来抑制蓝藻水华正被许多中国湖泊如云南滇池、安徽巢湖和江苏太湖等利用或验证。该方法作为控制蓝藻水华爆发的综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营养盐输入不能被有效减少或浮游动物不能有效控制藻类生产力的湖泊具有很大的潜力。 关键词:蓝藻水华、滤食性鱼类、生物操纵、亚热带湖泊、鲢鱼、鳙鱼、环境管理和政策领域:淡水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与群落、生态系统管理、环境管理和政策 东湖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东湖(30 o 33’,1114 o 23’)(图1)位于湖北省省会武汉,面积32平方公里,海平面高度21米。东湖距长江约5公里,通过青山港与长江相通。湖泊平均水深与最大水深分别为2.2米和4.8米,湖水滞留时间为0.4年,流域面积97平方公里。 在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东湖被人工堤岸分割为几个部分,其中,郭郑湖、汤林湖、后湖和牛巢湖为几个主要的湖区。由于仅有小水道相连,几个湖区保持了相对的独立。郭郑湖(采样点I和II)是被人为营养盐输入影响最严重的湖区。 东湖具有多功能性,包括供水、娱乐和商业渔业。湖泊被用来养鱼,食浮游动物的鲢鳙鱼产量在近几十年增加了十倍以上。湖泊的东北沿岸是武汉市的公园和娱乐场所,同时还有博物馆、植物园、了望塔、旅馆、游泳池和观光船。湖泊沿岸大约有100多家工厂(包括一个大型钢铁厂)。 湖水中的溶氧一般是很高的,在暖和的季节里溶氧过饱和现象经常发生,一般不致造成

生物学基础论文

关于物种形成的理解 摘要: 本文就物种的概念、形成方式、形成原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思考,重点考虑了地理成种和非地理成种两种成种方式。物种形成是指由物种通过各种机制进化出新物种的过程,是进化生物学领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根本上来说,物种形成是生物学多样性产生的基本机制。尽管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已经提出,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主导因素(Darwin,1859),但一直以来,物种形成过程一般被认为是由随机过程导致的。直到生殖隔离的概念被提出,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才重新受到重视,并认为物种形成是与地理因素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对物种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就在生殖隔离与物种形成方式上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地理成种;非地理成种;。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pecies of the concept, form and forming reason was research and thinking, mainly considering the geography into species and geographical into two ways. Speci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new species evolve by species through various mechanisms, evolutionary bi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Fundamentally, speciation is a basic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lthough Darwin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natural selec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of speciation (Darwin, 1859), but for a long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8期 中 国 水 运 Vol.10 No.8 2010年 8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ugust 2010 收稿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宋益峰(1978-),浙江海盐人,学士,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宋益峰1 ,兰 林2 ,吴 江3 (1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上海 201508;2江苏省水利厅,江苏 南京 210029; 3太仓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太仓 215400) 摘 要:蓝藻水华成为我国浅水湖泊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根据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采取相应控制技术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文中综述了目前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中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生物控制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0)08-0154-02 一、前言 我国目前66%以上的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占22%,富营养化成为我国湖泊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1]。与湖泊富营养化相伴随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蓝藻水华[2],蓝藻水华广泛地存在于淡水生态系统中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水环境问题[3]。蓝藻水华控制是世界性难题[4~6],迄今采用的控制蓝藻水华的技术有几种: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和生物控制法。 二、蓝藻物理强化控制技术 1.机械除藻技术 机械除藻技术包括移动式富集湖面蓝藻“水华”技术、气浮捕集蓝藻“水华”技术。沈银武等[7]利用振动重力斜筛、旋振筛和卧螺离心脱水方法,在单机运行的条件下,在滇池于2001年4月和9月的145天中开机1,700h,共收获富藻水17,000m 3,折合干重为325t。试验区收获的蓝藻干粉经检测其平均总氮(N)为8.51%;总磷(P)为0.49%、总钾(K)0.70%和粗有机物43.47%。依此结果计算,相当于从试验区取出氮(N) 27.66 t、磷(P) 1.6t、钾(K ) 2.28 t 和粗有机物141.28t。有效降低了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等水平和减轻或缓解了大量暴发的蓝藻生物量。 2.水动力控藻技术 吴张永等[8]对流体动力处理蓝藻技术进行了前期室内试验研究,发现实验条件下除藻率可达100%,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太湖在闾江口到马山岛之间马围长堤附近修建马山大桥,把大堤打通,沟通马山西的太湖与梅梁湖、贡湖、五里湖的水流,促使流入口袋的水流,从袋底顺利流入西太湖,促使湖水在夏季向西北部分流,冬季西太湖水流灌入两湖以冲洗滞水。如此可把两湖与西太湖整体形成循环水流,以使湖水通过自净、分流促使快速换水,抑制蓝藻暴发。 3.超声波控藻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技术,被称为环境友好技术[9],具有操作和控制容易,便于引进自动化操作手段,在处理中不引入其他化学物质,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功率超声在水体中空化效应产 生的高压、冲击波、声流和剪切力能够有效破坏藻类的细胞结构,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降低蓝藻细胞类囊体膜上藻胆蛋白和某些酶的活性。目前有研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自然水体,通过超声短时间的辐照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达到控制水华爆发的目的[10]。 三、太湖蓝藻化学强化控制技术 1.湖底充气扬水筒技术 扬水筒技术,将积聚于表层的藻类驱赶至水库底层,由于光照极低以及温度骤降等原因,藻类失去活性而逐渐消亡,并能显著降低水库底层铁、锰浓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Nieuwe Meer 水库中,扬水筒技术实施结果得到证明:其生物量降低为未处理前的1/20,藻类种群结构也由原先以蓝藻为主转变为硅藻、绿藻为主;此外整个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可一直维持在5mg/l 左右,从而扩充了鱼类的生存空间。 2.黏土除藻技术 黏土除藻华技术最早来源于絮凝原理,曾被作为在海洋赤潮暴发时的一种应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早在1997年,就有专家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撰文指出,使用黏土除藻可能是治理藻华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但由于絮凝除藻机理不清、黏土投量太大、藻华复发和二次污染等问题,许多将黏土除藻技术应用于淡水湖泊中清除藻华的尝试一直没有成功,其技术定位为应急措施。 潘纲等[11]通过改性黏土的快速除藻除浊作用启动并强化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使其自动地进行长期连锁的健康修复过程,发展了既能快速消除水华又能长期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改性黏土技术。通过对26种不同黏土与藻细胞之间多项絮凝性质的研究发现高效黏土絮凝除藻的黏土架桥网捕作用,根据上述科学发现在架桥网捕性能方面对黏土进行改性,结果改性后的黏土不仅特别适合于淡水藻华的清除,而且黏土的投入量也从国际先进的200mg/l,降到了10mg/l,除藻效率达到95%以上。这种环境友好的天然改性剂可以使各种原先不具有除藻能力的当地黏土/沉积物变成高效除藻剂。 3.化学除藻剂

生物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论

《生物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论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不定根发生的影响 任课教师:赵晓菊 完成日期: 2014年1月 3日

目录 前言 (3) 1 材料与方法 (3) 1.1材料 (3) 1.2方法 (3) 2 结果与分析 (4) 2.1数据显示 (4) 2.2 分析 (6) 3 讨论 (6) 4 结论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不定根发生的影响 摘要本文展开讨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扶桑插条不定根发生的影响,用几个不同浓度梯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插条,从根原基和根出现的时间,根长、总根长、根粗等几个方面试验结果看,以吲哚丁酸(IBA)的生根效果最好,也可以得出300mg /L浓度的 IBA诱导生根最宜。 关键词植物生长调节剂;插条;不定根;吲哚丁酸。 Summa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 to the plant’s Cuttings adventitious roots .With several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 to processing plants. From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root and roots , root length, total root length, stout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300mg /L indoles butyric acid (IBA) effect the root’s growth is best. Key Words Plant growth regulator;Cuttings;Adventitious roots;Indoles butyric acid. 前言 本文开展了对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植物插条不定根发生的研究。植物体内天然合成的植物激素含量甚微,难以提取,价格昂贵,少数激素外,只能用于科学研究,无法大规模用于农业生产,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合成较容易,价格低,效果好,可以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在葡萄无核化栽培、促进生根、控制生长、促进花芽形成、保花保果、增加产量、提高浆果品质、延长或打破休眠,提高抗性、组织培养和防除杂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生长素类调节剂包括天然的生长素和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IBA(吲哚丁酸)、NAA(萘乙酸)和IAA(吲哚乙酸)。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取自于师范学院内校门附近。 1.2方法 1.2.1材料的准备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归纳 1、经典实验的选材问题 (1)制备细胞膜时,常选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2)不能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叶绿体中的色素颜色会掩盖健那绿染色后(蓝绿色)的颜色变化。 (3)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原因: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根尖的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所选的材料可以是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原因: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的细胞。 (5)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菠菜叶且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 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原因:含有紫色大液泡,便于观察。 (7)观察染色体:选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原因:该时期染色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体形态最为稳定,容易观察。 2、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药品 名称作用实验应用 酒精溶液 50%的酒精洗去浮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5%的酒精杀菌、消毒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95%的酒精迅速杀死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 有丝分裂15%的盐酸解离 无水乙醇(丙酮) 提取色素绿叶中色素的 提取和分离层析液分离色素 8%的盐酸水解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注意下列药品的用途(熟练记忆,灵活应用) ①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②Ca(OH)2溶液:鉴定CO2; ③盐酸溶液: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④NaHCO3溶液:提供CO2; ⑤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测定动物细胞内液浓度或用于 提取DNA;

罗非鱼治理蓝藻水华研究

罗非鱼治理蓝藻水华研究 尹春华,宣劲松,吕乐,闫海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3) 摘要 [目的]为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提供方法支持。[方法]通过现场设置围隔研究利用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污染的效果。[结 果]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蓝藻颗粒浓度在5d 后下降到4.0@105/m ,l 而空白对照组(C K)蓝藻颗粒浓度基本维持在1@106 /m l 。与CK 相比,投放罗非鱼组水体中亚硝酸氮下降迅速,4d 后降低到0.02mg/L 。罗非鱼对水体中硝酸氮和磷酸根的去除作用更为显著,分别在2d 后和4d 后降低到基本检测不出。对于水体中氨氮的浓度,罗非鱼的影响则不明显。[结论]高密度投放罗非鱼能显著减少水体中的蓝藻,迅速降低水体中硝酸氮、亚硝酸氮和磷的含量。关键词 蓝藻水华;罗非鱼;控制中图分类号 S9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3-11112-03Study on C o n trolli ng C yanobacter i a B loo m with T ilapia YIN C hun 2hua et a l (Depart ment ofB i ol ogi cal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 y ,Coll ege ofApplied Sc i ence ,Univ ersit 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 y Beiji ng ,Be iji ng 100083) Abstr act [Objecti ve]The purpose was t o supplym et ho dol ogi cal support f or co ntrolli ng the poll uti o n caused by cyano bact er i a bl oo m effec 2ti vely .[Method]The eff ect of controlli ng t he poll uti o n caused by cyanobacteri a bl oo m wit h tilapia was st udi ed t hroug h setti ng enc l osures on site .[R es ult]After t he til ap i as were put i ntowater ,the co ncn .of cy anobacteri a particleswas decreased to 4.0@105 a fter 5d .The co ncn . of cyano bact er i a particles i n t he control group (CK)was kept above 1@106 /m l basica ll y .The concn .of nitrite nitro gen i n t he wa t erbo dy of the tilapia group was 0.02mg/L after 4d ,which decreased more quick than that of C K .The concn .of nitrate nitrogen and phos phate radica l i n t he wa t erbo dy aft er til api as were putti ng i nt o was decreasedmore sig nifi cantl y ,wh i ch coul d not be detected out basi cally a fter 2d and 4d ,respecti vely .The change of a mmoni a nitrogen concn .i n t he waterbo dy had no si g n ificant difference fro m t ha t of t he co ntrol gro up .[Concl u 2si on]Putti ng til api as i ntowaterbo dy a t hi gh density coul d reduce its cyano bact er i a si g n ificantl y ,decrease its co ntents of nitra t e nitrogen ,ni 2tr i te nitrogen and phosphoro us rapi dl y .K ey wor ds Cyanobacteri a l blo o m ;Til ap i a ;Co ntrol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共建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尹春华(1972-),男,湖南茶陵人,博士,讲师,从事环境生 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09204215 近年来,随着大量含氮磷废水排入天然水体,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蓝藻水华的爆发呈迅猛增加的趋势。由于水华蓝藻 产生以微囊藻毒素(m icroc ysti n ,MC)为主的多种藻毒[1-2] ,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 [3-4] ,北京市延庆县 妫水湖位于北京饮用水源地官厅水库上游,水体面积达 33313h m 2 ,是北京市郊区的著名旅游景区。近年来由于氮磷负荷的加重,每年夏季已经有逐渐形成蓝藻水华的发展趋势,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迫在眉睫。 目前,治理湖泊蓝藻水华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 [5] ,虽然一些物化方法的实施能取得迅速、短期的效果, 但常带来一些二次污染。如采用重金属铜等杀藻剂可以杀死蓝藻,但其残留将导致重金属污染。有学者提出了非经典的生物操纵理论,即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生物操纵,因为滤食性鱼类能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国内东湖、滇池、巢湖、千岛湖和太湖等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都应用了投放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9]。国外也有许多采用滤食性鱼类成功控制蓝藻水华的报道,如巴西Pavo noa 大型水库中放养白鲢,成功控制了该水库微囊藻/水华0[10] 。滤食性鱼类主要包括鲢、鳙鱼和罗非鱼,目前采用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鲢、鳙鱼,对罗非鱼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在北京市延庆县妫水湖现场设置围隔进行投放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试验,结果发现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控制有良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围隔设置及实验条件 试验围隔设计成漂浮式长方体状,采用不锈钢框架和防水布制成(水下部分长宽各100c m , 高150c m 的围隔,可容纳水体近1.5m 3 )并与外界水体隔绝。2008年7月在妫水湖中安装了试验围隔,试验分2组处理:1投放罗非鱼组。罗非鱼购自北京常兴庄渔场,投放密 度为80g/m 3 ;o无鱼对照组。2次重复,试验数据取2次重复的平均值。试验开始后每天14:00取样进行蓝藻颗粒浓度、总氮和磷酸浓度等参数的测定。试验时间为2周,水体表层温度维持在28~32e ,p H 维持8.0~9.5。1.2 检测方法 蓝藻颗粒浓度测定采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放大400倍下进行计数。采用携带有总氮测定装置的TOC 仪测定水体中的总氮。采用离子色谱仪直接测定水体中的亚硝酸、硝酸和磷酸。 2 结果与分析2.1 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效果 图1显示,在对照组围隔内水体表面漂浮着很多蓝藻,已经形成蓝藻水华(图1a)。而在投放罗非鱼的水体中,水体表面看不到任何明显的蓝藻漂浮(图1b),但可能是由于罗非鱼的搅动和排泄物的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没有明显改善。说明投放罗非鱼能有效滤食蓝藻,显著控制蓝藻水华。 图2显示,在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的蓝藻颗粒浓度有所波动,但基本维持在1@106 /m l 以上。投放罗非鱼后,蓝藻颗粒浓度迅速下降,5d 后蓝藻颗粒浓度降到较低水平(4.0@105 /ml)并维持基本不变,蓝藻生物量较C K 降低了60%,显 示出投放罗非鱼快速持续降低蓝藻数量的效果。2.2 罗非鱼对水体中各种形式氮含量的影响 图3显示,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总氮浓度总体变化逐渐下降,但有一定的波动。在试验初始3d ,与C K 相比,投放罗非鱼能够迅速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 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23):11112-11114

合成生物学相关文献

合成生物学相关文献 摘要:通过将组成生物系统的各类单元模块化、标准化,合成生物学希望达成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发展模式:即从主要开发里欧那个天然生物系统既有功能,变为用人工设计合成的生物系统来完成天然系统不能完成或者完成效率低的功能。合成生物学通过开展生物元件或者器件、生物途径等多个层次的工程化研究来实现上述目标。 ◆综述: 1.Boyle PM,Silver PA.2009. Harnessing nature’s toolbox: regulatory elements for synthetic biology. J R Soc Interface, doi;10.1098.rsif.f8.0521.focus 2.McArthur IV GH,Fong SS.2010. Toward engineering synthetic microbial metabolism. J Biomed Biotechnol,doi:10.1155/2010/459760。 综述了元器件工程(components engineering)、和途径工程(pathway engineering)的进展。 3.Andrianantoandro E,Basu S,Karig D,et al.2006.Synthetic biology:new engineering rules for an emerging discipline. Mol Syst Biol,2:14-27。 ◆合成生物学元器件工程: 利用不同调控机制的人工调控器件: 4.Boyle PM,Silver PA.2009. Harnessing nature’s toolbox: regulatory elements for synthetic biology. J R Soc Interface, doi;10.1098.rsif.f8.0521.focus。 系统的综述了国际上相关工作研究:细胞中的转录调控、RNA调控、蛋白质信号转导等生物调控机制都已经被成功的用于构建合成生物调控元件。 转录调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